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学习指南

合集下载

传染病(人民卫生7版)指南

传染病(人民卫生7版)指南

传染病学(人民卫生7版)第一章总论●掌握1.感染:感染时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2.感染的种类: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不产生或轻微组织损伤,无症状)、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长于3个月慢性)、潜伏性感染(存着,等待时机)3.感染性疾病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流行强度、分布特征)、感染后免疫。

4.临床特点:(一)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二)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5.传染病流行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6.感染性疾病诊断方法:临床资料(病史、体格检查)、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以及其他检查资料(一般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其他如胃镜)7.处理原则:治疗与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8.病原治疗:抗生素、抗毒素、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某些免疫调节药9.对症支持治疗方法: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不同阶段采取合理饮食、补充营养、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增强患者体质和免疫功能的个项目措施。

10.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及其意义:2004年11.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共2病种)。

市2小时,农6小时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2小时)、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新增)。

(共26病种)。

市6小时,农12小时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新增)。

传染病学 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 第十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病学 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 第十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3. BV特异性抗体:VCA-IgM阳性是新近EBV感染的标志,EA-IgG 一过性升高是近期感染或EBV复制活跃的标志,均具有诊断价值。
4. EBV-DNA检测:采用RT-PCR方法能快速、敏感、特异的检测患 儿血清中含有高浓度EBV-DNA,提示存在病毒血症。
九、诊 断
1. 典型临床表现(发热、咽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2.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嗜异凝集试验阳性。 3. EB病毒特异性抗体(VCA-IgM、 EA-IgG)和EBV-DNA检测
七、并发症
1. 神经系统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脑膜脑炎或周围神经炎等。 2. 心包炎、心肌炎。 3. 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症。 4. 其他少见的并发症:间质性肺炎、胃肠道出血、肾炎、自身免疫性 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及血小板减少。 脾破裂虽然少见,但极严重,轻微创伤即可诱发。
此外,还有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以及病毒对细胞的直接损害等因素。T淋巴细胞活化后产生的 细胞因子亦可能在IM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正常B细胞
正常T细胞





EBV

组 织

器染B细胞 杀伤
发热 咽峡炎 淋巴结肿大 肝肿大 脾肿大 皮疹 脑炎 心包、心肌炎 其他系统受累
二、病原学
EBV 是 本 病 的 病 原 体 。 1964 年 由 Epstein 和 Barr 首 先 从 患 恶 性 淋 巴 瘤 (Burkitt Lymphoma)非洲儿童的瘤组织中发现,1968年由Henle等报道为本病的 病原体,并在此后众多的研究中得到证实。
EBV属于疱疹病毒属,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具有潜伏及转化的 特征。电镜下病毒呈球形,直径约150~180nm。EBV基因组呈线状,但在受染 细胞内,病毒DNA存在两种形式,一是线状DNA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中; 另一种是以环状的游离体游离于宿主细胞DNA之外。这两种形式的DNA,因不 同的宿主细胞而可独立或并存。

传染病学学习指南

传染病学学习指南

传染病学学习指南第一章总论【学习目标】(一)掌握1. 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概念和区别。

2. 传染病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3.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4. 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5. 传染病的临床特点:包括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发热及热型,各种皮疹和黏膜疹,毒血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二)熟悉1. 传染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

2. 传染病的治疗:包括一般支持疗法、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

3. 传染病的预防:遵守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制度,针对流行过程三个基本条件(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采取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三)了解1.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2. 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3.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4. 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5. 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内容要点】(一)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概念和区别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感染性疾病分为无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和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后者称为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传染病可在人群中传播并造成流行,是感染性疾病的一部分。

(二)传染病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病原体对人体的寄生过程称为感染。

感染过程可表现为:①清除病原体,病原体被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清除;②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病原体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及轻微的组织损伤,但无任何症状和体征;③显性感染(临床感染),病原体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④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与机体处于共生形式,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

病原携带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不显出临床症状又能排出病原体;⑤潜伏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某些部位,待机会成熟时才引起临床表现。

传染病学基本技能操作指南(1)

传染病学基本技能操作指南(1)

传染病学基本技能操作指南传染病学教研室编写2013年11月实验一传染病的消毒与隔离一、目的保护工作人员和病人,防止病原微生物播散,避免交叉感染及自身感染。

二、适应证1.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

2.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的诊疗、护理时。

3.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三、禁忌证无绝对禁忌证。

四、操作前准备1.患者准备:无2.操作者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3.物品准备:隔离衣一件、挂衣架、洗手池、洗手液、毛巾、刷子、无菌手套、手消毒液、生活垃圾桶、医疗废物桶。

五、操作步骤1、穿隔离衣(1)手持衣领取下隔离衣,清洁面朝自己,衣领两端外折,露出袖笼,(2)右手持衣领,左手伸入袖内上举(抖手),换手同法穿右手(抖手),扣好领扣(两手由衣领中央顺边缘向后,注意抬头,两手臂尽量外展),扣肩扣,扣袖扣(袖口对齐,反折多余部分扣好)(3)系腰带(双手在腰带下约5cm,将隔离衣后身向前拉,见到衣边捏住正面边缘,两侧边缘对齐,一齐向一侧折叠不暴露清洁面,一手按住,另一手持腰带绕至前面系好)(4)戴手套,戴好手套的手不能接触手套的里面,未戴手套的手不能接触手套的外面(5)操作;穿好隔离衣后可以携用物进入病房按需进行各项操作,操作完毕,料理用物后脱手套,脱隔离衣。

2、脱隔离衣(1)先解开腰带的活结,解开肩扣,袖扣,将衣袖塞于工作服袖下,(穿短袖时,可以自备两个橡皮圈)暴露出双手前臂。

(2)手的消毒:①双手用消毒液相互搓擦2分钟,顺序手腕、手掌、手背、手指各面、指蹼、拇指、指腹和指尖(注意:消毒液每天更换)②用流动水冲洗消毒液,从手腕至手尖。

③用肥皂水、流动水洗两遍后擦干。

(洗手总共六遍:消毒水、清水、肥皂水、清水、肥皂水、清水)(3)解开领扣:一手伸入另一手袖口内,先拉下衣袖包住手,用遮盖住的手握住另一手隔离衣袖的外面,将袖拉下,两手于袖内解开腰带,尽量后甩,双手退出,手持衣领,两边对齐,挂好。

传染病学教学教案18章:传染病处理与救治指南

传染病学教学教案18章:传染病处理与救治指南

传染病处理与救治指南是传染病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主要涉及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治疗等方面,并根据不同传染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处理与救治方案。

本文将对传染病学教学教案1-8章中的传染病处理与救治指南进行介绍和分析。

第一章: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染病的基本概念是指传染病的定义、分类、传播途径等方面的知识。

在传染病的处理与救治中,对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根据传染病的定义,明确其特点和临床表现;需要根据传染病的分类,了解不同类型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需要做好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应对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第二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环境卫生的改善、食品卫生监管、医学防控措施等方面。

在传染病的预防工作中,首要的是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在疫情期间要注意勤洗手、戴口罩;要加强环境卫生的管理,尤其是对公共场所、交通工具等区域的消毒和清洁;对于食品卫生监管,要严格落实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卫生标准;至于医学防控措施,则是疫情期间比较重要的一环,包括早期发现、流行病学调查、病例隔离、密切接触者追踪等。

第三章: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措施不同的传染病具有不同的传播途径,掌握这些信息对于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至关重要。

例如,对于通过飞沫传播的病原体,应该采取口罩、隔离和消毒等方法,降低感染率;对于通过食物、生物质传播的病原体,则需要加强食品卫生监管、防止传染源扩散等。

第四章: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是指通过检测样本中的病原体,确认患者是否感染了某种传染病,以及病原体的类型和数量等方面。

在传染病的处理与救治中,实验室诊断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它可以确定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并对疫情的监测和预测提供重要的参考。

第五章: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的使用在传染病的治疗中非常常见,但是,滥用抗生素也会导致传染病的耐药性扩散,给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

在传染病的处理与救治中,需要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病原体的类型和个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避免滥用抗生素和药物交叉使用。

传染病学 学习指南

传染病学  学习指南

本传染病课程以高等医学院校临床七年制、五年制医学生为教学对象,围绕教育部传染病教学基本要求及本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设定课程内容。

授课内容在资源库中以现场教学录像、PPT课件展示,具体授课内容包括:第一章(总论)、第二章(病毒性肝炎)、第三章(肾综合症出血热)、第四章(艾滋病)、第五章(伤寒、副伤寒)、第六章(霍乱)、第七章(细菌性痢疾)、第八章(败血症)、第九章(钩端螺旋体病))。

本课程的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在教学大纲中有充分的体现,本传染病学的教学大纲中各章节根据记忆、理解、应用的要求,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进行标注,方便学生学习及记忆。

为了紧跟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国家执业医师资格的命题方向,设置了习题集,建立了每章节后的复习思考题,并附参考答案,内容覆盖本学科的重要考点。

在拓展资源库中,围绕本课程教学内容,病案库收集了大量临床常见病例、疑难病例,以大量真实的临床案例为先导,从临床的视角,围绕案例展开论述,系统阐述各种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致力于规范、引导、激发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图片库中展示了大量本课程讲授疾病中的常见典型体征图片,以弥补理论教学中有时过于抽象的缺憾,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加深本学科知识的掌握,直击本学科的科技前沿,特开辟了现场录制的专题小讲座,由本学科知名教授进行深入讲解。

本课程强调基本医学知识的掌握,贴近临床,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全面提高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染病学》学习复习资料

《传染病学》学习复习资料

《传染病学》学习复习资料《传染病学》是医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各种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

为了更好地学习《传染病学》,以下是一些学习复习资料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1.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2.传染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等。

3.传染病流行的环节:传染病流行过程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相互配合。

4.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接种疫苗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

二、了解常见的传染病1.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2.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3.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4.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5.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多见于儿童。

6.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三、学习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方法1.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对于已经确诊的传染病患者,应当采取隔离治疗措施,以防止病原体继续传播。

2.实施消毒措施:对于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应当进行消毒处理,以消灭病原体。

3.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特别是对于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应当及时接种疫苗。

4.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等,有助于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5.提高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传染病学知识点

传染病学知识点

传染病学知识点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预防和控制的学科。

了解传染病学知识点对我们认识以及应对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通过接触、空气、水或食物传播给宿主,引起感染并导致疾病的一类疾病。

根据传染源的不同,传染病可以分为人传人传染病、动物传人传染病和环境传染病。

1. 人传人传染病:人传人传染病是指病原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传染病,如流感、麻疹、肺结核等。

2. 动物传人传染病:动物传人传染病是指从动物体内传播给人类的传染病,如狂犬病、禽流感等。

3. 环境传染病:环境传染病是指通过接触、空气、水或食物等环境途径传播给人类的传染病,如霍乱、肺炎等。

二、免疫学基础知识免疫学是传染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防御机制和免疫应答。

以下是一些免疫学的基础知识点。

1.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部分。

先天免疫是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机械障碍、化学障碍和细胞障碍等。

获得性免疫是针对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机制。

2. 免疫应答过程:免疫应答包括抗原识别、抗原呈递、淋巴细胞激活和效应应答等过程。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免疫系统会针对其特定抗原进行识别,并通过淋巴细胞的激活产生对应的免疫应答,这些应答可以是抗体产生、细胞毒性反应等。

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至宿主的路径和方式。

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1. 直接传播途径:直接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给宿主,如接吻、性接触等。

常见的疾病如性传播疾病、皮肤接触传染病等。

2. 空气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飞沫、飘尘或气溶胶等途径传播给宿主,如流感、肺结核等。

3. 食物和水传播途径:食物和水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食物或水源传播给宿主,如霍乱、肠道传染病等。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预防控制和治疗方法等的学科。

以下是传染病学的重点知识点:1.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人或动物所引起的疾病。

传染病可以分为空气传播、经食物或水传播、虫媒传播、接触传播等不同的传播途径。

2.病原体的特性:了解病原体的特性对于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控制至关重要。

例如,细菌可以产生毒素,病毒可以感染宿主细胞并复制,真菌可以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寄生虫可以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

3.传播途径:传染病可以通过空气飞沫、接触传播、食物或水传播、性传播、垂直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

了解传播途径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4.免疫学原理:了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控制至关重要。

免疫系统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主要部分,其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两个重要的免疫反应。

5.传染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传染病监测是对病例的发生情况进行跟踪和监测,以便及时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流行病学调查是通过收集病例资料、调查疫点、分析数据等方法来研究传染病的发病原因和传播途径。

6.预防控制措施: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包括疫苗接种、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隔离措施、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

不同的传染病需要采取不同的预防控制措施。

7.传染病的治疗:传染病的治疗包括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传染病的早期干预和治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8.传染病的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和经济的措施之一、了解各类传染病的疫苗接种规划和程序对于有效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9.新兴传染病和重大传染病:新兴传染病是指近年来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威胁的传染病,如艾滋病、SARS等。

重大传染病是指已知疫苗和治疗方法但仍广泛传播和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如肺结核、流感等。

了解这些传染病的病因、流行特点和预防控制措施对于保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word版,传染病学

完整word版,传染病学

完整word版,传染病学传染病学第一单元总论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机会性感染是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平衡就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伤。

不同类型的感染包括首发感染、重复感染、混合感染和重叠感染。

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再燃是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出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行。

后遗症是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伤,临床表现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伤为主要表现。

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共生状态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

隔离是指将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妥善地安排在指定的隔离单位,暂时与人群隔离,积极进行治疗,护理,并对具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用具等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的医疗措施。

传播途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易感者是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白细胞减少等。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以肺结核最常见,主要病变为结核结节、浸润、干酪样变和空洞形成。

包囊是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感染形态,包囊抵抗力强,能耐受人体胃酸的作用,在潮湿的环境中能存活数周或数月。

《传染病学》课程标准

《传染病学》课程标准

《传染病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传染病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应对各种传染病的能力,为他们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提供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 能够正确地进行传染病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3. 能够根据不同传染病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和药物;4. 了解传染病防控的最新进展和趋势,提高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包括各种传染病的概述、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讲解常见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肺结核、艾滋病等。

2.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实践教学:安排学生参与传染病防控的实践工作,如消毒、隔离、疫情报告等,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

四、评估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分的30%;2.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占总评分的70%。

五、教材与参考书籍1. 教材:《传染病学》教材,由国内知名医学专家编写,内容全面、系统,适合学生系统学习。

2. 参考书籍:包括传染病学相关专著、病例分析、临床实践报告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课程安排与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分为12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3个课时。

每个单元围绕一种或几种常见的传染病进行讲解,每个课时包括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两部分。

课程安排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七、师资力量与教学设施1. 师资力量:本课程的主讲教师需具备医学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准确把握传染病学的最新进展和趋势。

同时,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五年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传染病学授课专业:五年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学时与学分:总学时为45(理论课24学时,见习课21学时),2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传染病学》是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教学重点,对传染病总论、病毒性疾病、立克次体病、细菌性疾病、螺旋体病、深部真菌病、原虫病、蠕虫病等疾病进行系统阐述与介绍,使学生掌握和熟悉传染病学理论以及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主要面向五年制临床医学、七年制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一、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原则。

二、熟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和免疫应答的作用、传染病发病机制、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三、了解我国传染病的历史、现状与防治方面的成就,传染病学的范畴,传染病流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我国传染病的历史、现状与防治成就,传染病病种的变迁,传染病学的范围和内容,学习传染病的目的。

二、重点讲解传染病的特征,强调基本特征是与其他疾病鉴别的要点。

三、重点讲解感染的基本概念(感染、共生态、机会性感染、感染谱、首发感染、获得性感染、交叉感染、自身感染等)、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四、介绍病原体致病力(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对感染过程的作用、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五、重点讲解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必备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六、介绍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七、重点讲解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应包含: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三方面。

特别是流行病学资料、病原学、分子生物学检测、血清学检查在诊断上的重要价值。

八、重点讲解传染病的治疗原则,特别强调传染病的隔离、消毒、病原治疗的特殊性、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培训资料--传染病学总论

培训资料--传染病学总论

感染过程中的五种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 潜伏性感染
一般来讲 隐性感染最常见, 病原携带状态次之, 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
后者一旦出现易于识别
五种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体
感染建立 人体
隐性感染
(无症状)
特异性主 动免疫; 病原体被 清除
病原携 带状态
潜伏期
自病原体侵入至 最初症状出现
前驱期
从起病至症状明 显开始为止
症状明显期
特有症状体 征
恢复期
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至完全康复
(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1.发热与热型
发热的规律即热型,主要有: 稽留热——体温40℃左右,日差1℃以内;如伤寒。
驰张热——日温差大于2℃,最低体温不正常; 很多传染病可以以此热型出现(重症TB)。
(1)严密隔离
适用于经飞沫、分泌物、排泄物直接或间接传播的烈性传 染病,如霍乱、鼠疫等,凡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传染病 均需采取严密隔离。
主要措施为: 1.住单人房,门窗关闭,病人禁止出 隔离室; 2.原则上严禁探视,如有必要应采取 相应措施如带口罩、帽子,穿隔离衣 及戴手套等; 3.病人用过的敷料及分泌物、排泄物 集中消毒处理。
▪ 尿常规: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尿 内有蛋白、白细胞、红细胞。
▪ 便常规: 菌痢、肠阿米巴病,呈粘脓血便和果 浆样便;细菌性肠道感染多呈水样便或血水样 便或混有脓及粘液。病毒性肠道感染多为水样 便或混有粘液。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原则:治疗患者 控制传染源 方法:
▲一般及支持疗法:隔离、护理、心理治疗 ▲病原治疗:清除病原体,根治和控制传染源
(三)临床类型—临床特点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前言传染病就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

其重点在于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达到防治结合目的。

教材为彭文伟主编《传染病学》(第六版)。

本大纲适用于预防医学本科五年制学生,课程总学时46学时,其中大课30学时,见习16学时。

第一章总论绪论一、目的要求:1、了解传染病定义和我国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成就。

2、了解传染病学的研究范围及其研究重点。

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 (理论授课0.5学时)三、讲授内容:1.传染病定义。

2.传染病学的范畴,它与其它邻近科学的关系。

3. 传染病学的发展和我国的传染病学成就。

祖国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自学内容)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目的要求1.掌握感染的慨念和感染过程的表现。

2.熟悉传染过程中病原体作用和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

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理论授课0.5学时)三、讲授内容1、重点讲解感染概念的四个要素及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的不同及其意义。

各种表现形式发生的比例、结果和意义。

2、详细讲解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四个方面在传染过程的作用。

3、详细讲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一、目的要求l、了解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2、了解传染病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理论授课0.5学时)三、授课内容一般介绍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的共同特征和在传染病中导致组织损伤发生的三种的方式。

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一、目的要求1、掌握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2、熟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理论授课0.5学时)三、授课内容1、重点讲解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特别是传播途径2、一般介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在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影响。

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一、目的要求1、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2、熟悉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理论授课0.5学时)三、授课内容1、重点讲授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2、详细讲解传染病中复发、再燃的概念3、重点讲解传染病常见症状和体征、特别是热型和皮疹出现时间、分布、顺序与疾病的关系。

传染病学教学指南

传染病学教学指南

传染病学教学指南简介本文档旨在为传染病学教学提供指导,帮助教师有效地传授与学生分享有关传染病的知识。

目标- 提供全面、系统的传染病学知识;- 培养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培养学生解决传染病相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课程设置1. 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 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传染病的典型病例介绍;-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和个人防护。

2. 常见传染病研究与管理-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与分析;-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传染病的病毒学、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研究;- 传染病的药物治疗与疫苗研发。

3. 传染病的社会影响与应对- 传染病对社会的影响与负担;- 传染病的公共卫生应对措施;- 传染病的法律与伦理问题;- 传染病的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

教学方法与评估-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等;-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研究;- 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估机制,包括课堂表现、小组作业和期末考试等。

教学资源与支持- 教师应提供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目;- 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资源进行课堂展示;- 学校图书馆和实验室资源的充分利用;- 提供学生讨论和交流的平台。

注意事项- 由于传染病涉及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请教师不要泄露学生相关的私人信息;- 教师应注意传授传染病知识时的敏感性和包容性,尊重学生的权益;- 请教师在传授传染病知识时避免引用未经确认的内容。

以上为《传染病学教学指南》的主要内容概述,希望能为教师在传染病学教学中提供一些指导和参考。

传染病学大纲

传染病学大纲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

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具备传染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临床见习,使学生掌握常见传染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传染病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方法,努力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一)总论基本要求1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2掌握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点4掌握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原则教学内容1感染与传染、感染病与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的研究范;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2传染病的基本特征3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影响流行过程的的因素;传染病的临床特点5传染病的诊断;应熟悉的鉴别诊断6传染病的治疗和预防(二)病毒感染1病毒性肝炎基本要求①掌握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特点及其与临床的关系②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③掌握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掌握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和预防教学内容①肝炎病毒的种类,各型肝炎病毒的特点;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过程②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和淤疸型肝炎的临床特点;病毒性肝炎的血液生化检查;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查;肝脏病理检查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2肾综合征出血热基本要求①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学特点和流行特征②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机理③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表现④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断与治疗措施教学内容①汉坦病毒的概况和主要血清型;流行过程与流行特征②发病机理、基本病理改变和病理特点;临床分期与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各临床分期的治疗原则3流行性乙型脑炎基本要求①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点②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③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原则教学内容①乙型脑炎病毒的特点;流行过程和流行特征②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临床表现特点;脑脊液检查特点;免疫学检查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治疗原则4狂犬病基本要求①了解狂犬病的病原学特点②了解狂犬病的发病机理③掌握狂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掌握狂犬病的治疗原则教学内容①狂犬病毒的特性,自然病毒与固定病毒的区别;流行过程②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特点;临床分期与临床表现特点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发病前与发病后治疗5艾滋病基本要求①了解熟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形态结构、基因组织和复制过程②熟悉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点③了解艾滋病的发病机理④掌握艾滋病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和治疗措施教学内容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基因组织,复制过程;流行过程②发病机理与病理特点;临床经过;常见机会感染和机会肿瘤的临床特点;临床分类和分级③诊断与鉴别诊断;确证试验④抗病毒治疗的时机与方案;常见机会感染和机会肿瘤的治疗(三)细菌感染1伤寒基本要求①熟悉伤寒杆菌的抗原特点②熟悉伤寒的发病机理、临床经过与临床特点③掌握伤寒的主要并发症④掌握伤寒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教学内容①伤寒杆菌的性状、抵抗力与抗原特点;流行过程;流行特点②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典型病例的主要临床表现与临床经过;不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血常规检查;细菌培养的诊断价值;肥达氏反应的意义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抗菌治疗;并发症治疗2细菌性痢疾基本要求①掌握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理②掌握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③掌握细菌性痢疾的治疗与抢救措施教学内容①痢疾杆菌的性状、分类及其变迁;流行过程和流行特征②发病机理和病理特征;急性、慢性、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粪便检查的特点;细菌培养的价值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原治疗;慢性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手段;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抢救措施3霍乱基本要求①掌握霍乱的发病机理②掌握霍乱的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③掌握霍乱的液体疗法教学内容①霍乱弧菌的生物性状,血清型,生物型;流行过程和流行特征②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临床特征;血液常规检查;粪便检查;悬滴试验、分离培养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液体疗法的原则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基本要求①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学特点②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机理③掌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分型、临床特点和诊断要点④掌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原则与抢救措施教学内容①脑膜炎球菌的生物特性与分型、耐药问题;流行过程和流行特征②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特点;普通型各阶段的临床表现特点,暴发型的临床表现;血常规检查,脑脊液检查,细菌学检查,免疫学检查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抗菌治疗的原则;暴发型的抢救措施(四)螺旋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基本要求①掌握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②了解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病机理③掌握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分型、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④熟悉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因治疗教学内容①钩端螺旋体的生物学特点、主要血清群;流行过程,流行特征②发病机理,基本病理改变和病理特点;临床分型和临床表现特点;血常规、尿常规,血培养,显微镜下凝集试验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病因治疗药物的选择与使用;赫氏反应;后发症治疗(五)寄生虫感染1阿米巴病基本要求①掌握肠阿米巴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②掌握肝阿米巴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教学内容※肠阿米巴病①溶组织内阿米巴大滋养体、小滋养体与包囊的形态,发育过程与致病力;流行过程②溶组织内阿米巴侵人体的过程,发病条件,组织损伤机理;基本病理变化;普通型(急性与慢性)、暴发型、慢性型、无症型肠阿米巴病的临床特点;血常规检查、粪常规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抗阿米巴药物的选择与剂量;并发症处理※肝阿米巴病①与肠阿米巴病的关系②发病机理,病变部位、数目、大小、性质;临床表现特点;血常规检查、粪常规检查、肝脏生化检查、超声波检查、肝穿刺检查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抗阿米巴药物的选择与剂量,肝穿刺排脓2疟疾基本要求①熟悉疟原虫的生活史②掌握疟疾的临床特点③掌握疟疾的治疗与预防教学内容①四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流行过程与流行病学特点②临床发作的原理;典型虐疾的发作过程及伴随症状;虐疾的凶险发作的临床特点;血常规检查,血液骨髓涂片查疟原虫,血清学检查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控制临床发作、防止复发与传播的药物;耐氯喹病例的治疗3日本血吸虫病基本要求①了解日本血吸虫病的生活史和流行特征②掌握日本血吸虫病的感染过程与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③掌握日本血吸虫病的临床特点④掌握日本血吸虫病的治疗教学内容①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流行过程,流行类型②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血常规检查、肝脏生化检查、超声波检查、粪便沉淀或孵化找虫卵和毛蚴、血清学检查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抗吸虫治疗,对症治疗三、见习课的内容(一)隔离技术传染病病区的设置:传染病病区设置的要求,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隔离的分类:严密隔离,一般隔离;常用隔离技术:手的消毒,口罩的使用,隔离衣的穿脱(二)发热原因待查发热原因待查的定义;发热原因待查的病因分类;发热原因待查的病因诊断(三)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的特点;病毒性肝炎的生化学与血清学检查;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与临床诊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四)艾滋病艾滋病的临床分期、分类与诊断;艾滋病常见机会感染的诊断与治疗;联合抗病毒治疗(五)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原体;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制;感染性腹泻的病因诊断;感染性腹泻的病理生理诊断;感染性腹泻的治疗原则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传染病学以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为基础,以病因诊断和抗感染化疗为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学学习指南课程简介:该课程是学习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一门课程。

学习结果:掌握各种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了解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规律,能够运用传染病学的原理和方法认识和处理突发或新发传染病。

学习方法:听课,讨论,见习实训评价方法:考试(形成性评估30%、终结性评估70%);形成性评估的基本形式为OSCE;终结性评估为期末考试成绩。

学习参考材料:传染病学教科书网络资源:各种传染病的诊治指南学习机会:课堂教学、学生讨论及临床指南实验、实训、见习、实习网络资源,如medline查询最新研究进展本课程的知识基础: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免疫学诊断学本课程的知识延伸:流行病学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临床指南第一讲总论一、学习准备1.通过网络资源了解传染病防治法。

二、学习结果1.掌握感染过程中病原与机体免疫应答的相互作用,掌握传染病的特征。

2.熟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3.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三、学习重点1.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2.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机体的免疫应答: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3.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影响流行过程包括自然、社会因素。

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5.传染病发展的四个阶段: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复发与再燃的区别。

6.传染病常见症状与体征:发热,皮疹、毒血症状。

7.传染病的诊断要素: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病原学、特异性抗体)。

8.传染病的治疗:一般治疗、病原治疗、对症治疗、康复治疗、中医治疗。

9.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四、反思1.如何认识管理新发传染病?2.流感季节如何有效防范流感蔓延?金茜第二讲病毒性肝炎一、学习准备1.肝炎病毒的微生物学特点。

2.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

二、学习结果1.掌握HBV、HCV病原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原则、预防。

2.熟悉各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及病理,乙、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点。

3.了解甲、戊型肝炎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诊治特点。

三、学习重点1.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2.病原学: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

(1)甲型肝炎病毒:RNA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IgM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2)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病毒。

①Dane颗粒,为完整的HBV颗粒;②HBV基因组:不完全的环状双链DNA,有S区,C区,P区和X区4个编码区,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③抗原抗体系统包括:HBsAg与抗HBs: HBsAg阳性反映现症HBV 感染。

抗HBs为保护性抗体;HBeAg与抗HBe:HBeAg的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的传染性,HBeAg消失而抗HBe产生称为血清转换;HBcAg与抗HBc:HBcAg阳性表示血清中存在Dane颗粒,抗HBc IgM 对诊断急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有帮助,抗HBc IgG在血清中可长期存在。

(3)丙型肝炎病毒(HCV):RNA病毒,HCV基因组极易变异。

HCV RNA 阳性是病毒感染和复制的直接标志。

抗HCV是存在HCV感染的标志。

(4)丁型肝炎病毒(HDV):缺陷RNA病毒,其复制、表达抗原及引起肝损害需要HBV的辅佐。

(5)戊型肝炎病毒(HEV):RNA病毒,抗HEV IgG滴度较高,或由阴性转为阳性,或由低滴度升为高滴度,或由高滴度降至低滴度甚至阴转,均可诊断为HEV感染。

3.流行病学(1)甲型肝炎:无病毒携带状态,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由粪─口途径传播。

抗HAV阴性者是易感人群。

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2)乙型肝炎: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

传播途径主要有:①母婴传播;②血液、体液传播。

抗HBs阴性者为易感人群。

流行特征:①有地区性差异;②有性别差异;③无明显季节性;④以散发为主;⑤有家庭聚集现象;⑥婴幼儿感染多见。

(3)丙型肝炎: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类似乙型肝炎,但较乙型肝炎局限。

人类对HCV普遍易感。

(4)丁型肝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

与HBV以重叠感染或同时感染形式存在。

人类对HDV普遍易感。

(5)戊型肝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与甲型肝炎相似,暴发流行均由于粪便污染水源所致,散发多由于不洁食物或饮品所引起;隐性感染多见。

4.乙型肝炎自然史: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再活跃期。

5.病理特点:基本病理改变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间质增生和肝细胞再生。

慢性肝炎按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级、分期。

6.病理生理:黄疸、肝性脑病、出血、急性肾功能不全、肝肺综合征、腹水。

7.临床表现:(1) 急性肝炎分黄疸型、无黄疸型。

急性黄疸型分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

(2) 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

乙肝可分为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乙型肝炎(3) 肝衰竭表现为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及PTA<40%,胆红素每天上升>17.1umol/L或大于正常值10倍。

分型: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慢性。

亚急性和慢加急性肝衰竭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

(4) 淤胆型肝炎以肝内淤胆为主要表现,有梗阻性黄疸表现,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γ-GT、AKP、TBA升高,PTA>60%。

(5) 肝炎肝硬化:活动性与静止性;代偿性与失代偿性。

8.实验室检查(1)肝功能:血清酶、血清蛋白、胆红素、凝血功能、血氨、胆汁酸。

(2)病原学:甲型肝炎:血清抗-HAV-IgM。

乙型肝炎: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

丙型肝炎: HCV RNA、抗-HCV。

丁型肝炎: HDV RNA、抗-HDV。

戊型肝炎:抗-HEV-IgM及抗-HEV-IgG。

(3)甲胎蛋白是筛选和早期诊断HCC的常规方法。

(4)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

(5)肝组织病理检查对明确诊断、衡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及评估疗效有重要价值。

9.严重并发症包括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感染。

10.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诊断、病原学诊断。

鉴别诊断: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

11.治疗:(1)急性肝炎:多为自限性,以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急性期隔离。

(2)慢性肝炎:适当休息、合理饮食、改善肝功能、免疫调节、抗肝纤维化等对症治疗。

乙型、丙型肝炎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者应尽可能进行抗病毒治疗,抗病毒药物特点,随访与监测。

(3)肝衰竭治疗原则:依据病情发展不同时期予以内科综合治疗为基础,早期免疫控制,中、后期预防并发症及免疫调节为主,辅以人工肝支持系统疗法,争取适当时期进行肝移植治疗。

11.预防: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乙肝流行的最关键措施。

四、反思1.患者,男性,26岁,乏力伴腹胀、纳差1周,尿黄3天。

需要进一步完成哪些检查?治疗原则?2.40岁男性患者,体检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应如何处理?如何进行宣教?金茜第三讲流行性感冒一、学习准备1.病原微生物的基础知识。

2.传染病的和基本特征和防治原则。

二、学习结果1.掌握流感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熟悉流感的发病机理、流行病学和鉴别诊断。

3.了解流感的病原学、病理、实验室检查。

三、学习要点1.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流感病毒属正粘液病毒科,病毒三层构成:包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基质蛋白、核心(单股负链RNA)。

根据核蛋白及基质蛋白抗原性不同流感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三型。

按H和N抗原不同又分若干亚型(16个H亚型,9个N亚型)。

3.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空气和飞沫传播为主。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对同一抗原型可获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型与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以冬春季节为多。

4.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内,并在细胞内进行复制。

受病毒感染的上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与脱落。

一般不形成病毒血症。

5.典型临床表现:急起高热,全身症状较重,呼吸道症状较轻。

显著头痛、身痛、乏力、咽干及食欲减退等。

发热多于1~2日内达高峰,3~4日内退热,其他症状随之缓解,但上呼吸道症状常持续1~2周后才逐渐消失,体力恢复亦较慢。

6.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 淋巴细胞数相对↑。

病原学检查:鼻咽部拭子, 涂片检测流感病毒抗原,PCR 技术检测流感病毒基因。

7.诊断:流感接触史+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

8.治疗:(1)一般治疗:按呼吸道隔离一周,休息,饮水。

(2)对症处理:解热镇痛、止咳、补液。

(3)抗病毒治疗:离子通道M2阻滞剂(金刚烷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

9.预防措施:控制治疗传染源: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呼吸道隔离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

疫苗接种。

四、反思1.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区别?2.流感流行期间,学校如何做好预防工作?邱济海第四讲肾综合征出血热一、学习准备1.发热的诊断分型。

2.休克的诊断与鉴别。

二、学习结果1.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熟悉: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

3.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学病学特点。

三、学习重点1.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2.主要病理变化: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3.临床表现以急性起病。

发热、充血出血、低血压休克、和肾损害等为主要表现。

典型病例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4.临床分型: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非典型。

5.诊断依据:主要依靠临床特征性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可以明确诊断,参考流行病学史进行诊断。

6.鉴别诊断:发热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急性胃肠炎和菌痢等鉴别。

休克期应与其他感染性休克鉴别。

少尿期则与急性肾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衰相鉴别。

出血明显者需与消化性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瘫和其他原因所致DIC 鉴别。

以ARDS 为主要表现者应注意与其他病因引起者区别。

腹痛为主要表现者应与外科急腹症鉴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