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PPP迎来新机遇,助推乡村旅游与特色小镇发展
PPP模式在江苏省特色小镇中的应用研究及案例分析
PPP模式在江苏省特色小镇中的应用研究及案例分析刘逗逗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摘要:在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特色小镇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探索和实践。
特色小镇的建设存在周期长、投入多、成本高、参与方众多等特点,并且其在规划、运营以及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性要求对于政府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此势必需要引入社会资本支持。
本文以江苏省特色小镇PPP项目为例,对其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小镇PPP项目进行案例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江苏省特色小镇推进应用PPP融资模式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PPP模式;特色小镇;江苏中图分类号:F283;F299.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21-0489-02一、引言特色小镇是一项建设周期长、投入资本大、运营成本高的综合性经济发展模式,前期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来完善基础设施,而后期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来维护小镇的运营管理,这对当地政府的财政能力造成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传统的特色小镇在资金渠道、激励机制、运营效率、以及管理创新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拓宽融资渠道、加强管理创新、提高运营效率来改善特色小镇的发展。
随着近年来政府对于社会资本运行的重视,有关社会资本融资的政策不断完善,PPP模式在解决财政资金短缺问题上逐渐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PPP模式主要基于市场化运作,在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上也发挥着独特作用。
同时,PPP模式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创新作用,深度挖掘特色小镇之“特”,促进特色小镇产业升级、空间结构调整、体制机制完善。
二、文献综述19世纪初,欧美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城镇化发展模式逐步由大城市发展向特色小镇转变。
结合国内外关于特色小镇的相关文献,发现学术界对特色小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特色小镇的产生原因和演变过程。
盛世豪、张伟明(2016)认为特色小镇是在区域产业转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组织形式,其核心在于建立产业生态系统[1]。
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和休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农业、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了当前时代的一种发展趋势,这种发展模式被广泛称之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一、农业的重要性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也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农业的发展不仅要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同时还要推动城乡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因此,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二、文化的吸引力文化是一种精神的纽带,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志。
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无穷无尽的,可以充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文化旅游是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旅游更具有文化性、知识性和审美性。
三、旅游的推动力旅游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新型产业。
具有在促进就业、促进消费、促进税收、促进投资等多种方面的意义。
四、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农业、文化和旅游的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了当前时代的一种发展趋势。
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三个互补性产业的基础上的。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同时还能够通过文化和旅游吸引外地游客,增加农村收入和就业率,同时也能够推动城乡经济的发展。
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可以将农业、文化和旅游三个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在这种模式下,可以建设一些别具特色的农家乐,为游客提供美食、住宿和娱乐,同时也可以进行土特产的销售,增加农民的收入。
在乡村文化方面,可以搭建一些文化交流平台,举办一些比赛、展览、演出等活动,提高当地文化水平。
此外,还可以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品加以开发和推广,把农村打造成为一个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
综上所述,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在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将农业、文化和旅游三个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各种产业的互相促进与共同发展。
在这种模式下,不仅能够促进国家农业的发展,还能够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也可以提供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模式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模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支持和资金的逐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渐走向了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道路,而投融资模式的选择也成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议题。
一、政府主导的投融资模式政府主导的投融资模式是指政府作为主要投资主体,通过国家或地方财政资金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这种模式在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政府主导的投融资模式下,政府部门负责项目的规划和实施,而农民则成为受益者。
二、PPP模式公私合作(PPP)模式是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同投资兴建农村基础设施。
这种模式在近年来逐渐兴起,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可以更好地发挥各方的优势,提高项目的效率和质量。
PPP模式可以有效缓解政府财政压力,降低项目建设和运营的风险,是一种较为灵活的投融资模式。
三、银行贷款模式银行贷款模式是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向银行申请贷款来融资。
在这种模式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以快速获得资金支持,但也要承担相应的利息和还款压力。
因此,在选择银行贷款模式时,需要谨慎评估项目的盈利能力和还款能力,防止贷款风险。
四、农民合作社投资模式农民合作社投资模式是指农民通过组织合作社,共同投资兴建农村基础设施。
这种模式强调了农民的主体地位,能够更好地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农民合作社投资模式,不仅可以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还可以促进农民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五、产业+基础设施模式产业+基础设施模式是指通过产业和基础设施的融合发展,实现互惠共赢。
在这种模式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当地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衍生来支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这种模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地方经济发展活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六、农村互助模式农村互助模式是指农村居民相互支持、共同投资兴建农村基础设施。
政府推动ppp模式发展体现的经济价值
政府推动ppp模式发展体现的经济价值
政府推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发展,可以体现出以下经济价值:
1. 扩大投资规模:PPP模式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投资规模,缓解政府投资压力,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2. 提高投资效率:PPP模式推动公共资产的专业化运营、管理和维护,可以提高设施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产使用效益,节约社会资源。
3. 创新投融资方式:PPP模式创新了投融资方式,实现了多元化融资,拓宽了融资渠道,增加了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机会,促进了市场化改革。
4. 推动新产业发展: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创新和发展新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带动新的就业机会和增长点。
5.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PPP项目一般集中在地方基础设施领域,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总之,政府推动PPP模式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公共服务水平升级,有助于实现经济和社会双赢。
以特色小镇引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以特色小镇引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摘要】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农村发展模式,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农业产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特色小镇为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动力。
政府的政策支持也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特色小镇模式也在其他地区得到借鉴与推广。
特色小镇不仅推动了农村产业升级,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还在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未来,特色小镇面临着发展方向和挑战,但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
特色小镇的崛起将继续引领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关键词】特色小镇、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农业产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政策支持、产业升级、农民收入、借鉴与推广、发展方向、挑战、不可替代性、重要意义。
1. 引言1.1 特色小镇的兴起特色小镇的兴起,是指在中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以传承地方文化和特色产业为核心,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通过挖掘乡村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小镇或村落,实现乡村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特色小镇的兴起不仅是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乡村振兴策略的有力支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升级的需求,特色小镇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也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特色小镇的兴起不仅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乡村旅游业和农村电商的兴起,成为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
特色小镇的兴起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和实践。
1.2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指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的综合发展,是实现农业结构优化、农村经济多元化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径。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随着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只有通过农村三产融合,将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PPP投融资模式在我市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PPP投融资模式在我市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然而,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而政府单一财力难以承担。
因此,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成为重要的投融资方式之一。
本文将探讨PPP模式在我市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可行性。
一、PPP模式概述PPP模式是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同承担项目投资、运营和协作风险,实现公共服务的建设和供给,促进政府和社会资本资源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和风险共担。
PPP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政府和社会资本分别担任各自擅长的责任,政府提供土地、政策及公共服务,社会资本负责项目投资、运营及维护等。
二、我市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分析我市特色小镇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着力发展特色小镇,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然而,我市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投融资情况比较严峻,部分项目因为缺乏足够的投资而未能得以顺利实施。
因此,寻找新的投融资方式成为当务之急。
三、PPP模式在我市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可行性分析1、PPP模式可提供更多资金来源PPP模式可以将社会资本引入特色小镇建设,社会资本可以为特色小镇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
这样,既可以分散特色小镇建设的投融资风险,又可以扩大特色小镇建设的资金来源,为建设特色小镇提供更多的动力。
2、PPP模式可优化资源配置PPP模式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政府通过PPP模式将土地、政策、公共服务等资源与社会资本进行有机整合,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特色小镇建设领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特色小镇的利用效率。
3、PPP模式可提高项目品质PPP模式可以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提高特色小镇建设的品质。
社会资本的参与可以提高项目的技术水平、设计水平和施工水平,从而提高特色小镇的品质。
同时,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承担风险,有效地防范了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
四、PPP模式在我市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实践意义我市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源和专业支持,PPP模式的推广将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案
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人口流失、土地荒废、农业发展滞后等。
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其目的在于通过整合资源、加强农业产业、提高农民收入等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仅依靠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
农文旅融合发展作为一种新兴模式,在促进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农文旅融合发展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并为相关政策提供一些建议。
一、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与意义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旨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而农文旅融合发展则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传统农业向多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乡村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的重要方式。
首先,农文旅融合发展可以为乡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城市居民对乡村休闲度假需求的增加,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为农村带来了更多的旅游业务。
与此同时,乡村文化表演、特色小吃、手工艺品等也成为了吸引游客的亮点。
农文旅融合发展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也为农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农文旅融合发展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如农耕文化、乡土民俗等都是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资源。
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可以将这些传统文化成为旅游景点,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传承文化的机会。
乡村旅游的兴起,使得乡村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最后,农文旅融合发展有助于改善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品质。
农村旅游的发展使得农民通过提供农家乐、农家民宿等服务获得了额外的收入。
这些收入的增加,使得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同时,为了吸引游客,农民也更加注重乡村环境的整治和农产品的安全与质量,从而推动了农村环境和农业生产的改善。
二、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策略与举措要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下面从政策、投资和营销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策略和举措。
特色小镇PPP 项目可持续性评价及实践研究———以安徽省桐城文学小镇为例
本文采用 Saaty 教授引入的 1-9 标度构造判断 矩阵,由专家打分评价,借助 MATLAB 软件计算指 标的权重。在 1-9 标度中,标度 1 表示 Ci 与 Cj 同样 重要,标度 3 表示 Ci 比 Cj 稍微重要,标度 5 表示 Ci 比 Cj 明显重要,标度 7 表示 Ci 比 Cj 强烈重要,标 度 9 表示 Ci 比 Cj 极端重要,标度 2,4,6,8,10 表示 Ci 比 Cj 重要程度介于相邻等级间,标度为 1-9 的倒数 表示 Cj 比 Ci 的重要程度。
北方经贸
特色小镇 PPP 项目可持续性评价及实践研究
———以安徽省桐城文学小镇为例
茹 寅,潘 韫,王 斌,邓兆菁 郑飞鸿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合肥 230039)
摘要:我国城镇化建设带动经济增长,极大地促进了特色小 镇的发展,加快建设特色小镇,是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助推 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其中 PPP 模 式是我国特色小镇的一种重要融资模式。本文将以桐城文 学小镇为例,对其 PPP 项目的运作现状进行可持续评价分 析,从可持续性角度为桐城文学小镇后期 PPP 项目设计合 理实践方案,基于政府 + 社会资本 + 特色小镇的角度,为 进一步优化安徽省特色小镇 PPP 模式的应用提供对策建 议,促进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特色小镇;PPP;可持续性评价;桐城文学小镇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20)07-0111-06
国家对特色小镇的支持政策(可供参考)
建设特色小(城)镇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全力实施脱贫攻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十三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
在贫困地区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为特色产业脱贫搭建平台,为转移就业脱贫拓展空间,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提供载体。
为深入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与脱贫攻坚战略相结合,加快脱贫攻坚致富步伐,现就开发性金融支持贫困地区特色小(城)镇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要求,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推动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紧密衔接,夯实城镇产业基础,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特色小(城)镇建设带动区域性脱贫,实现特色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双重目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持因地制宜、稳妥推进。
从各地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加强统筹协调,科学规范引导特色小(城)镇开发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防止盲目建设、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坚持协同共进、一体发展。
统筹谋划脱贫攻坚与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农民转移就业、易地扶贫搬迁与特色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确保群众就业有保障、生活有改善、发展有前景。
——坚持规划引领、金融支持。
根据各地发展实际,精准定位、规划先行,科学布局特色小(城)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通过配套系统性融资规划,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为特色小(城)镇建设提供金融支持,着力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区域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主体多元、合力推进。
发挥政府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主导作用和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开发性金融融资、融智优势,聚集各类资源,整合优势力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共同支持贫困地区特色小(城)镇建设。
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
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相互融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不仅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还能够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
一、新机遇: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业态,给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机遇。
首先,乡村旅游可以激活农村的资源和潜力。
例如,一些具有独特特色的乡村景点,通过开展旅游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当地经济增加了不少收入。
其次,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的多元发展。
通过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带动当地的农产品销售和农村产业的发展。
再次,乡村旅游可以推动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乡村地区也需要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改善道路、供水、供电等条件,这无疑对于当地乡村振兴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新理念: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不应该是相互独立的发展模式,而是应该形成一种协同的发展理念。
首先,乡村旅游要服务于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应该紧密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注重保护乡村环境和传统文化,避免只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丧失乡村原有的特色。
其次,乡村振兴要借助乡村旅游的力量。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乡村地区,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三、新挑战: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首先是环境保护问题。
乡村旅游的发展往往会增加对于环境的压力,比如垃圾处理、水资源利用等方面。
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好乡村的生态环境。
其次是人才培育问题。
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如导游、酒店管理人员等。
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最后是文化传承问题。
乡村旅游要注重传承乡村的传统文化,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和体验到当地的乡村风情,这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乡村振兴投融资体系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乡村振兴投融资体系的机遇,挑战与对策摘要:关于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可以通过促进农业农村投融资体系来完善。
目前,我国农业农村投融资领域在不断拓宽,金融支农产品体系的创新力度也在持续增大。
而在国内财政支农带动性、农业支持政策、社会资本投入布局等方面始终存在很多不足。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深入,市场需求、政策支持以及技术支撑方面为农业农村投融资体系带来了契机,但是在全球的经济作用下、资源环境要素约束、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同样会来带很大的挑战。
而面对这些挑战和机遇,首先需要完善关于乡村振兴投融资相适应的保障机制,进一步优化乡村振兴投融资的金融支持体系,有效发挥金融机构在投融资中的重要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关键词:乡村振兴;投融资体系;机遇,挑战和和对策我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其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受到和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城市相对比,一直存在很大的差距。
现阶段,伴随着新时代不断的发展进步,涉及到的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怎样创建完善的投融资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一份发展力量,这也是目现阶段大家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但是,从乡村实际的资金情况可以看出,乡村投融资机制目前确实很难实现新时代发展进程中乡村振兴的需求。
对此才需要深入分析乡村投融资体系中存在的机遇、挑战以及对策,以便协助乡村经济的振兴发展。
1乡村振兴中投融资体系存在的问题1.1农业农村投融资环境有待改善农业作为乡村农民的的重要产业,其产量一般决定于市场和自然气候,如果没有相对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来有效应对风险,很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环境,甚至会影响到投融资主体的积极性。
因此,就需要从乡村政策的角度出发,但是受到预期性及稳定性的干扰,有时候可能会降低投资者的期待值。
而提出振兴乡村经济的发展战略之后,当地政府积极顺应相关政策的提出,并且鼓励所有投融资人员进入到乡村的经济振兴中来,不过,还是会有不少配套政策的方案设计与实施细则很难进行有效落实。
农文旅融合发展可行性分析
农文旅融合发展可行性分析引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农业、文化和旅游等领域需求的不断增长,农文旅融合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农文旅融合发展将农业、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通过开展农业文化活动、农业旅游和品牌推广等方式,形成产业链条,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发展背景农文旅融合发展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
一方面,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对农业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食物的供给上。
另一方面,人们对文化和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对于展示地域特色和体验新鲜事物的需求更加迫切。
因此,农文旅融合发展成为了满足人们需求的一种模式。
农文旅融合的优势农文旅融合发展有以下几个优势:1.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农业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农业旅游的推广,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了提升。
人们不仅仅购买产品,更希望通过体验和参与活动,提升购买的价值和满足感。
2. 促进资源共享:农文旅融合将农业、文化和旅游三个领域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比如,农产品展览可以提供展销平台、农业旅游可以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和优美景色,丰富旅游体验。
3. 带动地方经济:农文旅融合发展将带动当地农业、旅游、文化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居民就业机会,提高地方经济效益。
可行性分析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分析主要从市场需求、资源条件和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评估。
1. 市场需求:当前,人们对健康食品、文化体验和旅游景点的需求不断增长。
农文旅融合正好满足了这方面的需求,可以利用多个领域的需求进行互补,增加消费者的吸引力。
2. 资源条件:农文旅融合发展需要丰富的农业资源、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
在选择发展方向时,需要综合评估本地区的农业发展潜力、文化传统和旅游资源条件。
3. 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农文旅融合发展。
比如,对于农业文化活动和农业旅游的项目可以给予政策扶持、减免税收等支持措施。
综上所述,农文旅融合发展具备较高的可行性。
浅谈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第二产业的发展同第三产业相比发展缓慢。从居民收入和消费 支出来看,在第三产业的消费支出更多。
从近几年来文旅产业的表现来看,我国的文旅产业市场极 为广阔,自“十三五规划”以来,我国就陆续出台了相关产业 发展政策,而旅游业已经成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在 接下来的十年里,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会成为拉动全球旅游 产业的引擎,而文旅产业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新型分支也受到 游客的青睐,文旅产业已经成了最具投资价值的产业之一。而 农文旅作为文化旅游产业中的重要一项,各地政府也在纷纷出 台有关精准招商政策,加大农文旅宣传力度[2]。
2 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 首先,政治因素是农文旅融合的主要推动力。党的十九大
报告中,将乡村重振战略同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 新驱动发展策略、区域协调开发战略、可持续开发战略、军民 融合开发战略与国家未来发展并列,足见其对此的高度关注。 国家自提出、倡导发展农文旅融合以来,各地乡村政府就开始 整合当地的各类旅游资源,对当地旅游项目进行推广和宣传, 打造农文旅精品项目。而旅游业已经成为各地乡村集聚优势和 特色的产业,乡村可以利用自己独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形 成全域旅游体系。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乡村振兴政策提出之后,各地乡村也在大力
推动农业发展,以期推进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而农文旅融合 作为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不仅需要将休闲农业和文化旅游进行 结合,还需要通过融资方式扩大农文旅产业的影响力,构建创 新产业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各地政府还需要出台一系列有关农 文旅产业的支持政策,推动农文旅产业的发展。
3 农文旅融合发展实施策略 首先,建立协调机制。有关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需要建立
山东省应用PPP模式建设特色小镇的经验借鉴
第22卷第5期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2,No.5 2020年10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Oct.2020收稿日期:2020-02-21基金项目: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9E06)作者简介:蔡金华(1997-),女,福建漳州人。
通信作者:高嘉华(1985-),女,福建泉州人,讲师,硕士。
DOI:10.15916/j.issn1674-327x.2020.05.016山东省应用PPP模式建设特色小镇的经验借鉴蔡金华,高嘉华(仰恩大学经济学院,福建泉州362000)摘要:近年来,特色小镇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在此背景下,山东省也在积极地推动特色小镇的创建工作,其中有一些项目是运用PPP融资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经验值得借鉴。
本文笔者主要对山东省运用PPP模式建设特色小镇进行研究,首先分析其发展现状,然后指出存在的问题,紧接着借鉴其他省份特色小镇PPP项目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特色小镇;PPP模式;山东省;经验借鉴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7X (2020)05-0062-03一、特色小镇和PPP模式的内涵(一)特色小镇的概念特色小镇于2014年在浙江杭州首次被提及,与普通城镇不同,特色小镇是以当地的特色产业为核心,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文化环境、风土人情等打造出的集产业、旅游、社区等为一体的综合项目[1]。
(二)PPP模式基本概念PPP模式是一种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公”即政府、“私”即私人组织),双方通过签署协议来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共同建设基础设施项目或者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2]。
通过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促使合作达到“1+1>2”的共赢效果,为社会大众带来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项目。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旅游振兴政策对接研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旅游振兴政策对接研究在当今社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振兴政策对接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因为农村是整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又是农村发展的基础。
同时,乡村旅游振兴政策的实施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
因此,如何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振兴政策有效对接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基础。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领域。
良好的基础设施可以提高农村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提升农村形象的重要手段。
一个有完善基础设施的农村不仅能吸引外来投资,还能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因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村振兴有着重要的作用。
乡村旅游振兴政策是当前农村发展的热点。
首先,乡村旅游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经济状况。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消费,从而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和创业。
其次,乡村旅游可以传承乡土文化,促进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播。
通过游客的参与,当地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可以得到传承和发展。
这对于维护地方特色和激发民间创造力具有积极意义。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振兴政策的对接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还可以提升农村形象。
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撑。
良好的交通条件和供水供电设施可以保障游客的出行和生活需求,从而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其次,乡村旅游可以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新的需求。
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会得到逐步改善。
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有助于形成良性发展的闭环。
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振兴政策的对接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
首先,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业的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投资、制定政策等手段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市场主体应当积极参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企业可以通过加大投入、推出创新产品等方式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振兴政策的对接。
农村乡村生态文旅融合发展与基础设施支持
农村乡村生态文旅融合发展与基础设施支持农村乡村生态文旅融合发展与基础设施支持是当前农村振兴战略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随着城乡一体化政策的深入推进,农村乡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逐渐受到重视,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成为了农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村乡村生态文旅融合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乡村生态文旅融合发展与基础设施支持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生态环境是乡村文旅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
首先,应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保护好土地、水资源、植被等自然资源,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其次,还需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减少农村环境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水质量等,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应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弘扬乡村文化,吸引更多游客来乡村旅游观光,实现生态文旅融合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农村乡村生态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包括交通、通信、水利等方面,还包括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乡村生态文旅融合发展需要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持,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促进乡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乡村振兴进程。
在基础设施方面,首先应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交通条件,便利游客出行,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需要加大对乡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发展数字乡村,提高乡村信息化水平,为乡村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另外,也需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乡村生态文旅融合发展与基础设施支持,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乡村生态文旅融合发展中,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发展。
同时,还应该鼓励乡村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科技含量,推动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
城乡连结八十个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项目
城乡连结八十个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项目城乡连结八十个: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项目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乡发展的差距与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城乡互补优势,我国积极推动各地开展了一系列城乡连结项目。
这些项目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乡村产业、提升农民收入等方面为重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介绍八十个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典型项目,以期为读者深入了解城乡连结的意义和价值。
一、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1. 乡村道路建设项目:通过改善农村道路,提高农民出行便利度,促进城乡联系和乡村经济发展。
2. 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项目:加大对农村电网的投入,提升农村供电质量和稳定性,为农村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电力支持。
3. 农村饮水工程项目:改善农村饮水条件,提高农民饮水安全水平。
二、产业发展类项目4. 乡村特色产业培育项目:聚焦农村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
5.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建设农业示范基地,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6. 乡村旅游开发项目:结合乡村资源及特色,开展乡村旅游项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互动。
三、农民收入增加类项目7. 农民合作社建设项目:鼓励农民自主组织和参与农民合作社,推动农产品加工、销售和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
8. 产业扶贫项目:通过发展适宜的农业、畜牧业等产业,帮助贫困农户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9. 创业就业培训项目:通过开展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创业和就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四、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类项目10. 农村教育提升项目: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
11. 乡村文化传承项目: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和精神生活水平。
12. 农民培训中心建设项目:建立培训中心,培养农民技能人才,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
五、生态环境保护类项目13. 农田水利工程治理项目: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和管理,提高农田灌溉效率。
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动力机制探究
摘 要: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乡村地区要素聚集并优化要素结构,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
本文提出乡村产业振兴的逻辑起点由乡村要素禀赋水平及禀赋结构所决定,而要素禀赋水平和禀赋结构的状况,则取决于城乡要素能否实现顺畅的自由流动。
畅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必须依赖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双重动力机制的推动。
关键词:城乡要素流动;要素禀赋;产业振兴;动力机制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并将“产业兴旺”放在了20字总要求的首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可见,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和首要任务。
而如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就需要探索相应的动力源泉和机制,以助推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部分乡村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产业层次较低且结构单一,资源利用率不高,产业要素活力不足,产业市场竞争力较弱,这一状况很大程度上源于传统城乡关系下生产要素的非均衡流动。
近年来,我国城乡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但城乡要素顺畅流动、平等交换的通道并没有完全打通,特别是“人、地、钱”三大要素从乡到城、单向流动的格局仍然没有根本改观。
因此,打破制度性障碍,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地向农村聚集,以此激发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并不断完善持续保持该动力的相应机制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关于乡村产业的发展问题,一直备受人们关注。
在早期的研究中主要围绕农业转型及其动力问题进行探讨。
普遍认为农民内部分化、资本下乡、农业科技创新、政府支持等构成了我国农业转型的内外部动力。
比如,陈航英认为,农民内部因分化而产生的动力,是农业转型主要的驱动力,而来自行政力量和工商资本推动产生的动力,是农业转型的前提条件。
党的十九大后,随着“产业振兴”“产业兴旺”等新提法的出现,加之农业功能不断延展,伴随新型城乡关系的确立,学者们越来越意识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PPP迎来新机遇,助推乡村旅游与特色小镇发展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2017年中央1号文件正式发布,除继续锁定三农政策、主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外,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亦是文件亮点。
农业PPP 投资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转变、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农村生产要素关系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市场利润、政策红利等共同导致的现象。
随着国家各种利好政策的颁布,农业PPP投资将迎来重大机遇,也将进一步助推乡村旅游和特色小镇发展。
农业适合做PPP的原因农业适合PPP模式取决于其自身的投资特点与回报率。
总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第一,农业产业投资改造的特点适合PPP项目。
规模化农业初期投资大,但使用期长,我国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直不足,政府财政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力度也有弱化的趋势。
由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很难对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农业生产能力很难有大的提高。
尤其是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因此会造成初期投资大的特征,可农业基础设施却具有使用周期长的特点,一旦建成,便可长期使用,且规划得宜,便不存在浪费现象。
第二,农业市场容量巨大,农产品消费具有不可替代性,且潜在需求巨大,如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一特点可以为投资提供稳定的收益保障,与PPP要求长期收益稳定的特点不谋而合。
第三,投资收益率。
农业企业收益率很难与新兴行业相比,如TMT、新材料等行业企业。
后者可以小资金投入获取大收益,而农业企业的增长却是以规模整合或自然增长为特点的,投资于农业产业很难有暴利的机会。
但目前农业行业的收益率超出社会平均收益率,且在农业规模化生产的情况下收益稳定有保障,稳定增长可期,这恰恰是社会资本所需要的。
第四,目前对农业投资的现状适合PPP项目。
目前对农业投资呈现出前后两端比重大的情况,即前端投资种子种苗、后端投农产品深加工及品牌化的企业多,而投资于土地规模整合、规模化生产、基础设施改造的资本不多。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在于之前土地使用权不明晰,社会资本不敢大规模进入。
目前这一障碍已经逐渐得到清理,政府方面也希望社会资本进入、也有诚意与社会资本合作,打通农业产业化的产业链。
另外土地收益的属性也适合社会资本进入,土地永远是稀缺的,而土地进行整合、可以规模化生产后的收益是稳定的,适合社会资本的进入。
利好政策助力目前我国政府不但推进了土地确权工作,也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业。
农业部出台了《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指出要探索新型融资模式,鼓励利用PPP模式、众筹模式、“互联网+”模式、发行私募债券等方式,加大对休闲农业的金融支持。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
能够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要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
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农业部发布《关于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解决农业PPP重点领域与路径、项目规范管理和政策支持等问题。
2017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支持建立担保机制,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
建立健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进省级信贷担保机构向市县延伸,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尽快建立担保机构,实现实质性运营。
拓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支持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农林水利、农垦等项目建设运营。
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设立各类农业农村发展投资基金。
加大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在符合有关法律和规定的前提下,探索以市场化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农业农村建设。
农业PPP的应用模式一、初级模式参与方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形如BT、BOT、BOOT、BOO等形式,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或从事休闲旅游项目开发,或进行耕田土壤修复以公私合营等形式达到双赢目的。
二、中级模式在农田土地确权、土地长期自由流转的基础上,农户以土地入股,社会资本进行一揽子的土地修复、生产经营、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进行补贴,实现规模化经营。
参与者及流程如下。
三、高级模式高级模式类似联合体模式,参与者众多,农户以土地入股或提供劳动力,社会资本以资本入股,政府提供补贴,另外的参与者还有农产品经销商、银行、基金证券等。
农产品经销商预先提供定单、银行提供贷款,并将未来土地的收益进行资产证券化,实现社会资本的退出,即社会资本、农产品经销商、基金证券联合参与。
模式成功的核心在于土地确权与土地集中经营。
十大大农业PPP领域1、农业科技的推广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和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制约着推广力度。
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
若按照中央1号文件推广创新公益性农技服务方式,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空间巨大!2、农业节水工程文件提出:加大大中型灌排骨干工程节水改造与建设力度,同步完善田间节水设施,建设现代化灌区。
大力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集中建成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而节水农业是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是水、土、作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系统工程。
我国水资源总量仅占世界的6%,人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农业用水量约3600亿立方米,用水比重从1997年的69.7%下降到目前的61.3%左右,并且我国旱灾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重。
因此在我国发展节水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3、农业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方向,主要包括小麦秸秆综合利用、沼气生产、林业废弃物处理、农膜处理等领域。
内蒙古敖汉旗规模化生物天燃气与有机肥综合利用PPP项目投资60000万元,采用BOT方式,占地面积300亩,建设3处共8万立方米天然气工程,年消纳农作物秸秆15万吨(TS)、消纳禽畜粪便6万吨(TS);年产生物天然气2920万立方米;年产有机肥料14.7万吨;年产液态生物二氧化碳3.65万吨。
辽宁省沈阳市十万吨植物秸秆综合利用PPP项目投资20000万元,计划在辽中县投资2亿元建设年利用10万吨秸秆的绿色示范厂,该项目采用生物酶技术,利用植物秸秆提取生产植物纤维、木质素、天然气、食用菌培养基和有机肥。
4、治理农业环境污水和垃圾处理在城市随处可见,农村的污染程度也可见一斑。
财政部推出两个强制试点,垃圾和污水处理必须使用PPP模式,在国内的垃圾和污水处理PPP模式也是随处可见。
在未来,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会是政府和社会继续推进的公共服务事业。
5、乡村休闲旅游产业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到,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
2017年一号文件的提法更明确,文件提到要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业合作社。
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
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
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贴息、设立基金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在重点村优先实现宽带全覆盖。
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
6、特色村镇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
支持各地加强特色村镇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
特色村镇PPP模式应用可以重点关注乡村、城镇道路、水电气配套、环境治理、沼气工程等领域。
当前国内一些地方积极探索特色村镇PPP模式。
安徽省界首市美丽乡村建设整市推进PPP项目投资 164,865万元,总占地面积900亩,建设内容包括美丽集镇整治占地150亩,包括治脏治乱、道路、给排水、排污管道、环卫、互联网、居住小区配套、集贸市场配套、文化场馆和休闲健身场地配套、绿地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配套服务建设;64个省级中心村建设,包括道路、给排水、卫生改厕、生活污水处理、沟塘整治、绿化、亮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7、育种基地种业是农业产业链的源头,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未来种子工程将加大农作物种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强育种创新、品种测试和试验、种子检验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设商业化育种基地,购置先进的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和仓储、运输设备,改善工程化研究、品种试验和应用推广条件。
8、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是国内农业先后经历了水利化、化学化(农业的工业化)、机械化等阶段的必然方向。
国内农业信息化跟国际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美国39%的小麦田已经用上了物联网,80%的农场用上了物联网。
农业信息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平台,是国内农业信息化应用PPP模式的新兴领域。
2016年8月,国信招标集团受江西省农业厅委托,开展江西省智慧农业建设PPP项目的全过程咨询服务工作,目前即将转入社会资本采购阶段。
该项目投资21876万元,采用B OT方式,回报方式为可行性缺口补助,项目总体架构是按照“1+2+3+N”的模式进行搭建。
“1”是指一个江西智慧农业云。
“2”是指两个中心,一是农业应急指挥中心;二是12316综合服务中心。
“3”是指三个平台,一是综合支撑服务平台,二是农产品监管追溯平台,三是农业电子商务平台。
“N”是指N个专业应用系统和N个用户群体,N个专业应用系统主要是指涉及到种植、养殖、水产、农机、农技等生产、经营、指导、监督、管理、执法等各类业务软件系统;N个用户群体包含行政管理人员、监管人员、基层农技服务人员、合作组织、种养大户、普通农户、城市居民等。
9、农产品加工、物流与交易农产品加工、物流与交易是农业应用PPP模式的热点领域,是社会资本关注的重点。
农产品加工、物流与交易直接决定了农产品“走出去”,是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农产品加工、物流与交易应用PPP模式重点领域包括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产品交易中心(市场)、生产资料交易平台、仓储基地、博览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