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部分_(一)_论述类文本阅读_含答案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阅读Ⅰ讲义(含解析)
论述类阅读一、基本看法论述类文本又叫说理文 ( 过去叫谈论文 ) 。
它是以论述、剖析为主要表达方式,说明事理、表示主张的文章,拥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等“三强”特点。
从内容上分,它主要包含社会科学类( 指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考古、文化、教育、语言、文艺、美学等内容) 和杂感类 ( 指作者对生活中的各样现象发布的谈论、叹息等) 文章。
从论证上分,它主要有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立论文指针对必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论述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同时用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所提出的论点的谈论文。
驳论文指针对对方的看法加以批评,在批评的同时论述自己的看法的谈论文。
依据内容和用途,我们习惯上把它分为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
二、文体种类1.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论述和谈论目前重要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谈论性文章。
政论文讨论的是政治问题,所以政论文的国别色彩很浓。
它主要包含社论、政治谈论、思想谈论、国际时势谈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而广义上的政论文,也指一般人书写的对于重要事件、社会问题的谈论性文章。
政论文以谈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拥有说服力的案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看法或看法、辨明是非黑白,做到以理服人。
2.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特意的知识来谈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
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商讨的书面成就,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有自己的论证角度、论证系统和研究成就,它拥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切性、科学性的特点。
学术论文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从表达方式上看,固然以谈论和说明为主,但与传统的谈论文不尽同样,又异于现代的说明文,因为它的说明、记述、引用( 包含图表、模型等)旨在进行科学的、严实的逻辑推导。
3.时评,就是对目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发布看法的文章。
时评是评说近来发生的某一件事情或最新出现的某一个问题,或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拥有时效性、针对性、正确性、说理性、思想性的特点。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完美课件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 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①理解文中重要语句;②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方法;③整合分析和推断信息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完美课 件【PPT 实用课 件】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完美课 件【PPT 实用课 件】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完美课 件【PPT 实用课 件】
• 经典例题1:[2018天津,5,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在信息化时代,体能与机械能不再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智能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和权威性标准,而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则进一步将这种决定性与权威 性推向顶峰。
• 该考点有选择题和简答题两种考查形式。其中选择题的难度适中,而简答题 的难度稍大一些。
• 答题技巧: • ①联系语境。任何句子都要放在该句所处的上下文语境中
去理解,不可断章取义。 • ②通过分析修辞句的特点、警策句的成因及其他含蓄句的
隐含意义来理解句子。对含修辞格的句子,要注意分析其 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不同修辞手法的 特点来理解句子;对于那些含意深刻的警策句或隐晦句, 要联系作者的思想实际、感情倾向和说话背景来理解;对 于表达含蓄的句子,则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联想。
• 答案:C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人的
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错,文章后半部分主要就是在论 述人和信息关系实质发生变化,如第5段中说“数字化信 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密 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 对人的控制”,第6段中说“……是否意味着,随着信息 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 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 终极命运?”,由此可知,人对信息的主宰地位正在被动 摇。
2020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版含解析)
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2020年高考】一、【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之教考衔接 教学PPT课件
二、论述类阅读的教考衔接
2020新Ⅰ卷
九套真题(适应性)信息类文本简答题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文本特征题)
2020新Ⅱ卷 2021八省联考
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 分)(句子作用题)
一、论证类阅读的思维
3.关于逻辑的常识
高考语文考试将论述类文本作为第一题出现在试卷中,本就已经指明了考试的性 质:我们选拔的学生,必须具备这道题考查到的思维品质,就是现代科学需要的逻 辑、推理、判断等能力。因此,命题人对这一块的考查针对性极强。而由此入手, 其中的一些选项,就可以根据逻辑常识进行判断。
02 论述类阅读的教 考衔接
二、论述类阅读的教考衔接
信息类阅读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途径。在部编新教材中,信息类阅读涉及实 用性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 研习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五个任务群31篇文本和《乡土中国》。通过对这些作品 的学习,我们提高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高考对信 息类阅读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能力的要求,均可以在文本中找到对 应点。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 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二、论述类阅读的教考衔接
2022新Ⅱ卷 2021新Ⅰ卷 2021新Ⅱ卷
九套真题(适应性)信息类文本简答题
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 何不同。(4分)(分析内容异同与侧重点) 5.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 进行概括。(6分)(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文本特征题)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专题02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穿透】理解论述类文本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为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内容。
“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
一般来说,这样的句子可以算是重要的句子:①从内容上看,是指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②从表达方式看,是指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那些发表议论的句子;③从结构上看,是指那些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句子;④从修辞上看,是指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反复、象征手法的句子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句子。
⑤此外,还有一些警句。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指体味和推敲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意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意,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句子使用的句式、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或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或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释使之具体化等。
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主要包括下面几种:(1)直接阐明新观点、新理论的句子;(2)对新观点或新理论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3)关键性语句,如各段的起始句和结束句、结论句;(4)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题要领: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文章。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2)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3)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4)文章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解题的主要技巧是:一、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意的前提是对句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凡是有助于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句子的理解。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1)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数千年来,中国画历经发端、童稚、成熟、升华的漫长路程,由实用而艺术化,形成了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呈现方式。
一幅优秀的中国画,常能以“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的点线皴擦、风姿绰约的笔情墨象、“似”与“不似”的意态呈现、冲淡玄远或冲突涌动的静谊视觉,形成强大的情感张力;足令观賞者衣带渐宽终不悔地展玩不巴的,正是画作中种种对抗而平衡的巨大张力所予人的艺术审美愉悦。
欣赏中国画,其要在意象、在技法、在韵致、在境界,其法在观物、在游心、在体道、在畅神。
须紧扣意象和技法这两大介质,从物我、情景、形神体道等意象归纳和线条、形态、色彩、构图等技法剖析两途,层层倒遇,以迫近画作的风神和特质;透过画作的物化形态,体悟主导其意象创构和技法表现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内核,即生命、节律、体势、气韵等主体价值,品味出画作的境界酒养之美。
然而,就艺术而论,画作赏鉴或品评优劣,首在是否能令观者产生共鸣、打动其心,是否能使其从中捕捉并直通画家所欲传达的观念、思想、情绪,是否能令观者从中获得启迪与教益,而非“似”与“不似”。
故赏画之先,观赏者必须知晓浸润、孕育中国画的中国文化的特质。
这是欣赏中国画的出发点、落脚点和重大关窍。
若以人物、山水、花鸟画类,分而论之,则人物画所重之“传神”,即借由临摹直观可视的人物表情、眼神、形体语言、肢体动作、背景布局等,表现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求取以形写神之功:山水画所推崇的“诗情画意”,即借由,描摹山式、云雾的雄壮或秀美、粗犷或冷峻、俊逸或萧散之多元样态,力求景中寓情、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独造,亦即以高、平、深“三远”的画面结构之法,与“计白当黑”的虚实处理之法,将大自然的美与文人逸趣紧密糅合;花鸟画所言之“石分三面”,实指阴阳两面与别开生面等的“道”和“理”,其中深蕴着“三生万物”的生命哲理。
中国人历来善于以已度物、将心比心,并以为万物都是生生不息的生灵。
(全国I卷)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四附答案解析
(全国I卷)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四)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这个概括来源于徐志摩,《默境》中他写道:但见玫瑰丛中,青春的舞蹈与欢容,只闻歌颂青春的谐乐与欢踪。
轻捷的步履,你永向前领;欢乐的光明,你永向前引,我是个崇拜青春、欢乐与光明的灵魂。
这里青春、欢乐、光明是三位一体的,“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
“五四”作家不是将欢乐当成是一种消费和闲暇来对待的,“五四”作家不是简单地将光明当作外在于个人的目标来认识的,他们是将欢乐、光明融合在个体的人的生命形态——“青春”之中,“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
正因如此,“五四”文学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在其发刊词《敬告青年》中竭力赞美青年。
《新青年》杂志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自己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2卷1号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成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
由此“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新文学的创作主体这一角度来说,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
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陈独秀、鲁迅两人算是比较大一些,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伊默35岁,胡适27岁,都是很年轻的,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许多人只20出头。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2020 定
怎么办?
课后多练多做
《留住乡愁》
时 评
√√ √
√√ √
√
√√
题目信息
考点考向
年份/卷别
选文
类 理解 筛选 归纳 论证 观点 型 句子 整合 概括 分析 态度
史
2016·全国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 学
卷Ⅰ 骨文研究》
论
√√
√
文
2016·全国 卷Ⅱ
《塞壬的歌声》
文
艺 论
√
√
√
文
文
2016·全国 《历史中的文学与文 艺
卷Ⅲ 学中的历史》
社 科 文
√
√√
2018·全国 卷Ⅲ
《城市社会:文 明多样性与 命运共同体》
社 科 文
√
√√
题目信息
考点考向
年份/卷别
选文
类 理解 筛选 归纳 论证 观点 型 句子 整合 概括 分析 态度
2017·全
社
国卷Ⅰ 《气候正义》 科
文
史
2017·全 《明代青花瓷崛起 学
国卷Ⅱ 的轨迹》
论
文
2017·全 国卷Ⅲ
内容要点的提取:
1、把握全文观点,语段话题(中心句) 2、梳思路,明结构
2.审——审题干。 审清题干要求,圈出题目要求是什么,
是选正确还是不正确、符合还是不符合。
3.找——找原文。 把选择项在原文中所对应的内容找出来,
要找准确、找全面,不可遗漏。
4.比——对比文题。 把文章和试题选项进行理解分析推断性比
整体阅读指导——读文要具备三种意识
意识三:关系意识——段间关系,句间关系
1.读完每段理关系 (1)厘清每段内部句子与句子的关系,如并列、递进、 转折、因果、条件、目的、阐释、总括等。 (2)概括段落大意,可以通过寻找中心句、抓关键词来 把握。 2.读完全篇理结构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之论述类文本
6.混淆时态 7.混淆关系 8.偷换概念 9.因果混乱 10.主次颠倒
1.以偏概全
即以部分代整体,局部代全局,个别代一般(选项范围扩 大),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 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 数”“有时” “全都”“全部”等。
解题步骤
“论述类文本”的四步解题法
速读全文→审读题干→找信息区间→文题比对。 简称:读→审→找→比。
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运用 “似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靠近文本原句, 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悖离。
解题步骤
1.读——读原文。 (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
快速阅读文章,同时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带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用铅笔圈出来。
P11 例9
常见错误类型
(7)混淆关系
从条件和结果看,有把条件说成结果和把结果说成条件两种错误。 从必要和充分条件上看,有或然说成必然和必然说成或然两种错 误。“或然”是指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情;“必然”是 指一定发生的事情。 P11 例10
常见错误类型
(8)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选项中概念的内涵、外延不同于原文中概念的内 涵和外延。 P12 例12
现代文阅读专题之论述类文本
(信息类文本阅读)
考纲解读
“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 现象的文章,它包括自然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 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 等学科的文章。 近年来,主要涉及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科普文等
设题特点
1.选文专业性强、学术味浓,阅读上存在一定难度
常见错误类型
(9)因果混乱
(课标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4-
考
题 选 卷 别 题
文 目
年份
分析综合 概 理解 理解 信息筛 括 特点 概念 句意 选 要 点
考查点 理 解
分 析 论 证
把 握 观 点
Ⅰ 卷 2017 Ⅱ 卷 Ⅲ 卷
《中国参与国际 气候治理的法律 时事 立场和策略:以气 评论 候正义为视角》 (曹明德) 《明代青花瓷崛 学术 起的轨迹》 (万明) 论文 《留住乡愁》(陆 时事 邵明) 评论
-15-
读文示范
高考文本 (2018· 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①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 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 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 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②☞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 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 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 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 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 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 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19-
3.标重要词语 全文论述的重要概念:如“诸子之学”“新子学”“照着讲”“接着讲” 等。 表文章层次结构的重要词语:如“狭义上”“广义上”“一般而言”“从 更深的层次看”“同时”“在此意义上”“就此而言”“进而言之”。 与选项内容相关的词语:如第①段中的“不限于”“至今”等,与第1 题的A项密切相关第②段中的“主要”“涉及”与第1题B项密切相关。 诸如此类。
2020年高考语文必刷卷二(全国通用版)(解析版)
2020年高考语文必刷卷二(全国通用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雅乐,原是周代统治阶级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充满仪式感的音乐舞蹈来彰显至高无上的王权。
雅乐在历朝历代被不断补充与丰富,作为皇家重要仪式中的一部分而留存下来。
近年来,国内掀起复古热潮,流行音乐领域的“中国风”,街头的汉服装束,均体现着一种时尚文化的新貌。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对于汉文化的详尽解读方式,极致地体现出东方文明的源远流长。
而“新雅乐”的诞生,秉承了“中正和平之性,翩翩君子之风”的儒家哲学思想,以具象的文化形态体现出典雅、淡雅、雅正的审美诉求,并将“以礼塑身,以乐兴国”作为终极艺术使命。
“新雅乐”在艺术创作视野中严格遵循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粹所在,用声音与舞蹈重温昔日的良辰美景。
“新雅乐”融合了传统文化中的韵味。
古典诗词文化与乐舞文化在“新雅乐”中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与创新拓展。
《礼记·乐记》有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在古典雅乐的精神指向中,“诗、乐、舞”三位一体,密不可分。
这也使古典文集《诗经》和《楚辞》中收录的文本大多可以入乐表演。
当代“新雅乐”受其启发,作曲家林海依古词填曲创作《关雎》,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文重现于世,追忆周代社会风俗景象。
“新雅乐”敏锐察觉到书法与水墨的文化要素,在《墨香》等舞蹈的编创中,舞者一袭素衣,甩着水袖,以优雅的舞姿在行云流水间诠释着书法独到的抑扬顿挫之感。
现代感十足的编曲方式用古琴和钟磬等古乐配器奏出,在歌声与音乐旋律的交相辉映中体现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
从唱腔特性来看,古人曾形容雅乐之声“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
又有《乐记·师乙篇》中讲到的“累累乎端如贯珠”,虽只有寥寥数句,但足见雅乐演唱时声音洪亮、气息连贯、以美至归的特点。
当代歌者经过科学的发声系统训练,在演唱能力方面驾轻就熟,针对古典雅乐对于歌唱审美的要求,在声音塑造上体现“圆、润、糯”的特点,体现出与中国古典美学如出一辙的含蓄、柔美、空灵、醇厚。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论述类文本阅读(1)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论述类文本阅读时评(一)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治理太空垃圾各出夺招张欣然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科学家近日发明了一种“自杀式”卫星,用于消灭太空垃圾。
卫星所携带的巨型太阳能帆是这项发明的亮点。
当卫星发现并击中目标,太阳能帆便会展开,它裹挟着太空垃圾,让其脱离原有轨道并坠入地球大气层,最后燃烧殆尽。
1957年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除了正在服役的航天器,各类航天器碎片、运载火箭推进器残骸和航天员的生活垃圾也在围着地球兜圈子,并且形成了一条危险的垃圾带。
美国研究报告显示,在地球轨道上的太空垃圾数目已达临界点,航天器之间、航天器与大空垃圾之间相撞的机会大增。
大空垃圾还时刻威胁着宇航员的安全,一牧螺丝就足以使正在进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员丧命。
为治理“宇宙交通”,科学家们各出奇招,从“太空篱笆”到“太空鱼叉”,种种发明闪櫂着智慧的火花向大空垃圾狂奔而去。
跟踪太空碎片最具成效的要数“太空篱笆”。
这是美国从1957年便开始经营的大空物体跟踪系统。
该系统包括3个雷达发射站和6个接收站,这些雷达发射持续的无线电波,像篱笆一样梳理地球轨道上体积大于篮球的物体。
“太空篱笆”每天可探测1万个物体,并同时跟踪200个近地目标。
跟踪到目标之后如何捕捉它们呢?日本学者研制出了太空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形状酷似左轮手枪的轮筒,能够通过一块强力电磁铁将绕地球飞行的太空垃圾迅速制动;英国科学家计划用“鱼叉”对付那些太空漂浮物。
无论是机器人还是“鱼叉”,它们的任务都是将太空垃圾捕获,再把它们推入地球大气层。
与其在卫星废弃之后进行清理,不如让卫星服役期满后自行焚毁。
“终结绳索”就是这样一种设计。
“终结绳索”是在卫星内部放置一个导线圈,当接到地面指挥中心下达的卫星报废指令时,导线圈将产生持续的电流,这样,卫星就会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慢慢下落,直至重返大气层并完全烧毁。
科学家们的奇思妙想虽然让人眼前一亮,但真正实施起来却面临着资金和技术的重重阻碍。
第五讲 论述性文本(一):议论文的特征-2024年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全国通用)
• 近些年来,无论是传统主流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这方面做
出了积极探索。东方卫视出品的节目《这就是中国》,紧扣时代 脉搏,积极传达民族自信的精神。《上新了·故宫》以勃发创新的 时代力量,让文物活起来。CGTN(中国环球电视网)已经建成多语 种电视频道,在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实现了节目制作与播出。与传 统媒体不同,新媒体弱化了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界限,打破了 媒介的壁垒。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社交平台,以抖音、 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也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舞台。《人民 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也纷纷开通了视频号,利用网络的便 捷,提高及时性。然而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讲好中国故 事”也面临着被“污名化”“政治化”的挑战。同时,传播技术 不断进步,媒体融合全面推进,也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多维叙 事提供了可能性与挑战性。因此,提升媒体讲故事的能力,便被 赋予了重要的价值甚至是历史意义。
(摘编自流景《〈无穷之路〉:令港人重新认识祖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飞跃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推动中外文
化交流以及国家形象传播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B.新媒体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中国故事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它弱化了传
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界限,让传播更加快捷、多样。
√C.不同媒体类型有不同的叙事资质,多模态叙事就是要充分利用不同模
态的不同资质,打破言语交流媒介的绝对支配地位。 D.陈贝儿以平实的语言风格,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在与百姓的亲切交流
证方式。立论时,必须围绕所论述的话题和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 在论证过程中,不能任意变换论题。开篇提出怎样的问题,结篇 就要归结到这一问题上。所有论证都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高考 所选的论述类文本,基本上都是以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为主 的立论文。但需要注意的是,“立”往往建立在“破”的基础之 上。在立论的过程中,有时需要辨析一些错误的见解和主张,加 以否定和辩驳,以增强说服力,使读者不会误解自己的观点。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一般采用单一命题形式,以三道选择题形式出现,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
语文科《考试说明》(新课标)对该考点的要求是: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它包括“理解(B)”“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共有六条具体的测试要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该考点的两个层级、六条测试要求在每年的试题中均有所侧重地考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
《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
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
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一(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同步测试卷语文(一)(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新乡贤”文化建设以其深厚的历史传承和创新性的当代建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时代诉求。
在今天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进程中,“新乡贤”的时代角色十分突出。
他们很多人出身于乡村,成就于城市,成长于乡土,弄潮于商海,在乡村与城市的内在关联上,具有天然独特的优势。
在现代化进程的趋势中,从基层乡土去看中国社会或文化的重建问题,是怎样把现代知识输入中国经济中最基本的生产基地——乡村里去,作为输入现代知识必须的人这一媒介,“新乡贤”的社会建构,具有尝试破解百年中国乡村社会发展困境的珍贵价值。
传统中国文化深植于乡土之中,人和地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有着一种桑梓情谊——落叶归根的有机循环中所培养出的精神。
在中国家族、乡土文化传承中,具有深厚的根系和广阔的脉系。
乡土文化的有机循环,一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从农民一朝的拾粪起,到万里关山运柩回乡止,那一套所系维着的人地关联,支持着这历久未衰的中国文化。
”“新乡贤”文化建设无疑秉承和凸现着这一传统文化的底色。
(摘编自王先明《“新乡贤”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建构》)材料二:城镇化已经变成了一个滋味复杂的命题,近20年以来,它陆续将诸多治理困境呈现给了转型中的中国。
在这当中,乡村空心化、乡村文化断裂、农村社会治理失效尤其令人忧心。
人们的普遍感受是,中国乡村已经被一路高歌猛进的城镇化抛在了身后,正气喘吁吁地奔跑在它狭长的影子中。
稍微盘点一下就会发现,近年来以城镇化为关键词的农村报道少见正面的消息,浙江上虞“乡贤文化”确实是难得的例外。
在这里,公共服务普及、基层民主建设与乡土文化的延续、公序良俗的形成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
一个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既存续了人文精神,也展现了现代公共治理规律的新型乡村模式,呈现在人们眼前。
2020版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案3 论述类文本阅读(三) 含解析
练案三论述类文本阅读(三)一、对点练比对下列选项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
如不一致,请指出问题所在。
1.原文选段: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问和思考:假如没有上古神话,中国文学是否会逊色?中国文学史是否会改变它的形态与发展方向?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个巨星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是否会出现?我想结论是很清楚的。
假如没有西方学者神话研究的理论与观念的输入,恐怕至今人们也不会意识到有神话的存在。
也就是说,没有神话,中国文学史不会重写;而没有“六经”,中国文学史则必须重写。
因而把神话定位为中国文学之根,是不能成立的;将神话作为中国文学之源,是用西方概念规范中国学术的结果。
选项:诸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等中国文学史上巨星们的出现,是否要以中国上古神话的出现为前提,确实难以判断。
比对结果:2.原文选段:近十年来,上百位作家的小小说个人专著作为“素质教育读本”成为了大中小学生换代的课外文学读物。
陈建功在《中国小小说50强》的出版序言中说:“不少作家的作品深深影响了中国青少年阅读近三十年,相当多的作品入选小学、中学、大学语文教材乃至国外的中文教材。
还有的作品成为了中考、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试题。
”中国的小小说已从专门的期刊走出,与出版、与教育深度合作,达到了令其他小说品种和其他文学体裁羡慕的境界。
选项:一代又一代的大中小学生将小小说著作作为“素质教育读本”的课外文学读物,不少小小说作品深深影响了中国青少年阅读近三十年。
比对结果:3.原文选段:“南浦”是什么时候开始演变为水路送别诗中比较固定的意象的?据初步考察,或与屈原的“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言有很大关系。
但使“南浦”这一意象和送别情怀形成比较固定联系的,完全得力于南北朝诗人。
如江淹《别赋》中说“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谢朓《送远曲》诗中也有“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的诗句。
唐诗宋词中,“南浦”意象俯拾皆是。
选项:“南浦”与送别产生固定联系,源于屈原,得力于南北朝诗人,在唐诗宋词中已经成为极其普遍的文学现象。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选择题保分练(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选择题保分练[对点训练]比对下面选项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并做出判断。
(一)原文:面对这一疑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李晓岑等学者运用传统工艺调研和科学手段分析方法,发现了西汉纸与少数民族纸之间的传承关系.李晓岑发现,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保留着比较原始的造纸术。
这种造纸术在原料处理、工序等方面有别于我国传统上“主流”的造纸工艺,即蔡伦留下的造纸工艺——抄纸法。
最明显的区别是这种造纸方法采用固定的纸帘,纸浆被一点点浇到纸帘上,然后直接在纸帘上晾干,而不是像抄纸法那样将纸浆和纸药加入槽中,再用活动式纸帘一张张抄起来进行压榨、上墙烘干。
因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浇纸法”造的纸比较厚,帘纹不明显,纤维分布也不像抄纸法造的纸张那样有一定的方向性。
选项:西汉纸与蔡伦纸相比,制作工艺不同,所以纸张质地非常粗糙,厚度也不均匀,帘纹很浅。
比对判断:选项曲解文意。
西汉纸“帘纹很浅”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浇纸法”造的纸“帘纹不明显”。
(二)原文:毋庸置疑,人类的智能水平从整体上正如许多科幻电影与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远远超越于其他生物智能,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人类成为地球的统治者.因此,我们很自然地得出推论,如果人工智能超越了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很可能不再听从人类的指令,反而会与人类争夺统治权.那么,人工智能会从整体上超越人类智能吗?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考察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可能性问题.虽然目前学界对智能及其实现方式的认识存在许多差异,但这正体现了人类对智能认识的多样性,是人类实现对智能全面深理解的必经过程,并不意味着人类对智能的全面理解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角度看,科学家对人类智能的全面认识与实现,只是程度和时间的问题,而不是可能与不可能的问题。
选项:人类要想对智能有全面深入的理解需要有一个过程,目前学界对智能及其实现方式具有多样性这一观点的认识并不一致.比对判断:选项偷换概念.原文是“目前学界对智能及其实现方式的认识存在许多差异",选项把“实现方式的认识”换成了“实现方式具有多样性这一观点的认识”。
2020学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语文及答案解析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时间:40分钟分值:1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儒家传统与鲁迅的精神至上观刘倩鲁迅的通过转变国人的思想意识、振兴疲弱的旧中国的理想,我们称之为“精神至上观”或“精神至上主义”。
精神至上主义是鲁迅思想模式的一个特征,而这一思想特征的形成依据又主要与儒家文化传统有关。
精神至上主义作为鲁迅的一种思想模式,它需要长期的环境、心理、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训练才能形成。
就鲁迅的精神结构形成的历史文化语境而言,鲁迅从小受到的是正规的儒家文化的教育,他的最直接的文化环境是一个以儒家传统为信仰的正统家庭,鲁迅的精神结构在本质上是与儒家传统紧密传承的。
鲁迅之所以被誉为“民族魂”,之所以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而没有成为昙花一现的思想者,之所以始终没有失去他的现实意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脚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
鲁迅的“个人”是指一种独立人格,而这种独立人格又是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所以他才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最终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上来。
在鲁迅看来,个人化的思想是历史进化和社会解放的动力之源。
他所强调的人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而且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值标准。
他所提倡的是与肯定个性精神和思想意识的重要地位合拍的文化价值,他所反对的一般也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生思想和作为虽也不断地变化,但始终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
鲁迅走上文艺的道路是出于他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
作为文艺家的鲁迅,也正是自觉用这样一种价值原则去选择文化和接受文化的选择。
鲁迅批判政治和张扬文艺并非他真正的和最终的目的。
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变,即人的精神的独立。
概而言之,从存在角度说,这种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否是一种自觉,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十分复杂,但无可辩驳的是鲁迅的思维所触及的许多方面都体现出精神至上的思想倾向。
同时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一生的精神活动中,构成了某种反复和不断出现的现象,这说明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
儒家思想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心学模式。
心学模式在中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深入人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儒学的突出人的心智功能的思想倾向,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逻辑,这不仅表现在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中,在实际的历史行为里,人们也从未忘记“民心”,忘记“人的因素”等,对人的精神的表达、理解和强调有时甚至有些过分。
由于这种思想模式是以一种文化基因的形式在鲁迅的精神结构中加以延续的,因而他本人没有清醒地察觉或是干脆没有察觉也是十分正常的,我们却不能因此对鲁迅的思想模式与儒家心性之学的密切关系视而不见。
(选自《文学教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精神至上观”就是鲁迅的转变国人的精神世界、振兴旧中国的理想,我们又称为“精神至上主义”。
B.鲁迅思想模式的一个特征是精神至上主义,而这一思想特征的形成依据与儒家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系。
C.作为鲁迅思想模式之一的“精神至上观”,是在长期的环境、心理、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训练中积淀而成的。
D.从存在角度,我们可以清楚梳理“精神至上观”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否是一种自觉,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
解析“清楚梳理”错误,原文是“从存在角度……十分复杂”。
答案 D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鲁迅从小接触的是一个以儒家传统为信仰的正统家庭,在本质上,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儒家传统紧密传承。
B.脚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这是鲁迅被誉为“民族魂”的原因。
C.鲁迅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原因是鲁迅的“个人”是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
D.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表现为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一生的精神活动中,构成了某种反复和不断出现的现象。
解析鲁迅被称为“民族魂”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脚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 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鲁迅所强调的人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而且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值标准。
B.鲁迅一生思想和作为虽不断变化,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他反对的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
C.鲁迅走上文艺道路的原因是他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
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变,即人的精神的独立。
D.儒学的突出人的心智功能的思想模式以一种文化基因的形式在鲁迅的精神结构中延续着,鲁迅对此没有清醒地察觉或干脆没有察觉也是正常的。
解析“反对的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错,文中有“一般”。
答案 B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9分)传统民俗:立春的典故来源及相关民俗自秦以来,我国即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之始。
这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虽然这和真正气候学意义上的春季还有很大差别。
在气候学上讲,连续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10 ℃以上时为春季开始。
在人们心中,春季天气转暖,万物复苏,到处生机勃勃,鸟儿从南归,春播耕种忙。
立春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每年2月4日或5日,当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于全国各地。
立春日,晚七时仰望星空,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旧俗立春日又称“立春节”,为民间传统节日。
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就是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历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参加。
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图、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内容。
立春要祭春神、祭太岁。
句(gōu)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
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
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
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祭太岁。
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
迎神时多举行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
从乡村抬进城后,人们夹道聚观,争掷五谷,谓之看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
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
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
《事物纪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
”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如立春恰逢正月初一,俗谓“岁朝春”,百年难遇,民间认为这一年的收成肯定好,有“百年难遇岁朝春”民谚。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
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
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
各地年画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图,作为春节期间的吉祥图。
立春必“咬春”,一个“咬”字,形象地画出了立春之日生动的食俗文化。
咬春指的是立春日吃春饼、春盘、萝卜、五辛盘等节令食品,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
4.下列关于立春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自秦以来,我国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之始。
这是从天文上划分的,和真正气候学意义上的春季有很大差别。
B.立春日,北方吃春饼、春盘、萝卜、五辛盘等节令食品,南方流行吃春卷。
这都称之为“咬春”,体现了立春日丰富的食俗文化。
C.我国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气候意义不显著,所以“立春”等节气不能适用全国各地。
D.旧俗立春日为民间传统节日,称“立春节”。
周公“始制立春土牛”,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在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原文“不能适用于全国各地”是指“立”的含义、“立”的农业意义不能适用于全国各地。
“立”是“开始”之意,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有其各自的农业意义,但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相差悬殊,“立”的农业意义不尽相同。
答案 C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八卦之一的“艮”的方向,是可于立春这一天晚七时仰望北斗七星斗柄所正指的东北方,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
B.如果立春恰逢正月初一,俗谓“岁朝春”,百年难遇,这一年的收成肯定好,所以有“百年难遇岁朝春”民谚。
C.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历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参加的迎春庆贺礼仪。
D.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
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原文是“如立春恰逢正月初一,俗谓‘岁朝春’,百年难遇,民间认为这一年的收成肯定好”,选项去掉了“民间认为”,与原文意思不符。
答案 B6.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B.从天文学上讲,每年2月4日或5日,当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C.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
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
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
D.山东民间鞭春牛的意义,不再是送寒气,促春耕,而是有一定的巫术意义。
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原文是“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选项“不再是”,与原文意思不符。
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