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学数学教师谈解应用题的方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一、认真审题,弄清题意数学题目,有的简明易懂,有的叙述复杂,内容抽象。
因此,在做题时,首先要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对一时难以弄清的题目,要耐心仔细地多读几遍,有时还应把题意画图表示出来以便于理解。
只有搞清题意,才能根据题意分析解法。
二、抓住关键,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有些应用题,牵涉到一些数量关系,在题目中没有直接出现。
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老师会画好线段图并标好数字关系。
学生只要分析数量关系就能解答。
可有的学生不知从何入手,原因是他们没有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分析,还能从题目的叙述中找出问题的突破口,明确解题思路。
三、活用公式,解决问题在解答应用题时,既要联系相关的基础知识,又要注意解题时的灵活性。
基础知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
小学数学中,乘除加减等运算基础的是等式和不等式以及数的四则运算公式。
所以要求学生一定要熟练地掌握这些公式。
但是对于公式的运用不能死记硬套,要注意灵活使用公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有限,因而在解答应用题时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解题的能力,而不只是注重计算的准确性。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从问题出发,寻求不同的解题方法数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
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教会学生用常规的方法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寻求数量间的相互联系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中有些题目可以有多种解法,对于这类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多种解法的练习,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技能、技巧;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五、加强应用题的训练在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非常重要,加强应用题训练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又是提高学生解应用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与途径。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教学策略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考察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需要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运用灵活的思维和技巧。
由于应用题通常涉及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比较抽象和复杂,因此很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常感到困惑和无从下手。
这也导致了小学生往往对数学应用题产生恐惧心理,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探究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研究和分析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模式和问题解决能力,找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深入研究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数学教学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1.2 研究意义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际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探究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教育意义。
研究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通过针对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率。
研究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教学策略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通过分析和总结不同教学策略的优劣势,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研究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正文2.1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特点分析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在内容上主要体现了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些应用题往往会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或者简单的实际场景,要求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随着小学数学教学的不断深入和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不断积累,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数学应用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地给学生授课、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一、引入实际问题在教学数学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可以用简单的实例来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超市购物时的找零问题、小明家里的鱼缸里有多少条鱼等。
通过引入这些实际问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数学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三、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在教学数学应用题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解题方法,例如列方程、画图、找规律等。
让学生了解对于不同类型的实际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解题方法。
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经典的数学应用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并在课堂上多讲解一些解题技巧和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
在教学数学应用题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思路。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信息,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解题案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逻辑和方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五步法”-文档资料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五步法”应用题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决定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如何提高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实现应用题的多元性目标,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探讨的课题。
下面就应用题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激趣为首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导学习动机,这是应用题教学的首要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自觉能动性的发挥,是学习应用题的内因,是决定性因素。
因此,怎样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关键在于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认知内驱力产生的先导。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见,兴趣的重要性。
二、精选材应用题本身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为实际生活服务。
所以教学素材的选择要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要回到生活中去。
真正体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应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让学生在具体事例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感到数学也有趣味,通俗易懂。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具体操作中,从例题到习题的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兴趣的事情作为素材。
例如选择班上男女人数情况、穿校服统计情况、学生出勤情况、考试成绩统计情况、参加兴趣班人数统计情况、学生的年龄、身高统计情况、家庭住址统计情况、受表扬学生人数统计情况等等作为教学题材。
三、抓审题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
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
读题必须认真,仔细。
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
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解应用题的方法-5页文档资料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解应用题的方法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应用题对小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也是小学数学教学急待解决的问题。
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它不但是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问题,也是文字题、计算题等问题的综合能力,更是发展思维、提高智力的问题。
1.培养认真读题,引导学生养成理解题意的习惯1.1 读题是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理解题意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
一道应用题能否解答出来,决定于对应用题的内容是否能准确地把握住。
因此,必须让学生把应用题读通、读懂。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刚涉及到应用题时。
由于小学生识字少,生活经验缺乏,缺少感性体验。
所以读题,理解都有困难。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先领读,然后让学生自己慢慢读几遍。
然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
对于题中学生不熟悉的词语,教师应解释清楚它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尽量能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
对于易混淆的词语,教师除了对词语的含义解释外,还尽可能多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区分。
这样学生对读题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划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以加深对题目的理解,便于解决问题。
1.2 关于两步以上计算的应用题。
首先,最关紧要的,是要让学生弄清楚应用题的事理;其次,才是确定算法的问题。
拿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说吧,既然是两步计算,就一定有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的问题,这必须根据应用题的事理来确定。
例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二年级一班有男学生18人,女学生比男学生多6人。
全班有学生多少人?如果不注意弄清楚应用题的事理,看到有男学生18人,女学生比男学生多6人。
就很容易把18同6相加,错误地认为全班有学生24人。
出现这样的错误并不奇怪。
第一,在这以前,学生解答的应用题多数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第二,在这道题目里只有两个已知数,同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很相似。
教学时,如果教师不先讲例题,又不事先提醒。
学生就很有可能出现上面的错误。
那么,怎样才能把这样的问题解答的正确呢?关键就在于把应用题的事理弄明白,即要让学生理解,这道题是要求全班有学生多少人,那么先得求出女学生有多少人。
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的学习方法和和技巧
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的学习方法和和技巧应用题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大难点。
这就需要老实说抓好应用题的起始教学,逐步教给学生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和方法。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技巧和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的方法1.动脑多思的好习惯孩子是有惰性的,特别是有一批孩子听讲而不动脑,而数学光听是没有用的。
数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以从小养成学生动脑思考的数学习惯非常重要。
2.激疑启思法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要善于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产生探索求知,解决问题的积极要求。
有人说只有“笨”老师才能教出天才,因为这样的老师总在问为什么,也只有他的学生总在想为什么,所以这样的学生越来越聪明。
因此我们也可以装得“笨”一点,总来问一问为什么,你的学生也会想积极地教你,动脑他才会学习。
3.情境激励法从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钻研动脑习惯。
4.操作交流法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教师一方面应利用形象的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另一方面应充分让学生有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在动手中领悟道理,不仅在操作中不断感悟和思考,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特别是一年级学生的动手活动,他们更愿意交流和动脑,就像小孩摆积木一样,在他们的世界里,会发现我们教不到的许多知识和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的技巧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
2、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节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
如何帮助小学二年级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
如何帮助小学二年级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数学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许多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数学应用题往往是一个难题,因此,如何帮助这些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以帮助小学二年级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应用题。
一、理解问题理解问题是解决数学应用题的第一步。
很多小学二年级学生在遇到数学应用题时,往往急于求解,却忽略了理解问题的重要性。
因此,教师或家长应该引导学生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时,先仔细阅读问题,理解问题的描述和要求。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复述问题,这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问题。
二、画图解题画图是解决数学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通过画图,学生可以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的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和推导解法。
例如,在解决运动问题时,学生可以画出行进路线图或时间线图,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和推导出正确的解法。
画图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中的关键信息,进而快速解决问题。
三、运用模型解题模型是解决数学应用题的重要工具。
通过建立和运用模型,学生可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更容易找到解法。
例如,在解决购物问题时,学生可以建立一个购物清单模型,将商品及其价格列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
通过训练,学生可以掌握不同类型问题的模型,提高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四、进行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解决数学应用题的关键能力之一。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推理来分析问题的结构和规律,并据此制定解决策略。
例如,在解决找零问题时,学生需要根据购买商品的金额和支付的金额,进行逻辑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的找零金额。
因此,教师或家长应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提高他们解决数学应用题的能力。
五、多练习、多巩固多练习是提高解决数学应用题能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做大量的练习题,熟悉不同类型的问题和解题方法,从而加深对数学应用题的理解。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一、引言小学数学应用题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常常有学生在面对应用题时感到困难,因为他们缺乏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研究,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联系;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2. 合作学习法: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情境教学法:将数学知识嵌入到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四、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应用题涉及到的内容很广泛,包括四则运算、几何、比例等多个方面。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1. 实际情境问题: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例,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决。
2. 视觉化表达:利用图片、图表等形式来呈现问题,让学生直观感受问题的实际情况。
3. 多元化题型:设计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题目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
五、教学策略1.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理解问题中的数学知识点。
2. 激发学生兴趣: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有趣的应用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提高解题思维: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解题思维和方法。
4. 多种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六、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解题过程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作业评价:通过布置作业来评价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掌握程度,包括基础题目和拓展题目。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研究小学数学应用题是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它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因此,探究如何有效地教授小学数学应用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教学目标小学生在学习应用题时,应具备以下能力:1. 理解题目含义,分析解题思路。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推理。
3. 选择适当的解决方法,运用所学算法或思想,计算得出正确答案。
4. 对答案进行核对和检验,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
二、教学策略1. 强化实际应用意义,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可以在讲授应用题时,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图片和视频等方式来赋予题目具体的现实应用场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良好的导入引导,拓展学生思维。
为了顺利开展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教师应当注重初步导入,引导学生思路,帮助学生了解问题,并在实际中寻找问题的联系点,找到问题的重点,从而拓展学生思维。
3. 落实解题步骤,理清问题。
“设问题,求解答案”,这是数学问题的解题基本方式。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重点讲述解析题的解题步骤,带领学生理清问题,在选择解题思路后,自觉落实解题步骤,逐步推进问题的解决,最终达到求解答案的真正目标。
4. 重视应用能力,加强实例练习。
数学是一门实践学科,学生完成数学应用题,需要强化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更多的实际生活实例,加强练习方法,让学生在多次实例练习中,提高应用能力,明确问题的解题思路。
5. 加强数学思维训练,提高数学能力。
数学思维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思维训练,重视学生的数学思维、创造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让学生自己解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该充分引导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让学生不断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充分体验探究过程,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很多同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认为应用题是最难的地方,其实只要掌握学习的方法,你就会发现,数学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学。
下面跟大家分享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一、从方法入手,掌握解题步骤具体来说,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的步骤可以细分为以下几步:①读题,即把握题意,准确理解题目的设置的方向以及考察的内容;②说题,说提就是要厘清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以及所要求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将题目中的关键词进去圈注。
如表示数量的“一共”、“几倍”、“平均值”等,此外也应当特别注意单位的统一。
③析题。
就是要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这也是正确解答数学应用题的关键所在,这一步骤中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特别高。
一般来说,三年级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最基本的两种思路分别是综合法以及分析法。
而所谓综合法,就是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根据已知的运算知识或者运算法则,分步骤的分析问题,最后求得答案。
较为常见的引导式用语有“已知……和……,可推得……?”而与综合法相反,分析法是从应用题的问题出发,分析要得出答案需要什么样的已知条件。
若所需的已知条件,题目中全部具备,则可以直接作答,否则还要先求出所需条件。
这种分析法常见的引导语有:“若要求得这个问题的答案,那么我们还需要什么条件呢?”“题目中给出了什么已知条件?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生通过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时,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小红叠了23个飞机,小明比小红多叠了4个,小李比小明少叠了5个,问小李叠了多少个?”若是用分析法解答上述问题,可以问:“若要求得小李叠了多少个,那么必须知道谁叠的个数?”“小明叠了多少个不知道,那求小明叠的飞机的个数该怎么列式?”通过以上分析后得出:要想知道小李叠了多少个分级就必须先知道小明叠了多少个,而要求得小明叠了多少个,就必须知道小红叠的飞机的个数,小红的个数题干中已经给出,便可开始解答。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小学数学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应用题时,应该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1. 观察分析法: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弄清问题中的关系,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再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解决。
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问题,并且更好地掌握解题策略。
2. 合作探究法: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分析、讨论,合作解决数学应用问题。
通过团队合作解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精神,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兴趣导入法:教师可以以生动的故事、灵活的例子或有趣的实例来导入应用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4. 归纳与演绎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已知的应用题例子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问题的共性和规律。
之后再通过类比、推理,将归纳出来的规律应用到未知的应用题中,以找到解题方法。
5. 强化训练法:教师可以通过多次的应用题训练,让学生不断巩固和加深对应用题解题方法的掌握和理解。
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6. 多元化教学法: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包括游戏、故事、演示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应用题。
通过多元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7. 评价激励法:教师在评价学生解题过程和答案时,应该注重正面评价和激励。
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一些目标,如成功解决一个难题、用最短时间完成15道应用题,激励学生争取更好的成绩。
总之,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采用以上策略,使学生能够深入地掌握解题方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决思维
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决思维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同时也是小学教育中必修的科目之一。
在数学学习中,应用题解决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
通过解决数学应用题,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决思维。
一、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决思维之前,首先需要确保学生具备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数学,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游戏、实物教具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数的排序、简单的几何形状等基本数学概念与技能。
只有基本的数学知识储备才能支撑起后续的数学应用题解决思维。
二、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入手学生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时,常常陷入过于抽象的思维困境。
为了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入手进行思考。
例如,在教学中给予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如购物、糖果数目分配等,然后通过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解答问题。
通过与实际问题结合,学生更能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意义。
三、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欲望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欲望。
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分析问题。
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进行积极的探究与实践。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趣味的数学谜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并鼓励他们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欲望可以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应用题的教学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绘画、游戏、实物演示等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实物教具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应用题的背景与问题。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应用题解决思维的理解和掌握。
五、鼓励学生交流与合作数学应用题解决思维的培养需要学生积极与他人交流与合作。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与意义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与意义一、教学策略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与成年人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中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解决路径;同时也可以采用示范教学法,以实际例子和具体步骤演示解题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解题思路。
2.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应用题的解题过程需要学生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如观察、分析、推理、判断等,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提供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3.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应用题时,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具体情境和解决思路,然后再由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讨论和总结。
4.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和解决应用题,通过思维碰撞和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教学意义1.提升学生数学运用能力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应用题是一个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题目,通过教学应用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学生可以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学应用题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而数学应用题正是检验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应用题难度不合理、教学方式单一等。
为此,本文将就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解决这些问题有所帮助。
1. 应用题难度不合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应用题的难度过高,难以让学生理解和解答,导致学生产生焦虑情绪,影响学习兴趣。
而另一些应用题的难度过低,导致学生无法锻炼自己的解题能力,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
2. 教学方式单一目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缺乏实际应用情境部分小学数学应用题缺乏实际生活应用情境,让学生难以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对策建议1. 合理设置应用题难度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合理设置应用题的难度,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要避免给学生设置过于复杂的应用题,以免造成学习压力过大。
2. 多样化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应多种教学方式,如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游戏互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还需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
4. 融合跨学科知识在教学中,可以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如语文、科学等,构建跨学科的数学应用题,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兴趣。
5. 鼓励多元评价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还应该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如项目作业、情景模拟等,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应用题难度不合理、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实际应用情境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合理设置应用题难度、多样化教学方式、增加实际应用情境、融合跨学科知识以及鼓励多元评价等措施,以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修改版]
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单位:鳌江镇东岱小学姓名:刘佐文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摘要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和基础,而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当然也是教学中的最难点之一。
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到一条绕过障碍的出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
但往往在我们教学时没有有效的解决这个难点的策略,而使解决问题的教学陷入困境。
这也同时使这个问题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师教学学生中国的孩子学习勤奋,基本功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成为世界公认的成绩。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中小学数学教育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是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实际情景的问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克服困难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信心等方面显得不尽人意。
通过深入课堂听讲、分析学生的作业等研究活动,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进行了梳理和小结,找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优化解题策略的方法。
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我发现很多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
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但是又比生活要抽象得多。
在小学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往往跟着教材按部就班,不知道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脱离教材,而是让他们将教材与生活有机地关联起来,利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
通过对错题的分析与对学生平时的解题过程的观察,我发现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阅历浅,缺少生活实践。
应用题一般文字较长,涉及生活常识广泛,科技术语多,有些概念和它的背景对学生来说可能是生疏的,模糊的,神秘的,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缺乏感受实际问题的亲身经历,缺少生活实践,对数学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不深刻,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同学们要打好基础,掌握答题技巧,特别是应用题,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了。
这里跟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一、消除小学生对应用题的解题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小学生数学课堂的学习兴趣,消除小学生对应用题解题的心理障碍,就要把数学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通过将现行教材中枯燥的应用题还原为取之于小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第一册在教学“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应用题”这一课内容时,让小学生说说图上的意思,“左边有3个苹果,右边有4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是图上直观的图意。
这时我就让小学生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有的小学生这样说:“妈妈先买了3个苹果,又买了4个苹果,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这时小学生发言就勇跃了,有的说“弟弟拿了3个苹果,哥哥拿了4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等等。
这样,小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同时又让小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二、重视解题思路的训练,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应用题之所以难学,问题本身比较复杂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更多的是解题思路缺乏应有的训练,使许多小学生感到问题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去想,从何处开始去想,所以我们要重视小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找到觖题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觖题的能力。
而小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
首先,要多读题,通过读题,使小学生理解题中的情节和事理,知道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然后让低年级小学生知道哪些是条件,哪些是问题,知道问题和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通过分析、综合,找到解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1.看图说说图上的主要意思;2.提问题的练习; 3.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及早培养训练4.看图编习题; 5.发散思维训练;6.对比训练等针对性的训练。
关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索
关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索小学数学应用题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实践和应用的重要途径。
通过解决应用题,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有效地教授小学数学应用题是每个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就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进行探索和总结,希望能够为数学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应用题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主动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比如通过讲故事、展示视频、实地考察等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组织数学应用题竞赛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游戏和竞赛中体验成功和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提倡问题导向教学在教学应用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问题导向教学,即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真实的生活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规律和解决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动手能力。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注重跨学科教学数学应用题是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跨学科教学,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
在教学应用题时,可以引入自然科学、地理、历史等知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四、结合实际情境教学在教学应用题时,教师要重视实际情境教学,即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
在教学购物、旅游、建筑等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超市、景点、建筑工地等实地考察,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和实用性,从而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理解。
五、关注个性化教学在教学应用题时,教师要注重个性化教学,即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优势和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
高效解决除法应用题——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指导
高效解决除法应用题——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指导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除法应用题是一项必修课程。
但是,很多学生在面对除法应用题时会感到头疼,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更加注重教学方法和指导。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水平。
下面本文将针对如何高效地解决除法应用题,介绍一些指导方法。
一、基础知识的讲解在教学除法应用题时,首先要讲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告诉学生,除法是一种运算,是求解被除数可以被多少个除数整除的运算,而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是其中的关键概念。
让学生明白,除法运算与加减乘法不同,除法运算是后项运算,必须要先算被除数再算除数。
在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之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除法运算解决应用题。
二、应用题中的分析针对除法应用题,要求学生在解题之前认真阅读题目,做题前要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例如:题目中包含的数字、关键字、关键句等等。
通过仔细分析,学生可以了解题目的大意,进而选择正确的答案。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家超市每箱牛奶有12瓶,如果需要购买36瓶牛奶,你需要买多少箱?”在解题时,先要明确题目中的信息:“每箱牛奶有12瓶”、“需要购买36瓶”,然后在进行计算。
所以答案是3箱。
三、问题转化在教学除法应用题时,还需意识到问题转化这一策略。
当学生遇到难以直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将其转化成容易计算的问题。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辆公交车每小时可行驶45公里,从A到B的路程是135公里,需要多少小时才能到达B站?”学生可以将公交车一次行驶1公里所需要的时间计算出来,即每1公里需要多少时间。
这样的话,计算起来就比较容易。
四、学习计算机方案除了应用题中的分析和问题转化,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方案,在线解决除法应用题。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方案解决困难的除法应用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如CogBooks等等计算机方案来解决除法应用题,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大量的除法应用题,提高运算速度和避免算数错误。
小学二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二:引导孩子学会把问题分步骤解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二:引导孩子学会把问题分步骤解决引言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是相对来说比较困难的一个知识点。
这里所说的两步计算是指在一个数学问题中,需要用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方法,而且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计算。
这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一定是一种挑战。
教师们在教授这种知识点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孩子学会把问题分步骤解决,逐步完成计算的过程。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帮助孩子掌握这种技巧。
一、问题分析在教授“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教师需要帮助孩子分析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 问题的描述:让孩子仔细阅读问题的描述,理解问题所是在讲什么。
2. 所需要计算的数字:让孩子找出问题中所需要进行计算的数字,确保他们知道哪些数字是需要参与计算的。
3. 运算符号的说明:让孩子找出问题中所包含的运算符号,并解释它们的作用。
4. 计算的步骤:让孩子把问题分成几个小步骤并进行逐步计算。
二、分步骤计算在分析完问题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孩子根据分析结果,逐步进行计算。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画图:通过画图的方式来帮助孩子理解问题,进而分步计算。
例如,可以画出计算量比较大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等),对图形中所包含的数字进行计算。
2. 使用实物:可以让孩子使用实际的物品(如玩具)来帮助他们理解问题,并进行计算。
3. 使用算盘:算盘是一种非常好的运算工具,它可以帮助孩子直观地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进而进行计算。
4. 手算:当孩子已经掌握了分步骤计算的技巧之后,可以让他们尝试使用手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练习巩固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练习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够真正地掌握分步骤计算的技巧。
教师需要为孩子准备足够多的习题,让他们在课后进行练习。
在练习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难度适当:习题的难度一定要适中,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小学数学教师谈解应用题的方法一、观察法在解答数学题时,第一步是观察。
观察是基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
小学数学教材,特别重视培养观察力,把培养观察力作为开发与培养学生智力的第一步。
观察法,是通过观察题目中数字的变化规律及位置特点,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题目的结构特点及图形的特征,从而发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把题目解答出来的一种解题方法。
观察要有次序,要看得仔细、看得真切,在观察中要动脑,要想出道理、找出规律。
*例1(适于一年级程度)此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从横上行3+□+7=18(图1-4)会想到,18-3-7=8,在横上行中间的小方格中应填入8(图1-5)。
又从横下行5+□+9=18(图1-4)会想到,18-5-9=4,在横下行中间的小方格中应填入4(图1-5)。
图1-5是填完数字后的幻方。
例2 看每一行的前三个数,想一想接下去应该填什么数。
(适于二年级程度)6、16、26、____、____、____、____。
9、18、27、____、____、____、____。
80、73、66、____、____、____、____。
解:观察6、16、26这三个数可发现,6、16、26的排列规律是:16比6大10,26比16大10,即后面的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那个数大10。
观察9、18、27这三个数可发现,9、18、27的排列规律是:18比9大9,27比18大9,即后面的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那个数大9。
观察80、73、66这三个数可发现,80、73、66的排列规律是:73比80小7,66比73小7,即后面的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那个数小7。
这样可得到本题的答案是:6、16、26、36、46、56、66。
9、18、27、36、45、54、63。
80、73、66、59、52、45、38。
例3 将1~9这九个数字填入图1-6的方框中,使图中所有的不等号均成立。
(适于三年级程度)解:仔细观察图中不等号及方框的排列规律可发现:只有中心的那个方框中的数小于周围的四个数,看来在中心的方框中应填入最小的数1。
再看它周围的方框和不等号,只有左下角的那个方框中的数大于相邻的两个方框中的数,其它方框中的数都是一个比一个大,而且方框中的数是按顺时针方向排列越来越小。
所以,在左下角的那个方框中应填9,在它右邻的方框中应填2,在2右面的方框中填3,在3上面的方框中填4,以后依次填5、6、7、8。
图1-7是填完数字的图形。
例4 从一个长方形上剪去一个角后,它还剩下几个角?(适于三年级程度)解:此题不少学生不加思考就回答:“一个长方形有四个角,剪去一个角剩下三个角。
”我们认真观察一下,从一个长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角,都怎么剪?都是什么情况?(1)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对角的顶点剪去一个角,剩下三个角(图1-8)。
(2)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对边上任意一点剪去一个角,剩下四个角(图1-9)。
(3)从一个边上任意一点向邻边上任意一点剪去一个角,=9930例7 你能从400÷25=(400×4)÷(25×4)=400×4÷100=16中得到启发,很快算出(1)600÷25(2)900÷25(3)1400÷25(4)1800÷25(5)7250÷25的得数吗?(适于四年级程度)解: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算式:400÷25=(400×4)÷(25×4)=400×4÷100=16不难看出,原来的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4,目的是将除数变成1后面带有0的整百数。
这样做的根据是“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进行这种变化的好处就是当除数变成了1后面带有0的整百数以后,就可以很快求出商。
按照这个规律,可迅速算出下列除法的商。
(1)600÷25 (2)900÷25 =(600×4)÷(25×4) =(900×4)÷(25×4) =600×4÷100 =900×4÷100 =24 =36(3)1400÷25 (4)1800÷25 =(1400×4)÷(25×4) =(1800×4)÷(25×4) =1400×4÷100 =1800×4÷100 =56 =72(5)7250÷25 =(7250×4)÷(25×4) =29000÷100 =290*例8 把1~1000的数字如图1-11那样排列,再如图中那样用一个长方形框框出六个数,这六个数的和是87。
如果用同样的方法(横着三个数,竖着两个数)框出的六个数的和是837,这六个数都是多少?(适于五年级程度)解:(1)观察框内的六个数可知:第二个数比第一个数大1,第三个数比第一个数大2,第四个数比第一个数大7,第五个数比第一个数大8,第六个数比第一个数大9。
假定不知道这几个数,而知道上面观察的结果,以及框内六个数的和是87,要求出这几个数,就要先求出六个数中的第一个数:求出第一个数是10,往下的各数也就不难求了。
因为用同样的方法框出的六个数之和是837,这六个数之中后面的五个数也一定分别比第一个数大1、2、7、8、9,所以,这六个数中的第一个数是: (837-1-2-7-8-9)÷6=810÷6=135第二个数是:135+1=136第三个数是:135+2=137第四个数是:135+7=142第五个数是:135+8=143第六个数是:135+9=144答略。
(2)观察框内的六个数可知:①上、下两数之差都是7;②方框中间坚行的11和18,分别是上横行与下横行三个数的中间数。
11=(10+11+12)÷318=(17+18+19)÷3所以上横行与下横行两个中间数的和是:87÷3=29由此可得,和是837的六个数中,横向排列的上、下两行两个中间数的和是:837÷3=279因为上、下两个数之差是7,所以假定上面的数是x,则下面的数是x+7。
x+(x+7)=2792x+7=2792x=279-7=272 x=272÷2=136 x+7=136+7=143因为上一横行中间的数是136,所以,第一个数是:136-1=135第三个数是:135+2=137因为下一横行中间的数是143,所以,第四个数是:143-1=142第六个数是:142+2=144答略。
*例9 有一个长方体木块,锯去一个顶点后还有几个顶点?(适于五年级程度)解:(1)锯去一个顶点(图1-12),因为正方体原来有8个顶点,锯去一个顶点后,增加了三个顶点,所以,8-1+3=10即锯去一个顶点后还有10个顶点。
答略。
二、尝试法解应用题时,按照自己认为可能的想法,通过尝试,探索规律,从而获得解题方法,叫做尝试法。
尝试法也叫“尝试探索法”。
一般来说,在尝试时可以提出假设、猜想,无论是假设或猜想,都要目的明确,尽可能恰当、合理,都要知道在假设、猜想和尝试过程中得到的结果是什么,从而减少尝试的次数,提高解题的效率。
例1 把数字3、4、6、7填在图2-1的空格里,使图中横行、坚列三个数相加都等于14。
(适于一年级程度)如果中间的格中填3,则竖列下面的一格应填多少呢?因为14-5-3=6,所以竖列下面的一格中应填6(图2-2)。
下面就要把剩下的4、7,分别填入横行左右的两个格中(图2-3)。
把横行格中的4、3、7三个数加起来,得14,合乎题目要求。
如果中间一格填4、或填6、7都不合乎题目的要求。
所以本题的答案是图2-3或图2-4。
例2 把1、2、3……11各数填在图2-5的方格里,使每一横行、每一竖行的数相加都等于18。
(教科书第四册第57页的思考题,适于二年级程度)看图2-10。
因为6左邻的数是4,18-4-6=8,所以6右邻的数是8。
因为18-7-8=3,并且1-11的数中,只剩下3没有填上,所以在7下面的格中应填上3。
图2-10是填完数字的图形。
*例3 在9只规格相同的手镯中混有1只较重的假手镯。
在一架没有砝码的天平上,最多只能称两次,你能把假手镯找出来吗?(适于三年级程度)解:先把9只手镯分成A、B、C三组,每组3只。
①把A、B两组放在天平左右两边的秤盘上,如果平衡,则假的1只在C组里;若不平衡,则哪组较重,假的就在哪组里。
②再把有假手镯的那组中的两只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秤盘上。
如果平衡,余下的1只是假的;若不平衡,较重的那只是假的。
*例4 在下面的15个8之间的任何位置上,添上+、-、×、÷符号,使得下面的算式成立。
(适于三年级程度)8 8 8 8 8 8 8 8 8 8 88 8 8 8=1986解:先找一个接近1986的数,如:8888÷8+888=1999。
1999比1986大13。
往下要用剩下的7个8经过怎样的运算得出一个等于13的算式呢?88÷8=11,11与13接近,只差2。
往下就要看用剩下的4个8经过怎样的运算等于2。
8÷8+8÷8=2。
把上面的思路组合在一起,得到下面的算式:8888÷8+888-88÷8-8÷8-8÷8=1986例5 三个连续自然数的积是120,求这三个数。
(适于四年级程度)解:假设这三个数是2、3、4,则:2×3×4=2424<120,这三个数不是2、3、4;假设这三个数是3、4、5,则:3×4×5=6060<120,这三个数不是3、4、5;假设这三个数是4、5、6,则:4×5×6=1204、5、6的积正好是120,这三个数是4、5、6。
*例6 在下面式子里的适当位置上加上括号,使它们的得数分别是47、75、23、35。
(适于四年级程度)(1)7×9+12÷3-2=47(2)7×9+12÷3-2=75(3)7×9+12÷3-2=23(4)7×9+12÷3-2=35解:本题按原式的计算顺序是先做第二级运算,再做第一级运算,即先做乘除法而后做加减法,结果是: 7×9+12÷3-2=63+4-2=65“加上括号”的目的在于改变原来的计算顺序。
由于此题加中括号还是加小括号均未限制,因此解本题的关键在于加写括号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