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押题练(四) 明清时期 (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及答案(共五套)(20210610004225)
2019年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及答案(共五套)2019年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及答案(一)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佛山市顺德区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
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量的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直接派人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
”中国古代出现类似现象的时候,政治上主要表现为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C.宗法分封秩序被严重破坏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答案】C2、(安徽省“江淮十校”协作体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明朝帝王废除宰相后又不得不寻求体制外的力量,于是造成了监阁之争以及宦官专权的制度化。
这些体制外的力量又加紧搜刮社会,从而使得本来就脆弱的小农经济和工商业又备受摧残。
·······康乾盛世充其量是一种发达的农业文明,但当遭遇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冲击时,显然是不堪一击的。
”材料说明明清君主专制强化①导致了政治腐败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③促进了经济发展④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 (2016年山东济南市高三部分学校调研考试)按照历史学家安古斯·麦迪森测算,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32.4%,而同期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仅从23.3 01提高到26.6%,令人疑惑的是中国却没有实现工业化。
导致当时这种结果的原因是①中国落后的小农意识非常浓厚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③西方列强入侵阻碍中国工业化发展④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经济发展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4.(2016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五次月考文综)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工业,向分京苏两邦,各有成规,不相搀越。
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考前押题试卷及答案(四)
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考前押题试卷及答案24. 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这就是罗马法能够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之所在。
”此语评论罗马法的视角是( )A.社会变迁B.阶级分析C.道德标准D.文明传承答案:D解析:材料突出了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是从文明传承的角度评论罗马法的,选D项。
25.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A.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落B.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C.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D.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和日本的普遍确立答案:D26. 1926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共说:“在城市中退却并收缩工人争取改善其地位的斗争的政策是不正确的,必须在农村中展开斗争,但同时必须利用有利的时机来改善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和法权地位,用一切方法使工人的斗争具有组织性。
”这说明共产国际( )A.忽视中国工人阶级领导地位B.关注中共工农联盟政权的建设C.比较关注中国城市革命战略D.主张中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答案:C解析:27.下表反映了我国1961-1962年生产指标变化情况,这说明当时( )A.全国工业产量急剧下滑B.政治斗争抑制了经济发展C.国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D.中央对“左”倾错误进行了纠正答案:D28.下图为《申报》曾经发表的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该声明的发表直接推动了( )A.“八一宣言”的发表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D.红军军队改编答案:D29. “以满铁和关东州为首,日本对满投资于1930年达16.17亿日元,占列国对满投资的70%,这是日本国外投资的58%集中于满洲的结果。
1930年年底,在满溯的日人有28700人,在满日人是国外最大的日人集团,同时也是在中国最大的外国人集团,故满洲无异是日本过剩人口的推销‘市场’”。
2019年高考历史综合模拟试卷四(含答案)
综合模拟试卷四(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先秦时期,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显学”。
秦汉之际,墨家急趋衰微,最终于西汉中期淡出历史舞台。
墨家学派淡出历史舞台的最可能因素是( )A.小生产者大规模减少B.墨家学派背离了传统思想C.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D.因秦始皇焚书而遭到断绝2.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
规定是为( )A.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B.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C.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D.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3.《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
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B.门阀士族的政治作用显著提高C.豪强势力推动了国家政权发展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4.据统计珠江三角洲地区,永乐年间该地区乡村共有墟市33个,嘉靖时增至95个,万历时发展到176个。
福建顺昌县弘治年间只有墟市4处,嘉靖时增至8处;建宁县从原来的1个增至9个。
材料反映了( )A.明朝地方行政机构有所发展B.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C.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D.江南手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影响不大5.中美《望厦条约》明确规定鸦片为违禁货物,禁止美国商人及他国悬挂美国国旗从事鸦片贸易。
这主要是因为( )A.鸦片贸易违背国际道义B.美国人民和传教士反对C.忙于西进运动侵华受限D.美国商业利益原则制约6.在晚清青年一代的阅读目录中,立宪机关报与革命机关报一起出现是很常见的事。
胡适指出20世纪初年梁启超先生“虽不曾明白提倡种族革命,却在一班少年人的脑海里种下了不少革命种子”。
材料反映了当时青年( )A.认清了立宪与革命的本质不同B.积极宣传各地各类报刊信息C.通过立宪宣传形成了革命思想D.并未将立宪与革命绝对对立7.1942年,《解放日报》介绍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当选后,与大选时的政治对手合作并释放美共领导人的事例;刊发了英国允许英共机关报复刊的报道。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常考知识模拟卷1(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常考知识模拟卷21、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
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
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
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 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 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C. 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D.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2、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以江、淮、两浙路稍旱即水田不登,乃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
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运用的方法是()A.尊重客观规律B.引进良种C.提高地力D.精耕细作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
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井田制的瓦解C.冶铁技术的进步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4、汉代桓宽在《盐铁论•水旱》中记载,手工商业者“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
农事急,挽运衍之阡陌之间。
民相与市买,得以财货五谷新弊易货。
或时贳民,不弃作业”。
材料反映出当时A.经济结构单一 B.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经营C.城乡一体以农村经济为主导 D.未形成相对独立的手工业、商业体系5、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
这说明( )A.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B.明清官窑的瓷器大量投放市场C.官窑瓷器工艺制作水平越来越高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6、《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私营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7、《国语晋语》说,西周实行“工食于官”的制度。
这说明西周时期A.手工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B.手工业被官府垄断和控制C.家庭手工业成为主要形式D.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8、“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历史试题试题说明:本试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 分钟。
第I卷(选择题)1.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 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B. 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 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D. 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既体现了中央的意志,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方的舆论,在本质上体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不涉及“时代特征”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不涉及“社会经济水平”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九品中正制也是中央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是有利于中央而非各地区人才的选拔,选项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2. 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
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
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
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
”该言论反映出宋代A. 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强化B. 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削弱C. 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D. 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新课标Ⅱ卷2019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含答案)
2019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新课标Ⅱ卷】文科综合·历史(考试时间:5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李零在《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了“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可以视作西周的“前庭后院”,它们之间相互交流,人才往来,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
该观点A.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认为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C.强调分封制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D.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25.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
文帝时“盗铸如云而起”。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
汉武帝的举措意在A.强化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 B.打击猖獗的私铸钱币者C.推动盐铁官营政策平稳实施 D.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26.宋太宗时大幅改革科举制度,若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称“别试”;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称“弥封”。
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有时长达50天,称“锁院”。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参考人员日趋多元 B.考试程序趋向公正C.官员选拔方式多样 D.防弊措施流于形式27.明清时期,官员在君主面前的地位越来越低,但这并未使官僚队伍与君主离心离德,也没有影响官僚对皇帝和国家的忠心,反而还使这种忠心越来越强烈。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制度日趋僵化 B.自然经济仍占主流地位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程朱理学影响根深蒂固28.下图为1881年发行的开平矿务局股票,股票下面记载:“直隶爵阁督部堂李,批准设局招商开采煤铁等矿,札饰筹办等因,当经本局议定先后招集股银壹百贰拾万两,分作壹万贰千股,每股津平宝纹壹百两,一股至千股,皆可附搭。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
K12课件
10
明代官僚制度的改革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进行了大规模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强化皇权,形成了 “政皆独断”的君主极权政治。 (1)中央:①罢中书省,废丞相制,由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②扩充监 察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2)地方: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司, 掌管刑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原来行省的权力至此一分为三,各司 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后来,地方上临时派遣的巡抚 成为地方最 (1)思想:王阳明集心学大成,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
非为标准,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2)科技
①医学:《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 16 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
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②农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
K12课件
11
(3)特点: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丞相、三省制为府、部、院、寺所替代, 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由一卿独尊变为六部、通政司、 都察院、大理寺九卿并列。
K12课件
12
1.(视角 明代中央机构变化的特点)明朝宣德年间,内阁有了官属,“置诰敕、制敕两 房,皆设中书舍人”,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 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 部。阁权进一步强化。英宗德宗时期,内阁票拟权逐步完善。明朝中枢机构的这些 变化说明( ) A.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 B.标志着明代宦官专权的开始 C.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工具 D.内阁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2019-2020年高考押题卷(四)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
2019-2020年高考押题卷(四)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24.孔子与柏拉图是古代中国与欧洲思想发展史上两颗耀眼的明星。
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思想,柏拉图写《理想国》宣扬其“哲学王”理念,二者共同之处是A.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自提出了治国主张 B.他们都代表着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C.宣传自己的哲学主张,一直投身教育事业 D.面对现实社会的黑暗,力图构建和谐社会25.据记载,唐代自开元、天宝(唐玄宗的年号)以后,出现了“太平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征文射策,禄位”的现象。
材料现象说明()A.科举考试扩大了平民参政机会B.国家重视各官员的门第出身C.文人注重以科举提高社会地位D.唐代选官已打破了世袭政治26.古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唐末、宋元时期盛产米粮的重要地区之一,明朝中期发生变化,农户经营农业的重点已不在粮食作物的“田”,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
这些表明江南地区 ( ) A.农业已经完全商品化 B.经济结构多样化和商业化C.精耕细作技术的突破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7.1903 年,《国民日报》有一篇文章说,自秦以来,虽然专制,“然而两汉之外戚,六朝之世家,唐代之藩镇,其权尚足与君权勒,及宋而外戚、世家、藩镇无存矣,……至明末而汉人之权尽亡。
”材料主要表明了()A、与后世相比秦朝还不够专制B、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古代汉人的权力在不断弱化D、中国古代并未真正实现君主权力集中28.西方传教士卫三畏认为:“1865 年中国所面临的形势,其被破坏的程度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然而,恢复的速度——居民不仅恢复了旧业,而且重建了住所,整顿了贸易——甚至使那些一贯诋毁他们的人也感到吃惊,并转而赞誉很被人瞧不起的中国文化所显示出的复兴活力。
”材料认为民众社会生活得以恢复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统治政策的调整 B.中外友好局面的建立C.洋务运动的有效开展 D.太平天国对地主阶级的打击29.1920 年,上海第一家由国人创办的证券物品交易所成立,仅半年间就盈利20 万元;到1921 年9 月,交易所新增70 家,11 月份又新增38 家。
【2019高考历史押题冲刺】2019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试卷 历史 ( 四 ) 解析版
绝密 ★ 启用前 2019届高考考前适应性试卷历 史(四)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楚国都城郢集中反映了楚文化的精华,与中原列国都城相比有其独特性,但楚国郢都又是最能体现周代都城建制之礼的最典型的都城之一。
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 .确立了天子至高无上的意识 B .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 C .中原文化征服了长江中下游 D .儒家文化主导各国都城修建【解析】材料认为楚国都城最能体现周代都城建制之礼,说明楚国与周存在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故B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天子至高无上的信息,排除A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征服”,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文化,排除D 。
【答案】B25.古罗马曾设置专门法官处理民事纠纷,罗马法学家的著述和活动也着重于私法方面,罗马法关于经济交往中的契约,如商业贸易、借贷、租赁、财产转让、遗嘱继承等,强调以双方意思一致为契约基础。
这说明,罗马法( ) A .在法官学者的推动下不断革新 B .特别重视个人的权利义务 C .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相适应 D .继承了古希腊的人文主义【解析】依据材料中“罗马法学家的著述和活动也着重于私法方面,罗马法关于经济交往中的契约,如商业贸易、借贷、租赁、财产转让、遗嘱继承等,强调以双方意思一致为契约基础”可知,罗马法涉及经济交往内容,说明罗马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相适应。
故答案为C 项。
AB 项,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的革新和重视个人的权利义务,排除;D 项,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与材料中罗马法涉及经济交往活动不符,排除。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板块押题练(四) 明清时期
热点押题(四)一、选择题1.(2018·马鞍山三模)明朝时,出现了刘球、蒋钦、海瑞等一大批士大夫,他们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同时,也有许多大臣撰写“青词”巴结崇道的世宗,相当一部分士大夫形成“阉党”。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A.宦官权力的加强B.宰相制度的废除C.士大夫信仰的丧失D.君主专制的强化解析:选D相当一部分士大夫形成“阉党”,只是反映了部分题干内容,故A项错误;宰相制度的废除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故B项错误;明朝出现心学,表现了士大夫责任意识,与题干中“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相符,士大夫并没有丧失信仰,故C项错误;士大夫的抗争与“阉党”巴结世宗,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D 项正确。
2.(2018·重庆二模)明朝宣德、正统年间,科举取录分为南、北、中三卷,三卷录取情况如下表:A.科举制八股取士正式形成B.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C.全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D.政治重心由南方移至北方解析:选C材料并未反映科举考试的要求是八股文的文体,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在两宋时期就已经完成南移,所以不能解释明朝进行分卷考试的原因,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经济基础好导致文化教育有优势,而经济较落后的北方和更为落后的西南地区教育水平低,所以推行分卷考试体现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故C项正确;宣德、正统年间,政治重心仍旧以北方为主,没有从南方移至北方,故D项错误。
3.(2018·漳州三模)明朝理学家王艮认为“百姓日用即道”。
“愚夫愚妇”都“能知能行”,“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
这表明王艮的思想()A.有利于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B.体现出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D.形成了鲜明的实用主义特征解析:选B材料认为“百姓日用”和“圣人之道”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肯定了百姓的地位,因此体现了一定的民本色彩,当时仅代表少数人的思想,并未形成思想解放潮流,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中的思想是儒学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知”“行”并不具有实用主义特征,故D项错误。
专题三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
专题三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户籍制度演变1.含义:户籍制度指中国封建社会对全国人口进行管理,并据以征调赋税、劳役和征集兵员以及区分人户职业和等级的重要制度。
2.演变:(1)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
(2)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①管理者: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②措施:户籍上要登记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身份、状貌等内容;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4)隋朝:制定“输籍法”,重新核定户籍。
(5)唐朝:户籍三年一造;“刮户”,即政府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
(6)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7)元朝:户口类型复杂,按职业划分;一旦定籍,就得“各安生理”,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8)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明朝户籍册称“黄册”。
(9)清朝:名存实亡。
原因:政府赋役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到康熙年间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永停编审。
(二)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1.基层组织形式(1)机构: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县下设乡和里。
(2)官吏职责: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
里设里正。
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3)基层官吏产生方式:乡官、里正、亭长都由本地有产业、有德行的人担任。
(4)发展:①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②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2.基层监督机制(1)秦汉时期: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2)唐朝: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2019届全国高考高三临考最后模拟卷(4)历史(解析版)
2019届高三历史临考最后模拟卷(4)1、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写道:“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
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堂。
”这说明唐朝( )A.权力中心转移到了政事堂 B.三省之间扯皮的现象被杜绝C.皇帝的决策失误彻底消失 D.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3、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小农经济的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D.新航路开辟4、鸦片战争后,地处长江口岸的南通上海地区,面对洋纱涌入,手工棉纺织业由依赖土纺棉纱转而采用大量廉价的机制棉纱。
这一现象( )A.推动洋务运动兴起B.抵制外来经济侵略C.促使传统经济解体D.加速资本原始积累5、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这是革命家章炳麟先生讽刺慈禧太后的脍炙人口的名联,上阕三个“幸”字,下阕三个“割”字,其中“幸古长安”和“割台湾”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中法战争与《天津条约》B.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C.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D.八国联军侵华与《马关条约》6、如图所示是19世纪末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图(单位:万海关两)。
图片反映出当时中国( )A.在对外贸易中逐步取得优势B.经济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C.经济和管理制度逐渐进步D.沦为欧美工业国的原料产地7、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召开的关于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问题座谈会上,作了《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的总结发言,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归结点就在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以及共同的发展和繁荣。
2019年全国天一大联考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四)-解析版
2019年全国天一大联考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四)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1.据载,周文王在周地举行过祈请商远祖先王成汤、太甲等册命周方伯为天下共主的典礼,武王灭商后,继续保留这项礼仪。
周王的这一做法()A. 意在强调周政权的正统性B. 使商朝文化得到了传承光大C. 使中国古代政权一脉相承D. 表明商先王认可周共主地位2.汉武帝给刺史规定了明确的监察职责,叫“六条问事”,除第一条外,其余五条都是针对二千石郡守的,监察王国的内容没有载入明文。
据此可知,当时()A. 郡守势力已日益膨胀B. 监管郡守成国家工作重心C. 王国问题已基本解决D. 国家大一统局面已经形成3.如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发明对外传播示意图。
这一发明()A. 加强,世界各地经济联系B. 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C. 使中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D. 加速了封建制度走向衰亡4.明清时期,在单位面积产量继续提高的同时,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却明显下降。
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 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农业经济B. 人地矛盾开始出现C. 农业仍是国家重要经济部门D. 农户收入没有增加5.鸦片战争期间,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英军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在远处观战。
这说明()A. 荚军获得民众大力援助B. 鸦片战争失败具有必然性C. 民众缺乏近代民族意识D. 民众置个人利益于国家上6.如图是1884-1900年中国反洋教斗争事件统计示意图(单位:次)。
这反映出()A. 民众不断抵制西方文化B. 反洋教发展成全国运动C. 中国渐沦为文化殖民地D. 西方列强加强对华侵略7.有学者指出,中国革命“发生在一个缺乏马克恩的社会民主主义传统,几乎完全不具备实现马克思主义纲领的物质前提的国度里”。
在此情况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A. 得由共产国际来直接领导B. 走上“以俄为师”的革命道路C. 力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 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8.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的。
2019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押题试卷及答案(四)
2019年高考历史考前冲刺押题试卷及答案(四)一、选择题1.《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商鞅()A.主张立法为民B.强调有法可依C.关注法律实施D.重视赏罚并重2.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3.据《川唐书•刘伟之传》记载:宰相刘伟之得罪了武则天,则天借故敕惩治他.袆之见敕文未经中书门下附署.遂说:“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对这一故事的阐释,正确的是()A.武则天时期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中处于上风B.庸代三省六郁制有效限制、约束了皇权C.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权力中枢的运行程序D.唐代皇帝的诏令、制救需经中书门下批准4.中国在唐代就有关于犹太人的记录.在清代犹太人的教堂里,可以看到下面这样的对联:“自女蜗嬗化以来西竺钟灵求生天生地生人之本,由阿罗开宗而后中华衍教得学儒学释学道之全.”这体现出()A.中华文化对外来的宗教具有宽容性B.外来弱小文化依附于中华文化存在C.中华文化与犹太文化既同源又同质D.犹太人是世界上最难被同化的民族5.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据此可知()A.这一现象出现在十九世纪中期B.如果外国人寻畔滋事,地方官可以裁办C.中国内地实现向外国人的全面开放D.请地方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6.有学者认为,通过本国金融体系及设立股份制公司等手段募集社会资金从而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障,是西方工业近代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中国的洋务运动偏偏这两条路都行不通,从而决定了它最终崩溃的命运.这一现象反映了()A.洋务运动资金保障严重缺陷B.洋务运动背离了近代化潮流C.晚清经济管理体制的落后D.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思想7.下表是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据此可知()A.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C.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普遍提高D.妇女得以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8.如图是川、滇、黔、陕、甘、湘、桂等七省当年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反映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B.体现了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大力支持C.民族工业的分布在抗战后方趋于合理D.数量变化比较直观反映了抗日局势9.雅典城邦时代戏剧流行,在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在同一个时段里经历同一种感受,他们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戏剧公演()A.强化了雅典“人人平等”的原则B.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开放性C.调动了雅典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D.培养了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10.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表明当时的普鲁士()A.是用议会粉饰的封建君主制B.已经具有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C.确立了比较完善的君主立宪政体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11.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这表明()A.经济危机并没对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B.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C.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D.国际关系持续恶化影响了世界贸易发展12.学者陈义初指出,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61﹣1965年是1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由此可见()A.苏联工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B.苏联的农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C.苏联领导人将农业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D.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重要因素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古希腊城邦时代起,欧亚的滨海贸易就已经展开.…但在公元2 世纪前,中国与罗马没有直接的贸易关系.据《后汉书》记载,大秦“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当时的东西方贸易主要通过中国的河西走廊,经过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到中亚、西亚,一直到罗马.这条商路3世纪初中断后.东西方贸易主要靠海路.4﹣5世纪,由于日耳曼人对西罗马帝国的侵扰和中国的割据和混战,东西方贸易因此受到严重影响552年,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宣布丝绸有帝国官营.之后,东西方贸易又趋于繁荣,中国向西方输出的商品除了丝绸还有大量瓷器,大量黄金从西方向东方流动.11﹣13世纪,十字军东征把西欧也卷入东西方贸易中来,地中海城市国家大发战争财,商品经济开始快速发展.而在东方,蒙古人建立的大帝国,保障了东西方的贸易通道更加安全,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14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迫使欧洲开始寻求东方的新商路.﹣﹣摘编自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材料二1840年以前,中国贸易在独立自主的条件下展开,很长时间内都是以中国为主导的,显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在贸易中的优势地位.在19世纪大多数的年头里,占据进出口贸易货值绝对多数的,出口是茶叶,进口是鸦片,这两种商品深刻影响了19世纪的中国,并使中国深受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漩涡.19世纪晚期,中国的茶叶出口逐渐出现危机,尤其是印度、锡兰产的茶叶在英国市场上战胜了中国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印度、锡兰茶叶生产模式的优越性所致;大种植园和机器加工的生产方式,不但降低了成本,而且保证了质量.﹣﹣摘编自黄敬斌《19世纪中西贸易的关键细节》(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西贸易的特点、影响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19世纪的中西贸易发生了哪些变化?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示?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考前押题试卷及答案(十八)
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考前押题试卷及答案24. 明清时期,兴起于民间的金龙四大王信仰,由民间护佑漕运的水神上升为国家祭祀的黄河和运河之神,大运河沿线、黄河下游河段形成了庙宇密集的祭祀带,并向周围地区传播。
这说明( )A.政府推崇金龙信仰以强化统治B.国家祭祀利于扩大漕运开发范围C.大运河是沟通南北经济的命脉D.民间与官方漕运安全的诉求一致答案:D解析:25. 中国的宗法制度形成于商朝后期,到西周发展成为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西周尤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
这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B.家国同构C.神化王权D.忠孝同义答案:B26. 1941年,中央研究院与云南省合作建成中国电力制钢厂;1943年,中央资源委员会又与云南省合作建成云南钢铁厂。
两厂的建成投产是云南钢铁工业的开端。
这体现了当时( )A.经济统制政策的确立B.工业经济的均衡发展C.经济重心转移的趋势D.政府持久抗战的需要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抗日战争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钢铁工业与战争需要紧密联系,中央重视战略后方云南的钢铁工业建设,正是出于持久抗战的需要,故D项正确。
27. 下图为19世纪末日本所绘漫画《李鸿章大头痛》: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
该漫画表明( )A.洋务运动开展出现窘境B.甲午战争中国面临危机C.清政府遭受众列强瓜分D.日本与列强的斗争加剧答案:B28. 1949年以苏联为首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虽然苏联也向中国发出了邀请,但中国一直没有加入,仅以观察员身份列席会议。
这体现了中国( )A.自力更生的建设方针B.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C.维护自身的经济主权D.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政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拒绝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目的在于避免苏联对自身经济的干预,维护经济主权,故C项正确。
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押题42题开放性试题
42题最新开放性试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表1时间代表作品文献主要观点706年崔融《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仗义当责”、“忘躯济厄”、“制礼作乐”、“返朴还淳”,使“四海慕化”、“九夷禀朔”。
南宋朱熹《通鉴纲目》“乘唐中衰,攘窃神器,任用酷吏,屠害宗支,毒流缙绅,其祸惨矣!”1929年振之《我国女权运动者武曌》她冲破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束缚,成为一代女皇,对于唐代整个女性意识的复苏和地位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
l974年梁效《有作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她在思想政治路线上一生坚持贬低、打击儒家。
在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以武则天为首的法家革新派战胜士族地主守旧派。
1993年杨剑虹《武则天新传》她操纵全局,多谋善断,巩固了唐朝的封建统治;她慧眼识英雄,能用人之所长;她重视生产发展,使生产力水平有提高。
但是,她也实行酷吏政治,血腥镇压皇位的竞争者;她也穷奢极欲,一掷千金,从而又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据王双怀《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等表1为不同时期对武则天的评价表。
任选表中两个时段,指出对武则天评价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表2历史著作编纂思想《史记》(西汉) 强调“实录”直书”。
“述往事,思来者”。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汉书》(东汉) 贯穿五德终始说和五行灾异说等经学观念,着重追述西汉帝业、功德。
《隋书》(初唐) 以史为鉴,“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着重探讨前代典籍制度、吏治得失和君臣之道。
《新唐书》(北宋) 认为据藩镇立国的后晋编修的《旧唐书》不合正统而对其删改;“专事褒贬”,以伦理纲常品评史事。
如赞誉大儒韩愈却只字不提玄奘、僧一行的事迹。
《国史大纲》(1939年初版) 要做有知识的国民就应对国史略知一二,并对其抱有温情与敬意,这样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提取表格中两部或两部以上历史著作的关联信息,围绕“历史编纂”自行拟定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近代历史知识加以说明。
2019届全国高考高三重难点透析模拟特训历史卷(4)(解析版)
2019届全国高考高三重难点透析模拟特训历史卷(4)(解析版)1、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
”诗中反映了()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2、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
这一现象说明()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3、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右边的“卜”字,表示竖在地上的杆子及其影子。
“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
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
这表明()A.中国文化博大精深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C.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D.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4、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鳖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5、某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下列四项分折,你认为合理的是()A.非农业税的激增既是抑商的体现,也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B.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C.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消除了财政危机D.北宋政府推行“重商轻农”政策6、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人富豪榜。
2019届高考历史考前仿真押题试卷及答案(四)
考前仿真押题练(四) [命题原则表]1.春秋时期,鲁国季氏家臣南蒯叛乱,事败后逃至齐国,齐景公呵斥其为“叛徒”!南蒯解释道:“我是想帮助鲁国君王夺回政权啊。
”齐国大夫韩皙指出:“身为季氏的家臣,却奢言加强鲁国公室的权力,罪过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由此可见当时()A.士阶层日益成为重要力量B.齐国积极维护周天子权威C.礼乐制度仍有社会约束力D.宗法制度已被诸侯破坏解析:选C按照礼乐制度,南蒯作为家臣应首先忠于季氏而不是鲁国君王,他受到齐国君臣的指责,说明齐国仍然遵守礼乐制度,故C项正确。
2.对于天人关系,儒家思想有很多论述,其中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对三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儒家遵循“天命观”B.旨在神化君权C.彼此存在继承关系D.都属唯心主义解析:选A根据材料,从孔子开始儒家一直存在对天人关系的思考,故A项正确;只有董仲舒存在“神化君权”的思想,故B项错误;三者都体现了对天人关系的思考,但差异较大,不存在继承发展关系,故C项错误;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特征,故D项错误。
3.如图是一块出自甘肃省某个墓地的画像砖,大约是公元3或4世纪的作品。
它描绘了一个在田里劳动的农民,他赶着牛,拉着木制的耙。
对此解读最符合史实的是()A.北方旱田耕作技术趋向成熟B.畜力已经取代人力从事生产C.木耙成为当时主要耕作工具D.当时铁制农具尚未推广使用解析:选A依据材料时间及图示,推断这一精耕细作的技术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故A项正确;耕地过程仍然需要人的参与,人力没有被取代,故B项错误;由材料不能推断出木耙在耕作工具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由木耙的使用不能推断出当时是否推广使用铁制农具,故D项错误。
4.汉武帝统治时期,政府打击私商,培养官商;北宋政府通过官营商业增加政府收入;南宋以后对私人商业很少压制,并且商业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押题(四)
一、选择题
1.(2018·马鞍山三模)明朝时,出现了刘球、蒋钦、海瑞等一大批士大夫,他们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同时,也有许多大臣撰写“青词”巴结崇道的世宗,相当一部分士大夫形成“阉党”。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
A.宦官权力的加强B.宰相制度的废除
C.士大夫信仰的丧失D.君主专制的强化
解析:选D相当一部分士大夫形成“阉党”,只是反映了部分题干内容,故A项错误;宰相制度的废除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故B项错误;明朝出现心学,表现了士大夫责任意识,与题干中“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相符,士大夫并没有丧失信仰,故C项错误;士大夫的抗争与“阉党”巴结世宗,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D项正确。
2.(2018·重庆二模)明朝宣德、正统年间,科举取录分为南、北、中三卷,三卷录取情况如下表:
)
A.科举制八股取士正式形成
B.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C.全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D.政治重心由南方移至北方
解析:选C材料并未反映科举考试的要求是八股文的文体,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在两宋时期就已经完成南移,所以不能解释明朝进行分卷考试的原因,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经济基础好导致文化教育有优势,而经济较落后的北方和更为落后的西南地区教育水平低,所以推行分卷考试体现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故C项正确;宣德、正统年间,政治重心仍旧以北方为主,没有从南方移至北方,故D项错误。
3.(2018·漳州三模)明朝理学家王艮认为“百姓日用即道”。
“愚夫愚妇”都“能知能行”,“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
这表明王艮的思想() A.有利于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
B.体现出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
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形成了鲜明的实用主义特征
解析:选B材料认为“百姓日用”和“圣人之道”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肯定了百姓的地位,因此体现了一定的民本色彩,当时仅代表少数人的思想,并未形成思想解放潮流,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中的思想是儒学的
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知”“行”并不具有实用主义特征,故D项错误。
4.(2018·深圳二模)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
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
这种交往()
A.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
B.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
C.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
D.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
解析:选C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主要是指废丞相设内阁,而题干并没有提及,故A项错误;明朝时朝鲜属于中国的藩属国,不是平等外交,故B项错误;明朝皇帝颁赐的书籍主要是儒家经典,这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故C项正确;朝鲜早在唐朝时就接受中国儒家文化,故D项错误。
5.清代有科举功名者服饰不同于常人:秀才在冠帽上别一枚纯银簪;举人或进士则戴纯金簪;进士出身的官员擢升到高级官位时,他的金簪会添上花纹,镶嵌珍珠、宝石。
这反映出清代()
A.科举制度造成社会等级森严
B.理学思想决定社会价值取向
C.科举出身者具有荣耀的地位
D.社会阶层固化削弱思想活力
解析:选C科举制度本身与社会等级森严无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理学思想也只能影响社会价值取向不能决定,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有科举功名者通过服饰与常人区别开来,以表明他们的功名身份,说明当时科举出身者具有荣耀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有科举功名者服饰与常人不同,没有体现社会阶层固化,故D 项错误。
6.(2018·厦门期末)据载:“乾嘉之时,南北贸易繁盛之地,有数银号,其所出之银钱各票,南可用于北,北可用于南。
”这反映当时()
A.出现了向信用货币演进的趋势
B.白银外流影响货币供应
C.商贸繁荣活跃了中国资本市场
D.官营票号控制国家命脉
解析:选A材料反映银号的银钱各票“南可用于北,北可用于南”,这反映了银票向信用货币演进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南北贸易”,并非白银外流,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银票可以通行于南北,适应商品经济繁荣的需要,并非资本市场投资——例如股票、期货、金银买卖等,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银票可以通行于南北,没有指出票号的所有权,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2018·汕头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入关后,即以宗主视天下,同时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
清王朝接受并发展了“大一统”思想。
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
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清朝对“大一统”思想及其正统论的总结,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但也起到了统一思想,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进而统一国家的积极作用。
清朝奠定了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基础。
这个统一是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实现的,但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完成的。
经过历史上长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在清朝“大一统”政治格局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升华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近代,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造成中国边疆危机、民族危机,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掀起救亡图存运动。
在反帝反封建的血与火的斗争中,中华各民族作为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对立者,其整体性更加突出,各族人民由自发联合走向自觉联合,中华民族由一个自在的整体升华为一个自觉的整体。
“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凝聚民族、维护统一、保卫边疆的强大精神力量。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族”发展为一个自觉整体的历史原因。
解析:材料第一段共三层,第一句为一层,讲“大一统”帝国的建立;第二、三句为一层,讲清朝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第四句为一层,讲“大一统”思想的影响。
材料第二段从民族融合、共御外敌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华民族发展为一个自觉整体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归纳答案即可。
答案:(1)发展:剔除华夷之辨;推崇君主专制;推崇“大一统”政权;构建政权承绪(延续)的正统论;确立“大一统”的历史评判标准。
影响: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2)原因:
文化因素:发端于先秦的“大一统”思想影响深远;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政治条件: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大一统”政权;清朝奠定近代中国领土疆域;长期的民族交融;清代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直接原因:近代列强入侵,各族人民共御外侮;近代民族危机深重,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积极传播“中华民族”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