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教育学

合集下载

教育与教育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教育学教育是人类社会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活动。

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教育教育学则是对教育活动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的学科,旨在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教育教育学的关系,以及教育教育学的重要性。

一、教育与教育教育学的关系教育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活动,目的是传递知识和塑造人的品德。

而教育教育学则是对这一活动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教育教育学通过分析教育的目的、方法和效果等方面的问题,为教育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教育教育学既是教育活动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活动的外在保障。

教育与教育教育学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教育活动离不开教育教育学的理论指导,而教育教育学的研究则需要借助实践的教育活动来验证和完善。

教育教育学通过对教育的科学研究,能够深入了解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二、教育教育学的重要性1. 提高教育效果教育教育学的研究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从而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提高教育的效果。

教育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能够指导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使教育更加有效。

2. 优化教育过程教育教育学的研究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变化,从而更好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教师能够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措施,使教育过程更加平衡和顺利。

3. 培养教育专业人才教育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为培养优秀的教育专业人才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学习教育教育学,未来的教师能够获得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提高其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

4. 推动教育改革教育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教育活动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教育教育学能够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教育与教育教育学是紧密相关的。

教育与教育学的区别

教育与教育学的区别

引言概述:教育和教育学是两个相关但又有所不同的概念。

教育指的是社会和个体通过不同方式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

而教育学则是对教育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学科。

尽管教育和教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研究和理解教育现象。

本文将通过探讨教育和教育学的区别,深入剖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正文内容:1.教育的定义与特点1.1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社会化过程,通过教师或其他有意识的成年人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它旨在发展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会和道德方面的能力。

1.2教育的特点: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实施。

它涉及许多方面,包括学习机构、师资、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等。

教育是一种相对持续的过程,需花费长时间和大量资源。

2.教育学的定义与特点2.1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学科。

它涉及研究教育的理论、方法、实践和影响因素等。

教育学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关于教育的理论和指导原则。

2.2教育学的特点:教育学是一门基于研究的学科,它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以获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教育学关注教育的普遍原则,旨在提供教育改进的参考和指导。

3.教育与教育学的关系3.1教育学对教育的研究和改进:教育学通过对教育的研究和分析,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和指导。

它关注教育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生评估等方面,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3.2教育对教育学的支持和验证:教育是教育学的基础,教育学的理论和原则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教育提供了研究教育的案例和实例,同时为教育学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数据。

4.教育与教育学的差异4.1研究对象的不同:教育研究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现象和问题,涉及学生、教师、课程等方面。

而教育学更加关注教育的理论和原则,追求普遍和抽象的认识。

4.2研究方法的不同:教育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包括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以深入了解教育实践。

而教育学更加注重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和实验研究等。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定义从广义上说,方式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为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的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则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过程。

教育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

教育的起源教育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产生教育的最基础性的条件,语言的形成则是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条件。

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

学校教育制度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系统;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对象相对确定;③形成系统的文化传播活动;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备等;⑤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心态;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学制的建立。

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而1903年的《奏请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将学制制度全面实施。

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围墙之内”。

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伊里奇主张的非学校化。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也是强迫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 按形式和施教方式分:脱产教育、函授教育、 电视广播教育、网络教育等。
❖ 按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原始社会的教 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互为主客)
教育者
学习者
(主)
(主)
(客) 教育资源 (内容、场所、手段)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关系
(一)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 1、教育者 ❖ 2、学习者 ❖ 3、教育资源 (二)教育基本要素间的关系 ❖ 1、教育者和教育资源之间的关系 ❖ 2、学习者与教育资源之间的关系 ❖ 3、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
(三)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主要)
教育者
学习者
教育资源
教育的本质是: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 活动。这种活动是通过传承社会文化、传 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过程中实现 的。
第二节 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简要历程
❖ 本节要所要解决的问题有: ❖ 教育是怎样产生的? ❖ 教育从产生到现在的整个历程中有哪些
是我们必须关注的? ❖ 未来的教育将出现哪些特征?


封建社会
的教育
中国:夏有学校,“六艺”、“四书五
经”为内容。私学起于春秋,孔子。
古 代 古印度:教育权控制在婆罗门教和 教 佛教手中。
育 简 介
古代埃及:有宫廷学校、职官学校、 文士学校。
古希腊、罗马:7-12岁的地位低下
阶层子弟入私学,贵族子弟聘家教。
❖ 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教育:
❖ 人性反神性,科学理性反蒙蔽主义,个性解 放反封建专制,平等友爱反等级观念,重视 肯定现实生活,反禁欲主义,对当时和后世 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节 教育概述
❖ 本节要解决的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分三个小问题探讨:

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 2、研究对象
–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 (1)教育现象 • (2)教育问题
–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
• 二、教育学研究的内容(四W-H)
– 1、why: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探 讨教育的本质、目的、功能 – 2、what:学什么——教育内容 – 3、how:如何教——教学方法 – 4、where&when:何处何时接受教 育?——在终身教育理念下,教育不 仅局限于学校和儿童
• 3、特点:当时的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 治等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 学科体系
– (1)大多是对经验的总结,论述简单,缺 少论证– 2)有很多优良的思想观点值得借鉴
•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
•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 (1)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1632年) – (标志着教育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
•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 (一)教育者
• 1、广义:一切能增进人们知识、技能、思 想品德活动的人 • 2、狭义:明确教育目的,能够理解自身的 活动在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价值。
– eg:抚养者并不等同于教育者
• (二)学习者
•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基本任务, 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 和青年,也包括在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组织 中学习的成年人。
• 4、社会主义教育学:马克思恩格斯第一 次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历史的、 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 展问题,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 方法论基础。
– (1)代表人物:赞科夫、凯洛夫 – (2)观点:吸收赫尔巴特的思想,用马克 思主义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学规律
• 5、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之 后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是指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成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5、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6、教育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7、教育具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的社会特征。

8、教育的起源有: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朱熹)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佩西·能。

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无意识的模仿。

(美国孟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9、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10、教育中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11、按教育功能作用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教育的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方向,可分为正向与负向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形式,可分为显性与隐性功能。

12、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的特点;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3、学校教育最早产生于我国奴隶社会初期,同时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

14、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其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学在官府、以吏为师”夏代“序”和“校”。

“序”设置于国都,面向奴隶主贵族子弟进行教育;“校”分布于乡里,面向平民甚至奴隶进行教育。

商代“大学”、“小学”、“痒”“序”。

此时已经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再教育上的要求划分了不同的教育阶段。

西周的学校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学校教育制度已发展得比较完备有“国学”“乡学”之分。

0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0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新增考点1: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出来的,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共六条。

具体内容如下:(1)循序渐进。

有三个意思,即读书按一定次第,前后不要颠倒;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安排并遵守读书计划;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

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3)虚心涵泳。

“虚心”指虚怀若谷,静心思考,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

涵泳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4)切己体察。

读书必须身体力行,见诸行动。

(5)着紧用力。

读书要抓紧时间,反对悠悠然;读书要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6)居敬持志。

居敬指读书要精神专注,持志指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意志力坚持下去。

新增考点2:教育的形态从教育系统的空间特性来看,可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类型。

教育的最早独立形态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出现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产之后,学校教育形态出现最晚。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考点1:教育的概念【常考题型:单选、判断】最早提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

最早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做出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广义的教育: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考点2:教育的属性【常考题型:单选、判断】(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3)继承性—不同时期有共同点;(4)长期性—时间周期较长;(5)相对独立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可以“超前”或“滞后”;(6)生产性—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7)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新增考点一:教育的基本形式从纵向看:落后的、原始的、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核心的古代教育现象从横向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新增考点二:教育平等教育平等是人类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类价值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社会公正程度的基本标准。

其含义包括四个重点:1.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的发展;2.教育权利平等;3.教育机会均等;4.差别性对待原则教育平等的理论:1.古代朴素(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古典自由主义(夸美纽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3.民主主义学派(强调个人自由,教育平等)新增考点三: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新增考点四:韩愈的师道1.由“人非生而知之者”,肯定“学者必有师”。

2.“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传道是仁义之道,授业是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解惑是解决学“道”与“业”过程中的疑问。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

4.提倡“相师”,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和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发展:包括萌芽阶段和独 立形态阶段
教育学萌芽阶段又包括: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思想集中在《论语》中
1.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南郭惠子》中提到: 播学于平民: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播学于四 夷:不分地域、种族。 2.论教育作用:提出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 3.论教育目标:《子张》中提到:仕而优则学,学 而优则仕。 4.论教育内容:《述而》中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 信。 5.教学原则和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 合、温故知新。
广义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 技能和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 念的所有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 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 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 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 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真题预测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 ) A《大学》 B《论语》 C《孟子.尽心上》 D《中庸》
真题预测
名词解释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 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 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 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型、继承性 、阶级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真题预测
1.我国古代西周时期进行六艺教育,主要 括: 、 、 、 、 、 。 2.春秋战国时期,学术自由,官学衰微, 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 的 。
古代西方的教育
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 教教育。 古代埃及:宫廷学校、寺庙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 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代希腊、罗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注 重培养军人,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雅典教育注重培养有 文化修养、品德优良、多才善辨的公民。 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学校有三种: 僧院学校、教堂学校、教区学校。教育目的是培养教士和 僧侣,内容是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 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 教育内容是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教育与教育学的区别

教育与教育学的区别

教育与教育学的区别论及教育与教育学的关系,毫无疑问,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不过,无论区别还是联系又都不是绝对的。

因此,绝不能简单地宣称:教育是教育,教育学是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之间的区别是联系中的区别,联系是区别中的联系。

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无论过去还是,人们总是会想当然地认为,教育与教育学之间是有区别的,而且这种区别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但这种联系中的区别到底体现在哪里,未必所有人都明白,也少有人去追究。

在教育学历史上,尤其是在用Pedagogy指涉教育学的早期阶段,教育与教育学的区分确实相对明显,但后来随着Education对Pedagogy的替代,在教育学的相关研究文献中,教育与教育学之间的区别一度显得非常模糊。

究其根源就在于,英语中Education一词既可以指“教育”也可以指“教育学”。

为了摆脱这种不必要的概念混乱,划清教育与教育学的界线,西方国家曾有学者建议另造一词Educology来专门指涉关于教育的学科(中文有人译为“教理学”),而Education可以专门用来指涉“教育”。

但这种建议并未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Education一词仍然既用来指涉“教育”也用来表示“教育学”。

因此,如何对教育与教育学在根本上做出有效的区分仍然需要学者们继续思考。

作为教育学史上曾经的“学科英雄”(后被社会学“吸纳”过去),涂尔干对于教育与教育学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二者之间的区别一直极为关注。

他在关于教育学的相关论文中对这一问题多次提及。

如他所言:“教育学至少在过去是时断时续的,而教育则是持续的。

确切地说,有些民族根本没教育学。

教育学只能在比较进步的历史阶段出现。

”“教育学既不是教育,也不能取代教育的地位。

教育学的角色不是代替实践,而是指导、启发和帮助实践,如果有必要的话,消除实践带来的分歧,纠正实践的不足之处。

教育学家也不是去构建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的教育体系;相反,他首先必须去认识和理解他那个时代的教育体系;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他才能有鉴别地运用它,并对它所存在缺陷加以判别”。

(教育学)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02
教育的基本概念
教育的定义
广义定义
教育是指能够增进人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及形成人的 品德的活动。
日常含义
教育通常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
狭义定义
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 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终身教育
教育并不随着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贯穿人的一生 ,是终身性的。
04
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教育改革与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
通过研究和实践,推动教 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缩小 城乡和地区间的教育差距, 实现教育公平。
提高教育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全 面发展,优化课程设置和 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创新人才培养
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 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发展 提供优秀人才。
定义
教育学理论是关于教育现象和教 育实践的系统化、概括性的认识,
它为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提供指 导。
目的
教育学理论旨在揭示教育的本质和 规律,促进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提 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构成要素
教育学理论由概念、范畴、原理和 规律等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 支持,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学理论 体系。
传统教育学理论
教育学 第1章教育与教育 学
• 教育学概述 • 教育的基本概念 •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 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01
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
教育学的定义与性质
详细描述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学科,旨在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教育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和历史性的特点。

教育学与教育的关联

教育学与教育的关联

教育学与教育的关联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问题的学科。

它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教育的本质、目标和方法。

教育学与教育密切相关,可以说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与教育的关联,并说明其重要性。

1. 教育学对教育的指导作用教育学研究了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教育学通过分析儿童发展、学习理论以及教育心理学等知识,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出更有效的教育方案。

2. 教育学为教师培训提供理论基础教育学是培养教师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提供了教师培训的理论基础。

教师需要通过学习教育学的知识,了解教育的目标和原理,掌握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

教育学为教师培训提供了系统的教育理论,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实践中的各种挑战。

3. 教育学促进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学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和分析,为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

教育学可以评估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方法,提出改进的建议,并通过实验和实践验证这些建议的有效性。

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改善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效果提供依据。

4. 教育学推动教育研究的发展教育学是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它通过研究教育问题和提出理论,推动了教育研究的发展。

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其他学科提供参考,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教育学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和准确的理论依据。

总结:教育学与教育密不可分,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对教育实践和教师培训具有指导作用。

同时,教育学也推动了教育改革与创新,促进了教育研究的发展。

教育学的研究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加科学和精准的理论依据,进一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教育学与教育的关联至关重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来源于教育实践,是教育经验的抽象和概括,同时反过来指导教育时间。

2、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3、广义的教育: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4、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5、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6、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7、各要素在教育中的地位: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题,是直接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们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8、教育者是教育活动实践的主体。

9、受教育者是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10、教育影响是教育时间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终结。

11、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J)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到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12、古代教育: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极端。

原始形态的教育即是原始社会的教育。

13、古代学校教育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4、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5、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与(中国,埃及,印度,巴比伦)等文明古国。

16、中国早在4000 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17 、西周则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就(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教育、教育学的概念各是什么2024

教育、教育学的概念各是什么2024

教育、教育学的概念各是什么引言概述: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人们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个性和适应社会的过程。

而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专门研究教育的原理、方法和目标,以促进教育的改进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教育、教育学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正文内容:1. 教育的概念:1.1 教育的定义与内涵:教育是通过有意识的行动,通过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促使学习者从事各种学习活动,以达到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目标。

1.2 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智力、道德、心理、体魄等各个方面的素质,使其具备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有意义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1.3 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对象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包括儿童、青少年、成年人等。

同时,教育还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不同层面和领域。

2. 教育学的概念:2.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通过系统研究教育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以指导和改进教育的实施。

2.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主要研究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关注教育的各个方面,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哲学等。

2.3 教育学的特点:教育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还是一门实践科学,研究的内容既有客观规律,又有主观选择。

3. 教育与教育学的关系:3.1 教育学的基础性作用:教育学是教育的科学基础,通过深入研究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可以更好地指导和改进教育活动。

3.2 教育学的应用性作用: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促进教育的发展。

3.3 教育与教育学的互动关系:教育实践不断推动教育学的发展,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又反过来影响和指导教育实践。

4. 教育学的主要内容:4.1 教育学的理论部分: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等,这些理论部分涉及教育的原理、方法和目标等基本问题。

4.2 教育学的方法论部分:包括教育研究方法、教育评价方法、教育统计方法等,这些方法论部分为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工具和手段。

论教育与教育学关系

论教育与教育学关系

论教育与教育学关系教育与教育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教育是通过社会机构传递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文化,帮助人们成长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公民。

教育学是对教育过程的研究,旨在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教育学主要包括教学原理、教材设计、课堂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和教育学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教育学为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

教育学对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教材设计、教学方法、课程目标、评价方式等,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模型,并在实践中进行了检验和验证。

这些理论和模型奠定了教育的基础,并且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指导,增强了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其次,教育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

教育领域需要消化教育学中提出的理论和模型,将其付诸实践。

通过实践,教育工作者可以发现教育学理论的不足和缺陷,并且根据实践反馈改进其理论和模型,提高教育学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第三,教育学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专业培训和发展机会。

教育学可以提供相关的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适应教育现状和工作需求,并提高其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教育学的不断发展也为教育工作者的从业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和机会。

最后,教育和教育学的结合可以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教育提供了人才和人力资源,为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而教育学通过教育的研究和改进,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为各个领域提供了更好的教育。

总之,教育和教育学之间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彼此共同促进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进步。

教育工作者应该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深入理解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将其适用于具体的教育实践,努力改进和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第一讲教育和教育学

第一讲教育和教育学

第⼀讲教育和教育学第⼀讲教育和教育学⼀、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常⽤法⼤体分为三种:作为过程的教育;作为⽅法的教育;作为社会制度的教育,其中第⼀种是基础。

在中⽂和西⽂背景下对教育进⾏词源考察发现:在中国古代主要使⽤“教”和“学”这两个词述说教育。

在甲⾻⽂和⾦⽂中,“教”的左下⽅表⽰作为教育对象的孩⼦,左上⽅表⽰作为教的内容的占⼘活动,右下⽅表⽰⼿,右上⽅表⽰鞭⼦或棍⼦,是教的过程和⼿段,整个字就像有⼈在旁执鞭督促⼩孩学习。

“学”的左上⽅和右上⽅表⽰两只⼿,上⽅中间表⽰占⼘的活动,中间表⽰学习地⽅的房间,下⽅表⽰孩⼦,整个字就是孩⼦在房⼦⾥学习有关知识。

“教”和“学”是从不同⾓度对教育进⾏描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词取代了“教”和“学”。

在西⽂中,英⽂、法⽂德⽂中的教育⼀词均由拉丁⽂educare⽽来,表⽰“引出”的意思。

关于“教”的意思,《中庸》解释为“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

教的⽬的是帮助⼈踏上⼈间正道,⾛正确的⼈⽣道路。

“学”的含义,《礼记·王制》中解释为:“学者,觉也,以反其质” 。

“反”同“返”。

“觉”指使⼈从⽆意识状态进⼊到意识状态,促进⼈清醒、理智。

“质”即指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信。

《礼记》中“学”的意思表明学的⽬的是让⼈学习历史⽂化典籍以朝⼈性的⽅向发展。

从关于“教”和“学”的解释可以看出:教育关注⼈的精神世界;教育的根本⽬的是使⼈学做⼈,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精神是⼈⽂主义和⼈道主义。

“教”与“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说⽂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使作善也。

”教学:知识传授;教养:养育⼈才;教育:授道与做⼈,教中有育,育中有教。

古今中外关于教育的部分定义(1)《学记》中曾这样给教育下定义:“教也者,长善⽽救其失者也”;(2)《中庸》⾥说:“修道之谓教”;(3)《荀⼦》中说:“以善先者谓之教”;(4)在汉语中,最早把“教”与“育”连起来使⽤的⼈是孟⼦,他有⼀句名⾔就是:“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

论教育与教育学关系

论教育与教育学关系

论教育与教育学关系教育和教育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培养人的实践能力、创造力、人文精神、文化素养等方面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本质、规律、方式和方法的学科,是指人类以理性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发现和揭示教育规律、发展和改进教育实践的活动。

教育和教育学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育是教育学的实践对象,教育学是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教育学的研究和不断深入的探讨有助于教育机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改进教育管理,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方式等方面。

首先,教育学为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通过教育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的特点、规律、方式与方法,教育学的知识得以运用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

教育学家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教育理论来总结教育规律,为实践提供指导。

同时,教育学的各个分支也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育策略,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学等,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教育实践促进了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实践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理论应用的体现,同时也是教育理论实践检验的重要渠道。

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困难是教育学家们探索教育规律和发展教育理论的重要源泉。

对教育实践的研究不断丰富教育学的研究内容,使教育学研究更加深入,更接近实践,更加完善。

此外,教育和教育学之间互相促进,不断推动教育变革和发展。

教育学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目标的教育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思考,不断为教育改革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而教育的实践也不断为教育学提供新的问题和挑战,促进教育学的发展,让教育学更好地服务教育实践。

总之,教育学和教育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教育是教育学研究的客体,而教育学则是指导教育实践的科学。

教育学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而教育实践也在推进着教育学的研究发展。

只有教育和教育学相互促进,才能更好地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产生五种学说: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社会学家利托尔诺与美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从根本上否认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性和意识性)、3.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孟禄。

提出起源的认识教育就是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模仿,模仿是教育的起源。

,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

4.劳动起源说、5.交往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我国学者叶澜等人)。

二.教育的发展三个阶段:(一)原始教育阶段(特点:教育没有从人类的诸多活动中分离出来专门的活动;教育内容和手段的简单粗糙、原始;人们受教育机会均等。

)(二)古代教育阶段1.奴隶社会的教育。

文字的出现,产生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特点: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学校教育的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尚未健全。

)2.封建社会的教育。

无论官学和私学都以“四书”“五经”和反映封建理论的“三纲五常”。

特点: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方法呆板,奉行强迫与棍棒教育;官学私学并存等。

(三)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特点:教育的普及性,义务教育形态出现和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步延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深入、系统,教育手段现代化、网络化;教育国际化。

三.教育的内涵(一)词源学的解释从词源上分析,中国教育有“外铄”倾向,强调对人的施教是一种积极的陶冶和塑造,旨在从外部向人的内心输入个体没有而该有的各种品质。

西方的教育则提倡“内发”,强调教育是一种随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内而外引发出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二)教育的定义: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四.教育的本质(一)对教育本质的不同认识:①上层建筑说(教育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过通过培养人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

)②生产力说(教育是一种生产劳动,是一种生产力)③双重属性说(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④多重属性说(教育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⑤社会实践说(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促进个体社会化的活动)⑥特殊范畴说(教育是独特的社会现象,教育像语言一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化范畴。

)(二)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一种有目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有三层含义:人类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②教育是一种影响人的活动;③它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其根本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

第二节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分为: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从作用的方向看: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从呈现形式:显性和隐形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的政治功能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A.培养各种人才;B.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A.教育的普及化可以推动社会政治变革;B.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C.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是表现为直接创造财富,而是表现为社会提供各种人才。

)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A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B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在受制于社会文化的同时,又作用于社会文化。

教育具有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教育具有吸收融合世界先进文化的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一)个体发展的涵义及其影响因素个体的发展通常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发展指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包括知识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

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受遗传、环境、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四个因素的影响。

表现:1.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对人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在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4.个体不是简单地接受遗传和环境的作用,而是主动的参与其中。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决定个体发展的程度。

(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主要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1.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教育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A.教育指导或规范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B 教育加速了个体智力、能力社会化。

)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2. 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其本质功能,是核心功能)第三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7世纪以前,是教育经验的积累阶段。

我国古代的《学记》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文献,比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300多年。

中国有孔子《论语》,墨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朱熹,王守仁等。

西方的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法律篇》,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政治学》。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理论多样化,观点多层次化,理论与观点之间有斗争。

英国的培根《教育学》(1623年)。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著有《大教学论》(1632年),提倡班级授课制,德国的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被誉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是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是第一个运用心理学原理来研究和解释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英国的洛克《教育漫话》,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弥儿》、《新爱洛绮丝》。

瑞士的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学生中心论”,(1961年)《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1939年)俄国的凯洛夫《教育学》,是我国翻译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我国的蔡元培,陶行知《生活教育论》。

当代教育发学的发展状况 1教育学研究的领域日益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科学性从三个方面理解。

1.教育学属于社会科学,但由于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所以,它又有人文科学的特点。

2.教育学属于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理论学科。

3.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教育理论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一门教学科目。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意义:1. 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 2. 有助于掌握教育理论,熟悉教育的实践规范 3. 有助于总结教育经验,探索教育规律 4. 有助于其他教育理论的学习. 方法::1.认真阅读全面掌握和理解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2.理论联系实际 3. 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国内与国外的关系.4. 结合相关的学科进行学习.第二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所谓教育目的就是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对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的预测或规定。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2)教育目的既体现为社会教育目的.又体现为个人教育目的.(3)教育目的首先是学校的教育目的.教育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相同点:它们都是有目的的,不同点则与学校教育具有的目的性更强。

表现在(1.学校是专门育人机构,其经验性的教育活动对教育的目的有着更多的关注和反思。

2.学校教育工作者具有更高、更专业的教育素养。

3.在设定的程序上,国家或学校在教育目的上会有较全面的考虑。

(二)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有一定区别.培养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①广义的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而狭义的培养目标则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

由此可见教育目的(广义的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而培养目标(狭义的)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总之,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②教育目的必须集中反映时代、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终极性;培养目标则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因学校和专业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因教育阶段、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也因课程的不同而不同。

(三)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1)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则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政策学范畴.(2)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基本要求作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是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所提出的要求,(3)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而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等提出的。

教育目的是全部经活动的主题和灵魂二.教育目的的结构与功能(一)教育目的的结构所谓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的构成部分以及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个教育目的,都离不开这样两个组成部分:(1),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素质所做出的规定(2),所培养出的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我们应当看到人的素质及其结构是由表现在教育结果中的人的社会功能规定的,而同时人的素质及其结构,决定着他所发挥的社会功能的性质和水平。

教育是培养教育人的活动,教育目的一方面必须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另一方面必须从受教育者未来的需要考虑,并在此基础上以对爱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所要达到的水平做出切合实际的规定。

只有这样,才能卓有成效的的去指导教育活动,形成受教育者合理的素质结构,提高受教育者自身的价值,也只有在受教育者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的基础上,受教育者才能在社会实践中充分的发挥社会功能并创造社会价值,为某种社会目的或社会理想的实现做出自已的贡献。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的功能实现上就是指作为教育目的对于实际的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规范功能,教育目的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教育方向,规范了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了学校管理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