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探索
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doc
《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学设施陈旧落后、师资力量匮乏、学生数量锐减的现状,农村教育的希望在哪里?城乡一体化战略给农村学校教育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农村学校只要充分利用农村教育资源,开发凸显农村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农村教育就会迎来勃勃生机的春天。
之所以选择“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课题,是依据我校实际现状而提出的。
和龙市八家子上南小学是一所有50余年历史的朝汉民族联校,原为林业子弟小学,2008年归地方管理。
独特学校历史文化,为开发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朝鲜族文化、林区特色、阳光体育、“弯弯腰”的养成教育等属于自己办学特色的办学路子,对开发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具有可行性。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全部的希望,只有根植于浓厚乡土气息的校本课程才有生机活力,营造“家庭氛围”,把童年还给孩子、营造乡村特色的生态教育环境,就能办出真正属于农村孩子的教育。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为教师的发展铺路、为学生的成功奠基”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独特的历史文化,创造有利条件,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营造学校特有的乡土文化课程,将学校办成“教师幸福工作的家园,学生快乐生长的乐园”。
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
突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学生素养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宗旨,使乡土校本课程成为学生生长、教师发展的乐土。
2、发展性原则。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挖掘乡土文化的资源,不断发展创新乡土文化校本课程。
3、开放性原则。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情、不同的要求,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乡土课程,把学生是否进步和是否发展作为评价指标。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一)研究目标通过对“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探寻乡土文化课程的开发、使用、完善、拓展的有效途径,寻求农村教育发展的教育对策,为学校师生营造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学习乐园。
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领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被当作重中之重。
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
目前,对于大多数的小学特别是广大农村小学而言,课程资源的匮乏,仍是广大教师推进新课程的重要障碍。
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始终是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课程资源方面,农村小学相对城区小学要缺乏得多,一方面,条件性资源严重不足,如场地缺乏、设备旧、媒介单一等;另一方面,校外课程资源中的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就目前而言几乎没有,这些情况,直接影响到农村小学新课程的实施。
所以,农村小学课程建设必须发挥农村特有的乡土资源优势,如自然资源、社区资源、人文资源等,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当地的乡土资源优势,才能较快改变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相对匮乏的状况,以切实推进课程资源建设和新课程的实施。
但不能就此认为,农村学校课程建设的“软肋”在于“资源短缺”。
虽然城区学校的软件硬件资源比农村学校要强些,但是农村小学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多彩、民风民俗异彩纷呈,得地利人和之优势的乡土资源往往是城区学校难以具备的。
因为农村小学同样也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多彩、民风民俗异彩纷呈,得地利人和之优势的乡土资源往往是城区学校难以具备的。
因为农村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多彩、民风民俗异彩纷呈,得地利人和之优势的乡土资源往往是城区学校难以具备的。
本课题是从可供课程利用的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角度,认识乡土的课程资源价值,探求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模式,研究乡土资源利用的的策略,从而促进农村学校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原则、途径、策略及可持续发展规律等方面作出有益的理性总结,从而为课程资源建设理论提供新的创新性因子和完善性要素。
探微基于多学科融合下小学低年级音乐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以河北省张家口市某乡村小学为例
Yi Shu Ping Jian探微基于多学科融合下小学低年级音乐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以河北省张家口市某乡村小学为例曹泽男王琼中北大学艺术学院摘要:校本课程应立足某校,多学科融合意在打破学科间的界限。
二者相结合开发出该校本课程,一改传统校本课程的“独脚”性,必然耳目一新。
新在教学内容多元化、形式体现新视角、师生接触零基础、课堂呈现大容量上,这也正是该校本课程的核心理念所在。
关键词:多学科融合校本课程多元化新视角零基础大容量中图分类号:J60-05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4-0094-03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王琼(1980.11—)女,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西省2020年度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名称:基于多学科融合下小学低年级音乐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以河北省张家口市某乡村小学为例,项目编号:2020SY39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交叉学科已经在高等院校中拉开帷幕,顶尖高校对学生探索学科间的交叉给予极大鼓励。
学校教育逐步走向灵活性,独立学科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跟上学科发展的潮流,多学科融合必将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据统计,音乐学科、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的融合对学生来说有着可观的开发意义。
如果说多学科融合是基础,那在此基础上开发的小学低年级音乐学科校本课程则是本论文探索的重点。
究其核心要素可以概括为教学内容多元化、形式体现新视角、师生接触零基础、课堂呈现大容量等。
一、多元化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接触到的知识、接收到的信息等无一不体现出多元化。
多学科融合可谓是多元化的呈现方式之一,多学科融合意在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把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作为核心,将创新教学成果作为归宿。
本文中的多学科融合特指语文、数学和音乐三个学科。
(见图1-1)如图所示,该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是建立在语文学科、数学学科、音乐学科三个学科相互融合之上的,以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教材作为学科融合的材料支撑(以部编版教材为例),但又作用于三个学科。
挖掘乡村本土资源彰显课程乡土特色———读《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有感
挖掘乡村本土资源彰显课程乡土特色———读《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有感作者:王绪堂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23期王绪堂(山东省沂南县孟良崮实验学校,山东沂南276325)摘要:《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一书的基础篇有助于人们更新课程观念,操作篇告诉人们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具体方法,模式篇则概括了乡村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规律。
全书充分吸收了来自教育一线的鲜活案例,道出了乡村学校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本真意义,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关键词: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73-02读了临沂大学李同胜教授等撰写的《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沂蒙山区为例》(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8)一书,感受很深。
书中对乡村教育的剖析深入透彻,针砭时弊;对乡村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探索深刻具体,切中实际;对乡村本土资源类型的研究思路清晰,科学全面;对乡村学校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策略探讨深入具体,可学可用。
我通过读书中的基础篇,更新了教育观念,从操作篇里学到了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具体方法,从模式篇里我认识到了乡村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规律。
本书充分吸收了来自乡村学校一线的课程改革经验,紧密结合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上的概括与升华,对相关理论进行面向实践的拓展与延伸,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我校作为乡村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项目的实践学校,我作为一个探究实验的实践者,更深切地感受到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巨大价值和重要作用。
一、乡村学校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正如书中所述:“挖掘利用乡村社区特有的课程资源,促进乡村学校课程实施质量的提高,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有坚实的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基础,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和深厚的理论根基,符合教育规律,特别是乡村儿童成长规律。
滇西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查分析与建议——以大理祥云、弥渡为例
滇西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查分析与建议——以大理祥云、弥渡为例臧国书(曲靖师范学院中文系云南曲靖655011)摘要:随着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调整,有关云南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亟需进行研究。
作者选择大理祥云、弥渡为例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我省滇西祥云、弥渡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总体情况、教育主管部门、校长、教师与学生对之的认识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并总结与分析这次调查的结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滇西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查分析建议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08)01(c)-0124-021背景与目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当今社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发展方向。
“‘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针对国家政府课程开发的弊端,要求政府应明确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的权力分配,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强调学校、地方一级的课程运作,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
[1] 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为了全面而系统地了解我省滇西地区乡村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了解教育主管部门、校长与教师对这一新的课程理念的认识与把握,了解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态度,学校层面进行课程创新的种种做法。
经曲靖师范学院成职教学院的努力,在香港伍集成文化教育基金会的大力资助下、我们于2006年10月至2007年1月对云南大理祥云、弥渡如何实施校本课程进行了调查研究。
2设计与实践2.1概念说明“校本课程开发”一词在教师的各级培训与会议上多次涉及,调查对象相当熟悉。
景区农村学校“竹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探索实践
景区农村学校“竹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探索实践作者:刘林生来源:《成功密码》2021年第04期一、绪论(一)核心概念界定本课题所指的“竹文化”,是指与竹有关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合表现。
“竹文化”内涵独特丰富,并对国人的审美意识、道德观念影响深远。
最核心的内涵是竹不畏逆境、宁折不屈、中通外直、虚心奉献的精神风貌。
“竹文化”的外延则包括竹在文学、书法、美术、园林、音乐、舞蹈、游戏、农业、建筑、饮食、民俗等诸多方面体现出来的文化表征。
(二)研究背景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学校所在地万龙山乡森林覆盖率达75%,其中竹林面积近1.33万平方米,已形成以竹产业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特色。
学校有一批热爱“竹文化”的教师队伍,具备了“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客观有利条件。
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求。
近年来,武功山风景区致力打造各校的校园特色文化,力争实现“一校一品”的目标。
综合自身有利条件,借鉴其他学校做法,隆波学校决定以“竹文化”为主题,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
前期,笔者开展了一些相关活动与探索,现将其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期望能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校本课程。
(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全球有多个与竹有关的国际组织和会议,如国际竹藤组织、世界竹子大会等。
许多国家都重视开发利用和保护竹资源。
当前,竹的用途不断扩大,竹林的生态效益得到广泛关注。
世界竹产业发展迅速,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中国是产竹大国。
竹子不仅是生活的重要资源,也是国人精神的寄托。
国内很多学校把“竹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湖北枝江市实验小学,以“竹文化”为主线,打造书法品牌。
浙江湖州莫干山中心学校,挖掘竹的“七德”,提高了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川安岳李家镇初级中学传承并发扬竹编非物质文化,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江西九江兴中学校将“竹文化”与校园的环境建设相结合,形成了浓厚的竹文化氛围。
在借鉴国内学校做法的基础上,隆波学校进行本项“竹文化”进校园的实践研究,让“竹文化”进课堂、进校园,深入学生的生活,让山区学生能真正了解竹的功能及文化价值,形成校园独特的“竹文化”。
利用乡土资源开发美育校本课程的探索——以山东省曲阜市为例
-032-2021年第37期(总第289期)摘 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统筹整合社会资源,不断完善美育课程与教材体系。
如何利用身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价值的乡土资源,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美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引入乡土资源,是传承地方文化、拓展美育的双赢措施。
利用乡土资源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最直观的生活素材,还能丰富美育的内容。
文章在详细分析山东省曲阜市乡土资源利用现状和前景的基础上,结合课堂实践案例,阐述了在美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挖掘乡土资源的意义,并提出了以乡土文化资源构建乡土美育课程的方法,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土资源;美育;校本课程;整合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韦同禄(山东省曲阜市吴村镇郭店小学,山东 济宁 273100)引 言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学校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它既有利于当地学校因地制宜地利用乡土资源,挖掘、整合乡土文化,也有利于弥补校本课程资源匮乏的劣势,实现校本课程体系多元化。
因此,充分挖掘和整合利用本地区周边现有乡土课程资源,是推进美育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曲阜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历史悠久且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
一、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乡土美育校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一)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曲阜,是孔子的故乡、儒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被世人尊称为“东方圣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
古代传说的三皇五帝,有四人在此留下活动的踪迹。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受到皇帝赐封的圣人共有六位,有四位出生在曲阜,还有一位的封地在曲阜。
(二)珍贵的历史古建筑遗迹曲阜三孔古建筑以其悠久的历史、雄伟的气势、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文物资源和极高的科学艺术价值闻名于世,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中国历史古建筑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小学的课程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农村小学是培养农村儿童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重要阵地,课程建设是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一、农村特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1、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环境、情感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农村小学生生活在农村环境中,他们的家庭环境和城市小学生有很大差异。
他们的情感发展、认知水平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城市小学生也有所不同。
农村小学的课程建设需要根据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适合他们成长的特色课程。
2、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农村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知识结构不够完善、语言表达能力差等。
通过农村特色课程的建设,可以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3、增强农村小学的办学实力农村小学要在教育教学上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加强校本课程的建设。
只有建设好校本课程,才能真正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1、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农村小学生与农村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校本课程建设的内容应该包括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比如田园诗鉴赏、田园美术等,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农村的风土人情。
2、关注农村教育热点的课程农村小学要关注农村教育的热点问题,比如农村扶贫、农村环保等问题,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培养实用技能的课程农村小学生大多是农民子女,未来的就业方向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
校本课程建设还应该包括培养学生实用技能的课程,比如农业知识、农村实用技术等,以便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打下基础。
4、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在农村特色课程建设中,更应该注重人文素质教育。
通过开设农村文学、农村地理、乡村美德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懂得感恩、乐于助人,走上热爱农村、回报农村的道路。
1、建立师资支持体系农村小学要开展校本课程建设,首先要建立师资支持体系。
校本课程让乡村孩子重拾自信
參谷肺教肓校本课程让乡村孩子重拾自信吕晖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海岱镇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小镇,镇里的原 住民有传承农耕文化的农民,有熟 知海洋文化的渔民,也有游走山林的山民,传统的农工渔商等多种形态在这里汇集。
镇里大牟家完小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小学,我 在这里连续工作十余年的时间里,尝试基于地域资源开展以科学学科为核心的系列活动,构建 校本课程的雏形。
考察母亲河海岱镇内最大的河流是恒河,全长1170米,发源龙口东南部的狗 山。
河边曾经有烟台境内最大的寺庙—马亭庙,传说唐王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驻兵停留。
这条河发源于龙口东部山区,流经高山、丘陵、平原后在小镇西部奔流人海,大牟家完小就处在恒河的中下流。
不仅仅是孩子,甚至很多大人都不是完全了解自己的家乡,让学 生了解生养他们的这一片热土,不 仅能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还可以让他们从熟悉的事物拓宽其 知识面,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我们以考察母亲河为主题,本着浅显、有趣、好玩的原则,由近到远,由浅到深地设计课程内容。
在开展考察前,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难题是如何确保学生的安全。
为此,我们请专业人士对考察路线进行规划,并和专业团队就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设计预案。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考察地点,我们决定由教师与专业人士先开展实地考察,然后以视频录制、标本展示、故事讲述等形式转达给学生。
1. 母亲河边寻找老房子我让学生在自己的村子里寻找最老旧的房子,让他们用照片与文字的形式记录与描述。
等到将学生收集的资料汇总到课堂上时,他们吃惊了,原来他们前辈们住过的房子和现在的房子有很大的不同,海边的老房子是用海草与泥沙建成的,平原的老房子是用麦草和泥建成的,山里的房子则是用石头建成的。
2. 了解恒河两岸的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组织学生了解村子里的特色农作物与经济作物时,他们又一次惊奇地发现,原来海边、平原、山区的农作物各不相同,沿海的砂土地贫瘠,适合种植葡萄,平原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小麦、玉米、蔬菜,山区则适合种植小米与水果。
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
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普遍偏低。
为了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一直在探索有效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方案。
而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就是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有效途径。
乡土资源是指农村地区独有的文化、历史、自然资源等,这些资源具有丰富的教育潜力,能够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教学材料和场景。
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将乡土资源融入教学内容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通过调研和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农村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如资源整合不足、教师培训力量不足等。
如何更好地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就此展开更深入的调研分析。
1.2 问题提出农村学校在发展校本课程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由于农村学校在师资、教育设施等方面相对缺乏优势,课程开发难度较大,往往存在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
农村学校所处的地域特点和学生群体的差异性也给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了挑战,需要针对不同地区和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课程方案。
农村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课程设计不够科学和完善,无法很好地发挥当地资源的优势。
如何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为农村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探讨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旨在为农村学校提供参考和帮助,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发展和提升。
2. 正文2.1 调研分析调研分析是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一环。
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资源的特点和教育需求,为课程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基于乡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淇澳岛为例
学科综合XUEKE ZONGHE2021年3月Mar.2021教!J帀・TEACHER基于乡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淇澳岛为例李少珠I,李育文2(1.珠海市兆征纪念学校,广东珠海519000; 2.珠海高新区金鼎第一小学,广东珠海519080)摘要: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校本课程能否顺利开展,关乎学校的教育成果,关乎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质量,目前,我国关于校本教程开发的实践过程还存在许多问题,以及诸多可以探讨的空间。
文章试图从乡土文化的角度,结合具体案例,来论证乡土文化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路径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11-25文章编号:1674-120X(2021)09-0103-02一、乡土文化对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重要意义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当中,乡土文化源远流长,代表着大多数人的家乡情结。
切当前,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乡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但是,在乡土文化的深处,仍然有许多内涵丰富的资源需要引起重视,其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和思路。
以乡土文化为基础的校本课程开发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深入研究乡土文化。
(一)有助学校形成更好的办学特色每一间学校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办学目标。
乡土文化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因此,从乡土文化的角度出发去开发校本课程,能够挖掘出更多以中华文化为载体的成果,有助于学校的成果的研究与展示。
学校要设立教学目标,以乡土文化为研究切入点,把研究措施具体落实,把校本教材开发和学校教学目标、办学特色联系起来,深入贯彻教育理念,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
(二)有助F形成系统的思想教育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在长期的农村生活过程当中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内涵,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品质。
“小乡村,大课堂”乡土文化校本课程
探索篇誗课题荟萃乡土文化在中华文化组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推动各项工作合理开展等具有重要意义,相关单位等必须加强对乡土文化的重视,推动各学校及时将乡土文化教育融入校本课程教育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感情,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一、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乡土文化承载着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和多样化的印象,但是受到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存在诸多空白,这就需要学校开设与乡土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来帮助学生学习家乡文化,对推动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乡土文化承载着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只有做好乡土文化教育,学生才能对乡土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才会发自内心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对推动学生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设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同时使学生自觉承担保护家乡的责任,养成爱护家乡的意识,对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开设乡土文化校本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在了解家乡的同时发现家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探究合理的问题解决措施,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措施1.树立正确的课程开发目标学校在开展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乡土文化建设目标的重视,结合当前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理解情况和校本课程开展状况来制订恰当的建设目标。
首先,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展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在乡土文化中的作用,加深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同时,通过开设该类课程,使学生可以对社会实践活动和课本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各类问题。
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等的重视,通过采取恰当的措施,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社会交往方法,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身各类情感。
2.合理开展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教材编写工作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展应当有一定的开展规划,教师在相关规划的指导下开展各类活动。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核心素养引领下乡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创新研究
核心素养引领下乡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创新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核心素养乡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四、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要求逐项填写,限4000字以内)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随着对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研究,本研究团队对国际组织有关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的报告有所关注,在文献阅读和科研实践中,也了解到一些学校,尤其是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学校教育改革和创新实践,己经开始涉及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对这一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但主要以介绍国际组织的研究成果、强调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介绍本校课程建设框架的形式展开,针对实践中的问题和个案分析比较少,特别是乡村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比较薄弱,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在学校层面具体能够如何设计、如何实施?实施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值得参考又存在哪些问题?学校为何要基于核心素养建设自己的校本课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是如何开发和实践的?等等这些疑惑都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
(2)课题界定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在国家课程框架规定的限度内,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生的性质、特点及可利用的资源,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和学校为参与主体,有课程专家、校外团体或个人共同参与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如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等)。
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
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乡村校园实践在农村中学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视。
为此,我们开发了一项名为“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实践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该校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课程目标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了解农村生活,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培养他们实践操作的能力。
此外,还旨在加深学生对农村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与农民接触的能力,增加他们的人文情感。
2. 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学生在学校范围内种植蔬菜、果树等,从而学习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学生前往当地的农户或农业合作社,了解当地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同时展开人文交流。
(3)组织学生进行义务劳动和社会实践,如志愿者服务、废品回收等活动,倡导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协助。
(4)鼓励学生参加农村文化活动,如旅游、文艺表演等,增强他们的文化发展。
3. 课程实施为了保证该校本课程的实施,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包括实施时间、地点、实施方式、任务要求等内容。
(2)开展宣传,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了解和认识,鼓励他们参与其中。
(3)设立项目负责人,统筹协调实施过程,并监督课程实施情况。
(4)设置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进行评价和奖励,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
4. 效果评估(1)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了解及参与情况。
(2)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态度和看法。
从而,我们可以评估课程在学生身上所产生的影响,及时修改并完善课程内容,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
总之,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农村生活,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以期培养出一批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促进农村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乡村小学快乐童话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乡村小学快乐童话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乡村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一直以来乡村小学的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教育资源受限,教师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一直存在。
近年来,针对乡村小学教育问题,政府、社会以及媒体等相关方面纷纷采取措施帮助乡村小学发展。
在这种环境下,由乡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可以有效地促进乡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本文将从乡村小学快乐童话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入手,分别介绍其设计与实践情况。
一、快乐童话课程设计快乐童话校本课程包含语文、数学、美术等多个领域,以“童话”为主题,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1.语文篇语文篇主要以童话故事为主题,通过听、读、写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1)听故事:通过听故事的形式,鼓励学生们进入想象的世界,提高他们的语言听力能力和表达能力。
(2)读故事:让学生们通过阅读故事,加深了对童话故事的理解,锻炼语言理解和口语表达的技能。
(3)创作故事:利用“填词、说故事、续画”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们写自己的小故事,以练习口语和想象力。
2.数学篇数学篇主要以童话故事为背景,通过故事情节或人物特征中的“数字”进行数学教学。
具体包括:(1)数的认识:如《三只小猪》中的“房子要盖三间,所以要准备三百根竹子。
”(2)数的运算:如《白雪公主》中的“七个小矮人”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
(3)几何形状:如《灰姑娘》中的水晶鞋子是一个“水滴形”,等等。
3.美术篇美术篇主要是通过童话故事中的角色、场景进行美术绘画创作。
具体包括:(1)角色形象绘画:如《小红帽》中的小女孩、大灰狼、奶奶等角色形象的绘画。
(2)场景绘画:如《长发姑娘》中的高塔、如《青蛙王子》中的河岸等场景的绘画。
(3)手工制作:如《三只小熊》中的做蜂蜜饼,如《格林《王子和贵族》中的制作假面具等。
本课程在多个乡村小学开展了实践,以下从教学环节和教学成效两方面进行描述。
1.教学环节在语文篇中,老师根据孩子们的听力和理解能力,先通过口头故事介绍故事的剧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农村乡土课程探索与实施
农村乡土课程探索与实施作者:王毕卫来源:《科教导刊》2021年第24期摘要广元市利州区范家小学是一所农村小规模学校。
学校开设了乡土化的校本课程,把社区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各科教学相结合,拓展国家课程,有利于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了保证乡土实践课程的顺利开展,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对学校的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和整合,形成了课程结构图。
学校的课程结构在整体上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
丰富多彩的鄉土课程主要围绕植物考察、综合实践课程、社会调查等方面开展。
关键词校本课程国家课程社会调查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2021.24.045Explo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Local CurriculumWANG Biwei(Sichuan Guangyuan Lizhou District Fanjia Primary School, Guangyuan, Sichuan 628003)Abstract: Fanjia primary school in Lizhou District, Guangyuan City is a small-scale rural school. The school has set up a local school-based curriculum, which combines community resources, school resources, fami? ly resources and teaching of various subjects, and expands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which is conducive to mak? ing full use of these resources, improving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and cultivating their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spiri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local practice curriculum, the curriculum struc? ture of the school is adjusted and integrated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the school, and a curriculum structure chart is formed. The school’s curriculum structure implements three-level courses: national curriculum, local curriculum and school-based curriculum. Rich and colorful local courses are mainly carried out around plant investigation, comprehensive practice courses, social investigation and so on.Keywords: school- based course; national curriculum; social investigation广元市利州区范家小学,地处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目前在校学生90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65人,班级人数最多18人,最少5人,是一所农村小规模学校。
展现乡村校本课程案例
展现乡村校本课程案例
萧山欢潭是大岩山云雾茶的故乡,是萧山有名的茶乡。
xx 小学就坐落于欢潭白竹湾的山坳,与大岩山咫尺之遥,学生生活于此,耳濡目染到浓郁的茶文化之香。
学校有劳动实践基地,其中茶园规模最大。
学校因势利导,开发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把茶艺引人课堂,融人学生的生活,以此引导学生认识茶、了解茶、制茶、泡茶等,从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这类课程开发最齐的一个亮点是浓郁的地域特色,真正实现了“人无我有”的境界。
它的开发成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充分挖掘了区域资源,让地域文化与学校教育融合在一起。
他们既是社区资源,又是教育资源;既是经济,又是文化;既是课程资源,又是课程形态;既囊括了区域文化特征,又渗人了学校文化底蕴。
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开发思路,学校给教师、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与能力,师生合作,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在实践中生成、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探索
作者:杨公立张立鹏
来源:《黑龙江教育·小学》2017年第06期
校本课程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组成部分,作为创特色学校的一个窗口,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何开发校本课程?立足于农村小学实际,参照先进市县的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我们做了一些探索。
全面评估
1.评估社会。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社会生产主要以农业种养为主,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农业、农林、农牧、农家……所以对学生进行以农业为主题的学习实践教育活动是最接近生活,最接地气的,也是现有课程的一个盲区。
2.评估学生。
我校共有在校生500多人,这些学生都来自农村家庭,学生的家庭教育离不开农村的生活气息。
他们从小就对家庭生活中的各种有关农业的事有所了解,但又一知半解。
我们有必要补齐短板。
3.评估师资。
我校80%以上的教师来自农村。
大多数教师种过地,从事过养殖、加工等劳动,可以说是经验丰富。
特别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从事过学校学工学农教育的教师还有许多。
他们对家乡的山山水水、农牧渔业、自然环境等都十分了解。
如果对学生进行有关家乡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教育,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是非常有利的。
4.评估学校。
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缺少先进的教育资源,专业化的师资不足,缺少先进的教学手段,经济条件也比较差。
如果也与城市的学校一样搞美术、音乐、电脑、摄影等这些专业技术要求很高,花销很大的活动,不但困难很大,而且不能体现当地社会的特点,不符合办特色校的理念。
办就办自己能办到的、能办好的事。
农村学校不缺的是农教资源。
综合决策
根据校本课程的因地制宜、发展特长、因材施教、学生为本、适应社会、发挥传统、培养兴趣、实践探究等原则,鉴于对各类教育资源的评估,我校确定了面向家乡,以了解家乡的生活史、奋斗史、文化史、发展史和动植物自然资源,以学习普及农业、气象、环保、生活知识,学习农业生产技术,以对学生进行传承家乡文化、热爱家乡、建设美丽家乡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方略,成立了以校长和专家及专业课教师为主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开发编写《美丽家乡莲花镇》校本课程教材。
编写原则
1.多元参与。
教材编写开发要贴近时代和生活,体现广泛的参与意识。
体现社会的、家长的、学校的、学生的、教师的各方面的不同意见。
为此,编写中我们充分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收集多方面的材料进行论证,把最科学的、最先进的、最具有特色的内容写入教材。
多维架构,多元参与,让教材成为学生与社会和生活沟通的平台。
2.为各学科教学提供支持和拓展。
现授小学教材,如语文、数学、科学、品社、地方、综合实践等课程都留有许多可以结合学生生活、本地自然和社会资源再加工开发和创造的空间。
校本课程开发要起到一定的服务各学科教学的作用,体现出各学科知识的延续性、综合性和拓展性。
所以在我们的校本教材中,部分内容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做了相应的整合、补充和拓展。
3.突出趣味性。
有趣味就要生动具体,每节课的人和事都是真人真事,都是学生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事。
有认识的人和事,有话可说,有言可发,有事可做。
这就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
身边的一草一木,家乡的一山一水都充满快乐。
为了让教材更新颖,我们在教材中添加了千幅家乡的照片,而且可以电子播放,这更增加了趣味性。
4.一本书原则。
一本校本教材课本可以全校使用,而且循环使用,这是经济而实用的方法。
在教学中各年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其他课程教学的需要等情况选择课程教学。
可以选学某一课,也可选学某一节。
同一课要根据学生能掌握的情况,分不同年级分层教学。
如《认识植物》,一、二年级可以像看图认物一样教学;三年级可以学一些植物分类和植物生长方面的知识;四、五年级可以开展观察采集植物标本和作文、绘画等拓展活动。
这样就打破了班级、年级的界限,可以灵活组织教学。
5.注重思想教育。
校本教材是学校自编教材,其内容应是具有传承性的,因此思想教育性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们的教材《美丽家乡莲花镇》就是以爱家乡、爱科学、爱劳动、爱父母为中心的德育阵地。
山是家乡绿,水是家乡清,月是家乡圆,人是家乡亲。
我们倡导爱亲人、爱家乡、爱祖国,由小爱到大爱,教材中都有体现。
6.把实践放在首位。
实践性应该是校本课程的中心,无论是什么内容的校本课程都应是可操作的有实践意义的课程。
我校的校本课程主要是以家乡的历史、大自然和农业生产生活为内容,学生都有亲身感受。
在家里在学校,家长和教师都可以组织学生实践。
每节课我们都设计了许多实践活动的内容,供学生选择。
我们鼓励学生学方法、学技术,把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渗透在教学中。
为此我校还充分利用我校的校外“青少年实践活动基地”开展了一系列的种植、养殖、采集、观察动植物、观测气象、环保考察、娱乐游戏等活动。
在基地的“民风民俗展馆”学生还能看到上千件反映家乡历史的展品,了解家乡的发展历史。
这些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开放、更民主,走出了校门,走进了生活。
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形成了动态开放的学习实践空间。
教材简介
我校编写开发的校本教材《美丽家乡莲花镇》,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学习农业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以及动手动脑的能力;为建设美丽家乡培养人才。
全书共25课,分5个单元。
内容包括家乡的历史、地理、自然、动植物、农业生产生活、各类有趣的活动等。
教材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于一体。
16开本彩色印刷图文并茂。
全校发行授课,循环使用,并配有电子版教材。
教学反馈
本教材经编写试用到印刷成册发行,经历了6年多的教学过程,受到学生和家长及社会普遍的好评。
通过教学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实践的习惯和能力都得到加强。
他们对家乡的人和事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关心家乡,更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
校本课程成为我校教学的一个亮点,成为多学科、多维度,全体师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建共享的教学资源。
(作者单位:望奎县莲花镇中心小学)
编辑∕王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