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历史必修1同步测试第四单元 第13课 辛亥革命.doc
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练习单选题:第13课辛亥革命 含答
单选题:第12课辛亥革命基础巩固1.同盟会纲领是对兴中会革命纲领的继承和发展,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提出了民族主义B.提出了民权主义C.提出了民生主义D.提出了民主主义2.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是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
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3.1911年10月11日,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在报纸上得知“武昌为革命军占领”的消息后,惊喜万分。
随后,他先后前往华盛顿、伦敦、巴黎,会晤美、英、法等国政要,力图从外交方面寻求得到各国政府对国内反清革命的支持,但却受到冷遇。
列强采取这种态度主要是因为他们()A.与清政府保持着密切的关系B.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对中国革命的形势认识不清D.害怕中国革命在国际上产生不良的影响4.1911年12月29日,17个省的代表聚集于南京丁家桥江苏省咨议局,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大会。
选举结果是孙中山得16票,黄兴得1票,黎元洪得0票。
该结果反映出()A.孙中山是众望所归的革命领袖B.民主共和的趋势已不可阻挡C.旧官僚在革命集团内部受孤立D.清王朝的覆亡已经无可挽回5.在下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诸条内容中,最能体现约法本质的是()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结社等自由C.国民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D.实行责任内阁制6.南京临时参议院是近代中国的第—个民意机构,它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B.使民主共和政体在中国变成现实C.宣告了封建制度在中国的彻底瓦解D.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能力提升7.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B.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未完成革命任务D.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8.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说:“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大家一定把他看作疯子。
高中历史必修1习题:第十三课 辛亥革命+随堂达标训练+Word版含答案
第四单元第13课一、选择题1.(2017·杭州高一检测)革命派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把革命洪流汇集在一起,改变了过去“家家敲自由钟,人人扬自由旗”的局面。
形成这一情形的地点是( B ) A.武昌B.东京C.南京D.檀香山从题干材料“革命派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改变了过去‘家家敲自由钟,人人扬自由旗’的局面”可知描述的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故选B项。
2.(2017·成都高一期末)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
”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
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
材料说明( A ) 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B.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C.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材料中,张曾扬受到舆论指责不是因为捕杀革命党人,而是因为他的捕杀无供无证,欲杀则杀,没有“按律”,侵犯了人权,这体现了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A项正确。
3.孙中山早期的革命同志冯自由写道:“《民报》出世以前,世间尚无‘民生主义’之一辞。
孙总理与同志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时,仍称社会主义,但曰吾所主张救济社会经济之宗旨及方法,实较目前欧美人所言之社会主义为广大云……”孙中山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是( D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A、B两项是民族主义的内容,排除;“创立民国”是民权主义的内容,排除C项;“平均地权”是民生主义的内容,符合题目要求,D项正确。
4.(2017·哈尔滨高一期末)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
该观点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C )A.发动了武昌起义B.终结了清朝统治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D.颁布了《临时约法》依据题干中“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创建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13课 辛亥革命 》同步检测卷
第13课辛亥革命1.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答案D2.同盟会纲领是对兴中会革命纲领的继承和开展,同盟会纲领的开展主要表达在() A.提出了民族主义B.提出了民权主义C.提出了民生主义D.提出了民主主义答案C3.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是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
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A.是革命党人指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答案B4.以下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立法目的是为了推翻君主专制B.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和总统制C.拉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D.表达了分权制衡的立法原那么答案D5.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表达了()A.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性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C.为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留借口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答案B6.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规定()①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②总统有权单独公布法令③国民享有居住、言论等自由④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7.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完毕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
〞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乱D.改进更有利于社会稳定答案B8.1912年2月12日,清帝公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荣耀革命〞。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3课 辛亥革命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13课辛亥革命对应学生用书P51[学业达标]一、选择题1.下列两幅图,反映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些因素促成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①民族危机的深重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阻碍③清政府腐败无能④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④答案 C解析从图中看不出④,排除带④的选项。
故选C项。
2.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
这主要是因为( )A.首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中心C.革命党人着手发动起义推翻清朝统治D.孙中山共和革命思想为民众广泛接受答案 B解析同盟会成立以后,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中心,B项正确。
A、D两项表述错误,C项在同盟会成立前就已存在,排除。
3.下图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片段,它以时间轴的方式展现了辛亥革命的主要历程。
图中的①、②应是( )A.湖北军政府成立、同盟会成立B.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C.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D.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答案 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同盟会成立,在兴中会成立之后、黄花岗起义之前;1911年武昌起义,在黄花岗起义之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前。
故C项正确。
湖北军政府成立于武昌起义之后,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后,故B项错误;武昌起义发生于黄花岗起义之后,故D项错误。
4.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
这些文章的集中报道可能( ) A.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 B.出现在1895年C.与八国联军侵华有关 D.与辛亥革命有关答案 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点燃革命之火”“武汉”指的是辛亥革命开始于武汉,“排满兴汉”是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表现。
所以,这些报道可能与辛亥革命有关,故D项正确。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13课 辛亥革命 同步训练
第13课辛亥革命同步训练1. 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毕后阅读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
”日记反映的重要事件是( )A.武昌起义B.黄花岗起义C.北伐战争D.南昌起义2. 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
这一现象表明( )A.报纸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B.民众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C.清政府推动了近代报刊业发展D.舆论受到了政府的严格管控3. 武昌起义爆发后,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10月13日《申报》有如下报道:“……昨晚得武昌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张彪伤”。
12和13两日《泰晤士报》均在显要位置开辟专栏报道中国的革命,相关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叛乱”。
下列有关解读中,正确的是( )A.两报均较早给予了关注和报道,说明武昌起义的国内外影响大B.两报均大量报道起义情况,反映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高度肯定C.《申报》报道起义较为客观,说明当时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D.《泰晤士报》多称起义为“叛乱”,体现英政府的殖民主义立场4. 武昌起义后,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A.起义士兵的幼稚无知B.革命党人认为有“资历”的人才能号召群众C.在特定条件下,革命党人群龙无首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5. 1912年,孙中山自豪的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是指( )A.中华民国的成立B.五四运动的爆发C.国民大革命的爆发D.红军长征的开始6.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时同步练习: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1.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参议院和临时大总统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
这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确立责任内阁制度B.保障议会中心地位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限制袁世凯的权力2.观察如下“辛亥革命大事时间轴”。
如要将史事“宣统帝下诏退位”列入其中,则应将其放在A.①、②之间B.②、③之间C.③、④之间D.④之后3.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了充满民族主义的演说。
这次演说,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幡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
这说明A.东京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B.推翻清政府的时机成熟C.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D.孙中山的革命威望崇髙4.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5.孙中山去世后,被安葬在南京中山陵,墓前也是一块无字碑,原因是孙中山功高盖世,非文字可以表达。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D.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6.《全球通史》评价:“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
……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事实面前土崩瓦解。
”材料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包括①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②向西方学习进程缓慢③照搬西方体制④民族资本主义孱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干支纪年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它以60年为一个周期。
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同步测试卷
河北省保定市2017-2018年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同步测试卷解析版一、选择题1.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
”两段历史的分界点应该是A.鸦片战争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2.“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君主专制制度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3.1912年1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等各项权力;而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
临时约法做出这一修正的原因是A.强化议会权力防范个人独裁B.加强总统的行政决策权力C.革命党内部争斗,妥协退让D.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4.下图为近代报刊以某事件为题材的新闻漫画(“武昌”“瑞徵逃上兵轮”),该漫画反映的事件A.开始破坏着中国主权和领土B.促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使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D.推动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5.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的浮雕,有两块是反映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这两大历史事件的相似之处有A.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口号B.在革命政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C.曾在武汉建立与清朝正式对峙的政权D.革命纲领都有反封建的性质6.梁启超说:“(辛亥革命后),任凭甚么人,……若再想做中国的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
这说明辛亥革命A.彻底推翻了封建统治B.使人民获得了民主权力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沉重打击了列强侵华势力7.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该法律的进步性是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C.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8.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革命口号中,最早明确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是A.“扶清灭洋”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D.“打倒列强,除军阀”9.武昌起义后,由于立宪派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的转向扩大了革命的阵营和力量;而旧官僚在革命到来之时,则选择了反正、独立或是逃亡。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练习:第13课 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
第13课辛亥革命随堂作业——练双基一、选择题知识点一武昌起义1.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答案:D解析: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故答案为D。
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
2.20世纪初,某人在其著作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据此推断,此人可能是()A.林则徐B.洪仁玕C.康有为D.邹容答案:D解析:由“20世纪初”可排除A、B两项。
由“自由”“革命”等关键词可以看出,其主张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民主政体。
而康有为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反对革命,故排除C,答案为D。
3.“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这是中国近代革命党人黄兴为其领导的某次革命活动所写的挽联。
该革命活动是()A.武昌起义B.四川保路运动C.黄花岗起义D.金田起义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黄兴”“领导”“七十二健儿”“黄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发生于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
答案为C。
4.《纽约时报》是以报道重大事件为主、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报纸。
该报在近代某一时段共5个月的时间内,对中国某一事件的报道文章有500余篇;以该事件相关城市为标题关键词进行检索的话,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的报道数量分别为38、50和25篇。
由此判断该事件是()A.义和团运动B.鸦片战争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D.辛亥革命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时,应从题干材料信息“5个月”“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等进行判断,这与辛亥革命相符合,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在地理信息上均不符合,排除A、B、C。
【教育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十三课 辛亥革命 同步测试学习专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同步测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下图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 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B. 照搬了美国政治体制C.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D. 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2.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下面关于孙中山改历改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结束B. 含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C. 彰显了孙中山的共和观念D. 意在破除君主制度给人们的思想束缚3.孙中山在解除临时大总统时表示“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将此作为“效力”的方向。
黄兴也曾表示“吾党……以后当纯带一种建设性质”。
这些主张()A. 对民国形势的评判过于乐观B. 直指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C. 加速了国内和平时期的到来D. 指明了民主革命的新方向4.2019年3月11日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00周年纪念日,南京各界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纪念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这一里程碑。
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 它仿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原则B. 它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C. 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D. 它建立了总统制民主共和政治体制5.辛亥革命首义是()A. 武昌B. 南昌C. 广州D. 镇南关6.“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
”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A. 戊戌变法B. 辛亥革命C. 新文化运动D. 国民大革命7.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该诏书()A. 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B. 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C. 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D. 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8.在学习了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有五位同学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哪些同学的观点符合辛亥革命的实际情况()甲: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乙: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丙: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丁:辛亥革命用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戊:辛亥革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A. 甲丙戊B. 甲乙丙C. 乙丙丁D. 乙丁戊9.“国”字传统写法是“國”,但在下图中却写为“囻”,并认为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
历史试题人教版必修1 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辛亥革命1.(2017·温州期中)吴玉章先生曾写下诗句“廿世纪初零五年,东京盛会集群贤”以纪念辛亥革命。
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兴中会建立B.同盟会成立C.武昌首义D.中华民国成立解析:根据材料“廿世纪初零五年”,即1905年,地点,东京,同盟会是1905年创办于东京,故B 项正确。
答案:B2.武昌起义后,黎元洪被起义军从床下拉出来推到湖北省都督的位置,被后人称为床下都督。
这一典故最能说明( )A.辛亥革命不彻底,旧官僚混入革命B.武昌起义的发生具有偶然性C.武昌起义准备不充分D.武昌起义的队伍是乌合之众解析: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推举旧官僚黎元洪为都督说明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所以答案选A项。
答案:A3.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与这一事件相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B.辛亥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C.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创造了条件D.中国从此结束了封建制度解析:宣统帝退位后,袁世凯通过一系列手段最后迫使孙中山等承认其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故A 项正确。
答案:A4.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
该观点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A.发动了武昌起义B.终结了清朝统治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D.颁布了《临时约法》解析:依据题干中“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创建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答案:C5.(2017·温州期中)1895年广州起义时,革命党人被认为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恢复共和。
上述变化反映出( )A.民主共和观念日渐传播B.清王朝统治的日趋衰弱C.儒家思想遭到彻底摒弃D.资产阶级民主逐步完善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变化:1895年到1915年,造成改变的原因是经历了1911年辛亥革命,尤其是取消帝制建立共和,说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13辛亥革命测试版含答案
第四章近代中国反入侵、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辛亥革命测试题知识点:辛亥革命的背景1.“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革命党人为改变这种现象而采取的最要紧行动是( )A.成立中国同盟会B.与保皇派论战C.发动黄花岗起义D.成立南京临时政府2.《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那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维持下去。
第二,还要……能看到前途……坚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能够够改变目前的艰巨处境。
”以下能够反映20世纪初的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辛亥革命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辛丑条约》和义和团运动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知识点:辛亥革命的进程3.(2021·西北工大附中模拟)以图证史和以史释图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式。
严昌洪教授的新著《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以大量的历史图例,展现了民国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时期社会生活的灿烂画卷。
以下图例反映的历史信息错误的选项是( )。
A.宣统三年银币发行时中国已显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B.民国三年银币发行时辛亥革命的果实已被窃取C.图一到图二的转变反映近代中国的民主化历程D.民国三年银币发行说明那时中国的政体仍然是君主专制4.(2021·福建文综,1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功效象征的是( )。
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2021·江苏徐州高三摸底)闻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那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以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峻问题。
”这段话评论的是( )。
A.民族主义 B.民生主义C.民权主义 D.民主主义6.(2021·湖南长郡中学月考)公元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发布《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第13课 辛亥革命同步练习人教必修1.doc
第13课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20世纪初,民主革命取代维新变法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是因为①戊戌变法失败②《辛丑条约》的签订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④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发动革命运动的根本目的是A.改朝换代,由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B.实现君主立宪的国家政权C.开辟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D.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实现中华民族独立3.《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
”对其认识正确的是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B.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C.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4.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
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各报刊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
其中属于1912年的是A.立宪、八国联军、南昌、赔款、阿QB.三民主义、民国、南京、孙逸仙、共和C.新文化、北洋、实业救国、张骞、仲甫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5.在中国近代史上,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A.武昌起义成功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C.清帝退位D.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6.1915年12月20日,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在北京居仁堂正式登基称皇帝,改元洪宪,册封了将领、皇子、后妃。
这套做法实际上是恢复了A.共和制度B.宗法制度C.君主专制制度D.君主立宪制度7.武昌起义后,袁世凯重新掌握清政府实权的最主要原因是A.控制着北洋新军B.立宪派的支持C.帝国主义的扶植D.革命党人妥协&有人这样评价辛亥革命的作用:“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
”这表明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A.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B.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迫使清帝退位D.建立了完善的民主制度9.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同步练习
第13课辛亥革命同步练习1.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属于资产阶级革命C.具有明显的妥协性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2.口号和标语往往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下列标语、口号最有可能出现在武汉街头的是A.热烈祝贺孙中山先生就任军政府都督!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万岁!C.热烈庆祝湖北军政府诞生!D.满清已经灭亡,汉人从此翻身!3.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是A.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B.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C.没有改变中国的政体D.没有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4.河北无极(无极,地名)有歌谣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
”“大脚大,大脚大,阴天下雨我不怕;大脚好,大脚好,阴天下雨滑不倒。
”这些歌谣最早应该出现于A.太平天国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后D.解放后5.周锡瑞教授曾经指出:“推翻满清,建立民主共和政府,这种信念曾创造了对于革命几乎是普遍的支持。
……而在1912年以后,那种魔术般灵验的信念,开始淡薄起来了。
尤其对于农民,革命带给他们的是一无所有。
”材料意在表明A.辛亥革命具有深厚群众基础B.孙中山无意改变农民处境C.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没有实现D.革命在后期脱离群众的支持6.某中学考试有这样一道文字题:试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
在阅卷中假如你是历史老师,应该给满分的答案是A.制定机构不同,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和全国人大制定B.性质不同,分别为资本主义性质宪法和社会主义性质宪法C.从时间上看,都颁布于新政权建立之后D.从影响上看,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7.“中国共和立国,有志之士,群起相效仿”,“集合结社,犹拓我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
高中历史同步教学 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
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
”这反映出()①同盟会政治纲领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④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要求相结合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解析】本题综合性较强,既考查了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也综合性地考查了辛亥革命实现中国社会巨变的多方面原因。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它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推翻了清朝及君主专制制度。
另一方面,孙中山本人面对中华民族的危机,能够投身于革命事业,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也反映了他不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答案】 D2.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A.总统B.参议院C.总理D.国民全体【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教材重要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而且还考查了对《临时约法》内容和实质的认识。
《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既然“民主”,国家的主权当属国民全体。
【答案】 D3.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A.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B.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C.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施压D.报刊登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A、B、C三项均符合史实,D 项本身不正确,应该是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答案】 D4.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直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①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②帝国主义各国支持袁世凯③封建专制统治宣告结束④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封建专制结束的标志是辛亥革命,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的标志是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2017-2018学年人教高一历史必修一同步训练13课辛亥革命(含解析)
13 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北京大学房德邻教授赞同以1912年划分近代史的主张。
他认为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远远超过1919年五四运动,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支撑该观点成立的理由包括()①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②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③建立了一个近代国家体制④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的相关知识。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随后,皇帝溥仪退位,清王室的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也随之结束,①②正确。
因为中华民国开始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故③正确。
而④错误,因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没有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故本题选B。
2.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
”材料中的“这个办法”是指()A.武装夺取政权 B.联合地方实力派C.推翻清朝政府 D.开展国民大革命【答案】D3.北京大学房德邻教授赞同以1912年划分近代史的主张。
他认为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远远超过1919年五四运动,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支撑该观点成立的理由包括()①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②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③建立了一个近代国家体制④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的相关知识。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随后,皇帝溥仪退位,清王室的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也随之结束,①②正确。
因为中华民国开始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故③正确。
而④错误,因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没有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故本题选B。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十三课 辛亥革命 同步测试-文档资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同步测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下图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 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B. 照搬了美国政治体制C.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D. 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2.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下面关于孙中山改历改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结束B. 含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C. 彰显了孙中山的共和观念D. 意在破除君主制度给人们的思想束缚3.孙中山在解除临时大总统时表示“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将此作为“效力”的方向。
黄兴也曾表示“吾党……以后当纯带一种建设性质”。
这些主张()A. 对民国形势的评判过于乐观B. 直指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C. 加速了国内和平时期的到来D. 指明了民主革命的新方向4.2019年3月11日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00周年纪念日,南京各界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纪念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这一里程碑。
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 它仿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原则B. 它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C. 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D. 它建立了总统制民主共和政治体制5.辛亥革命首义是()A. 武昌B. 南昌C. 广州D. 镇南关6.“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
”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A. 戊戌变法B. 辛亥革命C. 新文化运动D. 国民大革命7.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该诏书()A. 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B. 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C. 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D. 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8.在学习了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有五位同学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哪些同学的观点符合辛亥革命的实际情况()甲: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乙: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丙: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丁:辛亥革命用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戊:辛亥革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A. 甲丙戊B. 甲乙丙C. 乙丙丁D. 乙丁戊9.“国”字传统写法是“國”,但在下图中却写为“囻”,并认为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13课辛亥革命一、单项选择题:1.湖北省武汉市的武昌区有一条街叫“首义路”,这是为了纪念发生在这里的武昌首义。
武昌首义发生于A.1911年10月10日 B.1912年元旦C.1912年2月12日 D.1912年3月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诸法令中,对原中国同盟会纲领未真正实施的纲领是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3.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集中反映了A.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B.当时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深切愿望C.当时中国人民寻求民族独立,推翻帝制的深切愿望D.当时中国人民寻求民族独立和解放,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4.中国近代史上,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A.湖北军政府成立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C.清帝退位 D.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5.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原因是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B.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C.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确立了国民的权利与自由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员有弹劾总统的权力,表明A.中华民国有真正的民主 B.孙中山也受到制约C.临时大总统没有权力 D.孙中山试图限制袁世凯7.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原因有①同盟会四分五裂②列强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③立宪派旧官僚乘机向革命党人进攻④革命政权内外交困处境艰难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8.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C.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殖民势力9.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但没有得到资本主义各国的支持,其主要原因是A.外国人不了解孙中山及其革命的性质B.资本主义各国不赞成武装起义的斗争方式C.西方各国不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D.列强已经选中了袁世凯为其代理人10.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巨变的是A.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B.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C.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D.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1.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抵抗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12.“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予吾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均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第十三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5·浙江学业水平模拟)同盟会纲领是对兴中会革命纲领的继承和发展,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提出了民族主义B.提出了民权主义C.提出了民生主义D.提出了民主主义解析:兴中会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具有民族、民权的含义。
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相比较兴中会纲领,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民生主义,故选C项。
答案:C2.(2015·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是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
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解析: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之前进行了不只一次的武装起义,所以A项错误。
宣统皇帝是在袁世凯逼迫之下退位的,所以B项不正确。
C项表述错误。
故选D项。
答案:D3.1911年12月29日,17个省的代表聚集于南京丁家桥江苏省咨议局,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大会。
选举结果是孙中山得16票,黄兴得1票,黎元洪得0票。
该结果反映出() A.孙中山是众望所归的革命领袖B.民主共和的趋势已不可阻挡C.旧官僚在革命集团内部受孤立D.清王朝的覆亡已经无可挽回解析:在临时大总统选举的投票中,孙中山的得票最多,这是他长期从事并领导革命活动,享有崇高威望的结果。
答案:A4.(2015·临沂高一检测)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这一观点认为两国“光荣革命”() A.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B.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C.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解析:本题可以用排除法选出答案。
辛亥革命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进行,而且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B项错误;英国虽保留了君主制,但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C项错误;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采用了暴力方式,英国虽然采用了非暴力的方式,但确立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D项错误。
答案:A5.(2015·湛江高一模拟)在下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诸条内容中,最能体现约法本质的是()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结社等自由C.国民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D.实行责任内阁制解析:首先理解“约法本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有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性质。
据此分析选项可知:A项所述的内容实质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最能体现约法的资产阶级性质。
答案:A6.南京临时参议院是近代中国的第—个民意机构,它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B.使民主共和政体在中国变成现实C.宣告了封建制度在中国的彻底瓦解D.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因此,A、B两项可以排除。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仍十分艰巨,由此可排除C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它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答案:D7.(2015·广东学业水平模拟)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说:“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大家一定把他看作疯子。
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看作是疯子的人。
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C.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解析: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对皇帝有不同看法,出现这种不同的看法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之后人们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看法发生了彻底变化。
B项与题干无关;C项虽然是经济角度,但是这一变化应该发生在一战期间,与题干中辛亥革命这一时间点不符合;D项发生在1915年后,时间上也不符合。
答案:A8.(2015·景德镇高一调研)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
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C.反封建不彻底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解析:鲁迅先生的所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带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尤其是军政府中还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这说明辛亥革命反封建的不彻底性,最终也必将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
答案:C9.(2015·濮阳高一期末)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
”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材料强调辛亥革命后社会民众希望有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强权人物出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手握兵权,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材料又说袁世凯上台“于法有据”是“选举出来的”,可见袁世凯上台是时代的选择,具有必然性。
答案:B10.(2015·宁波高一期末)以下是对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评价:①民主革命的先行者②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者③移风易俗的倡导者④有世界影响的伟人其中②④的评价基于()A.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B.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C.社会史观,全球史观D.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解析:注意题干仅是分析②④项评价所体现的史观,②是从中国近代化角度来予以评价,体现了现代化史观,而④是从世界范围角度来分析,是全球史观,故A项正确。
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1.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出现过许多革命团体,其中影响最大、最足以代表整个革命运动的是孙中山创建并领导的兴中会和同盟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兴中会的作用远不如同盟会,但其开创之功不可忽视:一是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讲明当时中国处境的危迫;二是组织武装革命。
因此,到同盟会成立及进行反清革命的时候,大家一致认同孙先生是第一个高举革命旗帜的人。
——摘编自《张岂之、金冲及对话辛亥革命》材料二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积极联络会党和新军,先后在各地组织和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如:湘赣边界萍(乡)浏(阳)醴(陵)起义,广东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廉(州)防城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云南河口起义,以及著名的广州起义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材料三同盟会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即同盟会誓词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
同盟会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统一革命组织,它把当时很多的革命组织集合起来。
1904年时全国成立了很多革命组织,著名的有华兴会、光复会、岳王会等。
辛亥革命以后多省独立……当时独立的十七个省投票选举大总统,十六票选孙中山,还有一票选黄兴,并没有出现南方的分裂,这正得益于同盟会组织上的统一。
同盟会的组织成分以先进知识分子为主,其成员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兴中会的成员百分之九十五是广东人,而且他们的成分基本上是华侨商人和会党分子。
同盟会使先进知识分子群体有了一个公认的领袖——孙中山。
孙中山对团聚各种革命力量,建立全国性革命政党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时留学海外的先进知识分子虽然具有新思想,但缺乏统一的领导,孙中山在当时发挥了凝聚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
——摘编自《张岂之、金冲及对话辛亥革命》(1)据材料一,兴中会的“开创之功”表现在哪些方面?(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的实质及作用。
(3)金冲及说“同盟会的历史作用比兴中会更大”。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这一观点。
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从武装起义的主要特点分析,如脱离群众、单纯的军事行动等;第二小问从扩大革命影响、促使革命高潮的到来等方面分析。
第(3)问,提炼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
答案:(1)表现: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组织武装革命(揭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序幕);孙中山成为民主革命的旗帜。
(2)实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党领导的脱离群众的单纯军事行动。
作用: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反对封建专制的精神;在全国民众中扩大了革命的影响,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3)金冲及的观点是正确的。
理由: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同盟会建立起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先进知识分子为主的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盟会使先进知识分子群体有了一个公认的革命领袖——孙中山;同盟会频频发动武装起义,加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
12.(2015·西安中学高一期末)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材料三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
以下几个因素可解释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几十年中所产生的这一悲惨结果。
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
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传统的文官候选人一直从那里产生。
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注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艺术。
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临时约法实行什么制度?这个制度具有什么进步意义?(3)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最坏的时期”是由谁统治的?依据材料三,概括由于哪些因素造成了“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分析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