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知识梳理九上四十四泊秦淮

合集下载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

十四、次北固山下(遵义6年未考)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以对偶句开头,写诗人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情怀。

触景生情,引起乡愁。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平”“阔”“正”“悬”展现了一幅视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画面。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千古名句,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设问。

表达漂泊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主题】这首五言律诗是诗人去吴中途经北固山时写的。

全诗和谐优美,意境开阔,既写出了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放眼山川的博大情怀,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艺术特色】寓情于景,景中含理,语言准确精练。

1.(2010遵义中考)颈联中的哪两个字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
__生;入。

__
2.(2010遵义中考)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也表现了作者放眼山川,宽阔博大的胸襟。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上 五十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上 五十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

五十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南宋]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水是清的,却充满历史的血泪,这是感慨,也是控诉。

“多少行人泪”极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言简而意深。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向西北方的汴梁(北宋时的都城)望去,可惜被无数青山遮住了视线。

此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繁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逝去感到惋惜。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青山能遮住北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

作者用“东流”的赣江水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它是不可阻挡的。

当然也是诗人的雄心壮志。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是诗人直接表露自己的心迹。

“愁”是愁其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但南不北”(只忠于南方,不思北方)那样投奔南宋,留在南方,绝不在北方向金人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背景资料】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南下到江西,隆祐太后(高宗的婶母)从洪州(今南昌市)沿赣江南奔,先乘船至造口,再由陆路逃到赣州。

当时金兵追太后至造口,老百姓被屠杀劫掠,情形极惨。

四十多年后,作者来到这充满血泪的地方写下了这首词。

【主题】词人借江水抒发了追昔抚今,望故乡不得回的悲愤之情,表现了恢复中原的意志和不可阻挡的必胜信念,同时也表现出壮志难酬之感。

1.请简要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好处。

__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东流的江水比喻成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青山比喻成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表达作者克服一切阻力,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

__2.结合全词,请简要概括“江晚正愁余”中“愁”字所包含的情感。

__怀念中原故土(沦陷区)之情;故园难回的义愤(忠愤)之情;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

__。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九下(一)非课标篇目四十四、四知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九下(一)非课标篇目四十四、四知

九年级(下)(一)非课标篇目四十四、四知(2016已考查)范晔【原文】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金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他的子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廉洁守正的官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全文中心】本文通过写杨震为官期间的两件事,表现了他身居高位,廉洁自律的高尚品格。

【人物形象】杨震:博学多才,廉洁奉公,严于律己。

一、重点字词1.古今异义暮夜无知..者古义:__没有人知道__ 今义:愚昧,没文化2.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原意:怀抱,在文中的意思:__怀里揣着__3.一词多义子天知,神知,我知,子.知__你__子.孙常蔬食步行__儿子__4.重点实词(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辟:__征召__(2)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迁:__晋升或调动官职__(3)道.经昌邑道:__路上__(4)后转.涿郡太守转:__调动(官职)__(5)性.公廉,不受私谒..性:__本性__私谒:__指以私事谒见请托__二、文言虚词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__这里指杨震__2.以.此遗之__介词,用__三、句子翻译1.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遵义专版)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上 四十

(遵义专版)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上 四十

九年级(上)四十三、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叙事,交代出使的经过。

写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去察看,途中经过属国的居延。

“单车”,是说随从少,轻车简从,仪节规格不高。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叙事兼写景,以“征蓬”“归雁”自比,“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是反衬。

在一派春光中,大雁北归旧巢育雏,适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出”“入”描绘动态景物,与颈联“直”“圆”描绘静态景物相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描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大”写出了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现孤烟之高;“长”表现了大漠的无边无际,黄河的杳无尽头;“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大,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长”一“直”又一“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这两句诗十分富有画面感,整体营造了塞外苍茫、空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孤寂的情感。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尾联虚写诗人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也表现出诗人对战事的关心。

“燕然”为用典,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代指前线,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

【背景资料】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X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主题】这是一首边塞诗,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前线情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被排挤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

1.(2016某某中考)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__诗人(自己)__,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下 六十、左迁至蓝关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下 六十、左迁至蓝关

六十、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一、二句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贬”的原因是“奏”,“朝奏”而“夕贬”,处罚何其迅疾!一贬就贬到八千里外,处罚又何其严厉!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富有胆识。

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这两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眺,流露出隐隐的悲哀。

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后一句即景抒情,境界雄阔,情悲且壮。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两句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幽怨。

韩愈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进一步吐露了自己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背景资料】唐宪宗元和四年正月:韩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本诗是他在被贬途中所作。

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

【主题】这首诗是韩愈送给侄孙韩湘的,抒发了自己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对朝廷的眷恋。

1.请从炼字的角度分析“横”和“拥”的妙处。

__“横”字体现了乌云遮日的广度,“拥”字体现了大雪纷飞的宽度和气势,渲染了一种开阔大气、气势雄浑之境,体现了一种悲壮之美。

__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一联中,作者将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请加以分析。

__表面上写的是山高云深、大雪阻路,自己无法前行,实际上作者也是在挂念家人,感叹人生之路的难行。

__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抒发了诗人愿意为国家做出贡献,即使拼尽全力也在所不惜的决心。

__。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上 四十四、泊秦淮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上 四十四、泊秦淮

四十四、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首句写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

作者着墨不多而风情毕现,意境淡雅。

烟、水、月、沙四者,是最能反映秦淮河风貌的特有景致。

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凄冷、迷蒙的画面。

次句点题,承上启下,网罗全篇。

“夜泊秦淮”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起到开启下文的作用。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两句是全诗意旨所在。

“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讽刺那些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上层人物。

“隔江”暗含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已危在旦夕,而统治者仍沉迷于声色之事。

一个“犹”字,突出诗人的忧愤之切。

“犹唱”二字更是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的生活的愤怒及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背景资料】当时,唐王朝已经衰败,内部有军阀割据,外部有敌人进犯,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政治上已经出现严重危机。

但是统治集团却还在纵情享乐,过着极端腐化的生活。

杜牧夜泊秦淮河畔,看到六朝金粉的金陵浮华奢靡、热闹非凡、感慨之余,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主题】本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醉生梦死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1.“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两个“笼”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__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

轻薄的烟雾和朦胧的月色笼罩着冰冷的河水以及水边的沙滩,描绘出一幅月色迷茫、轻烟浮动的秦淮河两岸夜景图,给人以迷蒙之感。

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通过写了夜泊秦淮河畔的所见所感,讽刺那些不从南朝灭亡的历史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感。

__。

2024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课标古诗词曲分篇梳理课件

2024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课标古诗词曲分篇梳理课件

第19首 赤壁 〔唐〕杜牧
作家作品 杜牧,字牧之,世称“杜樊川”。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其诗多为讽喻时政之作,以七绝最为出色,《过华清宫》《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赤壁》等诗,语言精练,情思含蓄。有《樊川文集》传世。
诗歌精讲(讲解依据教参)
全诗主旨 这首咏史怀古诗借助三国时英雄成败之事,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感悟,同时又曲折地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激愤。
诗歌精讲(讲解依据教参)
全诗主旨 本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第12首 泊秦淮 〔唐〕杜牧
作家作品 诗人夜泊秦淮,看到秦淮河畔浮靡豪奢的景象,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文学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代表作有诗歌《泊秦淮》《江南春》,散文《阿房宫赋》等。
诗歌精讲(讲解依据教材)
全诗主旨 本诗通过有关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第6首 木兰诗 北朝民歌
作家作品 这是一首乐府民歌。《乐府诗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全书共一百卷,分十二类,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诗歌精讲(讲解依据教参)
全诗主旨 诗人通过描写在北固山下停宿时所看到的两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4首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作家作品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马致远的杂剧和散曲创作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其散曲最为有名的当属《天净沙·秋思》,其杂剧代表作为《汉宫秋》。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上 四十五、无题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上 四十五、无题

四十五、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首联写爱情的不幸遭遇(或借写爱情抒发政治失意的苦闷)和主人公的心境。

前一句为突出“别亦难”而连用两个“难”字,凸显两人情深意厚。

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

后一句情景交融,“东风”点明了时节,以春光将尽的特点进一步渲染别离的悲凉气氛,此时之景也正是抒情者痛苦心境的反映。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颔联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至死不悔的爱情追求。

先以“蚕丝”象征情思,再以蜡烛比作相思之泪,“方”“始”二字将强调之意尽显,自己对感情至死不渝,而思念的痛苦也终生相随。

“泪”字将诗人的内心情感展露无遗,执着而又无望的内心世界被生动地刻画出来,曲折丰富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比喻真是新奇而巧妙。

这两句可以言情、喻志,常用来表示忠贞不二的执着和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颈联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

即担心容颜变,也担心男人一人在外,夜读时会被寒气所侵,其中含有两人要各自珍重的意思。

“但愁”“应觉”均是诗人的猜测之词,担心、怜惜之情尽露于外。

“云鬓改”“夜吟”是说因为相思的痛苦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

“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这两句结合起来充分地体现了诗人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尾联是女子强作安慰之语,女子明知男子要与之离别到很远的地方,蓬山已非人间之境,其远可想而知,但却说是“无多路”,且有“青鸟”经常传递信息。

要青鸟才能探望,更可见相隔之远。

到此,情越写越深,开头“别亦难”之“难”就让人愈加容易领会了。

【背景资料】在唐代,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就曾到玉阳山学道。

学道期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道士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所明知,而李商隐的内心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寄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上 四十八、闻官军收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上 四十八、闻官军收

四十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首联写听到消息时惊喜的情形。

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的四川,生活极为艰辛的杜甫,忽然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了叛军的老巢河北东北部高兴不已。

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衫。

这泪里既有面对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剑外”“蓟北”两个地名,表明相隔数千里之遥,“忽传”表现消息来得突然,又极为迅速。

“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涕泪满衣裳”,写尽悲喜交加,酸甜共涌之态。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颔联写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景。

“愁何在”写出了愁云一扫而光,“喜欲狂”写出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

生动地表现了一家人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变化。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颈联写诗人更是一释多年积郁,豪放地饮酒歌唱,想象着在春天里与妻子儿女作伴还乡的日子。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尾联写诗人想象还乡路线。

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瞬间即过,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情。

【背景资料】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此时,逃亡到梓州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了这消息,欣喜若狂,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

【主题】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形象地抒写了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之情,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的强烈愿望。

1.请简要分析“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妙处。

__这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描绘出船儿在江上迅疾飞驰的画面,千里之遥的距离在作者笔下仿佛谈笑间而过,作者急于返还家乡的迫切心情不言而喻。

__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表达了诗人听闻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无比喜悦的心情,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期盼统一迫切还乡的思想感情。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上 五十一、如梦令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上 五十一、如梦令

五十一、如梦令(2009遵义已考)
[南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词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醉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词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字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

【主题】这首词通过对宿醉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

1.(2009遵义中考)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__描绘了一幅在春天晚上,雨点疏落,风刮得很猛烈的图景。

(要求:时间和“风”“雨”的情景。

)__ 2.(2009遵义中考)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__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

__。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下 五十五、黄鹤楼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下 五十五、黄鹤楼

五十五、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首联巧用典故,“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再之感。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

仙人一去不再回返,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颈联进入景物描写,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

“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渺然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

尾联点题,日暮思归是人之常情,江水上烟波笼罩更增添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背景资料】黄鹤楼是一个充满神奇、颇为迷人的地方。

幸运者得道乘鹤升天,登临者借景吊古抒怀。

正值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

【主题】本诗抒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绪。

1.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

__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__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__“愁”字。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__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__。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精练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二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精练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二

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二)(一)过故人庄(2016年遵义市第十二中学模拟)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说表现了哪些乐趣。

__①与老朋友相见;②欣赏如画的田园美景;③品尝美酒;④畅谈农事。

__2.这首诗尾联的“就”字有什么作用?__表示诗人将不邀自至,与开头“邀”字遥相呼应,表现了老友间的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__(二)赤壁(2016年遵义市航天中学模拟)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有何妙处?__妙在不直接叙写军事情势的变迁,而间接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迁。

形象生动,以小见大,别出心裁,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

__2.如果把“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__不好。

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而“国破人亡在此朝”则过于直白,缺乏诗味。

__(三)过零丁洋(2016年遵义市第53中学模拟)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请在颔联和颈联中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要的赏析。

__颔联:以“风飘絮”“雨打萍”为喻,形象地抒写了国家山河破碎、个人身世飘零的悲哀。

颈联: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

__ 2.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示例: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__(四)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二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二

四十、《论语》十则【原文】(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七)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八)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九)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十)(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译文】(一)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

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吗了?(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二)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三)子贡问:“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遵行的准则吗?”孔子说:“是宽容啊!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四)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五)孔子说:“富裕和做官是人们追求的,不讲仁义之道去得到它,就不应该占有。

贫穷和低贱是人们厌恶的,讲仁义之道反而受穷而卑微,也不应抛弃仁义之道。

”(六)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个君子。

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

”(七)孔子说:“君子应该成就别人的美德,不应该促成别人的恶行。

小人与此相反。

”(八)孔子说:“做官如果能够通过修养仁德而获得,即使是低微的官职,我也尽力而为。

如果不能获得,我就从事爱好的事业。

”(九)孔子在齐地听了《韶乐》,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感叹道:“没有想到对音乐的欣赏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十四、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首句写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

作者着墨不多而风情毕现,意境淡雅。

烟、水、月、沙四者,是最能反映秦淮河风貌的特有景致。

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凄冷、迷蒙的画面。

次句点题,承上启下,网罗全篇。

“夜泊秦淮”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起到开启下文的作用。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两句是全诗意旨所在。

“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讽刺那些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上层人物。

“隔江”暗含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已危在旦夕,而统治者仍沉迷于声色之事。

一个“犹”字,突出诗人的忧愤之切。

“犹唱”二字更是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的生活的愤怒及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背景资料】当时,唐王朝已经衰败,内部有军阀割据,外部有敌人进犯,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政治上已经出现严重危机。

但是统治集团却还在纵情享乐,过着极端腐化的生活。

杜牧夜泊秦淮河畔,看到六朝金粉的金陵浮华奢靡、热闹非凡、感慨之余,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主题】本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醉生梦死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1.“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两个“笼”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__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

轻薄的烟雾和朦胧的月色笼罩着冰冷的河水以及水边的沙滩,描绘出一幅月色迷茫、轻烟浮动的秦淮河两岸夜景图,给人以迷蒙之感。

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通过写了夜泊秦淮河畔的所见所感,讽刺那些不从南朝灭亡的历史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感。

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