传递过程原理 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能量的传递教案

高中生物能量的传递教案

高中生物能量的传递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体内能量的来源和传递途径。

2. 掌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

3. 能够解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成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能量的来源和传递方式。

2.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及其关系。

3.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

教学难点:1. 解释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

2. 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原理和作用。

教学准备:1. 讲义、PPT和教学视频。

2. 实验器材及实验指导。

3. 生态系统模型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能量传递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介绍能量来源和传递方式。

2. 讲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及其作用。

3. 解释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原理。

三、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让学生分析并解释案例中的能量流动过程。

四、实验操作(20分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过程,加深学生对能量传递的理解。

五、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案例分析,展开讨论,总结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规律和特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观察实际情况,总结所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规律。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要求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能量传递的过程。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来确定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信息传递》大班科学教案研究信号转导的过程与规律

《信息传递》大班科学教案研究信号转导的过程与规律

《信息传递》大班科学教案研究信号转导的过程与规律。

那么,对于生物学而言,信息传递又有着怎样的重要性呢?生物体内存在着大量的细胞,每个细胞都需要与其周围环境进行互动,依靠信息传递来完成各种生物过程,比生长、发育、代谢等等。

因此,信息传递在生物体内具有非常关键的地位。

在生物体内,信息传递的过程主要通过信号转导来完成。

信号转导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细胞可以获取到外部环境的信息,并产生相应的反应。

信号转导的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信号接收、信号传递和信号响应。

信号接收阶段是指信号在细胞表面受体上的结合和激活。

这里需要提及受体的基本类型——离子通道受体、酶联受体和G蛋白偶联受体。

它们的不同类型、结构和功能使它们能够感应不同的外部信号(如荷尔蒙、神经递质、细胞外基质分子等)。

接下来,信号传递阶段是指经过受体后,信号转移到细胞内部,并通过一系列的分子信号通路传递到到相应的靶分子上,包括离子通道、酶和转录因子等,产生某种形式的细胞活动。

这个过程非常复杂, 下面我会具体介绍。

在信号响应阶段,靶分子发生某种形式的变化,细胞作出相应的反应。

这个过程通常包括代谢调节、基因表达和细胞器活动等。

那么,信号传递的规律又是什么呢?在信号传递中存在两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放大作用和特异性。

放大作用是指细胞在接收信号后,经过一系列的信号传递步骤,最终可以产生大量的细胞反应,即使初始外部信号非常微弱也可以引起细胞的强烈反应。

特异性是指细胞可以识别和响应特定的外部信号,这是因为受体和信号传递分子的结构和机制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信号传递的具体步骤。

当外部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后,受体发生构象变化,激活受体的活性区域,将信息从膜外传递到膜内。

接下来,活性受体会酶解或离子通道开放,引发细胞内的级联反应,这些反应涉及到许多信号传递分子的活化和废弃,并涉及到信号分子的分化和结合。

信号传递的特异性表现在不同信号分子传递到不同的效应器,并能够调整瞬时或长期的细胞反应,这些反应对于维持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是至关重要的。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72个)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72个)

_ 机械基础 _学科单元教学计划电子教案1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2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4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6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8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10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12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14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16
机械基础 _学科单元教学计划电子教案3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18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20
机械基础 _学科单元教学计划电子教案4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22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24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26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28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30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32
机械基础 _学科单元教学计划电子教案5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34。

信息的传递教案初中物理

信息的传递教案初中物理

信息的传递教案初中物理课程目标:1. 了解信息传递的基本概念和方式。

2. 掌握电磁波在信息传递中的应用。

3. 探究光的传播特性。

教学重点:1. 信息传递的基本概念和方式。

2. 电磁波在信息传递中的应用。

3. 光的传播特性。

教学难点:1. 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2. 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教学准备:1. 讲义和PPT。

2. 实验器材:光源、光屏、凸透镜、光纤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信息?信息如何传递?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信息是指各种知识、消息、数据等,信息的传递方式有多种,如语言、文字、图像等。

二、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10分钟)1. 教师讲解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如广播、电视、电话等。

2. 学生通过PPT了解各种信息传递方式的原理和应用。

三、电磁波在信息传递中的应用(10分钟)1. 教师讲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磁波的传播现象。

3. 教师讲解电磁波在信息传递中的应用,如无线电、手机、电视等。

四、光的传播特性(10分钟)1. 教师讲解光的传播原理。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3. 教师讲解光在信息传递中的应用,如光纤通信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

2. 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信息传递的基本概念和方式,掌握了电磁波在信息传递中的应用,探究了光的传播特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的存储与传递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的存储与传递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的存储与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信息技术中信息的存储与传递的概念和方法;- 掌握电子设备中信息存储与传递的基本原理;- 熟悉常用的信息存储介质和设备;- 能够使用电子设备进行信息的存储与传递。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进行小组讨论,积极合作;- 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提供案例探究的机会,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信息技术的正确应用观念;- 强调信息的正确存储与传递的重要性;- 培养环保意识,推广电子信息存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了解信息存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掌握电子设备中信息存储与传递的基本原理;- 熟悉常用的信息存储介质和设备;- 能够使用电子设备进行信息的存储与传递。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存储介质和设备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信息存储与传递的深入理解;-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 电子设备(电脑、平板等)- 学习资料和教学案例- 实物展示(U盘、硬盘等)2. 教学环境:- 实验室或多媒体教室,每个学生有一台电脑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 引入信息存储与传递的概念,简要介绍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信息存储方式(如书籍、笔记本、磁带等)。

- 引导学生思考,哪些信息需要存储,存储信息的方式有哪些?2. 信息存储介质与设备的介绍(15分钟)- 结合实物展示(U盘、硬盘、CD等),介绍不同的信息存储介质和设备,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 谈论电脑存储介质的选择,提出使用固态硬盘的优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固态硬盘比传统机械硬盘更好。

3. 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15分钟)- 通过案例探究和图示,讲解信息的传输原理:二进制、位和字节的概念,以及信息的编码与解码过程。

- 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数据传输速率和带宽之间的关系,了解信息传递速度的影响因素。

4. 信息存储与传递的实际应用(30分钟)-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信息存储与传递问题,如何选择存储介质和设备并解决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基带传输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基带传输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基带传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基带信号和基带传输。

2. 让学生了解基带传输的特点及优缺点。

3. 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掌握基带传输的基本过程。

4. 引导学生探讨基带传输在现代通信中的应用。

5.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基带信号与调制信号的定义及其区别。

2. 基带传输的概念及其在数据通信中的作用。

3. 基带传输的分类: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

4. 基带传输的优点与局限性。

5. 基带传输技术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用于介绍理论知识和概念性内容。

-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提出问题和解答。

-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验或模拟软件亲自体验基带传输过程。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阶段: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通信设备(如手机、电脑)的图片,引出通信技术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系统地介绍基带信号和基带传输的概念、特点及应用。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个具体的通信场景,例如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详细分析基带传输在其中的应用。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模拟实验,如使用网络模拟软件演示基带传输的过程。

5. 总结讨论:回顾全课内容,强化重要知识点,并开展课堂讨论,解答学生疑问。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收集更多关于基带传输的资料,加深理解,并准备下次课的报告内容。

五、教学评价-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讨论活跃度。

-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提问和小测验来检测学生对基带传输知识的掌握程度。

- 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模拟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扩展学习的效果。

六、结语。

初中物理电子传导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电子传导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电子传导实验教案二、实验目的:1. 让学生了解电子传导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原理:电子传导是电流的一种传导方式,指的是带电粒子(电子)在导体中的移动形成电流。

电子在导体中的移动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当电场力大于电子所受的阻力时,电子开始移动形成电流。

四、实验器材:1. 实验桌、实验凳。

2. 电子导线一套。

3. 灯泡一个。

4. 干电池一个。

5. 电阻器一个。

6. 开关一个。

7. 导线夹若干个。

五、实验步骤:1. 将电子导线连接好,一端接灯泡,另一端接干电池。

2. 将灯泡固定在实验桌上,使其可以自由转动。

3. 将电阻器连接在灯泡和干电池之间。

4. 将开关连接在灯泡和电阻器之间。

5. 闭合开关,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

6. 调整电阻器的阻值,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

7. 断开开关,拆除实验器材。

六、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电子导线时,要小心谨慎,避免触电。

2. 连接电子导线时,要确保连接正确,防止短路。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器材损坏。

4. 实验结束后,要妥善拆除器材,确保实验桌整洁。

七、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阻值的电阻器,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

2. 尝试使用不同电压的电源,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

3. 探讨为什么电子在导体中会移动形成电流。

八、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学生了解了电子传导的基本原理,掌握了电子导线的连接方法,培养了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对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的遵守,也使学生的安全意识得到提高。

电子教案模板(WORD

电子教案模板(WORD

电子教案模板(WORD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具体内容包括:1.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及其原因。

2. 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3.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概念及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掌握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原因。

2. 能够解释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过程。

3. 了解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概念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原因,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过程。

难点: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概念及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遗传病和变异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及其原因。

2. 知识讲解:(1) 遗传和变异的概念:解释遗传是指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2) 遗传和变异的原因:介绍遗传和变异的分子基础,解释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过程。

(3)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分别讲解这三种遗传变异的概念、特点及实例。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些典型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填空题和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 知识拓展:介绍一些与遗传和变异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遗传和变异概念:遗传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变异亲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原因: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遗传变异:1. 基因突变:概念基因结构的改变;特点低频性、随机性、不定向性;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2. 基因重组:概念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特点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实例杂交水稻的培育3. 染色体变异:概念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特点较大规模的变化;实例猫叫综合征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 遗传是指________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变异是指________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电磁场与电磁波电子教案

电磁场与电磁波电子教案

电磁场与电磁波电子教案第一章:电磁场的基本概念1.1 电荷和电场介绍电荷的性质和分类解释电场的概念和电场线电场强度的定义和计算电场的叠加原理1.2 磁场和磁力介绍磁铁和磁性的概念解释磁场的概念和磁感线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和计算磁场的叠加原理1.3 电磁感应介绍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解释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的产生电磁感应的实验现象和应用第二章:电磁波的基本性质2.1 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介绍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电磁波的理论基础解释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电磁波的波动方程和波长、频率、速度的关系2.2 电磁波的能量和动量介绍电磁波的能量密度和能量传递解释电磁波的动量和动量传递电磁波的辐射压和辐射阻力的概念2.3 电磁波的偏振和反射、折射介绍电磁波的偏振现象和偏振光的性质解释电磁波在介质中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原理及应用第三章:电磁波的传播和辐射3.1 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介绍自由空间中电磁波的传播特性解释电磁波的辐射和天线原理电磁波的辐射强度和辐射功率的概念3.2 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介绍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解释介质的折射率和介电常数的概念电磁波在介质中的衰减和色散现象3.3 电磁波的辐射和天线原理介绍天线的分类和基本原理解释天线的辐射特性和发展电磁波的辐射模式和天线的设计方法第四章:电磁波的应用4.1 电磁波在通信技术中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解释无线电波的传播和传播损耗电磁波在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中的应用4.2 电磁波在雷达技术中的应用介绍雷达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组成解释雷达方程和雷达的探测距离电磁波在雷达系统和雷达导航中的应用4.3 电磁波在医疗技术中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解释磁共振成像(MRI)的原理和应用电磁波在放射治疗和电磁热疗中的应用第五章:电磁波的防护和辐射安全5.1 电磁波的辐射和防护原理介绍电磁波的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解释电磁波的防护原理和防护措施电磁屏蔽和电磁兼容的概念5.2 电磁波的辐射标准和法规介绍国际和国内电磁波辐射的标准和法规解释电磁波辐射的限制和测量方法电磁波辐射管理的政策和监管措施5.3 电磁波的辐射安全和防护措施介绍电磁波辐射的安全距离和防护措施解释电磁波辐射的个人防护和公共场所的防护措施电磁波辐射的环保意识和公众宣传的重要性第六章:电磁波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6.1 电磁波在电力传输中的应用介绍高压输电线路中的电磁干扰问题解释输电线路的屏蔽和接地措施电磁波在特高压输电技术中的应用6.2 电磁波在电力系统监测与控制中的应用介绍电力系统中的电磁场监测和测量技术解释电磁波在电力系统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电磁波在智能电网和分布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6.3 电磁波在电力设备中的影响及防护分析电磁波对电力设备的干扰和影响解释电磁兼容性设计在电力设备中的应用电磁波防护措施在电力设备中的实施方法第七章:电磁波在交通领域的应用7.1 电磁波在铁路交通中的应用介绍铁路信号系统和电磁波在信号传输中的应用解释铁路通信和列车无线通信系统中电磁波的应用电磁波在铁路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7.2 电磁波在汽车交通中的应用介绍汽车电子设备和电磁波的应用解释车载通信系统和电磁波在车辆导航中的应用电磁波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7.3 电磁波在航空和航天领域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航空通信和导航中的应用解释电磁波在卫星通信和航天器通信中的应用电磁波在航空航天器中的其他应用,如雷达和遥感技术第八章:电磁波在工科领域的应用8.1 电磁波在电子工程中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无线电发射和接收中的应用解释电磁波在微波器件和天线技术中的应用电磁波在射频识别(RFID)技术中的应用8.2 电磁波在光电子学中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光纤通信中的应用解释电磁波在激光器和光电器件中的应用电磁波在光电探测和成像技术中的应用8.3 电磁波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解释电磁波在磁共振成像(MRI)和微波热疗中的应用电磁波在其他生物医学技术中的应用,如电疗和电磁屏蔽第九章:电磁波的环境影响和政策法规9.1 电磁波的环境影响分析电磁波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如电磁辐射污染解释电磁波的环境监测和评估方法电磁波环境保护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策略9.2 电磁波的政策法规介绍国际和国内关于电磁波辐射的政策法规解释电磁波辐射的标准和限制条件电磁波辐射管理的政策和监管措施9.3 电磁波的公众宣传和教育分析电磁波辐射的公众认知和误解解释电磁波辐射的安全性和健康影响电磁波辐射的公众宣传和教育方法第十章:电磁波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新型电磁波技术和材料的研究介绍新型电磁波发射和接收技术的研究解释新型电磁波传输材料和超材料的研究进展电磁波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前景10.2 电磁波在新型能源领域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太阳能和风能等新型能源领域的应用解释电磁波在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网中的应用电磁波在未来能源系统中的作用和挑战10.3 电磁波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结合分析电磁波在物联网通信中的应用解释电磁波在大数据传输和处理中的作用电磁波在未来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中的挑战和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电磁场的基本概念:理解电荷、电场、磁场和磁力的基本性质,以及电磁感应的原理。

《控制工程基础》电子教案

《控制工程基础》电子教案

《控制工程基础》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解释控制工程的定义、目的和重要性概述控制工程的应用领域和学科范围1.2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介绍控制系统的定义和组成解释输入、输出、反馈和控制器的概念1.3 控制工程的历史和发展回顾控制工程的发展历程和重要里程碑讨论现代控制工程的挑战和发展趋势第二章:数学基础2.1 线性代数介绍矩阵、向量的基本运算和性质讲解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2.2 微积分复习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和公式讲解导数和积分的应用2.3 离散时间信号介绍离散时间信号的定义和特点讲解离散时间信号的运算和处理方法第三章:连续控制系统3.1 连续控制系统的概述介绍连续控制系统的定义和特点解释连续控制系统的应用领域3.2 传递函数讲解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介绍传递函数的绘制和分析方法3.3 控制器设计讲解PID控制器和模糊控制器的原理和方法讨论控制器设计的考虑因素和优化方法第四章:离散控制系统4.1 离散控制系统的概述介绍离散控制系统的定义和特点解释离散控制系统的应用领域4.2 差分方程和离散传递函数讲解差分方程的定义和求解方法介绍离散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4.3 控制器设计讲解离散PID控制器和模糊控制器的原理和方法讨论控制器设计的考虑因素和优化方法第五章:状态空间方法5.1 状态空间模型的概述介绍状态空间模型的定义和特点解释状态空间模型的应用领域5.2 状态空间方程讲解状态空间方程的定义和求解方法介绍状态空间方程的稳定性分析5.3 状态控制器设计讲解状态控制器的原理和方法讨论状态控制器设计的考虑因素和优化方法第六章:频域分析6.1 频率响应介绍频率响应的定义和作用讲解频率响应的实验测量方法6.2 频率特性分析系统频率特性的性质和图形讨论频率特性对系统性能的影响6.3 滤波器设计讲解滤波器的基本类型和设计方法分析不同滤波器设计指标的选择和计算第七章:数字控制系统7.1 数字控制系统的概述介绍数字控制系统的定义和特点解释数字控制系统的应用领域7.2 数字控制器设计讲解Z变换和反变换的基本原理介绍数字PID控制器和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方法7.3 数字控制系统的仿真与实现讲解数字控制系统的仿真方法和技术讨论数字控制系统的实现和优化第八章:非线性控制系统8.1 非线性系统的概述介绍非线性系统的定义和特点解释非线性系统的应用领域8.2 非线性模型和分析方法讲解非线性系统的建模方法和分析技术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控性8.3 非线性控制策略讲解非线性PID控制器和模糊控制器的原理和方法讨论非线性控制策略的设计和优化第九章:鲁棒控制9.1 鲁棒控制的概述介绍鲁棒控制的定义和目的解释鲁棒控制在控制工程中的应用领域9.2 鲁棒控制设计方法讲解鲁棒控制的基本设计和评估方法分析不同鲁棒控制策略的性能和特点9.3 鲁棒控制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讲解鲁棒控制在工业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案例讨论鲁棒控制在实际系统中的挑战和限制第十章: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践10.1 控制系统的设计流程讲解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分析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和技术选择10.2 控制系统实践案例分析不同控制系统实践案例的设计和实现过程讲解控制系统实践中的注意事项和优化方法10.3 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讨论控制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分析新兴控制技术和方法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控制系统定义和组成的理解输入、输出、反馈和控制器的相互作用重点环节2:传递函数和控制器设计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PID控制器和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和应用重点环节3:差分方程和离散传递函数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离散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重点环节4: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和分析状态空间方程的定义和求解状态空间模型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分析重点环节5:频率响应和滤波器设计频率响应的实验测量和分析滤波器设计方法和应用重点环节6:数字控制系统和控制器设计Z变换和反变换的应用数字PID控制器和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方法重点环节7: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和控制策略非线性系统的建模方法非线性控制策略的设计和优化重点环节8:鲁棒控制的设计和评估鲁棒控制的基本设计和评估方法鲁棒控制策略的性能和特点重点环节9:控制系统的设计流程和实践案例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控制系统实践案例的设计和实现过程重点环节10: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新兴技术控制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新兴控制技术和方法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前景本教案涵盖了控制工程基础的十个重点环节,包括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传递函数和控制器设计、差分方程和离散传递函数、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和分析、频率响应和滤波器设计、数字控制系统和控制器设计、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和控制策略、鲁棒控制的设计和评估、控制系统的设计流程和实践案例以及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新兴技术。

初中科学光纤原理教案

初中科学光纤原理教案

初中科学光纤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纤通信的基本概念,知道光纤通信的优点。

2. 让学生掌握光纤通信的原理,了解光纤的结构和光信号的传输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光纤通信的基本概念2. 光纤的结构和光信号的传输过程3. 光纤通信的优点4. 光纤通信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纤通信的原理,光纤的结构和光信号的传输过程。

2. 教学难点:光纤通信的原理,光纤的结构和光信号的传输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光纤通信的原理和优点。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光纤的结构和光信号的传输过程。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纤通信的原理。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提问学生对光纤通信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光纤通信的优点。

2. 讲解光纤通信的基本概念,介绍光纤的结构和光信号的传输过程。

3. 讲解光纤通信的优点,让学生了解光纤通信的优势。

4.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纤通信的原理。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绘制光纤的结构图。

2. 列举光纤通信的优点。

3. 调查生活中使用光纤通信的实例。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光纤通信的原理和优点。

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了光纤的结构和光信号的传输过程。

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光纤通信的原理。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信息是如何传递的实验教案

信息是如何传递的实验教案

信息是如何传递的实验教案。

在实验中,我们将使用不同的信息传递媒介,来探究不同媒介对信息传递质量的影响。

实验器材:1.无线电台一台2.普通电话一部3.计算机一台4.信封一封5.纸笔实验步骤:第一步:无线电台我们将使用无线电台来传递信息,这是一种基于无线电波传输的通信方式。

我们需要将无线电台打开,并将其发送端和接收端分别设置为不同的频道。

接下来,我们需要想一个信息源和一个信息目的地,可以是任何事情,例如:“我正在学习信息传递实验。

”我们需要使用麦克风来录制语音,将其发送到接收端。

当接收端收到信息后,我们可以测试一下信息的质量:接收端能否清晰地听到信息?信息是否准确无误?如果存在严重的失真或丢失现象,我们需要移动无线电台或者调整频道来优化传输效果。

第二步:普通电话接下来我们将使用普通电话进行信息传输。

普通电话使用的是有线传输方式,其基本原理是将声音转化成电流,通过电线传输到目的地。

同样,我们需要想一个信息源和一个信息目的地,并使用电话进行信息传输。

在进行电话实验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电话信号的中断情况会对信息传输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我们需要避免嘈杂的环境和占线的情况。

另外,电话传输的信息仅包含了声音,所以如果我们需要传输图片或其他形式的信息,我们需要使用其他的方式。

第三步:计算机计算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传递媒介,它可以传输文字、图像、视频等各种形式的信息。

与前两种传输方式相比,计算机的数字化特点使得信息传输更加精确和准确。

在进行计算机实验时,我们需要使用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工具来传输信息。

当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传输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信息的保密性问题,如果我们需要传输敏感的信息,我们需要使用加密手段来保护信息不被窃取。

另外,对于大量的信息传输,我们需要使用高速网络来保证传输效率。

第四步:信件最后一个传输方式是传统的信件。

信件是一种非常缓慢但是非常可靠的信息传递方式,适用于需要保密和重要性较高的信息传输。

物理教案热的传导与传输

物理教案热的传导与传输

物理教案热的传导与传输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热传导与传输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掌握热传导的条件和方式;认识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能。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热传导的条件和方式,导热性能的测量和比较。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了解热传导的规律和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能。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热传导与传输的概念和作用,并与学生探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例子。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入热传导的条件和方式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2.热传导条件与方式(25分钟)(1)实验一:不同物质导热性能的比较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物质导热性能的差异。

实验装置:三根铁钉、三根铜钉和三根铝钉,火焰,计时器。

实验步骤:①将三根铁钉分别插入一块木板上,三根铜钉和三根铝钉也分别插入另一块木板上。

②分别用火焰加热每根钉的一端,并用计时器记录下加热后钉另一端的温度升高的时间。

③分析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物质导热性能的差异。

(2)课堂小结:老师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热传导的条件和方式。

3.热传导规律(40分钟)(1)实验二:热传导的规律探究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规律。

实验装置:一根热敏电阻,导线,电热器,温度计。

实验步骤:①将热敏电阻和温度计分别接到导线两端,一个端子与电热器相连,另一个端子用夹子固定在一根金属棒上。

②打开电热器,让电热器加热金属棒,观察热敏电阻的电阻值和温度计的温度变化。

③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热传导的规律。

(2)课堂小结:通过实验结果的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热传导的规律。

4.拓展应用(15分钟)(1)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一些热传导的应用,如导热瓷砖、保温杯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应用背后的物理原理。

(2)交流讨论和展示,增加学生对热传导的实际应用的了解和兴趣。

2024版《电子技术》电子教案

2024版《电子技术》电子教案

通信系统优化策略
探讨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 通信协议、优化通信电路 设计等手段提高通信性能。
06
实验环节与课程设计 指导
实验环节安排和要求
实验内容设置
涵盖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微处理器 应用等方面,确保实验内容的全面性 和系统性。
实验时间安排
合理分配实验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 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设计流程
团队协作
明确设计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 系统实现、测试与调试等环节。
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分组进行 课程设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优秀课程设计案例展示和点评
案例选择 展示方式 点评内容 经验分享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课程设计案例,涵盖不同领域和应用场景。
通过多媒体演示、实物展示和现场讲解等方式,全方位展示优秀 课程设计成果。
针对每个案例的设计思路、技术实现、创新点和实用性等方面进 行点评,为学生提供借鉴和参考。
邀请优秀课程设计团队代表进行经验分享,介绍设计过程中的心 得体会和技巧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THANKS
感谢观看
实验设备要求
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仿真软件,确 保实验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实验报告要求
规范实验报告格式,强调数据分析、 结论总结和创新性思考。
课程设计选题和指导原则
选题方向
指导原则
鼓励学生选择具有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的 课题,如智能家居、医疗电子、物联网应用 等。
注重课题的可行性、技术难度和工作量适中, 确保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完成设计任务。
电源设计实例
分析线性电源、开关电源 等常见电源设计案例,探 讨其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电源设计优化策略

初中物理热的传递教案

初中物理热的传递教案

初中物理热的传递教案一、课题:热的传递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热传递的概念,知道热传递的实质。

2、掌握热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3、理解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热传递的现象和规律。

2、通过实例,分析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1、热传递的概念和实质。

2、热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3、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1、热传递的实质和规律。

2、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复习:什么是热量?什么是温度?什么是内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2、讲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现象,那就是热的传递。

热传递是热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它是如何进行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二)探究热传递的现象和规律1、实验一:传导现象(1)教师演示实验:将一个热源(如电热丝)放在一个金属板上,金属板上放一个小铁块。

观察小铁块是否会被加热。

(2)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热源、金属板和小铁块之间的热传递现象。

2、实验二:对流现象(1)教师演示实验:将一杯热水放在一个容器中,容器上方放一个冷盘。

观察热水是否会上升,冷水是否会下降。

(2)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热水的上升和冷水的下降现象。

3、实验三:辐射现象(1)教师演示实验:用一个热源(如电热丝)照射一个黑色的物体,观察物体的加热情况。

(2)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热源和黑色物体之间的热传递现象。

(三)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热传递的规律1、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热传递的规律。

2、教师讲解:热传递有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传导是在固体中进行的,对流是在液体和气体中进行的,辐射是在真空中进行的。

44《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教案

44《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教案

教案: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教学目标:1. 理解热传导的概念及其在金属中的传递过程。

2. 掌握傅里叶定律,了解其数学表达式。

3. 学习热传导系数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 能够运用热传导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热传导的概念及傅里叶定律。

2. 热传导系数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难点:1. 傅里叶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含义。

2. 热传导系数的计算及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相关教学素材或实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2. 提问:热在金属中的传递主要是通过哪种方式进行的?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热传导的概念:热能通过物体内部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2. 引入傅里叶定律:热传导速率与温度梯度成正比,与热传导系数和物体厚度成反比。

3. 数学表达式:Q = -k A (dT/dx)4. 讲解热传导系数的概念:表征材料导热能力的物理量。

5. 讨论热传导系数的影响因素:材料种类、温度、晶体结构等。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实际问题:金属板上的热源如何影响板内部温度分布?2. 引导学生运用傅里叶定律和热传导系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练习(5分钟)1. 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计算简单的一维热传导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公式进行计算。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热传导的概念、傅里叶定律、热传导系数。

2. 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热对流和热辐射的传递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热传导的概念、傅里叶定律和热传导系数,使学生了解了热在金属中的传递过程。

通过实例分析和课堂练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一节课将继续讲解热传递的其他两种方式:热对流和热辐射。

教案:热在金属中的传递(续)教学内容:六、热对流的传递过程七、热辐射的传递过程八、复合热传递问题九、热传递的数值模拟十、热传递在工程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六、热对流的传递过程(15分钟)1. 讲解热对流的定义:流体中温度分布不均匀时,热量通过流体的流动而传递的过程。

高中生物能量传递教案

高中生物能量传递教案

高中生物能量传递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重要性2. 掌握能量在生物体内的传递过程3. 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及其作用教学重点:1. 能量在生物体内的传递过程2.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教学难点:1.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及其作用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2. 生态系统模型3. 图表和示意图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对于生物体生存的重要性,并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过程。

二、讲解能量传递(15分钟)1. 介绍能量在生物体内的传递过程,包括能量来源、能量流向和能量损失等内容。

2. 利用示意图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能量传递的过程。

三、讲解食物链和食物网(15分钟)1. 介绍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解释不同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能量传递的方式。

2. 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四、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案例分析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帮助学生加深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

五、小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来巩固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讨论能量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阅读生态系统能量传递的文章或完成相关练习题,以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原理,建立起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关系。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和理解所学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 X ; x p Y ; y p Z z (1 7)
p dz Zdz z
0
z
p0
h
p
p dx Xdx; x
p dy Ydy; y
选 z 方向为竖直方向,则 在 x,y 方 向 上 质 量 力 ( 只 又 p f ( x, y, z ) 利用全微分性质得 有重力 ) 为 0,X=Y=0 ,在 z p p p dp dx dy dz ( Xdx Ydy Zdz) 方 向 上 为 -g , 负 号 表 示 x y z 与z反向
一、总衡算 1、总质量衡算
A、简单控制体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w w dM 0 2 1 d 即:质量累积dM/dθ=进入质量-出去质量 例: w2 w1
第一章 传递过程概论
第三节 传递过程的衡算方法
一、总衡算 1、总质量衡算
α u B、任意控制体 n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质量累积速率dM/dθ=-外流的净质量流率 设流速为u,它在法线方向上的分量为: u cosα.则法线方向上的输出 的 体 积 流 率 为 : dVs= udA=u cosαdA ; 则 输 出 的 质 量 流 率 为 : dw=ρdVs =ρu cosαdA. 对于整个控制体: w u cosdA
(1 24)
q/A: y方向的导热速率;k :物质的导热系数;dt/dy:温度梯度。
第一章 传递过程概论
第二节 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的类似性
一、分子传递的基本定律 费克定律(描述质量传递)
在混合物中若各组分存在浓度梯度时,则发生分子扩散。对于两 组分系统,分子扩散所产生的质量通量,可用下式描述
二、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 流速 dx dy
d
;
uz
dz d
流率:单位时间内流体通过流动截面的量。
体积流率: dVs
ux dA

Vs ux dA
A
(1 12)
质量流率: w Vs ux dA 主体平均流速:
单位面积上的流率
(1 13)
Vs 1 ub u x dA A A A
dy
[ Pa s]
(1 16)
式中的μ为动力粘度,负号表示速度梯度是 负值,如果速度梯度为正值则负号可不要.
运动粘度

[m 2 / s ]
1st(斯托克斯)=100cSt(厘斯)=10-4 m2/s
第一章 传递过程概论
第二节 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的类似性
一、分子传递的基本定律 牛顿粘性定律(描述动量传递)
第二章 连续性方程与运动方程
第二节 连续性方程
1、连续性方程的推导
根据前面的微分衡算可知,质量通 量为ρux, 则质量流率为ρuxdA :可得 净输出的质量流率为:
( u y ) ( u x ) ( u z ) dxdydz dxdydz dxdydz x y z
y
dz
粘性流体与理想流体:
自然界中存在的流体都具有粘性,具有粘性的流体统称为粘性流 体。完全没有粘性的流体称为理想流体(μ=0),自然界并不存在真正 的理想流体,它只是处理某些流动问题所作的假设。
自然界中的三种传递现象
动量传递;能量传递;质量传递(具体在后面介绍)
第一章 传递过程概论
第二节 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的类似性
第二章 连续性方程与运动方程
第一节 描述流动问题的两种观点
2、物理量的时间导数
设物理量t。 t 其对时间的偏导数为:
其对时间的全导数为: dt
t t t t d dx dy dz x y z dt t t dx t dy t dz d x d y d z d
j A DAB d A dy (1 25)
jA:组分 A的扩散通量; DAB:组分A在组分 B中的扩散系数; dρA/dy; 组分A的质量浓度梯度。
二、动量通量、热量通量与质量通量的普遍表达式
通量 = -扩散系数 × 浓度梯度 例如: du d ( u x ) du x x dy dy dy
Bx
dp
y
p dx x
dz p+dp dy dx z
x
p dFSx pdydz ( p dx )dydz x (1 7a)
同理可得y与z 方向的方程(略)
力的平衡: dF dF 0 Bx Sx

p X x
第一章 传递过程概论
第一节 流体流动导论
一、静止流体的特性 流体静压力学方程
d ( c pt ) q dt k dc pt k A dy c p dy dy
j A DAB
d A dy
α 为热量扩散系数
第一章 传递过程概论
第二节 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的类似性
提问:三种分子传递有哪些类似性?
第一章 传递过程概论
第三节 传递过程的衡算方法
ρux+dρux
ρ ux
dy dx x z
积累的质量速率为dM/dθ,即为dρdV/dθ,或写成下式: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dxdydz
( u y ) ( u x ) ( u z ) dxdydz dxdydz dxdydz dxdydz x y z ( u x ) ( u y ) ( u z ) 0 x y z
牛顿型流体:遵循牛顿粘性定律的流体称为牛顿型流体。 非牛顿型流体:不遵循牛顿粘性定律的流体称为非牛顿型流体。
所有气体和低分子星的大多数液体均属于牛顿型流体;某些泥浆、 污水、聚合物溶液和油漆等,均属于非牛顿型流体。
傅立叶定律(描述热量传递)
对于导热,可采取傅立叶定律描述。
q dt k A dy
A
则: dM u cosdA 0
d
A
dM dV M dV
V
总质量方 程的通用 形式
(1 38)

d d
dV u cosdA 0
V A
第一章 传递过程概论
第三节 传递过程的衡算方法
一、总衡算 2、总能量衡算
α 总能量衡算通用方程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E = Q - W n 能量累积速率dEt/dθ+外流的净能量量速率 = Q - W 设单位质量流体所具有的能量为E。 设流速为u,它在法线方向上的输出的质量流率为:dw=ρu cosαdA 则输出的能量速率为: dE'=Eρu cosαdA。则 E uE cosdA u
(1 14)
(1 15)
质量流速G:(又称为质量通量) 单位时间内流体通过单位流动截 面积的质量称为质量流速,
w Vs G u x A A
第一章 传递过程概论
第一节 流体流动导论
二、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 稳态与不稳态流动
稳态:指流体流动过程中物理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即不是时间的 函数。相反则为不稳态流动。
ux+dux
dy dx x z
u y u x u dxdydz dxdydz z dxdydz x y z
如果是稳态过程 ( 物理量与时间无关,即净 输出的体积流率为0。 u u y u
x
x

y

z
z
0
第一章 传递过程概论
习题 P32页习题5 提问:三种分子传递有哪些类似性? 本章结束……
p p p dx dy dz ( Xdx Ydy Zdz) x y z
dp ρZdz -gdz dp -gdz p p0 ρgh
p0 0
p
-h
(1- 9)
第一章 传递过程概论
第一节 流体流动导论
ux d ; uy
合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系教案
传递过程原理
胡坤宏
传递过程原理
主要内容
第一章 传递过程概论 第一篇 动量传递 连续性方程、运动方程、边界层、湍流 第二篇 热量传递 能量方程、热传导、对流传热 第三篇 质量传递 传质微分方程、分子传质、对流传质
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章 传递过程概论
第一节 流体流动导论
其对时间的随体导数为: (随体导数亦称拉格朗日导数,是全导数的 特殊性况,即当在x,y,z方向的位移速率=各方向的流速分量) Dt t t t t ux uy uz D x y z 随体导数的物理意义是流场中流体质点上的物理量随时间与空间的变 化率,因此又叫质点导数。

A
dEt 则: uE cos dA Q W d
A
dEt dM E E dV Et EdV
V

d d
EdV uE cos dA Q W
V A
(1 46)
总能量方 程的通用 形式
第一章 传递过程概论
一、静止流体的特性 比体积与密度
比体积:单位质量的工质所占有的体积称为比体积,用符号 v 表示
V v m
密度:单位体积工质的质量称为密度,用符号ρ表示 比体积与密度互为倒数,即
v 1
第一章 传递过程概论
第一节 流体流动导论
一、静止流体的特性 压力
当绝对压力高于大气压力 pb 时,工质的真实压力称为绝对压力, 用 p 表示,当绝对压力高于大气压力 pb 时,压力表指示的数值称为 表压力 pe 。
一、分子传递的基本定律 牛顿粘性定律(描述动量传递)
实际流体运动的,出于粘性作用,流体层之间会产生剪切力,而 且当其流过固体壁面时,它会附着于壁面上而不滑脱,流体运动时的 粘性作用可用牛顿粘性定律描述。 剪应力:单位面积上的剪切力。 实验表明:剪应力τ与该处的速度梯度成正比。 即: du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