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合集下载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压力下的优雅?—美国当代战争小说与电影中的人性2 论《德伯家苔丝》中安吉尔行为的合理性3 《恋爱中的女人》人物及其人物关系的象征分析4 《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谁更“恶”?5 浅析《爱玛》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6 广告标语的语言特色7 沙博理《水浒传》译本中文化词的翻译8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9 从合作原则看英语广告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及解读10 凝视与对抗:《屋顶丽人》中的两性战争11 网络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2 从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的诗歌看女性文化差异13 少儿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析14 论英语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技巧15 在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6 从交际方式的角度比较中美课堂差异17 听说法与交际法的区别18 海明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19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20 英语科技文献的句子特点与翻译21 欧•亨利作品中的人生的价值探索22 从关联理论解读《家庭战争》的幽默23 William Wordsworth’s Romantic Nature in Daffodils24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25 广告翻译中的模因传播26 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27 关于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探讨28 论《紫色》中西莉的精神意识的创建29 形名组合Deep+Noun之认知研究30 《瓦尔登湖》与陶渊明作品中的自然观简析31 环境、性格、命运--评《远大前程》主人公皮普32 女性社会价值的深情呼唤—小说《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和莉丽人物形象的对比研究33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解构与重建34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35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汉译本中的异化策略( )36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37 英国贵族精神和绅士教育研究38 Analyses of the Morels’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39 是受害者还是恶棍?——重新解读夏洛克40 美国律师辩护中的预设41 从合作原则看卡尔登的性格特点42 The Study of Joseph Conrad’s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the Darkness43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44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45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对策研究46 照进黑暗的光--电影《弱点》主题阐释47 从依恋理论看《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悲剧性格的形成48 浅谈英语影片名的翻译49 哈里的迷惘与自我救赎——《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哲学解读50 中西饮食文化的对比51 英汉同义词对比及翻译52 论英语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53 由王尔德的《莎乐美》探究法国象征主义对其唯美主义的影响54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55 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56 浅析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57 欧洲余烬里飞起的凤凰--Geoffrey Hill诗歌主题与艺术风格58 双语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59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60 从顺应论角度看英汉称谓语的翻译61 科技英语中模糊数词的翻译策略62 从《杀死一只知更鸟》看家庭教育学63 音意兼译—外来词中译之首选法64 对《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65 英国喜剧电影和美国喜剧电影的不同特点分析66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对策67 汉英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68 A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69 从中外节日看两种文化—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70 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71 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比较(开题报告+论)72 论《哈利波特》中的情感结构73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宿命论74 从文化差异透视女性的不同命运—薛宝钗与韩美兰对比研究75 茶文化和咖啡文化76 浅谈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77 从中西传统节日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78 Influence, Barriers and Soft Cultural Power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79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80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性格形成过程分析81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82 背诵在中学英语学习中的作用83 An Ecocritical Analysis on Lady Chatterley’s Lover84 探析《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85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86 旅游英语翻译方法87 试析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88 从电影《阿甘正传》看二战后美国价值观89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青年文化90 情感因素与初中生英语学习91 A New View of Feminism in The Mill on the Floss River92 荒诞与抵抗——《局外人》中莫尔索的荒诞表现之原因分析93 The Archetype of the Ugly Duckling in The Secret Garden94 英语谚语重复修辞格的翻译95 论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异96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97 从《纯真年代》中的女性角色看伊迪斯•华顿的女性意识98 从美学角度评张培基先生所译散文“巷”99 《荒原》中死亡与复活的意象分析100 浅析《黑暗的心》女性形象的作用101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特点及其翻译技巧102 Two Trapped Roses—A Comparative Study on Emily and Miss Havisham103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104 浅议英语广告的翻译105 解析《红字》中清教主义对人物性格的塑造106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107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108 汉语歇后语之英译109 Cultural Elements in Chinese Film Sub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110 幼儿英语口语培养111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Container Metaphors112 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的影响113 从《生活大爆炸》中看中西幽默的差异114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及其翻译115 解析《宠儿》的象征意义116 傅东华译《飘》归化现象浅析117 奴隶制下的压迫与爱——浅析托尼•莫里森的《宠儿》118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119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120 口语语篇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121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美剧字幕翻译122 苔丝形象浅析123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网络聊天室会话的含义124 比较《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复仇的异同125 《印度之行》的象征主义分析126 Social Causes for Tess’s Tragedy127 功能对等理论透视下的影视片名翻译128 分析与比较中美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及其未来的发展129 The Impact of Loan Words on English V ocabulary130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关系的转变131 英语教育产业化对英语教育的影响132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133 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134 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象征主义解读135 英汉色彩词的语用对比研究136 从习语来源看中西文化之不同137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138 浅析《动物庄园》中极权主义形成的必然性139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Business Letters140 浅析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艺术手法141 The Application of Corpus in Teaching Oral English142 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与基督教传统的关系143 从《荆棘鸟》中三个女性形象解读女性主义发展144 出人意料的结局和夸张-基于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忙碌经纪人的罗曼史》145 美国基督新教与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比较146 简析《蝇王》的象征主义147 简论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和翻译148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英汉音译研究149 浅谈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地方特色150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成长151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152 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153 浅谈多媒体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54 对中式菜名英译的试探性研究155 论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道德观156 Psychoanalysis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157 从目的论看儿童文学翻译--兼评《小王子》中英译本158 论英文电影名翻译159 翻译的对等性研究及其应用160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161 废墟上成长起来的南方新女性162 维多利亚时期简爱与苔丝的不同命运163 A Study of Chinglish as Found in Students’ Writings164 《占有》中维多利亚时代女权主义者的爱情观分析165 英语政治新闻中委婉语的形式及语用功能研究166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之原由167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分析168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169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170 如何降低英语专业学生课堂焦虑171 An Analysis of Oscar Wilde’s Subversion of Traditional Fairy Tales172 “同一性危机”——浅析汉娜的悲剧人生173 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174 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175 从文化角度看天津“五大道”景点翻译176 有关“生命”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177 浅析哈代的悲观主义哲学对徐志摩诗歌创作之影响178 交替传译中笔记的作用179 《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180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建议181 从理解文化角度翻译英语习语182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帽子和鸭子的象征意义183 An Analysis of Gilmore’s American Existentialism in The Executioner’s Song 184 英语委婉语的特点及运用185 Landscape Poems in Seven-character Quatrains and Sonnets186 从爱伦·坡《黑猫》探讨人性的善良与邪恶187 礼貌用语中的语用失误188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谈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实现189 Jane Austen’s Opinion towards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190 从异化与归化看网络上美剧的字幕翻译191 论修辞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192 英汉爱情隐喻比较研究193 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之体裁分析194 解读艾丽斯•沃克《紫色》中的家庭195 Analysis of Conrad’s Ambivalence In Heart of Darkness196 极权主义下人性的扭曲——用福柯的空间理论解读乔治·奥威尔的《》197 海明威的女性主义思想198 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199 Hardy’s View of feminism from Sue Bridehead in Jude the Obscure200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

l 女性 主 义视 角
自父系氏族开始 , 男性就试图利用社会舆论控制女性 、 压抑女性的本性 、 阻止女性在社会 中发挥作用 , 传
统 的父 权制 社会 让女 性 的反 抗 意识愈来 愈 明显 。 自 1 9世 纪 以来 , 源 于社 会文 明 的进 步和 发 展 , 女性 在 社 会 生 活 中的低 下地位 受 到越来 越 多的关 注 , 传 统 的男权社 会受 到 了女性 和社会 平 等文化 价值 观 的挑战 。如今 。
Ma r . 2 01 5
3月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 喜 福 会》
余 永 锋
( 信 阳师范学 院 外 国语学 院, 河南 信 阳 4 6 4 0 0 0 )
摘 要 : 《 喜福会》 让谭恩美这个名字活跃于现当代美国文学, 成为著名的华裔女作家。《 喜福会》 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
说, 细腻地描 写了四对母女 自身和母女之 间的感情故事 , 反映了女性 的生活状 况和地位 , 是一部具有 代表性 的女权 主义作 品。
本文作者试 图从女性在家庭生活 、 社会 生活中地位 的变 化以及女性意识 的觉醒等视 角 , 分析《 喜福会》 中的女性身 份议题 。
关 键词 : 女性主义; 《 喜福会》 ; 身份构建
中图分类 号 : I 1 0 6 .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2 0 9 5 — 8 9 7 8 ( 2 0 1 ) O 1 - 0 0 7 0 - 0 3
之间的心理隔膜、 感情冲撞 、 恩恩怨怨 , 令人感慨万千[ 2 ] 。小说 中四位女性的故事揭示了在异域文化背景下 中国移 民内心世 界 的文化 之根 与她们 的后 代所 吸纳 的新 文 化之 间的碰 撞 与 冲突 。 诠 释 了人类 个 体 性格 差 异

《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及其文化内涵

《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及其文化内涵

《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及其文化内涵裴心怡(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100083)摘要:研究梳理了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中的四对母女关系,探索了母女间的冲突和和解及其背后的文化原因。

研究表明:小说中的母女冲突是由于传统的中国儒家文化和美国以个人主义为代表的文化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念引起的。

母女关系从冲突走向和解象征了中美两国文化从碰撞走向融合的过程。

希望该研究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体会母女情深。

关键词:《喜福会》;母女关系;中美文化;对比;价值观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0-0236-02《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1989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该小说出版当年曾经连续八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获得了许多文学大奖,包括美国“国家图书奖”、1991年“最佳小说奖”、1990年“海湾地区小说评论奖”、“联邦俱乐部金奖”等。

1993年该小说被翻拍成同名电影,目前已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20多种语言,在文学界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小说《喜福会》讲述了19世纪50年代移民美国的四位中国母亲及其她们的女儿的生活经历。

“喜福会”是移民美国的母亲们为打麻将而取的聚会名,寄托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作者通过四章16个小故事7位叙述人描写了四对母女间的冲突和隔阂以及最后的和解,反映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以及美国华裔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艰难求索。

1母女冲突——中美文化的碰撞小说中的四对母女分别是吴素云和吴精美,许安梅和许露丝,龚琳达和薇弗莱·龚,映映·圣克莱尔和丽娜·圣克莱尔。

由于母女两代人出生和成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拥有不同的家庭观念和价值观,母女间的矛盾和冲突频繁出现。

母亲们的儒家文化观念重忠孝、内敛、权威、家族、血缘等观念,而女儿们代表的西方文化重自由、个性、张扬等理念[1]。

《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法 上都独 具特 色 。许多 评论 家盛 赞 《 喜 福会 》 ( T h e J o y
L u c k C l u b , 1 9 8 9 ) 是 谭 恩 美 的 代 表 作 ,是 美 国 华 裔 文 学 史 上 最 伟 大 的 作 品之 一 。“ 它连 续八个 月居 《 纽 约时报 》 畅 销 书榜 首 ,4 O 多 周 内售 出 数 百 万本 ,其 简装 本 的版 权 售 价 1 2 3 万 美元 。 ”( 徐 颖 果 ,2 0 0 8 )它被 翻译成 2 0多 种 文 字 ,畅 销 世 界 各地 ,深 受 各 国读 者 喜 爱 。 本 文 旨在 从 母 女 关 系 的视 角解 读 《 喜 福 会》 ,阐 释该 剧 中 的母 女 困境 。
《 喜福 会 》 中的母 女关 系
口 黄 福 奎
西 北 师 范大 学外 国语 学 院 [ 摘 要 ] 本 文 试 图 从 母 女 关 系 的 视 角 , 分 析 《 喜 福 会 》 中 引 起 母 女 关 系 不 和 谐 的 因 素 ,讨 论 母 女 矛 盾 的消 融 过 程 , 指 出双 方 同理 心 的缺 失 和 中美 文化 冲 突 也 是 造 成 母 女 争 执 的原 因 。 母 女 关 系 从 冲 撞 、对 立走 向和 谐 、统 一 ,也
日 母 女 关 系 困 境 的 形 成 因 素
引 起 母 女 关 系 困 惑 与 冲 突 的 因素 很 多 ,与 同理 心 的 缺 失 相 联 系 ,也 与 中美 文 化 差 异 有 关 。 《 喜 福 会 》 采 用 章 回体 形 式 ,讲 述 了 四 位 中 国母 亲 和 她 们 的美 国 女 儿 的 故 事 。 这 些 母 亲 和 女 儿 的 关 系 不 太 和谐 ,其 形 成 因素 是 多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解读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解读

文化 教育 f ff
文化 的冲突与融 合
《 喜福会》 中母女关系 的解读
李 燕
( 海电力学院外语 系, 海 2 0 9 ) 上 上 0 0 0
摘 要: 《 喜福会》 这部 小说 围绕四对母女进行叙述 , 亲是故事发展的 中心人 物, 母 母女关 系 小说的主题。现利用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对 是 母女之 间的矛盾进行 了解读 。母女之 间从隔阂冲突走向和解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美国主流文化和 华裔边缘文化从冲突逐渐走向交融。 关键词 : 喜福会 ; 母女 关系; 高语境 ; 低语境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 , 文化多元和融合是其 文化; 相反 , 如果意义的产生对所使用的言语依赖 的隔阂和冲突大都能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进行解 重要特色。其中 , 华裔文化相对欧洲文化 、 犹太文 任 种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 望 日刖 : 同 I1 r 兄【 Ⅸ I ^U I ,那么这 读。 首先, 母女之间的矛盾体现 了 主流文化对华 化的精英形象而言 。 显然是一种弱势文化 , 在所谓 “ 大熔炉” 中没有“ 意义”难以进 ^ , 历史, 被主流文 霍尔还指出“ 如果你在某个地方触动了—个 裔文化的排挤。 由于历史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 直 - 受到西方( 美国洄 : 的 化 同。自 献 十力 初华裔人 口 噌 世 l 已 游 之后, 文化, 美国 那么整个 文化都会发生变化。’ 果—个文 处 于被批判的弱势地 位, Ⅱ 那么它就同时具有一连串 歧视和排斥。喜福会 中的四位母亲都是中年才移 华裔作家开始用文学作品来建构 自 身的新形象 , 化具有高语境的特点 , 在 朝 童I 的众声喧哗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只有高语境文化才具有的特点 , , 同样 —个低语境 民到美国, 她们都无法真正的 融人美国 而女 j| 会。 美国华人文坛由两派组成: 一派是在中国出 文化则具有只有其同类才具有的特点。霍尔还进 儿则不同, 她们接受的 是美国 的主流文化。 但是由 生后移 民到美国, 使用汉语作为表达工具; 另一派 步指出任何一种交际都是高、中、低语境的一 于自己的东方面孔,觉得 自 己在某种程度上被美 高语境与低语境事实 E 是个连续体 , 就如同天 国主流社会所排斥,为了 强化自己的美国身份她 大都出生在美国, 英语是他们的母语, 以英文作为 种, 包括连英语都说 写作媒介,因而也可称为美籍华{ 怍家。自 2 平 的两 端 。中 国属 于高 语境一 端 而美 国则属 于低 们逃避任何与中国有关的东西, 盱 从 O 世纪 7 年 以来, 哞罐 以独特的叙 视 语境一端。 0 代 — 得结结巴巴 亲。 拇 她们对妊亲盼—切 辱 也 镑翻 。 角和手法、奇特的故事和神秘的东方文化形象在 霍尔的高、 低语境价值观念有很多方面。一 不愿意去了解, 使得母亲在母女关系中处于卑微 高语境的中国文化有五千年悠久历 史, 受 低下的失语状态。 吴精美对于‘ 碉鲐l弄不懂的 ‘ _ 歙 美国文学史 t 取得 了—席之地。他们的作品成为 般说来 , 畅销书, 甚至被 编为电影。 筻 同时这些作品 也受到 儒家思想的影响最大。 其文化可以浓缩为‘ ‘ 集体主 事情从来记不住” 母亲在桂林的故事本是—个凄 。 了受到文学评论界的赏识。当代著名美 国华裔女 义”“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尊重权威”“ 、和谐 婉的故事, 但是在女儿看来只是中国式的神话故 作家 恩美就是 其中之一。 她的第一部小说 统一”“ 、独立 自主”“ 、和平共处” } 等。 语境的美国 事 , 故事变了又变。 会》11 o uk Cu ) 18 ( eJyL c lb于 9 9年出版 , 1 便雄踞 文化大致具有以下 n 方面的价值观 : 个 . 个人主义、 国“ K党” 三 的秘密集会。 微弗莱・ 龚一直把母亲的 《 纽约时报》 畅销书排行榜达九个月之久 , 好评如 自由主义、 乐观主 、 实用主义、 理性主义、 人道主 出生地太原当作台湾。 潮, 获得了众多奖项 , 被翻译为多国语言 , 且被改 义等。嘱 于高语境文化的中国文化和属于低语境 其次, 母女的冲突集中体现在对个体之间关 编为电影。这部作品奠定了其在美国华裔文学界 文化的美国文化莅这些根本的文化价值观念上有 系的不同理解 七 母亲来 自 。 高语境文化的中国。 她 的重要地位。她所发表的五部小说都被给予了 极 着巨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认为女儿是属于家庭的, 自己的一部分, 有 是 自己 高的赞誉 。 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高语境文化中的成员 义务有责任把女儿管好。女儿的荣耀就是整个家 谭强美 的小谠有 在表达感情和传递信息方面喜好用含蓄间接隐晦 庭的荣耀。 而女儿接受的则是低语 境文化, 在女儿 这一主题的代表作 品有三部 : 《 喜福会》 h o 的方式, (T e y J 不擅长 自我表现。 个体 页了解表面以及 看来, 人与 ^ . 是平等的, 父母没有权力干涉 自 己的 L c lb (9 9 , 灶 神 之 妻 》 e Kthn 深层面的意思 , 目应该恰当地进行反应。相反, 生活。 u k Cu ) 1s ) 《 ( i e c 并 她崇尚的是个 人 奋斗 , 认为自己得成功与家 G ds f (9 1,接骨师之女 ̄T ebnst 在低语境文化环境中,大部分信 皂都处于传递的 庭无关。这种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 o ' wi )19 ) e 《 ( o e — h e 的冲突成为母 tr ag t )20 ) e ̄d uhe (0 1。这三部作品的题材部分取 过程 中 。低 语境 文化 中的成员 喜 好用坦 率直 白的 女冲突的根本原因之一。 s r 自 作者与其母亲的生活经历,作品中的故事源 自 方式进行沟通,并且他们性格外向,热衷 自我表 吴夙愿与吴精美母女的弹钢琴事件既是如 真^ 真事, 自传色彩浓厚。缇 雅 目瞅 第一 现 。 此。 母亲认为自己 再苦再累瞧目 } 把女J L 管好。 她用 部 以“ 关系” 敬 为主题的作品。 这一主题在《E = 神 j = 个体关系的差异。 高语境文化是一种集体主 为钟先生免费打扫换来 了女儿学习弹钢琴的机 之妻》 中得到了进—步的发展。 接骨师之 表 义导向的文化 , 而《 女》 其中的人们追求整体和谐 , 竭力回 会。 而文儿由于 出 挫折施 鳓事 母 现出谭恩美在母女关系探索方面 日 趋成熟。 避对立冲突; 因此在高语境文化中, 人与人之间的 女产生争吵, 母亲没想到女儿竟敢公然反 自己, 抗 在美国当代文学的历程 中, 华裔作家作为非 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家庭的利益也是永远放在第 认为她没有反抗的权力, 认为 ‘ ‘ 只 世 有两种女 主流作家, 有着双重身份, 既是美国 人又有着东方 位的。—个 ^ 、 的能力往往并不代表他个体而是 儿 , 听话的和不听话的” 我从不格信, 。“ 我能成为 面孔。 他们—方面接受美国的教育, 试图融人美国 代表他所属群体的群体价值。因此, 无论池受到何 任何她想让我成为的人。 我只可能是我自己。咱 的主流文化,—方面又不可避免接受的从父母承 种评价 , 带来的都是对整个群体的评价。 低语境文 龚琳达与女儿微弗莱 ・ 龚的下棋事件也时由 传下来的中国传统。这两种文化的矛盾在谭恩美 化是个 ^主义导向的文化 , 强调 自我和独立意识 , 这种文化差异而引起 的。微弗莱 ・ 龚从小喜欢下 的作品中就集中反映为移民到美 国的母亲和在美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q 。 棋, 并且拿了许多奖。骄-以此为荣, ie r, l- 经常在人前 国出生和长大的女儿的矛盾。母亲代表了中国传 2 中的母女关系解读 炫耀。 母亲的中国观念中女儿的荣耀就是母亲的 统文化, J 代表的是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 而女l 恻 称 。四个移 民 荣耀。 而女儿则认为 自 己的成功与母亲无关。 她的 母女关系发展都经历 了隔阂、 冲突、 和解的过程 , 到美国的中国 母亲轮流做庄 , 讲述了四对母女的 炫耀让 自己 很丢脸, 甚至说出“ 为什么您总是用我 从一定程度上象征了美国主流文化对华裔边缘文 生活 : 吴夙愿与女儿吴精美 , 龚琳达与女儿微弗 来炫耀呢? 您想出名, 己学下棋好了 。 自 ” 化 的理解 和融 合。 莱・ 许安梅与女儿罗 , 龚, 丝 顾映映与女儿丽娜。 四 其次 , 语言表达上的差异。高语境文化中的 l 霍尔的高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理论 位母亲都是出生在封建中国,接受的是中国传统 成员在表达感情和传递信息方面, 喜好用含蓄��

《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探析

《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探析
同归 、 互认同的悲喜剧 。 相 母亲们生 长在旧中国 , 受中国传统文化 的影响 , 深 而女儿们 虽然受
汤汁滴到 白衬衫上, 对龚琳达表面上谦虚实则等待别人赞扬的话 语的误 解, 告别时对未来岳父 母直呼其 名等 等。龚琳 达抛开 文化 差 异接受 瑞
奇, 实际上是对美国文化与 中国文化 差异的尊重和宽容 。 女儿们对母亲也有了更多了解。随着岁月的流逝 , 原本在心 里认同
1前 言
( 喜福会> 是美国著 名华 裔女作家 谭恩美 的第一 部长篇 小说 , 是 也 她的成名作。小说描写 了四位性 格 、 运各异 的 中国女性 抛却 国难 家 命 仇, 移居美国 , 以及她们各 自在美国出生、 成长的女儿的生 活经历 。作 为 第一代移民的母亲们 虽已身在异国 , 仍是彻头彻 尾的 中国女性 , 却 国难 家仇可以抛在身后 , 却无法抛却与祖国的血脉亲情 。而在美国 出生 的女 儿们 , 虽外表看来与母亲非常相像 , 是在迥异 于中华故 国的价值观 与 却 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 并不得不亲身承受两种文化 与价值观的冲撞 。母女 之间既有深沉执著的骨肉亲情 , 又有 着无可奈何 的隔膜怨 恨 , 既相互 关 心又相互伤害 , 不过 。 超越了一切的仍是共同的中华 母亲 , 是血浓于 水的 母女深情 。
中图分类号 : 9. J 17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 23 2o )7 06 — l l 9 88 ( 9 0 — 23 0 0 o
人生之后 , 纷纷转头回望 自己的母亲 , 从母 亲的苦难 故事 中汲取 了无限 的力量。 母亲们逐渐接受了美国文化。母亲们脱掉从 中国带来的长袍 , 穿上
2o 0 9年 7月
大 众 商 务
P p l rB sn s 0 ua uies

最大幸福原则解读《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最大幸福原则解读《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B l n i e Bo k 8 . a l t o ,1 9 a n 9
然也是 皆大欢喜 , 不会爆 发冲突 的情况 。 然而 本文 的实际 情况远 比这 样复 杂 , 所 以三类情 况不在此详细分析 。 第 二类是 当母亲 和女儿处 于完 全对 立 面 , 即 A>B A< B 或 者 A<B、 、 A > B 此情况完全与文章 中不符 , ( 不予 分析 ) 母亲认 为 A一 定优 于 B, , 女儿认 为 A一定劣于 B的时候 , 矛盾不可调和 ,
下文 中 , 我们认为有 两种思想 : A种思想
是 以母 亲 生 活 为 背 景 思 考 , 以母 亲 意 志
种必然。

为转移 ,从母 亲的眼睛里看待怎样 的培 养方式是使女儿 们获得最大幸福 的唯一 方式 。B思想是女) f 的思想 , Ll 3 即女儿们 要求按照 自己所 处环境 ,按照 自己理解 的最为幸福 的方式成长 。 以, 所 我们做如 下假定 : ( )当最大幸福原则 以追求 社会大 1
经济学家边沁和米尔 提出 。其基本原则
是 : 种 行 为 如 有 助 于 增 进 幸 福 , 为 正 一 则
大化原则都是 以追 求大多数人 的幸福 为 目标 ,两种不 同学科 的理论有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 , 文将 结合两种理论 , 本 用一种 全新 的方法 , 力求 将《 喜福 会》 中母 女 的
女儿们认 为 A思想优于 、 劣于 、 无差异 B
思想) ,所 以母 亲和女儿两种思想从交叉 在 一起就有九种可能。 : 即 A>B A , > B ;
A <B , < B; A A=B , A= B ; > B、 A
确的 ; 若导致产 生和幸福相反 的东 西 , 则
为错误 的。 幸福不仅涉及行 为的 当事人 ,

从母女代际关系解读《喜福会》的三种主题

从母女代际关系解读《喜福会》的三种主题

从母女代际关系解读《喜福会》的三种主题许漪王宏昌(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浙江嘉兴314001)摘要:《喜福会》是美国载誉数项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谭氏以其独到的细腻笔触,落笔在四对母女构成的八个人物之上,并以母辈到子辈的不同时间轴,三种主题来叙述东方女性近百年来在中外两种环境中的转变和继承,讲述她们在中美两国大环境中产生的冲突与和解,展示了社会现实主义对于时代背景的思考。

笔者从四对母女的代际关系来分析《喜福会》的三种主题及所隐汉含的精神层次和折射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喜福会》;女性身份;代际关系;三种主题中图分类号:I71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4-0052-01一、作品《喜福会》的背景、影响及梗概《喜福会》作为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首部长篇类型的小说,于1989年完成。

当时美国是世界二战后的恢复时期,人们仍处在对逐渐尖锐化的社会矛盾的思考中。

而《喜福会》恰恰是就中美两国差异进行描述,所以作品甫一面世立即引起了社会各学界的激烈讨论。

整部作品讲述了四对母女庸常生活中从冲突到和解的故事,以小单元格式来展现中美文化的差异,风格具有浓郁的新现实主义色彩,以三种主题生动形象地向读者表现出在两国之间美籍华裔的生存、改变,过渡到平稳,展现了中美两国文化无声地从差异走向融合的过程。

二、三种主题的呈现(一)母辈的压抑谭恩美首先讲述了母辈的故事,采用了第一视角的方式,让母辈在近代的中国所承受的压迫与悲苦先展现出来,给读者以灰色的整体视觉,并在悲感中思考促成这种情况的实际渊源。

概括而言,这与当时的中国社会国家背景是相关的。

如许安梅的母亲被吴青强暴的不利局势,她不得不被迫做了妾,从原本的大太太变成了第四房小妾,最终为了安梅的未来而吞鸦片自杀。

龚琳达是黄家的童养媳,但她嫁过去之后才发现丈夫还只是个孩子,而一心想要孙子的婆婆对琳达百般磋磨,最终琳达靠装疯卖傻巧妙地逃出黄家。

顾莺莺是富家小姐出身,从小被教育成中国传统的女性,但因薄情郎类型的丈夫另有新欢,选择了将孩子溺死这样的极端报复方式来结束自己的婚姻。

试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试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和美国的环境完美地 结合起来 。但是 ,这种结合 是相 当困难 的, 正如作为母亲的钟林冬所说的:我希望我的孩子们 能完美 “ 地结合起来 , 美国的环境, 中国的性格 , 我真是没想到这两样东 西 是难 以融 合 在 一起 的 。 ”
方方面面 , 而在每 日生活中却又不得不面临完全迥异的美国文 事实上, 母女间的这种矛盾不仅是两代人之 间的代沟 , 更 化 。母 亲 们 来 自 旧中 国 , 是在 儒 家 文 化 的熏 陶 下 长 大 的 。中 国 是~种深深的文化上的差异的体现。这种母 女冲突实际上是 儒家文化教育 子女应尽心孝敬父母, 家长是绝对 的权威 , 子女 强 势 文 化 与 弱势 文 化 之 间 的冲 突 , 东 西 方 文 化 的撞 击 。 为 是 作 必 须 无 条件 服 从父 母 的 安排 , 则 便 有悖 祖 训 , 守孝 道 。母 美国人 的女J  ̄代表 了占主导地位的美国强势文化 。 否 不 LC [ I 母亲们则 亲们 把 女 J  ̄看 作 她 们 生命 的延 续 , 望 女儿 能 实 现 自己未 了 代 表着 处 于 从 属地 位 的 中国 弱势 文 化 , Lf ] 希 由此产 生 了 女儿 们 与母 的心 愿 , 为 在 各 方 面管 教 女 儿 是对 他 们 的 疼 爱关 心 。然 而 , 亲们 的对立关系 。 认 然而, 这些美 国女儿们 不管朝着反方向如何 对于母亲 的管束 , 女儿们则 以各 自不同的方式不懈地反抗, 在 努力, 最终无一例外地回到 了母亲身边 , 从母亲那里汲取营养 这个 种 族 、 级 、 别不 平 等 的美 国 社会 里 , 代 女 性上 演 了一 与 力量 走 向未 来 。 阶 性 两 出 出 由相 互 争 斗 到殊 途 同归 , 互 认 同 的悲 喜 剧 。 相 二 、 女 融合 母 《 喜福 会》 中的 母 女 两代 之 间 的对 立 关 系不 是 一成 不 变 的。 尽管这 四位母亲移民美国已有几十年, 但他们仍固守着 中 国传统 , 望 女儿 能继 承 自己的精 神遗 产 , 们按 照 自己 的理想 尽管母女之间有着种种的隔膜和冲突 , 希 他 但她们之 间天然的情感 纽带最终还是跨越 了一切鸿沟和障碍。母亲们 开始逐渐接受 美 国文化。 她们脱掉从 中国带来的长袍 穿上美国式样 的衬衫, 说 着 被 女儿 们 嘲笑 的蹩 脚 的 英语 , 开始 参加 每 个 周末 的 美 国 并 宗教活动。 许安梅在儿子苏兵不幸溺海后 , 首先想到 的不是中 国 的 菩 萨 保佑 , 是 西方 的上 帝 。她 的祷 告 以“ d 开 始 , 而 My Go ” 以 “ me ” 束 。 琳 达 从 开 始 的 因 为 女儿 和 美 国男 友私 奔 愤 A n结 龚 力迎 合 。她 们 为 了挤 入 美 国 白人 主 流社 会 , 总是 试 图掩 盖 自 己 身 上 与 生俱 来 的血 液 中 的 中国特 性 。 们 把 中 国性 格和 美 国环 怒之 下脱 下鞋 子打 女 儿 和 女婿 , 后 来接 受 女 儿 的美 国男友 瑞 他 到 境搞成彼此对立, 并且追求个性 自由, 对母亲的中国式教育嗤之 奇, 并慈爱地教瑞奇如何吃螃蟹 。 尽管瑞奇到钟林冬家做客时 以鼻 。母 亲们 一 直 以 中 国传 统 的方式 来 爱 女儿 , 女儿 们 则竭 做 出 了许 多与 中 国 文 化 不相 符 的行 为 : 一 瓶 昂贵 的 葡 萄酒 , 但 送

母女情深论《喜福会》的故事环结构与母女关系主题

母女情深论《喜福会》的故事环结构与母女关系主题

母女情深论《喜福会》的故事环结构与母女关系主题一、本文概述《喜福会》作为一部深刻描绘母女关系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故事环结构和母女关系主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旨在全面解析《喜福会》的故事环结构,深入探究其母女关系主题,并试图揭示这一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社会和文化意义。

通过对小说中母女关系的细致剖析,本文希望能够进一步加深读者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并引发对母女关系、文化传承、社会期望等议题的深入思考。

文章首先将对《喜福会》的故事环结构进行概述,分析这一结构如何巧妙地串联起四个家庭、四对母女的故事,形成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母女关系主题在小说中的体现,包括母女之间的冲突、理解、和解以及她们共同面对的社会和文化压力。

本文还将关注小说中母女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变化。

通过对《喜福会》的深入解析,本文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这部作品的视角,并引导读者思考母女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学术界对《喜福会》及其所反映的母女关系、文化传承等议题的更多关注和研究。

二、《喜福会》的故事环结构分析《喜福会》这部作品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独特的故事环形式,这种结构形式不仅有效地串联了各个章节,还通过对比和呼应的手法深化了母女关系的主题。

故事环结构,如同一个连环相扣的圆环,每个故事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而丰富的叙事体系。

在《喜福会》中,四个家庭、四对母女的故事构成了故事环的核心。

每个家庭的故事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情节展现了母女关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这些故事在情节发展上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对称和平衡。

例如,在讲述母亲们年轻时在旧中国的生活经历时,我们看到了她们如何在困境中坚持自我、追求幸福;而在讲述女儿们在美国的生活时,则展示了她们如何在异国他乡寻找自我、追求梦想。

这种对称的结构不仅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强调了母女间传承与变革的主题。

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喜福会》是一部由英国裔美国导演AngLee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华裔移民家庭的故事。

影片以母女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家庭内部发生的矛盾,也展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分析影片中母女关系的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反映出来的中美文化差异。

首先,我们从影片中看到了中美文化中母女关系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母亲是家庭的核心,重视传统。

因此,影片中母亲对女儿的期望是,孩子的行为必须符合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并绝不能取悖,否则家庭的威信就会受损。

相比之下,美国文化注重个人自由,以及尊重个人的选择。

因此,影片中母亲只是想让女儿自己尊重传统,而不是强加给她,而且美国母亲通常会尊重孩子的决定。

此外,影片还对母女关系中一种可能的模式进行了反思,即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母亲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并帮助孩子去实现这些想法,双方也不会拒绝或无视对方的想法。

这种模式充分考虑到了母女双方的想法,而且也能够很好地使双方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最后,通过对影片中母女关系的冲突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两个文化之间在母亲与女儿关系上存在的差异,即中国文化一般更强调母亲的权威,而美国文化则强调尊重个人自由,同时也让母女双方都参与到决定和沟通中来。

在中美文化中,这种可能的模式有助于改善母女关系,并在双方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综上所述,《喜福会》通过母女关系的冲突,表明了中美文化之
间的差异,即中国文化更强调传统,而美国文化则更加强调尊重个人自由,这也为改善母女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模式。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释_喜福会_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释_喜福会_
在经历过妇女解放运动后的美国,女性的生活境遇应 该是有所改善的。但正是对这些美国现代女性的描写,深化 了谭恩美的女性主义思想。男权社会渗透于女性意识深层 的自我贬低、自我排斥、自我抹杀的传统观念,已逐渐内化 为她们的集体无意识。谭恩美想说的是:现代女性并没有实 现与男性的平等,她们仍处于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中,只不 过形式更加隐蔽罢了。这四对母女的故事,展现了华人女性 从传统到现代的全部生活状况,抨击了父权文化对女性的 压迫和摧残。
第二位出场的母亲是许安梅,但作者在这部分中讲的 主要是许安梅母亲的故事:丈夫早逝后她又不幸被诱奸,不 得已做了别人的四太太。为了让安梅不再过屈辱和不幸的 生活,她在农历新年前夕服毒自尽。
悦。”从小就按照固定的社会模式成长起来的露西,尽管外 表娇美,却仿佛一件人为的摆设,丧失了真实的生动之美。 恰恰是这个从小就像个“野动物”的玛姬,长大后愈发美丽 动人。她那自然野性之美,不需任何修饰,就令涂脂抹粉的 圣奥格的贵小姐们嫉妒,成为年轻男士们暗暗追求的对象。
女儿们的故事则与母亲们不同,她们生长在美国,拥有 经济上的独立和人格上的自主。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在经 济上独立的现代女性,能否真正实现自我。
吴精美是吴素云的女儿,倔强而善良。她认为自己无论 从何种角度来讲都算不上是个成功者,辜负了母亲的期望, 也一直保持着独身。在母亲去世后,她终于理解了母亲的一 番苦心,回到大陆找到了自己的双胞胎姐姐。
乔治·艾略特笔下的女主人公玛姬,俨如梭罗描述的那 只绿头野鸭,那朵野花一般,与生俱来的自然野性之美,并 在与社会传统模式的对抗中,保持甚至愈发绽放着那独特 的自然野性美。
四 结语 《佛洛斯河磨坊》创作并发表在当时业已步入工业大革 命的时代背景之下,其中却浓墨重彩地描述了自然之美,人 与自然之和谐。红洼地展现了自然荒野的独特之美和自身 价值,以及其带给人类的精神慰藉。不论是童年还是成年, 作为社会人的同时,玛姬热烈地绽放着她与生俱来的野性 之美,或犹如“一朵野花”,或犹如“一颗朴素的珍珠”,又或 许与红洼地中那一株留有雷霆记录,却更加不断向上的枞 树融为一体。在乔治·艾略特看来,与自然“天生具有某种联 系”的玛姬,就是自然野性美的象征,在自然荒野中感受到 与自然的联系,体会到自然荒野带给她的启示与精神愉悦。 这或许正是乔治·艾略特在这部带有浓重自传色彩的小说 中,所体现出的自然带给她本人安详平和的精神慰藉,及她

从女性主义分析《喜福会》母亲的形象》

从女性主义分析《喜福会》母亲的形象》

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题目名称 Analysis on Mother's Image from the FeministPerspective in The Joy Luck Club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喜福会》里的母亲形象学生姓名刘清芳学号 91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年级英语师范2010级指导教师胡渝镛职称副教授填写时间 2013年12月20日选题的依据:1)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理论意义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是美国文坛上的最具影响力的华裔作家之一,她在1989年出版的处女作《喜福会》获得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谭恩美因此而一举成名, 成为当代美国的畅销书作家,并在美国掀起了一股华裔文学热,为华裔作品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做出贡献。

这本小说不仅向美国人展示神秘东方的传统的中国文化,而且其用四对母女之间的感情冲突淋漓尽致地演绎出了中美文化的巨大冲突。

近年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对《喜福会》这一华裔文学小说做过深入的研究,但大多数的研究都仅仅侧重于母女关系和单纯的文化冲突的研究,鉴于此,笔者从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出发,剖析《喜福会》中四位母亲的性格和人生的态度,揭示出这些深受几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禁锢和压迫的旧中国女性是如何摆脱男权文化的压迫,从沉默到觉醒再到反抗的追寻主体性的过程。

实际意义随着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研究观点层出不穷,笔者发现小说《喜福会》弥漫着女性主义的氛围,从这方面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思想,从母亲的形象分析,体现出女性的根本精神,尊重女性个性,尊重女性追求幸福的权利。

2)综合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国外研究动态以西方女权运动为政治基础的女性主义研究经过百余年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门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研究的独立学科。

劳埃德在1993年出版的《理性的人》一书中,从哲学探讨了女性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根源在于理性至上。

当代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苏珊.莫勒.奥金在《正义、性别和家庭》一书中表达了主流正义论未能公正对待女性的遗憾。

电影《喜福会》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电影《喜福会》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电影《喜福会》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作者:董丽丽田青青黄海霞王一迪来源:《现代交际》2014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由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创作并由王颖导演执导的电影《喜福会》,剖析了该影视作品中母女两代女性在男权制社会中所受到的压迫,她们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她们寻求出路的挣扎努力,诠释关注女性和自然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喜福会》电影女性自然[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061-02一、生态女性主义综述在20世纪70年代,法国作家弗朗索瓦·德·奥波尼发表了两部作品:《女性与死亡》和《生态女性主义:革命或变化》。

在这两部作品中,她将已有的生态观点和女权观点相结合,认为自然和女性之间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

奥波尼这种观点的阐述是生态女性主义的首次出现,其观点认为,性别压迫和生态危机都源于父权制世界观,在传统的父权制世界观文化中,自然和女性都是被压迫的对象,生态危机和性别压迫是人类社会的相关存在,人们在贬低自然的同时也在贬低女人,这两者之间有着某种源远流长的历史性和政治性的联系,而这需要得到全人类社会的关注。

生态女性主义的提出意在改变自然和女性的“他者”和“边缘化”地位。

自然与女性不应是被掠夺和压迫的二元思维方式和等级观念的产物,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要平等和谐共处,这样才能创建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

二、谭恩美作品研究1989年,谭恩美的第一部小说《喜福会》出版,受到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一致好评,还夺得了全美多个小说大奖。

1994年小说改编成电影,由王颖导演执导,之后《喜福会》小说又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20多种语言,广为流传。

此后,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灶神之妻》《灵感女孩》等作品陆续受到美国及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西方学者对谭恩美作品的评论角度各不相同,但一直给予极大的兴趣。

不少美国主流白人评论家和许多华裔女性知识分子对《喜福会》的评价极高,谭恩美也因此受到广泛好评。

话轮转换理论下的《喜福会》母女关系解读

话轮转换理论下的《喜福会》母女关系解读

话轮转换理论下的《喜福会》母女关系解读
秦伟;周瑞娟
【期刊名称】《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3(39)1
【摘要】话轮转换是会话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文学作品的人物关系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本文基于话轮转换理论,辅助以礼貌原则与非优选结构,采用定量与
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小说《喜福会》中吴素云和吴菁云之间的话轮进行分析,讨论
母女之间的关系演变。

研究发现,吴素云和吴菁云之间的母女关系,历经了冲突的潜伏、爆发和消除等三个演变阶段,这种分析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总页数】4页(P9-12)
【作者】秦伟;周瑞娟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2.谭恩美的《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从“他者”与“主体”的角度解读
3.从多元文化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4.从母女关系层面解读《喜福会》中双重文化身份认同
5.多元文化视阈
下的母女关系——谭恩美小说《喜福会》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矛盾比较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矛盾比较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矛盾比较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喜福会》作为西方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整部小说共分4章,16个故事,围绕四对母女即吴素云和吴精美;许安梅和许露丝;龚琳达和薇弗莱·龚;映映·圣克莱尔和丽娜·圣克莱尔之间的冲突而展开。

小说中的母女冲突反映了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的华人移民尤其是其后代所面临的两难境地。

本文将分析女性主义在母亲中的体现以及血液里流畅着中国基因的女儿们来分析他们因为相关的思想价值观念影响成为了不同的女人,而造成母女矛盾关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也将结合所查阅的文献来剖析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来分析?喜福会;中西差异;思想价值;母女关系一、《喜福会》作为西方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1989年一经出版,便在《纽约时报》上连续九个月成为销量冠军。

整部小说共分4章,16个故事,围绕四对母女即吴素云和吴精美;许安梅和许露丝;龚琳达和薇弗莱·龚;映映·圣克莱尔和丽娜·圣克莱尔之间的冲突而展开。

母亲们坚守着来自中国的传统意识,而出生在西方的女儿们信奉的却是独立自主和个人主义,随着女儿们的成长,由于代沟和文化差异,母女之间的互不理解不断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1]一方面女儿们产生了对中国的文化困惑,觉得母亲们的经历都十分神秘;另一方面母亲们无法用有限的知识和蹩脚的英语来解释女儿们所好奇的一切,女儿们的不理解使母亲们感到十分沮丧,而母亲们不完整的表达又使女儿们觉得母亲说的都是神话。

痛苦的过去在母亲们的心中挥之不去,在恐惧和不甘的驱使下母亲们想把自己的意识强加在女儿们的身上,这更加大了母女之间的裂痕。

小说中的母女冲突反映了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的华人移民尤其是其后代所面临的两难境地。

本文将分析女性主义在母亲中的体现以及血液里流畅着中国基因的女儿们来分析他们因为相关的思想价值观念影响成为了不同的女人,而造成母女矛盾关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也将结合所查阅的文献来剖析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来分析,而这因为这些原因而导致了怎么样的结果,在论文的第五部分体现,而根据上述四部分的分析,最终我得出了结论。

[女性主义,喜福,角度]从女性主义角度鉴赏电影《喜福会》

[女性主义,喜福,角度]从女性主义角度鉴赏电影《喜福会》

从女性主义角度鉴赏电影《喜福会》电影《喜福会》是根据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改编而成的。

电影讲述的是四位华人母亲移居美国后,和她们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的冲突和最后因爱而融合的感人故事。

这部电影曾经跻身当年十大热门电影, 揭露了在父权制社会下女性无形中所受到的束缚和不公正待遇, 以及边缘化女性寻求和重塑自我以摆脱边缘境地的方式和途径。

16 个小故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除了第一和第四部分由母亲叙述以外,其他的两个部分大致都是由各自女儿一代的当事人来叙述的,涉及吴、钟、苏、圣四个家庭,七个叙述者。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求并分析男权社会对妇女的压抑和束缚,揭示妇女在男权社会中自我的迷失和自我意识的苏醒,以此来阐释电影的女性主义特征。

一、故事梗概电影讲述了四位母亲的经历和遭遇。

喜福会是在桂林时,几个女子给麻将聚会取的名字。

发起这个俱乐部的母亲叫做吴素云,她年轻的时候经历了内战,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后到了美国重新开始了新生活,又有了现在的女儿吴精美;许安梅小时候经历了丧母的痛苦,母亲自杀后,她一人来到美国;龚琳多是个童养媳,十二岁就嫁到了婆家,备受婆婆的冷落和欺辱,最终骗过婆家人,来到了美国重新结婚成家;盈盈当年被丈夫遗弃,从富家小姐到贫苦百姓,过了十来年清贫生活后,跟一个美国人结了婚,来到了美国。

二、女性主义理论背景女性主义最早作为一种妇女解放运动产生于 19世纪末期的法国,后来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开来,不仅包括初期女权运动争取各种政治权利的社会斗争,而且包含着在法律、教育和文化领域内批判与建构的理论研究。

千百年来,男性一直垄断着话语权以确保自身的绝对权威地位,女性则一直被认为是第二性或从属于他人的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夫者妻之天之说。

在西方,如同《圣经》所描绘的,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造成,female 和 woman 直接以 male 和 man 作词根, 表达了男权文化对女性持有的根本性的偏见女人是男人的一个旁枝末节,是男人的派生物。

《喜福会》——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母女的心路历程

《喜福会》——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母女的心路历程

《喜福会》——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母女的心路历程摘要: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以女性叙述为主体,讲述了在男性中心主义统治下四对华裔母女的种种遭遇及压迫,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母女们从忍耐、顺从到觉醒并反抗的心路历程。

透过对作品中四队母女的命运和心理分析,并结合女性主义批评文学理论,文章将为新时代、新女性的前景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女性主义;喜福会;从属;觉醒华裔作家谭恩美在1989年创作的《喜福会》一经出版即获得极大地成功。

当年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连续八个月之久,成为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

这位女性作家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调塑造出四对栩栩如生的母女形象,将它们痛苦而复杂的身心经历有条不紊的向读者依次展开。

小说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所遭受的压迫所表现出来的同情、愤慨和对种种压迫的强烈抨击。

谭恩美颠覆传统的以男性为阅读对象的叙述策略,创造了一个以母女关系为基础,以女性为主的世界。

从古至今,无论在西方世界或在东方世界,男性一直作为统治中心而主导着由女人和男人共同组成的社会,而女性从来都是处于从属地位且被边缘化。

中国封建社会要求女人遵守“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在这样的男性主义世界中,女子失去平等权利,没有话语权,没有属于女性的文学历史,她们的思想受男权社会的控制,并将自我屈服的理念传与后代。

受女性主义影响,《喜福会》中,作者通过揭示两种时代,两种社会中女性的“他者”形象,展示男权社会给妇女带来的深切苦难,谭恩美赋予了四对母女极大的勇气打破沉默,清晰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时代虽有进步,女权主义仍在发展,但女性争取独立的话语权,建构属于自己的历史、身份的道路依旧阻碍重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旧中国男性统治下母亲们的挣扎女性主义的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自己的房间》中提到,“没有经济独立,女权就将无从谈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 Z h e n j i a n g C o l l e g e , Z h e n j i a n g J i a n g s u 2 1 2 0 0 3 ,C h i n a )
On t h e Mo t h e r— — Da u g h t e r Re l a t i o n s h i p i n Th e J o y L u c k Cl u b
f r o m t he Pe r s pe c t i v e o f Ec o l o g i c a l Fe mi n i s m LU Da n. 1 u
e t h n i c mi n o r i t i e s a s t h e d i s a d v a n t a g e d g r o u p t h r o u g h t h e c o n l f i c t a n d f u s i o n i n c u l t u r a l v i e ws a n d o p i n i o n s o n ma r r i a g e b e t w e e n C h i n e s e mo t h e r s a n d d a u g h t e r s ,a n d he t a u ho t r  ̄h o p e o f e s t a b l i s h i n g h a r mo n i o u s a n d e q u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ma n a n d wo ma n,a n d i n t e r d e p e n d e n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h u ma n a n d n a t u r e .
系和相 互依 存 的人 与 自然关 系的 渴望 。
关 键词 : 生 态女性 主 义 ; 母女 关 系; 《 喜 福 会》 中图分 类号 : 1 7 1 2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1— 3 9 7 4 ( 2 0 1 5 ) 0 1 —0 0 2 9— 0 3
Lu c k Cl u b f r o m he t pe r s pe c t i v e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f e mi n i s m ,a n d r e v e a l t he c a r e o f t h e n o v e l o n he t wo me n o f
第 1期 ( 总5 7期 )
2 0 1 5年 3月
河 北 能源职 业技 术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e b e i En e r g y I n s it t u t e o f Vo c a t i o n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Ke y wo r d s : e c o l o g i c a l f e mi n i s m ;mo he t r —d a u g h t e r r e l a t i o n s h i p;T h e J o y L u c k C l u b
以母 女关 系 为 主 线 , 美 籍 华 裔 女 作 家 谭 恩 美 的 处 女 作《 喜 福 会》 描 述 了四对 在不 同时 空下 成 长 的华 裔母 女之 间 由矛盾 冲突 到理 解 融合 的情 感 历 程 。值 得 注 意 的是 , 小 说 中母 女 两 代 人 都 从 自然 中获 得 力 量、 信 心和勇气 , 最终获得新 生, 母女之间 的感情也 由此得 到 升华 。 生态 女性 主义者 认 为 : “ 对妇 女 的压 迫 与 自然 的 压 迫有 着直 接 的天然 的联 系 ” , 女 性 和 自然 同 为父 权
a f e ma l e w o r l d t a k e n t h e mo t h e r— d a u g h t e r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a s t h e ma i n l i n e .T h i s p a p e r i n t e r p r e t s T h e J o y
Ab s t r a c t : T h e ma s t e r p i e c e o f t h e C h i n e s e—A me r i c a n w o ma n w r i t e r Amy T a n,T h e J o y L u c k C l u b,c r e a t e s
N o , 1 ( S u mN o . 5 7 )
Ma t . 2 01 5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 角解读《 喜福会 》 中的母女关 系
陆 丹路
( 镇 江 高等 专科 学校 外语 系 , 江苏 镇江 2 1 2 0 0 3 )
摘 要: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 喜福会》 创造 了一个以母女关 系为主线的女性世界。文章 拟 从 生 态女 性 主义视 角 出发 对 《 喜 福会 》 进行 解读 , 通过 对华裔 母女 两代人 在 文化观 和婚 恋观 上 的 冲 突和 融合揭 示小说 对 作 为弱势 群体 的谐 、 平 等 的 两性 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