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杂诗·飞观百余尺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杂诗七首》

《杂诗七首》

杂诗七首两汉:曹植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

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

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

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

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

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

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

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

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

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

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

飞鸟遶树翔,噭噭鸣索羣。

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曜难久恃。

仆夫早严驾,吾将远行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涂,东路安足由。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

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

国雠亮不塞,甘心思丧元。

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

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揽衣出中闺,逍遥步两楹。

闲房何寂寞,绿草被阶庭。

空室自生风,百鸟翩南征。

春思安可忘,忧戚与我幷。

佳人在远遁,妾身单且茕。

欢会难再遇,芝兰不重荣。

人皆弃旧爱,君岂若平生。

寄松为女萝,依水如浮萍。

赍jī身奉衿带,朝夕不堕倾。

倘终顾盻恩,永副我中情。

注释江北:原作“北海”,注云:“一作江北。

”今据以校改。

潇湘:两水名。

均在今湖南省境内。

朱颜:美好的容颜俯仰:俯仰之间。

形容时间的短暂。

荣耀:指女子青春时光彩焕发的荣华。

严驾:装备好车马。

东路:指从洛阳回去的路上。

江介:江边。

无方舟:比喻自己当时没有权柄。

飞观:形容观之高。

观:宫门的瞭望楼。

棂轩:栏杆。

丧元:丢掉脑袋赴太山:古人迷信人死后魂魄归于泰山,因此“赴太山”即“赴死”之意。

太,通“泰”。

赏析其一赏析这是一首五言古诗,抒发了对远方亲人深切思念之情。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起句工整并定下“悲”的感情基调。

写诗人朝日登台,虽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但诗人仍有所感触,觉得悲从中来。

《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15篇)

《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15篇)

《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15篇)《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译文关中大旱,满眼饥荒令人悲伤,为了投奔他人我才远游异乡。

怀着畏惧的心情翻越盘屈的陇坂,携着浩荡的愁思抵达陇关。

夜晚的鱼龙川河水浅落,秋天的鸟鼠山一片空荡冷寂。

西行途中不断询问秦州有无战事,留居此处内心伤痛已极。

注释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

“满目”句:史载关中大旱,斗米七千钱,人相食。

陇:陇山,又名陇坂陇坂九回,不知者七日乃得越。

”关:陇关,又名大震关,形势险峻。

鱼龙:川名,在秦州附近。

鸟鼠:山名,在秦州附近。

“西征”句:时秦州一带受吐蕃威胁。

赏析: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

《秦州杂诗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组诗。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

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

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

据末首末二语,可知这组诗是以诗歌来代替书札的,大概是寄给朝廷旧日同僚。

此时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李唐王朝虽已收复,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军的铁蹄下呻吟,中原战火正炽,西北边境烽烟迭起,关辅又饥,确实是国不堪国民不聊生。

在此时,仅以左拾遗身份任过京官的杜甫,离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秦州杂诗二十首》就是其中的优秀篇章。

《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2原文:杂诗明代:王夫之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

壮士匣中刀,犹作风雨鸣。

飞将不见期,萧条阴北征。

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

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

国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译文: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

悲凉的北风在半夜里呼啸,边地的战马被惊起而嘶鸣。

壮士匣中刀,犹作风雨鸣。

壮士的宝刀在匣中发出风雨般的鸣叫声。

曹植的著名诗句

曹植的著名诗句

曹植的著名诗句
1、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木需轩,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2、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3、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难。

4、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6、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唏。

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7、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9、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10、炎光再幽。

殄灭无遗。

11、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

12、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

13、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14、傥终顾盼恩,水副我中情。

15、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

16、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17、人生一世间,忽若风吹尘。

18、立功立事,尽力为国。

19、隐然长寝,其乐无逾。

20、自顾非金石,咄咄令心悲。

唐代百韵诗

唐代百韵诗

唐代百韵诗一、原文:《帝京篇十首·其一》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

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

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二、衍生注释:1. “秦川”:这里指关中地区,地势平坦且肥沃,是古代很多朝代建都的地方,在唐代指都城长安周边地域。

2. “函谷”:函谷关,是重要的关隘,地势险要,拱卫着都城,这里用函谷来凸显长安作为皇居的雄伟壮阔。

3. “百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一雉指城墙长三丈高一丈,这里用“百雉余”表示离宫城墙的宏大。

4. “连甍”:甍是指屋脊,连甍就是连绵不断的屋脊,形容宫殿众多且规模大。

5. “飞观”:高耸的宫阙。

“凌虚”:高入虚空,形容宫阙建筑之高。

6. “绮疏”:窗户上雕饰花纹的花窗。

三、赏析:主题上,这是一首描绘京城长安宏伟壮丽的诗。

诗人通过对长安城及其宫殿建筑的描写,从宏观上展示出帝都的雄奇。

情感方面,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长安帝都规制的赞美与自豪之感。

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像“绮殿千寻起”中的“千寻”,一寻等于八尺,显然这是极度夸张宫殿的高大宏伟。

还有对景物描写的细致入微,从“云日隐层阙”到“风烟出绮疏”,将宫殿在云日风烟中的若隐若现,宛如仙境般的感觉表现出来,有一种朦胧之美,既写出了建筑的高大雄伟,又营造出一种神秘又华丽的氛围。

四、作者介绍:此诗的作者是唐太宗李世民。

他不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也是一位喜爱文学诗歌的诗人。

李世民的诗歌创作反映了他作为帝王的宏阔视野和以四海为家的胸怀。

他在位期间,唐朝逐渐走向繁荣昌盛,他的诗歌创作也为唐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运用片段:1. 假设你是一个导游,正在带领游客参观西安的古城建筑。

你抬头看着那宏伟的城墙和古建筑群,就可以这样介绍:“大家瞧,这西安城可是历史底蕴深厚啊。

就像唐太宗李世民在《帝京篇十首·其一》中写的‘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

’我们眼前的这些建筑虽然历经岁月,但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古时帝京的那种雄浑壮阔。

评价曹植——精选推荐

评价曹植——精选推荐

评价曹植篇一:试论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对曹植的诗歌,解放后的六十年代,学术界曾经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讨论。

在这次大讨论中,许多学者对曹诗颇多贬斥之辞,这集中体现在郭沫若、张德钧和廖仲安等先生的著作中。

郭沫若先生在《论曹植》1一文中,从批评王通、丁晏等人对曹植的评价入手,对曹植和他的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认真地说,曹子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大半是封建意识凑成了他,人们要忠君,故痛恨曹操、曹丕,因而也就集同情于失宠的曹植。

这一段话,集中反映了郭沫若先生对曹植诗的总的见解。

在他看来,曹植的诗并没有什么艺术成就可言,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过是封建文人吹嘘所致。

郭沫若先生在对曹植大加贬斥的同时,又处处以曹丕作反衬,“曹丕恰恰和他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

对郭沫若先生的这一观点,当时就曾有人著文商榷,表示异议2,但附和者亦不少。

廖仲安先生在《关于曹植的几个问题》3一文中,明确表示赞成郭氏观点。

他说:我在搜集曹植的传记材料和阅读曹植诗歌的过程中,越来越相信郭沫若的分析。

当时,张德钧先生也著文参加了讨论,他在《关于曹植的评价问题》4一文中,也持有和郭沫若先生相似的观点。

他明确指出:(曹植的作品)都没有出离曹植个人利益得失的情况,要说已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恐怕结论下得早一点。

不可否定,郭沫若等先生在对曹植的具体评论中,当然也有他们的合理成份,但是,笔者认为,他们对曹诗的总体评价实在是有失偏颇,对曹诗还有待于我们今天重新加以认识。

曹诗究竟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成就,曹植究竟在建安诗坛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人们的“封建意识凑成的”,还是他的诗歌创作的实际成就确定的,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作一粗浅的论述,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一个作家的文学成就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他的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评价曹诗的艺术成就,也首先必须以他的诗作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为依据。

曹植现在诗篇共八十多首,是建安时期的诗人中给后人留下诗歌最多的一位。

把曹植的这些诗歌综合起来考察,不难发现,反映社会动乱,关心民生疾苦,这是曹植诗歌最有价值的主题。

[新版]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新版]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新版]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曹植现在诗篇共八时多首,是建安时期的诗人中给后人留下诗歌最多的一位。

把曹植的这些诗歌综合起来考察,不难发现,反映社会动乱,关心民生疾苦,这是曹植诗歌最有价值的主题。

众所周知,曹植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那些趁镇压黄巾军起义之机发展起来的一个个地方割据势力,为争夺地盘,控制中央权力,展开了激烈的混战。

自公元189年董卓之乱到265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其间战乱频仍不绝,致使国家残破,人民遭殃。

诗人曹植正是亲身感受到了社会动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自己的诗作中对它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

他的《送应氏》一诗这样写道。

步登北邙坂,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经,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生亲,气结不能言。

据《魏志?董卓传》记载:“后汉初平元年二月,董卓徒献帝(刘协)都长安,纵兵焚烧洛阳宫殿”,后由于连年战乱,未经收复,故洛阳城更显荒芜。

诗人用了史诗般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洛阳一片苍凉萧条、惨不忍睹的景象。

你看,宫室被焚,垣墙崩坍,农田荒芜,中野萧条,荆棘参天,人烟稀少,这就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首诗反映现实的深度和曹操的《苦寒行》、王粲的《七哀》、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等诗相比是毫不逊色的。

曹植身为王侯,还能关心人民疾苦,把当时劳动人民在封建统治下的贫困生活写进自己的作品,并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如:“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去去莫复道,沈忧令人老。

”(《杂诗?转蓬离本根》)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封建战乱游子征夫漂泊无定、千里流徙的痛苦生活,从中,读者使人不难感受到封建战乱在人民心上投下的浓重的阴影。

“剧哉海边民,寄身于野草,妻子象禽兽,行人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免翔我宇。

”(《泰山梁父吟》)这又真实地展现了汉代边地人民贫困不堪,凄苦万状的生活场景,令人感叹不已。

无名氏《杂诗》原文及赏析

无名氏《杂诗》原文及赏析

无名氏《杂诗》原文及赏析无名氏《杂诗》原文及赏析【年代】:唐【作者】:无名氏——《杂诗》【内容】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

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

【赏析】:写西北边地羁旅的乡思在唐诗中是大量的,有些诗都讲清了:高原的景象多么荒凉啊!河上的暮角声多么凄厉啊!我的心儿忧伤,多么我的故乡啊……等等,可你只觉得它空洞。

然而,有的诗──譬如这首《杂诗》,似乎“辞意俱不尽”,你反而被打动了,觉得它真是充实。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

”这组对起写景的句子,其中没有一个动词,没有一个形容词。

到底是什么样的“暮角声”?到底是何等样的“旅人情”?全没个明白交代。

但答案似乎全在句中,不过需要一番吟咏。

“无定河”,就是那“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中的“无定河”,是黄河中游的支流,在今陕西北部,它以“溃沙急流,深浅无定”得名。

“赫连台”,又名“髑骼台”,为东晋末年夏国赫连勃勃所筑的“京观”(古代中积尸封土其上以表战功的土丘)。

据《晋书》及《通鉴》载,台凡二,一在支阳(今甘肃境内)、一在长安附近,然距无定河均甚远。

查《延安府志》,延长县有髑骼山,为赫连勃勃所筑的另一座髑骼台,与无定河相距不远,诗中“赫连台”当即指此。

“无定河”和“赫连台”这两个地名,以其所处的地域和所能唤起的对古来战争的联想,就构成一个特殊境界,有助于诗句的抒情。

在那荒寒的无定河流域和古老阴森的赫连台组成的`莽莽苍苍的背景上,那向晚吹起的角声,除了凄厉幽怨还能是什么样的呢?那流落在此间的羁旅的心境,除了悲凉哀伤还能是何等样的呢?这是无须明说的。

“暮角声”与“旅人情”也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情”因角声而越发凄苦,“声”因客情而益见悲凉,不明说更显得蕴藉耐味。

从第三句看,这位旅人故乡必在函谷关以东。

“函关归路千余里”,从字面看只是说回乡之路迢遥。

但路再远再险,总是可以走尽的。

这位旅人是因被迫谋生,或是兵戈阻绝,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流落在外不能归家呢?诗中未说,但此句言外有归不得之意却不难领会。

【唐诗三百首】王维《杂诗》欣赏

【唐诗三百首】王维《杂诗》欣赏

【唐诗三百首】王维《杂诗》欣赏【作品简介】《杂诗》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

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王维的《杂诗》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

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

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

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原文】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书法作品来自网络谢谢作者)【注解】1.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2.来日:来的那一天。

3.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4.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5.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6.选自《王右丞集》【韵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评析】: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曹植写的诗

曹植写的诗

曹植写的诗曹植写的诗(篇1)朝代:三国|作者:曹植美玉生盘石。

宝剑出龙渊。

帝王临朝服。

秉此威百蛮。

历刀不见贵。

杂糅刀刃间。

曹植写的诗(篇2)朝代:三国|作者:曹植夏节纯和天清凉。

百草滋殖舒兰芳。

曹植写的诗(篇3)朝代:三国|作者:曹植帝者化八极。

养万物。

和阴阳。

阴阳和。

凤至河洛翔。

曹植写的诗(篇4)朝代:三国|作者:曹植谁言去妇薄。

去妇情更重。

千里不唾井。

况乃昔所奉。

远望未为遥。

踟蹰不得共。

曹植写的诗(篇5)朝代:三国|作者:曹植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

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

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

抚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

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曹植写的诗(篇6)朝代:三国|作者:曹植明月照高楼。

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

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

自云宕子妻。

夫行踰十载。

贱妾常独栖。

念君过于渴。

思君剧于饥。

君作高山柏。

妾为浊水泥。

北风行萧萧。

烈烈入吾耳。

心中念故人。

泪堕不能止。

浮沈各异路。

会合当何谐。

愿作东北风。

吹我入君怀。

君怀常不开。

贱妾当何依。

恩情中道绝。

流止任东西。

我欲竟此曲。

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

别后莫相忘。

曹植写的诗(篇7)朝代:三国|作者:曹植人生有所贵尚。

出门各异情。

朱紫更相夺色。

雅郑异音声。

好恶随所爱憎。

追举逐虚名。

百心可事一君。

巧诈宁拙诚。

曹植写的诗(篇8)朝代:三国|作者:曹植仰彼朔风。

用怀魏都。

愿骋代马。

倏忽北徂。

凯风永至。

思彼蛮方。

愿随越鸟。

翻飞南翔。

曹植写的诗(篇9)朝代:三国|作者:曹植携玉手。

喜同车。

北上云阁飞除。

钓台蹇产清虚。

池塘观沼可娱。

仰泛龙舟绿波。

俯擢神草枝柯。

想彼宓妃洛河。

退咏汉女湘娥。

日既逝矣西藏。

更会兰室洞房。

华镫步障舒光。

皎若日出扶桑。

促樽合坐行觞。

主人起舞娑盘。

能者穴触别端。

腾觚飞爵阑干。

同量等色齐颜。

任意交属所欢。

朱颜发外形兰。

袖随礼容极情。

妙舞僊僊体轻。

裳解履遗绝缨。

俛仰笑喧无呈。

览持佳人玉颜。

齐举金爵翠盘手形罗袖良难。

《杂诗》古诗原文及赏析

《杂诗》古诗原文及赏析

《杂诗》古诗原文及赏析《杂诗》古诗原文及赏析古诗《杂诗》年代:唐作者:王维朝因折杨柳,相见洛阳隅。

楚国无如妾,秦家自有夫。

对人传玉腕,映烛解罗襦。

人见东方骑,皆言夫婿殊。

持谢金吾子,烦君提玉壶。

古诗《山中》年代:唐作者: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作品赏析【注解】:"荆溪白石出"一作“溪清白石出”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

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

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

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

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

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

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

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

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

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

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

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

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象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

“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份,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象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

王维《杂诗》原文译文鉴赏

王维《杂诗》原文译文鉴赏

王维《杂诗》原文|译文|鉴赏《杂诗》(君自故乡来)是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

此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杂诗》原文唐代: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文及注释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注释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鉴赏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

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

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

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

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关心的是他的妻子。

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

细细品味,这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

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

清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

”体味精妙。

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

它或许是爱妻亲手栽植,或许倾听过他们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总之,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或象征。

因此,游子对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特别的感情。

他不直接说思念故乡、亲人,而对寒梅开花没有这一微小的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表示关切,而把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

王维深谙五言绝句篇幅短小,宜于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艺术特点,将抒情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只留下一点情怀,将他灵视中所映现出的故乡种种景物意象尽量删减,只留下窗前那一树梅花,正是在这净化得无法再净化的情思和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无限情味,引人生出无穷遐想。

清人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诗:“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

杂诗(佚名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杂诗(佚名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杂诗唐代:佚名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青天无云月如烛,露泣梨花白如玉。

子规一夜啼到明,美人独在空房宿。

空赐罗衣不赐恩,一薰香后一销魂。

虽然舞袖何曾舞,常对春风裛泪痕。

不洗残妆凭绣床,也同女伴绣鸳鸯。

回针刺到双飞处,忆著征夫泪数行。

眼想心思梦里惊,无人知我此时情。

不如池上鸳鸯鸟,双宿双飞过一生。

一去辽阳系梦魂,忽传征骑到中门。

纱窗不肯施红粉,徒遣萧郎问泪痕。

莺啼露冷酒初醒,罨画楼西晓角鸣。

翠羽帐中人梦觉,宝钗斜坠枕函声。

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东西接御沟。

终日坡前怨离别,谩名长乐是长愁。

偏倚绣床愁不起,双垂玉箸翠鬟低。

卷帘相待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悔将泪眼向东开,特地愁从望里来。

三十六峰犹不见,况伊如燕这身材。

满目笙歌一段空,万般离恨总随风。

多情为谢残阳意,与展晴霞片片红。

两心不语暗知情,灯下裁缝月下行。

行到阶前知未睡,夜深闻放剪刀声。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数日相随两不忘,郎心如妾妾如郎。

出门便是东西路,把取红笺各断肠。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

函关归路千馀里,一夕秋风白发生。

花落长川草色青,暮山重叠两冥冥。

逢春便觉飘蓬苦,今日分飞一涕零。

洛阳才子邻箫恨,湘水佳人锦瑟愁。

今昔两成惆怅事,临邛春尽暮江流。

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

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

标签抒情译文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

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青天无云月如烛,露泣梨花白如玉。

子规一夜啼到明,美人独在空房宿。

空赐罗衣不赐恩,一薰香后一销魂。

虽然舞袖何曾舞,常对春风裛泪痕。

不洗残妆凭绣床,也同女伴绣鸳鸯。

回针刺到双飞处,忆著征夫泪数行。

眼想心思梦里惊,无人知我此时情。

不如池上鸳鸯鸟,双宿双飞过一生。

一去辽阳系梦魂,忽传征骑到中门。

曹植代表作经典古诗

曹植代表作经典古诗

曹植代表作经典古诗曹植代表作经典古诗(篇1)朝代:三国|作者:曹植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

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

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

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

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

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

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

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

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曹植代表作经典古诗(篇2)朝代:三国|作者:曹植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杂诗·南国有佳人朝代:三国|作者:曹植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曹植代表作经典古诗(篇3)朝代:三国|作者:曹植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fú)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huán)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hénggāo),秣(mò)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mi ǎn)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俯则未察,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dí)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yào)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fǎngfú)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yáo)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qú)出渌(lù)波。

秾(nóng)纤得衷,修短合度。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杂诗》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杂诗》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杂诗》出自三国曹植的《杂》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

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

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

抚剑西南望,思欲赴太。

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这是曹植《杂诗七首》中的第六首。

黄节注引曹植《东征赋序》云:建安十九年,王师东征吴寇,余典禁兵,卫官省。

并云:《魏志》建安十九年秋七月,操征孙权,使植留守邺都。

植有是赋。

此诗盖同时作也。

建安十九年为公元214年,曹植年二十三。

近人注本多从此说。

而古直《笺》引近人曾运乾说,以此诗系于公元228年(魏明帝太和二年)。

这一年,诸葛亮统蜀军伐魏,出兵散关,围陈仓。

魏遣张郃拒亮,明帝亲至河南城(在今洛阳市西)为郃送行。

曹植为此而赋诗明志,时植年三十七。

细绎诗意,古、曾说近是,今从之。

综观曹植一生传世诗作,其有代表性的大约可分两大类。

一类哀惋悱恻,另一类则激昂慷慨。

《杂诗》七首中第一、四两首属前者,此诗自然属于后者。

此诗共十二句,一韵到底,每四句为一小节。

第一小节写登高远眺,统摄全诗;第二小节以烈士与小人对比,借以明志;第三小节比第二小节更深入一层,直言自己以身许国的打算。

但第三小节的前两句乃承第一小节的登高远眺而言,后两句则承第二小节的国仇二句而言,带有总结全诗的意思。

篇幅虽短,却波澜迭起,气象万千。

在曹植诗中,诚为异军突起的佳作。

第一小节,曹句写楼观极高,不高则不足以远眺;次句写当窗凭槛,视野自然开拓。

飞观,形容楼阁耸立,结构宏伟,如飞鸟之在高空;临牖,等于说当窗;御棂轩,等于说凭槛。

第三句周千里的周字用得确切而有气势。

周者,遍也,匝也,意思说向东南西北四周遍地远眺,都能望到千里之外。

朝夕见平原,通常讲成早晚都能看见平原,实有辞费之嫌;眼中的平原不肯能有不成其为平原的时候。

故古直《笺》云:朝夕见平原,犹云日出处见平原,日入处亦见平原。

则以朝指东方日出处,夕指西方日入处(义本《尔雅释山》)。

可见朝夕本是表空间的名词,后乃引申为表时间的名词。

曹植《杂诗(其六)》古诗词阅读理解

曹植《杂诗(其六)》古诗词阅读理解

曹植《杂诗(其六)》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各题。

杂诗①(其六)曹植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

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

国仇亮②不塞,甘心思丧元。

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③。

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注】①此诗写于魏明帝太和二年。

是年冬天,诸葛亮统蜀军伐魏。

魏遣张郃拒亮,明帝亲为送行。

曹植为此赋诗明志。

②亮:诚然,实在。

③太山,这里是指陕西境内的太乙山。

其与终南山相接,正当蜀军入魏的冲要之地。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飞观”,形容楼阁耸立,如飞鸟之在高空,写出楼阁之高,正适宜于远眺。

B.三四句写诗人登高所见,仿佛各个方向都能望到千里之外,视野极为开阔。

C.诗中的“烈士”与曹操“烈士暮年”中的“烈士”,都可理解为写作者自指。

D.最后两句写弦声转急,琴声悲凉,含蓄婉转地传达出诗人昂扬激越的心境。

2.请从诗句中的“悲心”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答案】1.D2.自己虽有亲赴前线赴难御敌以身殉国的想法,却又不被重视不被任用,内心生出壮志难遂的愤慨。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D项“最后两句写弦声转急,琴声悲凉,含蓄婉转地传达出诗人昂扬激越的心境”错,从诗中来看,“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意思是“琴弦急促声调悲切,请君听我这番慷慨之言”,“弦急”,指把琴弦绷紧,使调门儿增高,这两句意思说琴弦一“急”,琴声自“悲”;而大敌当前,国家多事,自己却被投闲置散,使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才悲愤交加,慷慨陈辞的,这两句既是“国仇”二句的补充,又是全诗的结语。

这两句是“直接表达感情慷慨悲愤之情”,并非是含蓄婉转。

故选D。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从诗句中的‘悲心’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

“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

唐诗宋词-【人教部编】九年级语文第二册必背古诗 重在鉴赏

唐诗宋词-【人教部编】九年级语文第二册必背古诗 重在鉴赏

【人教部编】九年级语文第二册必背古诗重在鉴赏渔民敖秋思宋范仲淹秋来的风景不一样,衡阳鹅去了也不注意。

四周,声音始于喇叭声,千里之外,长烟夕阳,孤城闭。

一杯浊酒抵千里,来不及细数。

管强到处都是霜,人们都不清醒,将军有白发和眼泪。

翻译:秋天到了,西北边陲的景色和江南截然不同。

大雁再次飞回衡阳,根本没有留下来的打算。

黄昏时分,号角吹响,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嗥、羌笛、喇叭声从四面八方回荡。

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夕阳西下,炊烟袅袅,一座孤城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浊酒,让我想起千里之外的亲人。

目前战局还没定下来,名气也还没确立,不能提早回归。

远远传来羌笛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外面打架的人很难睡着。

将军头发花白,战士们擦去乡愁的泪水。

作者简介:范仲淹,希腊语写的。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谥号‘郑文’,又名范文正公。

他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思想,以及仁人志士的气节,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主题: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秋天的风景,表现了守卫边塞的士兵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衰败、软弱、缺乏军事装备、缺乏功绩的不满。

重视欣赏:“异”字主导了整个场景的特点,凸显了秋景与中原的差异,为下文勾勒西北边陲荒凉的秋景铺平了道路。

布景选择典型生动,边缘嘈杂,喇叭声呜咽,千里长烟,夕阳落山,孤城,展现边塞奇异的景色,渲染出浓浓的悲凉气氛,为下一部电影的抒情性蓄势待发。

“浊酒”两句道出了自己与丈夫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军人立功的志向和乡愁。

最后一句运用了互文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了军人的豪情和乡愁。

江城子米州狩猎宋寿司长期聊天发少年狂,左捧黄,右捧苍,锦帽貂裘,千骑滚平冈。

为了报答城里人对我的慷慨狩猎,我将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老虎。

酒满胸胆。

太阳穴微微结霜,那又怎样!皇上什么时候派人下来,像汉文帝派到云中去赦免那样?我会让我的力量像满月一样饱满,像满月一样饱满,向着西北,向着西夏军的队伍射击。

魏晋诗词赏析之杂诗六首其六【魏晋】曹植

魏晋诗词赏析之杂诗六首其六【魏晋】曹植
杂诗六首其六【魏晋】曹植
飞观百余尺[1],临牖御棂轩[2]。远望周千
里[3],朝夕见平原。 烈士多悲心[4],小人偷自闲。国仇亮不塞 [5],甘心思丧元。 拊剑西南望[6],思欲赴太山[7]。弦急悲声 发[8],聆我慷慨言[9]。
注解
[1]观(guàn):宫门的了望楼。飞观,形容观之高。
[2]临:当着。牖(yǒu):窗户。棂轩:栏杆。 [3]周:四周,方圆。 [4]烈士:有志之士。 [5]国仇:国之仇敌,指东吴。 [6]拊剑:抚剑,按住佩剑。 [7]赴太山:指死。古人相信人死后魂魄归于泰山。 [8]弦急:指琴声急促。悲风:指慷慨的音声。 [9]言:指所唱的歌辞。
译文
百馀尺高的宫门的了望楼,我倚靠在窗牖前凭栏远眺。
放眼望遍周边的千里,早晚之间都能见到这一片平原。 君子常怀忧国的壮心,小人苟求舒适的生活自在清闲。 江表的仇敌还没有歼灭,为国家舍弃性命我心甘情愿。 按住我随身的佩剑西南望去,期盼有幸能战死在疆场。 琴瑟的弦发出急切有代表性的大约可分两大
类。一类哀惋悱恻,另一类则激昂慷慨。《杂诗》七 首中第一、四两首属前者,此诗自然属于后者。此诗 共十二句,一韵到底,每四句为一小节。第一小节写 登高远眺,统摄全诗;第二小节以"烈士"与"小人"对比, 借以明志。第三小节比第二小节更深入一层,直言自 己以身许国的打算。但第三小节的前两句乃承第一小 节的登高远眺而言,后两句则承第二小节的"国仇"二 句而言,带有总结全诗的意思。篇幅虽短,却波澜迭 起,气象万千。在曹植诗中,诚为异军突起的佳作。

《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杂诗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译文漫漫的多么深长,烈烈的北吹来正凉。

躺在床上辗转不能睡,披衣而起徘徊在前堂。

徘徊不定时光忽已久,渐渐浸湿我衣裳。

俯视池中清水起微波,仰看空中皎皎明光。

心星噣星排列呈纵横,转而流向正西方。

草虫的叫声多么可悲,孤独地向南。

内心闷闷不乐多,连续不断地。

想要高飞何处得双翅,想要渡河河面无桥梁。

面对长而微微叹息,忧思不尽断我腹中肠。

有一朵浮,耸立无依形状如车盖。

可惜浮没遇好,恰巧与突起的暴风遇。

暴风吹我飘行到东南,南行来到吴郡会稽郡。

吴会二郡不是我故乡,如何能够在此久停留。

抛开忧愁不必说其他,客子身居异乡畏人欺。

注释烈烈:风吹过之声。

展转:展同辗,指时翻来覆去。

寐:入睡。

彷徨:徘徊,犹豫不决,心神不定。

天汉:指银河。

西流:指银河由西南转而向正西流转,表示已是深时分。

三五:指星。

三指心星,五指噣星。

郁郁:苦闷。

济:渡。

梁:桥。

中:同“衷”。

中肠:谓腹中之肠,喻愁苦之甚。

浮云:漂浮的云。

亭亭:耸立而无所依靠的样子。

车盖:车蓬。

时不遇:没遇到好时机。

适:正值,恰巧。

行行:走了又走,这里是极言漂泊之远。

吴会:指吴郡与会稽郡,今江、浙一带。

滞:停留。

弃置勿复陈:此为乐府套语。

弃置:放在一边。

陈:叙说。

畏人:言客子力单,怕被他人所欺。

鉴赏用“杂诗”做题名,开始于建安时期。

李善注解释这一题名说:“杂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杂也。

”也就是说,触物兴感,随兴寓言,总杂不类。

所以,题为“",等于是,赋物言情,都是比较自由的。

这两首则是抒写他乡游子的情怀。

建安时期风气之一,是诗人喜作代言体诗。

即揣摩客观人物的情怀代其。

是其中突出一个,如他的《于清河见挽士新婚与妻别》是代新婚者抒情,《诗》是代阮璃的遗孀抒情,《代刘勋妻王氏杂诗》是代弃妇抒情。

《杂诗二首》也属于这一类,不过是代游子抒怀而已。

它的高妙在于能真切地抒写出他乡游子的情怀与心境,其中自不妨有作者自身的感受,却并不限于作者一身,这是与自抒己情的不尽相同的。

曹植的有关牺牲的诗

曹植的有关牺牲的诗

曹植的有关牺牲的诗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曹植的有关牺牲的诗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曹植的有关牺牲的诗白马篇朝代:魏晋:曹植原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二.曹植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慷慨激扬的诗句曹植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慷慨激扬的诗句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原文:白马篇曹植(魏晋)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首描写和歌颂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

(一说是指他的胞弟曹彰,另一说是指汉时骠骑将军霍去病。

)借以抒发的报国之志。

本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分散和闪烁着时代的光辉,为曹植前期的重要代表作品。

青春气息深厚.诗歌以曲折动人的情节,塑造了一共性格鲜亮、生动感人的青年爱国英雄形象。

开头两句以奇警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边城"六句,遥接篇首,详细说明"西北驰"的缘由和勇敢赴敌的气概。

末八句展现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杂诗·飞观百余尺翻译赏析
《杂诗·飞观百余尺》作者为东晋诗人曹植。

其古诗全文如下: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

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

国雠亮不塞,甘心思丧元。

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

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前言】《杂诗·飞观百余尺》是三国时期曹操之子曹植的一首诗作,通篇造语悲壮雄浑,结构严整紧凑,句无闲字,篇无闲笔,它体现了曹植后期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注释】①观:即是阙,宫门的望楼。

②御:凭。

③烈士:指有雄心壮志的人。

④偷:苟且。

⑤亮:诚然。

⑥丧元:丢掉脑袋。

⑦拊剑:按剑。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自己愿意从军讨蜀。

⑧赴太山:“太山”即“泰山”。

指欲从军讨吴,泰山地近吴境,故云“赴泰山”。

【翻译】高阙凌空百余尺,我临窗凭轩放眼四顾,朝夕入眼的是千里平原。

烈士多悲壮之心,小人只求苟且偷闲。

国仇尚未根绝,为此我甘心命丧黄泉。

按剑而起遥望西南,我情愿魂归泰山。

琴弦急促声调悲切,请君听我这番慷慨之言。

【赏析】这是曹植《杂诗七首》中的第六首。

通篇造语悲壮雄浑,结构严整紧凑,句无闲字,篇无闲笔,它体现了曹植后期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其主要抒发了赴难殉国的壮志以及壮志不遂的愤慨之情。

此诗共十二句,一韵到底,每四句为一小节。

第一小节写登高远眺,统摄全诗;第二小节以“烈士”与“小人”对比,借以明志;第三小节比第二小节更深入一层,直言自己以身许国
的打算。

但第三小节的前两句乃承第一小节的登高远眺而言,后两句则承第二小节的“国仇”二句而言,带有总结全诗的意思。

篇幅虽短,却波澜迭起,气象万千。

在曹植诗中,诚为异军突起的佳作。

“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

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为第一小节,第一句诗写楼观极高,不高则不足以远眺;第二句写当窗凭槛,视野自然开拓。

“飞观”,形容楼阁耸立,结构宏伟,如飞鸟之在高空;“临牖”,等于说“当窗”;“御棂轩”,等于说“凭槛”。

第三句“周千里”的“周”字用得确切而有气势。

“周”者,遍也,匝也,意思说向东南西北四周遍地远眺,都能望到千里之外。

“朝夕见平原”,通常讲成早晚都能看见平原,实有辞费之嫌;眼中的平原不可能有不成其为平原的时候。

其实“朝夕”本是表空间的名词,后乃引申为表时间的名词。

但鄙意上句既言“周千里”,则此句的“朝”、“夕”并不仅指东、西两面,而是概括指四面八方。

正如以“朝”、“夕”为早晚,虽指早晨和傍晚,实概括一昼夜之二十四小时而言之。

这两句正写出河南地处中原,登高望远,有控驭四方之势。

所以表面上看似领起下文,实已体现作者胸罗万象、气盖当世的雄才大略。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

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

”为第二小节,“烈士”,指有正义感而不怕牺牲的人,在古代不一定专指死者。

“偷自闲”,偷安而自甘闲散。

“亮”,诚然,实在。

“塞”,防止,杜绝。

“国仇”句,是说国家的仇敌诚然是一时还消灭不了的。

原意是说勇士要时时不忘自己应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烈士”二句看似泛指,涵义实深。

意谓自己本是“多悲心”的“烈士”,但每当遇到报国歼敌的机会,却不
允许自己参加,尽自己一份力量。

这无异把自己看成苟且偷安的“小人”。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客观的、平列的,事实上却洋溢出作者报国无门的一腔义愤。

因此接下来坚决表态:在国仇未灭之时,自己是甘心抛头颅、洒热血的。

然后转入“抚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

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这第三小节,承上第一小节登高远眺的描写更明确地表示,自己是关心魏蜀双方的战斗的,很想亲身奔赴前线。

蜀在魏之西南,故作者“抚剑”而瞩目“西南”。

“太山”,这里不是指山东的泰山,而是指陕西的太乙山。

此山与终南山相接,在今陕西郿县南,正当蜀军入魏的冲要之地。

当时诸葛亮既围陈仓,扬言要从斜谷取道郿县,太乙山正是必经之路,故作者打算奔赴到那里迎战敌人。

最后两句,依黄节注,“弦急悲声发”是比喻作者为什么要让人们听他慷慨陈辞。

“弦急”,指把琴弦绷紧,使调门儿增高。

盖弹琴时如果要使音调高亢激越,便把琴弦拧紧。

音调既高,“悲声”乃作。

这两句意思说琴弦一“急”,琴声自“悲”;而大敌当前,国家多事,自己却被投闲置散,使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才悲愤交加,慷慨陈辞的。

这两句既是“国仇”二句的补充,又是全诗的结语。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