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关心德育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学会关心”德育模式

摘要:英国道德教学家彼得·麦克菲尔及其同事创立的以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为中心的“学会关心”体谅德育模式的产生,基本内容,基本特征以及其包含的德育教育理念、工作方法和思路对提高我国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什么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学会关心”体谅德育模式启示

一“学会关心”体谅模式的产生、内容和基本特征

(一)“学会关心”德育模式的产生

“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与20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学者彼得·麦克菲尔(Peter Mcphail)及同事所创。“学会关心”德育模式又称为体谅德育模式。1967-1971年麦氏领导的德育课程研究以113中学生为对象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发现青少年一致认为“好”的教育行为就是能体谅和宽容,“坏”的教育行为就是压制和支配。以此调查为契机,麦克菲尔等提出了德育的体谅模式。在这里,“体谅”既指教师在教育中对学生要“多关心,少评价”,又意味着道德教育应使学生学会体谅别人。麦克菲尔系统深刻地探讨了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理论,因而体谅模式在当代德育理论界独树一帜,为人注目。

(二)“学会关心”德育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

麦克菲尔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并没有提出十分明确的理论假设,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诸多论述中小探如下:1、“在学会关心体谅模式中,道德教育被认为是包括了整个人格教育”。麦克菲尔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能深思熟虑地考虑别人的意见,察觉别人的感觉而与人和谐相处,能时常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这不只是一种思维方式,而是道德风格,它不光是理智上的,而是深植于整个人格之中。 2、“学会关心”体谅模式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广阔基础,将道德教育作为整体个性和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道德教育不应该降低到仅仅分析规则和禁令上,相反应集中在研究一个自身或其他人有关联的一般作风上”。 3、“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与他人友好相处,爱或被爱,帮助人们去满足这种需要是德育的首要职责。”4、“青少年对人际和社会问题的反应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社会试验期”。学校德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成熟的社会判断力和行为的发展。简要地说,成熟就是具有创造性的关心。5、“品德是感染来的而非直接教来的,在引导学生关心人、体谅人的人际意识中,重要的是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以及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

(三)“学会关心”体谅模式的内容

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1967-1971年间,麦克费尔以问卷、访谈等方式对800多名12-18岁的英国中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青少年学生对于人际关系中奉行坦率、互惠和关心等处世原则的反应相当积极。麦克费尔指出当代学校过于强调积累知识了,以致过于忽视解决人的个性和社会关系的问题,当代学校德育应当正视这个现实,改革德育。

2.道德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麦克费尔认为,关心人和体谅人的品性是道德的基础和核心。他说:“为别人而活,是回报性的和有动力的,而且在真正意义上可以说是为自己而活。”一个有道德的人能深思熟虑地考虑到别人的意见,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觉察别人的感受而与人和谐相处,这不只是一种思维方式,而是道德风格。一言以蔽之,道德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并在关心体谅人中获得快乐。

3. 角色尝试有助于青少年敏感而成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青少年需要成年人和同伴的体谅和关心,也有体谅人和关心人的需要,麦克费尔根据学生所提出“好事”和“坏事”,设计了一些人际和社会情境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回答。如:“一个跟你同岁而且要好的男孩或女孩,因为你不知道的原因显得心烦意乱。你怎么办?”麦克费尔把多达十一种反映归纳为三类:不成熟反应、试验性反应、成熟性反应。“而在所有反应中,成熟而富有想象力反应,以有独特性地、公平而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为特征,体现出一种帮助遇到困难的人形成解脱社会困难地富有意义的办法的个人倾向和能力,即一种创造性的关心。”这也正是学会关心的目标。

(四)麦克菲尔和他的同事致力于发展“教学生如何关心”的学校德育模式,这种模式包含以下特征:

1.教育并不意味着教人知道他们不知道的东西,而意味着当他们不知道如何做的时候教他们怎样做;2.道德教育要把气质修养和行为举止塑造与发展时道德判断力结合起来;3.在关心他人的生活中学习,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是无法替代的重要德育方法;4.创造一个符合关心人的课堂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

麦氏认为,上述几方面是相互作用于德育中,不可能分开的。在麦氏的德育模式看来,任何富有成效的教育本身就是学会关心,因为它的行为体现了关心人的生活方式,符合人性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乐于接受它。体谅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表明,关心的方式是愉快的方式。没有任何理论能以这样直接的方式提出这种主张。

(五)“学会关心”体谅模式的实践:《生命线》课程

麦克费尔根据学生记述的“好事”和“坏事”,提炼出许多典型的人际——社会情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出《生命线》(Lifeline)丛书以及《学会关心》(Learning to Care)的教师参考书。《生命线》丛书是体谅模式实践的核心,麦克费尔要求学生善于理解和体察他人的需要、兴趣和情感,关心他人的学习、生活与工作,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即站在当事者双方的立场上进行考虑,或从旁观者的角度来思考,有的还从同学关系、种族、文化、政治冲突等矛盾分歧设计情境。

第二部分是“证明规则”。这部分针对学生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启发学生讨论法律、常规、原则、社会准则等内容,对不同规则的冲突或规则同自己爱好的冲突进行分析。采用的方式,仍然是设置情境、提问、角色扮演。

第三部分是“你本该做什么”。这部分内容是设置以历史事件为基础的道德困境,让学生在戏剧性的道德困境面前思考分析。

由于这种模式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实际效果,因此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广泛欢迎。目前这种体谅模式采用的教材在英国和北美以各种版本出版,历年不衰。

二、“学会关心”体谅德育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在德育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客观地了解、学习和借鉴其它国家学校德育实践模式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使我们在进行德育的横向比较中清楚地看到我国的德育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定位,更有助于改进完善我国现存的德育体系而创建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模式。体谅模式虽然在欧美学校经过实践确有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并不意味着在我国也是“万能钥匙”。下面就必要性、可能性、适应性、可操作性等问题谈一谈该模式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启示。

(一)关于必要性问题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前普遍实施的是德育接受模式。“该模式有两个典型特征:一为具有系统的学校德育课程和教材;二为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讲解,学生则进行理解、记忆和实践”。尽管学术界和部分学校的德育实践已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改革探索,但至今,大体上我国的德育模式仍旧具备着德育接受模式的一些特征。而体谅模式在承认学校德育专门课程的前提下,强调道德教育应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思考为基本手段,由老师向学生提供道德情景,并以学生为主展开角色扮演、讨论,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冲动和深刻反思的机会,促使他们进行道德行为实践,可视为德育发现模式的典型。从德育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