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应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习题(附答案)教案

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教案+习题(附答案)5 应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课题应对自然灾害课时安排 2 课时1.进一步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与习惯。
提高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自教、自护能力。
2.知道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以及造成这些自然灾害的缘由,了解自救自护知识,提高自教自护能力。
教学3.运用读图表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来组织教学,增强防灾减灾的的意识,提高目标自数自护的能力。
4.感知保护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
树立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加强防灾避险的意识。
1.感知防御自然灾害的重要意义,了解自然灾害及造成自然灾害的原因。
教学2.树立环保意识:学会应对自然灾害的招施。
重点3.学习不屈的抗灾精神,用行动共同保护地球,预防、减少自然灾害。
教学 1 学会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用行动共同保护地球,预防、减少自然灾害。
难点 2 培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思辨探究等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课件准备教学第一课时设计一、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汶川地震2.谈话引入,启发思考2008 年5 月12 日14 时28 分,中国四川汶川遭遇八级地震大家仍记忆犹新。
导入短短的三钟,无数家园瞬成废墟,无数亲人生离死别,无数孩子成为孤儿,直接经济损失8451 亿元人民币。
地震这种自然灾害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除了地震外,还有哪些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呢?会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将如何应对呢?3.揭示课题:《5 应对自然灾害》二、活动一运用读图分析我国自然知识知多少1.出示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图这是一张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图。
从图中,你有什么发现?小结:1、种类多、分布广2、对我国影响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滑坡、泥石流、洪涝、旱灾和病虫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
洪灾主要发生在南部,旱灾主要分布在北部。
3、在沿海地区都有台风发生,而地震主要发生在中西部活动二看统计图,分析自然灾害的危害性1.出示统计图新课认真阅读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我国哪些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比较大?教学小结:1、旱涝灾害和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最大的。
《应对自然灾害》第1课时 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第五课《应对自然灾
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请阅读书本36页的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图和37页活动园中的统计图, 据此,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
1.从图中总结出我国自然灾害分布的特点?
2.哪些自然灾害对我国影响的范围最
广, 造成的损失比较大?
3.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
点拨: 1、自然灾害的分布广泛, 几乎遍布全国。
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 此线东南部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面积广;该线的西北部, 自然灾害种类少, 分布比较稀疏。
在沿海地区多有台风发生, 而地震主要发生在中西部地区。
2、对我国影响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滑坡、泥石流、洪涝、早灾和病虫害, 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
洪灾主要发生在南部, 早灾主要分布在北部。
造成的损失比较大的是洪涝、地质灾害和台风。
3.(1)、位于地质活动带上
我国台湾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小组合作探
究
知道我国自然
灾害的分布特
点, 影响范围、
造成的损失情
况及自然灾害
频发的原因。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面对自然灾害1》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面对自然灾害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面对自然灾害1》是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以及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灾害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然灾害认知,但对于如何正确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以及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学生应具备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及危害,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自然灾害防范意识,增强关爱生命、保护他人安全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及危害;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2.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以及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创设自然灾害情境,引发学生的共鸣。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实地演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用于展示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及危害。
2.实地演练场地:用于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3.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展示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及危害,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a.我们身边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有哪些?b.遇到自然灾害时,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c.怎样才能做到在自然灾害中自我保护和互帮互助?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实地演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技巧。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应对自然灾害》教案、教学设计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自然灾害经历,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
2.讲解地震、洪水、台风等常见自然灾害的预防知识和方法,如:地震时如何逃生、洪水来临时如何避险、台风来临前要做好哪些准备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尊重自然,珍惜生命。
2.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明白预防自然灾害是每个人的责任。
3.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勇敢、冷静和团结互助精神。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知识与技能,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关爱生命、团结互助的情感态度。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应对自然灾害》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及成因,如地震、洪水、台风等,认识到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掌握预防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学会查找和利用身边资源,了解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政策和措施。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掌握预防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学会查找和利用身边资源,了解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政策和措施。
道德与法治《应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 习题(附答案)教案

道德与法治《应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习题(附答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及特点,提高防范意识。
2. 培养学生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自然灾害的种类及特点2. 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和技能3.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4. 如何在自然灾害中保护自己和他人5. 自然灾害后的心理调适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种类及特点,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自然灾害中保护自己和他人,自然灾害后的心理调适。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模拟自然灾害发生的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学会应对。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自然灾害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应对方法。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自然灾害中保护自己和他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视频教学:播放自然灾害应对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或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及特点。
2. 新课内容:讲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让学生掌握应对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自然灾害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在自然灾害中保护自己和他人。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自然灾害中保护自己和他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视频教学:播放自然灾害应对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技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附答案:1. 自然灾害的种类及特点: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
气象灾害包括洪水、干旱、台风、冰雹等;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生物灾害包括蝗虫、鼠灾等。
2. 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所在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掌握预警信号的含义,学会紧急避险、急救知识和技能,如地震时的“三步走”原则(低头、蹲下、抓稳)、洪水时的“逃生三原则”(高处、干燥、安全)等。
应对自然灾害主题班会教案汇总3篇

应对自然灾害主题班会教案汇总3篇应对自然灾害主题班会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地震的基本知识。
2.掌握避震要点,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3.消出地震恐慌,知道地震不可怕,培养学生只要团结,就会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
教学过程:一宣布班会开始:同学们大家好!谁都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地震灾害属于自然灾害,它是世界上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和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一个悲痛的话题!20_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并且还引发了大面积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害。
这次大地震共造成人员死亡和失踪近八万人,伤几十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其破坏之严重人员伤亡之多救灾难度之大均为历史罕见。
20_年3月10日云南盈江县发生了5.8级地震,最近日本也发生了8.8级大地震。
可以说地震是人类无法抗拒的。
今天的班会我们来全面地了解地震有关知识,做好防震安全教育,并进行一次地震逃身演练。
1提问:你是否听到过地震的消息?讲给大家听一听。
2谈话:关于地震,你想知道哪些问题?二地震知识讲解(多媒体出示图片)(1)地震发生时,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
我们要先考虑人身安全,无论如何,也要保护好头部。
(2)在家里地震时可暂躲在牢固的床桌子等坚固的家具下,或躲在楼房卫生间等小空间房内。
随手用物件护头以免砸伤或被泥沙烟尘呛住。
(3)父母如果正在用火用电时,要立即灭火和断电,防止烫伤触电和发生火情。
(4)住在高层楼房里时,不要向阳台跑,尤其不可跳楼。
(5)正在上课时,学生应躲在课桌和小床下,不要乱跑和擅自离开学校。
(6)在街道上的行人,不要躲避在电线变压器烟囱及高大建筑物附近。
三地震发生后,我们应该怎做呢?当你感到地面或建筑物晃动时,切记最大的危害是来自掉下来的碎片,此刻,要动作机灵的躲避。
1.在房屋里,则赶快到安全的地方,如躲到书桌床底下。
在家里,可选择空间小的卫生间墙角,依靠上下水管道的支撑,减少伤亡。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面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面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面对自然灾害》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以及如何应对。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动的案例,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地震、洪水、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防范与应对措施,以及如何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保护自己和他人。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对自然灾害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应对策略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不够明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在自然灾害发生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及危害;学会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进行自我保护,减少伤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提高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生命、敬畏自然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及危害;自我保护方法和技巧。
2.难点:如何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冷静应对,采取正确的行动。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严重后果,提高防范意识。
2.讨论交流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自然灾害应对方法,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实地考察法:学生参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遗址,直观地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
4.情景模拟法:设置自然灾害情景,让学生模拟应对,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2.课件:自然灾害图片、案例视频等。
3.道具:自然灾害应对工具模型(如地震逃生包、急救药品等)。
4.场地:教室、操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灾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及危害,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
地震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地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成因,知道地震会给人类造成严重灾害。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避震的方法,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3通过了解地震的发生和造成危害的原因,培养学生科学进取的精神。
(4)通过对学生进行地震灾害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防灾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二、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学生汇报)1、原因和危害(1)、学生汇报关于地震形成的原因相关资料。
原因: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形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形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烈,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2)、学生汇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
摧毁公路、铁路、桥梁、水坝、楼房、伤害人和动植物等。
如:摧毁公路、铁路、桥梁、水坝、楼房、伤害人和动植物等。
2、如何科学防护(1)、教师介绍大地震来临时是有些征兆的,如地面颠动,人站立不稳,出现地声、地光等。
从地震发生到房屋遭到破坏,一般约有十几秒钟时间,如何利用这十几秒钟来进行科学防护,震发生到房屋遭到破坏,一般约有十几秒钟时间,如何利用这十几秒钟来进行科学防护,是非常重要的。
要的。
(2)、以学校生活为例,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地震来临时如何进行科学防护。
(3)、学生讨论交流结果,汇报方法。
(4)、学生按照自己提出的方法进行演练。
根据实际情况相互评价找出不足。
根据实际情况相互评价找出不足,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互助精神。
和互助精神。
(三)教师总结,以演习结束活动。
(拉响警笛教师喊:地震啦。
学生立即做出反应。
)地震教学设计2活动目标:1、让幼儿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及地震的形成,在发生地震时,能够从容面对,采用正确的方法保护自己。
2、让幼儿感受地震灾区的严重灾情,鼓励幼儿为灾区献上一份爱心。
3、初步了解地震的小常识。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北留中心校张立明教学科目: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面对自然灾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破坏,了解人们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与自然灾害所作的斗争。
能力目标:2、在收集资料、调查中初步形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态度目标:3、体验人类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知道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破坏,了解人们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与自然灾害所作的斗争。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关于各种自然灾害的材料,包括灾害发生时的损失,如何防治等方面。
教师准备:有关雪灾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课件、搜集防治这些自然灾害的方法与措施。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类和大自然是好朋友,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和风细雨、鲜花绿草、鸟语花香,可它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灾难,在刚刚过去的大地震大家一定不会忘记吧,我们一起回顾一段触目惊心的短片,(出示地震视频)师:从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生:汶川一震,举国同悲,看到这个场面我们的心情非常沉重,这就是地震给我们造成的灾难。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对自然灾害。
二、小小主播,讲述灾害1、教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有关自然灾害的资料,下面就进入我们的“新闻会客厅”,由小主播们播报新闻。
2、学生交流资料。
3、教师出示新闻资料生谈感受。
三、话题一:农业灾害知多少下面就进入第一个话题“农业灾害知多少”(课件出示)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7-59页,结合自已收集到的资料,思考:农业遭受的自然灾害有哪些这些自然灾害有哪些破坏1、生阅读课本。
2、师生交流(教师提示可结合实例略)教师相机补充:雹灾的危害很大,每次降雹的范围都很小,一般宽度为几米到几千米,长度为20~30千米,所以民间有“雹打一条线”的说法。
猛烈的冰雹打毁庄稼,损坏房屋,人被砸伤、牲畜被打死的情况也常常发生。
因此,雹灾是我国严重灾害之一。
)3、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种种自然灾害,导致受灾地区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农民收入不稳定。
面对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广大农民是怎样做的呢四、话题二:七嘴八舌话抗灾1、请同学们再次阅读57-59页,思考:面对自然灾害,广大农民是怎样做的,请结合课前收集的抗灾资料,选择一种或几种在小组内交流,填写学习卡,推选一名代表全班交流。
(1)学生阅读课本。
(2)小组合作学习,填写学习卡。
自然灾害名称应对措施学习卡(3)全班交流。
教师出示补充“蝗灾”资料:面对新疆地区可能发生的大面积草原蝗灾,新疆各地治蝗部门已调集飞机和数千台机械参加灭蝗工作。
由于近年来新疆各牧区纷纷出台政策,扶持当地农牧民养鸡、养鸭,“生物部队”已逐渐成为灭蝗主力军,特别是边境地区通过人工招引的近百万只粉红椋鸟,与牧区的家禽一起“上岗”,构筑了空中和地面的“立体阻击网”,严防蝗虫成灾。
利用粉红椋鸟治理蝗灾在新疆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雹灾”资料:对于雹灾还可以用火箭、高炮或飞机直接把碘化银、碘化铅、干冰等催化剂送到云里去;使云形成降水;2、谈感受听了这么多抗灾保生产的办法,你一定有话要说,谁来说说你心中的感受(生谈感受)3、教师出示:98抗洪抢险视频4、教师小结:正如大家说的,面对自然灾害,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一方面积极监测和预报,加大对抗灾资金的投入,一方面对受灾群众在生产生活上给予服务,帮助他们进行生产自救。
面对自然灾害,广大农民没有被吓倒,他们想办法战胜灾害,保证了农业生产。
五、话题三:减灾防灾小建议师:对面自然灾害,人们都积极行动起了,老师发现不少同学也跃跃欲试,来,我们也加入到抗灾的行列中。
接下来,进入第三个话题。
课件出示:阅读课本60页,想一想: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呈蔓延之势。
你能为农民提出一些保护耕地、防止沙漠化的建议吗请把你的建议填写在建议框里。
然后,同桌交流。
1、学生完成“我的建议”2、小组相互交流。
评选出好的建议在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好的建议,老师替农民伯伯谢谢你们。
六、教师总结:1、面对自然灾害,有党的亲切关怀,有人民群众不曲不挠的斗争精神,胜利永远会属于我们,在2008年1月,一场百年不遇的雪灾,降临在我国的南方。
一时间断煤断电,交通中断,回家过年,成了梦想,但在异地更温暖。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让我们在歌声中重温那动人的场面。
2、课件出示:《一家人》3、总结: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有福就该同享,有难必然同当,让我们携起手来,战胜自然灾害,共建美好家园。
板书:雪灾齐心协力蝗灾战胜灾害抗灾保生产:水灾雹灾……《面对自然灾害》教后反思北留中心校张立明《面对自然灾害》是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的第三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主要了解对农业破坏性大的自然灾害),学习防治自然灾害的方法,并近一步了解有些自然灾害是人类的过度开发造成的,为了防治自然灾害,人们还要做的保护环境,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
真正做的保护环境,预防自然灾害。
针对这节课主要涉及到自然科学,课前,我让学生首先在课下搜集有关有关自然灾害的资料,包括自然灾害的产生原因,对农业的破坏,以及预防方法。
在课上许多同学带来了搜集材料,从课上同学交流来看,同学们搜集的资料比较集中在旱灾,水灾,蝗灾,而对风灾,土地沙化搜集资料,比较少,从这个情况来看,应该在课前分组搜集,指定哪一组搜集某一种自然灾害,这样就不至于一种知识搜集过多,而其他知识有空缺,我在设计课时,也应该考虑到这一问题,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及时补充,因为备课考虑不够全面,和课堂及时反映能力不佳,造成这一环节感觉学生交流不够充分,教师补充也不具体。
而第二个环节,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结合搜集的资料填写治理自然灾害的资料卡时,同学也出现上诉问题,不过在课前准备时我考虑到了这一点,及时补充知识。
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采用填爱心卡的方式,把同学们提出的保护环境的建议写在爱心卡上,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热心。
通过这一课实践,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教师要充分备课,备教材,吃透这一节课要讲的内容,课中所学的内容教师本身一定要充分了解,知识丰富,这不仅要求教师对这一课知识熟悉,而且教师的文化底蕴一定要深,才不至于课堂上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解决不了。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学习,增长各种知识,充实自己。
设计环节时,敲定每一个环节,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并设计出如果学生不按自己的思路走,改怎样引导,这要求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备学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学生能够回答上来的问题,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效引导,能引导到你设计的问道的答案中来。
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按照自己所设计到的把每一个环节讲到位,并且环环相扣,达到教学目的。
《面对自然灾害》说课稿北留中心校张立明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面对自然灾害》是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的第三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主要了解对农业破坏性大的自然灾害),学习防治自然灾害的方法,并近一步了解有些自然灾害是人类的过度开发造成的,为了防治自然灾害,人们还要做的保护环境,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
真正做的保护环境,预防自然灾害。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破坏,了解人们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与自然灾害所作的斗争。
能力目标:在收集资料、调查中初步形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态度目标:体验人类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可贵品质。
3.教学重点:知道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破坏,了解人们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与自然灾害所作的斗争。
4.教学难点:在收集资料、调查中初步形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验人类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可贵品质。
二、说学生本课内容呈现了两方面的内容: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人们为了保护农业生产所作的斗争。
可是,自然灾害离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远,他们往往不能亲身感受。
教材中虽然出示了一些拟人化的组图,以及一些相关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灾害带来的破坏。
但单凭着书上的这些是不可能使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从头脑中建立形象的画面,感受人们与农业灾害作斗争的,不足以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达到教育目标。
三、说教法1.通过学生观察,搜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了解到雪灾,地震的重大灾害。
2.借助音像手段,把死知识变活,增加学习内容感染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去感受。
3.模拟实验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灾难,并掌握逃生的技巧。
4.通过展示图片,用多媒体课件构筑丰富多彩的课件资源,帮助学生丰富视野,拉近距离,升华感情。
四、说学法《品德与社会》课是“学”的课程,不是“教”的课程,应立足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为此在本课中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方法学习:1.搜集资料,了解灾害的形成,进而深入思考产生感悟。
2.交流、讨论、演示法,加深对灾难的理解,认识到灾害的不可抗拒性。
五、说设计理念1.新课程观念下的《品德与社会》课,是“学”的课程而非“教”的课程,应是师生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越来越趋于常态、真实、自然,生活气息浓厚,充满人文关怀。
它立足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形成体验,把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作为课程的核心。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课上进行交流,汇报了解自然灾害知识,通过合作探究找到自救方法,通过模拟演练让他们获得真实的体验。
六、说教学程序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开课伊始,我先播放学生熟悉的汶川大地震视频让学生观看,学生从具体的图像感受到地震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巨大破坏作用引出本课的学习,这样消除了学生的陌生感,又让学生明白领悟到灾害的不可抗拒性。
2.小小主播,讲述灾害3.话题一:农业灾害知多少请学生阅读课本57-59页,结合自已收集到的资料,思考:农业遭受的自然灾害有哪些这些自然灾害有哪些破坏老师设计了自然灾害调查表,分别发给各小组,小组内的同学自学课本讨论交流,整理资料,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调查表,并向大家展示汇报调查结果,老师补充说明雹灾、蝗灾的资料。
(设计意图:社会课是活动课,是师生经验的共享,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整理资料的过程,丰富视野,接近了距离,了解了灾害的不可抗拒性,采用文字图片录像等多种形式缩短时空的距离,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把死知识变活,增强学习内容的感染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去感悟。
)4.话题二:七嘴八舌话抗灾请学生再次阅读57-59页,思考:面对自然灾害,广大农民是怎样做的,请结合课前收集的抗灾资料,选择一种或几种在小组内交流,填写学习卡,推选一名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补充抗灾保生产资料,课件中所出示的治理措施是为了给学生以明确的指导,面对各种灾害时我们该怎样进行防治,明确再大的自然灾害只要有相应的措施都能将损失降到最低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