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习题课件新人教必修50.ppt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习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并说明碳循环失调
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2.设计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课堂导
入 方式一
下图为美国耗资2亿美元建立的地球生物圈2
号。它是透明的,为什么呢?需要输入光能。
藻、光合细菌或硝化细菌等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或化
能合成作用的生物,而只有绿色植物细胞中含有叶 (2) 若 D 中含有细胞核,则 D 中将含碳有机物转化为 绿体。 CO2的具体场所是什么? 答案 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基质。

方法技

碳循环示意图中各组成成分的判断方法
(1)首先判断双箭头的两端是生产者和大气中的 CO2库,
例4
一位同学要探究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并尽
快得出实验结论,用“敌草隆” ( 一种除草剂 ) 进行实验:
√ 组不灭菌。下列有关事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中培养相同时间
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个容器中,a组高压灭菌,b A.向a、b中喷入等量的“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温箱 B.检测“敌草隆”的消失情况,预计a的“敌草隆”全部 消失,b的基本不变

(4)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
例2
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A、B
、C、D构成生物群落,箭头①~⑨表示循环过程。下
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CO2和CO


一题多
(1) 上题中的生物A的细胞中一定含有叶绿体吗? 变
答案
不一定, A 为生产者,可能是绿色植物、蓝
2.案例设计 项目 实验假设 案例1 案例2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 )A.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多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某营养级生物种类增加时,一定能增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减弱[解析]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多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A正确;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B正确;某营养级生物种类增加时,不一定能增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如果增加的生物种类属于入侵物种,则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错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此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简单,则自我调节能力减弱,D 正确.2.(2019·吉林普通高中摸底)为了调查废水污染对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影响,在距受污染河流一侧不同距离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B.土壤污染物浓度越高,动物类群数的丰富度越小C.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中仍存在土壤动物,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D.水污染会降低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总数[解析]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3.(2019·南通高二检测)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B.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C.抵抗力稳定性越低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复杂,其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小[解析]该诗句描述的是草原被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应为恢复力稳定性,A错误;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越小,B正确;某些环境恶劣的生态系统如北极冻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C 错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物种类及营养结构有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大,D错误.4.(2019·江苏徐州一中高二下期中考试)下列措施中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B )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解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又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类群的种类数,生物类群的种类数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二、非选择题5.一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的密度长期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保持动态平衡.后来在时间T点,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邻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生态系统就发生了变化.如图所示:(1)甲昆虫是_植__食性昆虫,乙昆虫是_肉__食性昆虫,甲、乙两种昆虫之间的关系为_捕食__关系.施放化学杀虫剂后,甲昆虫密度上升的原因是_具有抗药性__,乙昆虫密度下降的原因是_没有抗药性__.(2)施药前,该生态系统保持_相对稳定__的状态,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抵抗力__稳定性;施药后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_自我调节__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3)预测施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昆虫密度和森林光合作用产物量通过_负__反馈调节会_逐渐恢复__,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恢复力__稳定性.[解析](1)由题图信息可知,乙昆虫的密度随甲昆虫的密度波动,所以甲昆虫是植食性昆虫,乙昆虫是肉食性昆虫,甲、乙两种昆虫之间的关系为捕食.施放化学杀虫剂后,甲昆虫密度上升的原因是其具有抗药性,乙昆虫密度下降的原因是其没有抗药性.(2)施药前,该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施药后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3)施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昆虫密度和森林光合作用产物量通过负反馈调节逐渐恢复,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PPT精品课件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PPT精品课件

• 例2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等材料制作了2个生态 瓶(如图所示),并用凡士林将广口瓶密封,观察其稳定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 生态系统
• (1)每个生态瓶构甲成一个 甲瓶有光,其照,中植各物种能生进物行存光合活作用
• 时间更长的是 是
CO2等瓶无,机原物因
物质循环 。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措 施
设计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 目标:通过动手自制小型生态瓶(缸),认真观察记录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思考:1.设计时要考虑的生态系统成分有哪些? 2.达到稳定状态后,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无变化?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措 施
原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结构和功能发展要协调的重要标志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
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保持生态缸内的温度;便于观察
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 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
生态缸的采光用散射光
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 多,个体不宜太大
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生物死亡 容易适应新生态环境,减少对O2的消耗, 防止O2的产生量小于消耗量
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取决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协调 关系
观察指标:观察生态缸中生物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时间,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影 响稳定性的因素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措 施
分析下列生态缸设计的相关要求
设计要求
相关分析
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 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 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解析】 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原因是一部分能量通过呼 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生物维持 自身的生命活动也消耗一部分能量。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进行生 命活动需要的能量不一定少。
【答案】 D
7.下表为某河流生态系统的四个营养级的能量。其中属于次
级消费者的是( )
营养级
a
b
c
A.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B.使物质和能量尽快地流动 C.保持生态平衡 D.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
【解析】 清除田间杂草和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让能量 更多地流向农作物和鱼塘中所养殖的鱼类,即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 类最有益的部分。
【答案】 D
10.某地的一种金龟子专以大象的粪便为食,大象是初级消费 者,假设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 2.5×108 kJ,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答案】 B
2.在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化到生物群落中的是( )
A.蚯蚓
B.硅藻
C.硝化细菌 D.酵母菌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能量转化的理解和分析。在生态系
统中,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生
物群落的生物体中。硅藻属于藻类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硝化细
菌虽然也是生产者,但它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是进行化能合成作
用。
【答案】 B
3.如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向物种甲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 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 表示物种甲同化的能量 B.D 表示物种甲呼吸散失的能量 C.C 表示物种甲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D.A 中的能量包括粪便中的能量
【解析】 分析物种甲的能量去路可知,A 表示物种甲同化的 能量,B 表示物种甲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 量,C 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D 表示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物种甲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4-



二、碳循环 1.循环形式: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2.图解
-5-



(1)①~⑥表示的生理过程分别是: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呼吸作用,④捕食,⑤分解作 用,⑥燃烧。 (2)A、B、C、D表示的生物类群是:A.生产者,B.分解者,C.次级消费者,D.初级消费者。
-13-


(3)温室效应的形成:CO2等气体含量增加是决定地球温度及气候的关键因素。CO2能吸 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当太阳的辐射能量大量透射到地球表面时,使地球变暖,这种热能 又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太空辐射,再次被CO2吸收,从而使大气层成为地球的保温层,引起地 球平均温度上升。 (4)影响 ①气候变暖会使冰川雪山融化、海平面上升,使一些沿海城市和国家面临灭顶之灾。 ②气候变化也改变了降雨和蒸发机制,影响农业和粮食资源的生产。降雨量的变化使 部分地区更加干旱或更加雨涝,并使病虫害增加。
-8-


2.特点 (1)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因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反复利用,循环往返:物质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循环往返。
-9-


3.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1)能量流动不能离开物质循环而单独进行,能量的固定、储存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 成和分解。 (2)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能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不断在生 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3)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复习课件 高二必修3生物课件

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复习课件 高二必修3生物课件

碳循环的特点(tèdiǎn):
(1)碳循环的形式: CO2; (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CO2和碳酸盐;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含碳有机物; (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tújìn绿g):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食物链; (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2021/12/10
温故知新:
生态鱼缸为什么要放在 有光的地方?密闭的环 境中,各种生物所需物 质(wùzhì)如何得到?
第一页,共二十四页。
农田(nóngtián)生态系 统
问题 探讨: (wèntí)
2021/12/10
热带雨林(rè dài yǔ lín)生态 系统
为什么热带雨林不需 要施肥而农田需要经 常施肥?
生物 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元素 无机
群落
反复循环
环境
2021/12/10
第五页,共二十四页。
讨论:在农田中大量使用(shǐyòng)DDT有机农
药为什么会殃及南极的企鹅?
生物圈是地球(dìqiú)上的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
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
2021/12/10
第六页,共二十四页。
物质循环的主要特点:
以无机物形式(xíngshì)循环
往复循环、全球性
生物圈
(1)同时进行、相互依存
联系
(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3)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
2021/12/10
第十七页,共二十四页。
2021/12/10
如果你生活(shēnghuó)在这里,你有何感受?
第十八页,共二十四页。
2021/12/10
第十九页,共二十四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 共19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 共19张PPT)

欧洲大陆草原
极地附近的苔原
思考:为什么这些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正常功能?
课程目标
1、 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 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5、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核心内容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思考2、请举出更多的负反馈机制调节生态系 统稳定性的实例。 思考3、举例说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正反馈机制。
核心内容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 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两个方面:
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恢复力稳定性: 遭受破坏,恢复原状
生态 系统 组分 越多
学会做人
食物 网越 复杂
学会做事
自我 调节 能力 越强
学会求知
抵抗 力稳 定性 越高
学会共处
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生态系统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 调节能力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会求知 学会共处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存在 相反关系。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 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核心内容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实例。
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和 植物的数量变化
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鸟数目增加 鸟数目减少 鸟食物增加 鸟饥饿死亡 鸟多吃害虫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习题课件: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共74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习题课件: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共74张PPT)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6.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连接生物群落与 无机环境的重要生理作用和重要环节分别是( )
①蒸腾作用 ②光合作用 ③呼吸作用 ④生产者 ⑤消费者 ⑥分解者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⑥
A.生物的细胞呼吸
B.植物的光合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D.植物的水分吸收
【答案】 D
5.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式图,则( ) A.碳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甲 B.乙只表示初级消费者 C.丙处于最高营养级 D.丁主要是微生物
【解析】 图中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课堂作业
(时间:20 分钟,满分 30 分)
知识点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既能使碳进入生物群落,又能使
碳返回大气中的生物是( )
A.绿色植物
B.植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营腐生生活的真菌
【答案】 A
2.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 B.只能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无机环境 C.物质循环不具有全球性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的中耕松土可以增大⑧分解者的呼吸作用,C 项错误;温室效应主 要是由⑦化石燃料大量燃烧造成的,D 项正确。
【答案】 D
10.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 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

高中生物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时作业课件 高中必修3生物课件

高中生物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时作业课件 高中必修3生物课件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A.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砍伐后,能快速恢复原来的状态 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在森林的演替过程中,同时也进行着动物的演替 D.人类的活动极大地影响到群落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弱,热带雨 林在遭到严重砍伐后,不能快速恢复原来的状态,A 错误;负反 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 正确;动物的分 布依赖于植物,在森林的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在发生着变化, 同时也进行着动物的演替,C 正确;人类的活动极大地影响到群 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 正确。
课时(kèshí)作业18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一页,共三十七页。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1.地球上最稳定的生态系统是( A )
A.海洋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
第二页,共三十七页。
解析:海洋生态系统中所含有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 自动调节能力强,并且海洋环境变化不像陆地那样激烈。

② 种群甲的个体数量大量增加,种群丙的个体被大量捕食 。
(3)种群丙在 A、B、C、D 四个时期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处于
A 期;在 C 处种群的年龄组成属 增长 型。
(4)若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图中曲线的振幅和周期变
化情况是 振幅缩小,周期缩短 。
第二十七页,共三十七页。
解析:本题解题关键是根据图象判断出三个种群间的关系, 由图象显示的“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变 化曲线,可知三者间是捕食关系,且“先增加先减少者”为处于 低营养级的生物,那么该生态系统的简单食物链为:乙→丙→甲。 丙既是捕食者,又是被捕食者,应放在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中分 析丙的一些特征。在 A 点,丙的种群密度最大,种内斗争就最激 烈;在 B 点,丙的食物减少,天敌最多,其繁殖速度就最慢;在 C 点,所需食物在增加,天敌数量在减少,繁殖速度和种群密度 有增加的趋势,其年龄结构属增长型;在 D 点,所需食物快速增 加,天敌数量最少,此时其繁殖速度最快。若该生态系统的抵抗 力稳定性增强,说明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种群相对数量的变 化会越小,所需周期就越短。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因为其他生物部分的箭头都指 向C,所以C是分解者,剩余的B、D、F则为消费者。
(3)整个图解中,食物链是E→F→D→B。
生物 必修3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 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生物 必修3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解析: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相互依存的,物质循环是 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A正确;图中 的食物链是a→d→e→f,如果e的数量大量减少,则它的食物 来源d的数量在短期内会增加,而它的天敌f的数量在短期内会 因食物减少而减少,B正确;b属于分解者,而不是消费者,C 错误;c为大气中的CO2库,碳在a与c之间是以CO2的形式流动 的,而在生物群落之间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的,D正 确。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比较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和联系。 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4.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生物 必修3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生物 必修3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2)特点: ①全球性:物质循环的概念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并不是 一般的生态系统,而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因此物质循环具有__全__球__性____特点。 ②循环性: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 __反__复__利__用__,即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可以反复出 现、循环利用,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不会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A 为大气中的 CO2 库,E 为生产者, A 项错误;C 为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 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供植物利用,因此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
环和能量流动,B 项正确;B 为三级消费者, D 为次级消费者, F 为初级消费者,碳在 B、C、D、E、F 之间即在生物群落内部流动 的形式是有机物,C 项正确;化石燃料燃烧产生 CO2,也是碳循环 的途径之一,需补充才能完整表示碳循环,D 项正确。
【答案】 D
知识点二 碳循环 3.生态系统中,C 元素进入生物群落开始于( ) A.CO2 在生物体内的扩散作用 B.绿色植物固定 CO2 的光合作用 C.各种动物对有机物的同化作用 D.生物分解有机物的呼吸作用
【答案】 B
4.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质循环类型。下列过程与碳
循环无直接关系的是( )
的中耕松土可以增大⑧分解者的呼吸作用,C 项错误;温室效应主 要是由⑦化石燃料大量燃烧造成的,D 项正确。
【答案】 D
10.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 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
A.d 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 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物质在生物群落中循环利用 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解析】 能量作为动力,可驱动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之间循环往返。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利用。能量流动 研究的对象是生态系统,流动的形式多样,如寄生关系,腐生关系 等。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可倒置。
【解析】 丁为无机环境,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 解者;d 过程代表呼吸作用,b 过程代表光合作用;碳元素在生物 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 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
【答案】 A
11.下图是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对其分析错误的是 ()
A.生产者是图中的 A B.图中 C 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碳在 B、C、D、E、F 之间,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 D.若完整表示碳循环,需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 CO2
①渗透吸水 ②吸胀吸水 ③光合作用 ④蒸腾作用 ⑤矿质元素的吸收 ⑥呼吸作用 A.②⑤ B.③④ C.①④ D.③⑥
【解析】 ①渗透吸水是利用水的自由扩散,由水多的流向水 少的地方,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无关。②吸胀吸水是利用某些物质 吸水的原理,比如蛋白质等物质容易吸水,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无 关。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大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 消耗的氧气,同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还消耗二氧化碳,这样,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所以,光合作用 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关。④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 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与生态系统 的碳循环无关。⑤矿质元素的吸收溶解于水中,在根尖主动运输吸 收,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无关。⑥植物的呼吸作用能利用氧气把有 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 关,故选 D。
知识点三 温室效应
17.“气候变暖将是一场灾难”,关于这句话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
A.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给人类带来无法估计的灾难 B.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量减少 CO2 的排放量 C.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可能植树造林 D.海水温度升高时,海水向大气释放的 CO2 将减少,有利于 阻止气温升高
【答案】 B
15.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甲、乙、丙各代表生态 系统中的哪种成分( )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解析】 分析碳循环图解可知,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将大 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到生物群落中,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给消费者, 同时生产者所含的一部分有机碳会流向分解者,一部分有机碳通过 细胞呼吸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消费者所含的一部分有 机碳会流向分解者,一部分有机碳通过细胞呼吸以二氧化碳的形式 释放到大气中;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 放到大气中;故根据上述关系可判断出甲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乙为分解者,所以 A 正确,BCD 错误。
【解析】 由于工业发展,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森林
的乱砍滥伐,使大气中 CO2 增多,导致变暖,为防止气候进一步变 暖,我们应减少 CO2 的排放量,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并大力植树造 林,绿化环境,加强植物光合作用。D 选项中海水温度升高,使海 水向大气释放的 CO2 将增多,不利于防止气温升高。
【答案】 D
9.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 的是( )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图中 A、B 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以增大⑤过程 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解析】 箭头由大气中的 CO2 指向 B,则 B 为生产者,③过 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A 项错误;A 周围的箭头多进一出, 则 A 为分解者,C 周围的箭头一进多出,则 C 为消费者,B 项错误; ⑤过程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动物多在地面以上活动,农业生产中
【答案】 A
6.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连接生物群落与 无机环境的重要生理作用和重要环节分别是( )
①蒸腾作用 ②光合作用 ③呼吸作用 ④生产者 ⑤消费者 ⑥分解者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⑥
【解析】 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重要生理作用是:光合 作用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流 入生物群落;呼吸作用将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归还给无机环境, 同时将化学能释放出来。两个主要环节是: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 它是能量流动的起点,在物质循环中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进入生 物群落;分解者将复杂的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是能量流动的终点, 也是物质循环中将进入生物群落的物质重新归还给无机环境。
知识点四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9.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验,对照组 () A.土壤不作处理,自然状态 B.土壤进行处理 C.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D.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
【答案】 A
20.下图表示 A、B、C 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 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 )
【解析】 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它们共同构成生物群落,A 项错误;碳元素 在甲乙丙丁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 项正确;生产者和分解者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至关重要,缺少类群丙物质循环可以进行,C 项错误;图中 c、d 过程表示生物间的捕食关系,D 项错误。
A.生物的细胞呼吸
B.植物的光合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D.植物的水分吸收
【答案】 D
5.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式图,则( ) A.碳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甲 B.乙只表示初级消费者 C.丙处于最高营养级 D.丁主要是微生物
【解析】 图中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 D
18.下列是根据如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 其中正确的是( )
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CO2 B.参与③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③过程增强后,②过程随之增强,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 气中的 CO2 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 的依赖 【答案】 D
课堂作业
(时间:20 分钟,满分 30 分)
知识点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既能使碳进入生物群落,又能使
碳返回大气中的生物是( )
A.绿色植物
B.植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营腐生生活的真菌
【答案】 A
2.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 B.只能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无机环境 C.物质循环不具有全球性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答案】 A
12.右图为生物圈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 成分,①~⑦表示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⑤、⑥表示细胞呼吸 B.①和②的速率基本相等 C.甲→丙→丁构成捕食食物链 D.③、④、⑦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解析】 根据碳循环示意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二氧化 碳库,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食物链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 的关系,故 C 错误;①代表光合作用,②⑤⑥代表呼吸作用,故 A 错误;正常情况下,①的速率大于②的速率,植物才能生长,故 B 错误;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故 D 正确。
【答案】 D
16.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碳在无__机__环 ___境_和生___物__群__落_之间的循环,称作碳循环。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__光__合____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并以__有__机__物__的形式在不同营养级间传递。 (3) 生 物 体 中 的 碳 大 部 分 都 要 通 过 生 物 的 ___呼__吸___ 作 用 以 二__氧__化__碳__的形式返回无机环境中。 (4)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开采利用图中的[A]化__石__燃__料__使得大气 中的 CO2 含量逐渐增加,形成了温__室__效__应__,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之 一。
【答案】 B
7.如图表示生物物质循环示意图。①②③④各表示生态系统 的组成成分。图中④表示( )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