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答案《留侯论》学案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留侯论》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

能够理解并把握《留侯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留侯张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智慧。

能够分析并评价《留侯论》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留侯论》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留侯论》,使学生对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培养学生对智慧和谋略的尊重,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点:《留侯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留侯张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智慧。

三、教学难点:对《留侯论》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对《留侯论》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司马迁和《史记》,引出《留侯论》的背景和重要性。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留侯论》,理解留侯张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智慧。

3.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分析《留侯论》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以及留侯张良的智慧。

4. 批判性思考:让学生评价《留侯论》中的观点和思想,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留侯论》的读后感,包括对留侯张良的智慧的理解和评价。

要求学生进行研究,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对《留侯论》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留侯论》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留侯张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智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的培养情况。

七、教学资源:1. 《留侯论》的文本。

2. 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资料。

3. 关于留侯张良的历史资料。

八、教学建议:1. 在阅读理解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2. 在讨论分析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留侯论》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3. 在批判性思考环节,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2课 留侯论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2课 留侯论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留侯论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词类活用情况。

2.了解本文的论题及艺术手法。

3.正确辩证地看待“忍”。

1.背景探寻苏轼在嘉祐二年(1057)应举,主考官欧阳修见其文,“惊喜以为异人”,疑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抑置第二。

拆封看名,当时就说此人“当是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轼进士及第后因母丧回蜀。

服孝三年,又赴京应制举。

此《留侯论》是嘉祐六年(1061)正月作者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

是苏轼的早期作品。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

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

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2.文学常识史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记叙和评价的一类文体。

可以全面评述,也可以抓住一方面联系现实,体现现实价值进行评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挟.持()②圯.上受书()③刀锯鼎镬.() ④虽有贲.、育()⑤孺.子() ⑥称.其志气()⑦鲜腆..而深折之( ) 答案 ①xié ②yí ③huò ④bēn ⑤rú ⑥chèn ⑦xiǎntiǎn2.通假字①卒.然临之而不惊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猝” 突然 ②“现” 显现3.一词多义①过⎩⎨⎧ 必有过.人之节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②怪⎩⎨⎧ 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③其⎩⎨⎧ 非子房其.谁全之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④所以⎩⎨⎧ 所以..微见其意者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⑤而⎩⎨⎧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 卒然临之而.不惊 ⑥之⎩⎨⎧ 必有过人之.节 子房之.不死者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答案 ①超过,超越/错 ②奇怪/“以……为怪” ③难道/大概 ④“用……的方式”/“……的原因” ⑤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⑥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词类活用①其君能下.人:②臣妾..于吴者:③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④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⑤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答案①名词用作动词,谦逊对待。

新的答案《留侯论》学案

新的答案《留侯论》学案

12、《留侯论》学案编写:李会霞张晓娟【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重难点提示】1、重点:在学习本文立意新颖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知识链接】——写作背景? ?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

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

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

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留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

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自学导航】一、正字音卒()然临之圯()上老人刀锯鼎镬()贲()育倨()傲鲜()腆()彼其()不称()其志气肉袒()二、重点实虚词实词:(1)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2)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3)郑伯肉袒牵羊以逆.(4)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5)臣妾..于吴者(6)忍小忿而就.大谋(7)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8)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9)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虚词:(1)匹夫见.辱(2)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3)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4)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5)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6)句践之.困于会稽(7)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三、古今异义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⑶其身之可爱..⑷其君能下人..⑸必能信用..其民矣四、特殊句式(1)此圯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3)勾践之困于会稽(4)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5)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6)而命以仆妾之役一、问题设计:1、读课文第一节,说说作者所谈论的中心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突出这一中心的?(匹夫之勇和大勇者的不同表现对比,表明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为能忍)2、从第二段文字出发,分析圯上老人出现的用意是什么?(抓重点句:且其意不在书)简说有关张良的传说,指出第二节为破典引事,从而证明作者的独辟蹊径。

留侯论导学案

留侯论导学案

《留侯论》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王”“惊”“怒”等词在文中的活用情况和“见”“所以”的用法。

2、掌握“挟持”“所以”“可爱”“下人”“志气”等古今异义词。

过程与方法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升华深化的说理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学习苏轼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

【教材助读】1.走近作者见《后赤壁赋》中作者简介部分。

2.资料链接北宋嘉祐六年(1061),苏轼25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

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留侯论》是进论中的第19篇。

因为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向考官和皇帝显示个人才华以求取功名,所以写作时非常用心,是苏轼年轻时的重要作品之一【预习反馈】1、本文的一个特色就是一翻旧案,自抒己见。

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者的独到见解?2、史公的猜测之误,对表现张良以及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课堂探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高祖本纪》一文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其中的子房就是今天所学文章题目中的留侯,也就是张良。

汉高祖给予他高度的评价。

把他和韩信、萧何并称为三杰(三驾马车)。

张良为什么能赢得如此高的赞誉,他的身上有着怎样的优点让高祖欣赏不已呢?宋代文豪苏东坡又是如何评价留侯张良的?今天就来学习这一篇名文《留侯论》(也可以从“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一成语当时的新意而引入课文的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学生活动一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老人圯上受书()刀锯鼎镬()虽有贲、育,无所复施()挟持()鲜腆而深折之()()孺子()欲自王()称其志气()学生活动二初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课文1~3节。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留侯论》的背景、作者司马迁以及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翻译并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吸收《留侯论》中的思想精华,提升个人品德修养。

学生能够领悟到坚持信念、忍辱负重的品质,培养面对困难时的坚韧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留侯论》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重要篇章,记述了张良的生平事迹,赞扬了他的智谋和忍耐精神。

2.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修辞手法。

3. 教学难点:理解张良的智谋和忍耐精神,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司马迁和《史记》,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自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3. 讲解词语:教师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4. 翻译句子:学生合作翻译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价值。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记忆。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评价学生对课文思想的吸收和个人的思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能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张良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中的思想精华。

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将《留侯论》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留侯论》的主要内容;(2)能够分析并评价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达技巧;(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3)通过写作、演讲等活动,提高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培养坚定的意志和毅力;(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敢于担当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内容:《留侯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达技巧等。

2. 知识点:(1)留侯论的背景和作者;(2)文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3)文中的主要情节及其意义;(4)文中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留侯论》的主要内容;(2)分析并评价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达技巧;(3)运用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教学难点:(1)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进行深入分析;(2)运用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有效的表达和沟通;(3)将文中的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留侯论》的背景和作者,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交流,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3. 实践法:通过写作、演讲等活动,提高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留侯论》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留侯论》,理解文本内容,感知人物形象;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交流心得体会;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进行深入分析,思考其意义;5. 表达与交流: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行写作、演讲等活动,提高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留侯论学案

留侯论学案

《留侯论》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对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结合诵读指导,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

体会苏轼史论散文广征经史,破除陈见,别出新意的风格特色,欣赏他的文采。

三、情感态度价值: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

学习苏轼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把握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教学方法】诵读体会、自主学习、点拨引导、研讨探究【教学时间】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百家讲坛》,认为商纣王是一位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两千多年被冠以“暴君”称号,是一起最悠久的“冤案”,引起了学术文化界和读者们的广泛争议。

无独有偶,最近,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出版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下部)新书中,认为“焚书坑儒”的表述并不准确,“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活埋的是术士而非儒生,坑儒之说是在历史中不断演变成的”,由于古代典籍传播的口耳相传特征,以及秦朝的短命,焚书对典籍造成的影响也被放大了,希望历史教科书修改此项内容,还秦始皇一个公正的评价……诸如对史事怀疑和推翻前论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史论或翻案文学。

其实,千年之前,宋人就喜好翻空出奇,爱做这类“翻案文章”,他们大都不囿于成见,每每别具只眼,让人耳目一新。

今天,我们走近的是《留侯论》,看看苏轼是如何一改前人对初汉三杰之一张良的看待,另立新说的。

二、题解(一)释题(投影)张良宋·王安石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

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

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

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

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

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3篇

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3篇

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留侯论》教材:选修高中语文授课对象:高中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留侯论》的内容和主旨。

2. 掌握《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和语言表达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和语言表达方法。

2. 理解《留侯论》的深层含义和真实写照。

教学难点:1. 掌握《留侯论》中富有智慧的观点和深刻的洞察力。

2. 能够用自己的言语对《留侯论》进行评价和解读。

教学准备:1. 课本《留侯论》相关课文。

2. 课堂教学材料和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多媒体或演讲者播放《留侯论》相关的影视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主体:1. 阅读与理解a. 学生阅读《留侯论》,理解文本的大致意思。

b.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述方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

c. 学生小组讨论,互相分享各自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文学特点与语言表达a. 探究《留侯论》中的发人深省的语句和句型,分析其语言文学特点。

b. 引导学生理解和解读其中的比喻、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

c. 分析《留侯论》中的名句,并讨论其背后的深层意义和思想。

3. 批判思维与文学欣赏a. 学生通过对《留侯论》的深入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b. 引导学生提出对《留侯论》中某些观点的质疑和批判,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

c.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留侯论》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警示。

总结:1. 对学生对《留侯论》的理解进行总结和评价。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留侯论》中的智慧和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拓展:1. 学生自主阅读其他与《留侯论》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和分享交流。

2. 学生撰写关于《留侯论》的读后感或评论,互相分享并提出建议和改进。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留侯论》进行教学,通过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与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留侯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1.1.2 分析《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和价值。

1.1.3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1.2.3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的人文关怀,理解作品所传达的社会价值。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民族自豪感。

1.3.3 学会尊重历史,正确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留侯论》2.2 教学重点:分析《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和价值,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3 教学难点:掌握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留侯论》的作者、背景。

3.1.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2.2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3 课堂讲解3.3.1 讲解《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和价值。

3.3.2 分析并点评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3.3 解读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4 课堂练习3.4.1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

3.4.2 学生分享练习心得,互相交流学习。

3.5 课堂小结3.5.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3.5.2 学生谈收获,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作业内容:1)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阅读相关文章,拓展视野。

3)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课文中所传达的社会价值。

4.2 作业要求:1)认真完成,用心思考。

2)按时提交,互相交流。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内容: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留侯论》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历史价值。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留侯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留侯论》的背景介绍:介绍《留侯论》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其产生的历史环境。

1.2.2 《留侯论》的主要内容:讲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分析文章的核心观点。

1.2.3 《留侯论》的哲学思想:深入剖析文章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使学生理解其内涵。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2.1.1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2.1.2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解答学生疑问。

2.1.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2 教学方法2.2.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2.2.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2.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3.1.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表现等。

3.1.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1.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教学反馈3.2.1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3.2.2 同行评价:接受同行的评价和建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2.3 教学反思:教师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学资源4.1.1 教材:《留侯论》文本,相关注释资料。

4.1.2 参考书籍:关于《留侯论》的研究著作,相关历史资料。

4.1.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论辩 留侯论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论辩 留侯论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

留侯论本课话题——勇猛与忍让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真正的勇猛,不在于受辱后的拔剑而起,而在于拥有宽广的胸怀,在于能屈能伸,在于具有超人的毅力和定力。

胸襟宽广的人会产生非凡力量和旺盛的斗志,从而成就一番壮伟的事业。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

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片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

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

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

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

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宽6尺的巷子。

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2. 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3.君子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处人之所不能处。

——马南邨4. 最高贵的复仇之道是宽容。

——雨果5. 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容。

——马克·吐温6.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

——纪伯伦[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圯.上之老人( ) 卒.然临之而不惊( )刀锯鼎镬.( ) 虽有贲.、育( )倨.傲( ) 鲜腆..( )( )肉袒.( )【答案】 yí cù huò bēn jù xiǎn tiǎn tǎn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卒然临之而不惊 (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 )【答案】 (1)“卒”同“猝”,突然 (2)“见”同“现”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临⎩⎪⎨⎪⎧卒然临.之而不惊( )下临.无地(《滕王阁序》)( )把酒临.风(《岳阳楼记》)(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微⎩⎪⎨⎪⎧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魏公子列传》)( )其文约,其辞微.(《屈原列传》)( )勃,三尺微.命(《滕王阁序》)(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过.故人庄(《过故人庄》)( )【答案】 (1)动词,到,至/动词,从高处往下看/动词,面对/副词,正当,将要 (2)副词,略微/形容词,暗暗,悄悄/形容词,含蓄精妙/形容词,微小/动词,(如果)没有 (3)动词,超过/形容词,荒谬/动词,拜访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 )________(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 )________(3)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 )________(4)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________(5)非子房其谁全.之( )________(6)油然而不怪.者( )________【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降低自己的身份,谦逊待人(2)名词用作动词立王,称王(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挫折、屈辱(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惊/使……发怒(5)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怪异,感到奇怪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多指坏人捉住好人)。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留侯论》,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立志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留侯论》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深刻的哲理和作者的价值观。

2. 将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例,深入剖析文中的哲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留侯论》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解答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 案例分析:选取文中典型事例,深入剖析文中的哲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后练习,观察学生在古文阅读方面的进步。

2. 学生分析问题和讨论能力的提升:通过合作探讨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讨论方面的能力。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通过课堂学习和讨论,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情感变化。

七、教学资源1. 古文词典:为学生提供查阅词语的工具。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

《留侯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留侯论》的主要内容,把握其文学特点和历史背景。

能够分析并欣赏《留侯论》中的精彩词句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留侯论》的思想内涵。

学会如何查找相关资料,提高文献综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留侯论》中张良的智勇与品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理解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留侯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学特点。

2. 张良的智勇表现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3.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文献综述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留侯论》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解读。

2. 张良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3. 教学内容与现代价值观的结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留侯论》的背景、内容及其文学特点。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留侯论》,理解文意,掌握重点。

4. 案例分析法:挑选典型事例,分析张良的智勇与品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留侯论》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留侯论》,理解文意,掌握重点。

3. 讲解分析:讲解《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分析张良的智勇品质。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张良的智勇品质,总结感悟。

5. 案例分析:挑选典型事例,分析张良的智勇与品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描述《留侯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学特点。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留侯论》中的精彩词句和修辞手法。

3. 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留侯论》的思想内涵,并展示在课堂讨论中。

七、教学资源1. 《留侯论》原文及其注释版本,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2. 与《留侯论》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参考文献和学术文章,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参考。

4. 教学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图像,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留侯论学案

留侯论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
《留侯论》
班级姓名得分
学习目标: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一词多义现象,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

1、实词(36分)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见:)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逆:)
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
臣妾于吴者(臣妾:)
忍小忿而就大谋(就:)
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惊:怒:)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王:)
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全:)
2、虚词(28分)
匹夫见辱(见:)
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卒:)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安:)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方:)
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特:)
句践之困于会稽(之:)
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乃:)
3、一词多义(16分)
过:必有过人之节()/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怪:其事甚怪()/油然而不怪者()
其:非子房其谁全之?()/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所以:所以微见其意者()/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4、翻译(20分)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10分)(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6分)
(3)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4分)。

高中语文留侯论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 学案

高中语文留侯论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 学案

留侯论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观点,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二、课前预习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卒.(cù)然临之圯.(yí)上老人贲.(bēn)育刀锯鼎镬.(huò)不称.(chèn)其志气肉袒.(tǎn)倨.(jù)傲鲜.(xiǎn)腆.(tiǎn)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必有过人之节.节:节操,操守(2)以为鬼物..鬼物:鬼怪(3)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安:怎么,哪里(4)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相与:互相(5)其平居无罪夷灭..者夷灭:诛杀,消灭(6)而特.出于荆柯、聂政之计特:只是(7)X伯肉袒牵羊以逆.逆:迎,迎接(8)遂舍.之舍:舍弃,放开。

(9)非有平生之素.素:旧交情(10)匹夫见.辱见:被(11)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方:正(12)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乃:竟(13)彼其.能有所忍之其:(jì)助词,常用于彼之后3.解释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含义。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通“敝”,疲敝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人情..有所不能忍古义:人之常情今义:情面。

(2)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古义:怀有的抱负今义:用武力强迫对方服从。

(3)其身之可爱..古义:值得爱惜今义:值得喜爱。

(4)必能信用..其民矣古义:使……信服,为……所用今义:能够履行跟别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信任。

(5)油然..而不怪者古义:自然而然的样子今义:形容思想感情等自然而然地产生。

(6)此其所以..为子房软古义:……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

过:必有过人之节(超过,超越)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过错,错误)怪:其事甚怪(奇怪)油然而不怪者(以为……怪异,意动用法)其:非子房其谁全之?(语气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语气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大概”)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第4课 留侯论 学案(含答案)

第4课 留侯论 学案(含答案)

第4课留侯论学案(含答案)第4课留侯论苏轼10371101,宋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祐进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因写诗“讪谤朝廷”罪被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遇赦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留侯,指张良,字子房。

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大索天下日,弗获,匿迹下邳。

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

张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张良无战功,后封为“留侯”。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

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老人授书教“忍”,一是留侯佐高祖定天下并教之以“忍”。

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本文在思想内容方面也有不成熟.不全面,甚至错误的地方,如把刘项成败的关键说成是“忍”;又说“忍”是留侯品德节操的主要甚至唯一的特点,而这特点经老人一次指教即能形成等等,都带有片面性,这是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古人。

1读准字音1圯上之老人y2卒然临之而不惊c3刀锯鼎镬hu4虽有贲.育bn5倨傲j6鲜腆xintin7肉袒tn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臣妾于吴者称臣称妾,或充当奴隶2匹夫见辱被3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鲜,少;腆,厚;折,使受摧折4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平时早有的交情5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轻率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微2过4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古义值得爱护。

《留侯论》学案 三课时

《留侯论》学案 三课时

《留侯论》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4、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课时一学习重点:1、学习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作品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予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群,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伊、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合以仆妾之设,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留侯论学案 苏教版选修《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留侯论学案 苏教版选修《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留侯论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学习重点:掌握积累文中文言词汇及句式句法等学习难点: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一、文言基础知识自主整理:1.正字音卒()然临之圯()上老人刀锯鼎镬()贲()育倨()傲鲜()腆()彼其()不称()其志气肉袒()2.重点实虚词实词: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臣妾..于吴者忍小忿而就.大谋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虚词:匹夫见.辱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句践之.困于会稽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3.古今异义人情..者甚大..有所不能忍者此其所挟持其身之可爱....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4.特殊句式此圯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二、文本研读三、知识链接1. 写作背景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

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

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

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留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留侯论》学案编写:李会霞张晓娟【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重难点提示】1、重点:在学习本文立意新颖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知识链接】——写作背景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

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

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

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留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

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自学导航】一、正字音卒()然临之圯()上老人刀锯鼎镬()贲()育倨()傲鲜()腆()彼其()不称()其志气肉袒()二、重点实虚词实词:(1)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2)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3)郑伯肉袒牵羊以逆.(4)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5)臣妾..于吴者(6)忍小忿而就.大谋(7)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8)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9)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虚词:(1)匹夫见.辱(2)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3)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4)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5)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6)句践之.困于会稽(7)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三、古今异义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⑶其身之可爱..⑷其君能下人..⑸必能信用..其民矣四、特殊句式(1)此圯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3)勾践之困于会稽(4)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5)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6)而命以仆妾之役一、问题设计:1、读课文第一节,说说作者所谈论的中心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突出这一中心的(匹夫之勇和大勇者的不同表现对比,表明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为能忍)2、从第二段文字出发,分析圯上老人出现的用意是什么(抓重点句:且其意不在书)简说有关张良的传说,指出第二节为破典引事,从而证明作者的独辟蹊径。

)3、读第三节,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一个人成功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提示:研讨重点语句“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之计谋,以侥幸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明确:首先要有杰出的才能,其次要有过人的气度。

(突出了作者对“贤而能忍的重视”)补充引导:张良存在的不足是什么。

补充说明,张良只具其一,未具其二,是以老人教之。

从而得出一个观点,忍小忿而就大谋4、分析课文第四、第五节:问题:A、疏通两个人物事例中的文字。

并用“活国/复国”加以概括B、研讨:结合上文“太公、伊尹”和下文中的“高祖、项羽”,说说论及这些人物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正衬和反衬,有力地证明了能忍则成大事,不忍则坏大事的道理)5、研讨:太史公的猜测之误,对表现张良以及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明确:张良名显天下,不是因为魁梧奇伟,而在于贤而能忍并成就了大业。

再一次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我的思考】苏轼的观点有其合理之处,然而,是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要“忍”呢【课后检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然临之而不惊卒:通“猝”,突然。

B.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教训C.养其全锋而待其弊.弊:疲惫,衰败D.非子房其谁全.之全:齐全,完整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油然而.不怪者B.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是以.百战百胜C.必有过人之.节且夫有报人之.志D.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其.事甚怪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张良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

第一句“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B.桥上那位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张良一次,是因为张良虽才能有余,但却有着不能忍耐的脾气。

C.文章认为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的差别。

而汉高祖能忍耐,正是实施了张良的计策。

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从“忍”与“不忍”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并通过列举事例指出了“忍”与“不忍”的两种不同的结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2)当淮阴破齐而欲白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其:①非子房其谁全之【语气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②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语气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大概”】所以:①所以微见其意者【用以……的方式】②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的原因】四、探究文本1、阅读《留侯世家》,完成下列表格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曰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

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

沛公拜良为厩将。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良为他人言,皆不省。

良曰:“沛公殆天授。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

留侯死,并葬黄石。

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留侯世家》【拓展阅读】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则乱大谋”语出《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意思是说,对小事不能正确对待,不加以容忍,就会给自己谋求的大事带来失败。

历史上有许多面对一时的羞辱不较不怨,没有逞匹夫之勇,因而避免遭遇横祸的故事。

例如:张耳和陈余是魏国的名士,秦国灭掉魏国后,张耳和陈余隐姓埋名来到了陈县,靠在街上给人看门为生。

有一天,当地一小吏责打陈余,陈余想起身反抗,张耳暗暗踩了他一脚向他暗示,使他接受了责打。

等小吏走后,张耳把陈余拉到桑树下对他说:“以前我是怎么对你说的今天受到一点小羞辱就忍受不了,难道想要死在这个小吏手上吗“陈余马上理解了张耳的良苦用心。

没过多久,张耳和陈余就都做了公卿丞相。

当初他们如果与小吏发生争执,那就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结果了。

《留侯论》导学案答案【自学导航】参考答案1、cù yí huò bēn jù xiǎn tiǎnjì chèn tǎn2、实词:见:通“现”,表现,显露;折:使……受摧折,使动用法;逆:迎接;下:居于……之下,谦逊对待,名词活用为动词;臣妾:称臣称妾,或充当奴隶;就:成就,完成;惊:使……受惊,怒:使……发怒,都是使动用法;王:立王,称王,名词活用为动词;全:成全虚词:见:被;卒:通“猝”,突然;安:怎么;方:正;特:只;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乃:竟3、⑴人之常情⑵怀有的抱负⑶值得爱惜⑷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⑸使……信服,为……所用4、特殊句式(1)判断句(2)判断句(3)被动句(4)状语后置(5)状语后置(6)省略句、状语后置5、(1)明确:⑴寻人刺秦;⑵圯上受书;⑶辅汉建功。

在于有“能忍”的过人之节,“忍小忿而就大谋”。

(2)明确:⑴第一段,提出论点,认为所谓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是“能忍”。

⑵第二段,圯上老人授书,“其意不在书”,而是为了使张良“能有所忍”。

⑶第三段,以郑伯和勾践为例,说明“能忍”足以成大事。

⑷第四段,以楚汉相争为例,证明张良以个人的才能和“能忍”的度量,辅佐刘邦建立功业。

⑸第五段,以张良的貌不惊人,说明张良外柔内刚正是其“过人之节”。

因一字之功文章旨意毕现,可谓“一字立骨”。

文章以“忍”字为中心,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

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又是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

【课后检测】参考答案1.D(D中“全”应为成全,其他A、B、C项解释均符合文中语意,为正确项)2.C(C中两个“之”均为助词,的。

A中两个“而”,前“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就;后“而”是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可不译。

B中两个“以”,前“以”为介词,用;后“以”为介词,因为。

D中两个“其”,前“其”为代词,代“天下有大勇者”;后“其”为指示代词,这)3.B(B中“有着不能忍耐的脾气”错,从文中材料可知,桥上那位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张良,是希望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而成就大业。

因此尽管这一选项中其他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是正确的,但从整体来看,这个选项无疑不符合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而题干中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A、C、D三项对文意的概括分析没有错误,答案正应是B)4、【分析】第(1)句的关键词为“卒”(突然)、“临”(面临)、“加”(施加)、“挟”(怀有)。

第(2)句的关键词为“见”(表现)、“词色”(言语和面色)、“全”(成全)。

【答案】(1)天下有一种大勇的人,能面临突然而来的意外事件不慌乱,无缘由的侮辱施加于身而不恼怒(即喜怒不反映在表面上),这是因为他心中的抱负远大,志向高远。

(2)当韩信打败齐王,想自立为王时,高祖发怒,都表现在言语和面色上。

由此看来,高祖也有刚强而不能忍耐的脾气,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的大业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