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道互补”现象对中国文学的几点影响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概念。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的
两大支柱,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精神。
儒道互
补对于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儒道互补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家庭、社会关
系的和谐。
儒家强调孝道、仁爱,提倡仁义道德作为社会行为准则。
而道家思想则强调与
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无为而治、安静无为,追求个体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儒家注重社会
伦理,道家注重自然伦理,二者相辅相成,可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儒道互补可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修身养性,提倡追求厚德载物的
人生境界。
儒家强调个体的责任与义务,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追求全面人格的培养。
而道
家思想则注重个体的解脱与自由,追求个体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儒家注重外在的社会修养,道家注重内在的个体修炼,二者的结合可以使个体在精神和道德层面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儒道互补可以推动社会进步。
儒家思想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秩序,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道德底线。
儒家的文化传统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社会进步和繁荣的重
要保障。
而道家思想则强调自由、平等、反对繁文缛节,追求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道家的思想为倡导社会变革和创新提供了思想基础。
儒道互补可以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
中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
儒家和道家:两种传统的人生观对中国文人的影响
儒家和道家:两种传统的人生观对中国文人的影响作者:林秋颖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6期摘要:儒家思想是一种入世思想,孔子和孟子所提倡儒家思想都是在鼓励文人“刚毅进取”;道家思想让我们即使处于逆境也能拥有一颗通透、明达的心来看待世界。
儒家和道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虽然看似相互矛盾,但是却在矛盾中激发灵感,使得儒家和道家相互补足,利用这种儒道互补的思想,影响了一类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骚客都有受到儒道互补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道家;人生观作者简介:林秋颖(1995-),女,内蒙古赤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1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提出“所有的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
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斗;道家旁观、微笑。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两种思想:积极入世与失意归隐的思想交织。
儒家鼓励积极入世,对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一旦失败,却没有提供心灵上的安慰,而道家则刚好弥补了这一点。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并且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儒道互补的思想则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儒家思想是一种入世思想,都是在鼓励文人“刚毅进取”,在《论语·子路篇》中提出:“刚、毅、木、讷近于人”,就是说具备了刚毅、果断、朴实、言语谨慎这四种品格就是接近于仁了。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所讲求的仁是刚毅进取、积极向上的一种精神,文人在治学,立身处事和事业的追求上面都要树立这种刚毅的精神。
但是儒家只给文人们提供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却忽略了对失败的文人进行安慰,这时候道家思想就恰好弥补了这一点,为中国文人提供了一个心灵上的居所。
道家这个博大渊源的学说思想让我们即使处于逆境也能拥有一颗通透、明达的心来看待世界,我认为道家思想中反映出来的生死观念颇值得我们认真钻研和学习。
道家倡导自然精神,也有很多关于生死的论述,非常经典。
中国文化中儒_道两家不同的神话阐释方式及其文学影响
帝三百年。请问 : 黄帝者,人邪?亦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 乎? ’曰 : ‘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 其教百年 : 故曰三百年。” [5] 这就把一个本来充满了神秘意味的 ’ 黄帝传说“合理”地装扮成了实实在在的史实。又如汪继培辑 本《尸子》卷下载子贡请教孔子 : “古者黄帝四面,信乎? ”孔 子解释为 :黄帝取合己者四人, “ 使治四方, 不谋而亲, 不约而成, 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 [6] 在孔子的解释中,神话中的四张 ” 脸天神就顺理成章地变成古代史中善治四方的人王了。 孔子的解释表明了他对这种怪异之事的基本态度。 《论语 ·述 而》中记载 :子不语 : “ 怪、力、乱、神。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对这一条注曰 : “怪异、勇力、悖乱之事,非理之正,固圣人所 不语。鬼神,造化之迹,虽非不正,然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者, 故亦不轻以语人也。 谢氏曰 :圣人语常而不语怪, ‘ 语德而不语力, 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4] 这大概就是孔子把一只脚的 ’ 怪兽说成人的原因 : 非理之正。这里突出表明了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对中国上古神话所持的态度 : 理智而现实的“不语”状态。 且不论这些后世对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否属实,但它们都明 确表示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们不断改造神话,使之历史 化的努力。儒家思想这种改造神话的特点与孔子重视实践理性 的礼乐之道关系密切。孔子思想的核心在于“仁-礼-乐”三 者的关系。在三者中, “仁”为中心,因为“礼”所规定的上下 等级、尊卑老幼的秩序是建立在以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子 之爱基础上的。这种亲子之爱即是“仁”的根本,只有唤起了 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的这种“仁”并使之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这才能有效地维护“礼”的体制,社会就可以和谐发展。孔子 通过以“仁”释“礼”把宗教神学巫术等外在支配内化为个人 的伦理要求。同时,孔子看到“乐” ,因此他很重视“乐”的作 用, 常“礼” 、 “乐”并称, 要通过“乐”使“仁”渗入个体人格, 从而维护他所看重的周礼之制。由此可知,孔子十分重视社会 的稳定和人心的和谐。现实中已然存在的神话传说只有将它们 转化为合情合理的史实才能避免将世人导向混乱和虚无,才能 从根本上巩固儒家思想中理想的人伦基础和世界秩序。因此孔 子身体力行地将神话改为历史。有鉴于先师的做法,儒家后学 也多讲经世致用,依据实用经验改造神话,使之成为历史。 这种理智化的改造方式固然有稳固思想的作用,但也有其 负面影响。首先,这种改造神话的极端做法为后世的文学阐释 做了不佳的表率。为了伦理教化的需要可以不顾事实, 曲解文意, 蓄意捏造,形成许多虚假的阐释作风。最著名的例子当属后世 儒学大家们对孔子推崇备至的文学盛典《诗经》的曲解。比如, 《毛诗序》认为《国风 · 周南》中的三篇写男女情爱和劳动欢愉 的诗歌《关雎》 、 《卷耳》 、 《芣苢》分别表现的是“后妃之德” 、 “后 妃之志” 后妃之美”与原诗意旨相距很远。对于 “ 、 , 《卫风 ·氓》 诗 《 , 序》解释为 : “ 《氓》 ,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 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 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佚也。 ”朱熹《诗集
儒道互补的意义及影响
儒道互补的意义及影响摘要儒家和道家一直是两种矛盾的思想,一主张“入世”,另一个主张“出世”。
但是中国古代却有很多文人政客能够把这两种矛盾的思想统一并加以利用。
儒道互补的思想对当时的不少文人政客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儒道互补出世入世独尊儒术互补1.儒道互补的含义及内容“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还有一个是儒道互补。
这三个词语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
中国哲学具有十大特点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
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就其内容和结构来看,儒道两家的思想无疑是主体;就其特质来看,儒道两家思想的互补最具决定性和典型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逐步确立的儒释道多元互补的稳定的文化结构中,儒道两家思想的交融互补居于首要的和基础的地位。
因而,了解儒道互补,对于把握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深层底蕴,都是至关重要的。
儒道之互补,是以两家学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广泛而又明显的差异为前提的。
它们各有长短得失,且此家之长正为彼家之短,反之亦然,从而使得两家思想的互补成为必要和可能。
儒道互补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论古代帝王还是文人雅士都有收到儒道互补影响的人如汉武帝刘彻、文豪苏轼都受到儒道互补的影响。
从古至今,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多次文化整合。
而士人是一个具有文化特质的社会阶层,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是社会的精英。
因此,在乱世或每一次社会变革与文化整合当中,士人阶层往往成为时代的先锋,社会与文化前进的推动者,亦或某种社会风气、时代思潮的倡导者。
然而在“道不行”、“邦无道”的国家动荡衰亡的乱世中,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士人们却往往成为政治集团间权力倾轧的牺牲品。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儒和道,因为其广泛的影响力和深远的历史背景,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价值观为核心,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道家思想则以“道”为核心,强调“无为而治”、“自然“等概念。
两种思想各有千秋,一直以来都有很高的影响力,且互相补充,互不排斥。
笔者在这里将从两种思想的核心概念、价值观、历史渊源、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等四个方面来谈谈儒道互补的关系。
一、儒道思想的核心概念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仁,其核心思想是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优先考虑。
儒家认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人际关系的和谐,需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尊重先祖和长辈,注重人的性格修养和公德心。
儒家强调理性思维和实际行动,推崇奋斗、努力工作、诚实达成目标。
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其核心思想是自然和谐、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人类社会需要服从自然规律,需要追求心灵上的解脱和宁静。
道家的思想注重寻求内心的平衡、对沉迷物质的理性思考,使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通过修行来达到一种自然的状态。
二、儒道思想的价值观儒家思想的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
其中的“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代表了一种人文关怀和道德标准;“义”代表了一种责任和义务意识;“礼”代表了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优先考虑;“智”代表了一种理性思维和实际行动、宏观把握事物的能力;“信”代表了一种诚信、真实和忠诚的态度。
儒家思想的价值观注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而道家思想的价值观强调自然和平、无拘无束,自由放任,乐观自信。
三、儒道思想的历史渊源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的儒家学派主要是对易经的研究和解读,他们强调人际关系、礼仪和等级制度的重要性,致力于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观念。
而道家则起源于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其主要的创造者是老子和庄子,他们提倡自由、无拘无束、自然和谐,反对权力和任何形式的限制。
不过,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
儒家从正面看社会,道家从负面看社会。 儒家在朝看社会,道家在野看社会。 儒重视继承,道重视批判。 儒家从传统文化的积极面看现实生活的希望, 道家从现实生活的阴暗面看传统文化的失误。 有儒无道则沉闷,有道无儒则偏激。 儒家保护的是旧文化,道家创造的是新文化。 儒家在保护中有创新,道家在创新中有继承。
儒家(加法):主张人要加强自身修养, 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 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心——达则兼济天下。
道家(减法):强调的则是一种宁静和 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穷则独善其身。
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别很大,却互相补 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的 矛盾统一。
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儒道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道家义利观
《老子》五章,老子如何谈到“义利” 的?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 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 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 欲,绝学无忧。”
弃圣弃利 弃义弃利
道家义利观
老子: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
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 有。”
——弃圣弃利
儒道互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 结构的概括,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后来都 衰落和断绝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得 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儒道两家学说 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机 制,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正与负的互动 和互补一样,相生相融,相辅相成,奇妙 无穷,经久不衰。
他提供了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 智、读庄得慧、读韩得直面、读荀得进取、 读墨得侠义的心。
翻开教材《孟子见梁惠王》,当梁惠王问: 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对我国有什么有 利的事情吗?咱们看一看孟子是如何回答 的。——齐读《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的回答中,他是如何一层一层的分析, 从而得出自己的义利观的?
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
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摘要】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是指儒家与道家哲学相互融合,在审美领域中产生的独特视角和理念。
在审美观念中,儒道互补展现出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美学意义,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其美学价值观体现了传统的仁、礼、道、义等美德,并在文学艺术、传统建筑与园林等领域中得到了体现。
在现代社会,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个体修养、以及建设人文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望未来,儒道互补的发展将进一步丰富人类审美体验,推动社会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将持续影响着个体和社会,引领着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儒道互补、美学功能、审美观念、美学价值观、文学艺术、传统建筑、园林、现代应用、当代社会、个体与社会、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介绍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是指儒家和道家两大传统思想在美学领域中相互融合、互相补充,共同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理念和风格。
儒家注重人伦道德、社会秩序和仪式礼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责任感;而道家则追求自然之道、无为而治、超脱世俗的境界。
两者虽然在思想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在美学观念中却能互相融合,形成一种综合而完整的审美体系。
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在审美观念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还反映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思考。
儒家强调礼义之道,注重文化传统和社会规范,体现了人类对理性和秩序的追求;道家则强调自然和谐、无为而治,体现了人类对自然之道和超越物质世界的向往。
将儒道二家的美学观念相互融合,既能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能开拓审美思维的新境界,为人类审美体验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和可能性。
2. 正文2.1 儒道互补在审美观念中的意义儒道互补提倡的和谐、平衡、中庸的思想,对于审美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传统儒家思想中,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注重个体的自我修养与社会责任的平衡,这种思想在审美领域中得以体现。
儒道互补专题探讨(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儒道互补专题探讨(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儒道互补专题探讨(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儒道互补专题探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派一直是相互影响、互相借鉴、相互包容的关系。
儒家注重礼仪法度,重视人伦关系;道家则强调自然,追求道义。
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自的体系,并相互融合,互相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探讨儒道互补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历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儒家和道家是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们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
在先秦时期,儒家、墨家、道家都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儒家、墨家、道家三家创立之初,都不是完整的哲学体系。
儒家提出的仁爱、礼貌、道德等不同于警惕、利益、法律,墨家提出的协同、便利、抵消等不同于利益、刑罚、战争,道家提出的自然、道义等不同于人心、社会。
到了汉代,儒家被视为官方道德规范,皇帝下的所有教育机构都是儒家学派。
道家則與儒家相抗衡,其学说也被正式系统化。
陶渊明、李白、杜甫等文人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到宋代时,在中国哲学史上,儒学已处于主导地位,但道家思想也不断发扬光大。
陈摶、张道陵、李逵都是著名的道家思想家。
道教不仅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也影响到了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等。
二、思想儒家思想主张,培养人的道德品质、遵守社会规范,推崇“人伦”,强调“君子”成为社会的典范。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用心体察他人之痛苦,以同情之心来对待他人,体现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
道家思想,则主张通过“养身法”,来达到身心平衡与气质纯净,亡己见,无喜怒哀乐之心。
主张追随道与自然,追寻至真至善的充满无限可能的象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即“道”是自然万物中的本体与本源,万物皆有正常之道,万物皆随其自然演变,如太极图所示之阴阳变化,贯穿着道家思想的核心。
三、文化中国文化历史上,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和融合,可以从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结晶,它包含了许多儒道思想的元素。
儒道互补
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
有了这“入世而又出世”的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①冯先生说的,其实就是“儒道互补”对中国古代哲学基本形态之形成的规范作用。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作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中两座既对立又统一的高峰,其思想核心、人生观及气质风度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儒家的“重仁尚礼”与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有为”与道家的“无为”、儒家的“刚健中正”与道家的“阴柔脱俗”都使两家思想呈现出对立的局面;同时,这种对立又不是绝对的,“天人合一”正是两家思想相互联系之关键,而“有为”产生于“无为”也将两家思想有机融合,最终在有形之刚健中蕴涵无形之阴柔的外在与内在的表现中使得两家思想得以统一。
可以说,“儒道互补”这一现象与整个中国思想史的发展相始终。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与道家的思想,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文人品格、文学创作、文学理论等各个方面产生过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的深远的影响。
本文即拟从“儒道互补”入手,探讨其对文人心理结构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两个方面。
一、文人的心理结构儒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两大支柱,对于在孔孟与老庄思想的熏陶下成长的文人们来说,出仕与退隐,兼济与独善,乐观进取与消极退避这两种人生态度始终是他们需要面对的选择。
一般说来,儒家主张积极入世,以兼济天下为己任;道家则主张超旷出世,以逍遥自适为理想。
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
儒家思想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本身就有求仕进、行退隐,立功名、安贫贱这样一些互补观念。
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人物也不是完全没有社会责任心,只是他们较多地以批评者的面目出现,并以文明倒退而不是进步为理想解决方法,从而有别于孔孟而已。
在日后的历史和社会选择中,儒家入世的一面与道家出世的一面各自得到强化,形成了民族文化与心理上这种“儒道互补”的基础格局。
在这种格局中,超旷出世,知足保和,委运任化等等都成为道家为文人在天下无道,仕途多舛的现实人生中提供的心理准备和自我调节的方法。
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社会之影响
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社会之影响
邵龙宝
【期刊名称】《河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儒道互补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生命形态,铸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人的国民性,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阴阳互动、刚柔相济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儒道都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只是两家的落脚点不同,儒家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动力机制作用,
道家起到了平衡机制作用,儒道互补表现为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对立与统一.儒道
均具有宗教的超越性,但与西方的宗教性不同,主要体现在"安身立命"、"终极关怀"
和人格的"内在超越"等方面,其内在的根据是道德精神.中西方不同的宗教性对科学、民主和社会政治的演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总页数】3页(P1-3)
【作者】邵龙宝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法政学院,上海,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相关文献】
1.浅谈儒道互补对中国古代文论形成的影响 [J], 杨婧敏
2.论儒道互补思想对杜甫诗歌审美态度的影响 [J], 杨丽琼;郭艳华
3.浅析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对古代医学的影响 [J], 李珂;魏佳丽;高佩
4.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 [J], 崔雪茹;李明睿
5.中国社会团体发展尊儒与个体生活重道的儒道互补人格心理结构探论 [J], 张海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社会之影响
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社会之影响儒道互补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生命形态,铸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人的国民性,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阴阳互动、刚柔相济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道都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只是两家的落脚点不同,儒家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动力机制作用,道家起到了平衡机制作用,儒道互补表现为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对立与统一。
儒道均具有宗教的超越性,但与西方的宗教性不同,主要体现在“安身立命”、“终极关怀”和人格的“内在超越”等方面,其内在的根据是道德精神。
中西方不同的宗教性对科学、民主和社会政治的演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标签:儒道互补;中国社会;影响作用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孔子和老子,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影响最深、既广且久的学派是儒道。
中国思想文化的基本特点是“阳儒阴道”、“外儒内道”、“儒中有道”、“道中有儒”,儒道互补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生命形态,形成了中国思想的阴阳互动、刚柔相济的特色,缔造了大一统的中华帝国,铸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人的国民性。
儒道在源头上就是互补的。
儒道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文化,均产生于发达的农业文明和成熟的理性智慧,其共同的文化源头是《易经》。
《周易》前一部分是《易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名和卦画,周文王的卦辞和周公的爻辞,后半部分是《易传》。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的身心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部经典,它以朴素的辩证思想揭示了包括时间、空间、物质三个范畴在内的日地关系同步运行的规律,囊括了包括时间(春夏秋冬年)、空间(东西南北中)、物质(金木水火土)在内的地球上一切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的身心运行最普遍的变化规律。
《周易》中所讲的“太极”,是指太阳系中恒星和行星的两极,所说的“两仪”是指乾坤,亦即日地,所说的“四象”是指四季——也就是“元亨利贞”四德,与春夏秋冬(年),与木火金水土、仁义礼智(信)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依据天道讲人道的天人合一思想。
浅析儒道互补对中国文人的影响
浅析儒道互补对中国⽂⼈的影响浅析儒道互补对中国⽂⼈的影响【摘要】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提出“所有的中国⼈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
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道家旁观、微笑。
”本⽂通过介绍儒道互补这⼀中国传统⽂化内涵,评述相关⽂献在道之根本,互补⽅向,互补层⾯以及情感认知等⽅⾯的现有研究理论,以陶渊明和苏轼⼀⽣出世⼊世的代表性诗词的写作特点为例,针对儒道互补对⽂⼈的影响进⾏分析,结合⾃⾝感悟总结说明儒道互补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儒道互补⽂化结构儒家⽂化道家⽂化出仕⼊仕林语堂先⽣在《吾国与吾民》1中提到:⽆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5 千字的《道德经》2包含了对超脱⽼猾哲学思想的凝炼叙述,这样精辟的著作再也找不到第⼆部了。
道家学说⽆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意味着某种超脱者猾者的⿇⽊不仁,该受诅咒的充满破坏性的怀疑主义,对⼈类⼲预的嘲笑态度,对所有⼈类制度、法律、政治及婚姻失败采取的嘲笑态度。
这主要倒并不是因为缺乏毅⼒,⽽是因为缺乏信仰.这是⼀种与孔⼦的实证主义相抗衡的哲学,⽤来弥补儒家社会的不⾜,起⼀种安全阀的作⽤。
儒家的世界观是积极的,⽽道家的世界观则是消极的,这两种奇怪的元素放在⼀起提炼,则产⽣出我们称为中国⼈性格的这种不朽的东西(在对待⼈⽣的消极态度上,佛教不过是道教的⼀种狂热的形式罢了)。
于是,所有的中国⼈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
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道家旁观、微笑。
⼀个中国⼈在位时说道论德,闲居时赋诗作词,并往往是颇为代表道家思想的诗词。
这就是为什么差不多所有的中国⽂⼈都写诗,为什么他们⼏乎所有的集⼦中,诗歌占了⼤部分的篇幅,并且是较散⽂写得好的。
1《吾国与吾民》,⼜译《中国⼈》(英⽂原名: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是林语堂于1933年⾄1934年间⽤英⽂写成,并⾸先在美国出版发⾏的⼀部书。
该书第⼀次较为系统地向西⽅宣传了中国和中国⽂化。
2《道德经》,⼜称《⽼⼦》、《道德真经》、《⽼⼦五千⽂》及《五千⾔》,原为思想家⽼⼦的著作,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奉为创始典籍,有学者认为是中国历史上⾸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浅析儒道互补对中国文人的影响
浅析儒道互补对中国文人的影响【摘要】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提出“所有的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
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斗;道家旁观、微笑。
”本文通过介绍儒道互补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评述相关文献在道之根本,互补方向,互补层面以及情感认知等方面的现有研究理论,以陶渊明和苏轼一生出世入世的代表性诗词的写作特点为例,针对儒道互补对文人的影响进行分析,结合自身感悟总结说明儒道互补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儒道互补文化结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出仕入仕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1中提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5 千字的《道德经》2包含了对超脱老猾哲学思想的凝炼叙述,这样精辟的著作再也找不到第二部了。
道家学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意味着某种超脱者猾者的麻木不仁,该受诅咒的充满破坏性的怀疑主义,对人类干预的嘲笑态度,对所有人类制度、法律、政治及婚姻失败采取的嘲笑态度。
这主要倒并不是因为缺乏毅力,而是因为缺乏信仰.这是一种与孔子的实证主义相抗衡的哲学,用来弥补儒家社会的不足,起一种安全阀的作用。
儒家的世界观是积极的,而道家的世界观则是消极的,这两种奇怪的元素放在一起提炼,则产生出我们称为中国人性格的这种不朽的东西(在对待人生的消极态度上,佛教不过是道教的一种狂热的形式罢了)。
于是,所有的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
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斗;道家旁观、微笑。
一个中国人在位时说道论德,闲居时赋诗作词,并往往是颇为代表道家思想的诗词。
这就是为什么差不多所有的中国文人都写诗,为什么他们几乎所有的集子中,诗歌占了大部分的篇幅,并且是较散文写得好的。
1《吾国与吾民》,又译《中国人》(英文原名: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是林语堂于1933年至1934年间用英文写成,并首先在美国出版发行的一部书。
该书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向西方宣传了中国和中国文化。
2《道德经》,又称《老子》、《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及《五千言》,原为思想家老子的著作,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奉为创始典籍,有学者认为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谈谈儒道互补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谈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百家争鸣。
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
儒道两家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二者无所谓优劣高下,见人见智,“仁爱”与“兼爱”双方都主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要以仁爱之心对人,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
1、儒道在理论上各有偏重。
2、价值观念不同。
3、治理主不同。
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对儒墨两家的思想的核心即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比较其区别。
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字:儒家墨家儒道互补古代文化目录一、儒道思想的主要容及其根本区别 (3)1.1儒道思想的主要容及其 (3)1.2儒道思想的根本区别 (3)二、儒道思想的主要差异 (4)2.1、儒道在理论上各有偏重 (4)2.2、价值观念不同 (4)2.3、治理主不同 (4)三、儒道互补的含义及容 (4)四、儒道互补的意义及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5)五、结语 (5)参考文献:[1] 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人民1986[2] 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人民,2002[3] 林语堂.吾国吾民[M].:文艺,2010[4]易中天.先诸子百家争鸣[M].文艺,2009[5]周继旨著《先《论中国古代社会与传统哲学》人民1994年[6]吕思勉著《先学术概论》出版中心1996版谈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
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二者也存在尖锐的思想对立。
论儒道互补思想对杜甫诗歌审美态度的影响
论儒道互补思想对杜甫诗歌审美态度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他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儒家和道家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在他的诗歌中,他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使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态度。
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儒家的思想,他强调了“仁”的重要性,认
为人应该爱惜他人,并追求社会公平。
他也强调“义”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并为正义而奋斗。
他的诗歌中有关“智”的内容也很多,他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求
知若渴,不断探索真理。
此外,他还强调了“信”的重要性,认
为人应该忠实于自己的信仰,不受他人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中也充满了道家的思想,他强调了“自然”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此外,他还强调了“谦虚”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谦虚,不自大。
他的诗歌中也充满
了“宁静”的思想,他认为人应该放松心情,不要过分关注外界
的事物。
此外,他还强调了“简洁”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把事情做简洁,不要做太多的事。
由此可见,杜甫的诗歌中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使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态度。
他的诗歌不仅给读者带来了精神上的感动,而且也给读者带来了智慧的启迪。
浅谈儒道互补对中国古代文论形成的影响
浅谈儒道互补对中国古代文论形成的影响作者:杨婧敏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12期摘要: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用各自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在文人品格、文学创作和文学观念三个方面产生了既对立又互补的深远影响。
本研究试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立足点,通过对古代文人的创作实践和文学观念的分析,从而探讨其对与中国古代文论品性确定的促进。
关键词:儒家;道家;儒道互补;古代文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就其内容和结构来看,儒道两家的思想无疑是主体;儒释道三家互补的稳定格局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才逐渐确立起来的,儒道两家思想的一直居于首要和基础地位相互交融互补。
冯友兰曾经说过,“中国哲学既出世又入世”。
①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意识形态的形成就是受到了儒道互补思想的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两大支柱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经世致用”是儒家思想主题,“超脱、自然”是道家思想的主题,这两家在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过程中,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
[1]儒道互补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史、思想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那么在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过程中,儒道互补也必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在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方面产生了既对立排斥又协调补充的作用。
以孔孟为主体的传统儒家思想就是本研究中主要讨论的“儒”,它只要是一种人文道德、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
而本研究所讨论的“道”是指以庄子为代表的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的道家思想。
“儒道互补”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的影响是宽广而深远的。
本文试从“儒道互补”出发,探讨儒道互补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品性确定的促进。
具体来说,可以从文学创作、文人品格和文学观念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儒道互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儒道互补的情况主要表现为两种状态:一是儒家和道家两种思想相互吸取、影响渗透,从而丰富和完善其各自的思想;二是儒道两家以相互对立排除的形式存在,相互揭露和批判对方的弊端和缺陷,然后努力克服对方的缺点来更加完善自家的理论。
对儒道互补的评议
对儒道互补的评议
儒道互补,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主要流派——儒教和道教之间的互相补充和互相调和关系。
儒教注重礼仪、道德、法律,强调人的社会角色和责任;而道教则强调自然、自由、无为、至真,追求超越世俗界限的灵性与神秘。
儒道互补的观念,指的是这两种文化的互相融合,相互补充,从而形成更为全面、更为深刻、更为有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儒教和道教的互补关系,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教和道教各自代表了一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儒家的礼仪、道德、法律等方面,可以弥补道家在这些方面的不足。
而道家的自然、自由、无为、至真等方面,则可以弥补儒家在这些方面的不足。
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儒道互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观念。
儒教和道教的互补,不仅体现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还体现在政治、社会等方面。
在中国历史上,儒教和道教的互补关系也体现在政治上。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而道家思想则强调“无为而治”,反对“权力中心集中”的政治体制。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和道家的互补,有时表现为一种“相互对立、相互融合”的关系,有时则表现为一种“相互容忍、相互促进”的关系。
总之,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在儒教和道教的互相补充、互相调和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方方面面。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和追求,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儒道互补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互补和相互渗透。
儒家和道家在古代中国文化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儒者强调礼法、教育、忠孝、正义等方面的规范,并且注重实践,强调为政者要怀有仁爱之心;道家强调修身养性、追求自由、自然、无为而治等方面的观念,强调“道法自然”,即自然法则是最高指导原则,不宜强行干涉。
这两种思想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都拥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并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同时,儒道两家也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借鉴和裨益,这种互补关系不仅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多样化和变革,而且对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思想、实践等多个角度浅谈儒道互补。
历史上,儒道两家的传承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儒家主要是由孔子及其弟子们组成的学派,而道家则是由老子及其追随者们创建的。
这两种思想传播开来后,逐渐赢得了大量的追随者和支持者。
儒道两家在当时,已经成为了对抗墨家和法家等其他学派的代表。
儒道两家的共性之处是: 对于宇宙、人的本质、生命的意义等问题存在很多共同的观念和思考方式,比如“仁者爱人”、“一分为二”、“道可道,非常道”、“彼何人哉?志士也”。
儒家和道家都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有其规律,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在思想层面上,儒道两家也具有互补性。
儒家重视人的本质,关注的是人的道德修养和教育,注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发展。
而道家则注重内心修养和心灵的自由,关注追求自由、自然和寂静,强调个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主张无为而治。
这两种思想互补关系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人的性情和天命的看法。
儒家认为,人的性情是可以被教育和改变的,而且人的人性本善,用道德礼法可以教化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道家则认为,人应该追求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而且要顺应天命,与自然界和谐共生。
这两种看法相互之间内外取舍,使得中华文化的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两种风格得到了充分发挥。
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
2021年第3期(总第106期)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 年 6 月
JOURNAL OF GUANGZHOU OPEN UNIVERSITY
Vol.21 NO.3 Jun.2021
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
崔雪茹1李明睿2
(1.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2.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同时,这种儒道互补也给中国古代文人指了一条异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