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15 短文两篇 学案2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 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 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623ad24b73f242326c5f1c.png)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3、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
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1、名言警句: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名人读书的趣事: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马克思读书趣闻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X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学案:第15课《短文两篇》(人教新课标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学案:第15课《短文两篇》(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65847436af45b307e9719706.png)
莒镇中学九年级(上)语文高效导学案课题:15、《谈读书》《不求甚解》课型:阅读序号:时间:授课人教师寄语: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恨与古人同。
学习目标1. 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3. 体会本文论述语言简练的特点。
预习导学怡情(yí)傅彩(fù)藻饰(shì)矫情(jiǎo)诘难(jié nàn)咀嚼(jué)狡黠(xiá)伦理(lún)味同嚼蜡(jiáo)滞碍(zhìài)睾(gāo)阐证(chǎn)吹毛求疵(cī)引导点拨本文可分几个层次?每层的层意各是什么?精讲质疑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二)《不求甚解》学习目标1. 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 整理文章的结构提纲。
3. 学习体会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
4.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一. 预习导学解释下列词语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咬文嚼字:因小失大:豁然贯通:开卷有益:二. 精讲释疑:(1)本文的论证方式:驳论。
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2)本文批驳的靶子是: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3)列出本文结构提纲:三. 引导点拨:①到底应该怎样理解“不求甚解”?②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四、练习巩固一、基础知识1. 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1)狡黠()(2)藻饰()(3)诘难()(4)滞碍()(5)味同嚼蜡()(6)吹毛求疵()(7)矫()(8)睾()肾(9)阐证()(10)要诀()2. 将下列的成语及其解释连线味同嚼蜡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吹毛求疵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寻章摘句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豁然贯通比喻故意挑毛病,找缺点。
因小失大指读书只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 文学常识填空(1)《谈读书》一课选自《》,作者,国家、家。
著有《》、《》等。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2)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2)](https://img.taocdn.com/s3/m/5c0b8388852458fb760b56a0.png)
《短文两篇》教案一、学习目标:能力目标1. 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2. 了解有关驳论的知识。
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培养读书习惯。
二、重点、难点:积累有关议论文的常识,学习驳论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谈读书(一)作者简介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哲学史上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12岁入剑桥大学读书,毕业后就一直为英国王室服务,曾当过律师和国会会员,担任过掌玺大臣和英国大法官。
晚年专心从事学术研究的著述活动,写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论》。
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后集成《人生论》。
他的随笔小品说理透彻,会意隽永。
雪莱曾评价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有着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和相关文体知识:随笔散谈类文章属于比较难把握的一类文章,作者一般十分睿智博学,文章中不时闪烁智慧的火花,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广泛。
本文字字珠玑,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二)探究学习:1、课文首先说的是读书的三种功用,即:怡情、傅彩和长才。
“怡情”使人即使独处幽居也可不失生活的情趣,“傅彩”使人善于言辩或烘托气氛,“长才”则使人圆观周览,于待人、接物、进业,更加精熟完满。
其次,文章谈如何读书。
书有好坏优劣,开卷未必有益,因此颇需区别对待: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多数只需大体浏览,少数则需认真阅读、仔细消化。
再次,是说书犹镜子,可以映照出多种人生样态,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有明智者读书,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将立身处世、做人之道与书本中传递出来的人生智慧和经验结合起来,修饰剪裁,去留取舍,全在一心,所谓“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81e7c95ef7ba0d4a733b3d.png)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学案内容预览:二二短文两篇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古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
【学习重点】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1)“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原来是刻,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或歌颂赞美,或有所警戒。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走近作者(1)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
有《刘宾客集》。
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
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3、相关资料《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脍炙人口,久为传诵。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
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
可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然后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谈笑有鸿儒5、往来无白丁6、无丝竹之乱耳7、无案牍之8劳形9、何随之有10、“水陆草木之花”11、“晋陶渊明独爱菊”12、“世人甚爱牡丹”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4、“香远益清”15、““予谓菊”16、“陶后鲜有闻【合作探究】1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暑期预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学案新人教版
![(暑期预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学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506942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b6.png)
(暑期预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学案新人教版第一篇:(暑期预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学案新人教版第15课《短文两篇》学案教师寄语: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恨与古人同。
学习目标《谈读书》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3.体会本文论述语言简练的特点。
《不求甚解》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整理文章的结构提纲。
3.学习体会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
4.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学习过程(一)《谈读书》一.作家作品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他的散文对英国乃至全世界影响都很大,作品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警辟,启人深思。
二.积累运用:怡情(yí)傅彩(fù)藻饰(shì)矫情(jiǎo)诘难(jié nàn)咀嚼(jué)狡黠(xiá)伦理(lún)味同嚼蜡(jiáo)滞碍(zhì ài)睾(gāo)阐证(chǎn)吹毛求疵(cī)三.整体感知:1、标出文章自然段2、初步划分文章结构四.自主探究:1、2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试分析各层的写作思路。
例如:第一层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此外还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短文两篇》(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短文两篇》(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757811c16fc700abb68fc89.png)
第十五课《短文两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把握文中所阐述的正确主张。
2.学习道理论证法和正反论证方法。
3.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有一个老太太做寿,满堂儿孙、亲戚朋友都纷纷送礼、问候。
请唐伯虎来作诗,他第一句就说“这个婆娘不是人!”大家听了很震惊,都斥责这个人胡言乱语。
客人说:“别急,请听下一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好!好!众人转过了神,夸赞起来。
唐伯虎又道:“儿孙个个都是贼!”这下老太太的儿孙可不干了,围过来要揍他。
客人又说:“别忙——偷来蟠桃献母亲!”儿孙一听又乐了。
众人都赞扬这首诗做得好。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如果只看到第一句或第三句就认为是在骂人,便会误解。
只有四句一起看,才发现是赞美的诗。
所以我们看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根据只言片语就妄加判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不求甚解》就是批驳根据只言片语就妄加判断的现象。
课堂实录一、检查预习情况。
【设计意图:扫清字词障碍】1.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勾画生字词。
阐明要诀咬文嚼字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因小失大豁然贯通开卷有益2. 解释词语:会意:会心。
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
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
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死抠:在字句上钻研或找错。
豁然:一下子彻底晓悟;开阔;顿时通达。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就会有收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初步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段落层次】1.给课文分段,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可以用书中的语句)第一部分(第1段):摆出批驳的靶子。
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首先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接着作者明确提出自已的看法:“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
第二部分(第2---4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学案2:第15课 短文两篇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学案2:第15课 短文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6c78ebf5844769eae109eda0.png)
短文两篇课堂目标: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方法,以及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走近作者费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
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著有《新工具》《随笔》等。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杂文集《燕山夜话》等。
解读背景:《燕山夜话》是邓拓撰写的杂文集。
1961年,正当我国处在暂时困难时期,邓拓应《北京晚报》之请,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为宗旨,用马南邨的笔名开辟了《燕山夜话》专栏。
了解文体:驳论文:论辩是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
其方式是:(1)驳论点;(2)驳论据;(3)驳论证。
驳论文的破立结合: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再批驳己指出的错误论点,并在批驳的同时或之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并加以论证。
一、导入新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在一天天长大。
现在,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读书吗?你读过哪些书?曾今获得过一些什么样的感悟?从培根和马南邨的文章中你一定会获得一些有益的收获。
二、字词梳理1、读准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怡情()诘难()()狡黠()吹毛求疵()马南邨()咬文嚼字()2、辨清字形决()滞()疵()燥()诀()带()呲()藻()3、理解词义(1)狡黠:(2)劫难:(3)味同嚼蜡:(4)_____________:细致到繁琐、挑剔的地步。
(5)____________: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求抠字眼。
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理解。
(6)__________:认真推敲字句的意义和正误。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92419b524de518964b7dc4.png)
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怡情()诘难()()滞碍()吹毛求疵()狡黠()咀嚼()()死抠()豁然()迂腐()2、解释词义:味同嚼蜡:吹毛求疵:寻章摘句:不求甚解:咬文嚼字:豁然贯通:3、填空。
(1)培根,________国哲学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
《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段话,说说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谈读书》1、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db78ebc9e31433238689314.png)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3、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
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1、名言警句: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名人读书的趣事: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马克思读书趣闻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学案1:第15课 短文两篇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学案1:第15课 短文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461e265a284ac850ac0242d1.png)
短文两篇K学习目标』1 .了解议论文的常识。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K学习重点』1 .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2.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精练,在学习中体会其作用。
K学法指导』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比较两文的语言特点,在自主学习中质疑、提问,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K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 .查字典,给下列中加点字注音。
怡情()诘难()()粲然()庶民()滞碍()吹毛求疵()2 .解释下列词语。
味同嚼腊不求甚解3.收集作者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妙笔生花吹毛求疵4.通过预习,把你遇到的疑惑写在下面。
二、课堂学习•研讨1.导入。
2.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3.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谈读书的?(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读《谈读书》回答:1.读书有哪些好处呢?2.作者介绍了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谈你的看法。
2.读《不求甚解》回答:(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理解?3.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三、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四、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4.作文擂台赛。
把《谈读书》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条作为论点,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议论文。
三、拓展延伸・巩固[[练习反馈』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读史使人(),读使人(),数学使人(),科学使人(),伦理学使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如精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 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学案 - 副本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学案 - 副本](https://img.taocdn.com/s3/m/b9b95f5bec3a87c24128c497.png)
15 短文两篇学习重难点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一、相关链接【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二、学法指导:诵读比较分析小组合作探究三、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怡情()诘难()()滞碍()吹毛求疵()狡黠()咀嚼()()死抠()豁然()迂腐()2、解释词义:味同嚼蜡:吹毛求疵:寻章摘句:不求甚解:咬文嚼字:豁然贯通:3、填空。
(1)培根,________国哲学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
《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段话,说说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5、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6、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四、课堂交流、探究展示《谈读书》1、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15 短文两篇 学案2
![15 短文两篇 学案2](https://img.taocdn.com/s3/m/3326b693b0717fd5370cdc0e.png)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重点】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学习难点】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驳论等方法的运用。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马南(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怡情()(2)诘难()()(3)滞碍()(4)吹毛求疵()2、填空。
(1)培根,________国哲学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
《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段话,说说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谈读书》4、课文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指出人们常常存在那几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重点是分析哪一种目的?5、课文第二部分中讲到求知就要读书,对于不同的书如何读,课文提出了怎样的的看法?《不求甚解》6、课文说“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7、“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8、文章说的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精读精练】9、“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中本体和喻体分是什么?这两个比喻句配合得是否恰当?10、《谈读书》第三部分讲到求知会产生哪些影响?作者怎样论证这两方面的内容的?11、《不求甚解》一文是怎样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进而反驳对方的?【主题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377b2fb26fff705cc170a7a.png)
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编写:满雪梅学习目标:1、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以及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法指导:1、明确学习这课的目标,了解作者。
【用时3分钟】2、两篇文章都是谈读书的,先快速地默读,了解大意(作者的观点)。
【用时5分钟】3、细读课文,圈、点、勾、画,标出生字词和自己不懂的地方。
梳理文章的结构,完成“预习案”中的问题。
【用时12分钟】4、借助工具书、注释解决生字、词,--组长可分配任务,提高效率。
【用时5分钟】5、精读课课文,小组合作探讨,完成“探究案”中的问题。
【用时10分钟】6、比较阅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先“对学”,再“群学”,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还未解决的问题。
【用时10分钟】自学导航:1、相关链接①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作家。
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
后又学习法律。
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共包含58篇短文,然而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却有重要地位。
培根对每个题目都有独到之见,诛心之论,而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句迭出,例如“善择时即省时。
”“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
”“顺境易见劣性,逆境易见德行。
”这些话充满成熟的人生经验,而写法则务求清楚达意。
使用的比喻十分恰当,但都来自实际。
培根的文章也写得富有诗意。
②关于《燕山夜话》的写作背景:《燕山夜话》是邓拓撰写的杂文集。
1961年,正当我国处在暂时困难的时期,邓拓应《北京晚报》之请,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为宗旨,用马南的笔名开辟了《燕山夜话》专栏。
③关于驳论文: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自己的观点。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九年级语文上册 15《短文两篇导学案》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5《短文两篇导学案》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d176406dd36a32d737581d5.png)
15. 短文两篇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二)预习要点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三)达标练习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怡情()(2)诘难()()(3)滞碍()(4)吹毛求疵()2、填空。
(1)培根,________国哲学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
《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段话,说说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案4、课文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指出人们常常存在那几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重点是分析哪一种目的?答:5、课文第二部分中讲到求知就要读书,对于不同的书如何读,课文提出了怎样的的看法?答:《不求甚解》6、课文说“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答:7、“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答:8、文章说的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答:9、“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中本体和喻体分是什么?这两个比喻句配合得是否恰当?答:10、《谈读书》第三部分讲到求知会产生哪些影响?作者怎样论证这两方面的内容的?答:11、《不求甚解》一文是怎样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进而反驳对方的?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语文:4.15《短文两篇》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上)
![语文:4.15《短文两篇》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上)](https://img.taocdn.com/s3/m/35e15e37f8c75fbfc67db2d3.png)
4.15《短文两篇》学案教师寄语: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学习目标1.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培养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 “不求甚解”含义的理解。
2.积累名言警句。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怡.情()(2)诘.难()()(3)滞.碍()(4)吹毛求疵.()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统chóu()澡饰() làn加()味同jiáo蜡() huò然贯通()3. 从培根《论读书》中摘录你最喜爱的格言警句,然后谈谈你的理解。
二、理解探究1.《不求甚解》这篇文章是如何为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正义的?2.《谈读书》这篇随笔,为了说明读书的重要性,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试简述这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对于表达又有怎样的意义?三、合作释疑1.为什么有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你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的?2.结合《短文两篇》中关于读书方面的一些观点,联系自己近十年来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四、课内精读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重点】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学习难点】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驳论等方法的运用。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马南(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怡情()(2)诘难()()(3)滞碍()(4)吹毛求疵()2、填空。
(1)培根,________国哲学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
《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段话,说说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谈读书》4、课文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指出人们常常存在那几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重点是分析哪一种目的?5、课文第二部分中讲到求知就要读书,对于不同的书如何读,课文提出了怎样的的看法?《不求甚解》6、课文说“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7、“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8、文章说的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精读精练】9、“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中本体和喻体分是什么?这两个比喻句配合得是否恰当?10、《谈读书》第三部分讲到求知会产生哪些影响?作者怎样论证这两方面的内容的?11、《不求甚解》一文是怎样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进而反驳对方的?【主题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
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
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
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
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
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
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
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这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
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
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
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
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做梦,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2、对于上面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总是很尊重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B.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13、下面是对文章第③至⑦自然段层次结构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A.③│④⑤⑥│⑦(并列结构)B.③→④⑤⑥→⑦(层进结构)C.③④‖⑤⑥│⑦(分—总结构)D.③│④‖⑤‖⑥│⑦(总分总结构)14、本文运用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是()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15、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第③自然段中加“[]”的词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提升】1、课上交流名人读书的故事,老师补充交流:◎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王亚南睡三脚床。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
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
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
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
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2、交流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
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在书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是一生最好的朋友。
——金庸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教(学)后记】第十五课短文两篇1、(1)yí(2)jié nàn (3)zhì(4)cī2、(1)英作《随笔》《新工具》(2)邓拓《燕山夜话》3、观点是: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论证方法:采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分别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4、消遣装潢增长才干求知与才干的关系。
5、一般的书只读一部分粗糙的书只知梗概好书精读,细读,反复读6、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一是表谦虚,二是告诉人们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只顾局部,不看整体。
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7、课文为了反驳对方,列举了正反两个例子:(1)“普列汉诺夫因为读书不能做到不求甚解,所以曲解了马克思著作。
”(2)“诸葛亮能够不求甚解,所以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另外,还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话来佐证。
8、文中的“观其大略”、“未晓处且放过”跟“不求甚解”很相似。
9、(1)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2)“野生的花草”未经过人工培育,用来比喻“人的天性”,是恰当的;“修剪移栽”是人有目的的行为,用来比喻“求知学习”也很恰切。
“野生的花”是可以“修剪移栽”成美丽的盆景的,那么同样的,“求知学习”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这是比喻论证。
10、(1)求知能塑造人的性格;求知能弥补精神上的缺陷(2)对于第一点,作者先列举六种特殊的学科知识的作用,然后得出一般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叫归纳论证。
对于第二点,作者主要用类比论证。
拿我们熟悉的事物作比,说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通过求知来弥补的道理,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
11、课文先不急忙反驳对方,而是从解释“不求甚解”的意思开始,然后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用事实说明“读书可以不求甚解”,反驳对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说法的错误。
达到反驳的目的。
12、C13、D14、A、B15、(1)有一双敏锐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