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当智慧遭遇权力角逐
历史上用智慧取胜的事件写一篇小作文

历史上用智慧取胜的事件写一篇小作文《智慧的力量》
嘿,大家知道不,历史上有好多用智慧取胜的精彩事儿呢!今天我就来讲一个超有意思的。
那就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呀!当时司马懿率领大军气势汹汹地前来攻打诸葛亮所在的西城。
可这时候呢,西城没啥兵力啊,要是硬拼那肯定完蛋啦。
诸葛亮这人可机灵着呢,他心生一计。
他让士兵们把城门大开,然后自己呢,穿着个大长袍,摇着把扇子,在城楼上悠闲地坐着,还让几个老兵在城门口若无其事地扫地。
你想想啊,司马懿带着大军来到城门前,一看这情况,心里就犯嘀咕啦:“哎呀呀,这诸葛亮咋这么淡定呢,难道城里有埋伏?”诸葛亮呢,坐在城楼上还笑眯眯地看着司马懿呢,好像在说:“嘿嘿,你猜呀!”那司马懿越想越不对劲,心里琢磨着:“不行,不能中计,万一城里有大军在等我钻进去呢,那可就惨咯。
”于是啊,司马懿就犹犹豫豫地带着大军撤退啦!诸葛亮就靠着他的智慧,不费一兵一卒就把敌人给吓跑喽。
瞧,这就是智慧的厉害之处呀!不一定要靠武力才能解决问题,有时候一个巧妙的点子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历史上这样用智慧取胜的故事可真不少,我们可得好好学学,让智慧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发挥大作用哟!嘿嘿。
三国演义智者与勇者的较量

三国演义智者与勇者的较量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代的小说,这个时代以英勇的武将和智慧的谋士为特点。
在这个时代,有着许多智者和勇者之间的较量,他们展现了不同的才能和战略,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智者在三国演义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其中最著名的智者是诸葛亮,他是刘备的重要谋士。
诸葛亮智勇双全,善于谋略和布局。
他以出色的智慧和计谋,帮助刘备在乱世中建立了蜀国,并与曹操和孙权进行激烈的争斗。
以赤壁之战为例,诸葛亮利用风向变化预测火势,以火攻打败了曹操的大军,显示出他的深思熟虑和高超的策略。
在整个演义中,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为刘备的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勇者在三国演义中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最有代表性的勇者之一是关羽,他是刘备的义兄,备受尊敬。
关羽以勇敢和英勇著称,他的勇猛战斗精神鼓舞着他的部下。
他在官渡之战中以寡敌众,扛起了大敌曹操的压力,让曹操对他刮目相看。
关羽的勇猛和忠诚成为三国演义中的经典形象,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智者与勇者之间的较量贯穿于整个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中。
他们之间展开了多种多样的对决,每一次较量都是智慧与勇气的碰撞。
举例来说,最有代表性的较量之一是刘备与曹操的关系。
曹操是霸主,号令天下,他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权势统治着北方。
而刘备则以谋略和仁德扬名天下,他秉持着忠诚和信义,在民众中拥有较高的声望。
曹操和刘备之间的较量,一方面是智者与勇者的对决,另一方面也是不同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的较量。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智者与勇者的较量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代的特点。
智者们以惊人的智慧和谋略,为他们的君主和国家谋划战略、经营内政,为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贡献。
而勇者则以他们不畏强敌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书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传奇。
智者与勇者的较量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紧张和激烈的氛围。
最重要的是,在这种较量中,智者和勇者彼此倚重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在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这种智勇双全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借鉴和学习。
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故事

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故事司马懿和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两位备受尊敬的重要人物。
他们分别在魏国和蜀国担任重要职位,对三国时期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之间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两位智谋卓越的谋士的风采,更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较量。
司马懿,字仲达,是曹魏末期的重要人物,他出生于一个世家,自幼聪慧过人,深得父亲司马昭的器重。
在曹魏的政治舞台上,司马懿才华横溢,深受曹魏皇室信任。
他在政治上善于权衡利弊,善于把握时机,因此成为曹魏政权的核心人物之一。
他在位时期,曹魏政权稳固,国力强盛,被誉为“三国鼎立”的关键人物之一。
而诸葛亮,则是蜀汉的丞相,他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卧龙”。
诸葛亮一生忠君爱国,智勇双全,他在蜀汉政权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诸葛亮不仅在军事上有着非凡的才华,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提出了“先安内部,后图外敌”的治国方针,为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故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他们之间的智谋较量。
据史书记载,司马懿和诸葛亮曾多次在政治和军事上进行过激烈的角逐,二人之间的智慧之争,成为了三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政治上,司马懿善于运用权谋,善于分析形势,善于把握政治机会,而诸葛亮则以其卓越的智慧和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屡屡出奇制胜,给司马懿制造了不少政治上的困难。
在军事上,司马懿和诸葛亮也是智谋卓越,各显神通。
司马懿在军事上善于用兵如神,他多次率领曹魏军队出征,屡次获得战争的胜利。
而诸葛亮则以其精湛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多次打败曹魏的军队,给曹魏政权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然而,尽管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存在着政治和军事上的明争暗斗,但他们却都是一代名臣,都为各自的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佳话,更是一段展现智慧和勇气的传奇。
总的来说,司马懿和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之间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两位智谋卓越的谋士的风采,更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较量。
三国演义中的智者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的智者诸葛亮在经典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可谓是一位智慧过人、谋略出众的智者。
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计谋,帮助势弱的刘备一方逐步壮大,并对抗强大的曹操势力。
在整个故事中,诸葛亮的智谋无疑成为了故事的重要推动力和亮点。
本文将重点探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者形象以及他所施展的智谋。
从《三国演义》的开始,诸葛亮就以他过人的智慧和深思熟虑的计划成为了刘备军中的重要顾问。
他不仅善于观察,还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洞察出关键的因素,并准确预测事态的发展。
他的智慧往往能够为刘备军带来战略的胜利。
例如,当刘备发愁没有草料供给时,诸葛亮通过仔细观察地理局势,走遍山水之间,奇思妙想地提出了“借草人马”之计,将隔离的草料资源与刘备一方连接起来,成功解决了草料问题,为刘备的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诸葛亮还以其卓越的智谋和伟大的胸怀,与曹操展开了多次较量。
他的才智在与曹操的对决中显露无疑。
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通过精密的计划和巧妙的谋略,成功地将敌人分割,以势压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而在火烧连营的计策中,他则充分利用了风向的变化和敌人的谨慎心态,使得曹操大军遭到重创。
这一连串的胜利赢得了刘备军的时间和空间,为其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军事方面的谋略,诸葛亮在治理和政务方面也展示出了卓越的才能。
他不仅善于制定合理的政策,还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学识,能够很好地处理政务事宜。
在刘备建立了蜀国之后,诸葛亮在政务方面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力,为刘备治理蜀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完善了各项制度,并注重选拔人才,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行政团队。
在他的治理下,蜀国逐渐繁荣强盛,成为了与曹魏和东吴齐名的三国之一。
诸葛亮的智者形象也体现在对待敌对势力的独特方式上。
他往往通过心理和谈判手段来化敌为友,将敌人变成自己的盟友或辅佐者。
比如,在刘备刚刚夺得益州时,一位名叫诸葛亮的军事家勇奋无畏地抵抗蜀军。
而诸葛亮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洞察改变了他的态度,最终争取到了他的支持,并将其招揽为自己的副将。
出谋划策取胜的故事

出谋划策取胜的故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或者自己想办法来解决。
而在某些情况下,一些人会因为出谋划策、机智过人而得到意想不到的胜利。
有一位古代名将叫做诸葛亮,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以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著称于世。
在某次战争中,他率领蜀汉军队迎战敌军,想方设法地采取各种措施来阻止对手前进。
但是,敌军非常善于隐蔽行军,诸葛亮的部队无法得知对方的行进路线和兵力分布情况。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高明的策略:派出一支小队冒险突袭敌军后方,将其骚扰、牵制住,从而给主力部队争取时间,争取到更多的战术优势。
诸葛亮的这个出谋划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派遣的小队成功地深入敌后,并连续攻占了对方的三个营地,烧毁了粮草储备和弹药库,给敌军造成了沉重的损失和打击。
这让对方的士气大受影响,停滞不前,阻碍了整个战线的推进。
最终,诸葛亮领导的蜀汉军队在他的英明决策下,成功击败了敌军。
这场胜利是多方努力、出谋划策的结果,也彰显了诸葛亮作为一个智者和军事家的非凡才能。
关于诸葛亮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

关于诸葛亮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一、背景介绍诸葛亮,字孔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人物。
他在历史上以聪明才智、深谋远虑和卓越智慧而著称。
诸葛亮经常运用巧妙的谋略来取得胜利,本文将通过介绍几个相关故事,来展示诸葛亮如何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过程和方法。
二、蜀汉的险境蜀汉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弱势势力,面临着强大的敌人曹魏和孙吴的围剿。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承担着重建国家、巩固边防和保卫国家安全的责任。
在这种严峻的背景下,诸葛亮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运用谋略来应对挑战。
2.1 登临山头,观敌形势诸葛亮运用“上山登高,远眺敌情”的策略,派出间谍和侦察兵,登临山头观察敌军的阵势和部署。
通过这种观察,他能够准确判断敌人的实力和意图,为接下来的行动做好准备。
2.2 伏兵待敌,出其不意诸葛亮懂得运用“伏兵待敌”的战术。
在关键的战役中,他常常将伏兵埋伏在敌军不易察觉的地方,待敌人措不及防时发起攻击,达到出其不意、取得胜利的目的。
这种战术成功地破解了曹魏的进攻,为蜀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三、诸葛亮与孔明灯孔明灯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民间灯具,灯的外形像蜡烛笼罩在纸上,并且可以飘浮在空中。
诸葛亮通过观察孔明灯的原理,发明了木制的孔明灯,用来传递秘密信息和进行军事通信。
3.1 发明孔明灯,传递秘密信息诸葛亮发明的木制孔明灯,将重要的战争信息写在纸上,然后将其装入灯中点燃,灯飘浮在空中,利用风向传递消息。
这种方法在军事通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减少了敌军窃取情报的可能。
3.2 运用孔明灯,破解敌军谍报诸葛亮不仅运用孔明灯传递秘密信息,还利用这一方法破解了敌军的谍报。
他派遣手下故意散布虚假情报,引诱敌军去追捕,然后通过孔明灯将真实情报传递给己方军队,取得了意外的胜利。
四、七擒孟获,智取巧计七擒孟获是诸葛亮的一项重大胜利,也是运用谋略的典型案例。
此策源于对敌人心理的透彻理解,并通过巧妙的计策将敌人击败。
《隆中对》阅读答案

《隆中对》阅读答案《隆中对》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隆中对》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隆中对》阅读答案1阅读课内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殆:一定B.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殷:兴旺富裕C.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控制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将:率领2.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①利尽南海②父利其然也B.①信义著于四海②欲信大义于天下C.①则名微而众寡②有仙则名D.①此诚不可与争锋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针对曹操和孙权两强,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建议分别是什么?对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孙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A2.D3.(1)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
诸葛亮智勇双全挽救了蜀国命运的草船借箭

诸葛亮智勇双全挽救了蜀国命运的草船借箭三国时期,曹魏和孙吴联手围攻蜀国。
蜀国举国上下都感到了生存的压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然而,在这危难之际,蜀国丞相诸葛亮以他的智慧和勇气,发明了草船借箭之计,成功挽救了蜀国的命运。
诸葛亮生于南阳一个贫苦家庭,但他却凭借卓越的才智和勤奋的努力,成为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之一。
诸葛亮深知蜀国面临的局势十分危急,曹魏和孙吴围攻蜀国,使蜀国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局面。
为了解救蜀国,他提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计划。
计划的核心是借助长江水势,利用草船传送箭矢。
诸葛亮精心设计了一套装置,将箭矢绑在小船上,利用大水流冲击力将箭矢射到曹魏军队的大营中。
这一计划的实施需要严密的组织和精确的技术,诸葛亮决定亲自到江边指挥。
天气炎热,下起了大雨。
这似乎给诸葛亮的计划带来了麻烦,他们需要在大雨中完成箭矢的传送工作。
但诸葛亮没有丝毫退缩,他带领众人奋勇前行。
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团结一心,用绳索固定箭矢,用船只顶住大雨和巨浪,顺利地将箭矢传送到曹魏军队的营地中。
曹魏军队在大营中遭到蜀国的猛烈射箭攻击,防守力量大受打击。
曹魏军队十分惊讶,他们不明白蜀国是如何在大雨中精确地射击的。
然而,他们无法阻止蜀国箭矢的威胁,只能束手无策地遭受着来自蜀国的攻击。
草船借箭之计的成功,一方面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另一方面也凸显了蜀国士兵的顽强意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他们面对困难毫不畏惧,共同努力,从而战胜了对手,扭转了蜀国面临的危机。
草船借箭之计的背后,更凸显了诸葛亮作为一个伟大领袖的影响力。
他不仅仅是国家的丞相,更是一个智者和慈父的形象。
他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挽救蜀国的命运,不惜一切代价。
尽管草船借箭之计只是蜀国历史上的一个小插曲,但它却体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个伟大领袖的非凡智慧和胸怀。
他的智勇双全使他在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让我们回顾起蜀国峥嵘岁月中的那一段光辉历史。
诸葛亮智勇双全挽救了蜀国命运的草船借箭,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当智慧遭遇权力角逐
作者:孙鹏辉
来源:《百家讲坛》2012年第10期
公元208年,诸葛亮隆中一对,使得刘备慨然叹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随后他联吴抗曹,足食足兵,为颠沛流离的刘备集团积蓄了雄厚的实力。
经过《三国演义》的包装,诸葛亮更是直接走上了神坛。
然而,权力是个好东西,像诸葛亮这样的“神”也未能免俗。
先军政治军权在握
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刘备病危,正式托孤于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涕泣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如此看来君明臣贤,似乎无可挑剔,然而刘备又留遗诏,让李严与诸葛亮一块辅佐刘禅,“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自此刘禅以皇帝之名行傀儡之实,诸葛亮主持政事、李严统帅军事的蜀汉政治格局形成了。
但是,作为权倾蜀汉的当朝丞相,军事大权的旁落,是诸葛亮所不能接受的。
于是,夺权成为了他的当务之急。
但先帝遗嘱萦绕在耳,军政分开的政治格局也已形成,夺权哪有那么容易?但这对诸葛亮而言,再简单不过了。
建兴二年(224年),诸葛亮宣布出任益州牧。
出任益州牧实际上和丞相所管辖的范围并没有不同,但州牧属于地方官员,一州军政事务,州牧说了算。
作为丞相的诸葛亮秉承刘备遗诏坚决不涉及军事,而作为州牧的孔明插手军事不再是权力欲望的体现,而是分内之事,职责所在,明正而言顺,于是诸葛亮开始了理论指导实践的第一步—南征。
以“一国之望”贸然南征有没有必要,诸葛亮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这样可以直接掌控军队,插手军事,而且是以国事为依托。
而以李严为代表的东州集团就毫无阻止的理由了。
由此,诸葛成功实现了掌控军权的第一步。
随后诸葛亮便制定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先军政治的路线,而此时受刘备遗言执掌“内外军事”的李严才缓过神来,开始反击,不过权力的争夺是一场艺术,而李严差得太远。
建兴四年,面对虎视眈眈的曹魏,诸葛亮欲调永安之军驻守汉中以备不测,李严先提出“以五郡为巴州刺史”,意欲将益州九郡中的五郡分离出来以为巴州,可以亲自主政一方与诸葛亮分庭抗礼;建兴八年面对司马懿、曹真的20万大军三路伐蜀,诸葛亮命李严自江州率军两万至汉中,李严又以“司马懿等开府辟召”之事为由,请求开府治事,培养自己的行政集团。
李严每一次政治要求的提出都是以国事相威胁,以蜀汉政权的兴衰为赌注,虽然赢取了政治资本,但是却将自己推到了整个蜀汉集团的舆论的反面。
结果,建兴九年,诸葛亮再出祁
山,令李严都运粮草。
恰逢霖雨绵绵,道路泥泞不堪,粮运不济,诸葛亮被迫撤军,李严负罪,并因此被贬流放。
显然,李严是权力争夺的牺牲品,而文武百官却又没有一人为其鸣冤叫屈,诸葛亮成功实现了先军政治的权谋,在道义上、政治上和军事上成功击溃了次席辅政大臣,成功地绕开了刘备的临终遗言,将军政大权紧紧地握于手中。
这就是“智慧化身者”的手段,你不得不佩服。
政出多门集于一身
《出师表》中有句话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宫中”自然是刘禅的皇宫,“府中”指的便是诸葛亮的丞相府,丞相开府治事,拥有自己的行政班底,权势堪比宫中。
在诸葛亮开府治事和领益州牧之后,蜀汉的行政系统显得极为混乱,小小的益州有着三套看似有高下之分、实则权限相近的统治层级,蜀汉朝廷,丞相府,州牧府。
作为蜀汉名义上最高统治者的刘禅也仅仅是高坐于朝堂之上,作为次席辅政大臣的李严也仅仅是拥有着与丞相府并列的军事权,而诸葛亮在朝廷上是先帝托孤的首席大臣,在丞相府是一言九鼎的丞相,在州牧府更是司牧一方的州牧。
政出多门是假,集于一身是真。
所以蜀汉的各级行政机构有时收到的是来自朝廷的指示,有时是来自丞相府的公函,有时又是益州牧的命令,而这一切机构的幕后主宰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诸葛亮。
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诸葛亮可以游刃有余地做出最佳的选择,这种多重身份使得他对蜀汉政权的控制显得得心应手。
蜀汉朝廷之中,诸葛亮有着众多的门生故吏,这些人便是诸葛亮在朝堂之上最为倚重的心腹。
丞相府开府之后,诸葛亮对于人才的笼络有了理论上的支持和现实条件的保证。
有了自由授予国家法器的资格,一系列蜀汉才俊自然齐集丞相府,成为诸葛亮延续权力的后备力量,益州牧府内大量的文人儒士占据着蜀汉的舆论领域,为诸葛亮权力的延续提供着伦理和道义上的支持。
这三个层面的相互渗透和增补,使得诸葛亮更好地掌握了蜀汉的人才资源,控制了官员的升迁与贬谪,自然大大加强了诸葛亮对蜀汉集团的控制力。
至此诸葛亮不仅夺回了军权,更巩固了自己的政治权力,并且为维持和发展自己的既有权力做出了有效的制度性的补充,虽然看似遁于道义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诸葛亮的智慧可见一斑。
越俎代庖虚君实相
公元223年,刘禅登基,“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陈寿也说“事无巨细,亮皆专之”。
往好里说,这是刘禅的倚重;往坏里说,这是无可奈何。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时曾提到“诸葛亮既殁,汉主游观,莫之敢止”。
都江堰为蜀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作为蜀汉的最高统治者,在自己辖区内视察都要等到诸葛亮死后才敢去,诸葛亮对刘禅人身自由的限制,显然已经超过了辅政的范围与界限。
诸葛亮北伐之时,就做过一个重要的人事安排,“允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卫宿亲兵”。
虎贲中郎将下辖虎贲卫士1500人左右,还管辖所有的宫中卫队。
董允秉承诸葛亮的意思,对刘禅的控制相当严格,以致“后主益严惮之”。
作为小小的宫中卫队长,竟然可以肆意干涉君王的私生活,使得君王“益严惮之”,他诸葛亮想干什么?
对于董允的安排,诸葛亮显然不是如《出师表》所言,为了使刘禅“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以侍中衔担任虎贲中郎将统帅亲兵,与其说为了保护刘禅,不如说为更好地控制刘禅,防备宫廷之中变生肘腋,毕竟刘禅是蜀汉政权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是上承天命、下理民生的天子。
失去了对刘禅的有效控制,将得到致命的打击。
其“处事为防制”的原则正好适应了这一目的。
在生活上,诸葛亮对刘禅有着绝对有效的控制;在治国理念与政策制定上,诸葛亮也似乎没有征求过刘禅的任何意见。
《出师表》一文中,人事的安排、军事的部署、战略目标的设定,一切都是诸葛亮斟酌之后的决定,基本没有刘禅思考补充的余地。
对刘禅而言,这更多的是长辈对后生的训话,而非人臣之于君主的规谏。
政事不得操办,人身不得自由,后宫不得自主,纵然“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又如何能够成为一代明君,在“相权”的压制下,刘禅只能大智若愚地做着傀儡。
集蜀汉的军政大权于一身的诸葛亮,命丧五丈原时只有53岁。
是天不假年,还是苍天有眼?
权力的争夺实在是一门艺术,政治,军事,道义,伦理,各个层面的纵横交错使得权力的舞台错综复杂;而诸葛亮能成为权力争夺的舞台上最有艺术美感的领舞者,无他,智慧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