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御术

合集下载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内取得成功,无论是在职场上、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但是成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都会选择依靠技术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掌握了“以道驭术,因术得道”的真谛,才能够真正地取得成功。

本文将探讨这一哲学思想,并举例说明。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以道驭术,因术得道”。

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的一部名著《庄子》,它的意思是说:“以道为驭,以术为具。

以道驭术,是因术获取道。

”其中的“道”即是中华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道”,就是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和态度的综合。

而“术”则是指技能、方法、手段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技术是一种手段,而要运用好这种手段就需要以正确的态度和认知来驾驭,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获取成功。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

比如说,一个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他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管理技术和经营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他可能会选择读书、参加培训班、咨询专家等方式来获取这些技术。

这些技术是他实现成功的手段,如果他只是单纯地依靠这些技术,而不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和对事物的认知,很可能会导致他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

而如果他能够通过对事物的深刻认知和正确的价值观来驾驭这些技术,他就能够更加轻松地解决问题,取得成功。

这就是“以道驭术,因术得道”的真谛。

在现代社会中,这个道理同样适用。

比如在技术领域,很多人都在追求新的技术和手段来取得成功。

他们可能会不断地学习新的编程语言、新的开发工具、新的设计理念等来提高自己的技术实力。

如果他们只是单纯地依靠这些技术,而忽视了对项目的深刻认知和对用户需求的了解,就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

只有当他们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和观念来驾驭这些技术,才能够真正地获取成功。

对于普通的生活而言,也同样需要“以道驭术,因术得道”。

比如在学习方面,很多人都会为了学习成绩而拼命地学习知识,甚至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而去作弊。

《道德经》小感:用术识道以道御术

《道德经》小感:用术识道以道御术

《道德经》小感:用术识道以道御术道图片来自网路从唯物史观和科学辩证法出发,“道”作为一种规律,一种客观存在,“术”作为一种方法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规律和方法论是相互作用的。

在认识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便要用到正确的方法论,使用科学的“术”,才能把握正确的“道”;反之,在实践过程中,要遵循和尊重客观规律,用规律来指导方式方法,用“道”来指导“术”。

即用“术”识“道”,以“道”御“术”。

现在的我们说到“道”,普遍意义上将其认为是一种修为,一种境界,一种无形,但是却时刻影响我们国人价值观的一种哲学思维,似乎任何的一门技艺,一门学科,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到达一个至高的水平时,无法衡量其水平时,便开始用“道”来阐释,如,武术,作为一门技艺,却和“武道”在境界上有着相当的差距;再如,茶艺,是一门和茶有关的一门学问,但同“茶道”在内涵上不可相提并论;又如处事之法和处世之道仅一字之差,便因“道”和“术”的文化内涵不同而有着不同的高度,不同的档次。

但以一种科学的方法论来看待“道”这个特殊的规律,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和指导意义。

这里说“道”,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待这个独特的东方文化的。

“道”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规律。

传统文化从人文和自然两个角度来看待传统文化的“道”,各门各派基于自己所涉及的领域,对“道”有这自己独特的看法和定义。

不难发现,对于“大道”的看法,在封建时期,虽有其特殊的局限性,但最后都殊途同归,都是对于客观规律朴素的认识。

“道”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其人文内涵还在不断的丰富,但是,客观规律是永恒的,“道”永恒的存在便是作为客观规律的存在。

我们现在谈到的“术”,普遍带有方法、手段、策略、计谋的含义。

更多的情况下阐述的是一种国人特有的哲学思维和具体的操作手段,我国“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封建时期完成的,作为包含和集中了我国先贤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了我国古代人丰富的社会经验。

以道御术,内圣外王

以道御术,内圣外王

以道御术,内圣外王以道御术,内圣外王——对管理的一点点思考古人云:“以道御术,内圣外王”。

以道义来承载智术。

“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一句话阐述的是我对公司管理的观点,第二句话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如何做的观点。

首先对于企业,我认为的“道”是企业愿景、企业文化引导,一套指导公司未来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

毛主席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可见“道”的重要性。

所谓“术”,指的是在大的愿景、战略确定后,围绕其所做的工作,包括各种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生产系统、营销系统等等专业的管理方法。

因此,我们首先要确定企业愿景和战略,规范正确的汇金文化体系,表明我们的立场,我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这也是近期公司高层领导所做的主要工作之一。

围绕“道”,我们来做关于“术”的层面,我认为,首先要“专业”。

无论是“务虚”还是“务实”。

所谓“务虚”,指的是表面的东西,起到从内化于心(道)到外化于行的作用。

“务实”指的是各种专业的管理知识和体系,例如“JIT”“TPM”客户关系管理等等。

以及随之贯彻落地的各种方式方法,当然包括检查、惩罚。

有位老师说过一句话“大多数的人只会做你检查的事,而不会做你希望他做的事”。

第二句话指的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遵守的规则。

《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作为管理者,首先要树立榜样。

只有自己做好了,下属才会不好意思做不好。

古人云:“吏不畏严畏不廉,民不畏贫畏不公”,指的应该是“外王”的道理。

对于制度的推行,首先要领导遵守,然后要一碗水端平,无论制度对错与否,执行不能打丝毫折扣。

其实“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是可以相互转变的。

我相信,做到以上两句话,围绕创造“名牌”这个“道”提升我们的“术”,我们会做到很好。

从我管辖的范围来讲,我们要引导公司文化的外化于行和内化于心。

2021年“以道驭术”的道家技术伦理思想述论(3)

2021年“以道驭术”的道家技术伦理思想述论(3)

“以道驭术”的道家技术伦理思想述论(3)“以道驭术”的道家技术伦理思想述论笔者认为,朱亚宗的解释似乎更具有说服力。

综观《老子》、《庄子》可以发现,老、庄针对三种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而提出三种不同的技术要求与之相匹配:(一)当时现存而尚未变化的国家中,现有的技术已经足够应付,因而不需要发展新的技术,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无扰为上策,“是以胜任之治,虚其新,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使智者不敢为,也即不允许智者发明新的技术来扰乱这和谐的社会秩序。

(二)当时因铁器的使用而使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发生急剧变化的“昏乱”国家中,老、庄预感到新技术发明的广泛应用将使旧的社会文化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于是大声疾呼“绝圣弃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扑,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在老庄看来.在这种错乱的国家中,智慧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技术技巧不是欠缺,而是多余而这种过剩的智慧与技巧是导致国家国家错乱的重要因素。

为使国家安宁,就必须“绝学”、“绝巧”、“弃智”。

(三)对于当时某些地处偏僻的小国寡民,已经为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许多技术似乎足多余的,在发达国家里必不可少的许多技术在小国寡民的条件下可以弃置不用,“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不用舟车,废弃文字,使技术水平退回到与小国寡民的社会恩化环境相协调的程度,也即只需要保留最原始简朴的生产生活技术,同样也能使社会和谐美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正是在这一点上暴露了老子科技价值观中最隐蔽、最深刻而又最重要的部分,不要舟车,甚至不要文字.同样可以过上美满幸福、其乐融融的理想生活,这无异于说:技术的价值一无所有。

以师为道,以道经商,以道驭术的意思

以师为道,以道经商,以道驭术的意思

以师为道,以道经商,以道驭术的意思
"以师为道"是指将师傅视为学习的道路和指导。

它强调通过向经验丰富的师傅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实现自身的成长和进步。

"以道经商"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秉持道德、诚信和公正的原则。

它强调在商业行为中不仅要追求经济利益,还要注重社会责任,遵守法律法规,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以道驭术"是指在运用技术和技能时,要遵循道德和伦理准则。

它强调技术和技能的应用应该符合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不应损害他人的利益,而应服务于人类的福祉。

这三个概念都体现了以道德和道义为基础的行为准则。

在不同的领域中,这些准则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他们的行为,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无论是在学习、商业还是技术领域,以师为道、以道经商、以道驭术的理念都能够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行为原则,塑造道德品质,为个人和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简述以道驭术观念

简述以道驭术观念

简述以道驭术观念
“以道驭术”观念是指通过遵循自然规律和道德准则来指导实际行动,达到最优效果的一种哲学思想。

该观念认为,技术和方法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真正的关键在于价值观和信念。

“以道驭术”观念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遵循自然界中的规律和法则,使其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例如,在物理学中,我们应该遵循牛顿的运动定律,而不是试图改变自然规律。

同样,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应该遵循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而不是试图操纵他人。

“以道驭术”观念还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过度的干预和掌控,让自然规律和法则自行处理事务。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效率,还能够保证事物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除了遵循自然规律和道德准则外,“以道驭术”观念还强调了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与其他人合作,共同实现目标。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沟通和协调,以确保每个人都理解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并能够有效地合作完成任务。

“以道驭术”观念是一种哲学思想,旨在指导我们在实践中遵循自然规律和道德准则,从而实现最优效果。

它强调了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目标。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
道和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核心要素。

道是指人生的根本道路和原则,是对生命和
宇宙本质的理解;而术则是指技术和方法,是在实践中掌握和应用的一种工具。

在我们的
日常生活中,道和术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许多人认为,只有在掌握了道,才能真正地理
解和应用术。

以道驭术,意味着掌握了道之后,再去运用术。

这种方式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得
到重视并被普遍应用的方法。

在传统观念中,道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心灵的指引;而术则
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学习和掌握的技能和技术。

如果这两者相结合,在实践中能够得到更好
的效果,从而使生命更加丰富。

许多人会认为,道和术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多的联系。

然而,这种看法是不完全正确的。

实际上,道和术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中国文化中,道与术相互依存。

道是智慧、道义和沉淀,是人们思想意识的表现,而术则是具体的工具和实现方式。

只有当人们能够掌握道之后,才能够将术运用到实践中去。

而当人们运用术的时候,有时候也能够发现新的道,不
断地深化自己的思想和境界。

以道驭术不仅仅只是说,人们应该先依照道的原则去进行行动,而更重要的是强调,
道和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作用。

人们只有在学会了道之后,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和应用术。

同样地,人们在应用术的时候,也能够不断地发现和感悟到新的道,使生命变得更加
丰富多彩。

总之,以道来驭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也是一种积
极向上的生命态度。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道和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道是指自然界中的规律和真理,它代表了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

术则是人类在实践中发掘出来的技术和经验,它是实现人类理想的手段和途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和术都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并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中,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光辉。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这句话,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名言。

它揭示了道与术的关系,以及如何才能在实践中达成自己的理想。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根据道德的准则,才能掌握正确的术法,才能真正的领会道的精髓。

如果我们只是追求技术和经验,而忽视了道德的重要性,那么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狭隘的局限,成为粗具行为的工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道和术并不是独立的两个概念,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割裂开来。

没有术,道就在理论层面上流于虚无;没有道,术就会变成一种不断无休止的追求和攀比。

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发掘并充实道的内涵,从而指导我们掌握正确的术法。

正确的道德准则可以限制人们行为的范围,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让我们更加意识到术的意义和价值。

而正确的术法则可以更好地实现道的精髓,帮助我们达成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其次,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注重精神生活的高度。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有很多人只追求眼前的效果和成果,忽视了高度的精神文明和道德准则对于术法的指导和限制的根本。

我们应该在实践中重视道德的指导,摒弃任何一切不符合道德准则的术法,不断地探索符合道德准则的前沿技术,以实现人类的高度理想。

最后,我们应该坚持走以道引领术的道路,不断努力,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创造出更多符合道德准则的、贡献于社会发展的高新技术。

我们应该在道与术的结合中不断追求自我提升和精神境界的高度,以达到道与术、实践与精神的完美统一。

总之,我们应该以道德准则为引领,发掘和掌握正确的术法,在这样的过程中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魅力,让道与术的结合为人类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前进动力。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以道驭术,因术得道”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人类学习和实践的一种探索方法的总结。

其中,“道”指的是一种较为高深的思维境界和哲学意义,而“术”则指的是一种实践技能和具体方法。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对于高深道理的追寻,以使得技能实践更加精妙完善。

在生活和工作中,道和术都十分重要。

道是指思想理念和价值理念,它是人们内心的追求和信仰,代表着一种精神境界和思维方式。

术是指具体的实践技能和方法,它是运用道理来实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代表着一种操作手段和技能水平。

道与术的关系就像是建筑师和工人的关系,道是指制定整体构想和规划方案的能力,而术则是负责具体实施和施工的技能。

当我们把理念转换为实践方法时,我们需要保持对道的探索和追求。

因为只有从更高的境界去思考问题,才能够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当我们培养技能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从而推动整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这样,我们就可以“以道驭术”,把技能转化为灵活和创新的工具,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同时,在实践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运用术来寻求道的境界。

因为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发现一些问题和难点,这些问题通常需要我们基于道的思想去分析和解决。

通过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探索方法,我们也可以逐渐地提升自己的境界和观念,实现技术与哲学的统一。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的方法在不同的领域中都有很好的应用。

例如,在教育领域中,教学艺术和教育心理学是很好的例子。

在教学艺术中,老师需要有教学技能和方法,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在讲解的过程中体现情感和灵动性。

而在教育心理学中,则要求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过程,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设计合适的课程和教学方式。

只有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实现优秀的教学效果。

总之,“以道驭术,因术得道”是一种推动事物发展的有效方法,在任何领域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保持对于道的追求,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和修为,以更深刻的思维和更高的思想境界指导和促进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道和术,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道,是指一种原则或者理念,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而术,是指一种技能或者方法,是人们用来处理事务和解决问题的手段。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道和术的关系,有人说:“以道驭术,因术得道”,这句话意味深长,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来看看什么是“道”。

在中国哲学中,“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包括了宇宙的规律和原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道是无形的,但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它是宇宙的本源,是万物的根本。

在《道德经》中有这样的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意思是说,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发展都是从道产生的,道是宇宙的最高原则,也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我们道是宇宙的规律和原则,是人们生活和行为的准则,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而“术”,则是指一种技能或者方法。

我们可以把术理解为一种工具,人们通过学习和掌握各种术,可以更好地处理事务和解决问题。

术是有形的,是具体的技能和方法。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通过各种术的学习和运用来解决各种问题,比如说,农民需要掌握种田的术,商人需要掌握经商的术,医生需要掌握治病的术等等。

术是人们行动的手段,是实现目标的工具。

那么,什么是“以道驭术,因术得道”呢?这句话意思是指,在处理事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遵循道的原则,秉持道的理念,通过掌握各种术的方法和技能来实现道的目标和要求。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遵循正确的道,坚持道的原则和理念,通过学习和掌握各种术的方法和技能来实现道的要求和目标。

那么,怎样才能“以道驭术,因术得道”呢?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正确的道。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我们要根据道的原则和理念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道的原则和理念,比如说孟子讲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老子讲的“无为而治”的治理原则,庄子讲的“自然无为”的心态等等。

我们要根据这些道的原则和理念来处理问题,秉持着正确的道的理念。

由术入道,以道驭术的意思

由术入道,以道驭术的意思

由术入道,以道驭术的意思
由术入道是指通过学习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逐步领悟到这一领域的本质和精髓,进而以道驭术,将所学应用于更高层次的实践和思考中。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技术和工具,比如编程语言、营销策略、管理技巧等等。

这些技术和工具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们也可以成为通向更高层次的道的途径。

例如,学习编程语言的初衷可能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但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理解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领悟算法与数据结构的核心思想,进而在不同的领域中应用所学。

同样,学习营销策略的初衷可能是为了推广产品,但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理解市场趋势和消费心理,进而在企业战略和品牌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由术入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开拓视野、深化思考,将所学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以道驭术的境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高级专业人才,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道驭术,因术得道。

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中庸》,它表达了道和术之间的关系,以及术与道的相互关联和依存。

道在这里指的是人生的真理和宇宙的规律,它是最高的境界和最深的哲学。

术指的是实际的操作和技能,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进行的手段和方法。

而道驭术,则是使用道的智慧来驾驭术的技能,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因术得道,则是通过实际的操作和技能的运用,来逐渐领悟和体会到道的真谛。

道驭术,因术得道,是儒家哲学中的重要理念,也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精髓所在。

道驭术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学者对于人生境界和技艺学问的独特理解,是对人生境界和技艺学问的统一性思考。

从古人对道德修养和心灵境界的追求,到对技艺学问和实践技能的重视,都可以看出道驭术的思想渗透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驭术的理念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哲学、医学、军事、礼仪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

道驭术的理念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道驭术的理念也在当代社会中展现出了新的活力。

在当今世界上,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于高科技和实用技能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掌握技术,更要具备道的思维,善于用智慧和理性去驾驭和运用技术,以达到更加深刻和高效的目的。

只有通过对道的思考和实践,才能真正理解技术的本质和价值,发挥出技术的最大潜力。

技术的发展也会促进人们对道的探求和领悟,涌现出更多智慧和灵感。

道驭术的理念对于当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中,道驭术的理念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只有将技能与道的思维相结合,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通过认真思考和实践,我们可以逐渐领悟和掌握道驭术的本质和方法,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道和术的关系。

道,是指人类社会中的道德准则、人生境界以及自然规律;术,则是指技艺、技术或手段。

而“以道驭术,因术得道”则是指在实践中,应当以道为准则,驾驭术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同时也可以通过术来认知和理解道的本质。

这一理念贯穿了中国古代儒、道、墨三家思想,并且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道和术的关系在儒家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阐释。

儒家强调人的修养,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义礼智信五常。

在儒家的理念中,道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整体准则和规律,是人类行为准则的高度凝结。

而术则是指人们实践的技术和手段。

在儒家看来,道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规律,是所有行为的根本标准,因此应以道为准则来行事。

儒家同时也认为人类的一切实践行为都与术息息相关。

儒家主张以道驭术,即在实践中应当以道为准则,将术作为手段来实现道的要求。

通过运用术,可以更好地实践道的准则,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在儒家思想中,人的修养和实践都是以道为准则来进行的,术则是实现道的手段和方法。

道和术的关系也在道家思想中得到了深刻的阐释。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道理和规律。

在道家看来,道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则。

而术则是指人们对这些规律的认知和实践。

道家认为,人类应当遵循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而生,逆自然而亡。

道家主张以道驭术,即在实践中应当遵循自然的规律,摒弃一切非道的行为,将术作为顺应自然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在实践中遵循道的准则和顺应自然的规律,可以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实现心灵的升华。

对于道家来说,道不仅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规律,更是人类心灵的归宿和升华。

在当今社会,以道驭术,因术得道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面对的挑战和机遇也日益增多。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遵循社会的规则和法律,尊重他人,顺应自然,以道为准则来行事。

简述古代以道驭术的观念

简述古代以道驭术的观念

简述古代以道驭术的观念
古代以道驭术是一种观念,强调通过修炼道德和心灵的方式来掌握和运用技术和技巧。

在古代,人们认为道是一种无形而超越人类的力量,包含万物的本源和智慧。

道被看作是宇宙的规律和原则,是一种无为而治的力量。

通过顺应和遵循道的原则,人们可以达到内心的宁静,并在使用技术和技巧时发挥更高的水平。

古代以道驭术的观念认为,技术和技巧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而是取决于使用者的态度和意图。

一个有道德修养和高尚品格的人,使用技术和技巧时会具备慈悲和公正的心态,能够将其运用于造福自己和他人的目的。

以道驭术的观念还强调技术和技巧的谦逊和无私。

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和个人欲望,以一种无为而治的态度去掌握和运用技术。

这样,人们才能避免技术的滥用和恶果的产生,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适应自然和社会的变化。

总而言之,古代以道驭术的观念强调修身养性,通过道德修养和内心的平静来驾驭技术和技巧。

这种观念提倡技术和技巧的无私和谦逊,以造福自己和他人为目的,与宇宙和谐相处。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以道驭术,因术得道”。

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老子对于人生哲学的一种深刻阐述。

这句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不仅渗透着古代思想家的智慧,也为我们当代人指引了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

我们来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内涵。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道”被看作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和道义。

而“术”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方式。

老子在这句话中告诫人们,要以“道”来指导我们的行为,以“术”来实现我们的理想。

只有真正懂得“道”,才能运用各种“术”,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获得最终的境界。

所以,“以道驭术,因术得道”实际上是告诉我们, 只有深刻领悟“道”,才能化用各种“术”,得到“道”的归宿。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明白这句话所蕴含的深刻道理,那就是只有追寻真理,才能获得成功。

首先说“以道驭术”,这里的“道”就是指“道德”、“真理”,而“术”则是指所需的技巧和方法。

我们要懂得以道来驭术,就是要注重道德和真理的追求,而不是单纯的注重技巧和方法。

只有正确认识了“道”,才能找准最合适的“术”,并通过“术”的助力来实现我们的目标。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这句话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

无论是从事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要明白“以道驭术”的真谛。

只有努力追寻真理,不断完善自身道德素养,才能立于世事之上,行事不悖人情,不犯于人,这样才能真正驾驭技术,获得自己的成功。

其次说“因术得道”,这里的“术”就是指技能和方法,而“道”则是指至高无上的真理。

只有运用各种技能和方法,才能实现我们对真理的向往和追求。

我们要深刻理解“因术得道”的含义,这是因为技能和方法是我们实现人生理想和追求的工具和手段。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实践,才能获得真理的归宿。

在当今社会,技能和方法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人注重技术和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真理的追求,只有在真理的指导下,才能正确运用各种技能和方法,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凝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也引领着我们当代人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
道和术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

道是一个含义深刻的词汇,它传达了一个理念,即宇宙中有一种天道(tiān dào),它是自然界万物的本质。

道是一个低调的概念,不可见,但却无处不在,它贯穿于一切事物中。

再说术,它是用特定的方法或技术来完成某个任务的实际知识和技能。

术也是一项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人类将道理解为具体实践和行动的结果。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和术被视为两种相互联系的概念。

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而不可分割的关系。

道是术的根基,是术得以发展和实现的基础。

没有道,术便无从谈起,因为道告诉我们怎样思考和行动。

然而,如果没有术,道将变得抽象而难以理解。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的原则指的是: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应该始终以道为指导,以实践来实现和增强道。

通过熟练掌握各种术,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和社会规律,以及如何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来遵循天道。

术实际上就是道的一种具体实践和表现方式,因此,通过术来实现道是非常重要的。

以道驭术,因术得道的原则对人类的认知和行动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一原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且帮助我们提高技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目标。

运用这一原则,我们可以创建更高效的组织和制度,通过削弱个人主义和利益驱动型行为,以更加全面和实践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总之,以道驭术、因术得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原则。

道和术之间存在着紧密且不可分割的关系,二者共同为人类认识世界和实现自身价值做出了贡献。

通过遵循这一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我们的目标,并为更加美好的未来做出贡献。

《伤寒论》018条:以道御术,应物无穷

《伤寒论》018条:以道御术,应物无穷

《伤寒论》018条:以道御术,应物无穷0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这一条,医圣提醒大家,不要死守经方,要懂得加减化裁之道。

要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对方剂加减变化,随证治之。

喘家喘家,指的是平时就有喘症的患者。

喘,多因肺的升降功能受阻而致。

肺有两大功能,升清气,降浊气。

既主宣发,又主肃降。

宣发清气给皮毛,以形成卫气护卫人体表层。

肃降浊气给大肠,通过大便把废气排出,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

同时,肺为娇脏,一有邪气侵犯肺脏,肺脏就会尽全力去排除邪气。

肺脏排邪气的通道有哪些?还是通过升降,要么降给大肠,通过大便排出体外,要么升发给皮毛,通过皮肤排毒。

在向外宣发排毒的过程中,如果邪气较多,肺部排邪气吃力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喘。

喘,是肺部在努力排邪气的表现。

就好像汽车拉不动时,就会轰轰作响一样,都是在努力工作的表现。

作桂枝汤喘家,作桂枝汤,在这里说的是本来就有喘症的人,现在又患上了太阳中风证。

既然有太阳中风证的表现,那就肯定还是要服桂枝汤。

不用管病名,只看证,有桂枝汤证,就服桂枝汤。

但在这里要明白,患者不但有桂枝汤证的表现,他还喘。

平时就喘,现在又患太阳中风证,那肯定更喘了。

加厚朴、杏子佳这个时候,医圣张仲景说,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上两味药,厚朴和杏子,疗效会更佳。

为什么呢?因为厚朴和杏仁就是加强肺脏的宣发和肃降功能的。

厚朴可下气除腹部胀满,杏仁可助肺宣发,同时可助厚朴下气润肠。

有了厚朴和杏仁,那么肺部的升降功能就能得到恢复和加强,这样在治疗太阳中风证的同时,也能把喘给一块治了。

厚朴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树的树皮或根皮,晒干后酿制出来的。

厚朴味苦,有浓厚的香气。

一般芳香药大都是叶子或细茎,取其生发之气而宣散。

叶子,是向上向阳的,一般都具有辛温发散之气。

根在地下,向下负阳的,一般都有沉降和收敛之性。

厚朴是树皮,并非叶茎,如果还有芳香之气,其气一般来讲就要厚重沉潜的多,其发散的层面更加趋于里而不是表。

厚朴不仅香气厚重,而且味苦,苦则趋下,所以厚朴可以下气除满。

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的意思

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的意思

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庄子说:以道驭术,术必成。

离道之术,术必衰。

什么是道?什么是术?
“道”就是规律、趋势,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而“术”是“道”衍生出来方法、手段、技巧。

古人常说,上人用道,中人用术,下人用力。

也就是说高明的人用“道”,即用规律、趋势做事。

一般人用“术”,即用方法、手段做事。

愚蠢的人则只会用蛮力。

“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的意思是,只有遵循“道”的原则和方法,技术或策略才能取得成功;如果脱离了“道”的指导,单纯依靠技术和策略,很难取得大的成功。

“以道驭术”强调在运用技术或策略时,必须遵循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样才能确保技术和策略的有效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反,“离道之术”则是指脱离了本质和规律的技术和策略,这样的技术和策略往往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导致失败。

换言之,掌握了“道”的人知道当前所学的所有方法都是死的,所有技巧都是死的,甚至当前所做的平台都是死的,平台会衰落、会倒闭。

但有一些东西它不会死,那就是规律、趋势,这是“道”。

这一观点在多个领域都有应用。

为什么有些人,干一行成一行。

有些人,屡战屡败,总做不起来?因为道不可变,而术,则千变万化。

总之,“以道驭术”强调的是在运用技术和策略时,必须遵循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样才能确保成功;而单纯依靠技术和策略,往往难以取得大的成功。

古代以道驭术观念

古代以道驭术观念

古代以道驭术观念
古代以道驭术观念是指古代对道德道义的理解和对技术、艺术等方面的应用的一种观念。

在古代中国,人们认为道德是一切行为的准则,凡事应该以道德为基础来衡量和决定。

而对于技术、艺术等方面的应用,则需要在道德的基础上进行,以真善美为标准来选择和判断。

古代以道驭术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和道义原则,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创造出符合道德和真善美的技术和艺术作品。

同时,人们也认为技术和艺术应该为社会福祉和人民幸福服务,而不是单纯为了个人利益和享乐。

在古代以道驭术观念中,道德观念被认为是最高的准则,任何技术和艺术的应用都应该符合道德的标准。

道德观念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助,追求真理、善行和美德,同时也要尊重自然和天地万物。

因此,在古代社会中,技术和艺术发展的目标始终是服务于道德和社会的利益。

古代以道驭术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这一观念不仅指导了古代技术和艺术的发展,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和艺术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需要以道德为基础来引导和驾驭,以保证它们的发展和应用能够为人类带来真正的福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道的重要性和特点。道是无形的,平常是并不直接说话的,但它是无处不在的,违背了是不行的。
● ●传统文化的道:法、德、礼、术
治理现代企业,这四个方面一个都不能缺少。好企业其实也必须用好这四种手段,并且让它们加以配套。
制度是企业的法。文化理念是企业的德。礼仪习惯是企业的礼。经营策略和操作方法技巧是企业的术。
以道驭术:道是境界、修养,术是智力、技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 ●——如何成为卓越领导者
★第—个,为什么做企业的卓越领导?
企业家阶层:第一个层次,一般的企业经营者。第二个层次,有显著经营业绩和较高水平的,可以称为“企业家”。第三个层次,企业领袖级人物,企业家阶层的代表人物。这个层次的企业家我们把他们称为“企业卓越领导者”。
追求卓越。不要满足于一般化,要追求不断提高,追求出类拔萃。
● ●战胜市场是少数人的专利,以道御术、道法自然
巴菲特凭借投资而登顶世界首富,因此他的价值投资法,江湖上追随者众。巴菲特看重的是投资企业的内在价值,价格围绕股值波动,只要找到了企业内在价值这根定海神针,便可不理会市场股价波动。这种因内心坚定而忘记外在波动的能力,是一种天赋,而非后天学习可以得到。
大凡天下之学问,万事成败,皆不出道与术这两大范畴。道是河,术是舟;道是舵,术是桨,无河无以载舟,无舟难以渡河,无舵则无方向,无桨则无动力。 所以,道是方向,术是方法;道是法则,术是谋略。
● ●关于以道御术
什么是“道”,什么是“术”?
简言之,“道”就是基本原理,“术”就是操作方法。
第三个环节,创新。把握了道就更有利于创新,创造别人没有的术。但创新的基础在于对道的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 ●易经说的道:变易、不易、简易
所谓变易,就是事物永远在不停地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企业面对的市场是这样,企业自身也是这样。
所谓不易,就是变中有不变。市场的基本规律是不变的。企业的基本追求和基本理念应该是不变的。企业成功的诀窍在于“目的是不变的,手段是多变的”。企业失败的原因往往是“目的是多变的,手段是不变的”。
● ●道的根本
道,是自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它客观存在。左右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顺应它去发展,社会才能健康和谐。人才会健康幸福。自然界才会长足存在。 说明了,简是自然现象所依的最基本规律。道以这个规律为根本就成了事物的行径。这个行径即有规则的道。事物要是没有这个道,就不会永远地生存下去。要是遵循这个道,不但能长久地发展而且还会不地增长壮大。 道是产生一切形式的根本,也是主宰一切形式的根本。人们唯有去除一切的形式,才能够见道。
而当你清醒地认识自我、认真了解和严谨分析市场、周密地制定计划并且严格执行,总之是专注于投资过程每个细节,而非念念不忘要赚多少钱,这样一来,赚钱的结果反而翩然而至。。
补充:
“以道御术”,前提是对“术”已经精通,否则就是玩玄的愣头青。非不会也,乃弃用也,比如技术指标、波浪理论、跟庄技巧等。也可以这么说:先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到了一定境界,才可能“无招胜有招”。
★第二个,卓越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我们概括为“五有”。
有文化。不能只是懂得赚钱,还要懂得文化,懂得中国文化,懂世界文化。所以要有文化素养。
有品德。企业家的品德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做生意就是做人。做小事可以靠才,做大事一定要靠德。重要的就是两条,一条是诚信,一条是社会责任感。
2;多维思考。世界是连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只是一种相对的抽象,实际上它们都是一体化的,孤立地看某一个领域的事情往往看不懂,至少是看不深。所以必须善于多维思考,善于透过经济看政治,透过政治看经济;透过经济文化看社会,透过社会看经济文化。事物都是多维的,只有能够多维思考,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 ●老子说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说的这句话可以说是辩证法的全部内容。 首先是“一生二”。世界万物都是对立统一体,矛盾双方对立斗争和统一转化决定着事物的发展。
接着是“二生三”。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用“一分为二”这个正确的理论有时会把事情做错呢?以致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谈话时还要出来纠正说“不要老是抽象地争论姓资姓社”。为什么老是争论“姓资姓社”呢?就是因为按照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社会上的事物不是姓资就是姓社。所以一定要分清这个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呢?从哲学上说,就是缺少了“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即没有认识到老子说的“二生三,三生万物”之道。不是“二生万物”,而是“三生万物”。
★第三,怎样学习?
除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本原则之外,我提供四句话:
1;开阔视野。企业家要有宏观视野。要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基本走势,要了解世界和世界经济的基本走势。企业作为一个市场主体是微观的,但产业是宏观的,市场是宏观的,国家和世界经济动向是宏观的,不了解这些宏观,企业就像睁眼瞎子一样,很难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出道是要靠自己用心去体悟才能得到的;最下方是一个走字底,道明人若想要体悟大道,就需要深谙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道———天道运行,阴阳造化
道是法则。以认识历史的规律,这就是遵循道的法则的具体表现。即是要坚持道的法则,按道的法则做事。道也是观察事物的永恒法则。就是用道的法则观察万事万物的,给人们作出了榜样。
我认为,“一分为二”是研究事物基本性质的基本思维方式。“一分为三”是研究事物存在状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一切存在都是“三”的存在。上中下,左中右,大中小,过去、现在、未来,正电、负电、不带电,固态、液态、气态,我、你、他,敌、我、友……都是“三”。
世界万物是极其复杂的,但既然三生万物,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三”把“万”概括分析清楚,把复杂变得简单。用三生万物的思维来研究我们的企业,也是充满了三,可以把一切归纳为三,于是容易发现要害和抓住关键。
● ●道的概述
老子所说的“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
天道:众生为鱼,道为网,河为天地。那捞网的渔夫,就是执掌命运的天地造化。范蠡,把天道看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韩非:把道视为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天地万物存在与发展的总依据。他还认为,“道”是终极范畴,是万物的普遍规律。
所谓简易,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简便易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是最重要的方法。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企业管理要有效地实施,办法也要比较简约。我们的头脑里有了这三易之道,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思维方法。
● ●老子说的道:有无相生。
有生于无,是一个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律。是发展的道,创新的道。现存的许多东西都是从无到有创新创造出来的。
有思想。大企业家一定是有自己思想和见解的思想者。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独到的思维能力。
有能力。企业家不是理论家。但企业家不同,他必须把理论转化为现实。因此他必须有实践能力,有领导能力。
有影响。这个影响不仅是在本企业有影响,而且在社会上有影响。支撑这个影响力的不仅是企业的实力和业绩,更要靠本人品格的魅力。
孙子说的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兵伐谋”,打仗最上策是善于利用谋略。“其次伐交”,第二位的是靠交际,靠交往,靠关系。“其次伐兵”,第三位是直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其下攻城”,第四才是关注一城一池的得失。这说明了企业战略管理和策略运用的重要性。
对于投资而言,第一位重要的是认识自我;第二位的是认识真正的价值;第三位才是认识二级市场的趋势。大学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杰西·利维摩尔就是一位在技术层面已经达到极致的“高手”、“匠人”,但与巴菲特这样的大师,却有着“道”的差距。不能够“以道御术”,技术再高,终难免有朝一日会碰壁。由此可见,巴菲特的战胜市场,是因为他忘记了市场。
道术结合,相得益彰;道术相离,各见其害;轻道重术,则智术滥用,手段极尽,故生酷吏与小人。谋权,术也。然德义极而智术尽丧。道之为体,惟此为大;术之为用,以道御之。体用相生,是为极道而至术。
● ● 不管是文化艺术还是生存艺术,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你的前途在哪儿?就在无明众生,众生没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恶,所以你才有价值。觉悟天道,是名开天眼。你需要的就是一双天眼,一双剥离了政治、文化、传统、道德、宗教之分别的眼睛,然后再如实观照政治、文化、传统,把被文化、道德颠倒的真理、真相颠倒过来,随便你怎么写怎么拍都是新意和深度,这就是钱,就是名利、成就、价值,随便你能说的什么。”
“道”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术”是规律指导下的方法。“道”与“术”是相辅相成的,“道”是主干,“术”是分支。如果说“道”是理论来指导实践,“术”就是实践过程中方法。,公道;术者,手段,谋略,心计,智能。
圣人之为圣人,以道德教化影响万代千秋,但常乏于智术;王者之为王者,因功名霸业震惊万民百姓,但略输于道。然,道至于圣而术胜于神、德才兼备者,诸葛孔明堪称其名也。道及圣人而术过神鬼者。精于韬略,善于运筹,神机鬼灵,经天纬地,是道与术、德与才的完美结合。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重视道,西方文化的特点是重视术。 所谓“以道御术”就是基本原理和具体操作的统一,不变的规律和万变的应用的统一,内在和外在的统一,根干和枝叶的统一。
第一个环节,悟道。就是从万变的术中悟出不变的道。这就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眼花缭乱的大千世界中抓住最重要的东西。
第二个环节,御术。懂得了道就可以更好地驾御术。即使是学习别人的术,也知道它的实质和根本,才能消化吸收。毛泽东同志说,感觉到了的东西,不见得能够理解它,理解了的东西就能够更深刻地感觉它。
在现代市场,看到更多的是无形资产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不认识“有无相生”之道,不认识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是目前中国企业经营者最大的弱点。反过来说,成功的企业大都是领悟了“有无相生”之道的企业。海尔自觉实施名牌战略,就是悟出了有无相生的原理。
重视从无到有的创新,重视无形资产的作用,重视有无之间的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