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大众媒介的公信力
简论大众媒介的公信力
职 业 信 用 度 就 越高 , 时 获 得 的社 会 信 任 同
和公 众 信 赖 也 就 越 高 。鉴 于 此 , 介 公 信 媒
力是 指媒 介 在 运 行 过 程 中 。 透 视 的媒 介 所
态 , 论 实 行 的什 么 社 会 制 度 . 偿 新 闻 无 有
都 是 新 闻 职业 道 德 所 明 令禁 止的 。 有偿 新 闻 . 实质 就是 某 些 新 闻从 业 人 员 拿 着 国 其 家 和社 会 赋 予 的 新 闻 机 构 传 播 新 闻 的 权 力 , 行 了 非法 交易 。 进 当今 , 些媒 介 为 了 某
杯 羹 , 是 某 些 新 闻 部 门 睁 眼 闭 暗 里 于
明 里 在新 闻 内 部搞 起 经 济 创 收 . 式 多 种 方 多 样 , 协 办 费 、 约 费 、 苦 费 、 面 费 如 特 辛 版
虽 然 两 方 国 家 对 大 众 媒 介 公 信 力 的 研 究 已经 有 几 十 年 的历 史 . 我 国对 媒 介 但 公 信 力 的研 究 历 史 并 不 是 很 长 , 其 理 论 对 的 研究 、 讨 和运 用 还 停 留在 一 种 简 单 的 探 提及 和使 用 的 层 面 上 ,缺 少 理论 的探 究 、
无 论 东 方 、 方 . 论 尊 奉 的何 种 意 识 形 西 无
此 , 守职责 、 恪 承担 职业 责 任 的程 度 越 高 .
国社 会 的经 济 发 展 、 府 的威 信 和 精 神 文 政
明建 设 带 来 新 的 难 题 . 增 加 了社 会 的 风 也 险性 , 如要 规 避 社 会 风 险 、 高 政 府 的 执 提
新闾与传播 研究
0 誓≮≮誊 0 。
zV .I . HA 0 _ E 2 1 ・ ( , ' t 7 J4 0 0 1 下半 月 ) 1
两维系统中的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建构的开题报告
两维系统中的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建构的开题报告本文将探讨两维系统中的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建构。
公信力是媒介的一个重要属性,特别是对于大众媒介来说,公信力一般被认为是其存在的核心。
然而,在中国这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中,公信力的问题却一直备受关注。
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的大众媒介普遍存在着一些公信力问题,例如政治干预、商业化模式、新闻失真等等,这导致了公众对于媒介的不信任。
论文将采用两维系统理论作为主要分析方法。
该理论将一个系统分为两个维度,即“结构维度”和“文化维度”。
结构维度代表了系统内部的形式机制和组织结构,文化维度则反映了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两维系统的分析,本文将探讨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建构的机制和方式。
文化维度,即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是公信力建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中国,媒介的公信力常常被视为其政治态度的体现。
此外,商业化模式也是中国媒介公信力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商业化模式下,媒体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往往会放弃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
在对两维系统下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进行分析后,本文将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改善中国大众媒介的公信力问题。
首先,要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保障媒体工作者的权益和相应的新闻自由。
其次,在商业化模式下,媒体应该注意把握好新闻与商业的平衡,维护自身公信力。
最后,应该鼓励开展媒体教育和媒介素养的推广,使公众能够更好地认识媒介,从而提高对媒介的信任感。
总之,本文将在两维系统的理论框架下,探讨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建构的机制和方式,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通过研究和改善中国大众媒介的公信力问题,可以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和参与度,促进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媒介公信力研究
媒介公信力研究不同研究者对“媒介公信力”的定义一般认为,“公信力”与英文credibility 对应,字面意思是“可信度”。
在传播学上,credibility 是指受众对传者可信任程度(believability)的认知。
所以说,可信度并非是完全客观的,它强调的是信息的接收者对信息/信源的主观判断。
传统上,credibility 有两大构成要素:trustworthiness (可信赖程度)和expertise (专业权威性),而这两大要素也并非完全客观的。
在政治传播上,可信度是指受众对传播研究者定义文献克里斯第媒介的公信力为一种“价值等价物”转引自沈荟、金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5卷第4期 Markham以新闻记者为研究对象,设计55个语义差距题项的量表,由大学生评估电视主播的表现,得出严谨、表现技巧和可靠性三个公信力因素。
Markham, D :The dimensions of source credibility of televisionnewscaster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p.18, 57-64 Meyer他认为,公平、无偏见、报导完整、正确和可靠性这5个指标是构成公信力的最佳指针。
王旭:《媒介表现:关于新闻可信度的讨论与测量》,1999年中华传播学会年会论文。
Times Mirror 机构新闻机构的公信力呈现四个维度:特别利益与新闻机构、权力结构与新闻机构、新闻机构及其表现、新闻机构的特性。
罗文辉、林文琪、牛隆光、蔡卓芬:《媒介依赖与媒介使用对选举新闻可信度的影响:五种媒介的比较》,《新闻学研究》2003年第74期。
李忠昌认为,“媒介的公信力就是媒介通过长期地向受众提供真实、可信、权威、高尚的传播产品,在受众心目中建立起来的诚实守信、公正、正派的信任度和影响力”。
李忠昌:《试论大众传媒的公信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何国平在《论媒介公信力的生成与维系》中将“媒介公信力”定义为“负有社会责任的传者,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提供客观、全面、及时、权威的信息,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大众传媒与社会公信力研究
大众传媒与社会公信力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众传媒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作为一种媒介形式,大众传媒可以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可以左右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
因此,大众传媒的公信力问题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大众传媒的公信力问题,其实是从主流媒体的发展中来的。
在过去,主流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颇的报道。
这些偏颇的报道可能是出于媒体自身利益的考虑,也可能是基于个别记者或编辑的偏见。
无论如何,这些偏颇的报道最终都会影响到传媒机构的公信力。
而随着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兴起,媒体的影响力就更加分散了。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传播者,这样就出现了很多假新闻、虚假信息等。
这些假新闻可能是出于个人的恶意散布,也可能是出于商业目的,如引流、营销等。
这些假新闻的散布,使得大众传媒在公信力上面遭到了一定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大众传媒需要对自身公信力进行反思和提升。
首先,大众传媒需要注重自身职业操守和道德标准。
媒体的公信力基础在于专业及道德水准的维持。
在新闻报道中切实贯彻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不能因个人原因随意篡改、畸变新闻报道的事实本质。
为避免被外界视为“假新闻”,新闻的来源必须经过验证,事实要有可靠的支持。
只有坚持真实、公正和可信的原则,才能保证媒体的公信力。
其次,大众传媒需要提高传媒的素质。
媒体人应当竭力提高自身素质,如对各领域的了解、批判性思维的锻炼、专业技能的提高等方面。
同时,新闻媒体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和需求,定期开展听众、观众意见反馈活动,开放渠道,增强传媒机构与大众的沟通交流,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可信度。
此外,大众传媒还需要积极与新媒体合作,增强新闻信息传递的质量。
虽然新媒体存在着假新闻等问题,但是新媒体的传播效应是非常广泛的。
大众传媒应当积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采用多种传播形式,如文字、图片、视频等,以增加传播效果。
最后,大众传媒还需要建立起信任体系。
建立一套媒体的信任体系,可以增加大众的对传媒的信任和支持。
媒体的公信力名词解释
媒体的公信力名词解释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扮演着连接世界各地的桥梁和窗口。
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媒体的公信力也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媒体的公信力进行探讨和解释,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其内涵和重要性。
媒体的公信力指的是媒体机构或个人所拥有的在公众中被认可和信任的度量标准。
它有着关乎社会稳定和舆论导向的重要意义。
媒体的公信力的来源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
首先,事实真实性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石。
无论是新闻报道、评论还是普通的信息发布,真实性都是媒体公信力的核心要素。
真实性是指信息所包含的内容客观、准确、无误差地反映了所描述对象的存在和特征。
媒体应该通过深入调查、严格的采访和事实核实的过程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其次,公正性也是媒体公信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正是指媒体在报道和传播信息时,确保平衡、客观、公正的原则。
媒体应该遵循中立的立场,对不同的观点和声音给予公正、全面的展示和表达,而不是偏袒特定的立场或利益集团。
此外,专业性也是媒体公信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媒体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理解并传达复杂的信息。
他们应该具备从事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必要素质,如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扎实的写作能力等。
媒体机构也应该拥有完善的内部机制和规范的职业道德,确保采访和报道的质量和准确性。
此外,媒体的公信力也需要与读者、观众、听众等公众互动和沟通。
媒体应该关注公众的需求和关切,积极回应公众的疑虑和批评。
通过与公众建立互信的关系,媒体可以增强其公信力的认可度,更好地履行其报道的社会责任。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互联网的便利性和开放性,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然而,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的不确定性和真实性的难以验证。
虚假信息、谣言和偏见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给媒体的公信力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为了维护媒体的公信力,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试论媒体公信力
试论媒体公信力【摘要】:在1982年北京受众调查之后,尤其是随着假新闻、有偿新闻问题的凸现,新闻价值、新闻法制监管、新闻伦理等问题的出现,大众媒介公信力问题逐渐成为大众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主要原因在于,随着我国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和长足进步,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及对媒介的认知水平也逐渐提高,因此,我国大众传媒公信力这一兼具现实与理论的话题,开始被各界所关注。
【关键词】:媒体;公信力;新闻1. 媒介公信力研究概况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媒介公信力是指媒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逐渐在受众和社会中积淀、形成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
公信力集中体现了媒介获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公信力已成为传播市场最主要的竞争力,是树立媒介品牌的关键”,是衡量媒介“受众亲和力、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新闻媒介公信力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塑造媒介品质的过程。
喻国明教授还认为,媒介的公信力评价,是受众通过其自身的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只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和能力。
媒介公信力的外延包括这么几个部分:媒介总体公信力、媒介渠道公信力、消息来源公信力、媒介组织机构公信力、新闻从业人员公信力。
在传播学术界,学者们基本上是沿着媒介和消息来源两个外延来进行公信力的判断维度探讨的。
2. 媒体公信力流失的原因2.1 过分强调经营,弱化了新闻媒介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当前,在一些新闻媒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围着创收办节日,节目要给创收让步。
尤其是全员搞创收,采编经营不分家的做法严重影响了日常节目稿件的质量,导致宣传水平的下降。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报纸、期刊随意扩大版面,软硬广告一起上,降低了新闻标准的选扦门槛,捡到篮里便是菜。
电视、广播一味加大广告时间,拉大广告长度、随意插播广告,严重破坏了节目、栏目的整体性,人为割裂开节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受众中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浅析新形势下的媒介公信力
浅析新形势下的媒介公信力摘要: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人民对信息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媒介承担着重要传播义务,但它存在的种种弊病,例如不良广告、不实新闻等,却使其大众信任度一再降低。
媒介只有通过加强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机构内部管理并处理好与政治的关系来重塑媒介公信力。
关键词:媒介公信力公信力是媒介经营的最有价值的内在品质,是一种被公众信赖的内在力量,也是媒介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性因素。
没有公信力的媒介终将失去生命力,被受众所鄙弃。
近年来,从国外媒介到国内媒介,从中央媒介到地方媒介,或多或少面临着公信力下降的严重威胁。
不可否认,我正处于相对开放和进步的时代,大众媒介的角色扮演早已不是铁板一块,但即便如此,受众从这种开放中所获得的真正有用的信息却少之又少,媒介的正面角色愈演愈差,公信力受到严重质疑。
因此,我们不得不发出疑问:开放时代,大众传媒为什么会出现信任危机?面对日益多元的文化选择,大众传媒如何维持其在受众心中的公信力?1.公信力丧失的原因1.1不良广告泛滥在大多数国家,媒介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广告,尤其在目前国内传媒盈利模式较为单一的情况下,广告几乎是媒介收入的主要来源。
正是基于这种利害关系,广告商仿佛抓住了媒介的软肋,在传播活动中对媒介进行着或明或暗的干扰。
例如各种涉性药品、医疗、保健品广告以及相关电视购物广告,内容低俗,画面不雅。
然而媒介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往往对这些不良的商业传播采取了听之任之的默许态度。
媒介的纵容不仅会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损害消费者的直接利益,而且污染了社会风气,败坏了媒介自身的信誉。
面对欺骗,公众对媒介的忠诚度大打折扣。
受众对媒介不买单,媒介传播对象减少,依托于媒介的广告覆盖人群就会受到影响,因此便极易形成广告商、受众、媒介三者之间的恶性运营模式,并最终导致媒介公信力的丧失。
1.2媒介面对竞争的不当手段近年来,媒介在市场大潮的推动下,为了增大发行量、提高收视率、多赚广告费,把经营活动渗透到新闻策划、报道、制作的全过程,从而滋生了失真新闻。
媒介公信力的名词解释
媒介公信力的名词解释1. 引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的可信程度更加关注。
媒介公信力指的是媒体在社会中所享有的信任和可靠性。
它是评估媒体信息可信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媒介公信力与媒体的专业性、客观性、中立性、准确性等因素密切相关,对社会公众、政府和企业等各方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媒介公信力的重要性媒介公信力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维护社会稳定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其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公众对信息的接受和信任程度。
有较高公信力的媒体可以传递准确、客观、中立的消息,促进社会舆论的稳定,而缺乏公信力的媒体则可能造成谣言、误导和社会动荡。
2.2 促进民主发展在一个民主社会中,媒体扮演着监督政府、传递信息和引导舆论的角色。
公信力是媒体发挥这些职责的基础。
只有媒体具备公信力,才能为公众提供客观、准确、全面的信息,使公众能够进行理性思考和正确决策,从而促进民主发展。
2.3 保护消费者权益公信力的媒体可以对市场行为进行监督和揭露,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媒体通过报道商家的不端行为、产品质量问题等,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警惕,促使市场秩序的健康发展。
2.4 企业形象及品牌价值媒体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和品牌价值。
在公众心目中,媒体的认可度与媒体报道的企业形象等价,具有较高公信力的媒体报道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形象和品牌价值,反之则可能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
3. 影响媒介公信力的因素媒介公信力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3.1 言辞准确性准确的言辞是媒体公信力的重要基石。
媒体报道的内容应基于事实,对信息进行准确的陈述,避免夸大、曲解和误导。
3.2 行业基准媒体所在行业的规范和标准对其公信力也有很大影响。
媒体应该遵守行业伦理规范,确保报道的客观、中立,追求新闻真相。
3.3 专业素养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媒体公信力的建立。
他们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理解和分析复杂的事件,并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对“媒介公信力”概念的两点辨析
、
媒介公 信力是媒介和公 众“ 关系 ” 中的媒 介特性 张洪忠在 《 大众媒介 公信 力理论研 究》 一书中,  ̄c r e d i b i l i t y 作为媒介 公
信力概念的词源 , 将媒介 公信 力看作是“ 在公众与媒介 的相 互作用 中, 媒 介 赢得 公众信任 的能力 。’ 他认为 , 媒介公信力是一种对信 息来源 的广泛 判 断, 而且是 由受众来认知 的, 因此 , “ 媒介公信力属 于公众 的一种主观行为 ” 。
说的关心重点则是受众作为积极参与传播过程的主体,与媒介之间的互动
造成的“ 信任 ’ ’ 一 与 否 以及信任程度的变化情况 。很多研 究媒介公信力的学者 在实际的研 究中, 都是通过对公众进行人 口、 性别、 教育程度 、 收入、 政党、 媒 介接触等 因素的调查 问卷和访谈, 得 到公信力 的高低、 变化等情况。 因此 , 将 公信力视 为“ 关系 ” , 更加符合大众传媒 时代传播过程 的互动性特征 , 媒介公
关键 词: 媒介公信 力 受众 关系
媒介公信力的研究最早起源于美国, 至今 已有8 O 多年 的历史, 美国对媒 介公信力的理解经历 了两个阶段。 一是属性说, 将 大众媒介公信力视为媒介
则将媒介公信力看作是媒介和受众互动关系 中形成的特性 。这两种观点事 实上揭示出对于媒介公信力两种不同的研 究视角 。特 质说以媒介作为考察 主体 , 研究的重点是媒介 自身各因素作为变量下的公信力变化情况 ; 而关系
特 点。 而事实上 , 某一媒体 的公信力在形成后 , 往往具有一定 的稳定性, 不会 随着少数或者短期 内的公众评价和负面舆论而丧 失;而一定范围内的整 体 媒介公信力 , 更是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因此, “ 媒介公信力是公众的 种主观行为” 这一概念 界定 , 是需要修正的。 结论 : 媒介公信力是媒介 与受众互动中的信任关系 , 受众对媒介的信任
媒体行业的社会责任和公信力问题分析
媒体行业的社会责任和公信力问题分析一、引言在信息时代,媒体作为承载着大量信息传导和舆论引导的重要角色,其社会责任和公信力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媒体行业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二、社会责任与公信力概述1. 社会责任定义媒体行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媒体机构在履行新闻报道职能过程中所应负的社会义务和道德责任。
这包括准确传播信息、独立客观地报道事件、保护个人隐私等方面。
2. 公信力定义媒体的公信力是指公众对媒体所发布内容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认同度。
只有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媒体才能获得广大受众的认可和支持。
三、媒体行业存在的社会责任和公信力问题1. 新闻失真与报道偏颇在商业化竞争压力下,为吸引眼球,一些新闻机构往往忽视事实核查与权衡,倾向于制造轰动效应的偏颇报道。
这样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媒体行业的公信力。
2. 信息炒作与低俗化一些媒体过度渲染社会矛盾和冲突,追求观众数量与点击率,导致信息被过度夸大、歪曲甚至炒作,从而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加剧。
3. 广告化倾向与商业利益干扰部分媒体机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对广告商产生依赖,并倾向于报道维护广告主利益的内容。
这种商业利益导向严重侵蚀了媒体行业的公信力和独立性。
四、媒体行业社会责任和公信力问题的原因分析1. 经济压力与商业模式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媒体机构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
可持续发展需要资金支持,很多新闻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采取跟随市场需求或寻找更多商业投资等手段。
2. 政治压力与自我审查媒体面临政治压力时,由于恐惧犯错误以致政府找茬、罚款等,媒体机构往往选择自我审查和谨慎报道。
这种情况下,真实客观的新闻内容难以得到充分传达。
3. 专业水平与伦理道德部分媒体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伦理意识不足,缺乏严格的新闻道德准则。
推动行业规范及加强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修养对提升社会责任和公信力至关重要。
五、如何解决媒体行业社会责任和公信力问题1. 加大监督与法制建设加强对媒体行为的监察力度,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合适的纠错措施和处罚制度。
专题:媒介公信力
专题:媒体伦理专题一:媒体公信力1、媒介公信力概念:●(以受众的媒介期待为出发点)公众对大众媒介的社会期待与媒介实际表现之间的契合程度在公众心理上的反映。
●本质:受众对媒介的评价。
受众接触某一媒体长期、大量的资讯,是以“格式塔”形式储存在记忆里,然后以整体思维或总体印象方式来评判这一媒体的信誉度,媒介公信力实际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美誉度的延续、叠加和累计,最后表现在受众对媒体的忠诚度上。
2、公信力: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观察相比较,我国的大众媒体在当下具有普遍较高的公信力水平,导致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之一是我国媒体的体制传统。
在这一体制下,公众对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的信任往往与政治权威的信任纠结在一起,是对媒体政治身份的信任(喻国明、张洪忠,2007)。
3、社会功能:●媒体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对媒体与其他社会建制之间的认知,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媒体与政治权威之间的关系。
在西方国家,媒体被定义为公权力的”看门狗“,因此与政府之间保持着一种表演性的对抗关系,以体现其监督政治运行的功能。
●我国媒体功能定位呈现主线清晰、稳中有变的特点。
其中清晰的主线是,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延伸,媒体担任的政府代言人的角色始终不动摇(喻国明,2005)喻国明等指出,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公众的媒介公信力的考评存在着权力和专业取向两者并存的状况。
●未能履职的后果:对媒体认同的流失直接影响人们对其可信度的评价。
4、公众对媒体评价的方式:通常源于自身的生活体验。
就构成认知而言,这种体验包括两方面,1.社会生活中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规范性语言表达;2.在多元分层社会,各群体都期望在公共和政策话语建构的过程中,媒体能代表他们所属的阶层发声并维护其利益,成为判断媒体是否反映不同阶层利益的参考(媒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关涉它们如何呈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总体媒体没有很好地代表弱势群体,相反,媒体对优势群体过分呈现)媒介公信力与他是否呈现社会各阶层利益有关。
如何看待中国大众传媒的公共性
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大众传媒公共性和公益性的依据包括三个方面:1.大众传媒是现在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提供者,在满足社会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的作用。
2.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到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
3.大众传媒是某些稀有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作为公共财产的使用人,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我先说说对第一个观点的理解。
大众传媒是受众了解各界信息最有力最直接的渠道,很多人会有每天读报杂志,上网看新闻,司机听广播,还有现在的QQ、飞信等客户端登陆成功后都会自动弹出一些新闻而且这些新闻还是最新最及时不断滚动更新的。
很多网民就算没有看新闻的习惯,也会无意间收到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一定是最受社会关注的,或者说是自己最关心的。
这些媒体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也起到了一种宣传的作用,所以起到了一种公共服务的作用。
总的来说,这就是我理解的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因为大众传媒的传播对象就是公众,所以他自然而然就具有了公共性。
大众传媒公共性这一性质很重要,传媒对于某一信息的态度和言论会直接影响受众对这一事件的态度,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等。
若传媒稍稍一偏激,稍稍打了某些敏感话题的擦边球,就会在社会形成某种潮。
比如,今天暑假在温州发生动车时间,有些媒体是从为了维护社会和谐的角度出发,不断安抚民心,说救援有条不紊,领导十分关心等等。
而这一次却有更多的媒体质疑铁道部,包括铁道部发言王勇平的答记者问,很多媒体从客观,真实的角度出发,不断质疑逼问铁道部以及一些领导的某些行为。
媒体的这些报道,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热点话题,从而在社会形成了一种愤青热潮。
所以媒体的态度,看事的角度十分重要,特别是一些知名媒体,他们轻而易举地控制着这个社会对于某些事件的态度。
进而升华,第三点,媒体的态度固然重要,但是有些小媒体就是故意选择一些受众很感兴趣的,吸引眼球的话题来博取受众的注意。
媒介生命线的建构——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探究
要 了解 大众媒 介 公 信 力 , 我们 不妨 先 从 对
于“ 公信 力” 概 念把 握 开始 。 的
产物 。 其研 究重心便 开始 由媒介 自身转向对受
众 的研 究 。 是媒 介 公 信 力 (rd it) 究 的 这 ce bl 研 i i y 项 重 要 发 展— — 从 受 众 与 媒 介 相 互 关 系 的
赢 得 公 众信 赖 的 职 业 品质 与 能 力 。
20 03年 3月 3 1日至 4月 1 日。 英 国天 2 空 电视 台 2 4小 时滚 动 新 闻频 道 播 放 了在 伊 战 中 英 国 潜艇 ” 辉 号 ”准 备 并 发 射 了 一 枚 巡 光 航 导 弹 的 画 面。 该 台摄 影 记 者 詹姆 斯 ・ 朗被 福
角度 来 研 究 , 其 置 于 关 系范 畴 的视 野 下 , 将 这
便 极 大地 拓 宽 了公 信 力(rdb l ) 究 的社 ceiit 研 l y
会 内涵 , 升 了理 论研 究对 于丰 富 的传 媒 实践 提 的 解释 力和 把 握 力 。 显 然 . 介 公 信 力评 价 是 公 众通 过 社 会 体 媒 验 所 形 成 的 . 于媒 介作 为社 会公 共 产 品 所 应 对
是 ce ily rdbi 。美 国传 播 学 者 对 于 cei f 的 it rdbi it y
理 解 经 历 了 两个 阶段 。
体 验 所 形 成 的 , 于媒 介 作 为 社会 公 共 产 品 所 对 应 承 担 的社 会 职 能 的信 用程 度 的感 知 、 同基 认
础上的评价 , 而媒介公信 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 的 赢得 公 众 信 赖 的 职 业 品 质 与 能 力 。 文 章 时 什 么是 大众媒介公信力 、 大众媒介 的职责 , 中
大众媒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问题
大众媒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问题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个人具有产生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与平台,大众媒体的传统地位已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在如今信息过载的时代,大众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大众媒体在报道事件和发布信息时,应该如何保证权威性和公信力?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大众媒体权威性的体现大众媒体在传播信息和报道事件时,其权威性是关键因素之一。
在大众传媒中,特别是传统的主流媒体中,记者和编辑是具有一定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的角色,他们所报道的新闻和观点往往会引起公共关注和讨论。
因此,记者和编辑的专业素养、道德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尤为重要。
首先,作为记者和编辑,必须懂得新闻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和广泛的社会视野,才能够深入研究新闻事件的原因和背景,写出真实、客观、全面、准确的报道。
其次,作为传媒从业人员,更应该具备崇高的道德职业操守,秉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坚决抵制追求炒作和博眼球的行为。
此外,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信息时代,记者和编辑还应具备敏锐的嗅觉和分析能力,及时发现并分析事件的本质和趋势,帮助社会了解真实的现状和走向。
大众媒体公信力的建立公信力是大众媒体生命力的重要来源,也是大众媒体获得公众信任和支持的重要基础。
因此,如何建立和提高大众媒体的公信力,成为了媒体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建立和提高公信力方面,第一步是要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
大众媒体应该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坚决抵制造假、编造和散布谣言等违法违规行为,保证所发布的信息真实、可靠。
同时,大众媒体还应该加强信息采集和处理的专业性和科学性,避免照搬照抄,减少误导和失实的情况。
此外,大众媒体还应该注意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公开透明性,尽量公开质疑和打破信息封锁,提高信息交流的知情度和透明度。
另外,大众媒体还可以通过增强品牌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来提高公信力。
作为公众的"看门人",大众媒体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公共利益置于首位,以正义、公正、公平的态度,铺展事实,制定观点,提供平台,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浅谈媒体的公信力
体想树立起 一定 的威 信 , 并不是一 日的言
行就够 的 , 常常要经过受众漫长 的观察和
要保证新闻的可信度 , 首先要保 证消
2 年 o 21 o 第l期 n 3
从场域视角解读 《 非诚 勿扰 》
■晏 国俊
【 要 】 非诚 勿扰 是 江 苏卫 视 2 1 摘 O 1月全 新 推 出的 一档 婚 恋 交 0年
点, 也就是新 闻。 我们知道 , 由于现代人 的
如 此看来 ,大众 比起政 府和媒 体来 说, 既无 前者 的政 策制定 能力 , 也无后 者
生活压力增大 , 多媒体越来越倾 向于娱 许 乐化 , 但娱乐并不 能带 给媒体公信力 的提
升 , 因就在于它并非 是人们作 为公 民生 原
直 至群众抗议 呼声强烈 , 国会专 门为其成
政府不 同程 度的控制 之下 , 不可能凌驾于 政府之 上 , 政府因具有 以国家为支撑 的行 政权力 , 可以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对媒体进
这就是媒 体公信力 的危机所在 , 也是为何
连默 多克本人都未 意识到窃 听事件后 果
行干预。 政府利用媒体 的传播属性寻求群 众最大化的支持 , 利用媒体 的社会属性保
证 国家信息 畅通 。 而媒体则生存于政府之 下实现 自身 的事业理念 、 通过 向大众传播 各种讯 息来 寻求 自身 的经 济利 益。 而大众 与其它两个 主体 间的关系是 : 大众利用媒
严重程度 , 以致几乎波及整个英 国传播业
的原 因 。
因此 , 作为媒体 , 时刻坚守 住 自身 的 媒体公信力 , 才能保证 自政府 、 媒体 及大众。 首先政府与
消化 才能逐渐形成 。 反之 , 一旦媒体 在不 经意 问出现损 害其 公信力 的行 为 ,一 开
媒体公信力毕业论文
媒体公信力毕业论文媒体公信力是指媒体机构或个人在社会中所具有的被广泛信任和认可的能力。
在当今社会,媒体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媒体公信力的提升也逐渐成为了媒体行业中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
本文将探讨媒体公信力的概念和重要性,并分析如何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一、媒体公信力的概念和重要性媒体公信力是指媒体在报道事件时所展现出的专业性、客观性、公正性和可信度等方面的表现,是民众对媒体可信度的评价指标。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必须具备公信力,才能在社会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重要性:媒体公信力对于社会稳定和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
媒体作为公共舆论的重要载体,其公信力的提升意味着社会公正、公平、公开的传达,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逆转公众疑虑,进而推动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2. 作用:媒体公信力对于社会的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媒体的公信力不仅是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所在,而且是媒体本身所蕴含的价值。
有了公信力,媒体就能够更加公正客观地报道新闻,传递更为真实可信的信息,提高公众的知情权。
这一点尤其在当前的网络时代更为突出。
3. 影响:媒体公信力对文化建设与整个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社会思想路线、价值观念等方面。
因为媒体的影响是广泛、持久的,传达的信息往往影响着大众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引导社会思潮的涵盖范围和走向。
二、提升媒体公信力的方法1. 强化职业道德规范意识:媒体公信力的根本在于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因此,媒体人员应当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不断提升职业道德素质。
2. 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为保证媒体报道的真实可信,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如媒体自律委员会、媒体监管机构等,加强对媒体报道的质量、真实性、客观性进行监管和评价。
3. 提升专业素质:提升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提高媒体公信力的关键,因此,需要加强媒体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新闻掌握能力、分析思考能力、知识水平等,以确保媒体报道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与对策研究》范文
《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与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主流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引导者,其公信力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分析主流媒体公信力的现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提升主流媒体的公信力提供参考。
二、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当前,主流媒体的公信力面临严峻挑战。
一方面,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广泛,导致传统主流媒体的受众群体逐渐流失。
另一方面,一些主流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存在失实、片面、主观等问题,导致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下降。
此外,媒体市场竞争激烈,部分媒体为追求点击率、收视率等经济利益,忽视了对新闻真实性的把关,进一步损害了公信力。
三、主流媒体公信力面临的挑战1. 信息化时代下的信息泛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量激增,公众在海量信息中难以辨别真伪,导致对媒体信息的信任度降低。
2. 媒体市场竞争激烈:为争夺市场份额,部分媒体在报道中追求速度而忽视真实性,导致公信力受损。
3. 舆论环境复杂:网络舆论的复杂性给主流媒体带来挑战,部分媒体在面对负面舆论时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进一步损害了公信力。
四、对策研究1. 强化内容把关:主流媒体应加强内容审核,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同时,提高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2. 提高传播能力:主流媒体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果。
例如,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3. 加强舆论引导:主流媒体应积极引导舆论走向,弘扬正能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面对负面舆论时,应保持冷静,理性应对,以事实说话,为公众提供清晰的真相。
4. 提升职业素养: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职业素养。
同时,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确保媒体人员在工作中遵循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
5. 建立信誉体系:主流媒体应建立信誉评价体系,对媒体及其报道进行客观评价。
媒体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媒体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媒体公信力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因素:
1. 准确性:媒体报道的准确性是公信力的基础。
如果媒体报道的信息不准确,读者将失去对媒体的信任。
2. 客观性:媒体的客观性是公信力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如果媒体报道带有明显的偏见或立场,读者将认为该媒体不可信。
3. 可信度:媒体的可信度是公信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媒体在过去曾有不准确或不可信的报道,读者可能会对其今后的报道产生怀疑。
4. 透明度:媒体的透明度也是公信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媒体不透明或不公开其报道的来源和过程,读者可能会认为该媒体有意隐瞒真相。
5. 专业性:媒体的专业性也是公信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媒体缺乏专业性,读者将认为该媒体不可信。
6. 社会责任感: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公信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媒体只关注商业利益而不考虑其社会责任,读者将认为该媒体不可信。
总的来说,媒体公信力的建立需要准确、客观、可信、透明、专业和具有社会责
任感的报道。
2023媒体公信力报告
2023媒体公信力报告1. 引言媒体公信力是指媒体在报道新闻和传递信息时所受到公众的信任程度。
一个媒体机构的公信力高低直接影响着公众对其报道的可信度和评价。
2023年媒体公信力报告将对当前的媒体环境进行评估和分析,以了解公众对媒体的信任程度,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背景2.1 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性媒体公信力是民主社会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的重要基石。
具有高公信力的媒体能够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帮助公众了解真相和做出明智的决策。
2.2 媒体公信力面临的挑战在现代社会中,媒体公信力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虚假信息的传播、娱乐化倾向的增加以及商业利益的干扰等。
这些挑战使得公众对媒体的信任程度不断下降,媒体公信力受到质疑。
3. 研究方法为了评估和分析2023年媒体的公信力,本报告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3.1 调查问卷通过设计在线调查问卷,我们邀请了一定数量的受访者参与,了解他们对不同媒体机构的信任程度以及其对媒体报道的评价。
3.2 媒体内容分析通过对一定数量的媒体报道进行内容分析,评估其客观性、准确性以及是否存在虚假信息等问题。
3.3 专家访谈我们邀请了一些媒体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当前媒体公信力的看法,以及他们对提升媒体公信力的建议和措施。
4. 结果分析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共收集了X份有效回答。
经过数据分析,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结果和分析:4.1 对于媒体公信力的信任程度根据调查结果,仅有30%的受访者表示对媒体的报道持有较高的信任度,而61%的受访者表示对媒体的报道持中等信任度,9%的受访者对媒体报告持低信任度。
4.2 受访者对媒体报道的评价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媒体报道过于倾向于报道娱乐类新闻,忽视了社会问题和公共利益的报道。
此外,一些受访者还表示媒体报道存在不准确和夸大事实的情况。
4.3 媒体公信力的建设与改进专家访谈中,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提升媒体公信力的建议,包括加强媒体内部的自律机制、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执业行为规范、提高媒体的透明度和公开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大众媒介的公信力作者:石全玉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2期摘要:近年来,尽管我国媒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随着受众思想的多元化、利益的驱使、媒介自身的管理及激烈的竞争,公众对媒介呈现出越来越不信任的态势,媒介公信力受到严重影响。
本文通过对大众媒介公信力的现状分析,试图找出提高大众媒介公信力的途径。
关键词:大众媒介公信力现状提高途径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向深度不断发展,社会转型幅度也不断加大,不仅给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政府的威信和精神文明建设带来新的难题,也增加了社会的风险性,如要规避社会风险、提高政府的执政公信、整合社会、促进社会认同、推动社会机制的良性运转,媒介担负着重要责任,加之媒介自身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陡增,问题也是层出不穷,要解决这些难题,就要解决媒介公信力如何高效运转的问题。
大众媒介公信力的内涵虽然西方国家对大众媒介公信力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我国对媒介公信力的研究历史并不是很长,对其理论的研究、探讨和运用还停留在一种简单的提及和使用的层面上,缺少理论的探究、梳理和深入的专题化研究,尽管如此,我国学者从上世纪末开始研究以来,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比如,对媒介公信力概念的理解,我国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
主要表现有:一是从民众对媒介公信力的评估角度理解,如“媒介公信力,是媒介为公众信任的程度”,“是新闻媒介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信息产品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二是从公信力是媒介自身的内在能力和手段的角度理解,如“是媒介为公众信任的程度,是媒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社会和受众中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它是媒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现代媒介必备的最有价值的内在品质”。
可见,信任、信赖与信用的关系是理解媒介公信力概念不可缺少的因素。
特定对象的信用过程和认可是信任、信赖建立的基础,而诚实守信、践行诺言是信用的一种可贵品质,二者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不可分割。
正因为每一种职业都履行着特定的社会功能、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所以全体社会成员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履行着职业承诺。
对于大众媒介同样如此,恪守职责、承担职业责任的程度越高,职业信用度就越高,同时获得的社会信任和公众信赖也就越高。
鉴于此,媒介公信力是指媒介在运行过程中,所透视的媒介自身的信用度、得到受众的认可度、体现社会的公正感、承担历史的责任感的一种正义的社会公共产品。
大众媒介公信力的现状分析尽管我国媒介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众思想的独立和多元化、利益的驱使、媒介自身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媒介对民众而言,越来越呈现不信任的态势。
如果媒介得不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就会失去生存的土壤,就如马克思早年说过的:“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
就目前我国媒介的公信力现状而言,捏造媒介炒作、虚假新闻、播出低俗新闻等自觉或不自觉的“失语”与“不作为”,像一颗颗毒瘤无情地摧毁着我国的媒介公信力。
媒介炒作。
媒介炒作从字意而言,属贬义词,但只要不越过社会的道德底线,社会或民众会给予认可,如果对某件事轮番轰炸,毫不遮掩地进行报道,道德上践踏侵害和污染了被炒作人,法律上导致侵权。
受害最大者当属社会和民众,对社会而言,其污染了社会的价值环境,对民众而言,失去了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成了被愚弄的对象。
比如,对一些明星结婚、生子、情感等极为隐私的事情进行轮番的跟踪报道,趋之若鹜,唯恐不及,像2006年很多媒介炒作王菲生子、1987年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中扮演林黛玉角色的陈晓旭之死等,打开今日之媒介,首先映入眼帘的皆是些低俗的东西,躲都躲不及,这种现象长此以往、久而久之,媒介的公信力势必荡然无存。
有偿新闻。
新闻工作者通过采取具有或不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按照出资人某些宣传意图等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报酬的活动,被称为有偿新闻。
无论东方、西方,无论尊奉的何种意识形态,无论实行的什么社会制度,有偿新闻都是新闻职业道德所明令禁止的。
有偿新闻,其实质就是某些新闻从业人员拿着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权力,进行了非法交易。
当今,某些媒介为了适应竞争,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捞到一杯羹,于是某些新闻部门睁眼闭眼暗里明里在新闻内部搞起经济创收,方式多种多样,如协办费、特约费、辛苦费、版面费等形式的经济创收,无论哪种方式的创收,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上交;二是留存;三是私有。
这三种方式在其内部做到了分配公平,从上到下都得到了实惠,殊不知这样换来的恶果却是社会的唾弃与受众的愤恨,直至媒介公信力下降。
对有偿新闻,遭到了广大群众的深恶痛绝,新闻界著名老前辈萧乾先生痛心疾首地说:“我如今对媒介的某些报道(尤其是厂家和产品)完全失去兴趣。
每当看到这类报道时,我心里想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厂家的那条报道究竟掏了多少钱。
”有偿新闻损害了新闻队伍的名声,损伤了新闻的本质性,破坏了新闻媒介的公信力。
有偿新闻成了全世界的公敌,而拯救新闻,也就成为全世界的共同呼声,美国现代新闻之父普利策呼吁:“拯救新闻事业,必须以崇高的理想、追求真理的热望、最正确丰富的知识以及最忠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脱离商业利益的臣属、自私自利的追逐及社会利益的抗衡者。
”社会风气的好转,应始于媒介,因为宣传的力量无穷尽,媒介是社会的导向,媒介应成为匕首和投枪,向邪恶开战。
虚假新闻。
新闻报道唯真、唯实,是新闻媒介的本质,也是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无数新闻工作者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然而,不无遗憾的是,由于某些新闻单位或者记者,为了追求市场经济利益和传播的轰动效应,扩大发行量、扩大覆盖率,吸引受众,展开了恶性竞争。
再加上少数新闻单位工作秩序混乱、制度不严、职责不清、管理混乱,虚假报道、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出现在不同媒介上。
表现一,直接造假,如,“纸馅包子事件”、“盖中盖虚假广告”等,可谓以假乱真,在满足人们猎奇的同时,带给受众的则是无穷的谴责和唾骂。
表现二,间接造假,如虚假不实广告宣传、影视节目的任意篡改、节目主持人无聊低级庸俗的调侃等现象,更是数不胜数。
虚假新闻,对于行业本身,这是严重扰乱正常发展的规律;对于社会和受众,这是严重的伤害;对于国家和民族,这是严重的危害。
一家没有公信力,在群众中毫无声誉的媒介,它的生存价值也就消失了。
提高大众媒介公信力的途径重视大众媒介的作用,提升媒介公信力。
从媒介传播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媒介工作者的自律和媒介组织的体制保障。
对于媒介工作者的自律,一方面应该恪守媒介职业道德,确立“以德为本”的观念,如果一个记者、一个编辑没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就无法从事这个行业,因为新闻工作者是用自己的真情、用自己的笔去歌颂人间的真善美,去鞭挞人间的假丑恶,完成自己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崇高使命。
因此,实事求是,揭示事实真相,报道有意义的新闻,应该是也必须是它最基本的职业精神。
另一方面是走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观点,用群众的眼光思考问题,把反映人民心声的报道写出来,就像河南原省委书记徐光春为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所题写的“关注民情,反映民意,服务民众,凝聚民心”那样,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才能增进媒介的公信力。
对于媒介组织的保障,主要是建立健全媒介信用的社会监督和约束机制,一是制定行业规范,根据本国新闻业的传统和实际,制定不同范围、层级的职业规范,比如针对新闻工作中各种不良现象制定的综合性规范;二是建立行业内部组织,监督和处理行业内部出现的一些问题。
比如,新闻评议会建立,它承担的职责就有:处理虚假新闻;评议报道行为的合理性或恰当性;形成并监督裁决意见或决议;制定一些警告、记过、罚款、开除等的处罚规定。
这些职责的运用,能够保证媒介组织的正常有效运转。
掌握受众特点,提高媒介公信力。
提高媒介公信力一是必须根据不同的受众特征,运用的传播技巧和习惯不同,对媒介的需求和喜好也就不同,对媒介公信力的认识和评价就会产生差异。
《大河报》之所以受到民众的爱戴和欢迎,原因在于该报的资讯内容、信息组织形式以及其中表现出的价值判断都是针对所服务的不同民众而设计的。
二是受众个体内部因素(心理发展水平、认知结构、需要和动机等)和外部因素(信息源、传播内容和形式、传播范围)的约束。
比如,处在不同地理环境的受众有不同的习惯和爱好,他们对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也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三是建立反馈互动机制,在互动中影响媒介的公信力。
凡是互动较好的媒介,平等性或主动性表现得就较好,传播效果也是事半功倍,媒介公信力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探究社会环境,保证媒介公信力。
社会环境的角度主要是从传播媒介的自身跳出来,以大眼光大气魄进入社会大系统中考察媒介公信力的问题。
首先,媒介的法制规范,给公信力一个制度保证。
媒介的法制规范主要是对公民知情权、表达权和人格权的保护及对媒介采访权和发表权的保护。
其次,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建立健全信息长效机制。
只有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才能给民众带来信心和鼓舞,也有助于媒介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提高媒介公信力。
再次,公民的媒介素养也要大力提高。
公民的媒介素养就是一般公众具有对传播媒介及其传播信息的认知、解读、评判、批评和利用的实际能力和素养水平,才能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合格主动的媒介公民,不会因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导致失去自我判断力和分辨力。
大众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解析大众媒介是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存在的,离开社会系统的动力支持而言大众媒介公信力,就会失去原动力。
对于社会系统而言,又分为宏观系统和微观系统,因此,媒介公信力受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的影响。
媒介公信力的宏观影响分析。
宏观影响因素指的是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社会子系统的影响。
三者是一个互为制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指出,经济是政治和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指人类创造性活动的总和,主要指精神文化或其中的社会意识形态。
另外,现实中的大众媒介在三个系统中都扮演着角色。
对于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大众媒介都是政治力量的角力场域,也是政治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大众媒介承担着社会文化的传承,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起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大众媒介运营所带来的媒介产业又是经济领域中的一个大部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需要说明的是,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子系统对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力度并不等同,政治对公信力的影响起到一个核心的作用,比如,媒介是各国政府或阶级的“喉舌”,政府或阶级会通过媒介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向民众传递或灌输,以实现政府或阶级的利益;经济对公信力的影响是一个基础性的作用,没有经济的基础作用,政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究是站不住脚的;文化对公信力的影响则是辅助性的,从一定程度上说,是政治和经济的补充,但某个时候却起到了一种“绝杀”的效果,即对公信力的制约和促进作用较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