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史 第四讲 宋元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建史1、形成固定居民点: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2、原始的居住形式: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巢居时间长,后逐渐发展成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3、城市的产生: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不规则城市代表:港口城市泉州,南京。
4、最早的城市遗址: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
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5、周王城想象图(p13),解释意思“匠人营国·······”:《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意思: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为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朝后市,市与朝各方百步。
6、都城城与廓关系: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
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7、汉长安的规划特点: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的规划格局,政治活动中心位于中、南部,市、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
2、“市北”格局不仅足以发展城内外交换活动,还可以连结渭北各经济中心,延伸经济活动。
3、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表达帝都尊严特性。
城建史-有填空题答案
城建史-有填空题答案填空题1、西方“城市规划之父”是指_____希波丹姆____ ________________。
2、18世纪30年代由英国造园学院发起的园林设计革命,开创了完全自由的风景园林,在英国出现了风靡一时的___英_华庭_________园。
3、1903年由_翁温_______和__帕克______设计的莱奇华斯是英国的第一座田园城市。
4、中国原始村落有了简单分区,一般分为___居住区______、__墓葬区_______、___陶窑区________。
5、北宋东京有三套方城,最内是__宫城____,第二重为__里城_____,最外一层为______外城____。
6、中世纪的城市发展基础类型包括___要塞型_____、__城堡型______、__商业交通型______。
7、1916年纽约第一次制定了《区划法》标志着区划法的开端,其目的是在于保护__现有地产价值___________和保证______空气和阳光_____________。
8、鸦片战争后上海开辟为商埠,最早在上海设立租界的国家是__英国_____。
9、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是___南通_____。
10、隋朝大兴城是由_宇文恺______规划设计的,是一位规划专家和建筑工程师。
11、__曹魏邺城_____开创了都城规划严整布局的先例,其规划手法对于以后的都市布局有重大的影响。
12、1984年国务院颁布的___城市规划条例_______________是现代中国的第一个城市规划基本法规。
13、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是_威尼斯圣马可广场_________。
14、现代城市建设立法始于1848年英国颁布的《公共卫生法》__________。
15、拿破仑第三时期欧思曼主持的巴黎改造工程,最主要的工作是完成了___大十字干道_________和___两个环形路_________。
16、佩里的邻里单位提出邻里应该按照一个_小学_______所服务的面积来组成,从任何方向的距离都不超过____0.8~1.2公里______。
《中国城建史》课件
04
近现代城建
晚清城建
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城市建设的开端 ,城市建设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等方面都发生 了变化。
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开始出现了现代 化的公共设施,如公园、博物馆、图 书馆等,这些设施的建设为中国城市 的现代化提供了支持。
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开始出现了现代 化的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电报 、电话等,这些设施的建设为中国城 市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城建史》ppt课件
目 录
• 引言 • 中国城建史概述 • 古代城建 • 近现代城建 • 城建特色与文化 • 中国城建的影响与启示
01
引言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中国城 建史》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课
适用对象:对中国城 建历史感兴趣的学生 、研究者或从业人员
课程目的
掌握中国城建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05
城建特色与文化
古代城建特色与文化
古代城建特色
古代城市规划注重风水、方位和象征意义,建筑风格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庭院 、园林和建筑群的整体布局。
文化体现
古代城建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形成了 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底蕴。
近现代城建特色与文化
近现代城建特色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近现代城建风格逐渐多样化,出现了 中西结合、新旧交融的建筑风格,城市规划也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03
古代城建
夏商周城建
总结词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城建的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城建以防御为主要目的,城市规模较小,布局简单。
详细描述
夏朝的城市多建于河流两岸,如河南洛阳的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的一座都城遗址。商朝的城市则多建于地势较 高、易于防守的地方,城墙多为土筑,规模较小。西周时期,城市开始有了较为严格的规划,出现了“里坊制” ,城市的布局逐渐走向规范化。
中国城建史 第四讲 宋元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1. 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和手法---三 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结合具体情况,革新 了城市市坊制度。 2. 宫与苑有机结合,取得了高度的城市建设艺术效果。 3. 城市水系发达,满足了城市运输和生活用水的需要,水面 与绿化结合丰富了城市景观,并且城市排水系统完善,施 工考究。 4. 规划建设过程中,组织严密,计划细致,统一指挥,使规 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和贯彻,使元大都成为当时世界上规 模最大、最宏丽壮观的城市之一。
二.社会与城市发展概况
自唐代“安史之乱”之后,长期战乱使关中和中原地区以及 黄淮流域经济受到极大的摧残。五代十国的五十年间,战火 纷纷,烽火连日,民不聊生。 宋朝建立统一政权以后,经济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城市经济 进一步繁荣,城市数量快速增加,城市的建设格局和结构随 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品经济给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 液和活力,也是我国古代封建城市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商业的发展开始突破城垣的限制,在城内沿江沿河地区形成 商业街。另外手工业出现行业组织,城市中同一行业在同 一地区集中。 宋元时代宗教非常发达,城市中宗教建筑很多,而且儒家学 说在吸收了佛道思想后逐渐形成了新的儒学思想--理学 北方先后形成了几个少数民族国家与宋朝相抗衡,最终元朝 统一了全国,在政治上他实行等级制,在文化上却兼容并蓄, 不仅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吸收和融汇了西亚和欧洲 的先进文化。
南宋临安城的规划建设
历史沿革:
秦汉时设县治,隋代已有城池,是大运河的南终点,物产 丰富,商业发达,交通便利,五代时修筑罗城,城周70里,北宋 时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为当时四大商港之一。
1.城市形态与总体布局:由于自然地形特征,临安城的平面形态 呈南北长、东西狭的形制,城市主要干道与主要河流平行,御街是 临安城的主轴线,从南至北贯穿全城,皇城在主轴线南端,市坊居皇 城之北,共分八厢,68坊。沿主轴线布置城市主要的行政区和商业 区。 2.城市功能分区:临安城的城市分区按其功能可分为:宫廷区、 行政区、商业区、手工业区、码头仓库区、文教区、居住区、城 防区以及风景区。
城市建设史教学大纲
《中国城市建设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选修课适用专业:建筑学总学时:48学分:2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选修课之一。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城市发展过程;比较城市变迁经历理解如何认知城市及其空间;了解和初步掌握基本的城市历史研究方法;学习不同城市理论与思想的特点及其变迁过程。
二、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要了解“城市建设史”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掌握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
掌握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和典型城市,城市广场、现代商业中心、城市商业区、园林绿化等空间要素不同时期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2)原始的居住形式(3)原始的居民点(4)城市的形成2.殷周时代的城市(1)殷商时代的城市(2)周代的都城(3)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郭、国(4)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3.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1)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2)原始的居住形式4.秦汉时代的城市(1)秦汉时代社会及城市概况(2)秦朝都城咸阳(3)西汉都城长安(4)东汉都城洛阳5.三国至隋唐的城市(1)三国至南北朝的社会及城市概况(2)曹魏邺城的规划(3)北魏时洛阳的改建、扩建(4)南朝的都城建康(建业)(5)隋唐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城市概况(6)隋唐长安城§5.7隋唐东都洛阳(7)隋唐时代一般州县城市及商业城市(8)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6.宋元时代的城市(1)宋元时代的城市背景和城市概况(2)北宋东京(开封)改建与变化(3)南宋临安(杭州)(4)宋代平江府(苏州)(5)古代最大的港口城市——广州、泉州(6)辽、金地区的城市(7)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8)元代蒙古地区的一些城市(9)宋元时代的防御城市钓鱼城7.明清时代的城市(1)明清时代的社会及城市概况(2)明清时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影响(3)明清时代的南京城(4)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5)明清时代地区性封建统治中心城市(6)明代的边防城堡(7)明清时代的一般州府县城市(8)明清时代的商业中心城市(9)手工业中心城市——景德镇(10)明清时代的一般集镇——南翔8.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1)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2)中国古代城市的地区分布与城址位置(3)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4)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市肆的分布(5)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6)古代的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7)我国城市与河流的关系(8)我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思想(9)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城市建设史1.帝国主义控制下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1)上海的畸形发展(2)天津的发展2.帝国主义独占的新建城市(1)青岛的建设与发展变化(2)大连的建设与发展变化(3)哈尔滨的发展(4)帝国主义独占城市的共同点及分析3.旧城市的新变化(1)封建统治中心北京的变化(2)济南的发展与变化(3)相对衰落的城市4.由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影响而发展的城市(1)新兴的工矿城市唐山(2)南通的发展(3)民族资本集中的城市——无锡(4)因修建铁路而发展的蚌埠、郑州和石家庄5.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城市(1)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心南京(2)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城市6.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区的城市(1)伪满“新京”(长春)的规划与建设(2)奉天(沈阳)的城市规划(3)牡丹江的发展7.革命根据地的城市建设8.中国近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1)近代城市中的工业布局(2)对外交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3)近代城市建设中的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4)近代城市建筑面貌(5)中国近代的一些城市规划图评析四、课程实验内容及要求:无五、本课程上机内容及要求:无六、课程设计(或实习)内容及要求:无七、考核方式:考试八、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教材(1)《中国城市建设史》同济大学主编,建工出版社,2000年(2)《外国城市建设史》同济大学主编,建工出版社,2000年2.教学参考书(1)《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杨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城市发展史》(美)Lewis Mumford著,倪文彦、宋俊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3)《隋唐两京坊里谱》杨鸿年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4)《宋代东京研究》周宝珠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5)《巴黎城市建设史》钟纪刚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贺业钜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世界城市史》(意)L. 贝纳沃罗著,科学出版社,2000;(8)《明日的田园城市》(英)E. 霍华德著,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00;(9)《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书局,2000。
宋元时期的城市建设与管理
宋元时期的城市建设与管理宋元时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高峰期,也是中国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一个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城市数量和规模急剧增长,城市功能不断扩展,城市管理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一、城市建设的发展宋代城市建设在中国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表现出了开创性的特点。
这是因为宋代城市建设遵循了科学规划和精细管理两个基本原则。
首先,在城市规划方面,宋代明确规定城市的区划,城市的中心、城墙、街道都是按照规划建设的。
同时,宋代城市规划还注意保护环境,比如在城市周围栽种树木,修建水利工程,使得城市环境更加舒适。
其次,在城市建设方面,宋代也注重用工技术和建筑材料的进步,使得城市建筑更加牢固耐久。
例如,为了解决城市水为脏水污染,宋人采用了陶管排水的方法,并把城市中的水路清理干净,使得城市的卫生状况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朝廷的支持下,宋代城市建设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当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非常注重城市建设,特别是京城建设。
在宋初时,汴京就是一个规模非常宏大的城市,各种新型城市建筑相继出现,商业、文化、教育等方面得到大力发展,为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元代,元帝朱元璋也非常注重城市建设和管理,制订了“一都四镇”的城市规划方案,使得城市建设得到了更为深入和广泛的发展。
二、城市管理的成果除了城市建设,宋元时期也是中国城市管理的鼎盛时期。
城市管理不仅专业化程度高,而且管理方式科学,对城市的发展和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乡村令》是宋代最早的一部村庄和城市管理法规,是宋代城市管理的重要成果之一。
该法规规定了城市管理清规戒律、市政管理制度、市政设施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还明确规定了市政府的职责、组织和权力范围,以及强化了市政监管和市政巡检等各种行政机关的职权。
其次,宋代城市管理非常注重监察和纪律,对于那些不遵守法规的人进行制裁。
例如,在汴京,明确规定市民必须参加城墙巡查,如果违反规定,则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宋元时期的城市》PPT课件
手工业:采矿、冶铁、制瓷、纺织、造纸和印刷、
造船业等,(发明了指南针、火药等)
商业:产生了纸币(交子),出现商业行会。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放弃落后的游牧经济方式,重视
农业,商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尤其对于国际商业和世 界文化的交流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城市发展主要特点
南方城市继续发展,数量增多,而北方城市仍在 减少,城市发展和分布延续“南升北降”态势;
精选ppt
20
大运河在北门,较大仓库都靠近北门。城内有许多供 行商住宿和储存货物的塌坊,城中北关水门内尤其突 出。
城市建成区突破城郭的限制,在城外形成新的居民区 和商业区。
园林遍布全城。
精选ppt
21
和宁门
西华门
东华门
丽正门
精选ppt
南 想宋 象临 图安
城 复 原
22
精选ppt
23
精选ppt
精选ppt
29
城 图
南 宋 平
江
府
精选ppt
30
元大都城的规划与建设
历史背景
周初由居民点发展成的城镇—燕国都城蓟城—北方大都 会,军事重镇—晚唐幽州—辽国陪都(辽南京或燕京)— 金国国都(金中都)—元大都
设计者:刘秉忠
事先进行了十分详细的地形测量,然后根据中国 传统的规制,结合自然地形的特点,拟定了一个 全城的总体规划,并在未进行地面建筑之前,先 在地下埋设了全城的下水道,然后根据分区布局 的原则建设。
精选ppt
18
南宋临安(杭州)
临安在城市规划布局方面和前唐、宋相比,乃至 和其后的元明清都城相比,区别主要在于: 城市形状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的宽带形, 状如腰鼓,俗称“腰鼓城”; 城内只建宫城和大城,而无皇城,与北宋开封 城具有三套城墙、三道护城河截然不同; 宫城布局位置偏于南端,外形也不规整;
宋元城市的发展PPT
以成都为中心的蜀 地经济区
以江陵为中心的荆 南经济区
以扬州、金陵为中心 的江淮经济区
杭州为中心的两浙经 济区 以长沙为中心的湖南 经济区
以福州为中心的福建 经济区
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经 济区
5.1 五代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公元907—公元1368年)
杭州府有12镇,成都府有19镇等。在运河沿岸、长江下游、汴河、淮河沿岸以及沿海地 带也都分布有许多个镇。)
5.2 五代宋元时期城市发展的动因与特征
3)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东部沿海港口城市兴起既多且盛; 影响因素——
①国内商业、手工业的高度发达,商品数量多,特别是茶、丝 及丝织品、瓷器,是当时主要出口物资;
5.1 五代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公元907—公元1368年)
5.1.1 本时期朝代的更替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了 北宋,重新统一了中国;
但北宋王朝从一开始就缺乏 隋唐那种高度统一的政治魄力; 造成与辽国、西夏等周边少数民 族长期对峙的局面;
5.1 五代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公元907—公元1368年)
5.1.1 本时期朝代的更替
公元1125年金灭辽,公元 1127年,金终于灭北宋,占据了 北方大片国土;
赵构在应天府即位(即高 宗),后南逃,以临安为国都, 退守江南,史称南宋;
形成了此后一百多年,南北 对峙的局面。
5.1 五代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公元907—公元1368年)
5.1.1 本时期朝代的更替
5.1 五代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公元907—公元1368年)
5.1.2 本时期的社会背景(经济、农业、工业、商业等)
中国城建史整理
中国城建史人物刘秉忠——元朝的规划师,代表城市为元大都和元上都。
宇文恺——隋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代表城市为隋唐长安城和东都洛阳城。
规划思想《考工记》——是记录周朝城市规划制度的文献,城为重城环套制,规模为方九里,宫城是全城规划的核心,宫城位于王成中心。
宫城前为外朝,后为市,宗庙、社稷主轴线对称,设置在宫城前方的左右两侧,道路网及里环绕核心,主轴对称,突出宫城地位,并衬托出主轴线的主导,宫城内按前朝后寝制。
规划将国家制度中的严格等级观念运用到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体现封建制度中君臣、父子、上下的尊卑,导致古代城市严整、有韵律感、程式化。
是古代城市发展规划的主轴。
管子的因地制宜规划思想——城的形制应充分发挥城址的地理条件,按地形实际情况而定,不必强求形式上的规整,它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
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及山陵丘谷之间比例的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城市1.古代不同历史时期都城布局的特点1)轴线对称曹魏邺城:中轴线对称形式→隋唐长安:更完善的中轴对称→宋东京:正对宫城正门的御道2)对景城门、钟鼓楼、塔、亭台楼阁3)山水文化内涵崇拜——利用——意境4)空间组织春秋战国:筑以高台→隋唐:以整体布局特别是道路布局突出重点→明清:空间收放自如,整体布局5)轮廓线设计底层院落式住宅,大型院落式建筑群和城楼、钟鼓楼、塔构成起伏变化不太强烈的城市立体轮廓线6)色彩设计黄赤绿青蓝黑灰2.近代青岛、南通青岛——外国独占下发展起来的新建城市建设方针与规划意图:德国——以军事据点及贸易港口为重点日本——偏重于工业及交通方面的建设规划分区:德国——德国区与中国区严格分开,德国区在市南沿海环境最优美的地段,中国区在北部,住区、商业、工业混杂日本——在沧口、四方一带建工业区,这里运输条件较好,而工人住宅区却设在靠近铁路两旁的低洼地带,居住条件恶劣道路系统:德国——道路系统与地形结合得较好,路网是不规则的方格形,交通问题不严重故没明确分工日本——尝试解决路网分工问题居住区:德国——集中在“提督公署”以东一带,系独立式花园洋房,建筑密度低,绿化多,建筑标准高,结合及利用地形较好日本——大量日本式小住宅,以热河路的独立式建筑群最具代表性,较注重实用功能,平面及立面形式简单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城市道路的标准较高,上下水管网用环式,电灯在开始建设时就有,绿化较多,设有“林务署”建筑风格及城市面貌:充分反映出殖民地城市的色彩,按殖民者的本国建筑形式设计和建造。
中国城建史第四章 五代宋元时期的城市
2)手工业 )
宋代的手工业进步相当显著。主要表现在采矿、冶铁、制瓷、 宋代的手工业进步相当显著。主要表现在采矿、冶铁、制瓷、 纺织、造纸、印刷、造船业等方面,并出现了许多新的发明创造。 纺织、造纸、印刷、造船业等方面,并出现了许多新的发明创造。 煤炭的大量开采 纺织技术的提高 瓷器产量和制作技术的提高
?煤炭的大量开采?纺织技术的提高?瓷器产量和制作技术的提高?造纸业和印刷业也有很大的提高?造船业在宋代业很发达指南针的发明并应用于航海?此外宋代还发明了火药和火器相应地业推动了工业和经济的进步
第四章 五代宋元时期的城市
4.1城市发展的背景
割据混战 短期分裂 缺乏高度统一 民族矛盾比较尖锐 经济上有所发展
娱乐演出场所,称为"瓦子、勾栏"。同时在城市建设中,出现 了我国最早的王火楼等消防报警系统。 (3)在中小城市和随着经济发展而兴起的众多中小城镇中, 由于受经济因素的明显支配,城镇形状和道路系统已不堪规整, 大多具有自发生长的结构特征,逐渐改变了隋唐时期城市方正 严谨结构统一天下 的局面。 元朝城市建设的特点: 从宋朝开始崩溃的坊、市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完善。 城市的规划和营造上,又有一个明显地向封建社会前期城市传 统礼制观念和风格复归的举动,《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 再一次得到较充分的体现,如旁三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等。
4.2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
在上述经济社会背景下,五代宋元时期城市发展和建设又表现出了和 以前诸多时期不同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
4.2.1南方城市继续发展,数量增多,而北方城市仍在减少,城 市发展和分布“南升北降”态势犹在延续。
主要原因是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和和经济发展快于北方所致。这从以上自五代十国 起南方所处的政治和经济背景中可以看出。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建史1、形成固定居民点: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2、原始的居住形式: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巢居时间长,后逐渐发展成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3、城市的产生: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不规则城市代表:港口城市泉州,南京。
4、最早的城市遗址: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
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5、周王城想象图(p13),解释意思“匠人营国·······”:《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意思: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为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朝后市,市与朝各方百步。
6、都城城与廓关系: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
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7、汉长安的规划特点: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的规划格局,政治活动中心位于中、南部,市、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
2、“市北”格局不仅足以发展城内外交换活动,还可以连结渭北各经济中心,延伸经济活动。
3、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表达帝都尊严特性。
同济大学中国城建史---6、宋元时代
6、宋元时代的城市一、一、宋代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宋代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1.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特征i.政治:加强中央集权,重用文官ii.人口: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北宋时期,10万户以上的城市达40多个。
东京、临安城市人口均超过100万,称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iii.经济: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iv.文化:文化大繁荣,精致化与世俗化v.市民生活:城市生活风情浓厚。
vi.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贸易盛,范围广。
2.唐宋文化比较i.唐代——重情轻理、豪迈、磅礴宋代——重理轻情、文弱、文雅ii.唐人充满血性的边塞诗——送人缠绵悱恻的婉约词iii.色泽绚丽的唐三彩——冰清玉洁的宋汝瓷iv.袒胸露臂,仪态万方的唐代仕女——蒙面缠足、填词弄句的宋代闺秀二、二、宋代城市格局发展宋代城市格局发展1.宋代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新现象i.城市人口和大城市的数量大增。
北宋时期,10万户以上的城市达40多个。
东京、临安城市人口均超过100万。
称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ii.随着农业和农副业的发展,在一些交通要到常出现流转商品的定期集市。
称为“草市”、“墟”、“场”等,有些集市逐渐发展为市镇,它们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
iii.商业发展往往突破陈管的限制,在城内沿河地区形成商业区,或城外的“关厢”,手工业出现行会组织,同一行业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或一个地区中、延续千年的坊市制度全面崩溃,向街巷制转变,这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iv.宋以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和在战争中的应用,攻守技术也有变化。
一些城市都加砌了砖石的城墙、修建瓮城、马面箭楼,开挖壕沟。
v.城市,特别是一些政治中心的大城市,集中着封建官僚、地主,还有位他们服务的各种商业、手工业者。
人口很多。
规模远比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大。
vi.城市中的宗教建筑十分发达,佛教,伊斯兰教,喇嘛教等寺院众多,影响了传统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对城市面貌也有一定影响。
中国城市建设史-06宋元时代的城市
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
七、辽上京
1、规划结构明确,皇权思想突出。 三重城垣,大内、皇城、汉城及外 廓,有明显的主轴线。 2、分区规划 ★大内:设有主要宫殿。 ★皇城:设有国家官署行政区,以 宫城为中心,中轴对称,十字型道 路骨架,有四门。 ★汉城:汉族居民主体的居住生活 区,有城墙与皇城分隔开来。既重 皇权又有番汉掺合,是该城市布局 的一个显著特征
3、城市总体布局:三套方城,南北长,东西短
★最内皇城,也称大内(紫 禁城),周围五里,宫城居中, 四面开门,南正门为宣德门, 是举行重大政治活动的场所, 城市中轴线的起点,城外有护 城河;
★第二重里城,又称内城, 四面有10个门,城门均设置瓮 城,外有宽阔城壕。里城内主 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 店、作坊、瓦子等; ★最外罗城(外城),周围 40多余里,每百步,设马面、 战棚,布置商业、作坊、寺观 民居、瓦子等。
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
• 三、宋元时期城市发展的新现象
6、大运河一直对北方的物质供应发挥着重要作用,宋金以 后,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改道,破坏了淮河水系,淤塞了汴河, 使中原地区经济受到很大影响。洛阳、开封等一些重要城市后 期逐渐衰落。 7、除元大都等少数城市外,许多城市都扩建商业、手工业 中心等,所以城市布局多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
北 宋
十 国
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
• 一、宋元时代社会历史背景
北宋(开封)统一了中国,但一开始就受到北方辽(契丹族) 、金(女真族)等威胁。后来金灭了辽和北宋,宋高宗退守江南( 南宋、临安),形成南北对峙局面。之后蒙古族兴起,灭金、南宋 ,并征服了中亚、西南亚和欧洲东部,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元朝。
宋元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技术
宋元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技术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城市规划与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此期间,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和创新,为中国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宋元时期,中国城市规划的重点从城市的防御向商业和文化发展转变。
以南宋首都临安为例,该城市规划注重平衡、统一和协调。
宽敞的街道和巷道使得人们的行走更加便捷,商业活动得以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城市的建设也注重环境美化,花木繁盛,水系一应俱全,形成了独特的山水园林风格。
在城市建筑技术方面,宋元时期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结构和材料上。
一种重要的创新是使用斜交叉筋来加固和支撑建筑结构。
这种叫做"踩脚筋"的结构技术使得建筑更为稳固,并且能够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
同时,宋元时期也发展了新的木材处理技术,使得木材的强度和耐久性得到了提高。
在城市建设方面,宋元时期也大量运用了新兴的砖瓦和琉璃等建筑材料。
砖瓦的使用使得建筑更加稳固,并且耐火抗震能力得到了提高。
而琉璃的应用则为建筑增添了一份华丽与光彩。
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富豪的私人住宅,都能见到这些美丽的琉璃构件,使得建筑更加绚丽多彩。
此外,宋元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城市建筑:吊脚楼。
吊脚楼是一种悬挑在街道上方的建筑形式,它使得商业和居住功能得以兼顾。
这种建筑形态极大地节约了城市用地,同时也为商业活动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在宋元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技术中,我们还能看到一些独特的特点。
例如,在南方城市中,人们经常把房屋建在水边,与湖泊或河流相连。
这些建筑形成了水乡独特的风景线,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城市中的公共建筑也逐渐增多,例如学堂、医院、杂剧场等。
这些建筑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与社会服务。
虽然宋元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技术在后来的明清时期得到了一些改进与发展,但它们无疑奠定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技术发展的基础。
这些创新与变革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城市与建筑的思考与实践,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课件
介绍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都市文化。探索城市规划、建筑、商业、文化、 艺术、科技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历史背景
探索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了解时代背景对都市和文化发展的 影响。
城市规划
1
南宋时期
探索开封城市规划和市井文化的独特发展,包括街巷、建筑和商业的演变。
2
北宋时期
结语
探讨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总结整个时期的发展和影响。பைடு நூலகம்
了解东京城市规划和文化兴盛。探索官府、社会组织和行业组织在都市中的重要 作用。
文化与娱乐活动
繁荣的都市文化,包括艺术、文学、娱乐活动和民族宗教文化交流的盛行。
建筑与商业
认识都市中街巷、建筑和商业的发展。探索工艺品、制造业、时尚与服饰的 独特之处。
社会生活
深入了解都市中的妇女和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犯罪和治安问题,以及医疗卫 生和教育科技的发展。
中国城市建设史—宋元时代的城市
④蒙古族兴起,灭了金和南宋,建立元朝,各民族融合大发 展,南方城市保持繁荣,北方新建部分城市。
2、宋代我国城市发展的新变化 ①出现定期集市,部分发展成为市镇,丰富了我国古
★ 各城门都有瓮城。
5、道路及河道系统
★道路系统特点 在逐步的扩建中形成了一
条中轴线,且整个城市的道路 系统基本是方格网,但并不对 称及规整;道路宽度比长安小;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城市的 道路系统分为通向城门的主要 干道和一般干道,居住庭院的 巷道直接与城市的干道相连。
道路密度比过去大的多, 一般街巷的间距很小,这也与 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有关。
★开封的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字形道路系统对以 后都城的规划影响很大。
第三节:南宋临安(杭州)
1、概况
南宋杭州既是行都,又是南宋统治区的中心商业都会, 雨水丰富,经济繁荣。金灭北宋,宋王朝迁都于此,改名 为临安。
2、平面布局 ①城垣在吴越城的基础上修建,有13
个城门。 ②南宋都城在城南凤凰山东,基本符
代城镇体系。
②商业突破城垣发展,坊市制度崩溃,建立新的街巷 制。
③火药的使用使得城市攻守技术进步,加砌砖石城墙、 修建瓮城、马面箭楼、开挖壕沟等。
④城市规模变大。
⑤城市中宗教建筑发达,影响城市面貌。
⑥淮河水系破坏,汴河阻塞,中原地区经济受到影响 很大,部分城市如洛阳、开封衰落。
⑦多数城市扩建商业、手工业中心,城市布局变为不 规则形态。
★河道系统 有四条河,通过护城河相
互沟通。桥梁也多(33座), 在结构上具有创造性。桥梁是 城市景色的一部分。
中国城市建设史-宋元城市建设
第七讲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宋、元时期)
3.3 坊巷制居住区规划 开敞型的按街巷、分地段之聚居方式,替代了以往 的按封闭型坊制聚居的方式 (内有商业点、学校) 3.4 手工业区规划 官营手工作坊较集中,私营手工业作坊较分散。
第七讲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宋、元时期)
3.5 城市交通网规划 (1)临安城的形制为南北长、东西狭,加之地形起伏, 河道纵横,所以城市道路布局不得不适应上述这些条件 的要求。总的看,临安城市道路网结构,基本上是按传 统的经纬涂制而规划的。 (2)临安是水乡城市,故城市交通除上述道路网外, 尚有水上交通网 。
2.2经纬涂制的道路系统 道路成井形,但并不对称
及规整;道路宽度比长安小;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道路 系统分为通向城门的主要干 道,一般干道,居住庭院的 巷道组成。主要道路“御道” 四条:从宣德门至南薰门; 从宣德门向东至土市子,向 北至永泰门;从州桥向东经 丽景门(旧宋门)到朝阳门 (新宋门);从州桥向西经 宜秋(旧郑门)至顺天门(新 郑门)。
辽
金
第七讲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宋、元时期)
元
金
第七讲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宋、元时期)
1城市总体布局
1.1城市形态呈近正方形,11个城 门,北面两门,东、南、西三面 各三门,四角建角楼;城外设瓮 城、吊桥,城桓周围环绕设护城 河。有三重城桓,形成大城、皇 城(内城)、宫城。皇城位于城 南中央,宫城在皇城内偏东部、 全城的中轴线上。社稷、太庙分 别位于皇城西、东,市位于皇城 的正北面鼓楼一带。
第七讲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宋、元时期)
二、宋东京——开封
1、城市概况
1.1 位于汴河和黄河的交会处,是漕运重要的转运中心。开封位 于华北大平原的南端,周围是一马平川,地势坦荡,给人一种 “出抵达无边,苍茫万顷连”的感觉。
宋元时期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
宋元时期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宋元时期是中国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时代,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如杭州、南京、北京等,这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国城市文明的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宋元时期,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壮大。
宋元时期的城市建设是中国城市建设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城市建设有着非常高的技术和文化水平,同时也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美学价值。
宋元时期的城市建设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城市规划和布局宋元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布局很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的考虑,这体现在街道的布局、建筑的安排、公共设施的设置等方面。
例如,南京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布局中,南京城是按照“宫廷”、“殿堂”、“门阙”、“街市”、“城隍庙”等不同的区域来划分的,每个区域都有相应的功能和用途,使得城市的规划和布局更加有条理性和整齐性。
二、建筑风格和风貌宋元时期的城市建筑风格和风貌十分独特,这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建筑装饰和建筑风格上。
宋元时期的建筑材料以砖、石、木为主,建筑装饰非常精美,常常采用花格、雕花和壁画等技术,使得建筑更加华丽和富有特色。
三、城市交通和交通设施宋元时期的城市交通和交通设施相对比较发达,城市内部除了有完善的街道系统外,还有很多桥梁、码头和运河等。
这些交通设施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物资的流通,也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四、城市绿化和环保宋元时期的城市绿化和环保方面十分注重,这可以从城市中绿树成荫的景色和建筑物的环保材料上体现出来。
宋朝时期开创了绿化城市的先河,南宋末期的杭州,在城建之余,也重视园林风景的建设。
在城市环保方面,宋代的文人雅士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视程度也比较高。
除了城市建设,宋元时期的城市文化也十分丰富多样,宋元时期的城市文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艺活动和文学作品宋元时期的城市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表现之一是文艺活动和文学作品。
中国城市建设史-宋元城市建设共50页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汴梁城的规划建设特点
1.由州府城市通过改扩建而成都城,不同于完全按政治 军事要求而新建的都城。 2.按规划逐步建设,并以注重实际效果为主,追求形式 严谨为辅。 3.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市民生活日趋丰富,对城市的 功能结构、形态面貌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4.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自身条件,创立了 一套较完整的城市建设新形制,为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 建设提供了依据。
后周世宗柴荣对开封的改扩建
1.改建的原因: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内部的各种矛盾 日趋激化,诸如居住拥挤、设施不全、道路狭窄、卫生安全条 件差以及火灾频发等。
2.改建的措施:
☆ 划定廓城区域,设廓城标志,控制建设范围为七里之外。 ☆ 先规划后建设,冬末春初施工,不误农时。 ☆ 建外城以容纳官署、禁军、仓库,另建居住的坊里。
元大都的规划建设
元大都的地理位置和建设过程:
元大都位于现在北京小平原上,三面环山,西南接近太行山,地势高 亢,向北出古北口可通往蒙古高原和松辽平原,向南是通往华北大平原 的门户。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古燕国,春秋时燕国曾以蓟为都城,秦代设广阳 郡,筑万里长城后,设居庸关,驰道所至设为郡治,隋以后称之为幽州、 蓟郡、范阳郡,一直是封建社会的地方统治中心。 五代时战乱频繁,后晋王石敬唐割燕、云等地于辽,辽在幽州建 南京,金灭辽和北宋以后,以之为中都,公元十三世纪元破金中都, 在此筑城,为元大都 忽必烈利用金中都的离宫万宁宫和琼华岛一代为核心,建造新的 宫殿,随后建成元大都。元大都是在详细的考察和规划的基础上有计 划地进行建设的,并且注意了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程序。
城市布局:
临安城主要功能区的分布
☆宫廷区: 城市南部的皇城及德寿宫,城市西北 隅的景灵宫,沿御街南端的太庙和北端的社稷区。 ☆行政区: 中央行政区位于御街南端,地方行政 区位于城西清波门到丰豫门之间城垣地带。 ☆商业区: 主要商业区位于御街中段和北段,一 般商业区分布于城市各居住区中 ☆文教区: 城北纪家桥和地方行政区内 ☆居住区: 府邸区位于清河坊沿清湖河西北直 抵武林坊和御街东,德寿宫北、丰乐桥南,东 达丰乐坊一带。一般居民区位于御街东、新门 以北、白洋湖以南,介于市河与盐桥河之间地 带,以及御街西、钱塘门以南、丰豫门以北地 带。 ☆城防区: 环城有军寨,东城外沿江一带驻军多。
城市道路系统
临安城的道路系统与城市自然地形和水系相结 合,主要城市干道为五纵四横,道路多曲折错接,呈不 规则方格网状,道路间距不均匀。 为加强城市消防,一方面放宽街巷路幅,一方 面在重要的建筑物前和人流较为集中的行市所在留 出空地,辟作广场,对丰富城市文化生活具有积极 意义。
城市水系和绿化:
平江城的建设总结
1. 水系是平江城的命脉,综合了航运、给排水、防御等 多种功能,也是平江城城市格局两千年基本不变的主要 因素。 2.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使平江城在城市平面形式、 市坊制度等方面不同于北方的统治中心城市。 3.城市道路与水系有机结合,构成城市水路交通网,极为 便利。 4.前街后河小桥流水人家极富情致的居住形式,成为江 南水乡城市的特色风貌。 5.众多的宗教建筑,丰富了城市的空间和面貌,构成了良 好的城市景观。 6.小巧优雅的江南私家园林是平江城的主要构成要素, 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平江(苏州)历史悠久,春秋时是吴国都城,秦始皇统一中国时 以火攻毁城。自春秋至宋几经毁城,但每次毁城之后都在原地很 快恢复。 平江城地处长江中下游,太湖三角洲的中心,这里气候温湿, 物产丰富,水网纵横,适合耕种,商业发达,素有天堂之美称。 大运河开通以后,又使他成为物资集散的航运中心,使平江城成 为东南地区一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 南宋时期,北方汉民大量南迁,平江又近临安,发展更为迅 速,他可作为宋代地区性中心城市的代表,也是江南水乡城市的 典型代表。
平江城的布局:
城市平面为南北较长,东西略短的长方形,城周15里,城墙 因河道而略有屈曲,设水路两用城门五座,双层护城河。 府治所称子城(牙城),处城中央略偏东南,周围还以城墙。 主要建筑置于城市主轴线上,轴线在子城外向南延伸一段。 子城后部为居住和园林。 城市交通分水陆两系统,并且有机结合,形成富有水乡特 色的城市交通网。陆路交通的道路采用方格网形式,以通 向城门的道路为主干道,多用“井”字或“丁”子交叉, 干道间穿插小巷,多东西走向。城市较大的水系为三横四 纵,且垂直交叉形成网格,网格间又有许多小河相联系。 水网为整个城市的基本骨架,形成“人家尽枕河”的特色 风貌。 城市的居住组织形式仍为坊里制,但不设坊墙和坊门,入 口处有标列坊名和作为装饰的牌坊,这里的坊里只是一种 管理制度。 城市在一定地段设有市行,呈商业街的布局形式,也在交 通便利的地点集中设置集市。 苏州的江南园林独树一帜,宋代时已开始大规模的建设, 其小巧玲珑的体量,优雅的风格,使人 “不出城市而获 得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享有林泉之致”。苏州园林是我 国古代文化中的绮丽瑰宝。 宋代宗教盛行,平江城内寺观很多,而且宗教建筑与园林 有机结合,却有超凡脱俗的意味。
宋元时期的城市建设
社会概况
一.朝代更迭
唐朝灭亡后,全国又一次陷入分裂状态,史称五代十国时期, 持续长达半个多世纪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以汴梁为
都城,史称北宋 北方几个游牧民族建立起几个奴隶制国家,对北宋构成严 重威胁,而北宋采取“守内虚外”的消极政策,最终导致北宋 灭亡 公元1127年赵构临安称帝,建立南宋,与金国对峙 公元十三世纪初,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强盛起来,并于1271 年建立元朝,1279年灭南宋,元朝疆域几乎包括整个欧亚大陆
二.社会与城市发展概况
,长期战乱使关中和中原地区以及 黄淮流域经济受到极大的摧残。五代十国的五十年间,战火 纷纷,烽火连日,民不聊生。 宋朝建立统一政权以后,经济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城市经济 进一步繁荣,城市数量快速增加,城市的建设格局和结构随 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品经济给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 液和活力,也是我国古代封建城市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商业的发展开始突破城垣的限制,在城内沿江沿河地区形成 商业街。另外手工业出现行业组织,城市中同一行业在同 一地区集中。 宋元时代宗教非常发达,城市中宗教建筑很多,而且儒家学 说在吸收了佛道思想后逐渐形成了新的儒学思想--理学 北方先后形成了几个少数民族国家与宋朝相抗衡,最终元朝 统一了全国,在政治上他实行等级制,在文化上却兼容并蓄, 不仅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吸收和融汇了西亚和欧洲 的先进文化。
北宋东京汴梁的改建与发展
一.历史沿革和环境特点:
开封地处中原,是我国古代文明发达较早的地区之一,春 秋时郑庄公在此筑城,并取开拓封疆之意,因名开封。战国时 是魏国都城---大梁,秦灭魏时水灌大梁,城毁。隋唐时期, 开封位于大运河与黄河交汇处,很快发展成为工商业和交通 中心,成为一个大都会城市。五代时有四国在此建都。 金灭宋时城毁,后因黄河泛滥,城市日趋衰落,成为地 区中心城市。 开封城址地处平原,军事上无险可守,紧靠黄河,冬结 冰,夏水灌,城毁几次。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1. 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和手法---三 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结合具体情况,革新 了城市市坊制度。 2. 宫与苑有机结合,取得了高度的城市建设艺术效果。 3. 城市水系发达,满足了城市运输和生活用水的需要,水面 与绿化结合丰富了城市景观,并且城市排水系统完善,施 工考究。 4. 规划建设过程中,组织严密,计划细致,统一指挥,使规 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和贯彻,使元大都成为当时世界上规 模最大、最宏丽壮观的城市之一。
3.改建的成果和特点:
通过改建缓和了城市的矛盾,也取得了四大成果。这次改 建由于重视解决实际问题,不求宏大,不拘形式而自由灵活, 如坊里内自由建设,官署不强调集中,主要力量不在大修宫 殿等,是一次成功的改建范例。
东京汴梁的规划布局
平面布局:汴梁有三重方城(皇城、里城、罗城) 三重护城河组成,城市平面城不规则方形。 道路系统:城市干道系统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城 门,形成井字型方格网,道路安需要划分等级,道路 走向不求绝对工整。 水系:汴梁“四水贯都”,水系是汴梁的生命线,金 水河供应城市生活用水,其余为漕运,三条护城河 将其沟通串联。 市肆与商业街:城市的商业功能不在限定在市内, 而是分布在全城,在宣德门的潘楼街、土市子一带, 州桥东的相国寺一带,东南角门、扬州门内外形成 了繁华的商业街和市场,并有晓市、夜市和瓦子。 居住区与居住生活:汴梁城人口密度较大,居住区 主要分布在外城,共有八十余坊,设八厢管理,但是 坊不再设坊墙和坊门,各户都直接向街道开门,古 典的坊制瓦解,城市居住组织演变为按街巷、分 地段、各阶层聚居生活的新型坊巷制。 北宋开封平面
元大都的布局
城制上继承宋东京,城市形制为三套方城:外城、 皇城、宫城,外城呈长方形,东西6635米,南北7400米, 共设十一个城门。 皇城位于全城南部中央地区,平则门内建社祭 坛,齐化门内建太庙,商市集中于城北,符合“左 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规划制度。 元大都有一条城市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皇 城灵星门、宫城崇天门和厚载门,经万宁桥,直达 万宁宫的中心阁。 在坊市制度上,大都采用市坊有机结合的规划 体制及城市新的商业网与坊巷制,具体布局是:共 设50坊,坊以城市干道划分,入口设坊表,坊内不 设商店,各街坊沿街干道设商店,城市交通要冲设 三个集中商业区,即积水潭东北岸的斜街市、名照 坊的枢密院市、咸宜坊的羊角市。 城市道路为方格网式,但由于城内水面较大, 道路多不通,丁字交叉较多,南北干道两侧,等距 平列许多东西向胡同。中轴线大街宽28米,其他干 道宽25米,胡同宽5--6米。 大都内河湖水系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为高粱河、 海子、通汇河构成的漕运水系,一为金水河、太液 池构成的宫苑用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