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派山东快书艺术源流与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派山东快书艺术源流与特色
2011年09月07日 16:17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1) 【字体:↑大 ↓小】
山东快书又称竹板快书、 滑稽快书, 因以说武松故事为主,在乡间陌里又名说武老二的、唱大个子的。

以高元钧为代表的高派山东快书的根源在枣庄薛城。

“闲言碎语不要讲,单表表山东快书自何方。

说起打板的过去,那真是历史悠久,说来话长呀……”这是山东快书典型的一段开场白,它把山东快书的历史表现得悠久漫长。

追溯山东快书的起源众说不一,而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两个分支,一支是擅长贯口、俏口的杨派,另一支由戚永立传到高元钧,以其表演风趣生
动,称为高派。

以高元钧为代表的高派山东快书的根源在枣庄薛城,近日笔者走进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戚庄村,探寻高派山东快书的历史源流。

“江湖老爷”戚永立的故事
高派山东快书的形成与发展,与高元钧的老师戚永立是分不开的。

当笔者来到戚庄,恰巧碰见村支部的戚书记,他告诉我,本村人都称戚永立为“江湖老爷”,戚永立是艺名,他在族谱中的名字是戚建旺,兄弟5人,排行第三,乳名三旺。

当问及戚永立的后人时,戚书记告诉我,戚永立有一个儿子在兰州工作,随母姓,叫刘瑛,退休后定居兰州。

在戚书记的带领下,我在村中寻访了三位年近 90岁的老人,他们向我讲述了戚永立从艺的一些故事。

戚永立1886年出生在戚庄村一个贫寒家庭,幼年时喜爱说唱,凡听过的鼓词之类,听两遍后便能背诵。

12岁时,父亲将戚永立送到薛城常庄镇大庄村鼓书艺人蔺亭富(外号蔺瘸子,艺名蔺教友)家中学唱大鼓,三年学成后,开始在临城周围的十里八乡靠说大鼓混口饭吃。

戚永立最初说大鼓,后来为什么又改行说快书了呢?一位与戚永立有过交情的老人告诉我:戚永立自幼爱好武术,对武术的一些基本套路比较熟练,广交天下武术朋友,在一次闲聊中,他的一个师弟说:“我看说大鼓这一行,以后不会太吃香,它只能‘跑坡’混口饭吃,将来难登大雅之堂,你有武术基础,不如改说《水浒传》。

”戚永立听此话很有道理,就找到当地文人,请他们将《水浒传》中“狮子楼”、“武松杀嫂”、“石家寨”、“孟州过堂”、“十字坡”等精彩章节改成唱词,配合钢板来演唱。

从此,戚永立改说“武老二”了。

1938年,日冠侵入鲁南,薛城地区成为沦陷区,戚永立在家乡无法演唱,就带领全家到了郑州。

在郑州演出的几个月,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随后又辗转到武汉、上海等大城市演出。

特别是在上海大世界剧场挂牌演出,连续几个月,座无虚席,
轰动了上海滩。

从此,“说武老二”这种演唱形式在上海滩开始走红,登上了大雅之堂。

后来上海被日军完全占据,戚永立又经武汉、郑州边走边唱一路返回山东老家,这样一去一回长达五年之久。

从此,“说武老二”这一行当传遍了大江南北、戚永立被听众誉为“震三江”、“独行千里一只虎”,同行的艺人们夸他是“走到哪里都有个山崩地裂”。

由于长年旅途劳累、积劳成疾,戚永立回家后,身染重病,不能演唱,家中所积存的一点钱全部用光,生活无法维持。

为了全家的生活,他不顾重病在身,不得不重走“跑坡”的旧路,拖着病体,让儿子背着行李,到附近的周营、邹坞、峄城、韩庄、微山等地的集市、庙会演唱,实在支撑不住才回家。

由于劳累过度,回家后便卧床不起,在生命垂危之时,他差人把李学义叫到床前,留下遗言。

据戚永立的儿子刘瑛回忆,遗言的大体内容是:“我死之后,把你的师兄弟几个都叫来,按我说的去办。

一、你们几个各干各行,互相照顾;二、‘说武老二’这个行当,只有高元钧能接,别人不得随意招徒传艺;三、我的东西,大鼓你(李学义)留着,小鼓给王元臣,竹板钢板给高元钧,并告诉他以后招徒所用的钢板,一定得按这个尺寸做,丝毫不能差;四、我一生习武,虎头钩是我的心爱之物,就留给你小师弟刘瑛吧。

”1944年,戚永立病逝在家中,死后葬在村东的戚氏祖茔中。

而“说武老二”这个行当就这样被高元钧继承下来。

山东快书的演变与定名
“山东快书”最早的源头应是一种口头流传的民间曲艺,演唱的内容没有固定唱词,根据老师口授的梁子,随场发挥。

因无文字记载,它的来源众说不一,据山东大学文学院李万鹏教授推断:山东快书最早起源于民间,依据口传中曲段内容推测,起源最早不会超过明朝万历年间。

但“山东快书”这个艺术形式的最后定名,也是经过一番演变过程的,过去,由于“山东快书”所演唱的主要是武松的故事,所以群众一般都称呼这种演唱形式为“说武老二的”。

在山东快书的传承和发展中,高元钧是关键核心人物,他在汲取民间曲艺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这一艺术从民间走向舞台,他本人也成为山东快书“高派”艺术的创始人。

高元钧,原名高金山,1916年3月29日生于河南省宁陵县张弓乡西四里和庄,幼年家贫,7岁即跟随双目失明的四哥背井离乡,卖唱乞讨。

11岁时来到南京,依靠四哥在下关码头“撂地”卖唱的微薄收入,勉强糊口。

此时,适逢戚永立在南京演出,便登门拜师。

可是戚永立终不肯收,后来几经周折,总算学会了一些“武老二”唱段,又在走码头卖艺过程中,得到同路大师兄郭元顺的指导,艺术上逐步完善。

通过郭元顺代师收徒,高元钧才正式成为戚门弟子。

1930年,在
南京怡和堂露天杂耍园子,高元钧正式拜戚永立为师,学艺三年,出师后辗转各地演出。

高元钧在山东快书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首先,他净化了传统段子,把传统段子的“荤口”删除,再加工,形成了有文字记载的“净口”传统段子,广泛流传。

其次是开创了山东快书说新、唱新的新路子,使山东快书这一曲种,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惩恶扬善的有力武器。

再者,高元钧将说“武老二的”这个行当正式定名为“山东快书”并普及推广到全国。

解放后,高元钧在上海演出时不仅进了书场,而且进了剧场,登上了舞台,与此同时,还要挂牌子、贴海报,演出时要报剧目,1949年6月,为积极配合反霸斗争灌制《鲁达除霸》唱片时,才在唱片社吉联抗、何慢、吴宗锡等的协助下,根据这种艺术形式的发祥地、内容及语言特点,将“说武老二的”正式定名为“山东快书”,使这一民间说唱形式成为一个独立的曲种。

高派山东快书的艺术源流与特色
薛城老文化工作者孙思范老师告诉我:高元钧先生于1992年来薛城,为了报答恩师的传艺之恩,在戚永立的墓前立了一方石碑,当时还在薛城举办了“高派(元钧)山东快书艺术薛城寻根座谈会”,大家一致认为:高派山东快书的根在薛城。

高派山东快书系邱祖龙门派,山东(河东)老张门。

师祖蔺教友,家名蔺亭富,枣庄市薛城区常庄镇大庄人;师爷戚永立薛城区沙沟镇戚庄村人;师父高元钧,河南省宁陵县张弓乡西四里和庄人。

通过走访原沙沟文化站站长张启恩老师和戚庄村老鼓书艺人,笔者了解到高派山东快书的演唱形式:原来是一人,手拿竹板开场吸引观众,人到得多时,竹板往胳膊上一挎,用钢板(也称鸳鸯板)打节奏进行演唱。

到解放后,只用钢板伴奏进行演唱。

服装:演员多是斜披一件大褂,如今服装大多穿长袍,又发展到有群口山东快书和化妆山东快书等等,这只是根据演员的多少、服装的改换、剧情的需要而定名,其演唱形式未变。

高派山东快书的表演艺术特色正如谷源流在《浅谈高元钧表演艺术的特色》一书中说:高元钧山东快书的基本特色,即传神、情真、口甜形美、亲切风趣。

张军在《山东快书的创作与演唱》一书中则说:(高)身材魁梧嗓音洪亮,艺术上刻苦钻研,表演极为风趣生动,且善于从“相声”“京剧”等姊妹艺术中吸取营养,丰富发展快书表演形式,形成流行全国的“高派”。

(李海流孙思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