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活动

合集下载

“课内比教学”活动方案

“课内比教学”活动方案

“课内比教学”活动方案
活动名称:课内比教学活动
活动目的:通过比较不同老师或同一门课程的不同授课方式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活动对象:中小学生
活动时间:根据课程安排,每周安排一个课内比教学活动。

活动地点:教室
活动策划:
1.确定比较的课程或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师的意愿,选择进行比较的课程或老师。

2.确定评估标准:制定一套评估标准,可以从多个维度评价比较的课程或老师,如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学生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

3.组织学生观摩:安排学生轮流观摩不同老师或同一门课程的不同授课方式,观摩后学生可以进行记录,并准备相关问题。

4.开展比较讨论: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不同课程或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效果,可以逐一分析每个老师或课程的优点和不足。

5.展开总结评价:根据评估标准,学生进行总结评价,可以进行投票选出他们认为比较好的课程或教师,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6.反馈和改进:将学生的评价和建议反馈给老师和学校,供他们改进教学方式和提升教育质量。

活动效果评估:根据学生的观摩记录、小组讨论和总结评价的内容,评估学生对比较课程或老师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活动注意事项:
1.确保学生的安全和秩序,遵守校纪校规。

2.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进行比较评价,避免个人攻击或偏见。

3.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观摩和讨论,提醒他们认真记录和思考。

4.及时整理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反馈给相关老师和学校,促进教学的改进。

比较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物理教学 中的应用
● 董 敬坤
比较 法在物 理教学 中是一 种 常见 的思维 方法 , 这种 方 法的
实 质就是 辨 析物 理现 象、 概念 、 律 的同 中之异 , 中之 同 。 规 异 以
信 息技术 , 能做到 图文并茂 、 声形 兼备 . 示了其辅 助教学 的非凡 显 才能 。 加上软 件设计 时 , 多种 不 同的响应 方式可供 选择 , 以它更 再 有 所
的类 型也不 一样 。下面 。 本人体会 谈谈不 同类型 的 比较 法在 就 物理教 学 中的应 用 。 () 1 类似 比较。主 要是 通过 两个 对 象之 间的 相 同点 , 而 从 找出 它们共 同的本质 规律 。有些物理 概念深 奥难 懂 , 若将 其与

突出重 点 、 突破 难点 . 使学 生更快 掌 握。例 如在 教《 圆柱 的体 积》 时 的 候, 教师借助 于一个 可 以将 圆柱体分 割成任 意等份 再拼成 长方体 的小 软 件 , 学生在计 算 机上输 入所 需要 的份 数拼 成长 方体 , 小组 中观 让 在 察 讨论 怎样 求 出圆柱体 的体 积计 算公 式 。在操 作 、 概 念 , 较 突破 难 点。还 有好 多概 念 可 以通
过 这种 比较 揭示 其本质 , 电场 强度 、 如 电势 。 () 2 差异 比较 。主要 是 找出 各个 对象 的不 同点 , 它们 的 找 本 质 区别 。 以便 更好 地辨 别 和掌 握。例 如 , 在分 析作 用 力与反
【 注】 I 关 数理化研究l
不 在, 体会到 数学 的应 用价值 , 知道 学好数 学的重 要性和现 实意义 。 而
且通 过搜 索 . 高 了学生 的实 践能 力和观察 、 提 分析数 据的 能力 , 主要 更

一石激起千层浪——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运用

一石激起千层浪——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运用

教育新探一石激起千层浪——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运用李君莉前不久,我到县城听了一节名师的公开课,内容是《古代诗歌四首》。

刘老师将曹操的《观沧海》与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进行联读教学。

课堂上老师设计了“读读比比”这一教学环节。

老师让学生找出两首诗相同及不同的地方。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在比较中碰撞出火花,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一个学生说,这两首诗都是先写景后抒情:《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是写景,后面是抒情;《次北固山下》前三联是写景,尾联也是抒情。

就在这样一个不经意间,学生揭示了我国古代诗词最大的特点——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又一生说,两首诗都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两句诗中水是动景,山岛是静景;《次北固山下》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中青山是静态,行舟是动态。

又一个学生接着说,两首诗都写了山与水,但表达的感情却不同:《观沧海》是曹操借“观沧海”表达自己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次北固山下》表达的却是王湾的思乡之情。

整个教学活动中,老师丢了一颗“比较”的石子,在求知的海洋中上激起了层层的浪花。

老师是教材的引领者,把握着教材的主动脉,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整节课学生是学的热烈、愉快、有效又轻负。

这“石子”也让我心潮澎湃,我们的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抓不住重点,加上对信息理解可能有偏差和记忆因素的干扰,会影响学生对词义、句意的理解。

如果单靠老师一味的分析和讲解,效果不大;或者学生听着会乏味,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此时老师可以依托文本,甚至调整文章顺序,重组教学内容,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不难发现,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篇文章都采用了比较这种表现手法,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把它挖掘并呈现出来。

大至整篇文章,小至语法修辞,都可以拿来比较。

比较法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比较法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比较法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作者:唐学罗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09期作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作文的“悟性”。

所谓悟性,即是学生自我感知,体悟文章语言、结构、立意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而悟性的获得,既需要学牛广泛的阅读、勤奋的写作实践,又需要教帅高屋建瓴的点拨与评析。

作文教学中怎样点拨,如何评析,比较法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文教学中的比较主要表现为:审题比较、语言比较、立意比较、构思比较等。

一、审题比较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写作文首先要仔细审题。

审题就是要审清作文题目的含义(包括字面意义、隐含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弄清作文体裁、写作范围、表达的人称、突出的重点等。

例如写《这件事教育了我》、《生活就是这样》之类的题目,粗疏一看差不多,认真辨析有区别。

一是题眼不同,前者的题眼是“教育”,后者的题眼是“这样”;二是选材范围、表达的人称有区分,前者只能写一件事,用第一人称,后者可以写一件事或几件事,可以用第_八称或第三人称写;三是写作侧重点不一样,前者在写完一件事后,必须突出这件事对“我”的教育作用,后者则必须突出生活究竟是“怎样”的。

我在作文教学中,经常把一组有某种关联的题目放在一起比较、辨别,审清每个题的具体要求,避免学生作文出现重大失误。

二、语言比较一篇好的文章,其中一定不乏精彩的语言,而对这种精彩语言的体悟,得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比较、分析。

我曾设计过一道小作文训练题,要求学生补写小小说《剪枝》(选自《微型小说选刊》99年第二期,作者相裕亭)中的一句人物语言:阳春三月,老主任办公桌上那盆春竹所冒出的新枝窜出老高,且粗壮挺拔!对面桌新来的大学生小黄美其名曰——后来居上。

每逢来人观赏,小黄都这样讲。

这天,又一帮人听了小黄的评价后,老主任不声不响地摸出剪刀,“咔嚓”一声,将新枝从根部剪掉,并深恶痛绝地说:“……”老主任究竟说了一句什么话,我让每个学生先写,再念出来,然后大家讨论,推举了三句写在黑板上:1、这枝该剪得了。

比较学习法在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学习法在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学习法在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而教师的教最终落在学生的学上,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教法研究,也要加强学法指导。

该文以《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为例,初步探讨了如何在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中使用比较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比较教学法课堂教学高职应用比较学习法进行教学,即能强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拓展思维能力,又能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以《工程力学》为例,谈谈学习中如何巧用比较法。

1 常用方法1.1 类比法类比,又称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的相似性,把一个对象已知的特殊属性迁移到另一个学习对象上去。

如平面平行力系是平面任意力系的特殊情况,在讲解其平衡方程时,首先给出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Fx=0 ∑Fy=0 ∑Mo(F)=0,说明如选择的坐标系与各力垂直,则各力在该轴的投影为零,得出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F=0 ∑Mo(F)=0。

在比较的基础上,即巩固了旧知识,又学会了新知识。

1.2 演变法演变法是从同一事物发展过程中,作今与昔的对比的方法。

其目的在于了解事物的过去和现在,从而推断未来。

直梁弯曲是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讲解中,我利用演变比较法,先介绍了人们在建造房屋时最早使用圆形截面房梁,后来人们发现矩形截面房梁比圆形截面房梁耐用,最后人们通过对弯曲强度的校核,又明白了矩形截面房梁立放时的抗弯能力是平放时的2.25倍,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

1.3 并列法并列法是把分别独立的几个比较对象并列起来进行比较的方法。

其目的在于了解这些事物的共性和个性。

材料力学是工程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对学生在校和走向工作岗位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通过把杆件常见的四种变形形式进行受力分析、内力分析、变形情况分析及应力分析,从而得出强度条件,并从受力特征、受力图、内力、应力、许用应力、强度条件等逐项列表比较,明确了杆件受外力作用其内部截面就会产生内力这一共性,更能突出各自的特殊性。

比的应用教研活动记录(3篇)

比的应用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比”的概念和应用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载体。

为了提高教师对“比”的应用教学能力,我校数学教研组于2021年10月20日开展了以“比的应用”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观摩、教学反思和交流研讨等形式,提升教师对“比的应用”教学的理解和实施能力。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比的应用”教学理念的认识。

2. 优化“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培养学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伊始,教研组长组织全体数学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首先,由一位教师对“比的应用”的教学内容进行初步解读,其他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方案。

2. 课堂教学观摩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研组安排了两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

第一位教师执教的是“比的意义”,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第二位教师执教的是“比的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 教学反思课后,两位执教教师分别进行了教学反思,总结了自己的教学亮点和不足。

其他教师也针对两位教师的教学进行了点评,提出了改进建议。

4. 交流研讨在交流研讨环节,全体教师围绕“比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大家纷纷分享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和心得,探讨如何更好地将“比的应用”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活动总结1. 教学理念的提升通过本次活动,教师们对“比的应用”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认识到“比的应用”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设计的优化在集体备课和交流研讨的过程中,教师们对“比的应用”教学设计进行了优化,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数量比较与排序在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中的方法

数量比较与排序在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中的方法

数量比较与排序在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中的方法数量比较与排序是数学教学中基础而重要的内容,尤其在幼儿园大班的数学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数量比较与排序的学习,幼儿能够提高他们的数数能力、空间感知能力以及逻辑思维,为他们今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概念打下基础。

本文将探讨在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中,关于数量比较与排序的方法与策略。

一、数量比较的方法与策略1. 直观比较法:幼儿园大班的孩子通常具备一定的数量直观感知能力,可以通过直接观察两组物体的数量大小来进行比较。

教师可以将两组物体进行排列,然后鼓励幼儿观察并指出哪一组更多或更少。

这种方法有助于幼儿直观地理解数量大小。

2. 排序比较法:通过帮助幼儿将一组物体按照大小或者其他规则进行排序,可以让他们对数量的大小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

例如,可以给幼儿提供一组不同长度的棍子,然后引导他们按照长度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

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可以逐渐形成对数量排序的概念。

3. 数量符号的使用:在教学中,可以逐渐引入数量符号的概念,如“大于”、“小于”等符号。

通过让幼儿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些符号,可以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进行数量比较。

例如,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数字卡片,让他们根据数字的大小进行比较,并用相应的符号表示出来。

二、排序的方法与策略1. 基于属性的排序: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在观察和辨别物体属性方面有一定的能力。

可以通过让幼儿根据不同的属性,如颜色、形状、大小等,对一组物体进行排序。

例如,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彩色的积木,让他们把相同颜色的积木放在一起,形成一个色彩排序的序列。

2. 序列排序: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完成一系列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活动,帮助他们理解排序的概念。

例如,可以给幼儿提供一组数字卡片,要求他们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

这样的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和数数能力。

3. 数字排序:通过引入数字概念,可以让幼儿学习并运用数字排序的方法。

可以给幼儿提供一组数字卡片,让他们按照数字的大小进行排序。

在数学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在数学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在数学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在教学中,有很多常用的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等等,本文着重谈一下比较法。

什么是比较法
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相同与相异之点,便可以对事物作初步的分类。

但只有在对各个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后,才能把握事物间的内存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比较法,就是用比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这是各学科通常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方法。

正确选择比较对象
哪些问题需要通过比较来证实?比如,小数的初步认识。

学生对小数并不陌生,但从理论上讲述,这种知识是不牢固的,必须把整数的加减法同小数加减法相互比较获得感性认识。

要有一定的练习量
比较,还需有一定的练习量,达到加深印象,进一步巩固的作用。

比如,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

这类知识达不到一定的量,是不可能在大脑中留下永久性印痕的,不断比较、归纳,才能有所理解,有所利益。

从感性到理性
在教学中比较,这种作法是学生易于接受的,但若是拘泥在这个层面
上就远远不够了。

因为感性认识是生动的,也是浅显的,只有以感性知识作基础,加以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所以,我们用的比较法只是迈出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再开展讨论、分析、归纳、总结活动,认识就会有质的提高。

比较法与其他教法一样,都属于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实际运用中应避免形式主义的倾向,只有恰当地运用比较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幼儿园比较粗细教学方案

幼儿园比较粗细教学方案

幼儿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未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各国政府非常注重幼儿教育的发展,通过制定各种教学方案,努力提升幼儿教育质量。

而幼儿园比较粗细的教学方案是其中一种,在幼儿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比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比较教学法是英国学者唐纳德·维登设计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将教学内容分为粗级别和细级别。

细级别的教学内容是基础内容,是孩子学习的重点,而粗级别的教学内容则是对基础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内容。

2.幼儿园比较教学法的实施在幼儿园教学中,比较教学法主要体现在绘本阅读和数学教学两个方面。

(1)绘本阅读在幼儿园教学中,绘本阅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通过阅读绘本,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而对于幼儿园比较教学法来说,绘本阅读是一个非常好的练习基础和延伸能力的机会。

具体实施方法可以采用以下步骤:第一步,选择适合幼儿园宝宝的绘本,要求内容丰富,故事情节生动,语言简单易懂。

第二步,将绘本内容分为粗细两个级别,将故事情节和语言进行分类,便于制定教学方案。

第三步,根据绘本故事情节和语言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比如问答环节、绘画环节、模仿表演等。

第四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绘本讲解方式。

(2)数学教学数学教学是幼儿园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

而采用幼儿园比较教学法,对于数学教学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法可以采用以下步骤:第一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计不同的数学课程。

对于3-4岁的孩子,可以进行简单的数数活动;对于4-5岁的孩子,可以进行简单的加减法活动。

第二步,将数学课程内容分为粗细两个级别,对每一个级别的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粗级别内容为基础知识,细级别内容则为补充和延申知识。

第三步,通过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例如实物比较、图形拼接等,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作者:卢俊来源:《新课程·小学》2019年第02期摘要: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根据一定的标准。

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相同与相异之点,比较法,就是用比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这是各学科通常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比较;比较法;运用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比较,它的认识功能在于它有鲜明的启发性,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的各个抽象定义、逻辑和概念的深入理解和牢固记忆,促进数学学习的进度和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更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一、新课导入的“比较”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新知识一般都与以往所学知识有部分相同或类似,那就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把握新旧知识的本质区别,从而引领学生正确掌握新知识。

这种比较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找新旧知识的相似处,迅速理解新旧知识的本质特征。

如教学,鸡有180只,鸭有30只,鸭是鸡的几分之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就是先复习,鸡有180只,鸭有30只,鸡是鸭的几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从而过渡到新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两种题型结构的相似之处,都是表示两者的相除关系,这样的导入比较,强化了学习的系统性,使前后学习内容紧密联系。

二是找新旧知识的相异处,联系旧知学习新知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要胸中有本,找出新旧知识的切入点,运用比较教学策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果园有苹果树1500棵,占果树的,求果树多少棵?此类分数除法应用题就是依据,果园有果树1500棵,苹果树占,求苹果树多少棵?改编而成,学生通过画图、分析、观察、比较两种例题的不同之处,引出分数除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与分数乘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本质区别是“1”未知和“1”已知,当然“1”未知也可用未知数来代替,用乘法解决。

比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比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比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实施方案一、课题名称比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二、课题的提出(一)现状分析比较思想是人类学习的一种基本思维。

人们通过比较认识事物,发现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较思想作为思维基础,广泛的运用在数学教学当中。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针对数学知识既联系又抽象的特点,数学教师在教学当中恰当的运用比较思想,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有利于思维的发散,更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通过适当的比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快速理解所学的知识。

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方法的应用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数学教师比较法运用不得当,课堂教学中对于抽象问题运用的比较方法不恰当,导致学生不仅没有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混淆学过的知识。

2、有些教师没有结合学生理解能力的实际情况,盲目运用学生不能接受的比较事例,造成学生抓不住老师教学重点,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不佳。

3、部分教师为了比较而比较,比较法失去了意义,对于较容易就可以讲清楚的内容,使用繁琐的比较事例,造成宝贵的课堂时间浪费。

4、教师的比较方法单一,一种比较方法运用整个课堂教学,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积极性降低,学生和老师的课堂节奏脱节,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5、有些教师不太重视教学方法的优化,不重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味地将课本内容按部就班地讲授给学生,从而导致了学生有效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加上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被动地听教师讲授,学生只能做录音机,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创造性活动。

现代教学决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内在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这就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创建全新的教学方法体系,更充分地发挥教学的多方面功能,以实现人的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

比较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比较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比较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摘要:初中阶段的化学课程在初中教育阶段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借助科学的教学手段,能够切实增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而在当前教育体系改革优化的背景下,比较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其对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广大初中化学教师的学习与研究。

关键词:比较法;初中化学;方法策略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初中化学教学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教学地位。

比较法能够有效增强初中化学教学效率,增强初中生化学能力,强化自身对化学用语、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提高学生化学自学意识及自主探究能力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作出整体性研究,借助比较法的实践运用以此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借助比较法,强化初中化学实验在初中阶段的化学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过程中,倘若教师能够切实利用好比较法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则能够对化学实验现象记忆更为牢固,实验教学的价值也能得以体现,同时也能有效强化实验教学的效果。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利用比较法时,教师应当将不同的实验内容融合在一起,在引导学生将实验内容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化学概念等知识具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及认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比如在对氧气性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便可以根据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比较,比如白磷、木炭、铁、铜、硫等,在组织学生相互比较结束以后,学生得出的化学结论也相对较为完整,并从中总结氧气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定义。

比如铁元素在氧气中发生燃烧会伴随着光和热,而充足的氧气是促使物质燃烧的基本条件。

而在实际实验教学过程中,利用氧气的燃烧对比氢气及氯气燃烧的反应,学生就更能直观的理解燃烧的定义,燃烧便会产生剧烈的光和热,而只要存在发光发热的现象,那么就属于燃烧这一化学反应。

与此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不同化学物质制取方式及所使用的器具进行比较,在开展实验教学活动中,化学知识由于其具备较强的系统性,这也决定了学生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及记忆相对而言较为简单。

课堂教学中地理比较法的应用策略

课堂教学中地理比较法的应用策略

课堂教学中地理比较法的应用策略——以“认识区域”为课例薛美云/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朱雪梅/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李鑫林/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问题缘起]“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不管是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还是方法的建立、价值观的实现,都与地理思维能力有着共存共生的关系。

这些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是地理思维能力具体应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地理思维能力的养成。

在课程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地理比较法以其适用范围广、应用简便、科学性和逻辑性强的优势,成为推动地理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

“地理比较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地理课堂中,不过却存在着被随意滥用的倾向,存在着抓不住比较思维本质的问题。

那么,哪些教学内容更适合使用比较法?比较法又有哪些类型?怎样使用比较法能获得更好的效果?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成立了研究小组,以“认识区域”为课例,开展了课堂教学实践和研讨活动。

首先,我们深入了解了“比较法”的含义。

黑格尔曾说:“比较法是指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的认识方法。

”《辞海》对比较的解释是:“确定事物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方法。

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相同与相异之点,便可以对事物作初步的分类。

但只有在对各个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后,才能把握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概言之,比较是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能够在“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之间架设桥梁。

由于事物的联系性与差异性的普遍存在,可以说人类的思维总是不同程度地依赖比较而进行。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对地理数据、地理事象、地理区域等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从而对所学的地理知识形成准确而鲜明的印象。

同样,在教师教的过程中,不能孤立地讲解地理事物和现象,而要依托地理现象、地理图表、区域特征等进行纵向或横向的联系,找出地理事象间的异同点,揭示蕴含在知识背后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从而帮助学生建构认知体系。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比较法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比较法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比较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习惯于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出示欣赏曲目——边放录音,边解说——再放录音。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破坏了乐曲的完整性,引不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教学目标的突破也就无从谈起。

要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运用比较法组织欣赏教学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怎样运用比较法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比较法。

所谓比较法:就是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将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分析,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找出异同点,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就是通过听觉欣赏,视觉欣赏,刺激学生的兴奋中心,达到对音乐作品充分认识、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在欣赏时要选择一些代表性强的曲目来赏析。

那么,具体到音乐欣赏教学中怎样运用呢?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比较旋律,激发情感旋律,又叫曲调,是指高低、长短、强弱不同的一连串乐音有组织的进行叫旋律。

旋律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的灵魂,是塑造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段。

如在欣赏歌曲《小白菜》和《保卫黄河》时,要求学生听辨两首歌曲旋律的走向及音区,调式、调性的区别。

通过听辨欣赏,学生很快就区别出两首歌曲的旋律线走向。

旋律线上行时,表现的情绪是高昂、明亮、激动、乐观。

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激发起了学生的热情。

反之,旋律线下行时,表现的情绪则是压抑、痛苦、悲凉、失望、学习的热情陡然下降。

学生对旋律的表现力有了以上的认识,为今后欣赏更深层的乐曲打下初步的基础。

2比较节奏,展开想象节奏,就是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

它是一首乐曲的基本骨架。

离开了骨架,人就走不成路;旋律离开了节奏,就不能向前进行。

所以旋律的进行与情绪的变化都离不开节奏。

在音乐欣赏中,应选择节奏富有特点的乐曲进行对比欣赏。

教师有意识引导他们大胆思考、想象。

这样,学生不但能领会节奏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而且更有利于节奏感的培养。

初中化学教学中比较法的常见类型及其应用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中比较法的常见类型及其应用分析

将数学 问题引入到学生的 日常生活 中, 将数学问题 与生活情境相 学问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 对于一些不算复杂的实际问题 , 也 能 结合 , 让学生在生活 中学习数学 , 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 用相关 的数学知识去尝试解决。


生 活 中处 处 有 数 学
三、 用 数 学解 决 生 活 中 问题
【 才・ 智】
} 成7 r 镜鉴 】
从成才 角度议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江苏 滨海 ●李如 清
小 学 数 学 教 学要 将 学 生 引 到 生活 中去 ,感 受 数 学 的 价 值 . 理 样 , 因为 与 实 际生 活 相 结合 , 学 生 就感 觉 亲 切 , 课 堂 教学 也 洋 溢 着 解 数学 的伟 大 , 培 养 学 生 热爱 生 活 、 热 爱 数 学 。很 长 时 间 , 我 们 的 浓郁的生活气息 , 而不再是以前那种枯燥无趣 。 于是 , 学生在这样
既培养 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 预算能力 、 社会 能力 , 又十分有效地巩
固 了所 学 的数 学 知 识 , 做 到学 以致用 。 总 之 ,数 学 课 堂 教 学 应 该 多 把 教 学 内容 融 人 到 实 际 生 活 中 爱 生活 , 最终成才。 ( 江 苏省 滨海 县 实验 小 学 )
数学课堂上 , 侧重于数学知 识的传授 , 有 时往往有 意无 意地忽视
对 学生 实 际 能力 的培 养 , 与 实 际生 活 的联 系 不 紧密 。 结果 , 知 识 的
的轻松状态下会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数学知识。如在教学《 人 民币 的认识 》 时, 可以在班上模拟开设一个超市 , 里面有顾客 、 售货员 、
角、 分之 间的关 系, 也 能较快地掌握 , 同时 , 学生对人 民币的价值 也有 了新 的认识。这样 的活动 , 使“ 让学生在生活 中学数学 ” 的教 学理念得到 了很好 的落实 。在活动 中, 学生对于一些生活中的数

试论比较法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比较法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比较法在美术课中的应用余荣好比较教学法是前苏联教育学家班巴斯基有关课堂教学最优化原理和长期从事美术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教学方法。

旨在突破教师在说明某一道理时无从入手和因为没有恰当的参照物而难以说清所造成的学生理解不够透彻、教学效果不显著的教学误区。

它是为了要阐明某个问题或要达到某个目标而选择一个确定的参照物作为镜子,以便让学生较为明确地判定镜子所反映的原形,形成鲜明的认识;或者是在目标与现状之间有意制造一对矛盾,使学生在认识过程中因矛而知盾,因盾而知矛,从而使教学的目标得到顺利地实现。

比较教学法符合美术教育的具体性、形象性、可感性的特点,符合教育学的直观性原则和对立统一原则。

比较教学法的本质就是运用“ 比较” 这一手段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如何运用比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选好比较对象,确定比较项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中国古代旧有用比较法进行科学研究的例子,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应用比较解剖法对动植物进行分类研究,经过毕生努力,终于写成被达尔文称为“ 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的《本草纲目》。

事实上,比较教学法适合于美术教学的各项活动和美术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下面我着重介绍在欣赏课、理论知识课、技能课、活动课中比较教学法的具体做法。

一、比较教学法在欣赏课上的运用根据欣赏课具有直观性、可感性、形象性等特点,我们可以多方面运用比较教学法进行教学。

以《近代欧洲人物画》为题地:本节课的比较教学分三个层面进行讲授。

第一层面通过比较 53 页的肖像画和 54 页的群像画,使学生对肖像画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这里运用的是“ 观察比较法” ;第二层面通过教师示范欣赏的方法和步骤运用自己的眼光和观点试着对作品进行欣赏讲述,初步形成欣赏技巧,这里运用的是“ 参照法” ;第三层面通过列表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得出:抓住作者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和理解艺术风格是欣赏作品的两个关键。

在这里“ 列表比较分析法” 对教学起了很大作用。

下面介绍如下:一:人物英诺森十世性格特点高高在上、傲慢、专权、蛮横、伪善、狡诈、自私等伦勃朗苦难、孤独、善良、温厚、怜悯、倔强等二:作品主题思想苏珊.芙尔曼青春与美丽赛里基亚夫人和她的儿子母爱与热情英诺森十世权力与伪善自画像苦难与怜悯三:作者作品名称历史背景艺术个性及风格特点鲁本斯苏珊.芙尔曼新兴资产阶级兴起画面神彩飞扬、个性豪放热情大卫赛里基亚夫人法国大革命时期单纯明朗、庄重典雅委拉斯开兹英诺森十世教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进行比较之后,布置写一篇小论文,使教学得以升华。

幼儿园中班教案《比较轻重》

幼儿园中班教案《比较轻重》

幼儿园中班教案《比较轻重》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能够理解重量的概念,学会使用比较重轻的方法。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判断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物体的轻重。

2.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理解重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学会在不同的物体之间进行比较。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准备不同重量的物体,如气球、书本、玩具等。

2. 环境准备:安静、整洁的教室环境,适合进行观察和比较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部分:教师向幼儿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幼儿观察和感受不同物体的轻重。

2. 基本部分:a. 教师展示不同重量的物体,让幼儿进行观察和比较,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轻重的差异。

b.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活动,让幼儿互相比较手中的物体,讨论哪个更重,哪个更轻。

c. 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比较重量的方法,如比较物体的体积、观察物体的下沉程度等。

3. 巩固部分: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运用比较重量的方法,增强对轻重概念的理解。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教师布置简单的作业,让幼儿在家中与家长一起进行轻重比较的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2. 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幼儿对轻重概念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不同重量的物体,让幼儿直观地感受轻重的差异。

2. 采用比较法,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活动,让幼儿互相比较手中的物体,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3. 采用游戏教学法,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运用比较重量的方法,增强对轻重概念的理解。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向幼儿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幼儿观察和感受不同物体的轻重。

2. 基本步骤:a. 教师展示不同重量的物体,让幼儿进行观察和比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轻重的差异。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园到三味书屋》 一文 时 , 横 向方 面让学生 找出两种环 从
境下人物的不同感受 , 再从纵 向方 面让学生挖掘 出封建
再 如 : 国作家列夫 ・ 俄 托尔斯泰 的《 颗钻石》 七 和丹麦作 家安徒生的《 皇帝 的新装》 两篇童话 , 由于创作 的角度不 同, 作品的主题则不 同。 2 . 把相 同题材 、 体裁 的文章 作 比较 。如学 习宋学 孟 的《 叶儿 》 柳 一文 , 我将刘绍棠的《 榆钱儿 》 一文 提供 给学 生, 让学生通过 比较 , 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及 内容 , 从 而体会作者在作 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这样不仅避 免了教师单一 的讲解 , 而且活跃 了课 堂气氛 , 扩大 了学 生 的阅读面 ,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 比较 中学会 了如何发现 问题 , 提高了解决 问题 的能力 。 3 不同形式 的作品 ( . 把 如小说 、 戏剧 、 影视 剧本等 )
语 文教 学 中 , 比较 有 着 较 为 广 阔 的 空 间 。从 主题 内
容到表现手法 , 文章体裁到语 言风格 , 从 从结 构特点 到 人物形象等 , 无一不能成为 比较的对象。教者在教学过 程中如果能灵活运用 比较法 , 一定会 收到事半功倍 的效
果。

思想 , 诗作常流露 出“ 其 古来万事东 流水 ” 点 , 特 这点是 屈原作 品中所没有 的。 中教材选录的屈原的《 初 涉江 》 与 李 白的《 梦游天姥吟 留别 》 就体 现了这一点 。 师如能 因 教
时代 , 教育对人 性的摧 残 , 这样纵横连 比, 学生对作 品内 容理解得就更全 面 、 透彻 、 更 更深刻 。 不管是 哪种 比较 , 无论是从某一点 , 某一方面 , 进行 单 方面或多方 面 比较时 , 一定要 灵活恰 当的应用 , 这样 才 能收到 良好 的效果 。 二、 运用 比较法应注意如下几点 1 比较的文章之间一定要有类 比性 , . 相 即文章之 间 要有一定的 内在联系 , 切忌将 两篇毫不相关 的文章生拉 硬套到一起作 比较 , 强附会 。 牵 似是而非的比较 , 往往适 得其反 , 比性 是 比较 的基础 , 类 任何 比较 都是建 立在这 个基础 之上 的。 有了这个基础 , 才能 实现比较 的价值 但

比较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

比较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

浅谈比较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比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两种学习材料或引导学生观察两种事物,引导学生辩析同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比较教学法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在很多课程中,都会用到这种教学方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合理有效的使用比较教学法,将会使学生收益非浅。

一、信息技术课程内的比较1、各章节内部的比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比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理解。

通过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学生比较容易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

如在教材第二章中有关于“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这一知识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学习文件的操作,然后引导学生推理文件夹的操作方法,并引导学生比较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从而可以得出结论:两类操作基本是一致的。

学生对于自己通过实践推理比较得出的结论印象比较深刻。

学生在学习“复制和移动文件夹”时,往往比较容易搞错,对于这个知识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比较:(1)操作的步骤:对于“复制”,我们可以先选中,然后选择“复制”,再把目标文件夹打开,最后选择粘贴,而对于“移动”的操作,和“复制”相比,仅仅是第二步有区别,选择的是“剪切”,而不是“复制”,而其它操作步骤基本是一致的,通过比较,学生能区分出它们的不同并给予特别注意。

(2)从操作的结果去比较,“移动”指将该对象移动到目标位置上,在原位置处将不复存在,而“复制”则将该对象复制一份到目标位置,在原位置处仍存在原对象。

通过这两个比较,学生就比较明确复制和移动的本质及操作方法了。

在第五章“多媒体的数字化表示”中,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使用比较法,我们可以先制作几幅相同内容、相同大小、相同格式、相同分辨率但不同色彩的图像文件,然后比较各个文件的大小,使学生对颜色位数与存贮空间大小的对应关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且我们可以使用相同的方法使学生对分辨率与存贮空间大小的对应关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给出存贮空间的计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活动
朗读即出声地、响亮地读,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中经常进行的基本训练之一。

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朗渎,教师的朗读要起到示范作用。

学生的朗读要由教师指导。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较是思维的操作手段,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的异同的思维过程,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教师加强比较性朗读训练,有助于在一定的背景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下面分三个方面加以陈述。

1课文之间的感悟性朗读比较
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成为长期困扰语文教师的问题之一。

曾听过一节教研课,上的是:人教版第三册的《秋天的雨》,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教师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的: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把这句话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学生很流利地读完后,将其中的“飘哇飘哇”读得较快。

师:枫叶从树上飘落下来的速度是很慢的,因此,我们读这个词的时候语速应该适当地放慢。

你再来读一遍。

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读得慢了许多。

师:读得真有感情,我们一起学着他的样子将这句话读一遍。

听到这儿,我禁不住一愣,想起了莎士比亚的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诚然,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枫叶在秋风中飘落的速度是缓慢的,我们将“飘哇飘哇”读慢些能表现出一种悠然的意味。

但这种现象是不是绝对的呢?也许学生观察到的是一种“秋风扫落叶”的壮观景象,他将“飘哇飘哇”读快些难道不可以吗?
学生是有生命、有主张的个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是有差异的。

即使对于同一种现象,学生各自的感受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感受演化为纯技巧性的朗读传授和灌输给学生,尽管学生能鹦鹉学舌般读得很动情,但这种并没有建立在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基础上的朗读训练是不能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的。

相反没有完成领悟、意会、揣摩、体验的朗读训练,还谈不上是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2重新设计词句内容的比较性朗读
情感与认知相互制约的规律告诉我们:情感与认知是相互促进的。

有些同学之所以未能在朗读中很好地表情达意,是因为他们对课文词句的理解还未达到一定的阶段。

这时,朗读俨然成了检验学生认知水平的标尺。

重新设计词句内容,能帮助学生体会词句的含义乃至妙处。

具体方法主要有删、换、添、调、补充等。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有一句“迸射出仇恨的火花”换成“发出仇恨的火花”,在对比朗读中:学生对英雄的感情心领神会;《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换成“人们常常看到周总理”,在对比朗读中加深了学生对总理的敬爱之情。

另外,补充类似情境的内容进行比较朗读,可使学生获得暗示。

如教学《将相和》时学生对蔺相如竟要与璧同归于尽大惑不解,教师可出示一则材料:“爸爸给弟弟买了一双新鞋,但弟弟哭着马上就要穿上,这时爸爸伸手把鞋扔了,弟弟的哭声戛然而止。

”凭着生活经验,学生对蔺相如的举动恍然大悟,再读课文时,学生已经把握了文中人物的感情脉络。

费尔马哈指出:“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

”在比较过程中,学生逐渐地进入角色,在朗读中传达出感情,从而训练了表象的准确性和形象性,培养了语感。

这种效果是传统教学的繁琐分析所不能达到的。

3着眼学生朗读技巧的比较性朗读
想起了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
生:(齐读课题)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师:如有人问:谁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哪个词要读重音?
生:(齐答)我。

师:一起读课题。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我”读成重音)
师:假如有人问:我应该感到怎样才对?课题该怎么读?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自豪”读成重音)
师:假如有人怀疑:我感到自豪对不对?课题又该怎么读?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才对”(读成重音)
这个片断中,薛老师并没有以朗读技巧代替学生感悟,而是引领学生结合具体的不同的语言环境,激发不同的情感体验,将技巧的认识运用与深入理解文本、体验情感和储蓄语言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

显然,通过这样的指导和训练,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有了新的、进一步的认识,而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语言、理解了内容、领悟了情感。

学生是有生命、有主张的个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是有差异的。

即使对于同一种现象,学生各自的感受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综上所述,运用比较法朗读,是把朗读训练落到了实处,展现了学生认知的过程,促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表层性过渡到解释性,并最终达到创造性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