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比较法在《唐宋散文选读》教学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比较阅读法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实施探究

比较阅读法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实施探究

比较阅读法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实施探究随着语言学习者的需求日益增长,新型的语言学习方法也应运而生。

比较阅读法是一种考察学生对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文献的差异性分析与对比的阅读方法。

本文旨在探究比较阅读法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实施。

一、比较阅读法的基本概念比较阅读法是一种将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进行对照、分析、比较的阅读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献的内涵。

比较阅读法要求学生对不同文献进行逐篇甚至逐章的阅读,然后把同一主题、同一时期的文献进行比较,分析文献之间的异同之处,掌握文献的特点和本质,深入理解文化的内在含义。

比较阅读法是一种适用于古诗文教学的阅读方法,为学生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古诗文中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1. 整体比较整体比较法是将不同文献的整体进行比较,重点分析文献之间的共性和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的内在含义。

在整体比较法中,教师可以依托教学目标选定分析文献,比如选定唐诗、宋词、元曲等主题材料。

学生可以阅读完整份文献后再进行比较,或是几篇部分内容相同的文献之间进行比较,以此加深对文献的理解和思考。

2. 点对点比较点对点比较法是将两篇文献的某一共同主题、某一同一时期作品进行详细对比,分析文献之间的异同点,从而深入揭示文学作品的特殊性。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准确、明确,更好地帮助学生研究和了解文献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例如,学生可选择比较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和苏轼的《赤壁怀古》中的意境表达和节奏感等。

学生用这种方法可以深入理解主题、作品特色和历史背景,从而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横向比较横向比较法是将一类文献之间进行比较,以此更好地掌握文化、文学的内核。

例如,学生可以选取唐诗中的豪放派和雅派进行对比,以探究不同派别诗歌的表现力和审美特点,并且体现出时代的不同历史特点。

在学生使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诗文化的内涵,还可以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浅谈比较阅读法在宋代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比较阅读法在宋代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比较阅读法在宋代诗词教学中的运用邓薇比较法能训练学生们多向多层的思维能力 ,有助于扩展思路 ,在比较中深化认识。

从课内对比,到课外对比,也有利于学生们知识的迁移,促成他们的延伸学习。

因此,在宋代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尝试通过比较阅读法,使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相互参照比较,在理解诗歌内涵和意境的基础上体会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作品的特点,从而对宋代词坛的两大诗歌流派的区别有一定的了解与辨别,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为了让学生能够辨别婉约派以及豪放派的风格,我让学生对比鉴赏了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可对两首词作如下的比较: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比较,学生会更深地体会到“苏轼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和“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含义。

同时会比较全面地了解豪放之词和婉约之词在选材和所抒发情感上的不同,《雨霖铃》基本上保留了唐、五代以来的词风,风格婉约,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从写景、咏史、抒情等各方面表现出慷慨奔放的格调,开创了与婉约词完全不同的词风,是豪放派词的标志。

课外还可从这些方面确定某一作品属于哪种风格流派。

在学生初接触诗词时,很可能认定同一风格的作家的作品的风格是相同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把苏词和辛词作了比较,以使学生明白,虽是同一风格流派的作家作品,它们在许多方面也不尽相同。

此两词可作如下比较:(1)、情感的比较这两首词中非常鲜明地跳动着作者的情感红线,但它们的发展变化不大一样,苏词从面对赤壁之景的豪壮,到怀想周瑜之后的失意又转到“一樽还酹江月”的解脱,辛词从怀念孙权和刘裕时的对英雄业绩的向往转到典故“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和“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所体现出来的对统治者和人民的指责和警告,然后又变为以廉颇自况所体现出的壮志不已的情感,两相比较可以看出,苏词体现的情感比较复杂,而辛词中的较单一,无论是哪种情感形式,都是围绕着“爱国”这一思想的。

唐宋论书诗中的比况手法

唐宋论书诗中的比况手法

唐宋论书诗中的比况手法
唐宋论书诗中不仅融合了流行的文体,而且精巧地运用了比况手法,展现文学的精髓。

比况,指的是借比喻,比喻性的比较,使用了简洁的语言,进行如望希的比拟,用来描绘精彩的景象。

比况手法,也称比拟手法,主要用来描写有关空间和时间的表达,也可借助引申论证,表达深刻的道理。

唐宋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宋词对比况手法的运用十分精巧,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唐诗也极具比况特质,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作者与诗中的山东兄弟相比,写出了无声的哀愁,生动地展示了残酷的时空距离和阔隔,更表达了对当下苍茫人生的无奈。

论书也有着深厚的比况气质,以《论语·學而》为例,孔子师承以“弟子”作为比喻,把“學而時習之”作为一种人生態度,认为學习要有堅定不移的决心,而努力學習,就能贏得未來的成功。

总之,唐宋论书诗中精彩的比况手法,既融合了流行的文体,又曲折巧妙地展示出复杂的人文情操,并以其特殊的传达方式,深远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化发展。

运用比较法鉴赏文言散文——以“唐宋八大家散文”研究性学习为例

运用比较法鉴赏文言散文——以“唐宋八大家散文”研究性学习为例

中学语文•教海拾贝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地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可见,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精心设计篇目,让课后拓展延伸的篇目能对学生有好的启发。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鉴赏的难点就是“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为了帮助学生完成鉴赏任务,笔者首先抓住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关键词进行分析,使学生有一个初步了解;其次,探讨词人的内心情感,在此环节教师借思考题:作者面对江水产生哪些情怀?来引出苏轼的人生经历、进而讨论词中作者的情感。

因为苏轼的豪放旷达不光是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也在他其他的诗词中大量出现,所以有必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从而重视苏轼的豪放旷达。

综上所述,古典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知人论世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与途径,将其运用到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各个环节,确实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要明确各个环节的目标,选择恰当的运用类型,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领悟到我国先贤们优秀、宝贵的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进而成长为一名高素质、高品质的人才。

[作者通联:安徽宿城第一中学]运用比较法鉴赏文言散文——以“唐宋八大家散文”研究性学习为例團蒋惠文言文作品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然而,和喜爱古诗词相比,许多学生却对文言文作品有着一种畏惧的心理。

这主要是因为文言文作品字词和句式难以理解,枯燥乏味,思想比较深邃,很多学生既缺乏阅读兴趣,又缺乏阅读能力。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鼓励学生展开比较法进行辅助阅读,以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作为范例展开研究性学习,通过对比,学会怎样鉴赏经典散文。

一、题材对比,形成体系文言文散文作品虽然繁多,但是若能合理归类,却能发现它们大致能归为托物言志篇、寄情山水篇、人物传记篇等若干不同的主题。

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展开题材对比的方式,将同一个主题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能让学生逐步形成体系,对各种不同的主题有一定的了解。

浅谈比较法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比较法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比较法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作者:张洪德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66期古诗词鉴赏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

因此,古诗词鉴赏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思想内容,而且要引导学生去深入地对诗词进行理解,多角度地去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笔者从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比较鉴赏法有助于较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我对此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同诗比较法。

同诗比较法最常用的是替换比较法,就是将诗句中的佳词妙句加以更换,并将换后的词句与原诗句进行比较,让学生体味其中的不同,从而加深对原诗中佳词妙句的理解。

在诗词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替换比较法,将会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词句的妙处所在,从而提鉴赏水平。

(一)易字比较法。

如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其中的“生”字用得尤为精妙。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探究:“海日生残夜”的“生”能否改为“升”?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发现原句改用“升”这个动词虽然也通顺,但是远不如用“生”好。

因为“升”用在这里只是指残夜将近时,太阳从大海中升起,显得十分平淡。

而“生”在这里却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旭日从大海中孕育而出的情景,生动而贴切地表现出大海的壮阔和宽容,让人读后感觉韵味无穷。

又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最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字别具匠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字能否改为“在”?为什么?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落”字这个动词用在这里新颖恰当,使人感觉到秋思仿佛会随着皎洁的月光一起洒落人间,十分生动形象;而“不知秋思在谁家”则相形见绌,平淡无味。

(二)换句比较法。

比如学完了杜牧的《赤壁》我问学生,能否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改成“东风不与周郎便,国破人亡在今朝”?学生通过细细体味发现:虽然二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以二乔这两个美女的命运来象征东吴整个国家的命运,生动地表现出假想中赤壁之战东吴失败后曹操骄横恣肆的情态,真可谓小中见大,别出心裁,手法十分巧妙。

比较阅读法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实施探究

比较阅读法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实施探究

比较阅读法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实施探究随着高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古诗文教学的改革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采用的是点读式的方法,即老师分段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缺乏活跃的参与和思考。

而比较阅读法则能够在古诗文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将分析比较阅读法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实施情况。

一、比较阅读法的定义及特点比较阅读法是指将两篇或多篇文本进行对比分析,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联系与内在的逻辑关系的一种阅读方法。

由此看来,比较阅读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促进学生进行高层次的思考和创新。

比较阅读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比”观念的重要性。

比较阅读法强调将文本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文本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从而激发学生整体性的思考、创新和发散性的思考。

其次是“关联”思想的重视。

比较阅读法重视将不同的文本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让学生可以从更高的、更广阔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全面把握文本的内涵。

最后,比较阅读法还鼓励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解读和思考,让学生在思维和语言表达方面得到更加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相对于传统的点读式教学,比较阅读法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本内涵,发现课文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整体性的思维能力。

1. 扩大学生的视野在传统的古诗文教学中,往往只注重一个课文的阅读和分析,学生难以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这个时代的文化和文学特色。

而比较阅读法则不同,它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文本进行对比,让学生们拓宽文学视野,了解和认识更多的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2. 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不同的文本之间一定存在着差异和联系,而使用比较阅读法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兴趣,主动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及由此引出的问题,提升学习热情。

学生们在阅读比较中透彻理解、较真思考时也能激发探究性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学以致用。

3. 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比较阅读法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整体性思考能力。

导语-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教案

导语-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教案

导语-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唐宋散文选读》,让学生了解唐宋时期的文学特点,感受唐宋时期的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唐宋时期的文学特点;2.掌握散文的写作特点和技巧;3.分析散文的主题和格调。

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意思和内涵;2.分析散文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唐宋时期文学特点的介绍;2.散文写作的技巧和特点;3.选读唐宋散文,分析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文字和图片,介绍唐宋时期的文学特点;2.案例分析法:选读唐宋散文,分析其特点和文学价值;3.课外阅读:推荐相关的读物,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

第一步:导入通过介绍唐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散文阅读的主题。

第二步:讲授法通过文字和图片,介绍唐宋时期的文学特点,包括散文写作技巧、作品的主题和格调等。

第三步:案例分析法选读唐宋散文,分析作品的特点和文学价值,让学生了解唐宋散文的魅力和深度。

第四步:课外阅读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扩大他们的文学视野和思维方式。

第五步:总结评价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总结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价方式:1.学生作业的批改;2.学生自评和互评;3.教师评价视频和听力。

教学评估标准:1.是否理解了唐宋散文的特点和文学价值;2.是否能够正确分析散文的主题和格调;3.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散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1.《唐宋散文选读》(粤教版);2.网络教育资源:唐宋散文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3.入门级唐宋散文相关的书籍和参考资料。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方法例析(王化琴)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方法例析(王化琴)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方法例析(王化琴)慢慢走,欣赏啊——《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方法例析《唐诗宋词选读》是选修教材,选修课教学不同于必修课,选修课教学讲究灵活性,教师可以依据自身的优势、特长等来开展教学,但是这并不是说可以随意地进行《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

可是我发现的情况往往是这样的——有的教师仅仅是带着学生浮光掠影式地学习,有的班级学生反映一节课能上完五首诗,平均一首诗所花时间不过九分钟,没有重点,不能深入,像这样匆匆走过,学生对于这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还没有什么感受就已经来到“出口”处,于是感慨学和没学基本一个样。

有的教师将诗歌欣赏变成了流水线作业,每节课每首诗都是一个流程:读诗,译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用了什么手法?其目标极为明确:一切为了高考。

法国近代艺术哲学大师丹纳有言:“我们文明过度,观念过强,却形象过弱,日常的精神生活也成了纯粹的推理。

”虽说这样做是为了学生的“前途”,但学生在这样的流水化作业中很容易出现倦怠感,也就是说他还在殿堂中,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寻找“出口”处了。

很显然,教材处理不合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选修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设定。

”在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时,教师首先应该考虑选取教学的内容。

比如同一个诗人的诗词,像“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这些单元就要处理好精讲和略读的关系,不必篇篇精讲,面面俱到;再如相同题材却不同时代的作品,如《与诸子登岘山》《九日齐山登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作为一组“登高诗”,《菩萨蛮》(温庭筠)、《蝶恋花》(欧阳修)作为一组“闺怨诗”可以跨越时空地重组,这样对于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提升会有很大帮助。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

对比阅读法在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对比阅读法在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对比阅读法在散文教学中的应用作者:张国强来源:《汉字文化(教学卷)》2015年第17期课堂教学是制约语文发展的瓶颈,而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和文本解读,孙绍振先生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方法——还原法和比较法。

“还原”是为了回归,通过还原客观生活回归到作家的情感与智性上。

还原法适宜于分析单篇作品,“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加工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找出艺术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有了差异就不愁没有矛盾了。

”找出矛盾之后再分析为什么出现矛盾,进而分析作品在艺术上的特点。

譬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将朱自清与林欣澜笔下的春风进行比较:“同样是写春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和林斤澜笔下的春风有什么不同呢?”学生经过探究得出: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柔柔的、清新的、悦耳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林斤澜笔下的春风则充满力度,充满豪迈之情,“如无数的针扎”。

在分析春雨特点的时候,与杜甫的《春夜喜雨》进行比较。

学生归纳:“都是伴随和风而来,突出春雨的细的特点。

杜甫诗中的春雨是无声的,朱自清的“春雨”还是密、亮、绵长的。

”学生对二者异同的理解水到渠成。

这两个对比阅读不仅让学生在自己的体会中有所感悟,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也在无形中传达给学生一种阅读方法,即比较阅读法。

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或者不同语言的描绘,勾勒出不同意蕴的画面,进行不同的情感表达。

这样的比较,毫无疑问会给学生以更直观、更深刻的印象,可谓“化无形为有形”。

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把“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赏析百草园的景物,品味百草园的趣事和三味书屋学习的枯燥。

并让学生把少年鲁迅的读书情况与自己的读书情况进行比较。

学生在比较中得出结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同”在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出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某种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成人世界的无知。

“异”在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

唐宋散文选读

唐宋散文选读

《唐宋散文选读》教学反思布高王官宪在推进新课标的教学过程中,作为第一届进行尝试的语文老师,我感到肩头责任的重大,于是不断地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和总结,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以下是我在进行《唐宋散文选读》教学后所作的一些思考与总结。

一、认真学习课标精神,明确高考考查内容。

在《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有关选修课程的建议中提到:“在阅读中体会作家的人生追求和胸襟怀抱,进步的社会理想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理解散文作品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入思考,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分析作品的内涵和思想倾向,认识其意义和局限。

可从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适当联系作家的生平和思想、作品写作的具体背景,以及前人对作品的品评,来加深理解。

”对这一建议,我的理解是:唐宋散文的选修课,除了学习文言文的语言知识外,了解唐宋散文的艺术价值和体现出来的社会意义的也是学习的一大重点。

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时期,也是散文独立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散文终于脱离了历史文学和辞赋的束缚,独立成为一种文学样式而受到重视。

“古文”的复兴,造就了唐宋八大家的声名。

在两次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中,大量文体、文风、文辞的改革,唐宋散文家们展现出来的卓然气度、胸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都对元明清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宋散文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其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之功显而易见。

因此我觉得教学中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兼顾,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对考纲(当时新的考纲还未出台,只能参考旧的考纲)中对文言文的考查要求也要明确,做好知识点的落实工作。

二、“落实”与“花招”并重。

教材中所有的课文都是文言文,难度比现代文要大,学生对此易产生厌倦心理。

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多变的教学又让学生琢磨不透,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就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进,既需要像做菜一样要变换花样,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要形成一定的格局和习惯,让学生觉得有规律可寻。

例如每课的文言知识、虚词、实词、句式等,用比较固定的形式落实。

唐宋散文选读教案

唐宋散文选读教案

唐宋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唐宋时期的散文作品,使学生了解唐宋散文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唐宋散文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对唐宋散文作品的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散文创作的艺术手法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二、教学内容1. 唐宋散文概述:介绍唐宋散文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唐代散文代表作品阅读与分析:a.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b. 韩愈《马说》3. 宋代散文代表作品阅读与分析:a. 欧阳修《醉翁亭记》b. 苏轼《赤壁赋》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宋散文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阅读分析法:组织学生阅读唐代和宋代散文代表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主题、结构、艺术手法等。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散文作品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唐宋散文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讲解与阅读:分别讲解唐代散文代表作品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和韩愈的《马说》,宋代散文代表作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苏轼的《赤壁赋》。

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主题、结构、艺术手法等,组织学生就散文作品进行讨论。

4.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和探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唐宋散文作品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思考与分析能力:评价学生在分析和讨论散文作品时的思考深度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内容4. 唐代散文代表作品阅读与分析:a. 杜甫《春望》b. 刘禹锡《乌衣巷》5. 宋代散文代表作品阅读与分析:a.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b.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代散文代表作品杜甫的《春望》和刘禹锡的《乌衣巷》,宋代散文代表作品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进行比较阅读,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而且同中求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比较法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语文教学;运用;比较法在语文现代文教学中,比较法是最佳的阅读方法之一。

它不但能使学生对所学的文章有较深入的了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里,我就以散文与小说为例,谈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比较法在散文教学中的运用《春》是作者朱自清的早期作品。

在教这篇散文时,我们不妨拿他的中期作品《威尼斯》进行比较阅读。

通过比较阅读,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相同的地方:主要的相同之点:1、笔墨精细。

在《春》这篇文章中,作者抓住了富有特征的事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

如写春草,作者用“小”、“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偷偷的”、“钻”等词语、细腻贴切而又生动地描绘出了春回大地,春草勃发的长势、情态和它的“小”、“嫩”、“绿”、“软”等特征。

在《威尼斯》这篇文章中笔墨也同样精细。

如用精确的数字“四百一十八条”、“三百七十八座”等介绍了威尼斯这座水城的不同风貌。

2、结构精美。

《春》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描绘了五幅图画。

从轮廓到局部,从花草到春风春雨,从大自然的画到人的活动画面,安排严谨,层次分明。

画与画之间的衔接很紧,并以前四幅画作为第五幅画的铺垫和衬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主题。

《威尼斯》的结构同样也很精美,开头两节介绍威尼斯的风貌,最后一节讲威尼斯的工艺品,中间六节都是写景状物,均以圣马克广场为观察点,显得有条不紊,使读者了解威尼斯是一座景色优美的水城,是一座历史名城。

通过比较阅读,我们还可以发现它们的不同点。

主要是情感不同。

《春》是朱自清的早期作品,他意在表现自己,主张任其自然,叙写自己的感受。

他把自己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通过含情的画笔,赋予各种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写出了十分感人的情感。

而《威尼斯》是作者的中期作品,此时,作者着意收敛,主张“无我”,尽量避免深化自己的感情,所以他在《威尼斯》一文中,就没能写出自己内心的感情涟漪。

试论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教材的局囿和教学内容的重构

试论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教材的局囿和教学内容的重构
科 书编 写要 贯彻 国家课 程改 革 的精 神 , 分 体 现基 础 性 、 充
人 文 性 、 族 性 、 代 性 、 放 性 、 择 性 , 利 于 学 生 自 民 时 开 选 有
部 作 品 , 要 被选 人语 文教 材作 为 范文 来 供学 生 学 习 , 只 就
必 然 承载 文化 传播 与 培养 教 育下 一 代 的双 重任 务 。这是 选 文 的 根本 所 在 , 粤教 版 《 宋 散 文 选读 》 课 文 选 择 而 唐 在 上 与 其 他 各 版 本 显 示 了 标 新 立 异 之 处 , 在 选 文 的典 型 性
■瞪
试 论 粤 教 版 《 宋 散 文 选 读》 唐 教 材 的 局 囿 和 学 内 容 的 重 构 教
罗 诚
( 山市 桂 山 中 学 , 东 中 山 中 广 5 8 3 2 46 )

要 : 教 版 《 宋 散 文 选 读 》 教 材 的 编 排 上 体 粤 唐 在
多 考 虑 的 是 如 何 实 现 教 参 上 的 教 学 目标 。 实 , 材 意 图 其 教 不 能 代 替 教 学 意 图 , 样 机 械 重 构 教 材 、 理 教 学 内 容 的 这 处 过 程 是 被 动 的 。 师 的 自我 话 语 权 是 缺 试 的 , 同 于 用 教 教 等
丘 记 》 “ 石 之 突 怒 偃 蹇 , 土 而 出 , 为 奇 状 者 , 不 可 :其 负 争 殆
并 给 予 恰 当 的 评 价 。 粤 教 版 《 宋 散 文 选 读 》 这 方 面 做 唐 在
得 比 较 成 熟 和 系 统 . 编 排 体 例 上 以 文 体 为 经 . 主 题 为 在 以 纬 , 别 编 排 成 游 记 单 元 、 记 单 元 、 信 单 元 、 与 骈 文 分 传 书 赋 单 元 、 说 文单 元 , 时 每个 单 元 也 包 括 了单 元 导 语 、 论 同 课 文 阅 读 、 习 链 接 和 表 达 交 流 活 动 。 内 容 上 比 苏 教 版 更 学 在 丰 富 、 厚 重 , 编 排 上 与 语 文 版 以 作 者 为 单 元 相 比 在 文 更 在 体 上 更清 晰 、 明确 。 是 广 东省 在教 材 编排 上较 为 成功 更 这 的 一 点 。 我 们 在 肯 定 优 点 的 同 时 。 不 可 避 免 地 看 到 了 但 也

唐宋散文选读教案

唐宋散文选读教案

唐宋散文选读教案教案标题:《唐宋散文选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唐宋散文的发展背景与特点;2.培养学生对唐宋散文的欣赏能力,提升学生对散文作品的理解和解读水平;3.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唐宋散文选读》是一本选读唐宋散文名篇的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唐宋散文的发展背景、特点,以及一些经典的散文作品,如金缕衣、戴入银钗黄浦冻、饮湖上初晴后雨、七夕、江村记等。

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包括分组合作探究、课堂讲授和讨论等,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展示散文作品和相关文化背景。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图片、音频或视频展示唐宋文化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入教学话题。

2.学习具体内容(40分钟)(1)介绍唐宋散文的发展背景和特点,并展示相关的散文名篇;(2)分组合作阅读散文课文,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老师进行点拨和引导;(3)课堂讲授唐宋散文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散文作品;(4)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散文作品的意蕴和内涵。

3.思考与讨论(20分钟)(2)分组展示讨论结果,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老师进行评价和点评。

4.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学生以仿唐宋散文的形式写一篇文字作品,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以及文学作品的再现和创作,评价学生的对唐宋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评价学生对语言表达和写作的能力,如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等。

六、教学资源1.教材《唐宋散文选读》;2.多媒体教学工具,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

七、教学反思《唐宋散文选读》是一本内容丰富、经典的散文选读教材,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欣赏唐宋散文的艺术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案设计中注重了语言表达和写作的训练,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多元鉴赏与比较:初中唐宋散文教学策略探究

多元鉴赏与比较:初中唐宋散文教学策略探究
不会 重演 ?

多元鉴 赏 : 多角度诠 释浅 易 之文
中学生思 维 活跃 , 求知 欲强 , 倘若 教师 仅停 留于讲授 散文 大 意 , 理解 文 章字词 及 主 旨 , 学生
从 社会 环境 的角 度 反 思 , 乡人 听 闻 仲永 天
生有 才 , 便 授其 父 以钱财 让 仲永写 诗 , 却没有 人 惜才而纳仲永为 弟子 , 教 他 学 习 。加 之 , 仲 永 “ 世隶 耕 ” , 作 为 农 耕 者 的后 代 而 非 贵 族 子 弟 ,
合散 文 内容进 行如 下剖 析 。
文百 又 言 叉教 文教 孕 学
“ 但 少 闲人 如 吾两 人 者 耳 ” , 苏 轼好 似 在 自言 自
发烘 托 景色 的 幽静 凄 清 。结 尾 部分 “ 四面 竹树
语, 有 点 自嘲 , 也 是 自我 宽慰 。也 许 , 是 说 给 有
着 相似 遭 遇 , 同样 被 贬 黄 州 的朋 友 张怀 民 。他 安慰 朋 友 : “ 怀 民啊, 终 于 可 以做 一 回 闲人 啦 !
老头 , 他们一定高兴 , 大可尽抒 闲情逸 致 , 隐世
颐养 天年 。只是 , 此时苏轼 4 8岁 , 张 怀 民也 并
很 难获 得受 教 育 的机 会 , 一 出 社会 悲剧 必 然 发
生无 疑 。 二、 知 人 品文 : 深入 赏析精 炼 之文
将感 到 “ 食不饱 腹 ” 。因而 , 教 师 应 对 部 分浅 显 易懂 的 唐 宋 散 文 进 行 多 元 鉴 赏 , 下 面 将 结 合 《 伤 仲永 》 一课 进行 以下 探讨 。
握 情感 , 但 又会 产生 许多 疑惑 : 如此其 贤也 , 不受之 入 户 “ 便欣 然起 行 ” ?为 何 张 怀 民亦 未 就 寝 ? 人, 且为众 人 ” , 显 露 了王 安 石 的惋 惜 之 情 。他 为何作 者 自称 为 “ 闲人 ” ? 这 要 求 学 生 结 合 作 “ 伤” , 仲 永 所处 “ 邑人 奇 之 , 稍稍宾 客其父 , 或 者生平 及其 写作 背 景进行 思考 。 以钱 币乞 之 ” 以金 钱 奖 励 才 能 的环 境 氛 围 ; 他 元 丰六年 , 苏轼 正 因“ 乌 台诗案 ” 被 贬 黄 亦“ 伤” , 仲永父 亲 “ 利其 然也 , 日扳 仲 永 环谒 于 州 。被 困狱 中的 他 多次 面 临砍 头 之 灾 , 心 情 极

自主学习品读经典--《唐宋散文选读》教学体会

自主学习品读经典--《唐宋散文选读》教学体会

自主学习品读经典--《唐宋散文选读》教学体会谭娟子【期刊名称】《长春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7【总页数】2页(P145-145,150)【作者】谭娟子【作者单位】中山市横栏中学教师广东中山528478【正文语种】中文谭娟子/中山市横栏中学教师(广东中山528478)。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的主要内容之一。

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很多,但笔者认为,让学生自主学习,从探究的角度来赏析、感悟课文,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很多老师根据今年高考文言文试题的特点,紧紧抓住考试常规来确定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教学上基本是“疏通文意”加“字词句梳理”教学法。

疏通文意就是带领学生翻译课文,字词句梳理就是讲解常用的实词、虚词及考纲要求的此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语法知识。

疏通文意、字词整理是深入理解文本和联系现实的基础,当然是很重要的,但在两个月的集中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篇篇如此,老师和学生都会产生倦怠心理,而且会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的丧失,同时也把学生欣赏、品味文学作品的权利剥夺了。

如《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这么讲,就完全破坏了文章的诗意与美感。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显然是主体,而学生则无可争辩地成了客体,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致使教学过程失去生机和活力。

钱梦龙说过:“他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感知,在他们自己头脑进行,别人谁也替代不了。

”也有一部分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注重强调“人文性”,撇开文言字、词、句及基本文言语法的学习,把文言文当成现代文来分析,表面上师生很多交流、互动,但实际上学生收效甚微,没有打下扎实的文言基础,没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提倡文言文的教学应该一多一少:一多,即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多读,扩大阅读量,多积累文言词汇;一少,即少做脱离了课文语境的、所谓梳理规律的、机械操练性的客观化、标准化的练习。

于是,我以学生“自主学习,品读经典”为指导思想进行《唐宋散文选读》的教学。

唐宋散文选读教案

唐宋散文选读教案

唐宋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宋散文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通过阅读唐宋时期的散文名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其艺术风格。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阅读古代散文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唐宋散文的背景知识介绍。

2. 选取唐宋时期的代表性散文作品进行阅读解析。

3. 分析唐宋散文的艺术特色及历史价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宋散文的背景知识、文学特点等。

2. 示范法:以教师示范阅读、解析散文,引导学生跟随。

3.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进行小组讨论。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唐宋散文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与解析:选取唐宋时期的代表性散文作品,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渔翁》等,引导学生细致阅读,分析作品的主题、结构、艺术特色等。

3.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针对所读作品,展开讨论,思考唐宋散文的历史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 总结与反馈: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对唐宋散文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收集反馈意见,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唐宋散文的基本知识,认识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唐宋散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其艺术风格。

3. 学生能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4. 学生能够对唐宋散文产生兴趣,愿意继续深入学习。

六、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内容:深入了解唐宋散文代表人物如欧阳修、苏轼等人的作品。

分析唐宋散文中的道德观念、哲学思想和历史观点。

研究唐宋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和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唐宋散文中的主要思想内容。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唐宋散文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分析,评价不同作者的散文风格和技巧。

七、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不同作者的散文,让学生理解各自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案例研究法:深入研究几个经典的唐宋散文案例,让学生掌握分析散文的方法。

古代散文欣赏唐宋散文比较

古代散文欣赏唐宋散文比较

古代散文欣赏唐宋散文比较古代散文欣赏:唐宋散文比较古代散文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瑰宝,其中唐宋时期的散文更是被誉为中国散文的巅峰之作。

尤其是唐宋两代的散文作品,在风格、内容、表达手法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唐宋散文进行比较,以期展示唐宋散文之间的异同。

一、表达手法上的比较唐宋散文在表达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唐代散文以雄浑豪放为特点,追求铺陈华丽的辞藻和浑厚的文采,如《唐摭言》这种类别的散文作品。

而宋代散文则更注重细腻入微,更加注重文字的凝练,如王安石的文风。

可以说,唐代散文给人以豪放的艺术享受,而宋代散文则更多地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

二、题材内容上的比较在题材内容上,唐宋散文都广泛涉及各类主题,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唐代散文偏向于抒发个人情感,描写宫廷风物和风雅之乐,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等;而宋代散文则更注重社会人文的反思和对时代问题的思考,如苏轼的《东坡志林》等。

可以说,唐代散文更侧重于个人感受和情怀的宣泄,而宋代散文则更加注重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三、风格特点上的比较在风格特点上,唐宋散文也有明显的不同。

唐代散文以雄浑豪放、宏伟壮丽为主,文字磅礴且浑厚,如韩愈的《师说》等;而宋代散文则更加以细腻入微、深入内心为主,并融入了讽刺、幽默的元素,如苏轼的《赤壁赋》等。

可以说,唐代散文给人以气势恢宏之感,而宋代散文更追求以细节描写和微妙感悟来打动读者。

四、艺术价值上的比较无论是唐代散文还是宋代散文,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唐代散文以规模宏大、气壮山河为特色,展现了壮丽的艺术风采,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师说》等;而宋代散文更注重入世情怀和细腻的思考,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如苏轼的《东坡志林》、《赤壁赋》等。

可以说,唐宋散文在艺术价值上既有共通之处,又有各自的特色。

总结起来,唐宋散文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虽然在表达手法、题材内容、风格特点和艺术价值上存在差异,但无论是唐代的豪放风骚还是宋代的细腻入微,都彰显出中国古代散文的卓越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比较法在《唐宋散文选读》教学中的运用广东广雅中学语文科张凌燕内容摘要: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中有大量的名家名篇,在落实好字词句等文言知识的基础上,为更好的实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品质、陶冶学生道德情感的目标,我在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我运用“比较法”,将新旧课进行比较、不同作家同类作品进行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比较。

此法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唐宋散文选读》比较法传统的文言文授课,难度较大,常常因为要顾及高考知识点的落实而过于侧重它的“工具性”,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导致学生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

高二上学期,我们选修了《唐宋散文选读》,文言文阅读量大大增加了,新课标提醒我们:“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对于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复习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

”为了用好这本教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我在这个学期的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扉页上写道:“我们的目的在于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而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则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我认为,比较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817年法国教育家朱利安发表《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他在这本书中第一次把比较法引进教育学,现在在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单从狭义上谈谈比较法在《唐宋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即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的比较分析,用类比的方法提出教学内容之间的相同之点,用对比的方法提出教学内容之间的相异之处。

它把观察、分析、综合等活动交织在一起,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

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形式较灵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对知识进行整合。

比较法是一种语文学习的良策,它既避免了孤立地片面学习语文,又培养了探索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挥,不但促其动脑,而且变教为导,让学生主动去学,自己总结的规律性东西又往往使他们记得更牢,把握得更准,何乐而不为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具体做法与大家探讨:一、和旧课进行比较,引起兴趣平常教师讲课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可能不容易充分地将学生卷入进来,学生处于被动静听状态。

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学习新课,可以拿旧课进行比较提问,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更为有效。

例如,第一课《小石城山记》虽然是新课,但是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小石潭记》,对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略有所知,因此,我在上课时就以旧带新,在疏通了文章的字词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联系初中已经学过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比较两者在写景和抒情上的异同。

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热情,他们认真的思考,并与同学热烈的讨论,归结出了较好的答案:相同之处一是在写景上,都惟妙惟肖的写了当地的自然风景,景象都是经过寻访而得,都是不知名的美景,景物都有“怪”和“幽”的特点;二是在思想感情上,都抒发了贬谪的悲凉之情。

不同的是《小石潭记》的情感抒发较含蓄,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由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传达出来的;而《小石城山记》则先写景,后议论抒情,较直接;通过比较,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更深更全面的了解柳宗元在永州时期的处境和心境。

因为学生对旧课比较熟悉,在学习新课之前,与旧课进行比较,就能把他们旧有的知识“唤醒”,调动他们头脑中的“库存”,以已知带动未知,为启发他们思考打开一扇大门,提高了思考的积极性,所以知识也就掌握得更牢固。

在学习《黄州快哉亭记》时,我又让学生拿《小石城山记》来进行比较,学生经过比较学习后发现,二者的共同点,都是先描写了风景,然后借以抒发自己被贬谪的感想。

但两人同样是面对美景,心态却很不一样。

柳宗元借“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来抒发自己遭遗弃的郁愤之情和贤才遭贬谪的天涯沦落之感;而苏辙虽身处逆境,却抒发了“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旷达之情。

其他课文也是如此,例如学习《六一居士传》时,以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作为比较引入新课,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学习苏轼的《后赤壁赋》,以《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复习前赋写景的句子和情感变化的内容,对比后赋的景与情,可以帮助更好的理解苏轼文章。

考虑到学习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学习新课时,拿旧课进行比较,既可使旧知促新知,又可以用新知带旧知,学生获得的新知识更加鲜明、准确,已学的旧知识更加深刻、牢固。

用比较的方法,使课堂充满浓厚的讨论氛围,学生乐于思考,踊跃发言,表现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强的求知欲,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与同类的作品内容“横向”比较,开阔视野“横向”比较在这里的意思是,为了不孤立的学习一篇课文,可以把语文课本中或课外主题、结构等方面相似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建立广泛联系的知识网络,使学生既见“树木”,又拥有一片“森林”,视野开阔。

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

”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我认为,“横向”比较法能够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产生知识的迁移,视野开阔,不失为一种“发现真理”好方法。

在《唐宋散文选读》的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尽量列举多一些同类的文章与课文进行比较,使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思路宽广,致力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开阔视野。

例如,学习第一单元山水游记时,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理解山水与文人人生态度、心情等的关系。

我并没有采取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的教法,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供学生思考:比较同一单元里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苏轼的《超然台记》、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说说这些散文在内容上有何共同之处。

通过“横向”比较,学生们发现,这些文人在面对自然山水时,不是简单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是借山水以抒胸中之情,尤其是贬谪之人,胸中更有郁结之情,他们大多寄情山水,于是产生了大量流传千古的山水游记散文。

这种横向比较,犹如一根红线,把散乱无联系的这些古文“明珠”串连起来,构建了开阔的思维空间。

当学生们通过思考得出上述理解时,我进一步引导,告诉学生,这个问题,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把它归结为“贬官文化”。

我又“趁热打铁”,按学生不同的层次、兴趣需求,让他们在下面的课后作业中任选一个适合自己内容来完成,课后作业如下:1、搜集资料,举出例子印证一下余秋雨的观点是否有道理,写一篇文章;2、联系现实,我们现在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从这些文人的身上,你可以吸取到哪些人生经验?写成读书笔记;3、自己曾经看到过哪些风景?学习古人的写法,写一篇由景入情或情景交融的小散文。

这样的作业启发学生学以致用,受到学生的欢迎,他们各取所需,普遍高质量的完成了一篇篇有深度和广度的小文章,教学取得了明显的好效果。

常见的古文教学较多停留在学词语、分层次、归纳中心等呆板的模式,为了摆脱这种传统的“单篇”、“单向”性的授课模式,我借《黄州快哉亭记》这个“点”,联系山水游记这些“面”,让学生可以由此及彼,实行“综合”、“横向”性连贯比较,一篇课文,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由表面现象思考到历史文化的深刻根源,这个效果是单一的课堂授课所无法产生的,作为选修课的内容,它能最大限度的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思考,效果显著。

其他课文也是如此,学习《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可以将《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这些描写欢宴,抒发人生感慨的序文做比较。

虽然课文各自成篇,但存在知识的横向交叉或是纵向贯穿。

在信息飞速增长的信息社会,“横向”比较法让语文的学习动起来、跨越篇章之间的沟壑,成为一种整体的语文能力的学习。

三、与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纵向”比较,深入探究横向比较,为学生今后知识的迁移定下了基础,而要全面的了解一个作家和他的作品,只满足于课文提供的单个篇目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因此,我就以课文基本篇目为原点,在“横向”比较学习的基础上,再辅以“纵向”比较法,力求把一本薄薄的《唐宋散文选读》读厚,让学生读出滋味,主动探索,积极求知。

“纵向”比较在这里的意思是,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按时间顺序梳理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以期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作者的思想特点。

单学习作家的某一篇文章,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有时觉得浅尝辄止,有时又觉得意犹未尽,教师想要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由于学生积累不够,又难以展开探究。

“纵向”比较法,能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它促使学生积极查找资料、自主学习思考、高瞻远瞩、深入探究。

以苏轼的《后赤壁赋》为例。

学生已学过他的不少作品,但当我在课堂上问起学生对他的印象时,大多数同学都用“乐观”、“旷达”这类词语来概括,诚然苏轼在面对困境的时候能旷达超脱,但这只了解了他其中的一面,实际上苏轼年轻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积极进取,早期的诗文更多体现了“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内容;后来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成为他人生中重大的一个挫折,因而更多了一分道家的退隐情怀,寄情山水,正体现了中国文人“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苏轼在《自题小像》中感叹“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时期他的处境和作品内容风格都有所变化。

由于学生对苏轼的理解比较单一,读过的苏轼作品也不多,因而在学习《后赤壁赋》时,普遍遇到一个难点:结尾时苏轼为什么要写道士化鹤?有何象征意义?积极还是消极?在教学时,我本来也可以直接把这方面的知识背景告诉学生,但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一言堂”,知识的灌输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于是,我把这个问题留在课后思考,将全班分成八个小组,学生自己合作、探究,纵向比较苏轼黄州前后的不同时期的作品,大致总结他不同时期思想的发展变化。

我给学生列出了苏轼在乌台诗案前后的生平年表:•1069年京城任职史馆•1071年杭州任通判•1074年密州任太守•1076年徐州任太守•1079年湖州任太守(入狱)•1080年黄州贬谪•1084年往常州•1085年登州太守•1086年京城翰林学士(元祐年间太后摄政)•1089年杭州太守•1091年京城吏部尚书(3个月)•1091年颍州太守•1092年扬州太守•1093年定州太守•1094年惠州贬谪•1097年海南儋州再次被贬•1101年北返往常州逝世•1126年北宋亡再重点选择了元丰三年(1080年)至元丰六年(1083年)的一些代表词作《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沙》《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等,给学生明确了比较的对象和研究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