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作者:李广斌来源:《阅读与鉴赏(教研)》2009年第02期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现有创造。
我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妨也可以尝试运用比较法。
比较法教学,它涉及教与学的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教学中自觉有计划地运用这种方法去引导学生的学;二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甚至课外阅读中)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配合教师的教。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
”所以,语文教学在完成“授业”任务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使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思路宽广,能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既能充分发挥授课时间的效益,又能省时省力,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比较法是最佳方法之一。
我以义务教材第五册的小说和第三册的说明文为例,谈谈阅读教学中尝试比较法的几点做法。
一、比较法在小说教学中的运用小说的阅读教学要抓住“三要素”不放,有所侧重地进行分类比较,使学生在阅读中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义务教育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将这两篇小说进行比较阅读,开拓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两文的异同:(一)主要共同点是:①人物性格的相同点——无反抗精神,甘心受封建文化的毒害,受科举制度的愚弄,热衷功名,迂腐可笑。
②都用人物的语言摹状人物的心态,如胡屠户治疯前后与众乡邻的对话:“几十层地狱”的谈笑,“洗下半盆猪油”的戏谑,无不体现出艺术的夸张;咸亨酒店掌柜与酒客不紧不慢的问话,显示出鲁迅文笔自然圆熟的技巧。
③人物动作用词精当。
如胡屠户接银两时的“攥”、“舒”、“缩”、“揣”等动作,像电影摄影师的快摇,痛快淋漓,加强了讽刺效果。
孔乙己两次付钱的动作“排”、“摸”,如银幕上的慢镜头,引起“观众”对孔乙己悲剧一生的深沉思索。
中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法运用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围绕着同一话题,引起大家争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意见分歧,有师生看法不一,有教师观点相左,有教师见解与语文内容或权威观点产生矛盾。
运用比较的方法能够较顺利地解决这些问题。
下面我分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如何运用比较法在课堂上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解决学生的意见分歧。
学生对同一问题看法不一致,这在语文课堂上是最为常见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他们常会针对一个话题据理力争,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
每遇此况,我都注意认真揣摩他们意见的缘由和思想,去发现他们的“之所以然”,以便对症下药。
例如分析“临事而迷”这一成语的词性及关系时,学生比较集中的看法有四种:偏正式动词短词、并列式动词短词、偏正式形容词短词、并列式形容词短词。
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答案?我只是把四个答案板书黑板上,不急着公布谁是谁非,因为留着悬念倒有利于诱发学生积极展开思考。
我首先让他们弄清“临事而迷”的意思,这里关键是弄清“迷”是何义。
“迷”是“迷惑、糊涂”的意思,它一般不能带宾语,同时能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反映了形容词的词性特点。
进而我又组织学生回顾偏正与并列两种关系的特点,加以比较区别。
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比较辨析,教师未下判定,学生却已经找到了正确认识,一致认定“临事而迷”是偏正式形容词短语。
得出正确答案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结束,我还要让学生知道,他们为什么对或为什么错,从而掌握在课堂上已经演绎过的有效的解题方法。
学生通过对一个问题的训练,不仅弥补了有关知识的缺漏,还纠正了以往解题的错误思维方式,从而提高了分析能力。
解决师生之间的意见分歧。
在语文教学中应做到师生平等。
我经常向学生宣传做学问应该不“唯书”,不“唯上”而“唯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我认为做学问除了要谦虚外,还要有破除迷信,敢于怀疑,勇于向权威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学生倘若养成勤思考、常比较、敢质疑的习惯,那么不仅能克服死读书的僵化局面,还有助于他们积极开动脑筋,主动自觉辨清问题的是非,提高自学能力。
浅谈比较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垒! ! 璺 垒
墼 垦
:: ! !
浅谈比较阅读在高 中语文教学 中的运用
◎张 连 琴
( 兴化 市 周庄 高级 中 学 ,江 苏 兴 化 2 7 1 5 1 ) 2 中图 分类 号 :G6 .3 文 献标 识 码 :A 3 3 文 章 编号 :1 3 0 2( 1 )0 A 1 2 0 7 - 9 6 9 2 -0 — 1 00 5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莎 士 比亚 说 过 “ 没有 比较 ,就 显 不 出长 处 ” ,俄 国教 育 家 乌 申斯 基也 曾说 过 : “ 比较 是一 切理 想 和 思维 的基 础 ,我们 正 是通 过 比较 了 解世 界 上 的~ 切 的 。 ” 的确 ,有 比较 才 能 鉴 别 ,才 能分 清事 物 的是 非 、优 劣 、高 下 、异 同 。有 比较 才 能 增 加 人们 对 事物 及 其规 律 认识 的广度 与 深 度 ,从而 在 获取 成 效 时 事 半 功倍 。 比较 阅 读作 为 一种 阅读 方 法 ,要 求学 生 在 自主 阅读 的基础 上 进 行 比较 探究 ,总结 规律 。 它体 现 了新 课 程所 倡 导 的 “ 自主 、探究 、 合作 ”的学 习方式 ,合 乎新 课程 提 出 的 发展 独 立 阅读 的 能力 ” , “ 注重 个性 话 的 阅读 ,充分 调 动 自己 的 生 活 经验 和 知 识积 累 ,在 主 动积极 的思 维和 情 感活 动 中 ,获 得独 特 的 感受 和体 验 。 学 习探究 性 阅读 和 创造 性 阅读 ,发展 想 像 能 力、思 辨 能 力和 批 判能 力 ”的要 求 。 因 而 ,在高 中语 文 教 学 中 比较 阅读 被广 泛地 运 用 。 那 么 ,在 日 常 的高 中语 文 教 学 中 ,教 师如 何 才 能 有效 充 分 利 用这 种 阅读 方法 ,从而 不 断地 提高 学 生 的语 文能 力 ,促 进 学 生素 质 的全 面 发展 呢?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法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它是教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比较彰显事物的异同,展示事物内在的结构与关系,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含义和应用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含义比较法,指的是将相同或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将其放在一起对比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本质和特点。
比较法是思维方法之一,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它是由对比产生的顿悟性启发,可以达到启发的效果。
因此,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二、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阅读教学中的比较法在阅读教学中,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同类型的文本,展示它们之间的异同,让学生了解不同文本的写作思路和上下文含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2.写作教学中的比较法在写作教学中,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的对象进行比较,找到不同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方法,并且提高写作能力。
3.口语教学中的比较法在口语教学中,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语言。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句型,让学生了解句型之间的差别和区别,并且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常识教育中的比较法在常识教育中,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各种事物。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食物,让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和特点,并且加深学生对食物的认识。
5.文化教育中的比较法在文化教育中,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不同的文化。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文化,让学生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区别,并且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理解。
三、如何有效运用比较法1.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比较在选择对象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比较。
一石激起千层浪——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运用

教育新探一石激起千层浪——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运用李君莉前不久,我到县城听了一节名师的公开课,内容是《古代诗歌四首》。
刘老师将曹操的《观沧海》与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进行联读教学。
课堂上老师设计了“读读比比”这一教学环节。
老师让学生找出两首诗相同及不同的地方。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在比较中碰撞出火花,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一个学生说,这两首诗都是先写景后抒情:《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是写景,后面是抒情;《次北固山下》前三联是写景,尾联也是抒情。
就在这样一个不经意间,学生揭示了我国古代诗词最大的特点——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又一生说,两首诗都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两句诗中水是动景,山岛是静景;《次北固山下》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中青山是静态,行舟是动态。
又一个学生接着说,两首诗都写了山与水,但表达的感情却不同:《观沧海》是曹操借“观沧海”表达自己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次北固山下》表达的却是王湾的思乡之情。
整个教学活动中,老师丢了一颗“比较”的石子,在求知的海洋中上激起了层层的浪花。
老师是教材的引领者,把握着教材的主动脉,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整节课学生是学的热烈、愉快、有效又轻负。
这“石子”也让我心潮澎湃,我们的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抓不住重点,加上对信息理解可能有偏差和记忆因素的干扰,会影响学生对词义、句意的理解。
如果单靠老师一味的分析和讲解,效果不大;或者学生听着会乏味,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此时老师可以依托文本,甚至调整文章顺序,重组教学内容,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不难发现,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篇文章都采用了比较这种表现手法,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把它挖掘并呈现出来。
大至整篇文章,小至语法修辞,都可以拿来比较。
浅议比较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 中 , 努力 做到教学 为写作服 务 , 课文与学 生的习作进行 比 将 较。如 : 写人记 事的作文 , 小学里就开始 了, 可相 当一部分初 中生 还是写 不好 , 常是轻描 淡 写 , 几笔带 过 , 不具 体 , 欠生 动 , 枯燥得
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 笔者在语文教学 实践 中作 了一些 尝试 , 归纳起来 主要有 如下
丝方 尽》 , 先让 学生 回顾第 二册 的散 文《 枝蜜》 时 就 荔 中有 关“ 蜜
蜂 ” 段 描 写 , 后 导 人 新 课 。通 过 比较 法 教 学 , 生 对 说 明 、 一 然 学 描
思想 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不相 同的 。为能把 握文章 的思想 特征 , 领
略 文 章 的艺 术 特 色 , 们 运 用 比较 法 教 学 是 必 要 的 。 我
的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 象能力 、 造能 力。运 用比较 法教 学, 想 创 可使 教学 内容丰富 , 学思路 宽广, 教 能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 想 象和思维能力。 【 关键词】 比较 法; 同单元 ; 文章标题 ; 同体裁 ; 不 文章 结构
由 于 作 家 思 想 素 质 、 化 修 养 的 不 同 , 文 章 中表 现 出 来 的 文 在
、
同单元 课文 的 比较法 教学
课文的单元组合 , 由专 家精心设计 的。同单元 的课 文一般 是 体裁 是相 同的。有的在 内容上是 同类 的 。将 单元里 的课文进行 比较 , 常能起到事半 功倍 的教 学效果 。如 :故 宫博物 院》 《 常 《 、雄
伟 的人 民大 会 堂 》 这 两 篇 均 属 课 内 自读 课 , 就 先 引导 学 生 阅读 , 我 这 两 篇 课 文 的“ 自读 提 示 ” 然 后 辅 导 学 生 根 据 “ 示 ” 计 一 个 对 , 提 设 比表 格 , 内容 有 :事 物 特 征 ” “ 明 重 点 ” “ 明顺 序 ” “ 明方 “ 、说 、说 、说 法 ” , 课 时 只 抓 住 说 明 的 重 点 进 行 教 学 , 学 生 了 解 了故 宫 、 等 上 使
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比较,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是一种实践活动,更是一种认识活动,精神发展的活动。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发明创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使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思路宽广,还能启迪学生的智性、悟性,引发思维发散,知识迁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从题目入手从题目人手,寻找比较点,自然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题,通常是语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作者写作意图的显露,或是某种有关课本内容的提示。
一些课题本身就具有比较点,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个比较点,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导人课题。
如《死海不死》中的“死”,含义一样就会使题目自相矛盾,那么不该矛盾的两个“死”又指什么呢?同一个“死”,不同含义的比较话题一下使学生的新鲜好奇的情绪转换到死海“死”的特征,而又不“死”的探究中;又如《这是一颗流星》中的“流星”,学生熟悉的流星是发光发热,一闪即逝,而题目中的“流星”又指什么呢?了解流星那样小而耀眼的记敏内容,领悟歌颂又不象流星那样会消逝的充满单稚,充满爱心的主题。
达到牵一发而动全局的效果。
2、从整体感知从整体感知,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课文内涵的认识,提高阅读能力。
如在了解《中国石拱桥》的说明思路是按先抽象、后具体,先整体、再局部的逻辑顺序,依次介绍外观美,内部结构精巧等特点。
在比较阅读了《苏州园林》的思路相同在材料安排总分逻辑顺序,不同在《苏州园林》的说明内容不再是人工建筑物本身,而选择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苏州园林建筑的总体艺术构思,总体艺术风格为说明重点的又如《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课文文体均为小说,都是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残害。
孔乙己是一个封建教育的牺牲品,他是封建教育之下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思想的毒害,最后被封建制度吃掉的一类人的缩影。
范进则比孔乙己受害更深。
可当他中举后,便很快与张乡绅勾结在一起,成了封建社会的爪牙。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封建教育下的知识分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像孔乙己一样,没能走上仕途,成了封建教育的牺牲品,另一类如范进,为了升官便与统治阶级勾结在一起,成了他们的爪牙。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总体水平的关键。
“比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确为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不可缺少之方法。
运用得当,比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积极开动脑筋,去比较、分析、综合,从而去开拓新的思维空间,去获取新的知识。
关键词语文比较法教学思维比较,是思维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始于比较。
昆仑、岱宗同为名山,昆仑雄奇而岱宗俊秀;华山、青城均为奇岳,但华山险,而青城幽。
《西厢记》为王实甫所作,《牡丹亭》出于汤显祖之手,比较而知异曲同工,共为绝唱。
即便是论证、演绎、运算,也离不开比较方法的运用。
通过比较可以鉴别异同,从而找出事物间的联系。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思维与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一切的。
如果我们面前出现某种新东西,我们既不能拿它去同什么东西比较,又不能对他同什么区别开来,……那么,我们就不能对他形成一种思想,也不能说出一句话来。
”人们正是在实践中通过各种认识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在头脑中不仅保留着对当前可感知的事物的辨认,而且仍保持着过去曾感知过的事物印象,并推想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则感觉、知觉、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一切心理活动总是离不开“比较”与“鉴别”——比较是开拓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
所以比较法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用比较可以使学生大大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从而更加明确其意义。
如同样是描写中国妇女的作品,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被政权、神权、夫权、族权四大绳索下的牺牲品形象;叶圣陶《夜》中的老妇人,则是一个经历了由悲痛到愤怒、迷惘到觉醒、胆怯至勇敢的过程,终于成为一个主动承担抚养革命后代重任的勇敢反抗者;而孙犁笔下的水生嫂(《荷花淀》)是一个勤劳纯朴、真挚多情、机智勇敢、奋发向上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劳动妇女的命运是怎样与革命的形势、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的。
浅谈比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T e a c h i n g m e t h o
浅谈比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 中的运用
徐 加 健
( 宝应县 汜 水镇 中心初 级 中学 ,江 苏 扬 州 2 2 5 8 9 9 )
【 摘要 】比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随处可见 ,有浅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在教学实践中效益显著,此法可从 不同角度 ,采用不
【 文献标识码 】 A
譬 如分 析 文言 文 中表示 被动 的词 语 ,可 先举 出一 些有 关 的句子 :① 信 而见 疑 ,忠 而被谤 ,能无 怨乎 ? ②见欺 于 王而 负赵 。 ③吾 不 能举 全 吴之 地 ,十万 之众 ,受制 于人 。 ④今 不速往 ,恐 为操 所先 。然 后 让学 生 翻译 各句 ,通 过 翻译 比较 ,就容 易 发现 以上 各句 虽用 词不 同 ( 加点 词 ) ,但 它们 有 相 同的表 达作 用 ,即都 用 来表示 被动 。这 样 学生 会 较容 易记 住这 些词 、特点 和规 律 。
同形 式进 行 实施 。
【 关键词 】比较教学法含义;比较教 学法作用;比较方法 【 中图分类号 】G 6 3 3 . 3
比较教学 法在 具 体 的语文 教学 中随处 可见 。例如 记叙 文 中的 用 来 起 衬托 作用 的对 比描写 ,说 明 文 中起 比较作 用 的说 明方 法 ,议论 文 中起 正 反对 比的论 证等 。大 部分 作 用 已经被 大 家所认 识 ,但 这是 比较教 学 法 中较肤 浅 的认 识 。 比较 教学 法 的深层 意 义 ,是 从一 定方 向 ,借 用 一定 的研 究 成果 ,向人 们提供 比较丰 富 的评 价 、看法 、教 育 信息 和建 议 , 能在 实践 与教 育理 论方 面 ,向大 家提供 丰 富的认 识 ,
比较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

浅谈比较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比较就是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
在比较中,我们应当按比较的标准进行,注意在不同事物中的差异和相同之处,在差异里发现类似之处,在类似里发现相同之处。
因此比较法是积极有创造性的,是培养活跃且举一反三的能力的好方法。
【关键词】客观事物;阅读分析;共性与差异初中是学生们思维开始健全的时候,教师在培养学生们读写能力的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对其灵活地运用比较法来进行学习和思考的能力,通过阅读分析发现所学知识的差异和共性,从而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
这样的学习方法对学生们是尤为重要的,应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大力提倡和发展。
一、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的对比通过对不同时期的作品对比,我们会明白作者由于不同的阅历和生活状态可以得知作者身后的成长经历及背景,了解到由于时代变迁所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
现在拿李清照的词做例子,当李清照年少时,生活无忧无虑,不断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训练,几乎在同时,李清照边创作,边评判他人的思想,不断研究文艺的理论。
李清照不但能享受美,而且能驾驭美,她一下跃上一个较高的起点,这时她采是一个待嫁闺中的柔弱少女。
就在这期间,李清照创作出《如梦令》这样欢快的词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而当她出嫁后,由于刚刚陷入爱情的美好意境中,和赵明诚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使得她情志高昂,在这时她写出了《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
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而当李清照步入晚年,由于丈夫的死去,自己报国无门,只剩一个人孤独的活在这个世上,求不到知己时,她有写出《声声慢》这样忧愁的词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比较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摘要:运用比较方法可找出万物之间的相同或差异,并在差异和联系中找出客观规律。
实践中也证明,比较法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既是教师的一种教法,也是学生的一种学法。
关键词:比较法语文教学应用运用比较方法可找出万物之间的相同或差异,并在差异和联系中找出客观规律。
实践中也证明,比较法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既是教师的一种教法,也是学生的一种学法。
那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如何应用比较法教学呢?一、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比较法能使抽象细致的要领和规律具体形象化,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
事实证明学生对平铺直叙的讲比较乏味,而比较法教学可把课文各种上知识按不同方式组合起来,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思考,然后根据需要得出不同的结论。
有的学生还入了迷,钻进去自己找材料比较,能根据老师指导的方式方法进行运用,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把比较法从无法到有法,又从有法到学生能自由运用的无法境界。
2、恰当的运用比较方法能使学生在相互联系中发现新的含义,做到习旧知新、熟能生巧、融会贯通;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并加深记忆,使学生牢固地撑握所学的知识。
3、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即比较是一切逻辑思维的方法。
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
比较法中的纵横比较是多角度、多类型、多层次的,学生通过审察、又通过求同、求异的分析,然后综合思考,得出的结论各异,这样引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对客观世界进行多角度、多类型、多层次的观察,并进行纵横比较思考,从而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
这样,提高了观察客观世界的能力,提高了语文思想素质。
4、比较方法对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
丰富多彩的比较,能引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在写作上开发思路,拓宽写作面,学生能根据比较法对自己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写的文章进行审察、分析、综合,然后自己分析得失,从而提高写作水平,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也谈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

也谈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比较法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合理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语文课堂的顺利进行。
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引导学生研究、运用比较法,不仅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还可以迁移到学生作文、阅读、口语交际等方面,可以说利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是“另辟蹊径”,让我们体会到语文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文字学习,而是凝结了教师的创造力的设计。
真正有智慧的教师能够透过无声的文字,设计出独有的“语文味儿”的课堂“盛宴”。
一、什么是比较法比较法就是将一种事物与另外一种事物放在一起找相同点或者不同点的一个过程,即我们常说的求同或者求异的过程。
在这一過程中进行探究、归纳、总结,是一种思维过程。
在语文的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设计能够事半功倍,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更深刻的品味文章的艺术手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归纳、创造等思维发展,收获极其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更好地促进知识迁移。
二、语文教学中比较的类型近几年,语文教学设计的创新可以说是“百家争鸣”,比较教学也受到教师的青睐。
在课堂的教学中为教师的教学提供独特的思路,也为学生的研读提供了角度与方向。
“比较教学”的运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整本书阅读的比较。
在新课标中,将“整本书阅读”作为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可见其重要地位,“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著作本身的研读,也包括比较阅读,例如《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阅读,在教学中很容易将两本书的阅读进行比较。
整本书阅读比较还涉及中外比较:司马迁《史记》和希罗多德《历史》《封神演义》和奥维德的《变形记》;古今对比,例如清代刘宝楠所撰的《论语正义》与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阅读比较等等。
整本书阅读的比较不仅仅能够提升阅读鉴赏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能在比较过程中扩展思维、拓宽眼界,从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2.新旧教材中同一篇课文编排上的比较。
比较阅读,有效学习——谈比较法在高三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需要指出的是 , 在阅读教学 中运用 比较 法 , 防止什 么都 要
可 以 比较 的 误解 , 惕 因滥 用 比较 使 教 学 陷入 旁 枝 末 节 的 纠缠 警 之 中 , 学 生 钻 入牛 角尖 而 不 能 自拔 。要 明 白使 用 比较 法 是有 使 条件 的 : 是 要选 择 必要 的 比较对 象 , 准 事 物 的 可 比之 处 ; 一 抓 二 是 要 有 利 于 突破 教 学 难点 , 出教 学 重 点 ; 是 要 开 阔 阅读 过 突 三 程 中 的视 野 , 帮助 学 生 建 立 合 理 的 阅读 知识 结 构 ; 四是 要 有 助
系的对比中, 排除其本质的相 同点 , 突出其本质的相异点 ; 排除
其 非 规 律 性 的相 异 点 , 出其 反 映 规 律 的相 同点 , 分 析 到 抽 突 从 象 , 纳 出事 物规 律 的 方 法 。 归 比较法 比较 的是 事物 现 象 , 析 的 分 是 事物 关 系 , 探究 的是 事物 特 征和 内在 规 律 。在 高 三 阶 段 的 语 文 教 学 中 , 导学 生 通 过 比较 来联 系新 旧知识 , 中求 异 , 中 引 同 异 求 同 , 有 效 扩 大 学生 学 习视 野 , 能 帮助 他 们 构 建 比较 合 理 的知 识 体 系 ; 过 比较来 反 思 自己学 习 中 的思 维 过 程 , 助 于 培 养 通 有 发现 问题 的眼 光 , 而不 断 增 强 学生 的探 究 意 识 , 善 学 生 的 从 改 思 维 品质并 提 高解 决 问题 的能 力 。
一
服务的。 比较所学的议论文, 可以明白议论文重在使人 “ , 信”其 语言运用 、 论据选择、 论证结构安排和论证方法的运用 , 都是为 增强作者观点的说服力服务的。比较文学作 品 , 可以明白其语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园到三味书屋》 一文 时 , 横 向方 面让学生 找出两种环 从
境下人物的不同感受 , 再从纵 向方 面让学生挖掘 出封建
再 如 : 国作家列夫 ・ 俄 托尔斯泰 的《 颗钻石》 七 和丹麦作 家安徒生的《 皇帝 的新装》 两篇童话 , 由于创作 的角度不 同, 作品的主题则不 同。 2 . 把相 同题材 、 体裁 的文章 作 比较 。如学 习宋学 孟 的《 叶儿 》 柳 一文 , 我将刘绍棠的《 榆钱儿 》 一文 提供 给学 生, 让学生通过 比较 , 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及 内容 , 从 而体会作者在作 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这样不仅避 免了教师单一 的讲解 , 而且活跃 了课 堂气氛 , 扩大 了学 生 的阅读面 ,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 比较 中学会 了如何发现 问题 , 提高了解决 问题 的能力 。 3 不同形式 的作品 ( . 把 如小说 、 戏剧 、 影视 剧本等 )
语 文教 学 中 , 比较 有 着 较 为 广 阔 的 空 间 。从 主题 内
容到表现手法 , 文章体裁到语 言风格 , 从 从结 构特点 到 人物形象等 , 无一不能成为 比较的对象。教者在教学过 程中如果能灵活运用 比较法 , 一定会 收到事半功倍 的效
果。
一
思想 , 诗作常流露 出“ 其 古来万事东 流水 ” 点 , 特 这点是 屈原作 品中所没有 的。 中教材选录的屈原的《 初 涉江 》 与 李 白的《 梦游天姥吟 留别 》 就体 现了这一点 。 师如能 因 教
时代 , 教育对人 性的摧 残 , 这样纵横连 比, 学生对作 品内 容理解得就更全 面 、 透彻 、 更 更深刻 。 不管是 哪种 比较 , 无论是从某一点 , 某一方面 , 进行 单 方面或多方 面 比较时 , 一定要 灵活恰 当的应用 , 这样 才 能收到 良好 的效果 。 二、 运用 比较法应注意如下几点 1 比较的文章之间一定要有类 比性 , . 相 即文章之 间 要有一定的 内在联系 , 切忌将 两篇毫不相关 的文章生拉 硬套到一起作 比较 , 强附会 。 牵 似是而非的比较 , 往往适 得其反 , 比性 是 比较 的基础 , 类 任何 比较 都是建 立在这 个基础 之上 的。 有了这个基础 , 才能 实现比较 的价值 但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比较法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比较法比较法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比较不同事物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系统思维,拓展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和语文水平。
下面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正确运用比较法进行语文教学。
一、理论探讨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比较法,首先要明确比较的目的和方法。
比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点,让他们在比较中积累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较的方法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指比较同一类事物的不同之处,纵向比较是指比较不同类事物的相同之处。
通过这两种比较方法的结合运用,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最后,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得出结论,形成自己的见解。
比较只是一个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在比较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二、实践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正确运用比较法。
比如,通过对两篇作文的比较来帮助学生改进自己的写作水平。
可以选取一篇好作文和一篇差作文,然后让学生比较两篇作文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找出好作文的优点和差作文的不足之处,从而引导学生改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另外,也可以通过对不同句型、段落的比较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可以选取两种句型、段落结构相似但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子或段落,然后让学生比较它们的表达效果,从中感悟语言的魅力和灵活性,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提高语文水平和思维能力。
通过比较的过程,学生可以发现事物的规律和特点,积累知识,丰富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比较法,引导他们积极思考、独立思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语文教学中巧用比较法

在语文教学中巧用比较法摘要: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把比较法运用得法的话,会有助于语文教学。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
这两个环节如果与比较法结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巧用比较法比较法既可以作为阅读鉴赏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可以作为作文写作的一种有效技法。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写作能力,因此比较法于语文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比较法而有所收益的一些心得体会。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
这两个环节如果与比较法结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写作中巧用对比,提高写作水平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果教会学生用它来构思文章,不但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而且可以拓展文章的深度。
这对那些怕写作文的学生是一种福音。
实践证明,各种文体都可以用对比。
记叙文中的对比可以使文章反映的面更广,主题更深刻。
说明文中作比较是种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可以使说明对象的特征更明确。
议论文中的正反对比论证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小说中用对比来推动情节发展,展示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散文中对比是最好的陪衬。
课文是最好的写作范文。
下面继续以课文为例介绍对比在学生习作中的运用。
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开头就用了三组对比:北平的冬天刮风与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比,伦敦的冬天多雾与济南的冬天响晴对比,热带的冬天太阳毒辣与济南的冬天温晴对比。
对比之后引出“冬天的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很有说服力。
我们写同类型的作文如《家乡的冬天》完全可以用北方冬天的寒冷、南方冬天的温暖无雪与扬州的冬天少寒却又不失冬的情趣对比,以展示扬州冬天的神韵,抒发热爱家乡之情。
这样篇幅长了,内容又丰富了,一举多得。
说明文也一样,《环球城市风行绿墙》一文就以中国传统的砖石结构的围墙与世界各地的风格各异的以绿色植物为主要材料建成的围墙对比,以突出绿墙的优势,提倡环保。
学生在介绍学校、教室、家乡……时就可以用现在的情况同过去进行对比,用这里的现状同别处的状况进行对比。
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

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析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它的使用范围极为广泛,在文学、法学、政治、经济等领域中,早就普遍地运用了。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现,才能有创造。
下面笔者就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比较阅读为例)谈下自己的见解。
语文总复习运用比较阅读法,可训练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阅读时,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地进行。
相同或不同作者作品的章、段之间,只要具备“新知点”,就应进行比较“启悟”。
学生阅读后,在已掌握的基础上,“温故而知新”。
“新知”的获取可多可少,哪怕“一丁点”也行,最忌无意义地让学生被动的阅读。
那么如何进行比较阅读,从而获取新知呢?现就鲁迅作品的不同肖像片段,作一下例析。
片段之一:“……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藤野先生》片段之二:“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之三:“……却见一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故乡》片段之四:“……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故乡》片段之五:“……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以上五个肖像描写片段,课前印好,发给每一个学生。
启悟之一:学生比较阅读之前,在学生容易忽视之处,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一把开启新知的钥匙。
学生平时的作文一定写过肖像,运用过这一塑造人物的方法。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教学法”

笔 抨击 黑 暗腐 朽 的封 建 制度 。但吴 敬 梓 的笔 触 ,只 限 于鞭 挞
人类 正在 进 入信 息 时 代 ,计算 机 、 网络 正 在迅 速 地走 进
2 Ol1 O3 .
, 壤
备教导艉 久
语 文 教 学 中 学 生 发 问 意 识 的 培 养
◎ 仇 文 丽
叶 圣 陶先 生 说过 : “ 语 文主 要 靠 学 生 自己读 书 , 自己 学 领悟 。 ”老 师说 得 好 , 不 如学 生 悟 得 好 。 因此 , 教 学 中我 们
和 语文 素 养 。
在 课 堂教 学 中我 们 可 以从 以下 方 面加 以尝 试 与 探 索 。
一
、
设 置 情 境 , 激发 学生 发 问 欲 望 。
苏霍 姆 林 斯基 说 : “ 人 的心 灵 深 处 ,都 有 一 种根 深 蒂 在 固 的需 要 ,这 就 是 希 望感 到 自 己是一 个 发 现 者 、研 究 者 、探
丰 富, 以讴 歌美 好 、神 圣、庄 严 ,也 可 以搬挞 丑陋 ,污 秽 , 可
一 邪 恶 …… 生活 中的一 切 , 都可 以成 为 小 说要 表现 的对象 。而 学生 学 习难 点 ,往 往 一个 虚 词就 有 几种 用 法 ,几 种 翻译 。在
小 说 的表现 力 也 极 强 ,三 言两 语 ,便 能 写活 ‘ 物 ,短 短 教学 中如能采用相对比较法,前后举例 引证,归纳出规律, 个人
用 于各 种 文体 的 教学 中,如 小 说 ,文 言文 等 。 下面 ,就 将 比 较 教 学法 在 不 同文 体 教学 中的 具体 运 用举 例 说 明 : 1 小 说教 学 中 比较 教 学法 的运 用 .
小 说是 最 能广 泛地 反 映 社会 生 活 的一 种文 学 体裁 。它 的 读 者最 多, 人们 的 生活 影响 也最 大 。 对 I小说的 内容 也最 为 1 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的方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产生强烈的刺激,促进积极思维。
比较法即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的比较分析,即进行类比分析和对比分析,用类比的方法提出教学内容之间的相同之点,用对比的方法提出教学内容之间的相异之处。
语文课中运用比较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与特征,使学生获得的新知识更加鲜明、准确,已学的旧知识更加深刻、牢固。
下面介绍两种最常用的比较方法。
一、比较的方法
1、纵向比较法
按照学习的过程,从前面的比较对象到后面的比较对象,或从后面的比较对象到前面的比较对象,依次进行比较,叫做纵向比较。
这种学习方法叫做纵向比较学习法。
例如:下面是《荷塘月色》之中的荷花、荷叶的描写和《荷花淀》中妇女们被敌船追赶、划进荷花淀时对荷花、荷叶的一段描写: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
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
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这两段文字在对荷叶、荷花的描写上都匠心独运,展示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柔美图和壮美图。
同是写荷叶,《荷塘月色》用“弥望”、“田田”来体现荷叶长的茂密,遮满整个塘面;《荷花淀》则使用“一望无边”、“密密层层”来再现荷叶的丰茂。
两相比较,一个华美淡雅,一个朴素豪放。
写到荷叶的姿态,作者都赋予它们以形象地比喻,一个“出水很高”,看来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个“向铜墙铁壁一样”。
前者给人以苗条、潇洒、轻盈、柔媚的美,后者极力渲染当时的战争气氛,给人以雄壮、恢宏、威严而不侵犯的阳刚之美。
同时写荷花,荷塘里的荷花通过“袅娜”、“羞涩”、“星星”、“明珠”等的描写,细腻而传神的表现了荷花的柔美。
含情脉脉的迷人情态,以及他的光艳、灿烂、素洁和纯净,给人一种恬静、朦胧的阴柔之美。
正是这种美,恰好体现了作者当时身处北京,对黑暗现实极为不满,却又无力反抗,遂滋生出一种寻求暂时解脱苦闷的心情。
同时也寄寓着作者当时一种眷恋生活以及对清闲、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荷花淀里的荷花,则通过简洁明快、质朴自然的语言,把荷花喻为“监视白洋淀里的哨兵”,使人们从中感受到了战争岁月里荷花淀里的荷花,具有一种独特的刚烈、激荡的美,这是同仇敌忾的心理反映和内心深处对战争早有准备的真挚情感的流露。
这种美,也正是作者对人民战争的热情歌颂。
两相比较,一是阴柔之美,一是阳刚之美,各具特色。
纵向比较的思路保持者由此及彼的方向发展,学习是既要“瞻前”,又要“顾后”。
它可使旧知促新知,也可以用新知带旧知;既适用按进度进行教学,也适用于各种形式的复习教学。
2、横向比较法
从学习进程中的某个空间位置确定的比较对象和其他空间位置确定的比较对象形成的比较,叫做横向比较。
这种学习方法叫做横向比较学习法。
例如:将不同国度的守财奴的形象进行对比。
将巴尔扎克《守财奴》中的欧也妮・葛朗台和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进行对比。
严建生在病危之际,一息尚存仍不能断气,只是伸着两个指头。
原来是“为了灯盏里点的是两茎
灯草,不放心怕费了油”。
当挑调一茎后,就“登时没了气”。
从两个守财奴的比较中不难发现,中外吝啬鬼都是抱着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的家伙。
两位作家都把他们笔下的人物放在最后弥留之际来写,但处理方法中同中有异。
巴尔扎克让葛朗台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把一切都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这充分体现了葛朗台对财物的追求的确到了死不瞑目的程度;而吴敬梓偏偏不让严监生说话,只给了他两个手指头,这部体现了严监生舍命不舍财的性格特征吗?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横向比较适用于基本篇目的读写教学,适用于讲读课文合自读课文的结合,也适用于课内和课外的结合。
易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对象的本质。
三、运用比较法的好处
1、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平铺直叙的讲解比较乏味,而比较法可把课文各种知识按不同方式组合起来,引发学生思考,然后根据需要得出不同的结论,学生能感受到一种新奇感。
有的学生还入了迷,钻进去自己找材料比较,能根据老师指导的方式方法进行运用,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把比较法从无法到有法,又从有法到学生能自由运用的无法境界。
2、比较法纵横比较是多角度、多类型、多层次的,学生通过审察、又通过求同、求异的分析,然后综合思考,
得出的结论各异,这样引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思维能力,还能转化为对客观世界进行多角度、多类型、多层次的观察,并进行纵横比较思考,从而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
这样,提高了观察客观世界的能力,提高了语文思想素质。
3、比较方法对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
机械、死板、单调的听说读写活动,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比较法丰富多彩的比较,能引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在写作上开发思路,拓宽写作面,学生能根据比较法对自己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写的文章进行审察、分析、综合,然后自己分析得失,从而提高写作水平,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比较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拓宽知识面,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不但能巩固原来了解的知识,还能在相互联系中发现新的含义,起到习旧知新、熟能生巧、融会贯通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分析事物、判断思考、求同辨异的创造能力。
运用比较,只要恰到好处地发挥“比较”的特长,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比较法是语文教学中效果良好、功能齐全、实用性极强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