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

2014-6-20 制作人: 张焕6、岩石圈的三大岩石分别是 、 、 。

石灰岩属于 大理岩属于 花岗岩 玄武岩7、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请在下图中注出岩石的类型。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1、山岳的类型有 、 、 。

2、褶皱是指在地壳运动的强大的 作用下,岩层发生 ,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 ,其有两种基本形态, 和 。

3、比较地质构造5.在板块图中对应位置填写六大板块名称6.从板块构造学说的角度,解释下列山脉、大洋形成的原因:喜马拉雅山__________________;阿尔卑斯山__________________;红海落基山脉__________________;安第斯山脉__________________; 大西洋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挤压图,填写图中信息。

2014-6-20 制作人: 张焕8、断层指岩体沿 面发生明显的 。

断块山举例: 3。

断裂下沉形成地貌 39.火山,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 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 喷出地表, 如果是沿着地壳的 流出,往往形成 ,如 。

如果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形成火山,如我国 的主峰。

没破坏的火山口有时会积水形成湖泊,比如 10、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人们通常优先建造 的 ,其次才是 。

山岳地区通常人们会把线路地址选在 和 。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地地区修建交通线,往往需要 。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流地貌分为 地貌和 地貌,它们的形成与 作用有关。

2、 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发育初期或河流上游地区,河谷横剖面呈“ ”字形;河流发育成熟期或河流下游地区,河谷横剖面呈 形。

3、 是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它由 (发育于 )、 (发育于 )、 (形成于 )。

4.在山区由于 ,洪水期 ,携带了 。

当水流流出 ,由于 , ,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 沉积下来,形成了 堆积地貌。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1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一地理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的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彼此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成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一路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4.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进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进程。

知识结构内容点析1.本节教材的内容组织。

本节重点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三是在内、外力作用下的地壳物质循环。

在第一部份中,教材介绍了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

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中又重点介绍了地壳运动,分析了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论述了两种运动的彼此关系。

这部份内容的重点是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第二部份中,教材介绍了外力作用的概念、能量来源、四种方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是第二部份内容的重点。

在第三部份中,教材讲述了地壳物质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的塑造似乎是关联性不大两个自然地理问题,可是,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地表形态的塑造进程也是三大类岩石的彼此转化进程,是地壳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因此,在介绍地壳物质循环时,教材首先论述了二者的彼此关系,即地表形态的塑造进程也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进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地壳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彼此转化。

这部份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以三大类岩石的彼此转化为基础的地壳物质循环,难点是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彼此关系。

2.案例1的设计用意。

教材在介绍内力作历时讲到“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极为缓慢”,对此,学生缺乏感性得熟悉。

为了增强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教材中安排了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基拉韦厄火山大暴发的案例,一慢一快,让学生对内力作用进行速度的慢和快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一个更为直观的熟悉。

高中地理必修1-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导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1-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导学案

4.1 - 1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习目标】·掌握营造地表形态的两种力量·了解岩石圈物质组成和循环过程【自主学习】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阅读课本P 72)⑴岩石圈的物质组成①岩浆岩:在内压力的作用下, 沿地壳薄弱地带浸入地壳上层或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

②沉积岩:岩浆岩在外力的作用下,受破坏变成碎屑物质,这些碎屑物被搬运到低处沉积,经过 作用,形成沉积岩。

③变质岩:岩石在一定的 和 下,发生变★必须填写: 2016级 班 组 姓名质作用,使原来的成分结构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⑵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阅读课本P72第二段和图4.8,在右图中填写其他岩石类型和各箭头所代表的作用类型。

【合作探究】地球地貌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但有时内力作用占主导地位,有时外力作用占主导地位。

试解释青藏高原不断升高、大兴安岭起伏和缓的原因。

青藏高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兴安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演练】1.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是( )A.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B.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C.发生地震、山崩和火山D.岩层发生上下运动和弯曲变形2.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B.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等C.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趋于平缓D.内力作用强度较小,速度缓慢,外力作用激烈而迅速3.有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大类岩石间均能直接转化B.循环过程中的能量均来自地球内部C.侵入岩和喷出岩都属于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D.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意义不大读“我国部分省区某外力侵蚀作用统计图”,回答4~5题。

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纲考点解读考情分析现P067学生用书一、内力作用.能量来源1 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①热能。

.表现形式及其作用2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结果⑥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⑦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续表3.结果平缓。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微探究1 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三峡形成的原因一样吗?答案它们都是受河流流水作用而形成,但长江三峡位于上游,主要是受侵蚀作用形成的,长江三角洲位于下游河口,主要是受流水的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分类 D是变质岩。

C?沉积岩、B岩浆岩(A侵入型岩浆岩、?喷出型岩浆岩)、2.地质作用重熔再生。

?变质作用、??冷却凝固、?固结成岩、自岩浆始至岩浆终,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

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1) 岩,其地质过程为冷却凝固。

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

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其地质过程(2) 为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

三大类岩石都可以在地下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其地质(3) 过程为重熔再生作用。

岩石圈的三类岩石都能直接相互转化吗?微探究2冷不能。

答案岩浆岩只能由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可转化成其他岩石,但其他岩石不能转化成岩浆岩。

P068学生用书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考点一.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2.地壳运动的类型分析动方向续表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对地形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的影响原等地貌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举例斯湾海岸的变迁①它们相伴发生相互关系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知能拓展】内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1.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1)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人教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人教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材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本章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动力。

当然,自然科学和哲学总是相通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仅有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才是最根本的。

本章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所以在教学时,选择了学生熟知的图片和例子,以及精选的视频材料来演示,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以更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地理原理。

而今天要讲的第一节,是本章的总论,全面剖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类。

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作用速度及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阐述内力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实例具体说明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对地表形态造成的影响也不同;从发生条件、能量来源和作用方式等方面阐述外力作用,运用学生熟知的例子说明不同方式的外力作用彼此之间的关联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从两个层次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第一个层次:每一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牵涉的内、外力作用。

第二个层次:各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地壳物质循环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促使的、内力作用产生了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地表的基本格局,而外力作用则总是减小地表形态的高低起伏。

按照课标的要求,重在地表形态变化原因的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是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

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就没有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是举例加以分析。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设计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分析】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条课标关注的是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

(1)对于地表形态使学生从两个角度加以理解。

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的理解,如高原、盆地等,这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结果;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的理解,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2)对于地表形态使学生从两方面加以认识。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本条课标关注的是的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

这是本课标要求的重点。

从“ 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和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最后,本条“标准”对地壳,岩石等未作明确要求,因此,可根据教学需要做灵活处理。

【教材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本章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动力。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三是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

其中一、二两个问题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侧重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放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过程以及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变化。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定位,1.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培养分析推理地表形态形成因素的能力。

2.学会判读外力作用示意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方法。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和探究自然规律的兴趣。

知识体系导引,知识点一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否属于内力作用所致,关键抓住两点:一看是否属于自然作用;二看其能量是否来自地球内部。

2.地壳运动1.只有地壳垂直运动才能造成地势的高低起伏变化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地壳的水平运动也会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高大的褶皱山脉,表现出地势的高低起伏变化。

2.喜马拉雅山是由地壳的垂直运动形成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紧密相关的。

从形式上看,喜马拉雅山的上升属于垂直运动,但从本质上看,喜马拉雅山的上升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而形成的,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

判断(1)地壳的水平和垂直运动是依据地表的运动方向判定的。

(×)(2)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水平运动造成的。

(√)(3)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4)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5)从地理角度看,以下成语是否正确。

坚如磐石。

(×)水滴石穿。

(√)稳如泰山。

(×)知识点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岩浆及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三大类岩石之间都能直接相互转化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沉积岩与变质岩可直接相互转化;岩浆岩可直接转化为沉积岩和变质岩,但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

2.物质循环过程(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岩浆、B喷出型岩浆岩、C沉积岩。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a外力作用、b变质作用、c重熔再生、d冷却凝固。

3.意义(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改变了地形,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第四章 第1课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 第1课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2、结合实例,分析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重点1、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形成的相关地貌类型。

难点1、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内力作用1.地表形态的变化: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2.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原因:3.影响地表形态的力:二、外力作用⑴表现: 、 、 、 。

⑵对地貌的影响:①流水作用:流水侵蚀地貌:使地面崎岖。

如: 、 、 。

流水沉积地貌:如: 、 。

②风力作用:风蚀地貌: 、 、 、 。

风积地貌: 、 、 。

③人类活动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成因分类: 岩、 岩、 岩 ⑴岩浆岩喷出地表 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岩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型岩浆岩 如: 岩⑵沉积岩①形成过程: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②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岩、 岩、 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 岩。

③沉积岩的特征:岩层和化石 → 记录地球历史的“ ”和“ ”。

可确定地层 和 ;还可 。

⑶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 页岩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压紧固结作用 搬运、沉积风化、侵蚀⑴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 、 、 ) 过程:岩浆——岩石——新岩浆——新岩石,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⑵其组成和过程图示:如图⑶作用及意义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地壳物质与地球内部和外部在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转化; 地表物质循环深刻地影响着地表的自然地理环境。

能力·思维·方法【例1】下图表示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原因,请判断图中甲、乙两处分属何种岩石( )A 、岩浆岩和变质岩B 、变质岩和沉积岩C 、沉积岩和岩浆岩D 、沉积岩和变质岩 延伸·拓展【例2】读“五种外力作用方式关系图”,判断: 图中数字能够反映太湖平原形成原因的是( )A .1B .2C .4D .5【例3】下图河流中三个不同位置与三幅河流断面图及外力作用形式对应正确的是( )A .①—a —侵蚀作用为主B .②—c —搬运作用为主C .③—b —沉积作用为主D ①—c —搬运作用为主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示【例4】读下面五幅“地貌示意图”,回答:(1)按照范例填写下表:(2)A地貌特点为__________。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案(精选3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案(精选3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3篇)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把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能够用实例说明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种地貌。

2.能够通过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推断地貌类型,并分析成因,提升读图析图的力量。

3.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难点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法,引导同学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同学们形成地表形态的力气除了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力作用,还有什么作用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外力作用概念、能量来源老师提问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同学回答1.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被称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积累四种方式。

转承过渡既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四种方式,那这四种方式究竟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接下来我们详细一一学习。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老师讲解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积累物的全过程。

依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图片展现老师出示风化示意图,更简单让同学理解风化的过程转折过渡风化作用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为外力作用的进一步绽开供应了条件。

外力作用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试验。

试验展现老师将预备好的试验器材展现给同学:一个托盘,一杯水,一杯沙子。

2020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2020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学案【课标细化】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2.掌握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貌成因,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我的预习】重点阅读本章的引言(P68)、内力作用的最后一段(P70)、外力作用的最后两段(P7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第一段(P72)。

【我的疑惑】【课堂探究】探究点一内力作用【典型案例1】探究材料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世界上海拔超过8 000米的14座山峰,全部位于青藏高原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

古生物学家在与珠穆朗玛峰峰顶同属一个层位的岩层中发现了三叶虫、腕足类和海百合等古代海生生物化石。

1.你能解释青藏高原的成因吗?2.分析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作用速度。

3.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分为哪两类,如何区分?探究点二外力作用读图认识主要的侵蚀地貌读图认识主要的堆积地貌【典型案例2】探究材料教材P71图4.3海水侵蚀地貌、图4.4冰川侵蚀地貌、图4.5海水堆积地貌、图4.6风力堆积地貌。

研究表明,如果只考虑青藏高原地区的持续抬升因素,珠峰的高度应在20 000米以上,而最新测量结果实际为8 844.43米。

1.外力作用有哪四种方式?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何?2.你能解释珠峰高度为什么没有达到两万米高度的原因吗?探究点三岩石圈物质循环【典型案例3】探究材料教材P72图4.8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

1.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怎样?2.你能把教材图4.8的内容进行自我转化吗?试试看,并加以解释。

【我的收获】【我的构建】【牛刀小试】1.关于地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平运动造成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B.垂直运动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C.在地壳的发展过程中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D.大西洋是地壳的水平运动造成的2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A.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大西洋逐渐加宽B.夏威夷群岛逐渐形成C.广西桂林石灰岩溶洞的形成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的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2019-2020年高一地理 第四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学案

2019-2020年高一地理 第四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学案

2019-2020年高一地理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学案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岩浆岩: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⑰________而成。

沉积岩:各种岩石经⑱______、⑲________、⑳______、堆积、○21________而成。

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在○22______、○23______下○24______而成。

2.过程3.意义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是○25________________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记类合作探究备注一、外力作用下易形成的地貌有哪些?二、三类岩石彼此之间能否直接相互转化?理解类当堂检测备注1.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A.太阳辐射 B.重力能 C.潮汐能 D.地球内部的热能2.下列现象中属内力作用产生的是()A.岩层发生了弯曲B.水土流失C.泥石流D.雨水引起山体滑坡3.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是( )A.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B.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应AB侵入岩喷出岩C沉积岩C .发生地震、山崩和火山D .岩层发生上下运动和弯曲变形4.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下列成语,从地理学的观点来判断说法合理的是 ( )a.水滴石穿b.沧海桑田c.稳如泰山d.坚如磐石e.海枯石烂f.飞沙走石A. a b cB. d e fC. a cD. a b e f读“地貌景观图”,回答5~6题。

5.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 .甲和乙B .乙和丙C .丙和丁D .甲和丙 6.地貌景观乙和丁成因的差异是( )A .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B .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C .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D .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用类拓展提升 备注读三大类岩石循环转化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图中箭头,判断A 、B 、C 各代表的内容。

高中地理 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20

高中地理 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20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课程标准描述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考试大纲描述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学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内容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也是后面学习自然地理相关知识的基础,是自然地理知识的重要基本知识,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可以较全面地掌握地壳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自然地理打下良好基础。

所以本节课是全书中较为重要的章节。

学生分析本节内容较少与生活相关联,多数学生缺失本节必要的科普知识,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宜引导学生通过材料认识常见的地表形态,并运用科学知识分析这些自然现象的成因,学生对该部分知识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习目标1。

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2。

掌握内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重点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难点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导1、PPT展示一些地貌形态的图片,引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

2、展示课件,提出学习本节课的一些起始随图片和课件领略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并思索成因。

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课题】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等。

本课的教学策略是:课前预习、熟悉新知(按要求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一组景观图)→新知教学、循序渐进(结合局地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归纳概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课后巩固、承上启下(实例分析)。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背景分析1.课标分析(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

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

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

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

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

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因为是新章的起始节,故本节课侧重的是第二和第三层面的通识学习,所以教学时没有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是选取实例加以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分析思路。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首先要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岩石的分类;其次要大致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

从课标的角度看,第三层是重点。

这就要求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能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2.教材分析本节重点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三是在内、外力作用下的地壳物质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目标任务一览情境导入任务导航地貌千姿百态,它们是外力作用这个大自然的“雕塑师”在内力作用基础上精心“雕刻”而成的。

风蚀蘑菇是由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呢?2017课标2003课标教学内容建议Ⅰ-1.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Ⅰ-1.3结合实例,解释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说出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2.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说出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

4.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内力作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69~P70“内力作用”,完成下列问题。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1)地壳运动:类别示意图运动方向岩层变化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水平运动平行于地球表面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巨大的褶皱山脉、绵长的断裂带垂直运动垂直于地球表面隆起和凹陷地势起伏变化、海陆变迁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对地表的影响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合作探究]第①步:案例探究(1)字母A、C两处地貌都是山,但成因不同。

探讨A、C两处山成因的差异。

(2)列举图示信息反映出几种外力作用?数字4处地貌可能是哪个外力作用形成的?提示(1)A由地壳水平运动形成;C由地壳垂直运动形成。

(2)冰川作用(侵蚀、搬运、堆积)和流水作用(侵蚀、搬运、堆积)。

流水堆积。

第②步:名师精讲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如下表所示: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相互关系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举例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下图为某同学拍摄的我国长白山天池自然风光及天池周边“浮石”图片。

据此完成(1)~(2)题。

(1)长白山天池形成源于( )A.火山活动B.溶洞塌陷C.地壳下陷D.岩石崩塌(2)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浮石”中能找到动植物化石B.“浮石”孔隙源于外力侵蚀C.“浮石”与大理岩岩性相同D.“浮石”源于岩浆喷发解析第(1)题,长白山天池属于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熔岩堰塞湖。

第(2)题,“浮石”属于岩浆岩,岩浆在地表迅速冷却,气孔较多,密度小,浮力大。

答案(1)A (2)D[提升素养]素养:地理实践力大自然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她把地球表面的景观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下图为南斯拉夫的“猫咪山”。

(1)“猫咪山”的形成过程中,内、外力作用的关系是怎样的?(2)塑造“猫咪山”的内力作用其表现主要是什么?外力作用的表现主要有哪些?提示:(1)“猫咪山”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它们是同时进行的。

(2)塑造“猫咪山”的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化和侵蚀作用。

外力作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70~P72“外力作用”,完成下列问题。

1.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被统称为外力作用。

2.能量来源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表现形式及作用表现因素作用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①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②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②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①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②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合作探究]第①步:案例探究(1)写出地貌名称: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2)甲、乙、丙地貌都是由地质作用中的____________力作用形成的。

(3)甲地貌一般分布在________。

乙地貌多分布在________。

(4)关于乙、丙两图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乙是流水堆积地貌,丙是风力侵蚀地貌B.乙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地区,丙地貌多分布在湿润地区C.丙地所在气候区,乡村聚落多为散居、流动性村落D.乙地貌所在气候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荒漠化提示(1)峡谷三角洲沙丘(2)外(3)山区河口地区(4)C第②步:名师精讲1.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水的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风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冰川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波浪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山间河流流出山谷: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风力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沙丘)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原波浪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沙滩、潟湖冰川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冰碛地貌、冰碛湖等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第③步:实战演练(2018·秦皇岛高一检测)读冰劈作用示意图,完成(1)~(2)题。

(1)冰劈作用属于( )A.内力作用B.板块扩张运动C.化学风化作用D.物理风化作用(2)下列地区中,冰劈作用较明显的是( )A.昼夜温差较大的高纬度地区B.中纬度低山丘陵地区C.低纬度降水丰富地区D.昼夜温差较小的热带地区解析第(1)题,风化作用是指使地表岩石受到破坏的作用,岩石裂隙中的水结冰后体积增大,会破坏岩石,因此冰劈作用属于物理风化作用。

第(2)题,冰劈作用主要分布在昼夜温差较大的高寒地区,其中高纬度和中纬度高山地区的雪线附近冰劈作用明显。

答案(1)D (2)A[提升素养]素养:地理实践力在台湾东北部海岸的野柳地质公园,已有约4 000年历史的“女王头”的“脖子”越来越细,可能在15年后自然崩塌。

如果发生地震,则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

有关方面已决定不再用人为方法对其进行加固,何时崩塌完全由大自然决定。

“女王头”是怎样形成的?“女王头”的“脖子”又为什么会越来越细?提示: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是女王头形成也是其脖子越来越细的主要原因。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7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______,属于外力作用的是______。

(填数码)(3)图中被称为“岩石之本”的是________;具有层理结构和含有化石的是________。

(4)从图中可以看出,岩石圈物质循环除了岩石圈外,还涉及________圈、水圈和________圈等。

提示(1)沉积岩变质岩岩浆侵入型岩浆岩喷出型岩浆岩(2)①②(3)岩浆沉积岩(4)大气生物[合作探究]第①步:案例探究小岩浆的奇妙旅程晶晶和亮亮是两滴岩浆,他们生活在地球内部的“岩浆之家”。

一天,他们得到批准,与其他同伴一起到地球表面旅行。

他们飞快地奔向地表,半路上,晶晶觉得累了就停了下来。

亮亮没有停步,与其他同伴一起跳出地表,并沿着山坡往低地流动。

忽然,亮亮发现自己不能再动了,不禁问旁边的同伴这是怎么一回事。

同伴笑着说:“别担心,只不过你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罢了。

”过了好长的一段时间,亮亮发现自己个头变小了,并随着风和流水往前运动了。

亮亮边走边欣赏着地表美丽的风光。

忽然亮亮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认真一看,原来是晶晶。

亮亮惊讶地问:“你是怎样到地表上来的?”亮亮和晶晶又一起踏上旅程。

不知道过了多久,他们觉得累了,便在一处低地停下休息。

不久,他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伙伴也停了下来,并且重重地压在自己身上。

他们商量了一会儿,决定回家去,但怎样才能回到“岩浆之家”呢?这时身边一位“长者”笑着说:“要回家,你们还要经历一到两次大变化,而且还要具备一定条件才可行。

”依照“长者”的指引,亮亮和晶晶终于回到了可爱的“岩浆之家”。

结合材料探究:(1)为什么同伴会说亮亮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了?亮亮还可以继续他的地表旅行吗?理由是什么?(2)亮亮和晶晶在“低地”休息,伙伴们重重地压在他们身上,这样会形成哪一类岩石?若亮亮和晶晶还要经历两次重大变化才能回到“岩浆之家”,这两次重大变化是什么?提示(1)岩浆喷出地表后,随着温度的降低,会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地表旅行还可以继续。

由于风化、侵蚀作用,岩石会破碎,并在风、流水等作用下,发生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2)沉积岩。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最后再经历重熔再生作用,就可以成为岩浆,回到“岩浆之家”。

第②步:名师精讲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方法(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①岩浆:三进一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