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在何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科生实践能力不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在何方
2010年10月30日
作者:杨晨光张宝敏来源:中国教育报
“虽然中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培养了最多的工程技术人才,但是现在的工科学生动手能力比20年前要差。”日前,在天津大学主办的工程教育改革研讨会上,来自多所高校的工科教授们这样说。
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力以及沟通能力是未来全球对工程科技人才的要求。对于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来说,理论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产学脱节等现象普遍存在,能否解决好上述问题,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发展人才的关键。
【现象】
工科教师普遍缺乏工程实践背景
谈到高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工科教育与产业合作教席主持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查建中很担忧。他调查发现,在最需要产业经验的工科大学教师中,80%到90%都是高学历出身却没有产业界经验的知识分子,缺乏和工业界的沟通与共同语言。
据统计,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丰富优质的工科生源是中国和世界工程教育的宝贵资源。但是,根据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统计,我国工科大学毕业生只有10%可以达到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
“数量不等于质量,工程教育的师资是个问题。”查建中坦言,“没有对教师产业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的要求,更没有对教师职位明确提出工程师资质的要求,教工程专业的人不是工程师,这样的师资如何能培养出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出真正的工程师?”
【对策】
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合作科研
记者日前在北京工业大学采访时,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蒋毅坚向记者介绍说:“我们曾经作过调研,近5年到学校任教的几百名青年教师中,80%左右缺乏工程实践背景,于是,我们一方面在青年教师的入职培训中加入工程教育环节,安排有工程背景的教授为青年教师授课,组织青年教师去企业参观了解生产过程。另一方面,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工程项目等方式,增强教师们的工程实践能力。”
今年年初,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教师刘军华被派到北京裕兴软件有限公司“上班”,有课时就回学校上课,没课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公司里做项目。如今,大半年过去了,刘军华发现自己给学生讲实验课时不再照本宣科,很多生动、鲜活的例子都是信手拈来。“我举的例子都是我做的科研项目,与实际结合得特别紧密,比如电路设计在原来的课堂教学中可能
讲一些理论就行了,现在,我会把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电路设计结合到教学中,学生听了特别有针对性。”刘军华深有感触地说。
“学校专门设立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专项资金,每年投入300万元,支持青年教师多和企业合作工程项目,既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又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蒋毅坚说,“我们计划用5年时间把所有的青年教师培训一遍。”
合肥工业大学拓宽渠道促进产学研结合
把青年教师“赶”进企业
中国青年报记者王磊
------------------------------------------------------------------------------
--
在安徽省芜湖市一家知名汽车生产企业里,余本功几乎拥有一名正式员工的所有“装备”——工作服、工作牌以及食堂的饭卡。如果不是每周都要在企业里“失踪”几天的话,他的另一个身份很难暴露出来。
作为合肥工业大学信息管理系的副教授,39岁的余本功已经在这家企业“扎根”长达5年。一边教学,一边在企业里挂职搞科研,这是他当前的工作状态。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要通过政策引导、考核‘干预’、待遇激励的方式,把青年教师‘赶’到企业去。”合肥工业大学人事处处长胡兴祥说。
近5年来,合肥工业大学的科研经费以每年40%%的幅度递增,今年经费预计为3亿元。该校化工学院教授杨保俊认为,大家面临一场科技创新的加速跑,“中年教授们凭借长期的积累,率先发力,青年教师跟在后面跑,他们的压力可想而知”。
“与老教师相比,年轻人底子薄,申请国家基金之类的‘纵向课题’难度大,不如到企业里去。”该校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卢建伟说,“那里有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可以争取到产学研结合的项目。”
卢建伟走的正是这样一条成功之路。在一家空调生产企业进行博士后研究时,他在空调器配管结构优化、震动控制与可靠性改善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据不完全统计,这个35岁的年轻人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5亿多元,增加产值16.8亿元,创收外汇1亿美元。
去企业既是形势使然,也是青年教师的自觉选择
和余本功、卢建伟一样,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成勇也是一名“70后”。今年38岁的他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进驻企业——“全脱产,完完全全地投入进去,整整1年”。
2008年,王成勇被学校派驻到广东东莞一家电器制品公司。从戴上“总经理助理”胸牌那天起,他就没把自己当成外人,就连厂里工艺原料被浪费了,他也跟着心疼。在企业期间,他不仅参与技术研发,解决生产现场的技术难题,还大胆建言,协助企业高层制定发展战略。
在学校,王成勇教“材料成型”课程。根据教科书上的观点,“成型缺陷控制没有好的办法”,但他深入企业调研时发现,很多企业已经用“仿真软件”和“红外测温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如果不到企业去,我们还会把旧的知识继续灌输给学生。”王成勇说。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合肥工业大学逐步形成“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在该校人事处处长胡兴祥看来,要想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工程师,老师首先应该成为优秀的工程师,具备较强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此,合肥工业大学明确提出,青年教师必须具备在国内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挂职实践的经历。该校规定,对于挂职老师,学校发放“企业挂职补贴”,并在年度考核中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没有这些政策,我们在企业里很难安心。”尽管脱产一年,耽误了教学工作量,王成勇还是在考核中拿到了优秀档次“一档”。为此,他非常感谢院领导和同事,“他们承担了我的教学任务,让我在那边工作没了后顾之忧。”
身为该校化工学院副院长的杨保俊反倒感谢这些深入企业的青年教师,因为他们很好地拓宽了校企合作的渠道,并且争取到企业的优势资源。他的4名年轻同事到安庆一家石化企业挂职锻炼,结果带回了好几个项目,得到100多万元经费。
“以前以为你们只会动动嘴皮子,没想到也会做项目;都说老师最轻松,一年两个假,现在看来,你们比谁都忙。”当着余本功的面,厂里一位师傅有些不解地说。
“现在,时代变了。”余本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