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谅关心模式课件

合集下载

体谅德育模式名词解释

体谅德育模式名词解释

体谅德育模式名词解释体谅德育模式名词解释1. 引言体谅德育模式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它强调培养学生对他人的体谅和关爱能力,使他们成为有责任心、有同理心的社会成员。

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体谅德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教育框架,使他们能够在各个方面得到成长。

2. 体谅的定义和重要性体谅是指一个人能够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感受、需求和期望,并试图满足这些需求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体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它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合作和分享,提升人们的情商和社交能力。

在教育领域,体谅德育模式通过教导学生如何体谅他人,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关爱能力,使其具备成为优秀社会成员的素养。

3. 德育的目标和方法德育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体谅德育模式将德育的目标定为培养学生具备体谅他人的能力,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并将这种体谅能力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谅德育模式采取了一系列的教育方法,如情感教育、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到体谅的重要性,培养出对他人关爱和理解的意识。

4. 体谅德育模式的实施和应用体谅德育模式的实施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活动组织和环境营造来引入体谅德育模式,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案例和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体谅的意义,并培养他们的体谅能力。

家长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对他人的体谅和关爱,从小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 个人观点和理解体谅德育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商非常重要。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他的学历和专业技能,还取决于他的社交能力和人品。

只有具备体谅能力的人才能够真正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作为一个写手,我深信体谅德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出更加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社会成员,对于建设一个和谐、友善的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体谅关心模式 诺丁斯

体谅关心模式 诺丁斯

多元智能理论哈佛大学教授 霍华德· 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已经 广泛应用于欧美国家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上, 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 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 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 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

关怀教育实施的方法
诺丁斯从长期的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实践中提炼出4种操 作性很强的教育方法,即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 榜样:诺丁斯认为,在道德教育中,榜样是至关重要的。不能 通过数学推理的方式教导学生遵循原则,而是同被关怀方建立 关系来表明如何关怀。教师不是承担一种“角色”,而是进入 一 种特殊的关怀关系,教师不是在“讲”道德,而是在“行”道 德。真 正的榜样是以教师本人的关怀行为去感染、熏陶学生,鼓励学 生把所受的关怀教育放在广阔的生活世界去实践、体验、升华。
对话:对话是建立和保持对他人关怀关系的基础。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都是 有限的,不可能要求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保持深刻、持久、耗时甚多的个 人关系,但是,当学生和教师对话时,教师一定要全身心地、无选择性地 向学生开放,聆听他的心声。 对话的主题应无禁忌。所有学术性的话题、所有人类生存的核心问题—— 诸如宗教、性、凶杀、爱、恐惧、希望、憎恨等等,都可以在课堂上进行 讨论。 对话要求的并不是形式的平等,而是实质的平等,对话共同寻求的是理解、 移情或者赞赏。它能够是愉快的、严肃的、逻辑的、有想象力的以及过程 性的,但它总是始于对某种不确定性的东西的探讨。学校应当是各种价值 观和信仰能够得到批判性地、或者是赞赏性地审视的场所。
(二)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诺丁斯认为,关怀始于教师的关怀行为,完成于学生的被 关怀感受。 学生的感受是推进关怀关系建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 因素。当我们进行关怀时,应该考虑到他人的观点、他人的物 质需要以及他人对我们的要求。然而,现实中的教师往往出于 自身的行为习惯和喜好进行种种错位的关怀。

体谅德育模式

体谅德育模式

德育现代化研究与实验加入时间:2010-12-21 13:12:00 点击:发表评论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冯增俊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初,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菲尔(Peter Mcphail)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

应当说,当代的每一种德育理论都会从不同方面强调道德情感的作用,但是却唯有麦此系统深刻地探讨了以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理论,如此忠实于人本主义德育观,并淋漓尽致地在具体德育出来,使之获得新的发展。

这些都集中反映在他们根据《英国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方案》,经过若干年研究后编程《生命线》(lifeline)系列教科书中,该丛书的教师指南为《学会关心》,这套德育丛书集中阐述了这一理心、少评价的基本德育思想。

《生命线》是为普通学校编制的德育教材,涉及范围广泛,但体谅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的道德教育宗旨间。

麦氏认为,道德教育应当是人类整体和社会运动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社会凝聚力,不应把道德教育分析规则和禁令上,而应激发每个人作为人类一员所应具有的人性感,培养利他主义精神( Altruist)。

他在中说:“为他人生活是值得的,是有一定目的的,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为自己而生活。

”总之,在麦氏计划中,道旨就是要使个人“摆脱那些破坏性的和自我损害的冲动。

这种冲动可能以不良的个性品质表现出来,诸如自我中醉、自私、粗暴以及伴随不幸的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而产生的其他不良品质。

对于表现创造性和有效的需要方面冲动妨碍了真正的个性发展。

”他希望德育能在引导人过利他主义生活中,使人享受到人生乐趣,将人们从恐惧中解放出来。

一、体谅德育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一)麦氏研究概况英国历来坚持宗教德育,但随着战后科技发展,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加强学校德育研究,希望开设世来改善社会问题。

1967-1971年间,麦克菲尔受命领导其中一个德育课程研究组,以问卷、访谈等方式对800岁的英国中学生进行调查,让学生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各举一个成人对待他们的好或坏的情况实例。

第七章 德育模式

第七章  德育模式
模式:一般认为,模式是指人们对某类 活动过程甲乙程式化处置之后形成的一 种定型化的活动形式和操作样式。简言 之,它就是一类活动所共有的一种形式 结构。
模式的意义:能为同类活动提供一种普 适化的操作流程和活动结构形式。
德育模式概述
前人对德育模式的研究成果中,比较典型的是: 美国学者哈什和我国学者程建平的观点。
第六节 集体教育模式
一、理论依据 1. 集体不是一般集体,而是具有四个共
同点的“精神共同体” 2. 集体的功能及其构成 3. 集体发展的阶段 4. 集体的培育
第六节 集体教育模式
二、基本框架
1. 从个体与集体、个性与群性的辩证角度开展道德教 育,善于利用群体的力量来教育学生,利用个体来教 育集体,实现集体与个体间的交互影响
德育模式:是从一定的德育理论出发,以某类 德育活动形态为原型,在对相关德育实践的策 略、思路、方法等进行整合、加工、组织的基 础上形成的一种德育活动范型或操作样式。换 言之,德育模式是一种简约化、范型化了的, 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典范性的德育实践样态, 又是一定德育理念的操作化、物质化形态。
德育模式概述
第二节 体谅模式
代表人物:麦克菲尔等人 一、理论依据
1. 学校德育的基本职责是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 需要
2. 关心、体谅是现代人必备的道德品质,道德教育 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人、体谅人
3. 教师的表率和环基本框架
1. 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相互关爱的 人际关系
2.以纪律要求、信任尊重、平行影响、前景教育、适 度的处罚等为手段来开展道德教育,把学校德育建立 在对人性的崭新理解之上,体现出对人性的尊重和关 注,并创造出一系列行之有效、人性化的集体教育方 法
3.在坚实的德育实践基础上,按照自下而上的思路来 建构德育模式,其可行性和实用性明显

体谅模式详解

体谅模式详解

第⼗章体谅模式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the consideration model)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地位。

该模式由英国学校德育专家麦克费尔(P. McPhail) 及其同事昂⼽德.托马斯(J.Ungoed Thomas)、查普曼(H. Chapman)⾸创。

最初在英国⼀些学校使⽤,后来泛流⾏于北美;原先是为中学德育设计的,但试⽤下来,也适合⼩学⽣,因此体谅模式在英语国家的⼩学中也颇为流⾏。

此模式的⼀⼤特⾊是,它的理论假设是在对学⽣的⼴泛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的教材也取⾃对学⽣的调查。

⼀、理论假设1964⾄1971年,麦克费尔等⼈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英国中学13⼀18岁的男⼥学⽣进⾏过3次⼤规模的调查,要求他们分别记述⼀件别⼈对⾃⼰好、对⾃⼰不好、对⾃⼰既谈不上好也谈不上不好的事件。

通过对这些“好事”和“坏事”的分析,他们得出了关于学校德育的⼀些基本假设。

(⼀)满⾜学⽣与⼈友好相处的需要是教育的⾸要职责调查显⽰,青少年对于“好事”的意见⾮常接近:对⼈好的事例,反映出体谅⼈、幽默和愿作让步的特性;共享关系为好,⽀配与被⽀配关系为坏。

总之,对⼈好表现为体谅⼈的需要、情感和兴趣,对⼈坏则表现相反。

可见,青少年学⽣对于⼈际关系中奉⾏坦率、互惠和关⼼等处世原则的反响相当积极。

与⼈友好相处,爱和被爱,是⼈的基本需要,帮助学⽣满⾜这种需要乃是教育的⾸要职责。

另⼀⽅⾯,接受调查的学⽣普遍反映,学校过于强调信息的积累和处理,忽视帮助他们解决个⼈同⼀性( personal identity )和社会关系⽅⾯的问题。

因此,麦克费尔在界定道德教育的⽬的时,极其相信学⽣们⾃⼰的观点和态度。

在他看来,创设⼀种道德教育课程,最令⼈信服的理由,就是学⽣们感到需要这种课程。

(⼆)道德教育重在引导学⽣学会关⼼麦克费尔在调查的基础_上总结道:⼈与⼈之间,差异是表⾯的,相似性是深层的。

这种相似性或共性,使⼈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关⼼。

名词解释体谅模式

名词解释体谅模式

名词解释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一种情绪和沟通技巧,用于表达对他人感受的理解和关怀。

它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交往方式,可以帮助改善关系、解决冲突和促进互相理解。

体谅模式的关键是在与他人交流时展现出关心、尊重和同情。

它需要倾听和观察他人的情绪和行为,并以共情的态度回应。

体谅模式可以表现为言语、肢体语言和行动,例如:
•使用肯定的语言,如鼓励和支持的话语。

•给予他人注意力和时间,不中断或打断对方。

•展现出对他人感受的理解和共鸣。

•提供帮助和支持,当他人需要时。

体谅模式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解决冲突非常重要。

它能够创造一种互相尊重和理解的氛围,增进人们之间的信任和亲近。

德育原理,讲义第十二章 当代西方主要德育模式

德育原理,讲义第十二章 当代西方主要德育模式

第十二章当代西方主要德育模式第一节价值澄清模式一、价值澄清模式的理论主张(一)价值观的定义在价值澄清模式中,价值观是与个人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价值澄清模式更多的是关注人们如何获得价值观的过程而不是获得怎样的价值观;价值澄清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获得一定的价值观。

(二)价值澄清的四大要素价值澄清模式认为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体系,我们不能把自己所认可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四点:1、以生活为中心2、接受现实3、鼓励进一步思考4、培养个人能力(三)价值澄清的评价过程价值澄清模式反对把某种现成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主张学校所应该做的只是要建立一种澄清过程,通过这种过程,儿童可以确定自己的价值观。

这一过程被称为“评价过程”( valuing process)一个人是否获得价值观必须接受这一评价过程的检验。

而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七个步骤,分别是:选择:(1)自由地选择(2)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选择(3)认真思考每一种选择的后果后进行选择珍视:(4)珍爱,对选择感到满意(5)愿意向别人确认自己的选择行动:(6) 根据选择行动(7)以某种生活方式不断重复行动二、价值澄清模式的实践策略(一)澄清反应澄清反应是价值澄清策略中最为灵活的澄清策略。

它是教师针对学生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而做出的反应,旨在鼓励学生就自己的行为进行深人的思考。

通过这种思考,学生可以对自己所拥有的价值观进行澄清。

由此可见,澄清反应主要是一种师生间的对话策略,主要以一对一的交谈形式进行。

这种对话不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强制性或对抗性的询问,而是一种看起来较为随意的或激励性的谈话。

例子:学生:我相信人人生而平等。

教师: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学生:我想我的意思是,所有人是一样出色的,不应该有人凌驾于他人之上。

教师:你的观点是否表明,在我们这个世界甚至在这所学校和这个城市里必须进行某些变革?学生:噢,是许多变革。

要不要我列举一些变革?教师:不,我们得回到拼写课上了,但是我刚才一直在想你是否会为其中的某些变革而努力,并且实实在在地竭力使之成为现实。

体谅模式与学会关心

体谅模式与学会关心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作业封面科目:德育原理得分:________________ 院系:教育学系专业:教育学原理姓名:王子青学号:51140102020授课教师:黄向阳日期:2015 年9 月26 日体谅模式与学会关心一、体谅模式概述(一)、体谅模式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20世纪50年代以前,英国一直盛行以绝对权威为基础的教育。

二战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移民的大量涌人导致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多元化,使得各种形式的权威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年轻人困惑、迷茫、吸毒、凶杀、性混乱、抢劫等犯罪行为大量增加,如何摆脱混乱,使青少年走出“误区”成为英国学校德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967年到1971年,麦克菲尔领导的德育课程研究通过大规模且详尽的调查和实验,发现学生普遍希望具有获得体谅、被别人关心和体谅、关心别人的需要,以及与教师平等相待和谐相处的需要。

因而,他们致力于发展“教学生如何关心”的德育模式,并最终创立了体谅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通过系列德育课程的教材《生命线》(Lifeline)以及教师参考用书《学会关心》(Leaming to care)来展开的。

当代的每一种德育理论都会从不同方面强调道德情感的作用,但是却唯有麦克菲尔才如此系统深刻地探讨了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理论,因而体谅模式也就在当代德育理论界独树一帜,为人注目。

(二)、体谅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1、“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与人友好相处、爱或被爱,帮助人们去满足这种需要是德育的首要职责。

”[1]因此学校应该帮助学生解决人的个性和社会关系方面的问题,而不是过分强调掌握知识和积累知识。

2、“在体谅模式中,道德教育被认为是包括了整个人格教育”。

[2]麦克菲尔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能深思熟虑地考虑别人的意见,察觉别人的感觉而与人和谐相处,能时常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

这不只是一种思维方式,而是道德风格,它不光是理智上的,而是深植于整个人格之中。

3、“青少年对人际和社会问题的反应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社会试验期”。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模式特征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模式特征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模式特征
体谅和关心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道德模式特征。

以下是这两种特征的一些主要特点:
1. 体谅:体谅是指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体谅的特征包括:
- 尊重他人:对他人有礼貌,尊重他们的权利和感受。

- 倾听:积极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理解他们的观点。

- 理解: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人的处境,理解他们的困难和挑战。

- 忍让:愿意主动做出牺牲或妥协,以满足他人的需要或利益。

2. 关心:关心是指对他人的福祉和幸福感兴趣并表达关切。

关心的特征包括:
- 同理心:能够感同身受他人的情感和经历,表达出对他们的关怀和支持。

- 照顾他人:关心他人的健康和安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

- 关注他人的需求:注意他人的需求并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 友善: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传递积极的能量和情感。

体谅和关心的道德模式特征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信任和亲近感,促进和谐的关系和积极的社会环境。

体谅模式的特征

体谅模式的特征

体谅模式的特征
1. 情感式:理解者投入情感,把自己放在双方的角度上去理解彼此,以及让彼此感受到自己的关心和同情。

2. 协商式:双方都需要投入合作精神,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利益与对方的利益结合起来,以实现双赢的局面。

3. 合作式:双方都要准备把自己的利益放到一边,主动去做出调解,以达成双方的共识。

4. 平衡式:双方都应该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一边,以达成双方的共识,并且要保持双方的平衡关系。

5. 调解式:双方都应该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一边,以达成双方的共识,并且要保持双方的互助关系。

教育学原理德育模式社会学习模式等

教育学原理德育模式社会学习模式等

德育模式: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二、体谅模式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1、理论假设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3鼓励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4教育即学会关心.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的最佳办法,就是教师自己去学会关心.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1设身处地.其目的在于发展个体体谅他人的动机.2证明规则.其一般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机会,以设法解决当他们试图取得成年人的地位并在与其他成年人平等的基础上生活和工作时发生的各种常见的问题,具体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全的同一性意识,并把自己视为对自己的共同体做出贡献的人.3付诸行动.其宗旨在于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会怎样做3、体谅模式的优点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对特定人际—社会问题的各种可能反应;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根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行讨论或角色扮演的主题.提供了一整套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开放性情境教材,并为教师了解和使用这套教材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师指南.4、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第一,麦克费尔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描述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可他道德感染、道德表率、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的观点又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怎能用如此不同甚至对立的理论作为同一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西方评论家对此表示非常疑惑.第二,麦克费尔的研究对象主要是12-18岁的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中产阶级子弟,他社会反应的道德分类的普适性值得怀疑.第三,麦克费尔青少年期是人生“社会试验期”的理论假设不完全可靠,也许人生的“社会试验期”早在少年期来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三、价值澄清模式价值观澄清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拉斯思、哈明等人.1、理论假设价值澄清学派认为,当代社会根本不存在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可传递给儿童,当代儿童生活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且相互冲突的世界,在每一个转折关头或处理每件事务时,都面临选择.选择时人们都依据自己的价值观,但人们常常不清楚所持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就已做出了选择.因此,要创造条件,利用一切有效途径和方法帮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并把其公诸于众,这对他们进行正确选择,并付诸行动是有意义的.2、价值澄清的完整过程价值澄清的完整过程可划分为选择、赞赏和行动三个阶段,具体又分为七个步骤:1完全自由地选择;2在尽可能广泛的范围内进行自由选择;3对每一种可能选择的后果进行审慎思考后作出选择;4做出喜欢的选择并对选择感到满意;5乐于向别人公布自己的选择;6根据做出的选择行事;7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断重复.3、采用价值澄清法的基本原则1避免说教、批评、灌输,不要把焦点集中于对或错上面;2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要让学生独立负责地作出决定;3不要强求学生有问必答;4澄清法主要在造成气氛,目标是有限的;5主要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思想和生活;6避免空泛的讨论,要及时结束讨论.7不要针对个人;8教师不必对学生的话和行为都作出反应;9不要使学生迎合教师;10避免千篇一律.4、价值澄清法的优点1尊重儿童的地位,引发儿童的主动性;2注重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价值观的选择能力;3注重现实生活;4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5、价值澄清法的不足近年来,澄清是非的价值观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这种模式是反理性的,它对价值的个性特征的过分强调,极容易导向价值相对主义.四、社会学习模式社会学习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该模式吸取了认知发展论的某些观点,与行为主义的合理内核相结合,创立了新的认知——行为主义学说.1、理论假设该理论认为,学习并非刺激——反应S—R的结果,而是相当复杂的过程,“S—R说”既不能说明新行为的产生,也无法解释人的完整行为和复杂行为系统的完整模式,更不能说明学习后要延续时间行为才会出现等问题.为此,主张用替代性学习概念,建立了观察学习的理论体系来说明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和对行为体系的建构.认为人类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应,亲身体验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模仿,再经认知过程进而形成人的复杂行为;注重强化的学习意义,利用外部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内在强化的交互作用,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强调建立起有利于学习的道德环境和心理调节机制.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道德品质和健全的情感等促进自我期望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人生心态.2、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1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2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社会学习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儿童道德行为、道德判断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同样也可通过社会学习加以改变.综合运用榜样替代性奖励可以改变或提高道德判断.3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该理论强调:道德教育的人格特征,即关心人格的整体性,而不是简单的某种行为反应;教学中的德育意义,例如师生互动的道德因素、教师的人格形象等;潜在课程的作用,尤其是校园文化的熏陶.4榜样对品德的作用.榜样示范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儿童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内部成长和自发的发现过程,而且是由社会示范的呈现和社会实践、训练来实现的.5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主张德育应当引导学生把获得的认识付诸行动,在改变环境的实践中发展道德水平.3、社会学习论的优点在吸收其他学派的基础上,发展了行为主义,使之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更合理的阐释,对德育工作有很大意义;在文化环境与人的道德发展的相互作用方面有重要的成果,系统论述了示范榜样对道德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影响道德行为的各种形式和途径;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的理论给学校德育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具体阐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建立认知调节机制的基本过程,把环境的示范和个体的发展与认知调节机制的互动表达出来,从中可以看到学生是如何内化外部作用,从而逐渐发展起自我评价能力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社会学习论的不足理论拼凑的痕迹还很明显,缺乏深入细致持之一贯的贯穿力;许多观点尚缺乏进一步的论证,一些实验的信度也尚存疑问;在德育实验中缺乏具体的教育策略,很难在学校德育中实施等等.五、集体教育模式集体教育模式是由前苏联早期的着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马卡连柯创立的.1、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育.教育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集体,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集体主义者,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育.2、“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劳动者的这种“自由集团”,是一个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统一的行动、有组织纪律的社会有机体.在强调集体的同时,马卡连柯也注意到集体教育与发展个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一个健全的集体,由于有正确的组织领导、成员间的互相影响,便能促进个性发展.3、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和前景教育原则马卡连柯还分析了儿童集体形成的阶段,提出了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和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是指教师应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并在集体中教育和影响个人.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指的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地前进,永远保持生机勃勃的旺盛的力量.他主张,要给集体不断提出奋斗目标,并激励集体成员为实现目标而作出努力.为了使前景教育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他又把前景细分为近景、中景和远景,由近及远,逐步实施.4、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我的基本教育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说实在,在我们的辩证法里,这两者是一个东西:对我们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当我们对一个人提出很多要求的时候,在这种要求里也就包含着对个人的尊重,因为我们向他提出了要求,正因为他完成了我们的要求,所以我们才尊重他.”。

威尔逊体谅模式

威尔逊体谅模式

威尔逊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

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按照麦克费尔的观点,道德教育的任务应当建立在体谅的基本核心之上。

这种基本核心是所有的人自然具有的,而且“根据经验可以证实,人的相似之处是深刻的,人的不同之处是表面的”。

对于道德发展来说,给机会表达隐藏于心中的敏感点,是至关重要的。

德育管理的体谅模式简介

德育管理的体谅模式简介

德育的体谅模式克费尔等人编制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际-社会情景问题教材——《生命线丛书》。

这套教材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它由三部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愈复杂的人际与社会情境。

第一部分:《设身处地》。

含《敏感性》、《后果》、《观点》三个单元,所有情境都是围绕人们在家庭、学校或邻里中经历的各种共同的人际问题设计的。

第二部分:《证明规则》。

含《规则与个体》、《你期望什么?》、《你认为我是谁?》、《为了谁的利益?》、《我为什么该?》5个单元,情境所涉及的均为比较复杂的群体利益冲突及权威问题。

第三部分:《你会怎么办?》。

含《生日》、《幽闭》、《悲剧》等6本册子,向学生展示以历史事实或现实为基础的道德困境。

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按照麦克费尔的观点,道德教育的任务应当建立在体谅的基本核心之上。

这种基本核心是所有的人自然具有的,而且“根据经验可以证实,人的相似之处是深刻的,人的不同之处是表面的”。

对于道德发展来说,给机会表达隐藏于心中的敏感点,是至关重要的。

角色扮演是一种情景模拟活动。

所谓情景模拟就是指根据被试者可能担任的职务,编制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根据相似的测试项目,将被试者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被试者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用多种方法来测评其心理素质、潜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

情景模拟假设解决方法往往有一种以上,其中角色扮演法是情景模拟活动应用的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其测评主要是针对被试者明显的行为以及实际的操作,另外还包括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

综上所述,他们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只有一方是主动的去做好进而影响另一方,而后者是必须要双方都要互相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完成的一种德育方法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初,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菲尔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

第九章德育ppt课件

第九章德育ppt课件
是由英国教育家彼得· 麦克菲尔(Peter Mcphail)和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内 尔· 诺丁斯(Nel Noddings)创立的。
(二)主要观点
a)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道德教育的课程。 b)道德教育应该促进发展成熟的社会判断和
行为。 c)要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 d)反对用高度理性化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 e)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关心,强调感情
的沟通在道德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f) 以母爱式的关心为道德教育的途径。
(三)特征与评价
基本特征 ➢麦克菲尔和诺丁斯在著作中都曾指出其理
论原理受布贝尔(M.Buber)“我—你”关 系的影响; ➢注重调查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对他 们周围的成人,主要是教育者和家长的看 法; ➢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五、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以正面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 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六、品德评价
品德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 想言行作出判断的方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 段。
以上德育方法各有特点与作用,都是进行德育所 不可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在整个德育过程 中它们是不可分割、彼此有机联系着的整个方法 体系,并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三、价值澄清模式
(一)理论前提
价值澄清模式是指使受教育者通过价值评价和 选择的学习,获得最合适和清晰的个人价值观的 一种道德教育模式”。
(二)主要观点
➢ 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通过一种“评价过程” 来促进形成一致的价值,以帮助人们减少价值的 混乱;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是随着个人经验的变 化而变化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永恒的,而是 多变的、相对的;
三、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一)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一般认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以《小

第十一章 关心体谅

第十一章 关心体谅

你应做 什么
第一册 生日
第二册 单独禁闭
第三册 逮捕
第四册 街景
第五册 悲剧
第六册 医院的风
评价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情感为主线,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情感为主线,注重体 谅他人,强调学会关心, 谅他人,强调学会关心,用具体生动的教材 来开展学校道德教育。 来开展学校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领域中独 一无二。 一无二。 实践性比其理论性更强烈。 实践性比其理论性更强烈。缺乏坚实的理论 基础。 基础。
第十一章 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The Consideration Model) 由英国学者彼得·麦克菲尔 麦克菲尔( 由英国学者彼得 麦克菲尔(Peter McPhail)及其同事创导。从1967年到 )及其同事创导。 年到 1971年 1971年,英国道德教育专家麦克菲尔领导 一个德育课程研究组,对中学生进行调查。 一个德育课程研究组,对中学生进行调查。 学生一致认为待人好主要表现为对学生需要、 学生一致认为待人好主要表现为对学生需要、 情感、兴趣的关心,反之就不好。 情感、兴趣的关心,反之就不好。麦克菲尔 等在调查的基础上编写了《生命线》 等在调查的基础上编写了《生命线》和《学 会关心》德育系列丛书进行道德教育, 会关心》德育系列丛书进行道德教育,形成 了体谅德育模式。 了体谅德育模式。
情感
《生命线》 生命线》
《学会关心》 学会关心》
一、体谅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
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道德教育课程 道德教育应促进发展成熟的社会判断行为 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 反对用高度理性化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
二、体谅模式在学校中的实践
体谅模式课程的设计目的 生命线》 《生命线》教材 1.鼓励观察、理解语言和非语言信号所表现的需要、 鼓励观察、 鼓励观察 理解语言和非语言信号所表现的需要、 兴趣和情感。 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估计和预计行为后果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计和预计行为后果的能力。 培养学生估计和预计行为后果的能力。 3.活动更多的科学知识以更好的理解推断后果。 活动更多的科学知识以更好的理解推断后果。 活动更多的科学知识以更好的理解推断后果 4.提供一种“整体影响”,即把影响决定的事实、思 提供一种“ 提供一种 整体影响” 即把影响决定的事实、 技能和经验整合起来,以此来影响人。 想、技能和经验整合起来,以此来影响人。 5.鼓励学生在作决定时要超越学科间的界线,联系并 鼓励学生在作决定时要超越学科间的界线, 鼓励学生在作决定时要超越学科间的界线 结合最完整的知识。 结合最完整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