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会管理的规律与程式

合集下载

社会管理-精品文档

社会管理-精品文档

社会管理应鼓励各方参与,包括政府、企业 、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协商、协调、监督 社会事务,促进社会共治。
法治思维
科学发展
社会管理应遵循法治原则,以法律为准绳, 依法行政,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社会管理应从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导,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促进社会的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
社会管理的功能
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共服务不均衡、社会不 公、环境污染等,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西方社会管理经验与启示
经验总结
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多元化的社会组织、科学的决策机制等。
对我国的启示
西方经验对我国社会管理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加强社 会组织建设、推进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提高决策水平等。
01
政策法规
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法规是社 会管理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政策和法规明确了社会管 理的目标和原则,规定了政府和 社会各方面的职责和权利。
03
02
企事业单位
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重 要参与者和执行者,包括慈善组织 、行业协会、基金会、社区组织等 。它们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展社会 救助、慈善公益、社区服务等活动 。
2023
社会管理
目 录
• 社会管理的定义与内涵 • 社会管理的原则与功能 • 社会管理的主体与客体 • 社会管理的历史与现状 • 社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 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01
社会管理的定义与内涵
社会管理的定义
社会管理是指政府和社区为了实现社会共同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法律、制度、措施,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合理 配置和有效整合,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公正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管理学精品课课件全套

社会管理学精品课课件全套

现代科学用“熵”的概念表示系统的紊乱 程度。系统越无序,熵就越大;系统越有 序,熵就越少。信息量就是负熵。系统获 得信息以后,无序状态就减少;获得的信 息量越大,无序状态就减少得越显著。
二\社会系统运行的一般状态
社会作为众多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巨大开 放系统,它的运行呈现出以下一般特征: “渐进机构化”;异因同果性;周期循环 性。
社会管理是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社会管理” 一词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对整个社会系 统的管理即广义的社会管理。这种管理分为四个 基本的部分: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的管理即经济管 理,对社会的政治发展的管理即政治(行政)管 理,对社会的思想(精神)发展的管理即思想管 理,对社会的社会发展的管理即狭义的社会管理, 无论是广义的社会管理还是狭义的社会管理,都 是一种独立的管理活动,因而也构成一个独立的 知识领域。
良性循环:这是一种既稳定又发展的社会 系统运行方式,用我国古人的话说就是 “太平盛世”。
恶性循环:这是一种既不稳定又非发展的 社会系统运行方式。处于恶性循环中的社 会,由社会系统自身内部引起的扰动其频 率和振幅都愈益加大,即社会系统诸要素 及其行为激烈冲撞;对抗动的反应不是过 度,就是迟钝;一旦碰到强烈的外部扰动, 就会内外交困,导致原有社会系统结构的 崩溃,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从管理主体的角度来分,可以有国家管理学和社会组织管 理学;
从学科的性质和层次来分,可以有社会管理学的理论部分 和应用部分;
此外,通过研究对某些非常社会现象和非常社会发展阶段 的管理,还可以建立诸如社会问题对策学、社会风险控制 论、社会改革控制论等等分支。
社会管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管理 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机关和各种社会组织 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实施的有组织的活动。 这种活动以通晓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 础,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宗旨,通过对群 体活动和社会运行施加积极的影响和调节 控制,切实保障人们协调一致地劳动和生 活,使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呈现稳定而有序 的状态,并为转变为共产主义社会作准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基础知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基础知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基础知识第一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基础知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基础知识1、什么是社会管理?所谓社会管理,就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部门为促进社会系统的和谐运行与良性发展,对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事业和社会观念等各个环境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现代社会管理是以政府干预与协调为主体、非政府组织为中介、基层自治为基础以及公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

2、社会管理有哪些基本特征?整体性、科学性、公共性、合作性、指导性。

3、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管理的宗旨?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要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宗旨,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标准,要以解决好人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作为核心任务。

4、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5、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

6、什么是科学完备的社会管理格局?坚持党委领导,在强化核心中凝聚力量;实行政府负责,在统筹发展中协调利益;组织社会协同,在为民服务中改善民生;发动公众参与,在完善机制中化解矛盾。

7、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要求?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8、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兼顾、源头治理;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坚持依法管理、综合施策;坚持科学管理、提高效能;坚持点上突破,整体推进。

9、2011年8月21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的通知》。

此次中央决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并赋予其协调和指导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能第二篇:社会管理创新基础知识《社会管理创新基础知识》复习大纲第一章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概念第一节社会与社会管理一、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概念所谓社会,指的是在一定地域内进行着的,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方式为基础的、相互作用的人们共同体。

社会管理学

社会管理学

《社会管理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社会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社会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新兴学科,又是一门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型社会科学。

《行政学院条例》已经明确把社会管理学作为公务员培训一门重要课程。

开设《社会管理学》这门课,其目的是让学员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管理学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技术与操作,了解社会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动态,学会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方法指导实践,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中,提高分析、研究、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二、教学内容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以及教材与课时安排,《社会管理学》共设置六讲,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讲社会管理学总论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员学习中了解到,社会管理属于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社会管理学的学科建立与发展,是对我国社会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学科基础和理论前提。

本讲带有绪论性质,对社会管理内涵的阐述是本章的重点,弄清楚社会管理中的“谁来管理”、“管理什么”和“如何管理”三个基本问题。

本讲分为三个部分。

一、什么是社会管理社会学领域对社会管理的研究还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成果,呈现分散化状态。

(一)社会管理学的建立1.社会管理的含义政府和社会组织部门为促进社会系统的和谐运行与良性发展,对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事业和社会观念等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2.社会管理的特点社会管理长期以来被置于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研究视野下,本教材观点是社会管理更应该被置于社会学视野里研究。

社会管理与社会学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社会管理具备复杂性、整体性、人为性、目的性等基本特征。

3.社会管理的分类社会管理可以依据管理对象范围的不同分类;依据管理主体的不同分类;依据管理所涉及社会基本领域的不同特征分类。

4.社会管理的历史演变传统社会的社会管理;早期现代化社会的社会管理;20世纪30年代后工业化社会的社会管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社会管理。

社会发展的规律通用课件

社会发展的规律通用课件

人的尊严和权利是社会发展的 基本保障,尊重和保护人权是 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 的终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 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CHAPTER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01
社会发展的进步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也会
CHAPTER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
定力量。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 的基础,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 方式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
向。
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是推动社 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满足他们的
需求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 社会发展的动力
CHAPTER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总结词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影响
详细描述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人们在生 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等。生产力是指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 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影响,当生产关系适应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可以释放社会发展的活力,促进经济 和社会的进步。
改革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通过改革可以缓解社会矛盾,改善民生,增强社会凝聚力。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

行政组织学答案(1-15章 全)

行政组织学答案(1-15章 全)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行政组织学答案(1-15章全)行政组织学作业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组织:一般意义上理解为某些社会成员为了达到特定的共同目标而自觉形成的有一定秩序和功能的排列组合体。

2、行政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3、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关系。

4、强制性组织:强制性组织是指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即强制当事人服从组织的管理。

5、功利性组织:功利性组织是指以金钱、物质利益诱导作为权威基础,即以功利或物质报偿的方式作为管理和控制部属的主要手段。

6、规范性组织:规范性组织以荣誉的报偿或规范作为管理部属的方式。

如教会、学校等。

7、互利组织:互利性组织。

这种组织是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

8、服务组织:这种组织的基本功能是以服务为主。

组织的受惠者,乃公众中与组织有直接接触者。

9、政治组织:政治组织是一种追求、运用、分配社会公共权力为基本目标的组织。

10、经济组织:经济组织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它承担着为社会创造和提供物质财富的职能。

它存在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不同领域。

11、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的,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12、文化组织:文化性组织是以满足人们各种文化需求为目的,为社会提供和创造精神财富为职能的组织。

13、群众性组织:群众性组织是特定社会群体为追求和保障自己地位和权利的自治性组织。

宗教性组织。

宗教性组织是以某种宗教信仰为宗旨而形成的组织。

14、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

他们的学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

社会发展的规律(使用)

社会发展的规律(使用)

科技的发展还能够改善人类的生活质 量,提高健康水平,促进社会文明进 步。
科技的创新和应用能够推动产业升级 和转型,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 利益冲突和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能够推动社会制度的变 革和进步,打破旧有的生产关系
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存 在差异,因此社会发展的道路也具有多样性。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和优势,应该根据自 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不是盲目模仿 或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
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必然的,也是有益的。它有助于 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 与合作,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03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前提和基础,而多 样性是在统一性指导下的多样发展。没有统一性,就会导 致社会主义失去本质和方向;没有多样性,就会使社会主 义失去活力和发展的机会。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 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阻碍社 会进步。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
01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
能够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如果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会导致社会动荡和变革。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 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 发展的根本动力,能够创造物质
财富和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是推动社 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满足人民群 众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社会行政讲义

社会行政讲义

《社会行政》讲义课程说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福利事业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现出来,社会工作者要将社会政策转换成社会服务,必须具备专业的管理和运作方法,因此,如何提高社会福利领域的行政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崭新而紧迫的课题。

社会行政是推行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它通过行政的程序、技术来实现服务于社会的功能。

社会行政包括宏观社会行政与微观社会行政。

宏观社会行政主要是在政府层面推行社会政策,微观社会行政常常表现为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活动,即通过对机构资源的有效发掘与配置,更有效地提供服务,也就是将社会政策化为具体的社会服务环节的行政活动。

具体内容:首先,介绍社会行政的一些基本知识,为进一步理解宏观社会行政、微观社会行政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准备。

这些基础知识包括:社会行政的含义、功能、层次结构、内容、要件、社会行政与社会政策的关系、社会行政的发展等。

其次,在宏观的层面上介绍社会行政的体制和制度,具体包括社会行政体制的构成,中国及国外社会行政体制的分析,社会行政与立法,社会行政组织制度、人员管理制度等。

再次,介绍社会服务机构,包括社会服务机构的组织理论基础、机构的概念、性质、类型、职能,比较不同社会体制下的社会服务机构。

社会服务机构是社会福利服务的中介组织,它包括政府及非政府的各类社会服务机构,其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宏观社会行政体制的影响,同时也与机构自身管理的理念和水平直接相关。

最后,在微观的层面上介绍社会行政的具体过程,包括社会行政的计划、组织、社会服务机构在人力资源管理、评估、发展等。

社会行政的管理理论与技术是一个系统的操作过程,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社会政策的落实。

教学大纲:第一章社会行政的涵义与功能第一节社会行政的涵义一、社会行政的概念二、社会行政与公共行政三、社会行政与社会管理四、社会行政的涵义第二节社会行政的功能一、社会福利思想与福利最大化二、社会服务效率的提高三、社会政策的修订第三节社会行政与社会政策的关系一、社会行政是社会政策的执行过程二、社会政策是社会福利的传递过程三、社会行政对社会政策的检验和修订第四节社会行政的发展一、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二、社会行政作为一种专业方法三、社会行政在不同层面的发展第二章社会行政的结构与内容第一节社会行政的层次结构一、宏观社会行政二、微观社会行政三、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二节社会行政的内容一、社会行政的任务二、社会行政的过程三、社会行政的过程分析第三节社会行政的要件一、社会政策二、社会福利机构三、社会行政人员四、社会服务人员第三章社会行政体制第一节社会行政体制的构成一、概念二、建构原则三、社会行政体制的基本架构第二节国外社会行政体制分析一、美国社会行政体制二、英国社会行政体制三、曰本社会行政体制第三节中国社会行政体制分析一、中国社会行政体制的发展二、中国社会行政体制的改革第四章社会服务机构第一节社会服务机构的界定一、组织及其基本理论二、社会服务机构的定义三、社会服务机构的性质四、社会服务机构的类型第二节社会服务机构的职能一、社会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二、社会服务机构的政治功能三、社会服务机构的经济功能四、社会服务机构的文化功能第三节不同社会体制下的社会服务机构一、市场体制下的社会服务机构二、计划体制下的社会服务机构三、社会体制对社会服务机构的影响第五章社会行政计划第一节社会服务机构的整体规划一、规划的意义二、规划的目标三、规划的类型与结构第二节社会服务机构的决策程序与方法一、社会过程是一个决策过程二、社会服务机构决策的一般程序三、社会服务机构决策的基本方法第三节社会服务机构计划的制定一、计划的程序与方法二、制定社会服务机构年度计划的步骤与方法三、社会服务计划的影响因素第四节社会服务方案的选择与制定一、社会服务方案的选择二、社会服务方案的制定三、社会服务方案的评估第六章社会行政的组织第一节社会行政领导一、领导者二、领导的功能三、领导的方式第二节社会行政的沟通与协调一、沟通和协调的含义二、社会行政的沟通三、社会行政的协调第三节社会行政控制一、社会行政控制的涵义二、社会行政控制的类型三、社会行政机构中的冲突与控制第七章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二、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三、社会服务机构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第二节员工的聘用与培训一、员工的聘用二、员工的培训第三节员工的激励一、员工绩效考核二、员工薪酬管理第四节员工督导一、督导的含义二、督导的模式与方法三、督导的实施与评估主要参考书目:1、张曙编著,《社会工作行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社会管理课件1

社会管理课件1

引入“经营性” 管理体制设计
体制机制 改革再造
法治化 的建构
主体多元化 发展
第二节 新中国社会管理的发展
一、 社会管理的发展
(四) 现代社会管理的体制转型
现代化 转型时期
2003年至今
现代社会管理 体制转型
网格化
服务型
多元化 虚拟化 法制化
预警性
第二节 新中国社会管理的发展
二、 社会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变革,社会分化加快,各种各样的社会组 织成长起来,并逐渐在有限的社会层次上和领域中协调社会事务。
我国现代社会管理格局要求做到社会协同,也就是说发挥各种社会 组织的作用,发挥好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 织、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形成党委和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 互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网络。
第一节 社会管理概述
二、 社会管理中的主体
(三) 社会公民个体
无论政府还是各类社会组织,都是由社 会公民个体组成的。所以从根本上来讲,社 会管理的主体是社会中的每个个体。
社会中每个成员都是社会管理的参与者。同时社会成员还是社会生 活的直接参与者,无论是各种社会问题,还是各种社会管理措施与方略, 社会成员都是最终“体验者”。
面对当代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三者交织的复杂现实,社会 管理必须同社会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其不仅是指向现在的,更是指向 未来的,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才是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
第一节 社会管理概述
四、 社会管理的分类
• 市场失灵 • 政府失灵
社会 组织 管理
农村
社会
管理
• 三农问题 • “空巢化”
城市 社会 管理
第一节 社会管理概述

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和谐发展讲课提纲县委党校刘光俊一、社会管理的概念及其内涵1、社会管理的概念广义:指整个社会的管理,即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对整个社会公共事务所实施的各类管理活动, 囊括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狭义:一般与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相对,指的是对社会公共事务中排除掉政治统治事务和经济管理事务的那部分事务的管理与治理。

2、社会管理的内涵1、社会管理的三个基本要素社会管理目标:通过社会组织对整个社会事物进行规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等,达到缓和或消除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管理主体:政府和民间组织。

社会管理客体:社会事物、社会生活等。

2、社会管理运行机制和体制的基本特征多元性复杂性互动性系统性二、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及其基本原则1、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与完善2004年9月16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我国社会建设与管理指明了方向。

2005年2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着重提出了社会管理的问题,他指出:“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新情况,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改革创新,尽快形成适应我国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愿望、更加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以提高执政党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授课时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社会管理学概论-复习重点

社会管理学概论-复习重点

社会管理学概论复习(知识点)1、社会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及由他们组成的系统,社会管理的客体是社会系统。

巴纳德提出组织的三个要素;信息交流、做贡献的意愿、共同的目的。

2、社会管理的含义: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运用计划、沟通、协调、控制、指导等手段,使社会系统协调有序、良性运行的过程。

(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社会管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3、社会管理主体(系统)的演化:社会管理系统从社会系统中分化出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人类社会早期,社会系统规模小,也不复杂;相应地,社会管理系统也很不发达,表现为氏族或部落的议事会机构。

随着社会系统的扩大,复杂程度也随之提高,社会管理采取了国家形式。

社会进入现代化大生产时期以后,社会管理系统不仅包括庞大而复杂的国家体系,而且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出现,这些社会组织发展呈现结构越来越发展、发展越来越迅速、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显著的趋势。

社会管理系统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一方面,它是社会系统“渐进机构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它本身也开始了新的“渐进机构化”的过程。

现代社会管理系统分为五个子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咨询系统。

4、社会管理群体(系统)的素质: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心理结构、职缘结构(学缘结构、人才原则、群体意识)(1)学缘结构:某个教育单位(多指高等院校中的系、教研室、研究所)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

(2)改善学缘结构的方法:一个人在某一学校授予单位获得学位(硕士)后,不得再行报考该单位;人事制度方面,原则上不留用,特殊情况留用应严格控制,人数最多不超过本单位总人数的1/5,多搞公平竞争,少搞“近水楼台”,多搞“五湖四海”,少搞感情投资,结构上杂为好;至于“在职”读学位的问题,应坚持,但要具体分析利弊。

社会管理学

社会管理学

社会管理学哲学社会学部王英杰⏹交叉复合型、古老而崭新的学科序言: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改革开放30年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持续推进使中国进入了工业化社会、城镇化社会、市场化社会、原子化社会、信息社会、风险社会的新阶段。

新阶段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管理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战。

⏹解决这些新的社会问题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健全完善社会保障、社会控制、社会融合、社会工作、社会整合、社会服务等社会运行机制,从而有效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所提出的新挑战。

一、工业化社会带来的新挑战⏹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在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新兴工业社会。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二产业比例为50%,第三产业比例为40%,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的比例已经下降为10%;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已经下降为40%,另外60%人员在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

⏹高速的工业化和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富,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这些社会问题包括失业问题,污染问题,工伤和职业病等。

⏹1、资本+技术型产业排挤工人,刚性失业日益严重;⏹2、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3、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及工伤和职业病的显著增加;全国认定工伤事故,工矿企业是重灾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总人数超过2亿,包括1亿进城务工人员和1亿多乡镇企业务工人员。

二、城市化社会带来的新挑战⏹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正在由乡村社会转变为城镇社会。

⏹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城市实际人口比重已经超过总人口的50%,这表明我国已经迈进城镇社会的门槛。

⏹人口的高度集中、高密度、高异质性和快节奏等城市特性,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城市社会问题。

⏹城市贫困问题⏹道路拥堵;精神压力大。

⏹抑郁、焦虑、暴戾⏹加速转型的不确定性,引发的不安全感。

⏹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年均自杀率为23/10万,每一个人自杀对周围5位亲友会产生巨大影响。

社会发展规律PPT课件

社会发展规律PPT课件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 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 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 作用。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 其赖以建立和存在的经济基础服务。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②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实现方式:在阶级社会里,基本矛盾的解 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从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时期。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了社 会历史的发展。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同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 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它却 只存在了15年!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虽 然秦始皇希望自己的统治能够长期延续下去,但最终 还是挡不住历史车轮。 问:1、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推动社会发展的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B、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 C、社会意识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 D、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 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非公 有制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非公有 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 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生产力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制度和设施
决定 反作用
决定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反作用
探究活动(六)P89:
为什么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 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上层建 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

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
(4)践行社会管理需要政府运用权力对社会事务进行部署和控制,带有行政命令性的色彩。
(5)社会服务内含于社会管理之中。
提出背景
1998年在《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中,首次出现了“社会管理”一词。随后,“社会管理”一词 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中。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决定》中多次提到“社会治理”一词,并且单列一章强调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从“社会管理”到“社 会治理”的转变,体现了中国**执政理念的新变化。
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视角提出完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全会通过的《中 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这就把社会管理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联系起来。
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突出了加强社会管理 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加强社会管理作出了重要部署。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一论述表明,社会管理 的创新途径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实行政府负责,实现社会协同,积极调动社会公众参与。这就改变了以往强调单 一政府管理的模式,突出了政府、社会和公民的协同管理,标志着党对社会管理认识的深化。
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角度强调了加强社会管理的必要性。
理论研究
当前完善我国社会管理体制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一)加强社会管理基本理论研究和探索

社会运转法则

社会运转法则

社会运转法则一、引言社会运转法则是指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一系列规律和原则,它们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了解社会运转法则对于我们认识和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运转法则的分类1.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和交换所遵循的客观规律。

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规律,即商品交换必须以等价交换为前提。

2.政治规律政治规律是指在政治领域中所遵守的原则和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民主原则,即人民有权利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过程。

3.文化规律文化规律是指在文化领域中所遵守的原则和传统。

其中最重要的是尊重多样性原则,即不同文化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平等对待。

4.道德规律道德规律是指在道德领域中所遵守的准则和标准。

其中最重要的是公正原则,即行为应该公正、合理、合法。

三、社会运转法则的作用1.指导社会发展社会运转法则是人类社会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它们可以指导我们认识和掌握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进步。

2.保障社会稳定社会运转法则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们的遵循可以保障社会稳定,防止出现混乱和动荡。

3.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社会运转法则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原则和规律,这些原则和规律可以促进人类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四、不遵守社会运转法则的后果1.经济领域:不遵守价值规律可能导致经济失衡、通货膨胀等问题。

2.政治领域:不遵守民主原则可能导致独裁、专制等问题。

3.文化领域:不尊重多样性原则可能导致文化冲突、种族歧视等问题。

4.道德领域:不遵守公正原则可能导致腐败、不公等问题。

五、结论了解和遵守社会运转法则对于我们认识和掌握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进步、保障社会稳定、促进人类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遵循社会运转法则,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管理基本知识点

社会管理基本知识点

社会管理基本知识点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社会管理基本知识点一、社会管理的概念:社会管理,是指党委和政府以及其他社会主体,运用法律、法规、政策、道德、价值等社会规范体系,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不同领域和各个环节进行服务、协调、组织、监控的过程和活动,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

二、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1、协调社会关系。

2、规范社会行为。

3、解决社会问题。

4、化解社会矛盾。

5、促进社会公正。

6、应对社会风险。

7、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三、创新社会管理的概念:简言之,创新社会管理,就是对社会管理的创新;创新社会管理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

创新社会管理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1、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

2、社会管理如果搞不好,社会发展将受到制约和影响;过去取得的社会发展成果,也将受到侵蚀。

3、没有社会管理,就没有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义:1、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

2、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增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协调性,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地区发展,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才能落实科学发展的统筹兼顾的要求。

4、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农业社会里,社会管理是附属于政治统治之下的, 只有一些社会管理的思想,但是没有科学的理论。当时 的情况是农耕生产下的国家和社会基本统一,社会没有 作为一个独立领域出现,这种情况到了资产阶级革命后 就明显不同。启蒙运动在解放人的同时也把社会解放了, 国家控制社会的观念变为社会是国家的基础,资本主义 大工业把人们从土地吸纳到城市,城市迅速膨胀,一个 新的社会被生产出来,它必须以新的方式来进行管理, 不然就不能缓解资本主义生产带来的社会压力,公共管 理和公共服务产生了,但是这种社会管理渗透着资本主 义理性化的特征,庞大的官僚体系和强大的行政能力试 图控制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第五章 社会管理的规律与程式
社会管理的规律
社会管理规 管 理 的 规 律 与 程 式
以人为本,服务优先
多方参与,共同治理
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
统筹兼顾,动态协调
既有秩序,又有活力 立足国情,改革创新 社会管理的认知与预测
社会管理的决策与计划
社会管理的程式
社会管理的组织与协调
如城市中的外来务工者在公民身份上被排斥于 城市社会之外,这使得许多类似的社会成员在社会 救助、医疗保险、子女入学等许多方面遇到困难, 不仅产生了一个游离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巨大的社 会流动群体,也使得国家的社会福利事业和公益事 业遭遇巨大的挑战,引发了全社会对于社会公正的 广泛讨论。再有经济方面的如个人所得税征收的标 准、商品房价格的调控、就业政策、国有企业的并 购等许多政策和事件会冲击到社会领域,这些基本 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就业、收入、生活状态, 也间接影响到人们参与社会事业的情绪和方向,这 些都是社会管理领域要面对的基本事项。
二、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始终把实现好、维 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 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现依法管理、科学 管理、人性化管理,使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切实 感受到权益得到保障、 秩序安全有序、心情更加 舒畅。 二要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充分发挥政府在社 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同时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 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互律作用,使各 种社会力量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 有序的合力。
(三)社会管理与政治管理、经济管理、文 化管理是互动的
社会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等领域管理工作的互动和调整,同时还要注重 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关系,这需要我们通过调节 其他领域的管理工作来完成社会管理的任务。社会 管理的工作是和政治、经济、文化等诸领域互动的。 这种要求在我国当今的社会形势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我们许多社会管理中的社会问题都需要在政治和经 济领域的工作做出调整。
社会管理的控制与整合 社会管理的预警与保障
第一节
社会管理的规律与原则
一、社会管理的规律
社会管理的规律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客 观的社会管理原则、方式。就其内涵来看,社会管理 是实现社会事务的组织化和促进社会事务最优化的活 动;就其一般内容来看,社会管理包括维护社会稳定、 实现社会公平和推动社会参与等;就其实质来看,社 会管理是为劳动主体维护合法权益和自我尊严提供制 度支持和保障的活动。因此,社会管理规律就是社会 事务组织化和最优化的规律,就是维护社会稳定、实 现社会公平和推动社会参与的规律,就是支持和保障 劳动主体维护尊严和权益的活动的规律。
三要坚持统筹兼顾、动态协调。正确反映和协调各 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和社会矛 盾,既要“左顾右盼”,又要“瞻前顾后”,使社 会管理能够体现维护公平正义的“刚性”、协调各 方利益的“柔性”、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弹性”, 促进社会动态平衡,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四要坚持既有秩序、又有活力。把维系社会秩序和 激发社会活力有机结合起来, 既要保证社会的安 定有序、规范运行、调控有力,又要有利于激发全 社会的创造活力, 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高社会 运行效率,从而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 素, 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把握社会管理规律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杨建华 杭州 2012-02-18
(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管理的转变
生产方式是决定人类社会变革的最终力量,这是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核心观点,这种变革的力量不 仅广泛地表现在国家的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它也作 用于社会领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将会制造一个消 灭其自身的阶级和反抗它的社会,正是基于这种原因,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才率先在社会管理方面做出一系列 的变革,这些变革一方面是基于政权稳定的需要,另 一方面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紧张作用下必然要产生 的。
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是保持社会管理有效 运作的根本任务。在传统社会,封建士绅作为农民的 领主保护地方农民的利益,是他们利益表达的通道, 等级较高的封建主要表达等级较低的封建主的利益, 传统社会能够持续很长的历史时期很重要的一点,就 在于这种统治的封建等级制度也同时扮演着利益表达 机制的角色。在现代社会,尤其是作为独立于国家和 市场的市民社会里,平等的个人通过自组织的方式团 结在一起,相互提供支持并争取自己群体的利益,曾 经一度希望由国家来垄断各项权利、进行社会管理的 制度多数遭到失败,如法西斯模式下的日本、德国和 国家社会主义下的苏联、东欧国家。
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是保持社会管理有效 运作的根本任务。在传统社会,封建士绅作为农民的 领主保护地方农民的利益,是他们利益表达的通道, 等级较高的封建主要表达等级较低的封建主的利益, 传统社会能够持续很长的历史时期很重要的一点,就 在于这种统治的封建等级制度也同时扮演着利益表达 机制的角色。在现代社会,尤其是作为独立于国家和 市场的市民社会里,平等的个人通过自组织的方式团 结在一起,相互提供支持并争取自己群体的利益,曾 经一度希望由国家来垄断各项权利、进行社会管理的 制度多数遭到失败,如法西斯模式下的日本、德国和 国家社会主义下的苏联、东欧国家。
在生产方式不断进步当中,社会的变化是越来越复 杂。随着科学和知识的进步,社会在生产领域、价值观 念、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在不断分化。到了20世纪后期的 时候,国家在对如此复杂的社会进行管理的时候已经力 不从心,信息技术、交通技术、空间技术等等已经改变 了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感受,社会中的不确定性和风 险加大的同时,单靠政府的社会管理疲惫不堪,传统的 社会管理已经不能控制和引导这种变化。面对多元复杂 的社会,只能将社会中的力量也纳入到社会管理的主体 中来,多元主体的合作才能各司其职、降低管理成本和 风险,形成一个自治的好局面。
五要坚持立足国情、改革创新。从我国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政治优势,充分 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同时,树立世界眼光, 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勇于变革、勇于创 新,把改革贯穿在整个社会管理过程之中,为推进 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第一节
社会认识与预测
社会管理系统中各部分具有分工与协作的关系 ,共同发挥管理功能,实行按责对社会系统的有效 管理。所有这些都以对社会系统的现实运行状态和 未来发展趋势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条件。因此,对社 会系统的认识与预测是社会管理的首要任务。
中国采取的是共产党一党执政下的政府运作体 制,这与西方国家多党执政(或轮流执政)下的政府具 有的“超越性”有所不同,如果政府不再代表多数群 众的利益,这就意味着党的群众基础不会存在。所以, 我国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合 法性在于,我们能够建立利益表达的有效机制,并且 党和政府都要坚持“三个代表”。
因此,我们既要注意社会管理与政治、经济、 文化等领域管理的区别,又要认识到社会管理必须 是与政治、经济、文化各项工作联动的,其他方面 如果出现了问题必然会给社会领域的管理工作造成 冲击,但又要清楚不能将社会管理中涉及政治、经 济等方面的事项与纯粹政治、经济领域的工作相混 淆,不然政府“错位”、“越位”的现象依然会出 现。
(二)社会管理的核心是建立有效的利 益表达机制
社会问题的根本由来在于不同的个人之间、群体 之间、公民与国家之间、公民与市场之间的利益之争。 社会管理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整合与再分配经济社会资 源,协调其他领域造成的利益失衡,保障人们的正常 生活和社会活动。所以,社会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建立 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社会管理的主体来自政党、国 家和社会组织、公众,甚至也有经济集团,不同的社 会群体都可以通过自己所在的组织表达自己的利益, 这样我们才能在一个明朗的形势下协调社会资源,开 展社会事业。
一、社会认识
认识社会和认识自然界一样,关键在于认识其 规律性,从而把握社会运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 然趋势。 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具有以下一般特征:
第一,既是困难的又是可能的。社会认识的对象 就是人们的活动、社会的活动以及社会规律,由于每 一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体性和能动性,历史的事件 都有不可重复性,社会的规律都有非纯粹性和统计性 ,这就给人们认识社会带来了特殊的困难。但是在社 会生活中,不仅存在着个别和特殊,还存在着一般的 、重复的、有规律的现象,尽管这些规律不同于自然 规律的特点。所以用自然科学那样精确的眼光来研究 社会,又是可能的。
社会管理当中也渗透着政治、经济、文化领域 的问题。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并不完全是作为 独立的领域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的,有时候它们相 互渗透,这在社会领域中格外明显。如社会管理的 格局中强调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公众参与社会管理 在一些情况下表现为政治参与。大众传媒无疑已经 在社会管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宣传和导向作用,传 媒组织和传媒的方式与内容需要社会管理介入,但 是它也涉及文化和政治方面的问题。社会贫富差距 的拉大和阶层对立,甚至犯罪都与社会经济救助和 保障有密切联系,社会管理需要政府的公共财政和 企业的捐助。
所以,目前我国社会分化加速,在社会管理过 程中建立一套利益表达机制是首要的任务。 在中国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需要注意,一 方面要保障每个阶层和群体都有利益诉求的通道,另 一方面要正确定位国家的位置,即国家要代表谁。由 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大量 中下层民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相对较少,所以国家也 要始终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 而不是代表自己的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