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语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语文第8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8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2.揣摩精彩语句和段落,多角度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松花江上》)
师:同学们,歌曲中提到了什么事件?(生:“九一八”事变)这首歌在日寇大举侵华的紧要关头,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行径的愤懑。
著名诗人艾青曾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在“九一八”事变过去的整整十年,日寇的铁蹄践踏着祖国的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回。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这篇激情飞扬的文章——《土地的誓言》。
(板书文题)
二、检查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2.认识作者。(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
3.自读指导。
师: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抒情散文的主要特点是抒发个人的情感。同学们在自读这篇文章时,可以结合课后的“阅读提示”,运用做批注的方法,着重从体会作者的情感、了解抒情的方式、感受语言的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学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述说感受。
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请同学们在听读时完成下列任务。
(1)注意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2)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词语或句子。
(3)概括式批注出你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个性化解读
《土地的誓言》个性化解读
本文总共两段,一气呵成,文中对日本侵华战争没有特别明确的描绘,却大篇幅写了故乡土地的美好和解放家乡、重回故土的希望。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当把握作者对侵华有愤恨,但更多的是对故土的怀念与解放的决心,切忌上成一堂群情激愤的咒骂日本帝国主义“愤青课”。我们牢记历史的目的是更好的走向未来,所以教师更应该思考新时代下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具体表现应该是什么?
教学上,建议可以从标题《土地的誓言》入手,首先明确这是“我”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然后根据这两大部分可以将文章结构为“这曾经是一片怎样的土地”、“这如今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和“我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三个板块展开。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8 土地的誓言教案
第8课 土地的誓言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层体味作者的家国情、故园情。
2.揣摩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同时进
行仿句训练,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增强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鼓励他们将来为家乡的
富饶、祖国的腾飞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了解文中某些词语的确切含义。
知识点01 作者与背景
【作者】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他和萧红、萧军、舒群等人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风景》,短篇小说集《土地的誓言》《憎恨》《风陵渡》等。
【创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国民政府把解决中日冲突的希望寄予“国联”,但“国联”却力图通过“国际合作”使东北成为帝国主义各国的殖民地。这使国民政府的希望落空。事变后,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事变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加深了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与日本的矛盾。东北三省的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大山的压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被迫背井离乡,离开了生他们、养他们的故土而四处流浪。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新疆吉木萨尔县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新人教版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怪诞、亘古”等词的读音、词义,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3、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作者富有个性的语言及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家乡的富饶、祖国的腾飞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富有个性的语言及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真切理解作者的家国之痛,加深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型:自读课
教学过程:
一、“先学”环节:
(一)课前预习
1、借助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2、读三遍课文,勾画出疑难字、词,查字典解决。
3、反复朗读,感受祖国国土被侵占的痛苦。
(二)导入
(课前播放《松花江上》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国有那么一片美丽的土地,那里出产著名的东北三宝:人参,鹿茸和貂皮;那里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还有碧绿参天的白桦林,肥硕的小鹿,彪悍的马群······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 (生齐答:东北)对,这里就是东北.(边说边展示课件)
可是当时间的指针指向1931年9月18日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践踏了这片美丽的土地,许多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1941年的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正是日寇全面侵华最疯狂的时候,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刻.就在这个时候,著名的进步作家端木蕻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也为了激发全国人民奋起
第8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碾”“斑斓”“亘 古”“污秽”等常考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重点) 3.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重点) 4.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难点)
知识讲解
➢ 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
阅读。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可以读出春天的脚步;从 秋叶的飘零中,我们可以读出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 列中,我们可以读出集体的力量;从穿石的滴水中,我 们可以读出坚持的可贵;从蜂蜜的浓香中,我们可以读 出勤劳的甜美。
五个“从……中,我们可以读出……”构成排比, 表现了大自然语言的丰富,蕴含赞美之情。
故乡脚印,春华秋实 铮铮誓言,战斗牺牲 铮铮誓言,战斗牺牲
知识讲解
➢ 本课抒情方式:
1.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 2.通过有特色、有意味的景物表达情感; 3.在语言的反复中渲染和强化情感; 4.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有感情朗读你将展示的语句 先说出批注,然后分析批注 其他同学对发言点评,补充
知识讲解
➢ 在语言的反复中渲染和强化情感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 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这种情感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 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写的。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怀着满腔的激愤之情写下了这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
在熏陶中让学生感受当时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郁的情感打动人心。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因此,在教学之前,我会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最形象的音符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当学生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本文的教学就易于进行了。
再者,七年级学生在理解本文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感受到文中丰沛的感情却难以确切地把握理解文意。所以,我会把品析文中的关键意象和抒情描写作为教学的重点,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范读和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课文里精彩语言,同学们学会并初步运用一些写作技巧
3、通读全文,找出本文抒情描写的语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五篇文学作品,体裁各异,表现了不同时代的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愿意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一切的思想感情。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家国情怀,就要揣摩关键语句和精彩段落涵泳品味。通过朗读的方式进入作品的氛围和情境,把握抒情方式。
教学本单元,教师要重视精读、涵泳,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做好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其中,《黄河颂》以诗歌的形式,通过激昂的旋律、磅礴的气势,展示了黄河代表的中华民族的坚强与伟大;《老山界》是一篇回忆长征的散文,生动真实地记录了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赞扬了红军战士英勇、乐观的精神品质;《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颂扬抗美援朝战士的通讯,歌颂了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他们身上的国际主义
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土地的誓言》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创作的抒情散文,表现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和誓死都要回到她身边的深沉情感;《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塑造了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抵抗外强的巾帼英雄木兰的形象。
本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思路是:第一课段,比较《黄河颂》和《土地的誓言》在意象选择、抒情方式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第二课段,用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画出课文结构简图,梳理典型事件以及事件中人物的表现,归纳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第三课段,撰写朗读脚本和“班级诵读展示”文案,以声传情,在诵读展示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第四课段,搜集有关“新时代的英雄”的资料,从本单元所学文体中任选一种,采用恰当的抒情方式,写出“我”眼中的英雄,完成核心任务。总体来说,这四个课段是分总关系,前三个课段的学习是分别从不同角度为第四课段核心任务的完成做准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创作背景。
(二)能力培养点: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3、领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4、学习运用呼告、排比等修辞方法。
(三)情感体验点:
5、感受游子浓郁而炽痛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
1、教学的重点是领悟并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教学的难点是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感受作者炽痛的感情。
3、教学的疑点是文章的标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教材特点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中的课文。它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抒的。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不由地向着黑土地,发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来!我愿付出一切!
我根据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个总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读,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品味精彩短语,学会使用呼告、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这个特殊要求,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法指导:欣赏景物,体会感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了解背景
课文都预习了吗?好,现在请把课文盖上,我要检查大家预习的怎么样?请问文章最后一行字,字体稍小一点的那行字,写了什么内容?(生答:九一八十周年写)。九一八是怎么一回事,你知道吗?(生介绍写作背景),师补充: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几百年的历史名城,在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被烙上了灾难和耻辱的印迹。从这一天起,沈阳、东北三省及至整个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苦难与抗争……“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他们不知何时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
1.易错字
挚痛(zhì)嗥鸣(háo)斑斓(lán)怪诞(dàn)亘古(gèn)谰语(lán)默契(qì)田
垄(lǒng)蚱蜢(zhàměng)污秽(huì)辘辘(lù)白桦林(huà)镐头(gǎo)泛滥(làn)
2.多音字
奔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
热爱形容爱的程度很深。表示感情热烈,程度比“酷爱”浅。喜爱很深,用“热爱”;
喜欢到极点,用“酷爱”。
酷爱指非常喜爱,十分喜欢。表示非常喜欢,程度比“热爱”深。
5.词语释义
挚痛:诚恳而深切。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斓:灿烂多彩。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亘古:远古。
污秽:肮脏的东西。
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他和萧红、萧军、舒群等人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风景》,短篇小说集《土地的誓言》《憎恨》《风陵渡》等。
【文题解说】
本文的题目比较独特,其要点在于“誓言”。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创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国民政府把解决中日冲突的希望寄予“国联”,但“国联”却力图通过“国际合作”使东北成为帝国主义各国的殖民地。这使国民政府的希望落空。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事变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加深了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与日本的矛盾。东北三省的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大山的压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被迫背井离乡,离开了生他们、养他们的故土而四处流浪。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
教案
【导语】《土地的誓言》是当代作家端木蕻良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文章中作者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课文原文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
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七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教案第7课 土地的誓言 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拟人、排比、比喻、呼告、变换人称等手法的表情达意作用。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3.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旧中国苦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本文又是一篇抒情色彩十分浓厚的散文,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本课教学中重点。
2.难点:由于本课有些句子语意丰富含蓄,学生不易理解,有碍于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应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方法之一:“读—讲—读—赏—读”。
读书分三个层次:让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夹在读书之中的“讲”与“赏”分别是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选用词语和句子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感情。运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精要的指点下,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自己体悟,加深理解。
方法之二:老师引导—课堂合作讨论—评述、质疑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和探究精神。老师设立问题予以引导,让学生去解决问题,一步步沿着作者的思路,走进文本。让学生评述课文,这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有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形成多维态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土地的誓言》作者:茅盾,明确作品背景、主旨,
2.理解文学基本概念:描写手法、节奏感、表达方式等。
3.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阅读能力;
4.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5.增强同学们对乡土文学的感受与理解;
二、教学重点:
1.茅盾及其文学作品的介绍;
2.《土地的誓言》的内容、形式、描写手法的理解
3.描写手法对表达方式、文学节奏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1.文学创作的思路、表达方式的培养;
2.描写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四、教学流程:
1.导入
通过提出问题带着学生进入《土地的誓言》。如:你最敬佩的人是谁?他(她)的品质是什么是值得你学习的?
2.展示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影片,帮助学生了解茅盾及其文学作品,形象化呈现《土地的誓言》。
3.学习
通过教师主导,带领学生理解《土地的誓言》的内容、形式、描写手法等。教师可以结合阅读材料、PPT以及多媒体资源进行演示讲解。
4.活动
(1)小组合作:针对《土地的誓言》中“我爱你,土地”一
段进行分析,归纳出所有的描写手法,并总结手法的作用。
(2)辩论:针对作品中儒商两族的恩怨展开辩论,表达观点,提高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5.复习
通过口头回答问题、文字作答、意见交流等形式,复习已学知识点。
五、教学效果
学生情感认识方面:通过《土地的誓言》中家国情怀的表达,同学们对祖国的疼爱、乡土情怀有了新的感悟。
学生认知方面:通过分析和研判作品的语言、手法和表现手段,同学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对乡土文学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1课时)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熟悉以及掌握课后生字词,理解“挚痛”“泛滥”等词的深刻含义;
2、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诵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到作者记忆中故乡的“美丽、丰饶、神奇、充满生机……”;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到作者记忆中故乡的“美丽、丰饶、神奇、充满生机……”;
2、反复诵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3、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名字导入
在我们学习一、二单元文学常识的时候,有一个作家因为他名字的“独特性”而引起了不少同学的注意,这个作家就是“端木蕻良”。“端木”是复姓,而“蕻良”二字是东北一种农作物“红高粱”简称为“红粱”转化而来,所以你们猜测“端木蕻良”是哪里人?(东北人)他把一种家乡农作物的名字放进自己的名字中,说明了什么?(热爱自己的家乡)一个如此热爱家乡的人,却因为历史的原因,被迫离开。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情况。
(二)介绍“九一八”事变
1、观看视频
2、看完这个视频之后,你们的心里有什么感受?(难受、愤怒……)
3、我们的这种“难受、愤怒”是直接的、是强烈的。端木蕻良也是如此,他对自己的家乡充满着“热爱”,他对侵占自己家乡的敌人,充满了“愤怒”,他将自己的这些情感化为了文字,写成了《土地的誓言》,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三)默读课文后齐读“誓言”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8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7.《土地的誓言》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学习抒情方式的运用。
【学法指导】
诵读感受对沦陷了的美丽丰饶的东北大地炽热的眷恋之情和爱国热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预习:ABC
挚痛zhì嗥鸣háo 斑斓bān lán 谰语lán 怪诞dàn 亘古gèn 默契qì
田垄lǒng 蚱蜢zhàměng 污秽huì丰饶ráo 饥肠辘辘lùlù
埋葬zàng 镐头gǎo 碾压niǎn 泛滥làn 白桦(huà)林
解词:
挚痛zhì:热烈而深切。嗥鸣háo:(野兽)大声嚎叫。
斑斓bān lán:灿烂多彩谰语lán: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dàn:奇怪,古怪。亘古gèn:选古。
默契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污秽wūhuì:肮脏的东西。
泛滥:大水漫溢;比喻不好的事物。
埋葬:掩埋尸体。
二、激趣导入,了解背景。ABC
课文都都读了,现在把课本合上,老师要检查大家有没有读进去?
请问文章的最后一行字,写了什么内容?
文章的最后一行字,写的内容是:九一八十周年写。九一八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占领了中国沈阳,日本侵华战争开始。那一天日本人把南满铁路炸了,然后说是中国人炸的,大举侵犯我们的东三省,东北三省所有的人民没有家了,到处流亡。于是就发生了很多惨剧。
十周年,流亡到了香港的端木蕻良,还深深的眷恋着他的故乡,他的故乡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乡呢?他在这里曾经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大家一起来看黑板。(板书课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课题:
土地的誓言
课时: 1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土地的誓言》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卷一,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的,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关内的东北人民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备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纵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几近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难回的凄苦和悲愤。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关东原野,对作者来说,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是祖国版图上沦丧的国土。因此,眷恋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炽痛、嗥鸣、亘古”等8个重点词汇;
2、分析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及呼告这种特殊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把握作者情感;采用探究合作的方法,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对生活的感悟走进文本,结合文章,即指应尊重学生对爱国情感的不同理解,贯彻新课标中对学生“个体差异和主体性”的强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学习本文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但学习方法和价值观的培养正处在形成之期。而且,本年级学生距作者的年代较远,经历所限没有家国之思、民族之恨这些体验,所以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但是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丰富敏感的心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以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1)
7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课文导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面对国土的沦陷,试想,对于东北大地,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出示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1996),满族,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等。
2.背景透视: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于是他们中的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轻人带着对故土的怀念,饱含着故土陷落、山河破碎的悲愤,广泛描绘了发生在那片广漠、肥沃的黑土地上面的苦难与挣扎、觉醒与奋起。作为他们中的一员,作者怀着浓浓的乡愁及悲愤之情,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写的。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怀着满腔的激愤之情写下了这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
在熏陶中让学生感受当时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郁的情感打动人心。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因此,在教学之前,我会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最形象的音符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当学生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本文的教学就易于进行了。
再者,七年级学生在理解本文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感受到文中丰沛的感情却难以确切地把握理解文意。所以,我会把品析文中的关键意象和抒情描写作为教学的重点,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范读和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课文里精彩语言,同学们学会并初步运用一些写作技巧
3、通读全文,找出本文抒情描写的语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将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本文又是一片抒情色彩十分浓郁的散文,所以,我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2、教学难点:本文有些句子语意丰富,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我把“揣摩、品味文章饱含激情的语言”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评价任务】(可以针对教学目标分别设计: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
1、针对目标一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要求:
a感受文中作者蕴含的情感
b注意教师朗读时的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c回答问题: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2)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心思想,回答问题:“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针对目标二
(1)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2)作者在文中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
(3)“泛滥”一词改为“澎湃”或者“汹涌”可好?
(4):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3、针对目标三
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来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联系上下文反复读几遍,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活动设计】
板块一:(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引用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导入新课,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感受诗歌中的陈郁悲壮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背景介绍:
提问学生对于本文写作时间1941年的北京了解情况,教师做补充:
(课件,图片)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路轨炸毁,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以此为借口,日军随即攻占沈阳,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周年时写的。当时抗日战争整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3、检查预习
(课件展示)
检查学生课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字音、字形、词语翻译。用提问学生、教师纠正的方式来完成本环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完成了基础知识之后,接下来进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环节。
1、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要求:
(1)感受文中作者蕴含的情感
(2)注意教师朗读时的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3)回答问题: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教师范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情感、纠正读音,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把重点字词、句子划下来。
提出“理解本文标题”的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旨,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心思想,回答问题:“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师生讨论后明确)
“我必定为她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意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强烈怀念、热爱之情。
(三)再读课文,分析结构内容
通过以上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了解,接下来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文章的脉络结构。
1、问题: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师生共同概括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内容和结构上的异同,师生讨论明确:
(1)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2)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2、问题:作者在文中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
通过以上对文章结构和内容的把握,接下来让学生体会文章最优美的景物描写。
首先让学生在文中划出描写景物的句子有哪些?讨论描写的精彩之处有哪些?讨论后让学生体会“排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倾诉式的语言。
板块二:
过渡句: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作者是怎样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一)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把握正篇课文情感的基础。在本环节,我会以情感的起伏变化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探究语言的精彩之处,例如:修辞手法、抒情风格、景物描写等。例如: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问题:“泛滥”一词改为“澎湃”或者“汹涌”可好?
明确:“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这里表现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一发不可收拾。它比用“澎湃…‘涌动’”等词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表达作者极其强烈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