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9课离骚节选教学案苏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苏教版《离骚》(节选)教案

苏教版《离骚》(节选)教案

苏教版《离骚》(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 .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一、对联导入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二、读《离骚》1、听朗读正音2、自由朗读读顺3、接龙朗读,读清三、说《离骚》1、读后觉得《离骚》有什么特点,学生说一说。

由此引入楚辞的介绍。

2、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解《离骚》1、学生根据文章描绘屈原的外貌。

《离骚》涉及屈原外貌的主要是第三、四节,学生描绘过程中重点解析此两节。

学生释义,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并且出示屈原图片。

大声朗读,读好。

当场背诵。

2.学生说说所了解的屈原,教师补充。

由此引入第一、二节的学习。

学生翻译,教师幻灯出示译文。

大声朗读,读好。

当场背诵。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

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

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

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离骚(节选)》学案3(学生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离骚(节选)》学案3(学生版)

《离骚(节选)》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背诵默写全文。

一、重点虚词:(提示:辨析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以①惟庚寅吾以.降________________②肇锡余以.嘉名________________③又重之以.修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纫秋兰以.为佩________________⑤乘骐骥以.驰骋兮____________________⑥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2)之①帝高阳之.苗裔兮________________②又重之.以修能_____________③恐年岁之.不吾与___________________④夕揽洲之.宿莽_______________⑤恐美人之.迟暮________________(3)其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阅读:(一)朗读屈原《离骚》结尾“乱曰”部分并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注解:彭咸:传说是殷代贤臣,因为讽谏君主不被听从,投水自尽。

(翻译:算了吧!国家缺少忠良没人理解我,又何必深深地怀恋故都。

既然不足以一起推行美政,我将追随彭咸去他的居处!)4、最后一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二)阅读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节选),完成文后各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解释下列词语。

方正:穷:_信:___ 约: ___微:_______ 廉:____3.翻译下列语句: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离骚(节选)》精品课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离骚(节选)》精品课件

4.《离骚(节选)》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提示:塑造了一个代表着美好和正义,有着远大 理想的忠君爱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从第一句“帝高 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 述自我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 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 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 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父亲据卦肇赐以美好的 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
第二专题 离骚(节选)
课文导入
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个人物有关?
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屈原)
1பைடு நூலகம்2
3 4 5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重难点解析 课文小结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 《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 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3.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 热情。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中秦国最强,楚国最大,齐 国最富。屈原因为有杰出的政治才能而受到楚怀王的 重用,但当时楚国的奸臣当政,以上官大夫为代表的 贵族势力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怀王昏庸,不辨忠 奸,逐出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过程中,屈原没有一刻 不忧心国事,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就 是《离骚》。
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 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作者对这些美 好事物不只是停留在客观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 追求融入其中,通过美好的事物来体现自己的理想、 追求和不悔的斗志。
3. “兮”字在诗中有哪些作用? 提示:“兮”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相 同:用在句中,表延长声音;用在句间,表语意未完; 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节选部分看,均用在句间, 表语意未完,待下句补充。从句式角度看,本诗打破了 《诗经》的那种以四言诗为主的限制,大大增强了诗歌 的表现能力。

[k12精品]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9课离骚节选教学案苏教版必修4

[k12精品]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9课离骚节选教学案苏教版必修4

第9课 离骚(节选)(一)作者简介(二)人物轶事屈原隐居花园洞屈原遭到奸臣陷害被流放,从荆州过长江,渡洞庭,经常德,到汉寿,出十里柳溪到桃江羞山,寻访隐居在羞山的楚狂陆接舆遗踪,留下了“接舆髡首兮”的诗句。

进入桃花江后,屈原弃舟登岸,骑马沿着望浮古驿道的崎岖山路继续南行,“旦余济乎江湘”,“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在桃江停下流浪的脚步。

在今天的桃江花园洞村,留下了许多屈原隐居的传说和遗迹。

村口的“下马坪”和“下马石”是客人拜访三闾大夫下马的地方,村后有为纪念屈原而取名的“端阳山”,村里有多处“三闾桥”。

在杨家仑的山腰处有“屈女墓”,当地群众称“屈原小姐”墓,相传屈原的宝剑给爱女绣英陪葬,有四块金砖垫棺;墓在竹林中,竹叶盖满芳冢。

据传还有“鸟嘴山”,是屈原养鸟的地方,“鸭嘴塘”是屈原养鸭的地方,“放牛冲”是屈原养牛耕作之地。

屈原酷爱兰花,读书写作之余,种了很多兰花,“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离骚》),相传“花家坪”就是他的花圃。

屈原种下的兰花代代相传,如今,花家坪已成为兰花种植基地,所培育的兰花品种繁多,优雅芳香,闻名海内外。

屈原隐居在花园洞,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创作了不朽的诗篇。

《离骚》中很多诗句直接描述了桃花江一带的风物。

如“黄荣可以盈室兮”,“荣”音“绿”,就是桃花江山中到处都有的淡竹叶;还有“荪”,溪荪,就是溪边长的石菖蒲;“摘琮枝以为羞兮”,羞,通“修”,即腊肉;“户服艾以盈要兮”,则是典型的益阳、桃江风俗。

楚地尚巫,千百年来在益阳民间都有“收魂”的风俗。

屈原受这种风俗的影响,在去往汨罗投江明志之前,为自己写了《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魂兮归来哀江南!”(一)背景链接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至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离骚(节选)》导学案(教师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离骚(节选)》导学案(教师版)

《离骚(节选)》优教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3.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

【学法指导】学习本文,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的丰富内涵,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活用现象、通假字及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然后做到正确朗读一、关于屈原屈原,名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时代)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_____________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____________。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_____________,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流离于____________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____________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________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创作的作品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篇)、《____________》(9篇)、《____________》,凡23篇。

其中,《___________》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离骚》节选部分;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掌握诗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比兴手法、象征意义和修辞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领悟诗中体现的忠诚、正直、坚守信念等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德。

二、教学重点1. 《离骚》节选部分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诗中难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分析诗中的比兴手法、象征意义和修辞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比兴手法、象征意义和修辞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离骚》的作者、背景和诗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离骚》节选部分,注意读音和节奏,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比兴手法、象征意义和修辞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领悟诗中体现的忠诚、正直、坚守信念等优秀品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亮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内容1. 深入学习《离骚》节选部分的比兴手法,探讨其艺术效果。

2. 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理解其深层含义。

3. 研究诗中的修辞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如注释、译文、鉴赏文章等。

2.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苏教版《离骚》(节选)教案

苏教版《离骚》(节选)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离骚》节选部分;(2)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坚守信念,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离骚》节选部分;(2)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离骚》的象征、隐喻手法;(2)深入理解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离骚》的创作背景及作者屈原;(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离骚》节选部分,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屈原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离骚》中的象征、比兴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离骚》中的重点词语、句子;(2)深入剖析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5. 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离骚》的韵律特点;(2)欣赏《离骚》中的比兴、象征等手法;(3)感受诗歌的美学价值。

6.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怀;(2)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离骚》节选部分;3. 思考《离骚》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3. 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9离骚(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4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9离骚(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4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离骚》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离骚》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在基础知识讲解环节,我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了《离骚》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辅助以图表和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觉得这部分的内容学生们掌握得比较好,他们在后续的案例分析中也能够运用这些基础知识。
在案例分析环节,我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也能够深入地探讨这些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我觉得这个环节的设计比较成功,它让学生们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小组的讨论比较热烈,而有些小组则显得有些冷清。这可能与我分组的方式和对小组讨论的引导有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分组的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同时,我也需要加强对学生讨论的引导,提出更具挑战性和引导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确保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分组讨论和分享。可以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舒适的座位和适当的书写工具,以便学生能够在讨论中充分交流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可以准备展示板或白板,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展示和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5.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多媒体演示和播放相关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吸引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高中语文9离骚(节选)》的教材或学习资料,以便他们能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离骚(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背景、作者屈原及楚辞的特点;(2)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想象奇特、手法巧妙等;(3)能够鉴赏《离骚》中的关键意象,体会其丰富的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2)学会从不同角度、层次进行分析,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离骚》的背景、作者屈原及楚辞的特点;2. 《离骚》的艺术特色分析;3. 《离骚》中的关键意象鉴赏。

三、教学难点1. 《离骚》的艺术特色解读;2. 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屈原及楚辞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节选),理解文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想象奇特、手法巧妙等。

4. 课堂讲解:讲解《离骚》的背景、作者屈原及楚辞的特点,解答学生疑问。

5. 关键意象鉴赏:分析《离骚》中的关键意象,如美人、香草等,体会其丰富的内涵。

6.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离骚》(节选),加深对文本的理解;3. 收集其他楚辞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了解楚辞的特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3. 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离骚》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离骚(节选)》课件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离骚(节选)》课件1

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 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 楚国的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 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 歌》、《九章》等。
文体知识
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等诗人
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 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这些诗歌 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 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湖北秭归
屈 原 墓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和楚辞的地位。 2.把握文本中比喻的思想内涵。 3.领悟文本的思想感情,体会屈原的高尚 情操和忧国情怀。 4.背诵全文。
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屈原(约前 339 —约前 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 平,字原 ,又自云名正则 ,字 灵均。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 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 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
第三专题 Leabharlann 骚(节选)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课文小结 布置作业
? 他 请你猜猜 是谁
何处招魂? 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 湘流应识九歌心。
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
沉思高举洁白清忠, 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屈原!
[]
屈 子 行 吟 图
明 陈 洪 绶 绘
屈 原 雕 塑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理想……
第二部分: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 高自身修养的嘉德美行。
思考:这一段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什么特点?
写作特色
本诗在体裁上有什么特点?
A、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 体制,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
B、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 “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 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 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9课 离骚(节选)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4-苏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学案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9课 离骚(节选)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4-苏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学案

第9课离骚(节选)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那么,字灵均。

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某某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X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X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主要作品《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卜居》。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评价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我国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二)人物轶事屈原隐居花园洞屈原遭到奸臣陷害被流放,从荆州过长江,渡洞庭,经某某,到汉寿,出十里柳溪到桃江羞山,寻访隐居在羞山的楚狂陆接舆遗踪,留下了“接舆髡首兮〞的诗句。

进入桃花江后,屈原弃舟登岸,骑马沿着望浮古驿道的崎岖山路继续南行,“旦余济乎江湘〞,“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在桃江停下流浪的脚步。

在今天的桃江花园洞村,留下了许多屈原隐居的传说和遗迹。

村口的“下马坪〞和“下马石〞是客人拜访三闾大夫下马的地方,村后有为纪念屈原而取名的“端阳山〞,村里有多处“三闾桥〞。

在杨家仑的山腰处有“屈女墓〞,当地群众称“屈原小姐〞墓,相传屈原的宝剑给爱女绣英陪葬,有四块金砖垫棺;墓在竹林中,竹叶盖满芳冢。

据传还有“鸟嘴山〞,是屈原养鸟的地方,“鸭嘴塘〞是屈原养鸭的地方,“放牛冲〞是屈原养牛耕作之地。

屈原酷爱兰花,读书写作之余,种了很多兰花,“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离骚》),相传“花家坪〞就是他的花圃。

屈原种下的兰花代代相传,如今,花家坪已成为兰花种植基地,所培育的兰花品种繁多,优雅芳香,闻名海内外。

屈原隐居在花园洞,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创作了不朽的诗篇。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离骚节选教案4苏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离骚节选教案4苏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离骚节选教案4苏教版必修3•点击学习目标▲知能目标1 •体会诗歌中移情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2•了解《离骚》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理解节选部分的主旨。

3.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色彩。

▲情感目标1.感受诗人在述怀反省中表现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2.感受诗人行为高尚、品格圣洁、忧国忧民的完美形象。

▲重点难点1.体会诗中运用形象的比喻、瑰丽的想象、绚烂的文采表达诗人炽热的感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理解屈原的精神表现和诗人讴歌、追求的政治理想。

3.文言词句的理解。

•刷新知识库存知识库存1.关于《诗经》屈原,名平,字原,又白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最伟大的爱国诗人,“楚辞”诗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

有深远的影响。

2.关于《离骚》楚怀王三十九年(前300年)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在汉北。

此间创作了《离骚》。

它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全诗373句,2490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鼎革图治的政治抱负和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炽烈感情,是我国浪漫主义长诗的鼻祖。

3.关于“楚辞”与《楚辞》“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一批楚国作家在学习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发展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地”,故谓之“楚辞”的一种诗歌形式。

《楚辞》则是由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宋玉等楚国作家作品的总集名。

4.关于“离骚”的含义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

班固在《离骚赞库》中释为“遭忧”。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

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苏教版《离骚》(节选)教案

苏教版《离骚》(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一、对联导入
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
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二、读《离骚》
1、听朗读正音
2、自由朗读读顺
3、接龙朗读,读清
三、说《离骚》
1、读后觉得《离骚》有什么特点,学生说一说。

由此引入楚辞的介绍。

2、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
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
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解《离骚》
1、学生根据文章描绘屈原的外貌。

《离骚》涉及屈原外貌的主要是第三、四节,学生描绘过程中重点解析此两节。

学生释义,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并且出示屈原图片。

大声朗读,读好。

当场背诵。

2.学生说说所了解的屈原,教师补充。

由此引入第一、二节的学习。

学生翻译,教师幻灯出示译文。

大声朗读,读好。

当场背诵。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离骚节选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 学案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离骚节选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 学案

离骚(节选)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

3、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

二、学习重、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3、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

三、知识积累1.走近作者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20世纪中期,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主要有:内政方面赞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划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

两度出使齐国。

屈原为实现楚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了广泛的同情。

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

顷襄王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

大约此时郢都在庄跻暴郢之后,“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

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

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

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屈原学识渊博。

他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历史传说,都很熟悉;对于春秋以来的各大国的历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也很了解;而对楚国先王的创业史,尤为精熟。

离骚节选苏教版教案

离骚节选苏教版教案

离骚节选苏教版教案教案标题:《离骚节选》苏教版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离骚节选》的背景和作者苏轼。

2. 理解《离骚节选》的主题和意义。

3. 分析《离骚节选》中的诗意表达和修辞手法。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介绍《离骚节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作者是苏轼,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

2. 提问:你们对苏轼和《离骚节选》有了解吗?二、学习背景知识(1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查找并分享苏轼和《离骚节选》的相关信息。

2.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他们所找到的信息。

三、阅读理解(15分钟)1. 分段阅读:将《离骚节选》分成若干段落,让学生轮流朗读每一段,并理解每段的大意。

2. 提问:根据学生的理解,提问关于文本内容的问题,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四、诗意表达和修辞手法(15分钟)1. 解释诗意表达:引导学生分析《离骚节选》中的诗意表达,如比喻、夸张、对比等。

2. 举例说明:以具体的诗句为例,解释其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这些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五、文学鉴赏(15分钟)1. 分析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讨论《离骚节选》的主题和意义,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2. 提问:诗歌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离骚节选》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展望: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欣赏苏轼的其他作品,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辅助工具:1. 《离骚节选》的教材或诗歌文本。

2. 学生分组的资料收集工具。

3. 诗歌鉴赏的参考材料和解析。

教学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的资料汇报和讨论表现。

2. 学生对《离骚节选》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展示。

3. 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回答和参与度。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离骚(节选)》9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离骚(节选)》9

《离骚》教学设计葛育希教学重点:1熟悉《离骚(节选)》的语言特点。

2感知《离骚(节选)》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1鉴赏《离骚(节选)》的浪漫主义表达方式。

2评价屈原的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人格情怀。

一、朗读导入-----感受“楚辞”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的离骚。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

《楚辞》既是指西汉刘向所编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也指屈原开创的一种新文体。

PPT: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也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

我们一齐读一读课文,感受下楚辞的特点。

字音都读准确,但没有读出离骚的节奏。

楚辞有内在的节奏感。

PPT:帝/高阳之/ 苗裔兮,朕/ 皇考曰/ 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 吾以降。

我们也来划一划节奏,自由地读一读,对比诗经四言的《氓》。

1说一说楚辞语言的特点。

【明确】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自由,多六、七言参差,多用“兮”字,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长篇铺叙,开“汉赋”先河。

四言比较规整,读起来比较短促。

楚辞体节奏不一,语气舒缓,以六、七言为主,兼及四、五、八、九言,介于诗和散文之间。

楚辞不叫“楚诗”叫“辞”,“辞”,辞赋,楚辞是辞赋的前身,开“汉赋”先河。

兮字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

二、文本研习——浪漫主义看吧,屈原确实很有才。

关于屈原的才华,司马迁在《屈原列传》里评价到: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出示译文: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

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一个记忆大师,外交达人啊。

2对于他的才能,屈原自己是何如评价总结的?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

【明确】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请生翻译。

我有很多美好的才能。

那么应该是吾既有纷之内美兮。

这样的表达和屈原的原句有什么不一样?强调内美的多。

很多很多啊,我的内美。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离骚(节选)》97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离骚(节选)》97

《离骚》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3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

【重点和难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学法指导】学习本文,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的丰富内涵,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活用现象、通假字及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然后做到正确朗读。

【知识链接】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其特点是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 离骚(节选)(一)作者简介(二)人物轶事屈原隐居花园洞屈原遭到奸臣陷害被流放,从荆州过长江,渡洞庭,经常德,到汉寿,出十里柳溪到桃江羞山,寻访隐居在羞山的楚狂陆接舆遗踪,留下了“接舆髡首兮”的诗句。

进入桃花江后,屈原弃舟登岸,骑马沿着望浮古驿道的崎岖山路继续南行,“旦余济乎江湘”,“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在桃江停下流浪的脚步。

在今天的桃江花园洞村,留下了许多屈原隐居的传说和遗迹。

村口的“下马坪”和“下马石”是客人拜访三闾大夫下马的地方,村后有为纪念屈原而取名的“端阳山”,村里有多处“三闾桥”。

在杨家仑的山腰处有“屈女墓”,当地群众称“屈原小姐”墓,相传屈原的宝剑给爱女绣英陪葬,有四块金砖垫棺;墓在竹林中,竹叶盖满芳冢。

据传还有“鸟嘴山”,是屈原养鸟的地方,“鸭嘴塘”是屈原养鸭的地方,“放牛冲”是屈原养牛耕作之地。

屈原酷爱兰花,读书写作之余,种了很多兰花,“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离骚》),相传“花家坪”就是他的花圃。

屈原种下的兰花代代相传,如今,花家坪已成为兰花种植基地,所培育的兰花品种繁多,优雅芳香,闻名海内外。

屈原隐居在花园洞,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创作了不朽的诗篇。

《离骚》中很多诗句直接描述了桃花江一带的风物。

如“黄荣可以盈室兮”,“荣”音“绿”,就是桃花江山中到处都有的淡竹叶;还有“荪”,溪荪,就是溪边长的石菖蒲;“摘琮枝以为羞兮”,羞,通“修”,即腊肉;“户服艾以盈要兮”,则是典型的益阳、桃江风俗。

楚地尚巫,千百年来在益阳民间都有“收魂”的风俗。

屈原受这种风俗的影响,在去往汨罗投江明志之前,为自己写了《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魂兮归来哀江南!”(一)背景链接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至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被放逐约九年之久。

在此期间,他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和缠绵悱恻的情绪,这时的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二)常识整理Ⅰ.文学常识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

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称“骚体诗”。

楚辞是发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

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造成起伏跌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创新和解放。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

Ⅱ.文化常识朕.皇考曰伯庸朕:本义为舟缝。

引申为迹象、征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朕”成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

[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虚词,把握文言句式。

2.了解楚辞的特点。

3.理解关键词语,感悟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诵读全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帝高阳之苗裔...兮之:结构助词“的”裔:名词,后代(2)朕皇考..曰伯庸皇考:对亡父的尊称(3)摄提贞.于孟陬兮贞:副词,正,当(4)惟.庚寅吾以降惟:句首语气词,无实义(5)皇览揆.余初度.兮揆:动词,思量度:名词,时节(6)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纷:形容词,众,很多,指美盛的样子(7)又重.之以修.能重:再,加上修:形容词,美好的(8)纫.秋兰以为佩.纫:动词,联缀佩:名词,佩戴在身上的饰物(9)夕揽.洲之宿莽揽:动词,采(10)日月忽.其不淹.兮忽:形容词,迅速的样子淹:动词,久留(11)惟草木之.零落兮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2)不抚.壮而弃秽兮抚:动词,循,握持(13)何不改此度.度:名词,法度(14)乘骐骥..以驰骋兮骐骥:名词,骏马,比喻贤智之臣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肇锡余以嘉名锡同赐,赐给(2)扈江离与辟芷兮辟同僻,幽僻(3)来吾道夫先路道同导,引导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纫秋兰以为..佩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2)春与秋其代序..古义:递相更替今义:代替序言的文章(3)恐美人..之迟暮古义:喻指君主;一说,美人是自喻今义:美丽的女子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名.余曰正则兮名:名词作动词,给……起名(2)字.余曰灵均字:名词作动词,给……表字(3)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美:形容词作名词,美德(4)朝.搴阰之木兰兮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5)夕.揽洲之宿莽夕:名词作状语,在黄昏(6)不抚壮而弃秽.兮秽:形容词作名词,秽恶之行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肇锡余以嘉名。

译文:一开始就赐给我美好的名字。

(状语后置句,状语“以嘉名”置于谓语“锡余”之后。

)(2)纫秋兰以为佩。

译文:把秋兰结成饰物挂在身边。

(省略句,“以”后省略了代词“之”。

)(3)恐年岁之不吾与。

译文:心忧岁月不等待我。

(宾语前置句,宾语“吾”置于动词“与”之前。

)(4)来吾道夫先路!译文:随我来吧,我当为君在前面带路!(省略句,“夫”后省略介词“于”。

)环节二:把握文意6.下列各句不属于表现屈原“内美”的一项是( )A.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B.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C.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D.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解析:选D D项,表现屈原的“修能”。

7.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述说自己的出身高贵,又降生在一个美好吉祥的时刻,表现出诗人高度的庄重自爱。

B.“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表现了诗人的焦虑和迷惘。

C.诗末诗人想象驾着骏马奔向远方,他热情地回首,望着徘徊无路的楚王,高喊着“来吧,我当为君在前面带路!”D.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解析:选B B项,这四句诗是说诗人担心时光如流水逝去,而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

表达的是诗人的焦虑之情,“迷惘”看不出来。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一)这样积累素材话题专辑——尊严1.从教材中积累诗中屈原反复渲染自己身份的高贵,强调自己的“内美”,暗喻他与楚国密不可分的关系,可担当振兴家国的重大责任,体现了一种自我价值的发现。

时光如逝水,岁月不待人,他深恐努力向前仍追赶不上,于是就勤奋不懈,抓紧时间修养自己。

这“精勤修能”体现了他自我意识的觉醒,更表明了他的人格追求。

他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当仁不让,愿为君主做引路人,这表现了诗人虽遭厄运仍坚守高尚的品格、坚持真理的精神。

屈原保持高洁的志向和独立的人格尊严,如明灯,照亮了中国历史的漫漫长夜。

2.从历史中积累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

一天,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却还是为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而不肯吃,最终饿死于路旁。

3.从名言中积累(1)要人敬者,必先自敬。

——陶行知(2)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3)对人来说,最最重要的东西是尊严。

——普列姆昌德(4)珍视思想的人,必然珍视自己的尊严。

——苏霍姆林斯基(5)人类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思卡尔(6)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是一切事业的渊源。

——屠格涅夫4.从佳作中积累有尊严的人,不奴颜媚骨;有尊严的人,不摇尾乞怜;有尊严的人,不妄自菲薄。

有尊严的人,能够勇敢地说“不”,他为了心灵而活,绝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和良心;有尊严的人,在困境中不堕落,他永远看见希望,奋进不辍;有尊严的人,有血性,他能为人格的不污,而奋勇斗争;有尊严的人,有信仰,他可以为理想死去,而无怨无悔。

尊严是一种正气,它压倒一切妖风;尊严是一把神剑,它斩去所有虚荣。

尊严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有了它,无论走上什么样的旅程,你都可以用自信的臂膀,满怀热情地拥抱人生。

(二)这样运用素材[精彩片段]尊严是什么?尊严是做人的高贵,尊严是生命的价值。

从不食嗟来之食者身上,我们曾仰慕“贫贱不能移”的高风;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中,我们赞颂过“威武不能屈”的亮节;从伟大的人民总理身上,我们景仰着“富贵不能淫”的贞操。

他们身上都体现了做人的尊严。

尊严是不容玷污的白璧,尊严是不可尘蔽的珠光。

尊严植根于绵亘千古人文精神的圣殿,它只属于大写的“人”。

它是人类不可亵渎的理性、正义与良知。

[领悟] 文段的论点是“尊严是做人的高贵,尊严是生命的价值”,为了证明此论点,作者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者、文天祥、人民总理的例子。

这些事例切合论点,内容丰富,很有说服力。

[精彩范文]①又是一年端午节,自然让我想起汨罗江畔的玉笥山,想到三闾大夫投江的河伯潭。

其实,我没有到过汨罗江,也从未泛舟于洞庭湖,虽然神往已久。

可我在断断续续的残梦中,曾无数次梦到过披发行吟泽畔的屈原。

②屈原是一座丰碑,他的价值和意义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并不单纯是因为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他发自内心的那些咏佳作赏析文章以“汨罗江边寻残梦”为线索,叙写了屈原满腹经纶、才华横溢,虽遭奸佞谗害,流放汨罗,但仍心系故国,不忘存君兴国,忠贞不渝的一生。

行文中作者还写到屈原的品格对后人的影响,从屈原到王国维到老舍,中国知识分子以死殉道,追求人格的独立,捍卫生命的尊严。

文章字里行叹汇聚成一篇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文章,在《诗经》之后闪烁着五彩光华,照耀着华夏的天空。

凝聚着无数心血的《离骚》字字含泪,句句泣血,读来令人肝肠寸断。

③屈原是一种精神。

在战国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他想在楚国施展开自己经天纬地的才华和济世救国的理想抱负。

他以为,只要忠君,只要爱国,他就永远可以立于楚国的朝堂,站在楚王的身边,实现自己的雄才大略。

然而听惯了甜言蜜语的楚王哪里真正会听逆耳忠言。

④流放的屈原对楚王仍然抱着幻想,幻想楚国能在危难之际转危为安,幻想着楚王能在沉沉的酣梦中想到志虑忠存的自己,幻想自己能站在伤痕累累的楚国朝堂再次力挽狂澜……然而,这只是黎明前的残梦,浓重的黑暗后还是黑暗,佞臣当道的楚国没有曙光,没有一丝希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