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合集下载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作者:李养良王新海张德勤刘良文潘东李海洲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4年第18期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大批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等方面建立健全校企联动的合作机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鼓励机制、建立工程型师资培养的激励机制、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立体评价机制等,不断完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8-0027-03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要求,江西省教育厅决定从2011年起在全省高校范围内实施江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旨在以实施江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突破口,促进江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全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立高校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努力建立具有国内先进水平、赣鄱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为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实施“卓越计划”具有重大意义,高等学校作为实施“卓越计划”的主体,必须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认真准备,精密筹划,卓有成效地构建实施“卓越计划”方案,切实抓好“卓越计划”的组织和管理。

而作为一项全新的改革,构建“卓越计划”的实施保障体系对于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程哲学视域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工程哲学视域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工程哲学视域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首先,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工程人才应当具
备广博的知识储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从
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综合能力评价等方面进行有机整合,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此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其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工程发展
和进步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在工程哲学视域下,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实践创新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还可
以建立创新实验室和创新竞赛等平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问题解决能力。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精选教育文档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精选教育文档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BKZZ2011041)的研究成果。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着力实施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措施,旨在为未来工程领域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实践是工程教育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进行工程实训、工程设计、工程实习等工程实践的环节,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在工程领域的综合素质。

我校电气工程与其自动化专业一直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在教学改革和特色专业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和改革尝试,与时发现并总结了目前在实践教学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改革思路。

一、卓越工程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1]卓越工程师是指优秀的工程师,即具有从事工程系统操作、设计、管理和评价能力的高素质、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员。

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应掌握和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有很多需要在实践环节中锻炼和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基础与工程实践能力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工程基础知识是卓越工程师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进而了解专业领域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相关技术标准、行业规范与法律条文等,并且熟练掌握本专业基本的职业技能,如电气工程专业具备中、高级电工技能、单片机与PLC设计与开发能力等,做到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的融会贯通。

在此基础上,还要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敏感意识,在生产实践中善于思考、总结和创新,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现场问题。

无疑要具备这些能力和素质,工程实践是最好的途径。

2.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师是企业的灵魂,担负着企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重任,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因此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更新换代,使得高校的工程教育不可能完整而系统地跟得上新技术发展的步伐,而毕业生走上企业工作岗位后也将不断面对新涌现出来的新知识新技术,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自主学习才能获得最新的实用技术,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环境。

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体系及培养机制研究报告

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体系及培养机制研究报告

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体系及培养机制研究报告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体系及培养机制研究报告一、引言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领域中,工程师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培养出卓越的工程师,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和培养机制。

本报告将对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体系及培养机制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体系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体系是对工程师能力进行全面评估的一种方法。

它由多个维度和指标组成,旨在评估工程师在技术、创新、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体系中的指标:1. 技术能力:评估工程师在所从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包括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2. 创新能力:评估工程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包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出新观点和创造性解决方案的能力等。

3. 沟通能力:评估工程师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包括与团队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有效沟通的能力。

4. 领导能力:评估工程师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能力,包括管理和激励团队成员、协调资源和推动项目进展的能力。

5. 综合素质:评估工程师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品质,包括诚信、责任心、自我管理能力等。

三、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机制为了培养卓越工程师,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培养机制。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机制中的要素:1. 提供全面的培训:为工程师提供全面的培训课程,涵盖技术知识、创新方法、沟通技巧等方面,以提高工程师的综合能力。

2. 强调实践经验:鼓励工程师参与实际项目,通过实践来提升工程师的技术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供导师制度:为每位工程师指定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技能和职业发展道路。

4. 鼓励团队合作:培养工程师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通过团队项目和合作活动来提高工程师的领导能力和沟通能力。

5. 建立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如奖励制度和晋升机会,激励工程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表现。

四、结论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体系和培养机制是培养出优秀工程师的关键。

面向实践技能培养的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评价及考核体系构建

面向实践技能培养的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评价及考核体系构建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前言我国目前大学生培育过程中始终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工程实践技能严重不足,动手能力差的问题[1-2]。

“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提出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环保事业发展需要,具有厚实的环境工程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使用能力,且有较熟练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能在水、大气、固废、噪声污染控制以及生态保护等环境工程领域内从事科研、设计、工程、管理与评价等工作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但是,“卓越计划”目前还处于初步推行和完善阶段,不同高校的具体实施过程不尽相同,对卓越人才培养成效的评估指标及侧重点各不相同,难以保证实现系统、科学的评价和考核[3-4]。

为此,构建科学有效的“卓越工程师人才评价及考核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合理的评价体系建立也是确保“卓越计划”成功施行的关键性保障。

1面向实践技能培养的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评价及考核体系构成要素分析工程实践能力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表现,包括对新事物、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人际沟通合作能力以及社会服务能力[5-6]。

其中,学习能力是基础,之后才能做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进而获得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最终才能获得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与此同时,良好的人际沟通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理念是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工程实践能力的活力源泉。

因此,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就是对上述七大要素的全面考核与评价。

1.1学习能力对新知识、新事物的学习和认知能力是一个人能够不断进步的最基本要素。

对于从事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知识就是基础,要做到理解和掌握,而不是死记硬背。

只有充分掌握、理解相应的专业知识,才有可能去逐步应用进而获得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

可以说学习能力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面向实践技能培养的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评价及考核体系构建张朝晖李君敬赵斌王亮马聪摘要本文结合当前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的目标和卓越工程师计划在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系统地阐述了面向实践技能培养的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评价及考核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指明人才培养应着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人际沟通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树立正确的社会服务价值观。

_卓越计划_的宏观模型及评价体系构建_刘建东

_卓越计划_的宏观模型及评价体系构建_刘建东

“卓越计划”的宏观模型及评价体系构建刘建东 戴 波 纪文刚【摘 要】 构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宏观模型,对于全面理解实施“卓越计划”的本质内涵及实施方略具有重要作用。

课程整合、教学方法和校企合作三者互相支撑,综合实施,是“卓越计划”的核心内容。

完善“卓越计划”的评价体系,是实现“卓越计划”目标任务的重要保障。

实施“卓越计划”这样一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反馈机制,才能使其良性发展,达到预期目标。

【关键词】 工程教育改革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课程整合 校企合作 教学方法【收稿日期】 2011年12月【作者简介】 刘建东,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戴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纪文刚,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自动化系主任、教授。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旨在以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推动高等教育新一轮改革,解决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目前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等战略部署提供人才支撑。

本文拟用系统控制思想,来构建大学本科阶段实施“卓越计划”的宏观模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卓越计划”,以助于全面理解“卓越计划”的本质内涵。

文中结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自动化专业的实施案例,对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并对完善“卓越计划”评价体系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卓越计划”宏观模型之构建“卓越计划”是一个重大的教改项目,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因此有必要引入系统论、控制论的思想来进行分析研究。

实施“卓越计划”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不断积累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和工程控制论的闭环调节系统有许多相通之处。

工程控制论描述的自动控制系统由控制器、执行机构和信息反馈装置三部分组成。

该理论通过检测工作对象的状态变化以及输出目标的执行结果,并将这些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信息传送给控制器,后者则根据任务的初始目标和当前执行结果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以期不断缩减实际输出结果和目标值之间的误差,继而形成系统的闭环控制模式[1][2]。

地方院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探究——以

地方院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探究——以
先, 测验 和考试 评 价体系无法 全面评 价学 生 的能 力。 测 验和考 试 分数 只是思 维技巧和记忆 能力的综合 体现 , 忽视了其他能 力 的评价 , 特别 是工 程实践 能力方 面。 过 度依 赖这种 评价 方式 培 养 出的学生容易眼高手低 。 其 次, 这种片面的 、 不恰 当的评价 体 系也容易挫 伤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 , 阻 止学生创新 能力的培养 和
法 直接套用其相 应的评价体 系。 与本 校之前 的人 才培 养模 式相 比 ,“ 卓越 计 划”最大 的区 别 是采用校 企联合 培养模 式 , 着 重培养学 生的工程实践 能力和 工程 创新能力 。 具 有学 校按通 用标准 、 行业标准 进行 培养 和企 业 深度 参与 的特点 , 强化 了培 养 学生 的工程能力 和创新 能力。 培养方案 上,“ 卓 越计划 ” 的培养 模式也改 成了 “ 3 + 1 ”的形式 , 实行 “ 学校 学习3 年+ 企业学 习1 年”的培养 模式 。由于企业 深度 参与人 才联合 培养过 程 , 因而 教学的 内容和过 程更加 丰富和多
造及 其 自动化专 业 ( 简 称 机制专业 ) 成为全 国第 二批 卓越 工程
师培养 专业 , 学校 结合该计 划 以 “ 夯实基础 、 独 立实践 、 校企结
合、 创 新提高 ” 为指 导思 想, 从 人才培 养模 式整 体 出发 , 鼓 励企 业参 与专业 人 才培养方 案制 订工作 , 建 立 以实践能 力培养为 核
维 技能 和理论 学习成果 , 但 是这 种单 一的过于倾 向于记忆性 的
和顺利 实施 的重要 保障 。 本 文结合桂林 电子科技 大学机制专 业 的人才 培养对 构建 “ 卓 越计划 ” 质量 评 价体系进行探 讨。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方案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方案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方案一、目标设定本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工程师,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通过本计划的培养,学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掌握先进的技术方法,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工程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课程体系设计1.理论课程体系:根据工程领域的特点和需求,构建完善的理论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

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和优化,引入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2.实践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以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为主的实践课程体系。

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拓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综合素质培养: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师资队伍建设1.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优秀教师,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2.培养青年教师:通过设立青年教师发展基金、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式,培养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3.加强师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四、实践教学环节1.实验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提供充足的实验设备和场地,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验室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

通过实习实训,让学生了解工程领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3.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校企合作1.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体系及培养机制研究报告

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体系及培养机制研究报告

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体系及培养机制研究报告《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体系及培养机制研究报告》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卓越工程师的能力评价体系和培养机制。

通过对卓越工程师的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和总结,构建了一套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机制,以帮助工程师提升自身能力,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一、引言工程师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之一,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体系和培养机制,对于提高工程师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体系卓越工程师的能力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维度:1. 专业知识与技能:工程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运用相关工具和软件进行工程设计、分析和解决问题。

2. 创新能力:工程师应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工作中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推动技术和工艺的创新。

3. 沟通协作能力:工程师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和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

4. 问题解决能力:工程师应具备快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迅速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

5. 项目管理能力:工程师应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能够制定合理的项目计划和进度安排,并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项目团队。

三、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机制为了培养卓越工程师,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训与学习:企业应提供持续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帮助工程师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2. 导师制度:建立导师制度,为新入职的工程师安排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指导和培养,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和提高工作能力。

3. 项目经验积累:鼓励工程师参与各类项目,并给予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帮助他们积累项目经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4. 团队合作:通过组织团队合作和项目协作,培养工程师的沟通和协作能力,提高团队协同效能。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模式探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模式探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模式探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种旨在培养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的教育计划,采用的是全日制本科层次的工程师培养模式,旨在提高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实施该计划的关键是构建合理的培养体系、建立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和设立多样化的评价机制。

首先,构建合理的培养体系是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

该培养体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科研体系和创新创业体系。

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其中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体系包括实验实训、工程实践和工程实习,其中实验实训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工程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实习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科研体系包括科研项目和科技竞赛,其中科研项目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科技竞赛主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创新创业体系包括创新创业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其中创新创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业实践能力。

其次,建立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关键。

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包括:问题驱动教学、团队合作教学、项目式教学和实践导向教学。

在问题驱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出真实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团队合作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在项目式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际项目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践导向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

最后,设立多样化的评价机制是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保障。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卓越工程师是指具有出色技能和专业素养、有远见卓识、具有解决问题能力、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师。

在当今日益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培养卓越工程师成为各大高校的重要使命。

为了确保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也迫在眉睫。

一、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概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一套科学的系统,它涵盖了人才招收、质量保障、教育教学、实践实训、校企合作、就业服务等方面的管理规章制度,在规范学生教育过程的同时提升教育品质,促进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

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构建1.高校建设团队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中,高校需要创建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团队。

这样可以有效的规划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选定目标、制定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监控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2.培养指导意见建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首先需要明确培养目标概念。

对此,学校需要拟定一份详细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指导意见”,明确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过程和要求、学科教学体系、实践系统、学校与社会资源整合等方面的细节,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效似性确立标准。

3.台账管理对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体系构建工作,需要建立完善台账管理,包括分项管理、管理措施、反馈结果等内容,台账可以督促各个执行部门各司其职,也可以及时对后期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

4.学生管理学生管理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管理涵盖了学生招收、学生思想教育、学生二次培训、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每个环节都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5.创新实践创新实践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校需要在实践教学创新方面下功夫,在实验室开设创新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同时建立创新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验室外的创新平台。

三、总结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国家需求。

卓越教师的培养与评价体系构建

卓越教师的培养与评价体系构建

卓越教师的培养与评价体系构建在当今社会,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而卓越教师的培养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则是保障教育质量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从中国人的思维角度出发,探讨卓越教师的培养与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性、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卓越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卓越教师的培养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卓越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他们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

其次,卓越教师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为社会培养出各个领域的人才。

最后,卓越教师的培养是教育公平的基础,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可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二、卓越教师培养的挑战然而,卓越教师的培养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一些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其次,教师培养的体系不完善,培训内容和方式滞后于时代需求。

再次,教师职业发展路径不明确,缺乏激励机制和晋升途径,导致一些优秀的教师流失或停滞不前。

三、卓越教师培养与评价体系构建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卓越教师培养的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培养与评价体系。

首先,建立全面的教师培训机制,包括提供专业化的培训课程、开展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以及推动教师教育的创新和改革。

其次,加强教师的职业发展支持,建立健全的晋升机制和激励机制,为优秀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福利待遇。

再次,加强教师评价体系的建设,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为教师提供改进和成长的机会。

最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

四、卓越教师培养与评价体系构建的前景通过构建卓越教师的培养与评价体系,我们可以预见到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首先,卓越教师的培养将带动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其次,卓越教师的培养将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建设效果指标体系

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建设效果指标体系
(3)学生教师比
2分
比例≤16:1 2分
30:1≥比例>16:1 1分
比例>30:1 0.5分
(4)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或取证教师占教师总数比例
4分
比例≥60%4分
比例≥50% 3分
比例≥40% 2分
比例≥30% 1分
3-2
兼职教师结构与水平
(10分)
(1)兼职教师数占专业课与实践指导教师合计数之比例。
1分
培养观念规划符合要求1分
基本符合0.5分
1-6
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2分)
(1)卓越计划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1分
基地建设符合人才培养标准和本专业实际1分
基本符合0.5分
(2)基地的年度评估考核制度
1分
考核制定切实可行1分
基本可行0.5分
2.卓越计划应用工程型学生能力培养(40分)
2-1
培养标准制定和实施的主要过程
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2分)
(1)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调研活动
1分
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充分地进行了调查研究1分
调研活动不够充分0.5分
(2)校企联合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
1分
人才培养计划符合要求,并结合了本3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规划
(6分)
在制定培养标准和培养计划及实施工程师实践教学方面与企业开展的实质性有效活动情况
6分
在本项活动中,开展有2-3次实质性有效活动3分
在实施工程师实践教学方面开展有2-3次研讨、小型报告、联合课题申报等活动3分
2-2
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培养的实施过程
(8分)
(1)基础理论课堂教学平台

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引言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工程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仅有基础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想要成为一名卓越的工程师,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良好的工作素养和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卓越工程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目标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以下能力和素养的工程师: 1. 扎实的技术基础知识 2. 广博的学科背景 3. 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 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的意识课程组成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基础技术知识1.1 计算机编程:涵盖多种编程语言和编程范式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技能。

1.2 数学基础:包括数学分析、线性代数、离散数学等,为工程师提供数学模型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3 电子电路:深入理解电路原理和设计方法,为工程师在硬件设计和电子系统开发方面提供基础。

1.4 算法与数据结构:掌握常用算法和数据结构,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

2. 学科专业课程2.1 专业深入课程:针对各个学科设置的专业方向课程,提升工程师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2 学科交叉课程:跨学科融合的课程,培养工程师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 实践能力培养3.1 实验实践: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工程师的实践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2 项目实训:进行真实项目的实践训练,锻炼工程师的项目管理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 通识教育4.1 人文社科类课程:培养工程师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增强跨界合作和综合分析能力。

4.2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工程师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提供创新创业的理论和实践培训。

课程特点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的特点如下:1. 学科交叉融合通过设置学科交叉的课程,培养工程师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工程师不仅要具备自己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理解其他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便能够在多领域中进行创新和合作。

【经营管理】卓越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经营管理】卓越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卓越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卓越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是在深入解读卓越绩效国际标准的基础上,以国际视野审视并优化公司业务名录,并以电网企业关键业务为评价对象,以通用制度和管理要求为评价依据,以三层标准为评价标准,以过程“A-D-L-I”和结果“Le-T-C-I”为评价方法,构建了省级电网企业“372”卓越绩效评价模式。

从理念上确定了“卓越的过程创造卓越的结果”的管理理念,强调过程和结果的协同,是对当前主要以业绩结果作为评价依据的管理理念的创新。

一、国际标准融合业务,创新评价模式(一)研究卓越绩效理论,确定体系构建模型公司深入研究了国际三大质量奖:美国波多里奇质量奖、欧州质量奖和日本戴明质量奖的评价标准,分析了卓越绩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发现卓越绩效模式强调了组织管理的整体性、一致性和协调性。

其特点一是强调用系统的观点来看企业。

卓越管理模式要求战略、业务、流程、组织架构、人员、资源配置、绩效结果相互配合,共同作用,获得最佳结果。

二是强调结果和过程的协调统一。

卓越绩效模式既关注绩效结果又关注管理过程,强调过程与结果的协同匹配,这反映出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核心理念“通过卓越的过程获得卓越的结果”。

三是强调组织管理的学习循环和持续改进。

在卓越绩效模式中要求组织应用多种方法或工具常态评价并持续改进管理。

基于以上特点,公司确定了“全面性、实操性、标准化、电网化、融合化”的卓越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全面性是指应确保评价要素全覆盖、管理业务全覆盖、专业部门全覆盖,全面与国际标准接轨。

实操性是指评价体系应构建适合公司多层级、多专业的现状,应通过管理工具固化方便操作。

标准化是指应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评价方法、统一组织实施,确保评价结果的一致性。

电网化是结合省级电网公司的管理模式,以“翻译”的方式将国际、国家标准转化为符合国网公司发展战略和现行管理要求的评价标准。

融合化是指卓越绩效评价体系应充分体现“三集五大”体系的管理特征,融合国网现已实施的“五位一体”、同业对标、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等多种管理体系的成果。

环境类融合创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环境类融合创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环境类融合创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体系构建与实践
环境类融合创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它要求我们在教育理念、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以及校企合作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创新与改革。

首先,在教育理念上,我们需要转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向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我们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课程设计上,我们要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融合。

环境类工程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因此,我们需要将工程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构建出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

再次,实践教学是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我们需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实验、实训、实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校企合作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途径。

我们需要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提升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综上所述,环境类融合创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需要我们在教育理念、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阶段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阶段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阶段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作者:何玉林杨连发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33期摘要:科学、合理、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学生培养质量。

本文在剖析企业培养阶段的特点的基础上,按照三个原则构建了机制专业企业培养阶段质量评价的内容、多层次评价指标、多元制评价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质量评价;指标;方法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74-02一、前言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对于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1]。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把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作为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

自2010“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年实施以来,不同类型的高校分批参与和实施[2],旨在培养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卓越工程师的后备人才,而企业环境是工程师培养的最重要条件,而如何保障企业学习期间的教育质量是“卓越计划”实施面临的重要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以我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研究及实施对象,对“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阶段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企业培养阶段的特点1.学习环境不同。

学生生活、学习都在企业,运行和管理制度都很严格,节奏感强,强调时间、效率和质量,压力大,生活比较单调乏味、机械化,缺乏个性。

2.学习模式和内容不同。

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直接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主要是参与式学习;学习内容也是以实践教育为主,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从事产品设计、生产或项目实施、研究开发等企业日常运行和管理等主体工作,并辅以必要的理论专题,最终完成工程职业教育。

3.教学组织不同。

采用前期相对集中学习理论,后期在不同车间、不同岗位分散学习为主的教学组织方式。

卓越工程师体系建设方案

卓越工程师体系建设方案

卓越工程师体系建设方案一、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1. 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卓越工程师应当具备深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各类工程工具和软件,具有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卓越工程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能够与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合作,形成高效的团队。

3. 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思维。

卓越工程师应当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熟悉国际工程标准和最新技术,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创新方案。

4. 具备领导和管理能力。

卓越工程师应当具有较强的领导和管理能力,能够带领团队高效完成工程项目,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决策能力。

5.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卓越工程师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能够为社会、客户和企业创造价值。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径1. 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阶段,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应该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成长性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2. 岗位培训。

在岗位培训阶段,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应当注重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注重项目管理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引导员工形成创新思维和自我学习的习惯。

3. 专业认证。

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应该鼓励学员参加专业认证考试,提高学员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竞争力,建立起完善的专业认证体系。

4. 学术交流。

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应该鼓励学员参加学术交流和国际会议,与国际同行交流经验,了解最新的工程技术和行业动态。

三、卓越工程师评价标准1. 专业能力。

评价卓越工程师的专业能力应该注重考察工程师在专业知识、技能和项目经验方面的能力,包括工程设计、项目管理、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2. 团队合作能力。

评价卓越工程师的团队合作能力应该注重考察工程师在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和决策领导方面的表现,包括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领导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3. 学术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引言 “卓越计划” 是我国为适应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 促进我 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 探索高层次工程人 。 才培养的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实际工程为背景, 以工程技术为主 中, 线, 深入推进工程教育改革, 不断提高工程教育质量, 从而为 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 但是要推 进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构建是急需突 也是我国实施卓越计划的主要任务之一 。 要 破的一个瓶颈, 培养出优秀的卓越工程师, 必须超越目前高等教育以掌握 “知识点” 为本的评价体系, 建立以素质提升为本, 适应新时 期社会需求的评价体系并使之深入整个培养过程, 建立卓越 工程师形成性评价体系 。 二、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 卓越工程师培养分校内培养 、 企业培养和毕业( 工程) 设 。 计三个关键环节 ( 一) 校内培养。以培养工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 每年从 将 25% ~ 新入学新生中按入学成绩择优及报名选拔的办法, 30% 的学生编入 “卓越工程师” 班, 实行单独管理。 为每位学 生配备导师, 按卓越工程师制定的培养方案进行培养, 高年 级跟随导师结合工程项目和课题进行科研训练 。3 年在校学 1 年在企业顶岗工作并完成学位论文 。 部分优秀的免试 习, 研究生可提前修读硕士阶段课程 。 尝试各类改革, 如制定专 为每位学生指派导师( 副教授以上) , 建立个人 项培养计划, 培养档案, 专业成立培养指导小组, 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 化培养等。 校内教育主要通过授课 、 实验等教学环节, 以学生理论 、 学习 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结合学科优势和专 业特色, 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素 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工 质和能力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程应用型卓越工程师。
·120·
时成绩比例、 增加小测验、 小论文、 报告、 讲演等环节, 从考核 “学习成绩” “学习成效 ” “考试 向评价 转变, 引导学生从注重 “学习过程” 结果” 向注重 转变, 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提高学 生学习能力、 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 二是通过校内外调 形成课程形成性考核实施意见, 确立考核指标体系, 查研究, B ( 实践课程) 、 C ( 理论实践混合 将课程分为 A( 理论课程) 、 课程) 三大类; 不同类别的课程其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具体指 标将不全相同: 对于 A 类理论课程, 评价体系包含平时课堂 考勤、 课堂提问和讨论、 布置作业、 小论文、 期中考试、 期末考 设定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最高比例为 试等组成部分, 80% , 其余组成部分的比例由教研室 、 任课教师根据课程以 及学生群体的实际决定相应比例; B 类课程为实践类课程, 评 价体系包含平时考勤、 提问和讨论、 布置作业、 小论文、 实验 操作考核等组成部分, 不采取理论测试的方式, 注重考 考核、 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C 类课程理论实践兼而有之, 评价体系包 含平时考勤、 提问和讨论、 布置作业、 小论文、 实验考核、 操作 考核、 期中考试、 期末考试等组成部分, 其中理论测试与实践 考核的比例与理论课时数与实践课时数的比例相当 。 通过 广泛调查研究形成相应指标占总评成绩的比重的指导性意 教研室( 任课教师) 可以根据课程实际以及学生群体的不 见, 同在一定范围能决定总评成绩的各组成部分及其比例, 以充 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所有的考核材料应当存档 备查。三是卓越工程师不同培养进程其相应考核评价体系 也应有所不同, 基础课程考核应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 归纳能力的培养训练的引导, 实践课程阶段, 考核方式与内 容应体现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 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的训练。因此在不同的阶段,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相应指标 应有所侧重, 着重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避免重蹈 “应试教育” 的覆辙。 ( 二) 企业培养评价体系。在企业培养阶段, 使学生了解 企业生产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及灵活运用本专业 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 。 学生 “双导师制度 ” , 进行企业化管理, 实行 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 导师共同指导学生。企业制定培养方案, 加入企业的个性化 培养需求, 企业及行业专家加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将企 业待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如项目设计、 研发等) 转化为综合设 计题目; 企业接收完成部分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基本技能培训 的学生顶岗实习等。 ( 三) 毕业( 工程) 设 计 评 价 体系。毕业设计题目和内容
( 二) 企业培养。企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承担着实践 教学和工程训练任务, 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是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 按培养要 求, 学生可以分不同阶段到不同企业进行 1 周至 3 个月的中 也可按双向选择原则, 在企业进行 3 短期课程学习或实践, 个月至 1 年的专业实习或工程实践 。 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 导师, 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实践, 为学生确定 研发方向或课题, 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 。 为强化 教学中要及时更新授课内容, 重新设计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 把学校教育的课堂学习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的校 外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 三) 毕业( 工程) 设 计。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毕业设计 是对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综合素质的一次综合检验, 也是提升 卓越工程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一个关键环节 。 在 8 学期, 教学型大学中, 毕业设计大多安排在第 7 、 而此阶段 使得不少学生在就业的奔途中 恰好是毕业生就业的时间段, 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 而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侧重工程实 践能力的培养, 希望学生能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理论, 对产品 开发设计、 技术改造革新与创新, 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执行 方案,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工程方面的时间问题, 能够提 高企业生产、 设计、 运行、 维护过程的工作效率。 因此, 卓越 工程师的培养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学习不同知识的过程 由易到难, 结合指导教师的参与不同的工程类课题, 逐渐 中, 承担科研任务和实施不同的实践操作 。 三、 卓越工程师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卓越工程师质量评价体系要结合不同行业, 研究制定行 业专业标准, 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 促进企业参与卓越 “校内培养 - 企业培养 - 毕业( 工程) 设计” 人才培养, 建立 整 个培养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 ( 一) 校内课程评价体系。一是在考核评价方面, 加大平
卓越工程师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王晓丽 崔建芳 胡庆贤 吴铭方 胥国祥
【内容摘要】 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是我国目前工科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如何评价培养质量尚缺少客观的评价体系。本文通过 分析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 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和评价原则, 形成校内培养、 企业培养 和 毕业( 工程) 设计培养三阶段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为卓越工程师的评价体系提供了一种思路。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评价体系; 形成性评价 【基金项目】 “应 本文为 20目 ( 编号: 106042101 ) ; 江苏 科技 大学 用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项 目; 江苏 科技 大学 成人 教 育 精 品 课 程 建 设 项 目研究 成果。 【作者简介】 王晓丽, 女, 江苏科技大学讲师, 在读博士; 崔建芳, 女, 江苏科技大学讲师; 胡庆贤, 男, 江苏科技大学副教授, 博 士; 吴铭方, 男, 江苏科技大学教授; 胥国祥, 男, 江苏科技大学讲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