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抗原

合集下载

小鼠补体3C3免疫组化试剂盒

小鼠补体3C3免疫组化试剂盒

小鼠补体3(C3)免疫组化试剂盒该试剂盒以HRP标记的链霉亲和素复合物(HRP Streptavidin Conjugate,HRP-SA)为基础,可用于检测细胞、组织内的特异性补体3(C3)抗原。

该试剂盒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定性定位准确、背景清晰。

在所用的补体3(C3)一抗与相应靶抗原结合后,用生物化二抗与一抗特异性结合,最后加入HRP-SA,形成抗原—特异一抗—生物素化二抗—HRP-SA复合物,显微镜下观察成像。

试剂盒所含试剂:试剂A通透液:0.1%Triton-X10010mL(选用)试剂B封闭缓冲液(封闭用)20mL试剂C(原装进口分装)已稀释的即用型补体3(C3)一抗(2.5ml)试剂D(原装进口分装)生物素化羊抗兔IgG1支(浓度1.5mg/mL,稀释比为1:300~1:500)50μL+抗体稀释液20ml试剂E HRP-SA复合物1支(浓度1μM,稀释比1:50~1:200)100μL试剂F DAB显色液5ml用户自备试剂:1.10mM TBS(pH7.2~7.4)三羟基氨基甲烷1.21g氯化钠7.6g加蒸馏水800mL,浓盐酸调pH值至7.2~7.4,最后定容至1000mLTBS-T:TBS+Tween20(0.05%体积比)2.抗原修复液(依检测抗原不同而选择不同的修复液)10mM pH6.0柠檬酸缓冲液柠檬酸0.38g柠檬酸三钠2.45g加蒸馏水900mL,浓盐酸调pH值至6.0,最后定容至1000mL或:0.5M EDTA修复液(pH8.0)EDTA·2H2O186.1g柠檬酸三钠2.45g加蒸馏水700mL,用10mM NaOH调pH值至8.0,最后定容至1000Ml3.缓冲甘油封固剂10mL4.Tween205mL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免疫染色实验步骤(建议方案):石蜡包埋组织切片3~4μm厚度1.烤片:将待做切片置于切片架上,于60℃恒温烤箱中至少烤1hr;2.脱蜡:切片放入盛有二甲苯的容器中脱蜡3次(即二甲苯Ⅰ、Ⅱ、Ⅲ),每次10min;3.水化:切片经下行酒精水化,无水乙醇5min,95%乙醇2次(每次2min),85%乙醇2min;75%乙醇2min,自来水冲洗,ddH2O洗2×2min;4.抗原修复:根据抗体说明书推荐方法进行抗原修复,常采用高压、微波(温度达到98~100℃)或酶消化修复法,室温自然冷却,自来水冲洗,ddH2O洗2×2min,TBS洗涤(2×2min)(具体修复方法见附1)*注:有些抗原勿需修复,直接进入第5步封闭。

第3章 抗原

第3章 抗原

第三章抗原抗原(antigen, 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抗原一般具备两个重要特性:一是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二是抗原性(antigenicity),即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免疫原(immunogen),又称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即通常所称的抗原;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又称半抗原(hapten)。

一般而言,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均同时具备抗原性,即均属完全抗原。

半抗原若与大分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carrier)交联或结合也可成为完全抗原。

例如:许多小分子化合物及药物属半抗原,其与血清蛋白结合可成为完全抗原, 并介导超敏反应(如青霉素过敏)。

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又称为变应原(aller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为耐受原(tolerogen)。

第一节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

抗原特异性是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理论依据。

一、异物性异物性是抗原的重要性质。

异物即非己的物质。

一般来说,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就越强。

如鸡卵蛋白对鸭是弱抗原,对哺乳动物则是强抗原;灵长类(猴或猩猩)组织成分对人是弱抗原,而对啮齿动物则多为强抗原。

异物性不仅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如各种病原体、动物蛋白制剂等对人是异物,为强抗原;也存在于同种异体之间,如同种异体移植物是异物,也有免疫原性;自身成份如发生改变,也可被机体视为异物;即使自身成分未发生改变,但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也具有免疫原性,如精子、脑组织、眼晶状体蛋白等在正常情况下被相应的屏障所隔离,并不与机体的免疫系统接触。

《医学免疫学》第三章 抗原

《医学免疫学》第三章 抗原
.
(四)基因工程疫苗
1.重组抗原疫苗(recombinant antigen vaccine):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只含 保护性抗原的纯化疫苗。首先需选定有效免疫 原的基因片段,导入原核或真核细胞,通过扩 增表达目的基因的产物,提取并纯化所需的抗 原。重组抗原疫苗不含活的病原体和病毒核酸, 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目前获准使用的有乙型 肝炎基因工程疫苗(重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 原)、口蹄疫疫苗等。
2 种 类 : 外 源 性 ( 肠 毒 素 staphylococcus enterotoxin,SE ) 内 源性(HIV),T超抗原与B超抗原
.
3 激活T细胞特点: (1).强大刺激能力(10-9M), 可激活
5-20%T , 普 通 抗 原 激 活 1/100001/1000000T细胞 (2).无需胞内抗原处理提呈 (3)1个SAg可选择性结合两个TCRVβ 外 侧 , 两 个 MHCIIβ 外 侧 ( 非 多 肽 区 ) 形成交叉连接,使T细胞活化 (4).非MHC限制性
antigen) 如病原微生物、肿瘤细胞 有抗原性无免疫原性--半抗原(hapten) 如药物 超 敏 反 应 --- 变 应 原 (allergen), 致 耐 受 --- 耐 受
原(tolerogen)
.
抗原→免疫系统↗抗体------免疫原性

↘效应T
〉完全抗原
↘特异结合 ↙----------抗原性 --半抗原
体免+细免
有免疫记忆
简单 重复表位
不需Th 无MHC限制 主要产生IgM 体免 无免疫记忆
.
三. 根据与机体亲缘关系(classification based on relationship with host): 1. 异种(Xenogenic antigen):微生物

第三章抗原

第三章抗原
一种抗体对具有共同抗原决定簇的两种不同抗原 都能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交叉反应可用于临床感染的诊断 ,如立克次氏体感染时, 可用变形杆菌抗原代替立克次氏体抗原检测体内相应的抗体。
第五节 抗原的类型
一、根据抗原颗粒大小和溶解性分类
1、颗粒性抗原
包括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红 细胞等,它们相对颗粒较大,在水溶液中很难形成亲 水胶体,当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可出现凝集 反应(如红细胞凝集试验)。
3、超抗原
一般的多肽抗原,正常时最多仅能激活1 万个细胞中的一个T细胞,而超抗原能同时激 活大量的T细胞,可使5个T细胞中的1个激活, 因此称这种能与多数T细胞结合并使之活化的 抗原为超抗原,以表示其作用强大。是由细菌 外毒素和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抗原性物质。
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不同是:
(1)超抗原不需抗原递呈细 胞加工处理。 (2)可直接与抗原递呈细胞 的MHC-Ⅱ类分子结合,结合 部位不在抗原的结合槽沟中, 而是在MHC-Ⅱ类分子的非多 态区外侧,故无MHC限制性。
抗原结合价是指抗原分子表面能与抗体结合的 决定簇总数。
三、抗原决定簇的类型
第四节 抗原的交叉性
一、交叉抗原
不同抗原物质之间除了具有本身的特异性抗原 决定簇之外,还可能存在着共同的抗原决定簇。如果 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的抗原决定簇,则将带 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交叉抗原或共同抗原。
二、交叉反应
孕妇(Rh-)
胎儿(Rh+)
抗Rh抗体 + 新生儿 (Rh+)
溶血反应
3、自身组织
正常情况下,自身组织对机体无免疫原性,但若 自身组织的结构发生改变,或胚胎期淋巴细胞从未接 触过的正常自身组织,出生后淋巴细胞一旦与之接触, 也视为“非己”,而具有免疫原性。

免疫学基础第三章:抗原

免疫学基础第三章:抗原
第3章
抗 原
一、抗原的概念与特性 二、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三、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四、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1
一、抗原的概念
抗原(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 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 产物(抗体或效应T细胞)在体内发生特异 性结合的物质。它是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 因子。
12
抗原决定簇
抗原决定簇是暴露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 原特异性的化学基团,是和相应抗体发生 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结合部位,又是供免疫 活性细胞作为“异物”来识别的标志。又 称抗原表位。
13
抗原分子上抗原决定基(簇)示意图
14
(二)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由于抗原物质通 常是大分子物质, 甚至是细胞、细菌 和病毒等,所以通 常具有多个抗原决 定簇,如果两个抗 原物质都含有相同 的抗原决定簇,则 会发生交叉反应。
18
三、异嗜性抗原 是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于人类、 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的性质相同的抗原, 即不同种属之间的相同抗原。
四、肿瘤抗原 是细胞发生突变过程中出现的具有免疫原 性的大分子物质。按其特异性分为肿瘤特异 性抗原和肿瘤相关抗原两大类。
19
五、自身抗原 能刺激机体发生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组 织成分称为自身抗原。 主要是与免疫系统隔绝的“隐蔽物质”, 如眼睛的晶体蛋白、甲状腺球蛋白、精子 蛋白等。
16
细菌各部位抗原示意图
17
二、同种异型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在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由于 基因型不同,其组织、细胞存在着的不同抗原 。 1、红细胞血型抗原
是指人类红细胞膜上的多种血型物质,其中以 ABO和Rh血型抗原系统最为重要。
2、人类白细胞抗原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存在于白细胞、血小板 和所有有核细胞表面的抗原物质,以淋巴细胞密度最 高。

医学免疫学-第三章 抗原

医学免疫学-第三章 抗原
B
第一节 抗原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基础
一. 抗原的基本特性:
免疫原性
(Immuogenicity):抗原 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
(immunoreactivity):抗 原与其诱生的抗体或致敏 感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 能力。
T immunoreactivity
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
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即某一种特定抗原只 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 该抗体或对该抗原应答的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
特异性是免疫应答最重要的特点。 T,下,有针对性地清除病原体/异物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B细胞 A
无应答
B细胞
T细胞 B
浆细胞
2.胸腺非依赖性Ag(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此类Ag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 不需要T细胞辅助,又称T细胞非依赖抗原。
TI-Ag
B细胞
浆细胞
TI-Ag可分为TI-1和TI-2抗原。
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在抗原提呈细胞内 合成的抗原
如:病毒抗原,肿瘤抗原 抗原肽-MHCI类分子 主要 被CD8+ T细胞识别
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
来自抗原提呈细胞外的抗原,如APC通过各种方式吞噬 的各种病原体 抗原肽-MHCII 由CD4+ T识别
2.化学性质:天然的抗原多是大分子的有机物。
蛋白质是良好免疫原。
糖蛋白、脂蛋白和多糖类、脂多糖都有免疫原性,但脂类 和哺乳动物的细胞核成分如DNA、组蛋白是难以诱导免 疫应答。

免疫学 第三章抗原

免疫学 第三章抗原

• 半抗原决定基
• 载体决定基
抗原表位与 BCR或抗体特 异性结合
抗 原 表 位
构象性表位直 接被BCR识别, 抗体与特定 表位结合
5、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共同抗原(交叉反应抗原) 两 种不 同 的 抗 原分子 所具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 原决定簇称为共同抗原或 交叉反应抗原。
交叉反应 具有共同抗原的物质 其抗原和抗体之间相互结 合发生的反应 。
弗氏佐剂 Freund adjnvant – 不完全弗氏佐剂 • 抗原水溶液 • 油剂(石蜡油或植物油) • 乳化剂(羊毛脂或吐温80) • 制成油包水抗原乳剂即为不完全弗氏佐剂 – 完全弗氏佐剂 • 不完全弗氏佐剂+死卡介苗
佐剂的作用机制
• 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增强抗原在体内的潴 留时间 • 刺激单核 — 巨嗜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其 对抗原的处理和呈递能力。 • 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和扩大 免疫应答的能力。
(1)牛血清白蛋白 (3)多糖 (5)糖蛋白 (7)单糖 (9)青霉素 (11)核酸
(2)人血清白蛋白 (4)脂多糖 (6)脂蛋白 (8)脂肪 (10)氨基酸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细胞的参与分类
–胸 腺 依 赖 性 抗 原 ( 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
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T细胞和B细胞表位的特性比较
3、影响抗原的特异性的因素 ------抗原表位的性质、数目、位置和空间构型
4、表位-载体作用
• 载体效应:在免疫应答中,B细 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表位 给CD4+ T细胞,Th细胞识别载 体表位,以T细胞表位把特异T-B 细胞之间连接起来,T细胞才能 激活B细胞。

免疫学技术3-抗原2

免疫学技术3-抗原2
用于免疫诊断。 荚膜抗原(K抗原):多糖或多肽,与毒力和抗原性有关。 菌毛抗原:多数G-和少数G+具有,分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菌毛蛋白具有很强的抗原性。
(二)病毒抗原
病毒表面抗原(Viral antigen,V抗原,囊膜抗原):囊 膜上的纤突-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具有型和亚型特异 性。如:流感病毒HANA(H5N1、H1N1、H7N9)
族约为90%。 ➢ Rh-不能接受Rh+血液 ➢ 输血时,RH和ABO血型都要检验!
2.动物血清与组织浸液
3.动物组织的酶类、激素等
4.植物抗原: 植物色素:光敏色素,是大分子蛋白质,有抗原性。 脱落酸:植物激素,已制备出抗血清 吲哚乙酸:植物生长激素,是最早发现的和最早制出抗
血清的植物激素。 刀豆素(Con A)、植物血凝素:蛋白质,促进细胞有
衣壳抗原(Viral capsid antigen,VC抗原):衣壳的结 构蛋白,也有型和亚型特异性。 如:口蹄疫病毒的VP1-VP4
核蛋白抗原(nucleoprotein antigen):衣壳蛋白-核酸 复合体,核蛋白具有型特异性。如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
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HA和NA抗原性不同, 再区分为若干亚型。乙型、丙型流感病毒至今尚未发现亚型。
ABO血型系统中的抗原和抗体
血型 A型 B型 AB型 O型
抗原 A B AB --
抗体 抗B 抗A
-抗A 抗B
O型是万能输血者?而AB型血又是万能受血者?
(2)Rh血型系统
➢ 恒河猴( Rhesus Macacus )RBC与多数人RBC有共同血型 抗原D,称为Rh抗原。
➢ 红细胞上有Rh抗原者,为Rh+,反之为Rh-。 ➢ 人的血型有A、B、O系统和,Rh血型系统。 ➢ 在我国汉族及大多数民族人中,Rh+约99.7%,个别少数民

3_抗原

3_抗原
32
载体—半抗原现象的重要性: 1.解释低分子量化合物与体内载体蛋白质分 子结合诱发超敏性反应产生的药物过敏症。 如镇静剂、退热剂、以及抗生素分解产物 等。 2.诱导产生针对半抗原的抗体用于疾病的 治疗。
33
§3-5 抗原的分类
一、根据产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细胞的参与分为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 需要Th细胞和APC参与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能引起 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产生多种类别抗体,诱导免疫记忆。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
TD抗原 化学性质 抗原表位 蛋白质 T、B表位
TI-1抗原 脂多糖 重复B表位
TI-2抗原 多糖,葡聚 糖 大量重复B表 位
活化B细胞克隆 B2为主
新生鼠、婴儿 应答
成熟和未成 熟B1、B2
应答
成熟B1
不应答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为 1.异种抗原 (exnogenic Ag):指来自另一物种的抗原性 物质。 2.同种异型抗原 (allogenic Ag):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 之间所 存在的抗原(红细胞抗原,血型抗原)。 3.自身抗原 (autoantigen):同一个体中自身组织细胞在 某些因素如感染、外伤、药物等的影响下,获得了抗原 性,诱发对自身组织细胞的免疫应答,这类组织和细胞 及其成分称为自身抗原。
半抗原只有B细胞决定簇而没有T细胞决定簇。
15
16
17
T细胞抗原表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的区别 T细胞抗原表位 受体 MHC 大小 TCR 必需 B细胞抗原表位 BCR或抗体 无需
8~12个氨基酸(CD8+T) 5~7个氨基酸 12~20个氨基酸(CD4+T) 5~7个单糖 5~7个核苷酸 线性决定簇 抗原分子的任何部位 构象或线性决定簇 抗原分子表面

第三章:抗原

第三章:抗原
1、超抗原的概念 能与多数T细胞(2%-20%)结合并在极低浓 度(1-10ng/ml)就能诱发T细胞最大的应答 效应的物质。这类物质具有强大的刺激T细 胞活化的能力,故称为超抗原(SAg) 。如细 菌外毒素和逆转录病毒蛋等
2、超抗原的种类 外源性超抗原(某些细菌的外毒素) 金葡菌肠毒素A、B、C、D、E (staphylocccus enterotoxin ,SE) 葡萄球菌毒素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
人体
抗体
伤寒杆菌
交叉反应
人体 肠炎杆菌
抗体
第二节 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
抗原物质是否具有免疫原性,一方面取 决于抗原本身的性质(包括:一定的理化 性状 大分子胶体、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一定的物理性状、 完整性),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对抗原物质 刺激的反应性。机体的这种反应性是建立 在抗原物质异物的基础上的,而这种反应性 是具有特异性的。
弗氏不完全佐剂(IFA) 石蜡油+羊脂
弗氏佐剂
弗氏完全佐剂 (CFA) 石蜡油+羊毛脂
+ 卡介苗
抗原和佐剂的比例为1:1,由于佐剂是油剂, 加抗原后要充分混合成乳剂。
3、佐剂的生物学作用:
增加抗原的免疫原性,使无或微弱免疫原 物质变成有效的免疫原。 提高抗体的滴度,提高初次免疫应答和再 次免疫应答抗体的滴度。 改变抗体的类型,由产生IgM转变成IgG。 引起或增强迟发型超敏反应。 增强机体对抗原刺激的反应性;
1、强大的刺激能力 2、无须抗原提呈细胞的处理 超抗原的一端和APC表面的MHC -Ⅱ分子结合,另 一端可直接与TCR 链V区结合,而两端均为抗原结 合沟槽的外侧,从而产生激活信号,使T细胞活化。 3、与T细胞相互作用无MHC限制性 4、选择性结合TCRβ链V区外侧 5、超抗原不仅可激活T细胞,而且可能诱导T细胞的 耐受

3-1抗原 华中农业大学免疫学基础及免疫学技术

3-1抗原 华中农业大学免疫学基础及免疫学技术
性抗原 成分:炭疽杆菌,结核杆菌分泌的胞外可溶性蛋白,
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
3.5.2 真菌抗原
• 真菌的组分抗原包括菌丝体Ag、分生孢子Ag等。 • 血清学研究起步较晚,可用于鉴定有毒株或无毒株。 • 研究对象: 1、虫生真菌
3)自身抗原 体内隔离组织成分(如脑组织、眼晶状体等)、变异 的组织细胞、免疫活性细胞的突变而产生的体内组织抗原、 体内各种抗体。
2、根据抗原性能
1)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 2)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半抗原hapten A、复合半抗原(complex hapten)
第三章、抗原 (Antigen,Ag)
• 抗原的定义、特性、特异性 • 构成免疫原的条件 • 抗原的分类 • 共同抗原的交叉反应 • 几种重要的抗原
3.1 抗原的定义、特性、特异性
3.1.1 抗原的定义 能剌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
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的物质。分为 完全抗原和半抗原两类。
完全抗原(多价-多个抗原决定簇)
不同种系动物血清白蛋白末端氨基酸成分不同对 种属特异性的影响
例:人的细胞色素C的58位氨基酸为异亮氨酸, 而猕猴为苏氨酸,故抗原性不同。
NH 2Βιβλιοθήκη NH2NH 2SO 3 H
氨基苯磺酸
AsO3H
COOH
氨基苯砷酸 氨基苯甲酸
抗氨基苯 +++
+
磺酸抗体
+/-
化学基团性质对抗原表位的影响
4)物理状态 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 于可溶性抗原。
5)分子结构和易接近性 分子结构是指抗原分子中一些特殊化学基团的立体构象 (酒石酸)。 易接近性是指抗原表面这些特殊的化学基团与淋巴细胞表

3-抗原

3-抗原

RBC
RBC
自身抗体
RBC
激活补体
自身免疫性 溶血性贫血
6 7 C C 5b 8
C9 红细胞膜
(4)异嗜性抗原(hetorophilic antigen)又称Forssam抗原: 是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之间的共同抗原。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细胞壁C抗原 M抗原 心瓣膜的糖蛋白 心肌成分
一、 抗 原 的
免疫原性与特异性
(一)决定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因素
1. 异物性:异物性是抗原分子免疫原性 的本质,包括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 某 些自身物质 2. 抗原的理化特性:如抗原分子的化学性 质、分子量的大小、结构的复杂性、分子的 构象及物理状态等 3. 宿主的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年龄、 性别、健康状态等 4. 其他: 进入抗原的剂量、途径、次数 以及佐剂的存在等
ANTIGEN
抗 原
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
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 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分子的两种基本特性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 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
能力
抗原性(免疫反应性)
(antigenicity):即能与免疫应答的产
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
抗原的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 )是指能与抗体分
子结合的功能性决定基的数目。半抗原为一价,而天然抗
原一般是大分子,由多种、多个抗原决定基组成,是多价
抗原,可以和多个抗体分子交互结合。
多 价 抗 原
3、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天然抗原表面常带有多种抗原决定基,每一种B细胞决定

《医学免疫学》第三章 抗原

《医学免疫学》第三章 抗原

4. 表位-载体作用
B细胞识别半抗原,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从而激活B细胞
5. 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共同抗原:不同抗原物质之间存在着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
位。将带有相同或相似抗原表位的抗原称为交叉抗原或共 同抗原。
交叉反应:一种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
抗原表位的两种不同抗原都能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称为 交叉反应。
• 超抗原主要包括:金葡菌肠毒素、链球菌致热外毒素、 HIV的gp120蛋白等。
意义:参与机体多种病理生理反应,与许多毒素性疾 病的发病机制、机体抗肿瘤免疫及自身免疫病和免疫 抑制有关。
二、佐剂(adjuvant)
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射 增强免疫应答或改变应答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弗氏佐剂
不完全 矿物油
异种抗原
同种异型
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
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1. 内源性抗原 2. 外源性抗原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超抗原(superantigen,SAg)
普通抗原
超抗原
Monoclonal T cell response
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免疫原性+抗原性
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只有抗原性 无免疫原性
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hapten),多为一些小分子
半抗原 + 载体 完全抗原
哪些物质是抗原?
• 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及其毒性代谢 产物(如外毒素)
• 疫苗 • 异种器官、组织、细胞 • 同种异体器官、组织、细胞、血型抗原 • 肿瘤抗原 • 免疫豁免区的物质,如精子、脑组织、眼

第三章 抗原

第三章 抗原
Ag1 Ag1诱生的抗体1
Ag2 Ag2诱生的抗体2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抗原特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 免疫原性的特异性:指某一特定抗原只能激发机 体产生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和/或效应淋巴细 胞。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 目的要求
• 了解: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交叉反应的概
念、机制;半抗原和载体效应。
• 掌握(重点):
抗原的概念和抗原的两大特性;抗原表位的概念 及分类;B表位 ,T表位的概念和特点。
免疫的基本功能就是识别自己排除异己, 抗原就是区别自己和异己的特征性物质。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
是什么物质 诱导了机体的免疫
反应呢?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B cells Antibody
T cells Effector T cell
Jenner接种牛痘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五)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
• 概念:指抗体(或抗原)除可与其相应抗原(或 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外,有时还可与其他抗原 (或抗体)发生反应。
• 学习难点:
B细胞表位 ,T细胞表位的概念和特点;交叉反 应的概念、机制;半抗原和载体效应的机制。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3动物免疫学第三章 抗原

3动物免疫学第三章 抗原

预防兽医教研室课程名称:兽医免疫学使用教材:兽医免疫学授课教师:第 3 次课,本次课2学时授课对象专业层次年级班次授课时间课堂类型理论课(√)实验课()实训课()动物医学本科章节题目第三章抗原目的要求掌握抗原与抗原性,构成抗原的条件,抗原决定簇。

本节重点:抗原,构成抗原的条件,抗原决定簇。

本节难点抗原决定簇。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与步骤教学方法时间分配(min)复习上次课讲授的内容。

导入新课。

第一节抗原的概念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两种基本特性。

统称为抗原性。

免疫原性:指抗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具有这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免疫原。

反应原性:指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

第二节构成抗原的条件(一)异原性指抗的理化性质与其所刺激机体物之间的差异程度。

1.异种抗原种族关系越远、组织结构间差异越大则抗原性越强。

2.同种异体抗原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3.自身抗原(二)大分子物质(三)分子结构复杂(四)物理状态(五)适当的进入途径第三节抗原决定簇一、抗原特异性和抗原决定簇1.抗原的特异性2.抗原决定簇3.抗原的免疫优势二、抗原决定簇的组成和性质三、抗原的交叉反应性第四节半抗原与载体一、半抗原是一类不完全抗原,它只具有反应原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

半抗原可分为复合半抗原和简单半抗原。

32555101510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与步骤教学方法时间分配(min)二、半抗原-载体现象第五节抗原的类型(一)根据诱导抗体产生是否需要T细胞分类1.胸腺依赖性抗原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二)根据抗原物质的性质分1. 天然抗原2.人工抗原3.合成抗原(三)根据抗原的来源分1.异种抗原2.同种抗原3.自身抗原4.异嗜性抗原(四)根据免疫原分1. 完全抗原2.不完全抗原(五)根据化学组成分(六)根据抗原存在的部分分1. 表面抗原2.深部抗原(七)根据临床应用分1.凝聚原2.沉淀原3.病毒中和抗原4.免疫保护性抗原5.血凝素抗原第六节重要的抗原物质(一)细菌抗原1.鞭毛抗原2.菌毛抗原3.荚膜抗原4.菌体抗原(二)病毒抗原1.囊膜抗原2.衣壳抗原3.可溶性抗原(三)毒素抗原(四)寄生虫抗原(五)血型抗原101010本节课小结本节课讲授了抗原的概念以及构成抗原的条件以及抗原决定族。

简述医学上的重要抗原

简述医学上的重要抗原

简述医学上的重要抗原
抗原是一种能够引起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在医学上,重要的抗原主要有以下几种:
- 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等致病微生物进入人体后,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针对病原体的抗体。

- 肿瘤特异性抗原:由物理、化学因素或某些病毒诱发的实验动物肿瘤,在细胞表面或细胞内部具有特异性抗原。

- 动物免疫血清:通常是用免疫马制备的,可以中和外毒素。

但这种动物免疫血清也能刺激人体产生抗马血清蛋白的抗体,再次使用可能会导致人体过敏反应。

- 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人、动物、植物等不同物种的共同抗原,包括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肺炎球菌14型与人A血型物质、溶血性链球菌抗原与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脏组织。

除此之外,医学上重要的抗原还有血型抗原、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等。

这些抗原在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cd123基因名

cd123基因名

CD123抗原也称为人类白介素-3受体的α-亚基。

它是一种型跨膜糖蛋白,是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的成员之一。

它与CD131(人类白介素-3受体的β-亚基)组成异二聚体,形成了白介素-3受体。

α-亚基产生细胞因子特异性而β-亚基产生信号转导功能。

有文献报道,白介素-3受体在单核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嗜碱性细胞,嗜酸性细胞,巨核细胞,红细胞前体,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和部分淋巴B细胞亚群细胞中表达,并介导这些细胞增殖和分化。

在造血系统外的组织细胞中,有文献报道CD123在睾丸的间质细胞,某些内皮细胞,胎盘和脑组织的细胞中也有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原前言z在自然界中微生物(microorganism)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它们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z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

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

z所谓抗原,是指能在体内引起免疫反应的物质。

例如,细菌、病毒等能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事实上,每种微生物均为由各种抗原成分组成的复合物。

第一节抗原的概念和特性一、抗原的概念(一)经典概念(二)现代概念(一)经典的概念z在免疫学发展的早期,人们应用细菌或其外毒素给动物注射,经一定时期后,用体外实验证明,在其血清中存在一种能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反应的物质,称之为凝集素,或能特异性中和外毒素毒性的物质,称之为抗毒素。

将血清中这种具有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统称为抗体。

z将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统称为抗原。

(二)现代的概念z随着现代免疫学的发展,已证明,当抗原分子进入机体后,能触发免疫细胞一系列的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称之为免疫应答。

既能诱发正免疫应答,也能诱发负免疫应答。

因此,上述抗原的概念已不能概括其涵义。

z目前认为凡能诱发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其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可称之为抗原。

也就是说,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二、抗原的特性抗原一般具有两种性质:1、免疫原性2、抗原性1、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z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指抗原分子能诱发免疫应答的特性,包括诱导产生抗体及效应淋巴细胞。

它涉及抗原分子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即它必须经过抗原递呈细胞的加工、处理和递呈作用,以及能被T和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所认识。

z抗原的免疫原性首先决定于其自身的化学特性,也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特性有关。

2、抗原性(antigenicity)z抗原性(antigenicity)指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z它只涉及抗原分子与抗体分子或T细胞抗原受体分子(TCR)间的相互作用,即分子与分子的相互作用。

z抗原性主要决定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

如抗原为蛋白质分子,其反应性可决定于其氨基酸序列或其空间构型。

三、一些名词解释1、免疫原:又称完全抗原,即通常所指的抗原。

2、半抗原:也称不完全抗原,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如有些小分子本身不能引起免疫应答,但能与已产生的相应抗体结合。

这种物质只有与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结合后,才能具备免疫原性。

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一般均为完全抗原。

3、变态原:诱发机体产生超敏反应的抗原。

4、耐受原:诱发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

第二节抗原特异性的决定因素因素z抗原特异性指抗原与其受体(TCR和BCR)和免疫应答产物抗体转义结合的性质。

抗原与免疫应答产物共同决定彼此的特异性。

z抗原进入机体后,被淋巴细胞识别,产生的是针对抗原物质不同构成部位的特异免疫应答。

z抗原受体TCR和BCR特异识别抗原的抗原决定基(簇)(antigenic derterminant)或表位(epitope)。

z抗原决定基是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抗原决定基一、异物性是抗原特异性的重要基础z异物性是指抗原与所刺激的机体的自身物质的差异。

对异物的识别是机体在发育过程中通过淋巴细胞与抗原接触而形成的“非己即异”的免疫识别功能。

胚胎期(个别物种如大鼠、小鼠可延至新生期)接触过的物质为“自身”物质,而从未接触过的为“异己”物质。

z一般说来,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其免疫原性越强,如微生物抗原、异种血清蛋白等物质对人是强免疫原。

反之种系关系较近,则免疫原性也弱,如鸭血清蛋白对鸡呈弱免疫原性,而对兔则表现为强免疫原性。

二、理化性质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强弱1、化学组成2、分子量3、化学结构4、分子的构象与易接近性5、物理性状1、化学性质及结构复杂性z在有机大分子物质中,多数抗原是蛋白质。

其中含有大量芳香族氨基酸,尤其是含酪氨酸的蛋白质免疫原性更强;而以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的蛋白质,其免疫原性较弱。

有些弱抗原(例如胶原)连接了酪氨酸残基可以增强免疫原性。

z多糖是重要的天然抗原,纯化多糖或糖蛋白、脂蛋白以及糖脂蛋白等复合物中的糖分子部分都具有免疫原性。

在自然界,许多微生物有富含多糖的荚膜或胞壁,细菌内毒素是脂多糖,以及一些血型抗原(A、B、C、H)也是多糖。

续上z蛋白质和多糖抗原的化学结构复杂性是由氨基酸和单糖的类型、数目等决定的。

天然蛋白质和部分多糖(例如血型物质、肺炎球菌荚膜多糖)之所以是良好的抗原,是因为其结构均较复杂。

z核酸的免疫原性很低,但若与蛋白质载体连接则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z类脂一般无免疫原性。

z此外,多肽类激素如胰岛素虽为小分子量(6000)亦具有免疫原性。

来自一种动物的胰岛素,如长期作用于另一动物,亦能诱导免疫应答产生抗体。

2、分子大小z凡是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其分子量都较大,一般在10000 dal 以上,个别超过100000 dal。

小于10000 dal者呈弱免疫原性,低于4000 dal者一般不具有免疫原性。

许多小的免疫原性分子可激发细胞免疫,而不产生抗体。

总的规律是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但有例外。

明胶分子量高达100000 dal左右,但因其为直链氨基酸结构,在体内易降解成低分子物质,所以呈弱免疫原性。

z通常当抗原分子量大时,则含有抗原决定簇多,结构复杂,在体内不易被降解,能持续刺激免疫活性细胞,因而免疫原性强。

3 、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z抗原分子的特殊化学基团的三维结构(构象,conformation)决定此分子是否能与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吻合,而启动免疫应答。

抗原物质由于变性而构象改变,可导致其抗原性发生相应改变。

z易接近性(accessibility):是指抗原分子的特殊化学基团与淋巴细胞表面对应抗原受体相互接触的难易程度。

特殊化学基团(例如某几个氨基酸残基)如紧接在抗原骨架侧面,而不是暴露在其外端,淋巴细胞抗原受体虽然与之相应,但无法吻合。

如侧链间距加大,或化学基团暴露在外端,则造成理想的易接近性。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表4、可降解性z抗原的可降解性指大分子抗原物质再体内可被加工、处理成小分子抗原片断的性质。

z一种抗原分子可含多个相同的和不同的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的表面和内部。

z表位按构成可分为线性表位(顺序表位)和构象表位(非线性表位)。

z线性表位主要是TCR识别的表位,BCR也可识别;构象表位一般位于抗原分子的表面,被BCR识别。

z构象表位再抗原降解后可遭到破坏。

天然抗原分子的降解蛋白质的化学结构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的特性比较三、遗传因素因素影响免疫应答z宿主的遗传背景:MHC控制宿主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z在近交系中的一些品系是具有高应答的品系(high responder),而另一些则是无或低应答品系(non-responder)。

在上个世纪70年代,Mc Devitt等应用人工合成抗原在近交系小鼠体内发现了控制免疫应答的基因座(immune respons locus)定位于H-2复合体的I区,称此基因为免疫应答基因-1(immuneresponse,Ir-1)。

四、免疫应答与抗原剂量z抗原的剂量可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

z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适宜的免疫应答。

z如果抗原量过大,蛋白质类抗原可诱发相应的T和B淋巴细胞克隆产生免疫耐受;细菌的荚膜多糖、脂多糖和聚合鞭毛素等抗原则引起B细胞耐受。

z剂量太低的蛋白类抗原可引起相应的Th细胞的免疫耐受。

z B细胞通过抗原受体能捕获低浓度的抗原,一般不易引起免疫耐受。

五、免疫应答与免疫途径z抗原途径不同决定参与免疫应答的器官和细胞有所不同,诱发产生免疫应答的水平也不同。

z常见的免疫途径为皮内、皮下、静脉、腹腔和口腹等,以皮内免疫最佳。

z多数抗原是非经口进入机体(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才能诱发免疫应答。

一般情况下,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大的多聚体)不论皮下或静脉注射均可引起良好的抗体应答,而许多可溶性蛋白或糖类则需较严格的免疫程序,包括用量较大,多次注射以及与佐剂同时使用。

六、影响免疫应答的其他因素z抗原的接种次数。

初次接种的强度低,再次接种的强度明显增高。

z年龄、性别、健康状态和应激也影响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效果。

青壮年比老年和婴儿的免疫应答能力强;雌性比雄性抗体生成率高,但妊娠时应答能力则受到显著抑制。

z营养、应激等可明显降低机体的免疫应答。

白鼠第三节表位与交叉反应z不仅同一种抗原分子存在相同的表位,而且不同种抗原分子之间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表位,称后者为共同抗原。

z共同抗原如果存在于不同种属来源的抗原分子之间,成为异嗜性抗原,也称Forssman抗原。

z共同抗原具有分子模拟效应,即外源性共同抗原可模拟机体抗原,诱发自身免疫应答,严重者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z由于共同抗原的存在,其中一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可以与其他的不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此种现象称为交叉反应。

一、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又称表位(epitope),是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免疫应答和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抗原决定簇图1、抗原决定簇的大小抗原决定簇是很小的,其大小相当于相应抗体的结合部位,它们可由5-7个氨基酸、单糖或核苷酸残基组成,其中有些残基在与抗体结合时,比其它残基起更大作用,因而具有免疫优势(Immunodominance)。

2、抗原结合价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是指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

每一种半抗原可理解为单一的抗原决定簇,而天然抗原含有很多不同的抗原决定簇,它是带有大量多种"天然"半抗原的大分子。

3、抗原决定簇的分类z抗原决定簇的分类:覆盖型决定簇和非覆盖型决定簇;功能性和隐蔽决定簇;T细胞决定簇和B细胞决定簇;载体决定簇和半抗原决定簇。

z T细胞决定簇:T细胞决定簇位于抗原分子内部,必须由APC将抗原加工处理为小分子多肽并与MHC分子结合,然后才能被TCR所识别。

z B细胞决定簇:BCR能与未经APC加工的抗原发生反应,其识别的靶结构主要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的决定簇。

功能决定簇示意图功能性和隐蔽性决定簇图T决定簇和B决定簇图二、引起交叉反应的原因1 、共同决定簇:在更精确的水平考虑交叉反应时,一个抗原分子Ag1如带有若干抗原决定簇,可引起产生含有多种特异性抗体的抗血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