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5篇《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文题为后人所加。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课前预习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
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
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
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2.请学生翻译。
(一人译一句)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完成目标1)(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孙权劝学》的核心思想,即知识无止境,不断进取。
2.能够分析文中各段内容,理解文中难以理解的古汉语。
3.能够通过理解文中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主动探究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能够正确理解《孙权劝学》的核心思想,即知识无止境。
教学难点:能够分析文中各段内容,理解文中难以理解的古汉语。
(三)教学方法1.导入活动:老师先简要谈论一下知识无止境这个概念,然后教师可以询问同学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2.课堂讲解:老师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示例和图片,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讲解《孙权劝学》的核心内容。
3.课堂讨论:老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思考方式,自由发言,探讨自己对《孙权劝学》的思考和看法。
4.小组合作:根据《孙权劝学》的内容,老师设计小组合作的任务,让同学们在小组内彼此讨论学习方法,据此形成学习笔记并互相交流。
5.个体微创新:可以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孙权劝学》的基础上推广一些优秀学习方法,发挥个人特长,并进行分享。
6.整合概括:老师可以要求同学们尽可能的在自己的学习成果中,整合概括自己在这次教学中学到的东西。
(四)教学过程1.整体把握1)课前预习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心来进行阅读,思考问题和计划自己的疑问2)文本初读:指导学生粗略阅读《孙权劝学》,全面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全篇构思框架3)文本深化阅读:指导学生开始发现文章的核心思想,并通过分析文中的概念和句式,理解语言的难度2.核心实践1)听讲讲解:讲解《孙权劝学》的背景、前因后果、重要性,并引导学生进行有益规划思考2)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文中不好理解的古汉语,并探究其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文意。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中人物语言的情味。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o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中主旨。
2.教学难点o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理解吕蒙的变化及原因。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3 分钟)•讲述三国时期的一些故事,引出孙权劝学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三)疏通文意(15 分钟)•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提出疑难词句。
•教师解答疑难,重点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四)课堂小结(5 分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整理文中的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 分钟)•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回顾上节课的重点文言知识。
(二)分析人物形象(15 分钟)•引导学生分析孙权、吕蒙、鲁肃的人物形象,从他们的语言、动作等方面入手。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三)探究主旨(10 分钟)•提问:孙权劝学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归纳主旨。
(四)课堂小结(5 分钟)•总结全文内容和主旨。
•鼓励学生多读书,不断学习进步。
五、作业安排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写一篇关于“学习的重要性”的短文,不少于300 字。
六、板书设计文言字词:1.实词2.虚词3.句式人物形象:1.孙权:善劝、关爱下属2.吕蒙:知错能改、勤奋好学3.鲁肃:爱才、敬才主旨: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文中的文言知识,对人物形象和主旨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讨论的效果还不够理想,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引导和监督。
同时,对于文言文的朗读指导还可以更加细致,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言文的韵味。
《孙权劝学》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孙权劝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孙权劝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孙权劝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是一篇关于教育的佳文。
它主要讲述了孙权劝诫自己的儿子,要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出息。
这篇课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是中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
通过对《孙权劝学》的研读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所传达的教育理念和人生态度,将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这篇课文有效地传达给学生,使他们理解并领悟到其中的真谛,是我们这篇文章所要探讨的内容。
一、教材内容分析1.故事背景《孙权劝学》主要是讲述孙权劝诫自己的儿子,要好好读书,学会做人,将来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孙权是东吴的开国皇帝,曾经在一次战役中被孔明擒获,但孔明出于忠诚,将孙权送回家。
孙权为此非常感激,于是在孔明的建议下,决定将儿子孙登送到孔明那里读书,并向孔明请教如何教育孩子。
孔明告诉孙权,要用温和的语言和孩子沟通,并要注重品德和知识的培养。
孙权在孔明的教育下,成功地将自己的儿子送到了名校读书,成为一位有理有品的人才。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教育应该从小就开始,父母和老师的爱与教育是孩子成长成才的保障。
2.文章结构《孙权劝学》文章结构简单,分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强调了不同的教育观念。
一是通过女儿的示范,说明读书的重要性,二是通过以孙登的行为来告诫孙权要注意教育方法,三是通过孙权自己的行动来说明,只有具有扎实知识和高尚品德的人,才能够胜任天下重任。
整篇文章,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3.文化内涵《孙权劝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如敬老尊师、谦虚谨慎、勤能补拙、学以致用、品德求精等等。
这些价值观念、教育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学生的今后成长和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研读,了解古代故事《孙权劝学》的故事内容和情节。
《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1、《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⑴ 了解、作品及相关背景。
⑴ 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能力目标⑴ 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⑴ 对比阅读,理解《孙权劝学》与《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2、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味利用对话组材的妙处。
【教学难点】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的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韵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方法】1、朗读法。
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散读,分角色朗读等。
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描写,最终实现美读课文。
2、竞赛法。
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包括辨字音、析词义、翻译等,分步落实文言知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3、文言文五步阅读法。
初读课文,正音正字;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清文章背诵思路;品读课文,赏析本文言简意丰的对话美;悟读课文,体验反思。
4、比较阅读法。
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与《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品读课文,赏析文章意简意丰的对话美,指导学生美读课文;体验反思,本文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对比阅读,比较本文与《伤仲永》的异同,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同学们,你想知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吗?今天,我们学习的《孙权劝学》会满足你的求知欲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 3.15《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孙权劝学》教学目的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难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司马光及《资治通鉴》(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3)文中主要人物简介孙权(181-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据有江东。
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陈寿对其评价为:“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 《三国志》 ; 曹操则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吴历》吕蒙(178-219) ,东吴国大将,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阳)人。
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
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
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
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
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
三国时吴王的得意谋臣,倍受赏识。
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
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
2024年初一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原文及教案
2024年初一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原文及教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并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孙权的劝学方法及其对现代学生的启示。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及成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品质。
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熟读背诵。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生字词及成语的掌握。
2.教学难点:孙权劝学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对现代学生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孙权的画像,简介孙权的生平及其劝学的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查阅字典,理解生字词及成语的含义。
3.课堂讨论教师提问:孙权为什么要劝学?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4.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孙权的劝学方法:以身作则、耐心指导、因材施教等。
学生举例说明孙权劝学的效果:鲁肃的转变。
5.案例分享学生分享自己或他人的学习故事,讨论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点评,强调学习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6.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孙权的劝学方法对现代学生的启示。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制定改进措施。
四、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3.思考孙权的劝学方法对个人的启示,下周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孙权劝学》的内容,掌握了孙权的劝学方法,并从中获得了学习的启示。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训练。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附:《孙权劝学》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3)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内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孙权的劝学行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例如: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探讨孙权劝学的现代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孙权劝学》是一篇典型的文言文,它以古朴典雅的语言,传达了学习的道理和智慧。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它对我们传承文化、提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孙权劝学》这篇课文。通过分析孙权的劝学策略,了解他在文章中如何运用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学习并运用这些论证技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辩论活动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孙权劝学》在现代学习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此外,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的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小组在展示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如何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学生在联系实际生活时,对于孙权劝学的现代意义理解不够深刻。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我将在教学中加入更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五篇】
【导语】本⽂选⾃《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撰《资治通鉴》的⽬的是想让后⼈通过历的⼀些的失吸取教训从⽽更好的治理国家。
⼩编整理了七年级下册语⽂《孙权劝学》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导⼊。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孙权劝学》它选⾃《资治通鉴》,同学们先看⼀下《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
关于司马光,同学们都知道他砸缸的故事,下⾯再了解⼀下。
⼆、感知课⽂ 1.学习⽂⾔⽂最重要的是朗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下⾯⽼师读⼀下,同学们要听准字⾳、停顿。
2.好,请同学们看⼤屏幕,看看这⼏个字怎么读。
3同学们,该你们来朗读了!千万要注意读准字⾳,还要把握好节奏。
4.好,下⾯谁愿意给⼤家展⽰⼀下你的朗读才能啊? 5.下⾯,让我们来了解⼀下⽂章⾥的⼈物! 孙权(182-252)即吴⼤帝。
三国时吴国的建⽴者。
字仲谋,吴郡富春⼈。
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政权,据守江东。
208年与刘备联合,⼤败曹操于⾚壁。
222年夷陵战役,吴军⼤败蜀汉军队。
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吕蒙(178-219),字⼦命,三国时吴国名将。
安徽⾩南⼈,少依孙策部将邓当。
邓当死代领其军。
后从孙权攻占各地。
曾随周瑜、程普等⼤破曹操于⾚壁。
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占领荆洲。
不久病故。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字⼦敬,临淮东城⼈。
出⾝⼠族,为孙权所敬重。
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破曹军于⾚壁。
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6.理清了⼈物关系,下⾯我们来疏通⽂意。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来疏通课⽂,有问题尽量在⼩组内解决,若组内有疑难,则提出来全班解决。
有哪个词哪句话不理解,提出来 请同学们看⼤屏幕。
还有两个成语出⾃本课,看⼤屏幕;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的⼈. ⽬相看): ⽤新的眼光来看待.希望同学们能把它们积累下来,并熟练运⽤。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孙权劝学》的文化背景,阐释文章主题。
2. 掌握古汉语中的词语和用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文献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孙权劝学》的文化背景及文章主题。
2. 词语的解释、用法及相关文化内涵。
3. 文献分析方法及文章评价。
4. 道德教育及自我约束、自我激励。
三、教学步骤1. 课前导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和他人的学习状态和习惯,讨论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2. 文本阅读与解析(1)师生共读《孙权劝学》,讨论文章主题和情节,尝试解释古语词语。
(2)请学生自主分组阅读,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讨论文章的文献价值和评价。
3. 词语与语言运用(1)导入关键词——勤学、自强不息、立志远大、崇尚佳声。
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出处及文化内涵。
(2)学生利用电子工具,搜索相关的文献资源,加深对相关词语的理解。
(3)学生在小组内,采取角色扮演或是小型辩论等方式,主动运用新学词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4. 道德教育(1)让学生通过阅读孙权的“劝学”描写,进一步了解到尽职尽责和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2)让学生分别列出自己的长期和短期学习目标,并制定可行的执行计划,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激励以及约束行为,稳步提高学习水平。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孙权的劝学理念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更加懂得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法。
可以从教学收获中发挥出实际的作用。
同时,也希望学生在学习《孙权劝学》的过程中,能够探究出文化背景与语言特点之间的关系,并将文化内涵和人生启示内化为自己的日常处世方法和学习态度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深入了解《孙权劝学》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学习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读物阅读与解析环节中,学生通过讨论和解释古语词语,深入挖掘了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了阅读和文献分析能力。
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案教学设计1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复习并掌握有关“lecture, director, textbook, scholarship, graduate, institution, accurate, reputation, intelligent, instruction, improve, talent”单词的拼写、读音及基本用法。
2)掌握本文中含有较高难度词汇的表达方式,加深理解文章。
2、过程与方法1)学生了解“孙权劝学”的背景及其主张,并思考自己对学习的态度和行动。
2)学习阅读、理解优美英文诗歌及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学习的态度的思考,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自我教育意识。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共鸣,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让学生了解孙权劝学的背景及其主张。
2)帮助学生学习阅读、理解优美英文诗歌及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2、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含有的较高难度词汇的表达方式。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共鸣。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与学生共同思考“学习”的概念,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出“学习”的含义,并要求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学习”。
2)提出问题:你对学习有什么看法?你是否认为学习是一件无聊的事情?Step 2 孙权劝学1)老师简要介绍孙权劝学的背景,将孙权劝学的立意与学生成长相联系,说明他的劝学主张的现实意义。
2)让学生听播放读本文孙权劝学的英文原文,了解其主张,并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述。
Step 3 诗歌朗读1)让学生听录音,并跟读诗歌。
老师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注重语音语调的语感醇和度。
2)让学生阅读诗歌,老师逐步分析让学生领悟,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从中领悟到故事,领悟到文化,领悟到内心的情感,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
初中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3篇初中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语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
而智出学海。
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读课文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3.找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限制语气)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理解课文大意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本文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
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
提示:①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②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孰若孤(谁、比得上)5.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四、精读课文1.整体感知课文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
2.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孙权劝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孙权的生平和事迹,理解他对学习的重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孙权劝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难点:(1)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孙权的生平和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劝学”是什么意思?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文言文断句练习。
(2)学生进行课文翻译练习。
四、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孙权劝学》。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确保他们能够跟上课程进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孙权的形象和时代背景,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对比教学:将《孙权劝学》与其他相关文章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特点和价值。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孙权劝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孙权劝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孙权劝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孙权劝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孙权劝学》的作者、背景、内容,理解劝学的意义和价值。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在阅读中了解古代文化,掌握古代经典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通过写作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孙权劝学》的作者、背景、内容,学习古代阅读方法和技巧,领悟劝学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对于古代经典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让学生在写作中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入故事、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
2. 对话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实践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写作、朗读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和阅读技能。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 分钟)通过介绍《孙权劝学》的一些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对于古代经典文化的兴趣。
2. 阅读课文(15 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孙权劝学》的全文,并进行逐句解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同时提出一些问题,与学生展开互动。
3. 小组讨论(20 分钟)按照小组分组,让每组学生对于《孙权劝学》的不同部分进行深入讨论,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观点和方法。
4. 朗读训练(15 分钟)通过朗读《孙权劝学》的一些片段,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掌握古代经典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写作活动(30 分钟)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进行写作。
题目可以是对于《孙权劝学》的理解、对于劝学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等等。
6. 总结(5 分钟)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并进行问题回答和梳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领悟《孙权劝学》。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孙权劝学教案
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掌握“务、博士、见、及、更”等文言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意。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道理。
【情境导入】同学们,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定有非凡之处,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
(板书文题:孙权劝学)【新课解读】一、初读感知1.听录音,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节奏。
3.自由朗读,读得流畅。
读出人物的语气。
4.梳理文意,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的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先在小组内,最后全班交流不懂的句子。
例: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事务多,哪里比得上我?)5.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每个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明确:孙权——语重心长、果断;吕蒙——自豪;鲁肃——真诚。
二、整体感悟1.教师提问:本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学生再读课文,理清内容,概括层意。
明确:(学生自愿发言,教师引导、归纳)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图示如下:孙权劝学吕蒙辞学——就学鲁肃大惊——结友三、研读探究1.教师多媒体出示研讨问题,学生齐读“孙权劝学”部分,然后小组内交流探讨教师出示的问题,最后教师提问、明确:(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明确: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明确: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厉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明确: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其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把握文章的大意。
(3)了解孙权的生平事迹,理解他劝学的背景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孙权和《孙权劝学》的背景。
(2)通过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共同解决问题。
(3)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惜时间的观念,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孙权和《孙权劝学》的背景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对孙权劝学的深刻含义的领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孙权劝学》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孙权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孙权和《孙权劝学》的背景。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共同解决问题。
(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2)教师讲解孙权劝学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领悟。
5. 朗读和背诵:(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背诵课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知识点。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孙权劝学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2.品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3.体会文章精炼传神的语言。
二、教学过程
后附(课堂模式思路)+原文
翻转课堂的授课思路
一、课外翻转
学生自学任务单+微视频
二、课内授课思路
(一)反馈+示疑
(二)助学任务单+课内微视频
看微视频+小组讨论+集中解决
2.回归师生对话,探寻语言本真。
课文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
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案(7篇)
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案(7篇)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案1教学目的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__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重点:(1)学习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__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课文。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课文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把握作者生平、作品及相关背景资料。
3.把握文章内容,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2.对比阅读,理解《孙权劝学》与《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2.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味利用对话组材的妙处。
教学难点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的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韵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设计思路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品读课文,赏析文章意简意丰的对话美,指导学生美读课文;体验反思,本文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对比阅读,比较本文与《伤仲永》的异同,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法。
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散读,分角色朗读等。
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描写,最终实现美读课文。
2.竞赛法。
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包括辨字音、析词义、翻译等,分步落实文言知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3.文言文五步阅读法。
初读课文,正音正字;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清文章背诵思路;品读课文,赏析本文言简意丰的对话美;悟读课文,体验反思。
4.比较阅读法。
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与《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媒体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同学们,你想知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吗?今天,我们学习的《孙权劝学》会满足你的求知欲的。
设计(二):前面我们学习了《伤仲永》一文,文章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古人学习,才略有了惊人长进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设计(三):同学们,也许你因为贪玩耽误了学习,你感到困惑;也许因为基础差,你掉队了,你感到失望……没关系,三国时期的吕蒙会告诉你该怎么办。
设计(四):“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可以改变人,知识能够塑造人。
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吕蒙就是一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多媒体显示:三、整体把握文意,背诵课文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多媒体显示:请一名学生认读,如有错误,由其他同学订正,再指定一名学生领读两遍。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2)小组竞赛,共分3轮竞答,第1轮翻译课文,第2轮认读课文,第3轮文言知识大会战。
第1轮:翻译课文把学生分为两大组,每组任选一名代表,口头翻译课文,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底分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
从开头到“蒙乃始就学”,由第一小组选代表翻译,第二组成员补充纠正,质疑评价;从“及鲁肃过寻阳”到“结友而别”,由第二组选代表翻译,第一组成员质疑评价。
第2轮:认读课文多媒体显示:底分仍为100分,比赛方法同上,两组选代表各认读一遍,每错一处扣10分。
第3轮:文言知识大会战多媒体显示:底分仍为100分,错一处扣10分。
明确:①卿:古代君称臣或朋友之间爱称,相当于“你”,这里指吕蒙。
孤:古代王侯自称。
当涂:当道、当权。
见事:认清事物。
涉猎:广泛浏览和学习。
更:重新。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
辞:推托。
过:到。
就:从事。
见:了解。
②博士:(今)一种学位名;(古)当时专指负责经学传授的学官。
往事:(今)过去的事;(古)指历史。
③当正在应当就从事完成意主旨,中心意思神情名名字说出④a: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注意语序)b: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注意“邪”,表反问,译作“吗”)c: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注意“耳”,表限止语气,译作“罢了”)d: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e:士别三日,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了,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注意“乎”,表感叹)f: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3.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背诵课文。
(1)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学生明确: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以至于令鲁肃叹服不已,并且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2)理清背诵思路。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本文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生2:我想用“学”一字作一线穿珠式的概括,即“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
生3:文章是用对话组材,借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的,抓住“劝”“议”即可。
教师评议:同学们的说法都有道理,请大家任选一种作为思路提示,尝试背诵全文。
(3)学生齐背课文。
四、研讨与赏析1.赏析本文言简意丰的对话美。
学生品味文章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这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然后自由发言。
生1: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又不失人主身份。
生2:鲁肃叹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在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生3:吕蒙味学,“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
选一位同学范读课文。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
甲同学扮演孙权,乙同学扮演鲁肃,丙同学扮演吕蒙。
读毕,其余同学评议:孙权谆谆告诫,应读得语重心长;鲁肃惊异、赞叹,应读出情不自禁的神态;吕蒙显得自得、自豪,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不同的个性、情趣。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教师提问:吕蒙由不学到学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发?学生思考,踊跃发言。
生1: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读书可以改变人生,非学无以长才。
生2: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
生3: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开卷有益”是良言。
生4: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生5: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成长。
教师评议学生发言,赞赏中略含期盼,给他们成长的信心。
六、延伸拓展1.学生齐背《孙权劝学》。
2.学生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学生背诵《伤仲永》。
明确:《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篇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吕蒙接受孙权劝告,在繁忙的军务之余,读书学习,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
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后变得平庸无奇。
《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语言描写生动。
另外侧面描写也很突出,以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表现了吕蒙学有长进。
《伤仲永》借事说理,生动具体地阐述了作者的才能观。
文章叙议结合,道理蕴含在叙事之中。
七、布置作业1.有两则成语典故涉及到本文,你知道是哪两则成语吗?请解释成语的意思并造句。
(提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2.将下文与《孙权劝学》一文中的“及鲁肃过寻阳……结友而别”一段作比较阅读,说说两文的异同。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
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鲁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参考答案:1.吴下阿蒙:吴下指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刮目指擦眼睛,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2.相同点:都写出了吕蒙的变化及鲁肃的赞叹之意。
不同点:①课文主要是记言,而本文则既有语言,又有人物的动作及心理描写。
②课文突出的是吕蒙的变化,而本文还表现出了鲁肃对吕蒙的态度由轻视而叹服的变化。
③课文略去了两人谈话的内容,此处作了清楚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