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易用混的20组虚词
(完整版)高考20个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高考要求考生掌握的二十个虚词][1]----------------------- -------------------------------------------------------------1.用于句末,不译: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①语气助词:2.表反诘[译为“呢”]:万钟于我何加焉?3.句中表停顿[不译]: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②代词:1.相当于“之”[译为“它、他”]: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2.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且焉置土石?③兼词: [译为“于此”]:积土成焉,风雨兴焉。
④形容词、副词词尾: [译为“…的样子”]盘盘焉,囷囷焉。
[2]--------------------- -----------------------------------------------------------------1.陈述句尾[译为“了”]: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①语气助词:2.表感慨讥讽赞叹[译为“了啊”]:甚矣,汝之不惠。
3.表请求劝勉[译为“吧”]: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4.表疑问语气[可不译]:人问公子,年几何矣?[3]------------------ -------------------------------------------------------------1.表判断:死生,昼夜事也。
2.表肯定: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①语气助词:3.表疑问:公子畏死耶?何泣也?4.表感叹: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5.句中表停顿: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 --------------------------------------------------------1.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振声激扬,侍者因此觉知。
①介词: 2.表凭借[译为“趁着、依据、凭借”]:变法者因时而化。
3.表方式[译为“经过、通过”]: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翻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翻译。
例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如:“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翻译。
例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
例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
例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表示“你的,你”。
例如:“妪每谓XXX:‘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相当于“好像,如同”。
例如:“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例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相当于“哪里,什么”。
例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相当于“什么,哪”。
例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相当于“为什么,怎么”。
例如:“XXX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疑问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怎么,多么”。
例如:“怎么这样衰啊!”(《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高考必备】高考语文必备20个虚词【语文必备免费下载】
文言文中的虚词1.而1、连词,表转折,译为“然而”、“可是”、“却”,例如:⑴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⑶门虽设而常关。
⑷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⑸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⑺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2、连词,表修饰,用在偏正关系中,译为“着”、“地”等,或不译,例如:⑴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⑵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⑶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⑷朝而往,暮而归。
⑸掩口胡卢而笑。
⑹吾恂恂而起……则弛然而卧。
3、连词,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译为“如果”、“假使”,例如: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⑵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4、连词,表并列,译为“而且”、“又”、“和”或不译,例如: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⑵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⑶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⑷秦师轻而无礼。
⑸历三世,国险而民附。
⑹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5、连词,表承接或递进,译为“而且”、“并且”、“就”、“然后”或不译,例如:⑴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⑵余闻而愈悲。
⑶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⑷灭滑而还。
⑸为坛而盟。
⑹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⑺以三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⑼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6、连词,表因果关系、目的关系,译为“因此”、“因而”、“然后”,或不译,例如: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⑵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⑷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⑸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通“如”,作“好像”、“如同”讲,例如:军惊而坏都舍。
8、通“耐”,作“能力”、“能耐”讲,例如: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9、通“尔”,作“你(的)”讲,例如:⑴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⑵若欲死而父。
⑶而母立于兹。
⑷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⑸竖儒,几败而公(你老子)事!〖而已〗仅止于此、罢了,例如:⑴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精】高考语文 考纲要求掌握的二十个虚词
考纲要求掌握的二十个虚词其用作代词,又分以下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她的”、“它的”(包括复数)。
最需要注意的是,“其”无论代人,还是代事物,它都属于“人称代词”。
例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时刻都在沛公身上。
2.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等于“名词+之”。
“之”取消主谓短语的独立性,使其在句中充当小句(即“主谓短语”)主语或宾语。
应译为“他”、“她”、“它”,不能加“的”。
例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3.活用为第一、第二人称代词。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自己)”或“我的”、“你”或“你的”。
例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没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4.指示代词。
可译为“这”、“这些”、“那”、“那些”等。
例如: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有个姓蒋的,独享这种好处三代了。
5.指示代词。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在乱石里,选择其中的一两块儿敲一敲。
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1. 表示测度语气,可译为“大概”、“恐怕”等。
例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种原因吧?2表示反诘语气,同“岂”,可译为“难道”等。
例如: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儿子如果想着为父母报仇,做臣下的如果想着为国君报仇,难道还有敢不尽力的吗?3.表婉商、期望语气,可译为“还是”、“可要”、“一定”等。
高考虚词一览
• (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而,如果, 表示假设。 • (8)某所,而母立于兹。而,你的, 表示第二人称代词。
• 2、之
•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到……去, 表示动词。 • (2)均之二策。之,这,表示近指。 • (3)人非生而知之者。之,道理,表示第 三人称代词。 • (4)予之力尚足以入。之,的,表示结构 助词。 •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 矣!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 性。 • (6)蚓无爪牙之利。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何, 为什么。 • (2)徐公何能及君也。何,怎么。 • (3)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么样。 • (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奈何, 怎么办。 • (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 衰也。何,多么。
• 13、则
•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就是。 •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则,就,表示承接。 •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 患者,国恒亡。则,如果,表示假设。 • (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却, 表示转折。
• 9、与
• (1)与尔三矢。与,给。 • (2)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亲 附,结交。 • (3)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 也。”与,赞同。 • (4)遂与之俱出。与,同,跟, 表示介词。 • (5)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与, 和。
• 10、且
• (1)河水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且,并且,表示并列。 •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且,尚且,表示让步。 • (3)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犹且,还。 • (4)不出,火且尽。且,将要。 • (5)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且,姑且,暂且。
• 18、也
• (1)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也,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 • (2)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也, 啊,表示感叹。 •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也,用在句中, 表示语气的停顿 • (4)岂独伶人也哉?也哉,吗,表示反问。 •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也 欤,表示疑问,相当于“么”。
高考知识总复习虚词
高考知识总复习虚词的学习1. 虚词(包含题目总数:27)1.1. 副词1.1.1. 程度副词表示程度的副词,称为程度副词:1、表最高级:很、极、顶、最、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特、太2、表比较级:挺、更、更加、越、越发、比较、较、尤其、还3、表一般级:稍、稍微、略微、有点儿、几乎、有些程度副词主要用来限制、修饰形容词。
例如:极好、很快、顶聪明啦、最漂亮……1.1.2. 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范围的副词,叫做范围副词:1、全称:都、全、总、共、总共、统、统统、一律、一概、完全、全都2、特称:也、还、又3、单称:只、仅、仅仅、单、光、独范围副词限制动词的活动范围。
例如:都走了、全说、总有一天、共有两人……1.1. 时间、频率副词表示时间、频率的副词,叫做时间频率副词,又分为:一、表时间的副词:1、过去式:已、已经、曾经、曾、尝、既、从前、刚、刚刚、才、刚才2、现在进行式:正、在、正在3、将来式:将、将要、就、马上、立刻、立即二、表频率的副词:常、常常、时常、时时、往往、渐渐、逐渐、一直、一向、从来、向来、始终等等。
时间、频率副词限制动作的时态、频率。
例如:沛公已出;已经制定了计划;我曾说过;又如:我正说的时候;我在写文章;表频率的例如:常常出去旅游;常写诗;时常画;时时注意等等。
1.1.4. 肯定、否定副词1、表示肯定的副词:必须、必、必定、的确、确实、当然、肯定2、表示否定的副词:不、未、没、没有、勿、莫、弗、毋、不必、不用、甭表示肯定、否定的副词限制动词,也可修饰限定形容词。
例如:必须回答;必遭唾弃;不好看;未成行等等。
1.1.5. 情态副词表示情态方式的副词称为情态副词:例如:大肆、恣意、特意、亲自、悄悄、暗暗、偷偷、猛然、公然、抽冷子、连忙、赶紧、猝然、突然、忽然等表情态、方式的副词只限定动词:如:大肆挥霍、恣意妄为、特意赶来、猛然蹦起、公然撒谎……1.1.6. 语气副词语气副词包括:难道、岂、简直、索性、也许、大约、偏偏、偏、究竟、到底、幸而、幸亏、反倒、反正、竟、竟然、居然、果然、何尝、明明、恰恰、何须、何必、未免、只好、不妨、就……语气副词主要限制动词,部分也限制形容词和副词,例如:难道是他、岂有此理、简直像个沐猴、索性不干了……1.2. 介词1.2.1. 关于介词介词是给动作发生提示或介绍时间、地点、方式、条件、目的、对象的词。
2021届高考常见易混虚词20组例释
2021届高考常见易混虚词20组例释1.按照·依照·遵照近日国内游戏开发者收到了一封来自苹果的公开信,要求开发者广电总局的相关规定,移动游戏需要经过审批才可发布,看来苹果已经向广电总局低头了。
2.毕竟·究竟英国公投决定脱欧已逾两月,一份清晰的“脱欧路线图”至今“难产”,英欧之间将以何种方式相处仍不得而知。
3.不免·难免·未免时间快到了,事情还没做完,心里着急起来。
4.以至·以致据悉,由于张家界的玻璃桥每天限量接待8 000人,远远不能满足大量游客游览需要,出现游客购票的紧张局面,网络上甚至出现炒票“黄牛党”。
5.况且·何况野蘑菇种类繁多,辨别是否有毒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即使专业人员也很难看准,野蘑菇中毒很难救治,死亡率高。
6.而且·反而近日,济南市客管中心下发《出租车行业深化改革问卷调查表》,网约车车辆标准、运价、数量等成为调查内容。
据悉,济南网约车或被限定B级车以上,要喷上专有标识。
7.虽然·即使美联储放任加息预期持续升温,那美元的涨势也将遭遇金融环境恶化的强劲阻力,届时美联储恐将转变态度。
8.但是·不过·只是他还是那么乐观爽朗,比原来显得苍老了一点。
9.诚然·固然读经失败,家长的损失只是钱财,而学生失去的则是最宝贵的少年时代,现在需要追问的是谁来为读经少年的失败承担责任。
,一些家长不切实际的望子成龙,让孩子成了反体制教育的牺牲品。
10.不然·否则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称,除非中国经济面临增速跌破6.5%的重大风险,决策者不会认为有必要降息或降准。
11.逐步·逐渐全国重点电厂存煤数量将由八月底的5 116万吨增加到5 500万吨的正常水平,用煤告急的电厂将明显减少,沿海煤炭运输宽松。
12.竟然·居然一位17岁的斯里兰卡学生有些与众不同,为了阻止一场重要考试,他直接黑掉了总统的网站。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虚词是指没有具体意义,只起连接、作用、语气等作用的虚词。
以下是高中语文常见的18个虚词:
1. 的:用于连接定语和名词,也可用于连接主语和谓语。
2. 地:用于连接形容词和动词,表达程度或方式。
3. 得:用于连接动词和补语,表示结果。
4.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5. 之:用于连接主语和宾语,表示所属关系。
6. 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某种情况下的情况。
7. 也:用于连接并列分句,表示同样的情况。
8. 都:用于连接并列分句,表示所有的情况。
9.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0. 吧:用于表示祈使句或感叹句。
11. 呢: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
12. 吗:用于表示疑问句。
13. 可:用于表示可能性或许可性。
14.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5. 吧:用于表示祈使句或感叹句。
16. 呢: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
17. 吗:用于表示疑问句。
18.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这些虚词在高中语文中经常出现,理解和掌握它们的用法对于提高语文水平非常重要。
高考常考的18个虚词
高考常考的18个虚词一、以1.作介词⑴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
译为:拿、用、把。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⑵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凭着、凭借。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③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⑶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与“与”相同。
可译为:与、跟、同、对、和(带领、率领)。
①(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②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⑷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五人墓碑记》)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祭妹文》)④奉宣室以何年?(在)⑤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在)⑸表示原因。
译为:因,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②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表示论事的标准或行为的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用(凭)…的身份、按(以)…(论)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③以位(地位),则子,君也;我,臣也。
(《孟子》)④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2.作连词⑴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不译。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③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⑵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而”“来”“用来”等。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②将帅二三子以蕃。
③作《师说》以贻之⑶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不译。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常见易混虚词辨析20组
常见易混虚词辨析20组1.从而进而因而从而:重在表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而:重在表递进关系;因而:重在表因果关系。
例:①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从而推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
②必须首先解决物质生活问题,然后才能进而解决文化生活问题。
③小明近来迟到现象十分严重,因而受到老师的批评。
2.对对于关于对:很多场合与“对于”用法相同,比“对于”动作性强,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对于:用法同“对”,表示对象,凡用“对于”的地方均可用“对”;关于:主要表关涉的范围。
“关于……”作状语,主语前后均可。
例:①她对孩子很严厉。
②对于大家提出来的合理化建议,领导是很重视的。
③我对于中草药,很感兴趣。
④关于织女星,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
3.以至乃至以致以至:①连接两个或几个在意义上有时间先后、数量多少、程度高低、范围大小等关系的词语,其关系是递进的,一般用在最后一项前,有“直到…‘一直到”之意;②用于表示后一分句的情况是由前一分句的情况程度加深而形成的。
乃至:文言虚词,用法同“以至”①。
以致:表示由于前述原因造成的结果,是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的结果。
例:①来听课的有校内的学生,有助教、讲师以至教授。
②他把课文念得非常熟,以至有些地方都能背出来。
③这些产品的造型与结构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不变样,大陈旧了!④他的腿受了重伤,以致几个月都不能起床。
⑤他没有充分考虑,以致作出了错误的选择。
4.况且何况况且:表示后面进一步申述或追加理由,表递进关系,用于陈述句中;何况:通过比较来表递进关系,用于后一分句句首,前边可加“更”、“又”,前一分句常用“尚且”、“都”呼应,多带有反诘语气,乜可用于陈述句中。
例:①他的基础比较好,况且对这门课又十分热爱,一定能学得好。
②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更何况这么一点小事。
5.日见日渐日趋日见:指一天比一天显出;日渐:指一天一天慢慢地;日趋:指一天一天走向。
例:①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
②环境日渐好转,为了斗争的需要,近来,行政村也要重新划分了。
高考25个常用虚词详解
高考25个常用虚词详解“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欤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矣”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而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以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高考语文备考之20组常见易混虚词辨析
1.按期一按时按期:副词,依照规定的限期。
例:我国唯一以"子路问津"典故命名的书院问津书院一期本体维修及二期修缮复原工程已按期完工,三期室外配套工程亦将启动。
按时:副词,依照规定或约定的时间。
例:任课教师要按时下课,做到不拖堂,不利用各种方式变相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不多留课外作业。
2 .本来—原来本来:做副词时,有两个义项:一是原先、先前,二是表示理所当然。
例: 我本来不知道,到了这里才听说有这么回事。
原来:做副词时,表示发现真实情况。
例:我说夜里怎么这么冷,原来是下雪了。
【关键点助记】前者强调原先的情况,多用于上半句,下半句有时有"可是、但是"与之呼应;后者强调对先前的真实情况有所发现或醒悟,多用于下半句,时常是用真实情况对上半句加以说明或解释。
3・不免一未免不免:免不了。
例: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有更好继承,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
教材"去中国化"的做法不免让人心寒。
未免:副词,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不免。
例:你们这样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未免太不礼貌了吧。
【关键点助记】"不免",只能用于肯定句中;"未免"常与程度副词"太""过于”以及数量词"一点""一些”等连用,表示对某事委婉地给出否定评价。
4 .不只一不止不只:连词,不但,不仅。
例:最近,人们都很关注垃圾处理的事儿。
不过,城市垃圾处理不只"分类"那么简单,它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
不止:做副词时,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
例:社会需要个体的行动,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实事做起,不需要太多的空话,赞同这种观点的,远不止一个人。
5・从而一进而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例:英国研究人员最新研究认为,睡眠不足11个小时的学龄前儿童,会更想吃东西,尤其是他喜欢的零食,从而容易发胖。
20组常见易混虚词辨析
20组常见易混虚词辨析1.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
如:按照规定办事。
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
法律条文多使用“依照”。
如:依照原样复制一件。
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和精神。
如:遵照上级的指示办事。
2.本来:强调理应如此,一直如此。
如:当天的作业本来就应当天完成。
原来:强调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
如:原来是你啊!3.必定:重在强调说话人对事物的推理或判断。
如:我们必定胜利。
必然:强调事理上的确定不移或客观必然。
如:缺乏幻想的人,必然缺少创造力。
4.毕竟:表示追根究底得到的结论;终归。
如:年纪毕竟大了,记忆力不行了。
到底:表示经过变化或曲折最后实现的情况;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追究。
如:新方法到底试验成功了。
/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5.不只:不但;不仅。
如:企业改革的任务,不只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
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有“不限于”之意。
如:受伤的人恐怕不止报道的那几个。
6.从而:重在表示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
如:这个乡这几年修建了好几条公路,从而解决了农产品的运输问题。
进而:重在表示递进关系。
如:先提出计划,进而提出实施措施。
7.对、对于:两者在很多种场合下都可以通用。
但由于“对”比“对于”的动作性强,当“对”引进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者含有“对待”的意味时,它不能换成“对于”。
如:他对孩子很严格。
/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8.关于:表示关涉的范围。
如: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只能用“关于”)。
对于:主要指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9.赶快:抓住时机,加快速度。
如:时间太晚了,我们赶快走吧。
赶紧:抓住时机,毫不拖延。
如:要下雨了,赶紧走吧。
赶忙:强调动作行为迅速或急促。
如:听到喊声,他赶忙跑了过来。
10.何曾:用反问语气表示过去未曾发生。
如:我何曾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何尝:用反问语气表示过去未曾或并非。
如:我何尝不想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
高考必备文言文20个虚词(20200908204312)
1.之①<动>到……去。
《为学》:“吾欲~南海。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
《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
”《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
”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
《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
《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
”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
”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
”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劝学》:“蚓无爪牙~利。
”⑨<助>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
《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
”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
《师说》:“句读~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
《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
”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
《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
”2.而①<名>颊毛;胡须。
《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
”②<代>通“尔”你,你的。
《记王忠肃公翱事》:“~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③<动>通“如”。
好像《察今》:“军惊~坏都舍。
”④<连>1.表并列关系。
《论积贮疏》:“苟粟多~财有余。
”《捕蛇者说》:“黑质~白章。
”2.表相承关系。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还走。
高考必备文言文20个虚词
1.之①<动>到……去。
《为学》:“吾欲~南海。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
《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
”《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
”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
《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
《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
”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
”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
”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劝学》:“蚓无爪牙~利。
”⑨<助>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
《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
”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
《师说》:“句读~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
《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
”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
《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
”2.而①<名>颊毛;胡须。
《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
”②<代>通“尔”你,你的。
《记王忠肃公翱事》:“~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③<动>通“如”。
好像《察今》:“军惊~坏都舍。
”④<连>1.表并列关系。
《论积贮疏》:“苟粟多~财有余。
”《捕蛇者说》:“黑质~白章。
”2.表相承关系。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还走。
高考必备18个文言虚词
而(1)表并列。
一般不译,或可译为“又”。
(2)表递进。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
可译为“就”或“接着”。
(4)表转折。
可译为“但是”或“却”。
(5)表假设。
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修饰。
可不译。
(7)表因果。
(8)表目的。
(9)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0)通“如”,“好像”“如同”。
何(1)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3)疑问代词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4)用作疑问副词,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5)用作疑问副词,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6)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乎(1)表疑问。
可译为“吗““呢”。
(2)表反问。
相当于“吗”“呢”。
(3)表测度或商量。
可译为“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6)介词,相当于“于”。
(7)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乃(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2)用作副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3)用作副词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4)用作副词,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5)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6)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7)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其(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易用混的20组虚词
1.【从而进而因而】从而: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重在表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
进而: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重在表递进关系。
因而:重在表因果关系,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结果。
2.【对对于关于】对:很多场合与“对于”的用法相同,比“对于”动作性强;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
对于:用法同“对”,表示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凡用“对于”的地方均可用“对”。
关于:主要表示关涉的范围。
“关于……”作状语,放在主语前后均可。
3.【以至乃至以致】以至:①连接两个或几个有时间先后、数量多少、程度高低、范围大小等表递进关系的词语时,一般用在最后一项之前,有“直到”、“一直到”之意;②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乃至:“甚至”之意。
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造成的结果,大多指不好的结果。
4.【况且何况】况且:表示后面进一步申述或追加理由,表递进关系,多用于陈述句中。
何况:通过比较来表递进关系,用于后一分句句首,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5.【而且反而】而且:表示同方向的递进关系,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
反而:表示反方向的递进关系,前边常有“不但不”、“不仅没有”等跟它呼应。
6.【尽管不管】尽管:表让步,引出的分句的内容是事实,常与“但是”、“然而”、“还是”等呼应。
不管:表条件,引出的分句的内容是假设的,常与“怎么”、“多么”、“哪种”、“什么”等呼应。
7.【虽然尽管即使】虽然(尽管):只表示让步,不表示假设,引出的情况是事实,后与“可是”、“但是”等词呼应。
“虽然”让步的程度比“尽管”
轻,一般情况下两者可通用。
即使:既表示让步,也表示假设,引出的情况可以是尚未实现的事情,也可以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
8.【逐步逐渐】逐步:指一步一步地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
逐渐: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事物缓慢的、自然而然的变化。
9.【几乎简直】几乎:表示相差很微小。
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语气比“几乎”强,带有夸张,强调相差极微小或几乎相同,非常接近。
10.【连续陆续】连续:动词,指一个接一个,时间或空间上比较紧密、均衡。
陆续:副词,表示前后相继,时断时续。
11.【屡次一再】屡次:副词,指一次又一次,强调动作或活动次数多。
一再:副词,也指一次又一次,语气比“屡次”重,强调动作或活动的重复,不一定有明确的次数。
12.【偶尔偶然】偶尔:间或,有时候,跟“经常”相对。
偶然:指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跟“必然”相对。
13.【尤其特别】尤其:副词,表示更进一步,语气较重。
特别:既作副词,也作形容词,用途较广。
作副词时,有“尤其”意,但语气较弱;作形容词时,有“与众不同、不普通”之意。
14.【只要只有】只要:表示必要的条件,常与“就”、“便”呼应。
只有:表示唯一的条件,常与“才”、“方”呼应。
15.【不只不止】不只:不但,不仅。
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后面通常接具体的数量词。
16.【按照依照遵照】按照:强调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
依照:强调以某事物为根据完全照办。
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原则、指示。
17.【基于鉴于】基于:主要表依据、根据。
鉴于:含有“觉察到、考虑到”
的意思,多指可以引以为鉴或经验教训的事。
18.【继而既而】继而:连词,表示紧随在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
既而:连词,表示上文所说的情况或动作发生之后不久,相当于“不久”。
19.【恰好恰巧】恰好:正好,刚好,重在好的结果。
恰巧:凑巧,重在“巧”。
20.【往往常常】往往:表示通常情况下一般怎样或可能怎样,常常带有规律性或推论性质。
常常:指动作行为重复的次数多,不一定有规律性或推论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