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美学思想-精品文档
第一讲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
第一讲马克思的美学思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 背景介绍2 美的本质3 美的根源以及美感的形成4 审美能力的形成及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5 《手稿》对美学和文艺学的启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背景介绍1 时代背景19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工人运动层出不穷。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2 美学研究状况主观派客观派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美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konomisch-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 aus dem Jahre1844K.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度进行批判性研究,并对共产主义作初步论证的一部早期著作。
又称巴黎手稿。
1844年夏写于巴黎。
原书名没有保留下来,现在的书名是1932年发表时苏联编者加的。
《手稿》对于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手稿》全文发表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注意,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揭示了它的丰富内容。
但在对《手稿》的评价上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对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中的重要意义估计不足,另一种则把它看作马克思思想的“顶峰”。
这两种倾向都是片面的。
《巴黎手稿》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由3个笔记本组成,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了分析批判。
肯定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功绩在于:把劳动提高为政治经济学的唯一原则,揭示了私有财产的各种运动规律,并阐明了工资和利润的反比关系。
同时批判了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后的根据”,把私有财产当作前提,以及把私有财产的规律看作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的形而上学方法和为资产阶级辩护的立场。
3 西方美学史上的看法客观论:形式说理念说典型说完善说主观论:快感说判断说直觉说情感符号说关系论:美在关系美在距离美在生活二马克思论美的本质1 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a 人和动物的区别b 人的本质表现为劳动的自觉性、自由性和社会性,“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c 美是人类在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感性显现2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a “种的尺度”b “内在尺度”c 美的规律3 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a “自然的人化”b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c 劳动创造了美三美感的形成以及审美能力的作用1“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3“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说来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而只有作为食物的抽象存在;食物同样也可能具有最粗糙的形式,而且不能说这种饮食与动物的饮食有什么不同”四审美需要或态度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五美感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1.劳动创造了人2.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3.“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马克思主义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编辑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人类美学思想史上最先进最深刻的美学理论。
目录1概述2主要内容3主要理论4马克思和恩格斯5拉法格的批判6梅林的文学评论著作7普列汉诺夫8列宁观点9卢那察尔斯基批判10毛泽东阐明1概述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阐述人类审美意识、美与艺术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美和艺术的本质、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艺术与资本主义、艺术与共产主义等一系列美学理论的统称。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P.拉法格、F.梅林、г.В.普列汉诺夫、列宁、Α.В.卢那察尔斯基和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马克思主义宣传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充实和发展。
2主要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美学思想,主要见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经济学手稿(1857—1858)》、《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等著作中,对某些作家、作品的具体评论是他们美学思想的运用。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物质变换过程。
人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
为了占有和利用自然物质,人使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
当人类通过这种运动作用并改变他身外的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自身的自然;外部自然的变化是产生客观世界美的根源,人自身的变化则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感性,形成了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在蒙昧时期的低级阶段,劳动的主要客观条件并不是劳动的产物,而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
它们是劳动的前提。
人类只有事先就把生产的自然条件看作是他自身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把自然界当作隶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才能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
所以广义的劳动对象应当包括进行劳动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
不能把人对自然的改造简单地理解为对个别自然形态的改变,而应理解为对整个自然的支配和占有。
试述马克思美学的美学观
马克思美学观的核心观点是: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通过生产劳动实践创造出符合人类审美需要的作品。
马克思认为,艺术是一种生产,这种生产与物质生产一样,都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
同时,艺术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通过形象、典型、情感等手段反映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马克思美学观还强调了艺术的阶级性。
他认为,在阶级社会中,艺术往往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而被统治阶级则往往被剥夺了创造自己文化艺术的机会。
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人民性,主张把艺术与人民大众的利益结合起来,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此外,马克思美学还强调了艺术的实践性和历史性。
他认为,艺术不是孤立的、纯粹的精神产物,而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密切相关的一种意识形态。
同时,艺术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艺术的形态和表现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对艺术的历史研究和艺术的社会价值的认识。
总之,马克思美学观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审美观念。
它深刻揭示了艺术的本质和社会功能,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马克思美学思想(2008)
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必然和自由 (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从必然走向自由)。
解释
马克思明确区分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大部类,并把作 为意识形态形式的艺术生产纳入精神生产的范畴;
物质生产制约并决定精神生产和艺术生产; 艺术生产历史上许多重大的艺术样式是特定时代社会物质
产生及其所规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 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的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有着不平衡的关系,
不再分析人的抽象意识,而是分析具体的人 (工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和谋生手段,也就 是劳动,来揭示人的异化现象。
指明了人的解放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必然性。 人的解放包括个体的解放、阶级的解放和人 作为类的解放。
发现并揭示了人的社会性。人就其本质而言是 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只有作为与他人联系中的社会存在物,才具 有人的特征。
两个基本特征:一、货币哲学观念是在深厚的政治经济学 理论的基础上抽引出来的;二、主要从历史哲学、社会哲 学方面深刻揭示了货币与人的本性的关系、货币的社会本 质以及价值判断等内涵,从对货币的工具主义批判,上升 到对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历史哲学的高度进行思考。
4、马克思美学
马克思美学的出发点是:“完整的人的概念” (和席勒之间的比较)。
人也只有作为一个社会的一分子才能与自然相 对峙,使自然成为人的对象,并在其中实现自 身;同样,自然界也只是对于社会的人,才具 有属人的本质。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一、填空10X1=10分二、名词解释 4个X5分=20分三、简要论述 3个X8=24分四、论述1个X20分=20分五、分析题1个X26分=26分第一讲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一、名词解释1、“人化自然”或“自然的人化”:出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
马克思认为自然之所以成为人的审美对象,是因为在实践把它人物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物质改造或创造;二是人在精神上将自然事物情感化、人格化、心灵化。
(必考)2、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出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需要、人的理想、人的能力和审美意识的总和。
3、两种尺度:出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手稿》种的尺度:是指动物所具有的比较单一的生存本领和需要,如青蛙能跳跃,可以泛指客观对象的规律。
内在尺度:人的内在需要和人的生产的目的性。
4、美的规律:出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手稿》,既符合客观规律又符合人的愿望。
(人的两种尺度的结合形成美的规律,即在实践中既符合美的需要,又符合人的内在需要。
)5、审美需要(不用背):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人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的精神要求。
二、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的实践美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必考)①马克思实践的美学观点,回避了历史上主观论和客观论毫无意义的争辩,他批判继承了历史上关系论的各种学说。
②马克思的实践美学观点,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美学的合理的内涵和观点,把美学研究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为美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③马克思认为,人类通过实践逐渐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同时也因为实践使人始终与自然保持着特殊的关系,人由于实践把自然人化了,使自然成为能够被人欣赏的对象,人类进一步通过实践不断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使人成为欣赏美的主体。
马克思美学
马克思美学
马克思本人没有详细阐述美学理论,因此没有所谓的"马克思美学"。
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了一些关于艺术和文化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了影响。
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关注社会的历史和经济条件对艺术和文化的影响,以及艺术和文化在阶级社会中的角色和功能。
以下是一些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相关的主要观点:
1.基础与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
建筑,包括艺术和文化。
因此,艺术和文化被视为阶级社会中特定经济条件的产物。
2.反映与超越: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和文化既能反映现实,又能
超越现实。
它们可以表达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追求,并促进社会变革。
3.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和文化是阶级斗争
的一部分,可以被用来巩固或颠覆现存的统治秩序。
马克思主义美学关注权力和意识形态对艺术和文化的塑造和控制。
4.艺术的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和文化具有教育、启迪
和激励的功能。
它们可以为劳动人民提供心灵上的满足,并促进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共同进步。
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思想袁溧【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美学上的最杰出的贡献,就是他们把美学作为观念形态,放在人类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加以考察,并且总是同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美属于人类观念形态,美的创造是人类的自由性劳动,同时也是人的本质,美的创造是自由精神的生产活动,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基于上述思想,从人的自由性这一点出发,进而提出了著名的美的创造的三个阶段理论.【期刊名称】《安徽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1)005【总页数】4页(P121-124)【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美学;美的创造;三个阶段【作者】袁溧【作者单位】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六安 23715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0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美学的基本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把美学作为观念形态,放在人类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加以考察,并且总是同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进而提出了著名的美的创造的三个阶段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美学有三个基本思想:1.1 美属于人类观念形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美属于人类的观念形态。
作为观念形态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起初只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关系的一种意识,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着。
只有当人们在对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有了某种比较自觉的关系的理解时,人们才在对于自己能动地改造的客观世界中看到自己的力量,获得愉悦,产生美感。
美的意识就是这种美感不断循环反复发展的产物。
1.2 美的创造是人类的自由性劳动,同时也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美的创造是人类的自由性劳动,同时也是人的本质。
“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
”[1]恩格斯说:“劳动是生产的主要因素,是‘财富的源泉’,是人的自由活动。
”[2]恩格斯并且进一步说,“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
2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a “种的尺度”
b “内在尺度” c 美的规律
“两种尺度”
3 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a “自然的人化”
b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c 劳动创造了美
三 美感的形成以及审美能力的作用
1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 历史的产物”
2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 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 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西方美学史上的看法
客观论:形式说 理念说 典型说 完善说 主观论:快感说 判断说 直觉说 情感符号说 关系论:美在关系 美在距离 美在生活
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研究美学
人 本质力量 对象化
审美主体
实践
自然
物质
人化
精神
关系
审美对象
二 马克思论美的本 1 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
a 人和动物的区别 b 人的本质表现为劳动的自觉性、自由 性 和社会性,“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 社会关系的总和” c 美是人类在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 化的感性显现
1932年发表时苏联编者加的。
《手稿》对于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 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有 重要意义。《手稿》全文发表后,特别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 广泛注意,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揭示了它 的丰富内容。但在对《手稿》的评价上存 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对这部著作在马克思 主义形成中的重要意义估计不足,另一种 则把它看作马克思思想的“顶峰”。这两 种倾向都是片面的。
五 美感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劳动创造了人
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 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konomisch-
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看艺术美
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看艺术美【摘要】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人类美学思想史上最先进最深刻的美学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美是显现在感性形式中的人的本质力量,是真善的统一体。
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从人的自我实现角度确认“审美实践”,从“审美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从而认识什么是艺术美,才构成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
【关键词】劳动实践审美欣赏真善美辨证统一一、关于美的本质的思想1、美与人类社会实践密切相关,是“劳动创造了美”。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美和艺术的起源时,高度强调了人类劳动实践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一再指出,“劳动创造了美”,认为宗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科学和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态,并且受生产普遍规律支配,强调人在生产实践中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在谈到人的美感时,指出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美感是在劳动中,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形成的。
恩格斯在谈到艺术起源时也指出,通过劳动,人类的手才获得了很大的灵活性,手变得自由了,因此,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而且是劳动的产物。
人脑同样是通过劳动才与猿脑区别开来,变得高度发达。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和体现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和《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两部经典著作中。
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马克思讲:“诚然,劳动是劳动者的直接的生活来源,但同时也是他的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
”这里,所谓“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就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即“审美生产”或“审美实践”。
这种“审美生产”或“审美实践”并不排除客观对象的功利价值、实用意义,它只是更关心更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生存意义。
以此为基础,人才能“在活动时享受个人的生命表现”,“在对产品的直观中”“感受到个人的乐趣”,即通过审美欣赏获得美感愉悦、心灵满足和精神安宁。
马克思主义接受美学中的文体观-精品文档
马克思主义接受美学中的文体观普通文体学的发展及理论建构一直以来是文体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徐有志先生(2000)的论文“有关普通文体学理论建构的几个问题”, 引起了强大的反响。
但至今未见有关该学科建构问题的充分讨论,致使该学科尚未取得应有的学科地位,,实在是件憾事。
普通文体学的理论认为,语言一旦进入使用,便可经过情景语境三个要素(语场、语旨、语式)的过滤,形成相应的(专门程度、口语书面性、正式等级)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的理论模型(徐有志,2005:9-12)认为,某种使用变体(即语体),表现出三个层次(音系字系、词汇语法、语义)上的风格特征。
其中,专门程度是指有关文学非文学,专业非专业的题材和内容。
按专门程度划分,语言可分为文学文体和非文学文体,专业性语体和非专业性语体。
从这些理论可以得出,目前普通文体学主要关注文本本身的分析,注重区别文体和语体,以及各种文体和语体的结构特点,但不关注文本以外的因素。
纵观文体学,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的分支,例如,形式主义文体学,话语文体学,叙事文体学,功能文体学等等,但都是以相应的语言学理论为支柱,文体学理论本身并没有出现大的变化。
从文体学的理论内容和发展的停滞,可以看出普通文体学只是关注文本内部的结构特点以及理论自身的单薄。
一个文本不可能孤立地存在,肯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那么纯文本分析就很难做到充分和完整。
另外,没有大的理论原则指导,纯文本分析在避免主观和狭隘的同时总是尽可能的详尽,面面俱到。
各种层面上的分析总是尽量列举出结构现象,但同时又造成了分析的琐碎状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文体学家们也在积极寻求出路,各种语言学理论的引入就是例子。
但是纵观这些文体学的分支,大都没有跳出文本本体论的圈子。
为了文体学理论的发展,笔者认为应该扩大理论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模式方法,加强理论的建设。
理论框架应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对内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封闭性,对外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因此这里拟就引入马克思主义接受美学论,以期能对文体学理论的发展壮大有促进作用。
马克思关于美学的观点
马克思关于美学的观点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学等等。
然而,马克思的美学观点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
尽管如此,通过对他的一些论述的分析,我们仍然能够了解到一些关于马克思美学观点的内容。
马克思认为美学是与社会和历史相关联的。
在他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指出了艺术和文学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艺术和文学是一种表达社会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的方式。
通过艺术和文学,人们可以反映和揭示社会现实,批判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因此,美学在马克思看来是与社会变革和社会解放密切相关的。
马克思关于美学的观点强调了审美的社会性。
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他提到了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别。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而不仅仅是由其物质属性决定的。
同样地,美的价值也是由社会和历史条件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审美价值是一种社会上的共同认同和共同理解。
美的评判标准是由社会共同建构的,而不是个人主观的感受。
马克思也提到了美学与人的自由发展的关系。
在他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强调了人类的自由创造力和自由表达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通过艺术和创造来实现自己的自由发展。
艺术家和创作者通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寻找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的途径。
马克思认为,美学是一种自由的表达和创造的方式,通过美学,人们可以超越现实的限制,追求自由和完美。
马克思还关注了美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在他的著作《共产党宣言》中,他提到了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影响。
他认为,意识形态是由统治阶级创造和控制的,并且用来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美学也可以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
统治阶级可以通过控制和操纵审美价值观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和意识。
因此,马克思强调了对美学观点的批判和反思。
虽然马克思的美学观点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得到详细的阐述,但通过对他的一些论述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关于马克思美学观点的内容。
三、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异化与审美活动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异化与审美活动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由于劳动的异化人们甚至在从事美的创 造这样的活动时也感受不到美的享受。 造这样的活动时也感受不到美的享受。 第二、由于人的动物机能成了人性, 第二、由于人的动物机能成了人性,因此物质利 益在人的活动中就必然处于核心地位。 益在人的活动中就必然处于核心地位。于是精神价 值也就异化为物质价值。 值也就异化为物质价值。 是否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和其他形式的 审美活动就必然趋于消亡呢? 审美活动就必然趋于消亡呢?
审美活动作为人类的审美的主体能力的实现过程, 审美活动作为人类的审美的主体能力的实现过程, 是人对真正的人的本性的占有, 是人对真正的人的本性的占有 , 是人成为人的标志 之一。 之一。
马克思认为, 马克思认为 , 人从事审美活动并不是要达到 什么外在目的,他的目的就在活动本身, 什么外在目的,他的目的就在活动本身,因为这种 活动一方面满足了他在实践中产生的自由自觉地活 动需要, 动需要,一方面又由于确证了他固有的天性而使他 感到愉快。 感到愉快。而这两方面就是审美活动人性价值的本 质。
三、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从历史主义观点出发, 马克思从历史主义观点出发,在人与自然 界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发现了人的本质特性, 界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发现了人的本质特性 , 揭示了人的一般本性, 同时, 正是在探讨人 揭示了人的一般本性 , 同时 , 的一般本性时,马克思涉及到了审美问题。 的一般本性时,马克思涉及到了审美问题。
如他们牢牢抓住《手稿》中使用的“人 如他们牢牢抓住《手稿》中使用的“ 化的自然”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化的自然”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 两个概念,认为这是美的本质所在, 两个概念,认为这是美的本质所在,这就便 他们导向了泛美主义 。
马克思美学的美学观
马克思美学的美学观马克思美学观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强调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马克思美学观的核心观点如下:1. 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因此,审美意识、艺术活动之类的精神生活过程,不是脱离人类物质生活条件而独立存在的。
它们是作为人类物质生活过程的升华物,由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
2. 艺术与阶级关系:马克思认为,艺术作品反映了特定社会的阶级意识和价值观。
在阶级社会中,艺术往往服务于统治阶级,成为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工具。
然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艺术将更加民主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3. 艺术的社会功能:马克思认为,艺术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艺术作品可以揭示社会矛盾,引发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从而推动社会变革。
同时,艺术也可以抚慰人们的心灵,提高审美品味,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4. 艺术生产与商品经济:马克思认为,艺术作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往往成为商品,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
艺术家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往往不得不放弃创作的独立性和真实性。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艺术生产将摆脱商品经济的束缚,艺术家可以更加专注于艺术创作。
5. 艺术形式的多样性:马克思主张,艺术形式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地域和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艺术家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丰富艺术表现手法,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马克思美学观强调艺术与社会、历史、阶级之间的联系,认为艺术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改变现实的能力。
这一理论体系为后来的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20世纪以来的世界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魅力何在-精品文档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魅力何在-精品文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魅力何在如何?淞⒑图岫?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面临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魅力源自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人格魅力,源自于它兼具价值合理性和科学真理性的双重特征,同时又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践行。
虽然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声、怀疑声从未间断,但是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已然成为一种信仰。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与其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格魅力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如何产生,其产生条件如何?长期以来的研究往往对马克思主义更为偏爱,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自身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并未给予足够重视,也没有将个人的人格魅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结合起来。
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面对的是全体无产阶级,但是如果没有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进取和追求,也不会有今天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价值性。
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魅力所在,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形成与发展历程中充满了其创始人的个人人格价值,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大魅力。
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价值追求,与其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观是一致的。
他们的人格力量成为解决理论创造过程中一切问题的关键,同时促使他们在理论创造中拥有坚韧的毅力,从而克服一切艰难险阻。
人格魅力的作用正好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非偶然性,进一步增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力及感染力。
马克思主义与当今“天下大势”相一致,依然是引领人类解放的思想旗帜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公平、公正发展的机会,主张在每一个成员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从而形成了科学的社会主义。
时代发展到今天,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态势表明,我们正在趋向于马克思主义的目标,从而不得不惊叹于马克思主义预言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魅力即在于其科学性,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诸多矛盾,还明确了未来社会的发展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一方面,即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 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 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 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的确证, 从而,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 而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说来存在着,因为对我 说来任何一个对象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 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能感 知的程度为限。所以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 会的人的感觉。P15
第三章 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1.清楚:马克思并没有专门把美学问题作为一个独 立的对象去研究,他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1844年 哲学经济学手稿》,(巴黎手稿)中。
2.马克思没有将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来阐述。
3.马克思从历史主义观点出发,在人与自然界的物质交 换过程中发现了人的本质特性,揭示了人的一般本性, 同时,正是在探讨人的一般本性时,马克思涉及到了 审美问题。
第四、在异化劳动中,人作为动物时才是人,而 人作为人时成为了动物。这要求人与非自由的人相区 分,成为自由的人,并成为真正的人。共产主义不仅 使人与异化劳动者的区分得以完成,而且也使人与动 物的区分得到真正的实现。因为异化劳动者是动物性 的,共产主义者才是人性的 。
•
马克思从历史主义观点出发,在人与自然界的物质 交换过程中发现了人的本质特性,揭示了人的一般本 性,同时,正是在探讨人的一般本性时,马克思涉及 到了审美问题。
•
3.柏拉图是第一位从抽象角度讨论美的问题的哲学 家,他直接讨论美本身是什么的问题,他认为是美的 理念构成了现实中美的事物的根本原因(牵涉理念 论)。 “美即美本身”
•
Hale Waihona Puke 4.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是以个别形态存在的,而 普遍则存在于个别事物中,美是存在在一个个具体的 事物中的。
• 5.郎吉弩斯的美学贡献主要是扩大了美学的范畴,提 出了崇高这一美学范畴,他的代表作是《论崇高》。
主自律论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 9.黑格尔的美学理论是其哲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黑格尔给美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美是理念 的感性显现。”
• 此外黑格尔还提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观点。
• 10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美学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把唯物主 义引进到美学,他针对黑格尔的定义指出美是生活, 美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
第二、共产主义者是被共产主义所规定的。马克 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它是 人通过人并为了人而对于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 的本性的全部复归。总之共产主义者是一个真正的人, 一个合乎人性的人,一个获得了现实自由的人。
第三、共产主义也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最高 发展。它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矛盾 的解决,是它们的和谐与合一。同时共产主义也是完 成了的人道主义,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克服,是他们 的共同存在。
一、审美的发生问题
1、“因此,一方面,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 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属人的现 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也 对他说来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 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而这就等于说,对象成 了他本身。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 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 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造成了一种特殊的、现实的 肯定方式。眼睛对对象的感受与耳朵不同,而眼睛的 对象不同于耳朵的对象。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 恰恰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 象化之独特方式,它的对象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存 在的方式。因此,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 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P14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 第一是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产品,亦即劳动所生 产的对象虽然是人生产的,但它成为了异己的东西, 这导致人成为对象的奴隶,他接受劳动的对象,并只 有作为片面的生产者(劳动者)和片面的生活者(肉 体的主体)才能生存。
•
第二、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对象的异化是劳动 活动异化自身的结果。劳动过程的异化表现为:它是 外在的,不属于人的本质,因此它不是人的肯定,而 是人的否定。是从事劳动不是需要的满足,而是满足 需要的手段。另外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劳动者在 劳动中也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他人。
• 6.中世纪时期是美学发展处于停滞、僵化时代,美学 成为神学的附庸。从14、15世纪现代性的萌芽,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出现,美学也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出现
新的生机。
7. 17、18世纪西方启蒙运动、现代性运动的发展使 人放弃了彼岸形而上的追求,开始关注人自身的命运, 美学学科也就应运而生了。
• 8.康德是真正为美学学科奠基的人,在《判断力批判》 一书中,第一次为审美界定了四个特征,而且从人的 主体方面来考察美学问题。这为以后的美学和艺术自
•
第三、人的本质的异化。异化劳动使劳动对象异化 和劳动活动异化,也使人的类的本性异化。它把对人 说来的类的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而使抽象 形式的个人生活变成同样是抽象形式的类的生活的目 的。
共产主义对异化的扬弃与人的“复归”
第一、马克思所憧憬的共产主义不是共产,不是私 有财产的普遍化,而是共同生活,共同生存,如同中 国古代哲人所梦想的大同世界。
第一部分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
第一章 马克思以前的西方美学情况简要回顾 1.在前现代时代,美学尽管没有形成独立学科,甚至 没有美学这个名称,它仍然存在在西方思想中。
•
2.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讨论诸如 大自然为什么是美的,美的本质是什么这类问题。古 希腊毕达哥拉斯为美学提供了第一个范畴——和谐, 他认为,美是由一定数量关系构成的和谐。
• 11从马克思之前的西方美学发展情况看,在前现代之 前,美学还没有与人的问题联系起来,进入现代发展 后,人的价值、人的命运、人的现实存在成为西方思 想家的理论出发点与核心,这就形成了自文艺复兴以 来的人道主义传统。
第二章 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出发点(略)
马克思继承现代性运动以来,美学研究与关注人的问 题相结合的传统,把关注人的命运作为他的美学思想 的出发点,这同时也是马克思哲学、经济学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