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的前沿_热点与高层

合集下载

文艺学研究生必读书目

文艺学研究生必读书目

文艺学研究生必读书目作为文艺学研究生,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是提高自身学术素养的重要途径。

下面将介绍一些文艺学研究生必读的书目,这些书籍涵盖了文艺学的基础理论、经典著作以及前沿研究等方面,对于深入理解文艺学的核心概念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艺学基础理论1.《文艺学导论》作者:罗意华该书是文艺学领域的经典教材之一,全面介绍了文艺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发展历程,对于帮助研究生建立起对文艺学体系的整体认识具有重要作用。

2.《文学理论导论》作者:陈平原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文学理论的各个流派、学派及其代表性理论,对于培养研究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理论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典文艺理论著作1.《艺术的欣赏》作者:杰克逊这本书是经典的艺术哲学著作,深入探讨了艺术的本质、艺术审美的规律以及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对于研究生加深对艺术审美问题的理解具有重要价值。

2.《文艺创作理论》作者:陈丹青该书系统地阐述了文艺创作的一般规律和原则,对于帮助研究生深入理解文艺创作的过程和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文学作品研究1.《文学批评方法学》作者:陈丹青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对于研究生提高文学作品的研究能力和批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文学作品与文化研究》作者:李克强该书探讨了文学作品与文化的关系,对于帮助研究生拓宽研究视野、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四、前沿文艺研究1.《当代文艺批评理论与方法》作者:王小林该书综合介绍了当代文艺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对于研究生了解当代文艺研究的前沿动态和方法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艺术与社会》作者:李雪明这本书探讨了艺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对于研究生深入理解艺术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书目只是文艺学研究生必读书目的一部分,其中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文艺学的基础理论、经典著作以及前沿研究等方面。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研究生可以系统地了解文艺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前沿的认识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前沿的认识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前沿的认识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前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1. 多元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前沿反映了文学领域的多元化趋势。

在过去,文学研究主要关注经典文学作品和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而现在,研究范围已经扩展到了庶民文学、女性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网络文学等多个领域。

这样的变化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更加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2. 跨学科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之一是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

文学研究不再局限于文学本身,而是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各个学科相结合,通过引入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

3. 解构与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前沿还涉及到文学作品的解构和重构。

解构意味着对文学作品的传统解读和理解进行批判性分析,挖掘其中的隐含意义和多重解读可能性。

而重构则是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再创作和改编,通过对传统文本的改写和再造,使之与现实社会相契合,同时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和文化表达方式。

4. 全球化视角: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逐渐走向国际化,拓展了研究视野和范围。

学者们开始关注中国文学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同时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和比较。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前沿也应当积极融入世界文学研究的大框架中,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学研
究形成对话与交流。

总之,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前沿的认识包括多元化、跨学科研究、解构与重构以及全球化视角等方面。

这些认识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和创新。

艺术热点分析报告

艺术热点分析报告

艺术热点分析报告1. 引言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在当今社会,艺术热点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

本报告旨在分析当前的艺术热点,并对其影响和未来趋势进行预测。

2. 当前的艺术热点2.1 数字艺术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艺术成为当今的热点之一。

数字艺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等工具,创造出了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

数字艺术将传统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例如,大数据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等,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2.2 文化多元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多元性成为了当今的艺术热点。

人们越来越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艺术领域,文化多元性体现在各种不同风格和流派的艺术作品中。

当代艺术家通过吸收不同文化的元素,创作出独特的艺术作品,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2.3 社会问题呈现当今社会的问题也成为了艺术创作的热点之一。

艺术家通过艺术的方式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试图引起观众的共鸣。

例如,环保问题、性别平等、社会不公等主题成为了当代艺术家关注的焦点。

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呈现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也为社会变革和进步提供了思考和动力。

3. 艺术热点对社会的影响艺术热点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文化传承与创新通过关注艺术热点,社会能够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推动创新和新文化的发展。

艺术家通过对热点议题的关注和创作,既能够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也能够通过创新的方式,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生成新的艺术形式。

3.2 意识觉醒与社会变革艺术热点作品能够引起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认识,促使人们对现实进行反思,从而推动社会的变革。

艺术作品通过在观众心中唤起共鸣和情感,并提供新的观点和视角,使观众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并参与相关的行动。

3.3 经济文化促进艺术热点的创作与观赏过程带动了艺术市场的繁荣,对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艺术行业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巨大潜力和规模的市场,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关注。

现代文学的新趋势

现代文学的新趋势

现代文学的新趋势在21世纪的文学领域,我们见证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现代文学的新趋势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是内容和思想上的深刻转变。

这些趋势反映了我们时代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结构。

首先,数字化和网络化是现代文学最显著的趋势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文学作品的创作、传播和接受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电子书、在线文学平台和社交媒体成为新的文学舞台,作家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更加直接和即时。

这种趋势不仅使得文学作品的传播速度加快,也使得文学创作更加民主化,普通人也能成为文学创作的一部分。

其次,跨界合作成为现代文学的新常态。

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电影、绘画和游戏的结合,创造出了全新的艺术体验。

这种跨界合作不仅拓宽了文学的表现形式,也使得文学作品能够触及更广泛的受众。

例如,互动小说和游戏文学的兴起,让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够参与到故事的创造过程中。

再者,现代文学越来越注重多样性和包容性。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文化、种族和性别的作家和故事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文学作品开始探讨边缘群体的生活和心声,挑战传统的叙事方式和价值观。

这种趋势反映了社会对于平等和多元的渴望,也推动了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现代文学也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的微观层面。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个人情感和心理状态的探索变得更加深入。

文学作品不再只是宏大叙事的工具,而是成为探索人性、情感和心理的窗口。

这种趋势使得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现实,也更加能够触动人心。

最后,现代文学的另一个趋势是对于未来的想象和探索。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世界的可能性变得无限广阔。

文学作品开始探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编辑等前沿科技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科幻小说,更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刻思考。

总之,现代文学的新趋势是多方面的,它们反映了我们时代的变迁和人类对于文学的新需求。

这些趋势不仅仅是文学自身的发展,也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

高中十三年级语文教案探索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的前沿与趋势

高中十三年级语文教案探索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的前沿与趋势

高中十三年级语文教案探索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的前沿与趋势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十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对文学与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思考阶段。

本文将探讨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的前沿与趋势,并提出相关教案设计,以帮助高中十三年级语文教师开展教学工作。

一、前沿趋势:后现代文学理论1. 后现代文学理论的兴起后现代文学理论是近年来备受研究者关注的热门话题。

它强调对传统文学观念和规范进行反思,关注个体经验、相对主义和语言的权力结构。

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家,如卡尔维诺和巴尔扎克等,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思考引领着文学发展的方向。

2. 后现代文学理论的内涵后现代文学理论包括对语言和叙事的再思考,对权力结构和话语霸权的挑战等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后现代文学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对复杂文本的解读能力,加深对现代社会多元性的理解。

二、教案设计:后现代小说研读1. 教学目标通过研读后现代小说,达到以下目标:-了解后现代文学流派的兴起和特点;-理解后现代小说的叙事特点和反传统的表现形式;-培养对文学多元性和复杂性的感知,并提高对语言和叙事结构的分析能力;2. 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后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背景,引发学生对后现代小说的兴趣,并呈现一段后现代小说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叙事方式。

(2)讲解理论向学生介绍后现代小说的基本理论,包括反叙事和反传统的表现形式,以及对权力结构和话语霸权的挑战。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研读文本选择一部代表性的后现代小说,例如卡尔维诺的《一座城市的冬天》,以小组形式让学生共同阅读、分析,从中挖掘文学多元性和复杂性。

(4)学生发言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和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现代小说中的叙事方式、主题和对传统的颠覆,促进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上的提升。

(5)总结反思课堂结束前,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后现代文学理论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艺学的前沿、热点与高层

文艺学的前沿、热点与高层

作者: 胡明[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出版物刊名: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1-24页
主题词: 文艺学研究;中国诗学;广泛;鲁枢元;文艺理论;刊本;审美化;胡明;学科;前沿
摘要:2004年12月初,“文艺学前沿问题高层论坛”在古城西安召开。

文艺学著名学者赵宪章、邱紫华、党圣元、胡明、罗钢、鲁枢元、畅广元、刘建军等30余人参加了研讨。

会议就“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文艺理论的边界与开放性”、“文艺学学科的建设”、“中国诗学的现代建构”以及当前文艺学研究中的诸多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刊本期特从发言稿中选出几篇予以发表,期望学界对诸多前沿论题展开更为广泛的讨论。

在此,我们热诚欢迎广大专家、学者踊跃赐稿。

文艺学前沿问题研究

文艺学前沿问题研究

(一)从设计师的角度认识传统美学的特点要认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一定要把握住中国美学历史发展的特点:首先,在中国历史上,自先秦诸子以来,到汉魏的王充、刘勰,再到清代的王夫之、叶燮,许多的哲学家同时又是美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存在了大量的美学思想。

除了哲学家,历代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书法家等所留下的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书法理论、音乐理论中,也包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而且往往还是美学思想史中的精品"。

这些宝贵的思想遗产材料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值得现代设计师有很好地学习。

其次,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等)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

"譬如在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或园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园林建筑艺术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

"各门艺术既具有自身的美感独特性,又在审美观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和相通之处。

这个特点使设计师可以在传统工艺产品的范围之外更加广泛地接触到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实质。

第三,美学的理论形式之外,在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工艺产品之中,也体现出了丰富的美学思想。

虽然自先秦诸子以来,造物的工艺就一直被归于"形而下"的范畴,但从先辈能工巧匠的高度技巧之中仍然表现出了他们的艺术构思和美的理想,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

古人强调"技进乎道",从实际操作的高超技艺中可以归结出美的规律"道"。

技艺的神化,进乎道,亦出乎道,道是技的立足根本,技是道的外在表现和激发因素。

这种道与技的辨证关系,应该为现代设计师所把握。

充分了解了以上特点,我们作为现代设计师就可以明白,中国美学的发展史,能够带给我们丰富的美学思想、多元的传统文化和对工艺、设计、美的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并能够提供给我们许多资料和新的启发。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读后感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读后感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读后感读完关于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的相关内容后,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超级热闹的大集市,每个摊位都有新奇的玩意儿在吸引着你的眼球。

先说说这文艺思潮吧。

感觉就像一阵又一阵的时尚潮流风,吹到文艺这个大花园里,把花花草草都吹得摇曳生姿。

有时候是现实主义的春风,吹得文艺作品都特别接地气,就像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原汁原味地端到了读者或者观众面前。

你看那些反映小人物奋斗历程的电视剧,看得人一会儿揪心,一会儿又充满希望,感觉就像在看邻居家的故事一样真实。

还有现代主义的思潮,那就像是一阵怪风,把文艺作品吹得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又觉得特别神秘、高级。

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小说或者先锋派的电影,就像是给你出了一道谜题,你得费点心思去琢磨,可一旦琢磨出来,就会有一种“哦,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之感,就像找到了隐藏在草丛里的宝藏。

再看看文化热点。

那可真是像火锅里的食材一样丰富多彩,而且还不断地有新食材下锅呢。

比如说现在流行的国风热潮,那简直是火得一塌糊涂。

以前觉得传统文化有点古板,可现在呢,那些穿着汉服的小哥哥小姐姐们就像是从古代画卷里走出来的一样。

而且国风歌曲也特别带感,歌词里全是古典诗词的韵味,旋律又很现代,这种古今结合就像是给传统文化注入了超级能量,让它在现代社会里焕发出新的光彩。

不过呢,文化热点也有点像一阵旋风,来得快,去得有时候也快。

今天流行这个,明天可能就被新的热点取代了。

就像那些网络流行语,前一阵还满大街都在说,过了一段时间就没人提了,感觉像是一阵风刮过,只留下一点模糊的记忆。

从这里面也能看出来,当代中国的文艺思潮和文化热点是特别有活力的。

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舞台,各种各样的角色都能上来表演一番。

创作者们在这个舞台上不断地尝试新东西,观众们也像一群好奇的孩子,对新鲜事物充满了期待。

但是有时候也会有点乱哄哄的,就像集市里人太多了,有点嘈杂。

不过这种热闹、多元的景象也正是当代中国文化充满生机的表现,让人觉得特别有趣,也特别期待下一个潮流或者热点会是什么样的呢。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
美化”的学术
论争
4
四反思:作为
话题的日常生
活审美化
5
五 “日常生活
审美化”论争
中几个核心问
题的思考
1
2
作者介绍
这是《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义与转型期中
国文化——张
承志和张炜引
发的论争
二 “二余”之
争与余秋雨现

一老照片:“读图”
时诗
四流行音乐:是谁在
撩动心弦
一 “革命”,
“后革命”,
“后革命文化”
二革命文化的
商业化
三革命文化的
大话化
四简要的结论
一暧昧的“红色经典”
三革命与商业之间的
陶东风教授是我国当代文化研究的先驱者,这本《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出版虽已过十三载,但书
中的理论与案例分析至今仍有巨大的借鉴意义,绪论部分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祛魅”与“赋魅”有巨大的启
发意义。
目录分析
一 “人文精神”
与“世俗精神”
的论争
二警惕神圣还
是抵抗世俗—
—王蒙和王彬
彬的论争
一道德理想主
体特征及其历史沿革,指出当代文化的“消费”特征,然后,作者选取当代文化中的若干热点现象进行分析,比
如现代性视阈中的怀旧、中产阶层话语及其身份想象、身体写作、《流星花园》热与武侠热现象等,比较全面而
深入地勾勒出了当代文化的总体特征以及各种现象的深层动因。
读书笔记
考试要用的参考书,快速浏览完,只想说一句,救命‍ ‍ ‍ 。

迟到的思想——读胡明先生的《迟到集》

迟到的思想——读胡明先生的《迟到集》
得失的随笔小品 ,也努力传播一种积极的文化心
笔’ 大抵又如汪士滇说的 ‘ , 胸中原有烟云气 , 挥
洒全无八法工 ’ ——与书法绘画一样 , 随心用笔 , 自出机杼。 笔者采用新批评主义的“ ” 细读” Co s (l e
收稿 日期 :2 1-81 0 1 —2 0
理 ,力 图代表进步和正义的思想界的言论姿态 。 《 历史 ・ 历史观 ・ 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 》一文 ,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范型和三种思想价值的选择 , 作者寻求并且深刻揭 示出三者的 同一性和差异 性。四是序跋和书评。这一类文章 ,尽管不多 , 也是作者潜心竭虑之构 , 非流俗 的溢美应酬之作。
最后 一部 分是 写作 发表 于 2 纪 8 O世 0年代 初 的文
个西方哲学的精神 ,也赋予整个人文思想和学术

种深刻 的信念和激情 。 显然 , 纯粹的人文思想和学术 ,往往都是一
种 “ 迟到”和滞后 的东西。胡明先生将 自己写于
章。这部集子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胡 明先生 3 0 年来的思想轨迹和行走 在学术 道路上 的精神姿 态 。“ 春鸟秋虫 自 作声” 诚如作者的心声 : 为这 , “ 个精神严重残缺的世界 ,为它的思想学术 的浑浊
研 究 ,所 谓文 本 中心 主义 、审美 中心主 义显 然更
携手 ,重新阐释和复活了一个被历史和政治误读 了的胡适 ,从而达到将胡适归还给历史 ,将胡适
归还给胡适这样的思维追求 。 胡适与联合 国》 《 一 文写道 : ‘ “联合 国’ 的蓝图是他最早亲手设计的,
但组装 出来 的样 品却不 完全符合他 的原设计 图
色革命与学术狂欢 》一文中 ,作者挥洒着反讽修 辞的话语 : 中国人心底里崇拜文化 , “ 连带崇拜学

现代文学学科前沿

现代文学学科前沿

现代文学学科前沿理论话语和研究方法上世纪末,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和知识的全球化,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全球性”语境中,面对世界文化格局的空前变化,包括文化霸权的压迫和各种文化身份的诉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究竟应该如何认知、应对生存的困境,并重建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的确是关乎整个学界安身立命和事业前途的关键问题。

新的理论工具、研究方式和写作风格重新构建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视野和方法,同时也对我们的文学史研究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由此衍生出一些重大的学术课题。

譬如:现代文学研究应当如何处理文学中所凝聚、体现的“本土”经验或曰文化传统?进而如何通过对此种经验的描述、分析和阐发,向当代世界提供多样性的思想和文化资源?以及如何完成与海外学术界在“学术规范”上的同步接轨?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已经提上了学科建设的日程,成为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理论话语和研究方法的“对象化”和“中国化”问题,是研究者反思的核心所在。

在当下的全球化语境中,各种理论话语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对我们的文学史研究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在,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当下使用频率颇高的理论话语,从这些并不切合我们的感觉的时髦理论话语出发来说明自己对文学史的理解,展开我们的文学史研究,而这种理解往往又与自己的文学史感觉相脱节。

陈方竞认为,在文学史研究中,研究者必须意识到文学史研究也是我们介入各种理论话语充斥的当下文化环境的一种主要方式,从而将从现实人生感受生成的精神资源转化为对史料的理性思辨和理性概括。

郑家建、汪文顶提出“以传统阐释现代”的研究思路,研究传统的文学、美学资源以怎样的方式渗透进现代文学的审美样式和审美经验,并积淀为一种潜在的审美资源。

而在研究中要注意回到问题史语境,把研究问题与研究对象放在网络式的关系“场”中加以考察,可以凸现出文学史以及学术史的诸多问题。

此外,寻找属于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内在知识和精神结构的术语、概念、范畴及表现方式,并对他们加以阐释,重建理论话语、阐释对象与语境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现代诗学的建立。

近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 文学考研

近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  文学考研

近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热点之一:时值新世纪初叶,学术界对于刚刚过去的百年历程充满好奇,渴望探索。

无论是对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还是对文学研究业绩的梳理,都成为一时的研究热点。

对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总结,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开始。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研究论著提要》草创于八十年代后期。

该书收录了1900年至1992年间1200多部研究论著,基本反映了这九十多年间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面貌。

九十年代,由杜书瀛、钱竞主编的《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以煌煌四部的篇幅,试图展现"文艺学的研究活动及其研究成果的历史,或者说具体点是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和文学史学的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的历史"(杜书瀛总序)。

进入新世纪,这种学术史类的著述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或作家研究史、或专书研究史,或分体文学研究史、或断代文学研究史、或学科研究史,或重要学者研究等。

至于相关论文更是不胜枚举。

在这类著作中,《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杨匡汉主编,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中国文学史学史》(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及《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傅璇琮、蒋寅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性变化发展以及经验教训等作整体疏理思考、分析研究。

《中国文学史学史》分三卷十编,从中国古代诗文评、目录书、文苑传、文学选本、笔记、评点、杂论等资料中钩稽出具有文学史意味的材料。

在此基础上,又按照时间线索和文体原则,将百年来文学史的写作分为通史和断代两种类型予以观照,并就韵文类诸史,散文史、小说史、戏曲史、民间文学史、俗文学史和民族文学史、文学批评史、区域文学史及其他专史等不同类别的文学史,条分缕析,论述其形成、发展及繁荣状况。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也具有文学史和学术史相结合的意义,涉及文学与社会政治、哲学思潮、宗教、经学、史学、语言文字、学术文化、文人境遇、门阀世族、都市生活、民族关系、民族文化、艺术、审美文化、文学传统、地域文化、交通、科举制度、幕府制度、出版藏书、女性创作等二十多方面的专题。

文化艺术热点现象评述文学理论

文化艺术热点现象评述文学理论
2、表现形式:以人们的精神需求、行为方式、生活情趣为内容,通过文体活动等体现。
3、目标:提升居民素质,优化居民生活质量。
4、功能:满足居民文化的需求、教育娱乐功、服务功能、导向功能。
5、实现三个效益:社会、经济、环境。
6、依靠力量:党和政府、居民群众、文体人才。
如何看待城市精神
1、定义:城市居民共同创造的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成果总和。
①电视人传播观念的转变。有传播者中心转向受众中心。方式由单向的传播转向双向互动。②电视人对观众的认识深化了,看到了年龄、层次、性别、职业、文化兴趣的差别,在当代电视人的眼中受众的内涵丰富了、具体化了。③电视人对电视娱乐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和张扬。
2、三条走势:
①娱乐新闻化。现代人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对娱乐信息的关注也就成了娱乐新闻节目出台的社会基础。通过对娱乐咨询信息的整理加工,努力挖掘它深层的意义与价值,透视娱乐背后的社会现实和人生滋味,有些节目甚至还做到了针砭时弊,提高了娱乐节目的文化含量和品位境界。
3、网络媒体对青少年身心素质的影响有好有坏,它可以促使青少年产生现代观念、接触新事物,形成全球意识,拓展求知渠道。但互联网信息的虚拟性和良莠不齐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塑造也有很强的消极影响,所以要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青少年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下学会鉴别和选择。
2、如何看待电视
一、电视娱乐节目
1、开始走向分众化、专业化说明了什么?
3、建设: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内在气质和根本的价值追求。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精神,离不开城市市民的素质。城市精神的根本在于市民具有怎样的文化精神。市民的观念意识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塑造具有现代文明意识的市民,提高市民素质和精神品格,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

文艺理论热点研究资料

文艺理论热点研究资料

文艺理论热点研究资料近年来,文艺理论领域出现了一些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和文艺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些热点问题,并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支持。

一、文艺创作的多样性与多元性在文艺创作领域,多样性与多元性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

多样性指的是不同类型、形式和样式的文艺作品,而多元性则强调文艺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涉及到的不同文化、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

研究表明,文艺创作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可以促进创新与进步,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多样性与多元性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有观点认为,追求多样性与多元性往往导致文艺作品的失真和碎片化,难以形成持久的艺术价值。

因此,如何在追求多样性与多元性的同时保持作品的内在一致性和艺术性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焦点。

二、文艺反思与社会批评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文艺界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声音逐渐增多。

社会批评强调文艺作品对社会问题进行抨击和呼唤公正的作用,通过审视社会问题,达到引起公众意识的目的。

文艺反思与社会批评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相关研究指出,文艺作品的反思和批评能够唤醒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引发公众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讨论。

然而,一些研究也指出,过度强调批评和反思可能使文艺作品失去审美的本质,变得过于功利化。

三、文艺作品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成为当前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议题。

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使文艺作品在表现形式和意义上更加丰富和内涵。

研究表明,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为文艺作品赋予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然而,传统文化的融合也面临一些挑战。

由于受到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因此,在文艺作品中如何恰当地融合传统文化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

四、文艺创作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大众文化对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大众传媒的普及,大众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消费文艺作品的主要途径。

当前热点文学现象(潮流)研究

当前热点文学现象(潮流)研究

当前热点文学现象(潮流)研究当前热点文学现象(潮流)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当前热点文学现象的潮流以及其对文学界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通过分析热点文学现象的特点和受众需求的变化,提出了一些对应的策略和建议。

引言热点文学现象一直是文学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人们对于文学的需求和喜好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旨在对当前的热点文学现象进行调查研究,探究其潮流方向以及对文学界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热点文学现象的特点热点文学现象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引起广泛关注和追捧的文学作品或题材。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化题材:热点文学作品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和议题,如科幻、青春、校园、历史、家庭等。

这些题材的多样性使得读者可以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和需求的作品。

2. 的短篇文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

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对于长篇小说的阅读意愿减弱,而对于短篇文学的需求增加。

热点文学现象中的短篇作品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内满足读者的阅读欲望。

3. 高度互动性:热点文学作品往往具有高度互动性,与读者的互动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比如,很多作品会开设读者留言板或社交媒体账号,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

这种互动性能够增强读者的参与感和对作品的共鸣。

二、热点文学现象对文学界的影响当前的热点文学现象对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创作风格的多样性:热点文学现象带来了更多题材和风格的探索,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这种多样性不仅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也为作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

2. 读者群体的拓展:热点文学作品的受众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艺爱好者,更多的年轻人和非文学读者开始接触和喜欢热点文学作品。

这种拓展使得文学的影响力更广泛,文学界也需要面对这些新的读者需求。

3. 阅读方式的改变:热点文学现象的出现也带动了阅读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纸质书籍的销量有所下降,而电子书和在线阅读的市场却不断扩大。

文艺创作新趋势

文艺创作新趋势

文艺创作新趋势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文艺创作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当前文艺创作的新趋势,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首先,以多样性为核心的文艺创作趋势逐渐兴起。

在过去,文艺作品往往受到较为单一的审美标准的制约,限制了创作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交流的广泛,人们对于文艺作品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现代的文艺创作者更倾向于突破传统框架,吸收各种元素和风格,创作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作品。

例如,当代诗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格律押韵,而是融合了自由诗、象征主义和现代派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更加宽广和开放的艺术表达。

其次,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文艺创作成为新的热点。

当下社会发展的迅猛给人们带来了种种挑战和机遇,这也成为了文艺创作的重要题材。

现代文艺作品更加关注人性、社会问题、科技发展等与时代精神相关的主题。

文艺作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还激发了人们对于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考。

这种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文艺创作,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此外,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也推动了文艺创作的新趋势。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媒体失去了对于文艺创作的绝对主导地位,而新媒体则带来了更多的创作和传播机会。

通过新媒体平台,文艺创作者能够更加便捷地展示和宣传自己的作品,与观众进行互动和交流。

同时,新媒体也为文艺创作注入了新的元素和表现形式,如网络小说、微电影等。

这种新媒体与文艺创作的结合,不仅推动了文艺创作的创新和多样性,还拓宽了作品的受众范围。

另外,跨界合作是当前文艺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

传统意义上,文艺创作往往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与其他领域的交叉少之又少。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多元文化的需求,跨界合作成为了一种新趋势。

文艺创作者与不同领域的人士合作,共同创作出涉及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艺术形式的作品。

浅谈文学理论的现状、前沿与发展

浅谈文学理论的现状、前沿与发展

浅谈文学理论的现状、前沿与发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引言理论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对现实事物的来源、运行规则以及结果的解释。

对于文学来说,文学理论是基于对以往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研究而归纳出来的一系列能够描述文学作品的内涵、解释文学讨论中的问题的理论建构存在。

文学理论是来源于文学本身,又是高于文学的,因此,文学理论的发展对文学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文学作为社会精神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探讨文学理论的现状、前沿与发展,对文学未来走向及社会精神文明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学理论研究的现状。

文学理论研究结构化文学理论研究来源于文学作品研究,最初是通过文学作品评价和讨论而形成的,文学理论研究实际上发源于高校文学教育,但从现代我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实际来看,文学理论研究已经不再是高校研究的“专利”,而是开始进入了独立的、结构化的研究时代。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由高校资深研究者参与的、具有国家文化发展意义的文学理论研讨会连年举行,在这些研讨会上,众多研究者都将自己的研究内容和观点进行了阐述,研讨会最后经常会将年度文学理论研究的结果进行综合,形成论文集发表,更有利于后续研究者们借鉴;另外,文学理论研究仍在高校和具有教育性质的社会文艺机构中进行,但文学理论研究人员的层次水平发生了变化,展示出了文学的自由性。

现代出版业的发展以及网络对文化沟通的便利作用,使得文学理论研究者的层次从“大师”级扩散到一切对文学理论有独特见解的人,文学理论研究的结构发展更加“接地气”。

文学理论研究的方向更加多元通过对中国近代文学转型中的传统文学观念及其新变的梳理,探讨了近代转型期的传统文学观念以及在新形势之下的传统文学观念的变革,是文学理论中古代文学理论与近代文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式,也是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3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ar.,2005第34卷第2期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34No.2■文艺学前沿问题研究笔谈[编者按] 2004年12月初,“文艺学前沿问题高层论坛”在古城西安召开。

文艺学著名学者赵宪章、邱紫华、党圣元、胡明、罗钢、鲁枢元、畅广元、刘建军等30余人参加了研讨。

会议就“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文艺理论的边界与开放性”、“文艺学学科的建设”、“中国诗学的现代建构”以及当前文艺学研究中的诸多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刊本期特从发言稿中选出几篇予以发表,期望学界对诸多前沿论题展开更为广泛的讨论。

在此,我们热诚欢迎广大专家、学者踊跃赐稿。

文艺学的前沿、热点与高层胡 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顷前在西安召开的“文艺学前沿高层论坛”上发了一通言,遵嘱演绎成这篇文章。

题目就在“前沿”与“高层”间加一个“热点”,“热点”是文艺学的一个夙命的属性,她永远需要“热点”,亦永远有“热点”。

有的“热点”是随着学科伸展与深化自然生成的,亦有的是耽心这个场域热力消失而人为制造的。

“热点”的话题永远是站在学科“前沿”的“高层”论者的兴奋点,围绕“热点”生发的理论光芒时时激活这个学科的生命力与先锋论者的想象力,推进这个学科向前发展。

本来,文艺学就是站在文学学术的理论前沿,为整个文学研究导平先路、执旗领军的。

在科学的文艺理论指导下,文学研究其他板块如古典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才摸得着前进的方向与路径,才能紧跟上文艺学术深化与发展的步伐。

当前的文学研究各学科大体来说,古典文学研究的重头工作是从史料的整理走向史料的解释,在已经差不多做完的文献整理工程的基础上搜寻文学史发展的规律,为三千年一部古典文学史作出客观公正的历史判断,为各种各样悬而未断的“问题”拟出学术结论。

现当代文学的工作重心恰好相反,从大量现成的历史结论与定性标签走向艰苦、繁琐的史料的发现、整理与分析,改写结论与撤换标签常常是更为迫切的常规功课,显然过去的史料解释工作和定论定性工作做得太匆忙、太草率、太简单片面了,而指导和规范上面两大板块操作运动的又正是文艺学理论研究的时新成果。

文艺学自身的格局建制与历史要求恰恰在这个关节时段有点脱了节,有点慌了神。

文艺学的理论探索与学科规范被社会经济全球化“举世滔滔”裹挟而行,不免步履踉跄,力不从心。

抬望眼,西风渐紧,语境应变,“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不免又心眼失衡,视野模糊。

近些年来,我们的文艺学“热点”一个紧挨一个,“前沿”不断前移,为了追上层出不穷的理论新思维与变幻万千的学术新语码,我们亦步亦趋,换了一茬又一茬关键词,“当下”、“在场”、“向度”、“维度”、“建构”、“解构”、“逻各斯中心”、“本质主义”……这些今天最时新的关键词除了因囫囵搬弄而夹生不熟之外,难免还有文字游戏、概念游戏、逻辑游戏的嫌疑。

等我们再站立学术视窗前,文艺学的图景已经大变了,“理论”的航船已驰到了后现代文化批评的“前沿”,“审美”重心已经移出了“文学”的边界,在“文化”玄妙吊诡的波涛里打转。

一团热气从波谲云诡中升腾而起,四周锦波涟涟,迷彩团团,我们忍不住要步上前沿去细看一番这个叫做文化批评或文化研究的“热点”。

就在我们中国将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奉为圭臬又轰轰烈烈制造革命浪漫主义新民歌运动的同时,英国人雷蒙德・威廉斯出版了《文化与社会》,吹响了要将整个社会的文化生产纳入研究视12野的号角,20世纪70年代安东尼・伊索普在《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的大著中主张推行高雅经典的文学与大众的通俗文化合二而一的“文本研究”与“话语实践”。

斯图亚特・霍尔发起的《新左派评论》与《文化研究底稿》开始为文化研究设置学术机构并筹划出版丛书。

80年代初特里・伊格尔顿在《文学理论导论》的重要著作中明确表示:“文本”分析应面对整个文化实践的领域,而不仅仅是那些贴有模糊不清“文学”标签的文学,文学研究必须进入媒介与传播的领域,而文学理论也应顺理成章转入“文化批评”的阶段,其内涵多样性分布包括了广告艺术、影视作品、时装模特表演、建筑、音乐、广播、青年时尚与蓝领文化读本等。

文化批评的主旨就是打击将高雅艺术与人文科学孤立与拔高、封入学术象牙塔的企图,这一运动在90年代的实际领导者多为美国大学教授与左派批评家,在他们主办的刊物如《文化批评》、《社会文本》、《表征》等尝试将文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精神分析、结构分析等纳入广泛的文化阐释范畴,其中心观念是:单一纯粹的文学研究必须抛弃,必须大大提高大众的日常生活社会阐释系统的学术地位———广义的文化研究“历史性出场”了。

我们这里套用“历史性出场”即是指“后现代”观念的出现,“后现代”的一个核心标志就是用商品的观念与实力处置文化、改造文化、规范文化的生产。

这样的文化生产使社会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通俗的大众的日常文化景观日益占据了人们的生活视野,展示了进入“后现代”社会的人的审美风采与生活方式。

———本来,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特定“文明”阶段所形成的生活方式。

胡适在《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一文中曾为“文明”与“文化”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

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

”每一种文明都包含有物质的与精神的“两个因子”。

一个瓦盆、一个陶罐是一种文明,一台电视机、一座原子反应堆也是一种文明;一叶舢板、一轮独轮车是一种文明,一辆“奔驰”汽车、一艘豪华游艇也是一种文明,各个文明阶段形成的生活方式就是“文化”。

故有瓦盆、陶罐文化———以瓦盆、陶罐为大众日常生活主轴的生活方式,瓦盆、陶罐加几条彩绘图案也就是艺术创造和审美了。

舢板、独轮车文化则是以舢板、独轮车为主要交通手段的生活方式,舢板、独轮车的设计构成已包含有莱布尼茨、文克而曼等人对称与平衡的美学观念了。

电视机文化、电脑文化、手机文化、数码相机文化、“奔驰”与豪华游艇文化当然标志着进入了“后现代”的生活方式。

———文学的文化化,文学理论的文化批评化放大了对社会生活图像系统的关注,将之纳入最为宽容、宽广的视野,单为复杂细腻阐释而已。

文化的生活方式本质与社会消费特征消解了传统的文学经典及其高贵浪漫的本质,而同时拉开了通俗文化、日常生活、鸡零狗碎、垃圾泡沫的闸门,文化的过度消费,滥俗无聊的“大众审美”大得其道,烂仔、小丑的文化名人结队而出,招摇过市,经典文学像是一位被街头流氓强暴后的可怜的公主,站立一隅委屈垂泪。

———保守的文学论者愤怒了起而抗争,转而又徒唉无夺,并随手关闭了与当代流行文化———已经完全陌生了的外部世界交际的大门。

然而大众日常生活照旧,一面商品化,一面“审美化”。

这个转型过程的意义判断与认识解悟实际上引导、修正了整个社会经济文化运作的逻辑,决定了运行的方向与速度。

这种研究的完整程序也制约了研究者观察社会与反省自身的方式,并最后规范了社会的改革尝试与运行实践。

“意义”的阐释与理解、生产与传播是文化研究最为内核的问题,这比传统的纯正的文艺学研究,所谓文本中心主义、审美中心主义显然更接近这个社会生活的真实,并感受到这个真实的“意义”。

在这个“意义”上重建学科价值,安排话语选择与知识论铺垫,并重新激活学科的学术属性与研究者的活力。

———这便是摊派给文艺学高层论者的历史任务。

然而文化研究的功能不仅仅在“意义”的阐释与生产,而且还在“意义”的凿实与效用。

进入现实文化场域,它往往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文化研究时时要展示其挑战性的理论锋芒。

与西方的文化研究一样,20世纪来,新世纪之交涌出的中国文化批评体系,裨贩西方知识论、真理观、方法论,同样夙命地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表现在对社会现实秩序与经济文化形态持隐晦但尖锐的质疑与批评立场;尽管文字与论述还在审美日常生活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等问题上打转,但可以嗅到马尔库塞工业社会批判理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论述、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研究、赛义德、斯皮瓦克、霍夫・巴巴等后殖民文化建构理论等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的气息。

亨廷顿到福山的“文化对抗”与“历史终结”则更带有强硬的政治文化批判的意气。

———文化批判方法论的意识形态分析被视为最为重要,它始终关注文化作品中、文化生22活中的意识形态浓度、取向,呈现形式与影响力的变化。

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文化批评与文化研究的意识形态浓度也在上升,他们的理论旨趣显然是健康的,他们的理论锋芒并不显示在对“身体写作”之类的滥俗倾向的批判中,他们的思维大多数时候是清醒的,有条理的,他们在努力争取自己学术地位与影响的同时,不忘对后现代社会的种种文化痼疾和历史遗产做出精致的分析和尖锐的批判。

西方文化批评的话语他们大多都学会说了,而且精神内核也学到了。

他们正是这两年来叫嚷着要跨越“边界”到“文化批判”的新天地里大干一场的前沿论者———他们就要登上高层了。

但他们却有一个挣脱不了的夙命!文化批评与文化研究的前沿论者面对一个真实的活动世界,不仅有商品,而且有权力,文化被大规模消费,而消费又迅速上升为文化———商品与权力有时抱成一团,话语学术有时要兼顾两头。

在阐释者来说,一个“后现代”社会在理论上是可以解释的,但解释的方式与冲动往往不能同步,或者说他所呈露的对自己文化功业的认知与判断是滞后的,也就是说他在学术研究层面上思考与写作的是“后现代”、“后结构”,但他在文化经验层面上却又是在“现代”、“结构”的制约体系中挣扎,他识别不了他自己的生存状态,也分析不了捆缚着他生存意志的文化环境,他跨越不了文化心理的真正前沿,他超越不了他的时代,也超越不了他自己。

本来猛志非常,“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但孤芳自赏又无根依托,“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以至遭到许多充满敌意的质疑。

文艺学的圈子里人固然可以各操各的话语,各驰骋各自的平台,各自的话语平台与文化资源可以互不干涉,但同一个太阳下的活动则形影清晰。

———你们越过“文学”的边界到“文化”的疆域,实际上也越过了学术图谱的伦理秩序,在关于“文学理论边界”问题的争鸣中已有人对此一点深层动因作了深度阐释,既涉及“文化权力”的争夺,又论述了知识伦理学与学术传承谱的扰乱因素,所谓“仙家鸡犬近来肥,不向淮王旧宅飞”。

文艺学高层的争鸣传出的信息是内涵十分丰富的,意义也是十分深远的。

其实文学理论从学术话语的层面来看,穿越或跨越边界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从神话、民间文学研究到原型批评,从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到语言学的勃兴,文学理论的边界不断被跨越,战线不断被延长,旗号不断在改变,场域不断在扩展(当然也包含了各种迁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