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公信力问题探析(一)

合集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区域治理调查与发现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陆万海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抢维修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8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这个名词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提及,以自媒体、社交网络媒体为主体的新媒体,展现出了传统媒体所不能及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各大企业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充分运用新技术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

这些都为企业加强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和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企业提出了难题,就是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当前国内企业面临深化改革、市场竞争激烈、新媒体突飞猛进的现状,重视新闻宣传工作成了企业工作的新方向。

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新闻宣传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统一思想、宣传企业理念、教育群众的重要职责,在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传播模式较为单一,受众面受限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舆论传播不是指仅仅依赖新媒体资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比虽然逐渐落后,传播速度跟影响力也远不及新媒体,但这不代表企业可以放弃传统媒体的宣传,因为受众面的不同,侧重点也不同,企业既不能单一发展新媒体,过度依赖新媒体资源,也不能不适应新媒体的发展,一味地继续传统媒体的舆论宣传[1]。

2新闻舆论的引导力不足新媒体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使得很多新闻被当成快餐式的消遣,新闻舆论的传播也是有时效性的,错过最佳的舆论引导期,就等于失去了新媒体的价值。

目前,几乎所有主流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时,为了确保新闻的客观性经常采取单一的表达方式,一般不会表明立场与观点,这就导致一部分小的自媒体为了采取关注度和点击率肆意传播博人眼球的观点来进行炒作,这就很容易导致新闻舆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媒体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3)

媒体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3)

媒体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一、媒体行业存在的问题媒体行业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和公共意识形态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力。

然而,当前媒体行业也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 增加虚假信息传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虚假信息在网络上迅速蔓延并通过媒体平台传播。

一些自媒体和新闻机构缺乏对新闻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审核,造成了大量虚假信息流入公众视野。

这种现象严重损害了公信力,误导了受众,降低了新闻报道的价值。

2. 缺乏中立客观报道在特定政治背景下,媒体往往倾向于支持某个政治团体或立场,在报道上缺乏中立性和客观性。

这种偏见会导致公众被误导或产生错误认知,并阻碍他们接收多方面、全面的信息。

此外,政商利益的介入也可能干扰媒体报道中真相的展现,使得新闻内容失去了独立性和公正性。

3. 商业化导致新闻变形媒体行业商业化发展的加剧,追求利润成为主要目标,这往往导致了新闻报道内容的扭曲。

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使得许多媒体更倾向于报道低俗、轰动甚至暴力的内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福祉问题或重要事件。

这种商业化趋势严重影响到了媒体行业的公共服务功能和道义责任。

二、改进方向为应对上述问题并增强媒体行业的发展与规范,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采取有效措施:1. 加强自律和规范各级新闻机构应明确媒体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并将其作为基本要求纳入评价体系。

同时,建立健全自律组织或机构,加强对虚假信息发布源头和传播渠道的监管,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此外,建立完善的新闻伦理考核制度,评估新闻从业人员在中立客观报道方面的表现,并鼓励优秀新闻从业人员。

2. 提高公信力和真实性专业媒体机构应建立严格的新闻审核制度,对报道内容进行事实核查和验证。

开展权威认证以减少虚假消息的传播,并倡导开放、透明的态度与受众互动沟通,及时纠正错误信息。

同时,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媒体人员在新闻伦理、法律知识等方面的专业素养,增强批判思维和辨别能力。

3. 支持多元声音与观点鼓励多元化和平衡报道是确保中立客观的关键。

试论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及政府决策的影响

试论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及政府决策的影响

理论研究-113-试论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及政府决策的影响赵文婷(210023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摘 要:近年来,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网络舆情的飞速发展,给政府的治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的影响两个方面来着重讨论网络舆情对政府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网络舆情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网络舆情;政府公信力;政府决策当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网络舆情对于转型时期中国政府的影响也日益凸显,这种影响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其中,网络舆情对于政府公信力与政府决策的影响尤为显著。

一、网络舆情基本情况概述(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在把握网络舆情的概念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舆情。

王来华将舆情定义为民众针对党和政府的社会政治态度,包含来自民众的赞扬、认同、批评和帮助等政治指向性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倾向。

刘毅认为舆情“是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综合。

”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主要表现形式。

刘毅认为网络舆情“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曾润喜认为,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不同的学者关于网络舆情有不同的认知,但一个基本的共同认知是: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在互联网上的一种特殊的直接反映。

简单来讲,网络舆情就是以互联网为渠道,表达、传播具有主观倾向性的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等,并具有一定的、广泛的后续影响力。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亦源于现实,只不过,人们将表达和传播舆情的场所或者渠道拓展到了互联网上。

刘毅将网络舆情的特点概括为自由性与可控性、交互性与即时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化与非理性、丰富性与多元性、个性化与群体极化性这六个方面。

关于提升广播电视新闻宣传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思考

关于提升广播电视新闻宣传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思考

关于提升广播电视新闻宣传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思考吕媛媛(山西广播电视无线管理中心,山西太原030000)[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宣传;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提升途径[中图分类号]G2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15-0180-02近年来,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广播电视宣传管理制度更加健全,不断加强宣传工作指导;不断深化宣传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开展新闻宣传创新创优;不断加强广播电视媒体“头条建设”,精心策划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持续做大做强正面舆论宣传,广播电视新闻作品质量和水平大幅提升。

当前,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同新时代条件下对宣传工作的要求,同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差距和不足。

具体表现为:受众大幅减少;宣传方式创新不够,影响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宣传议题设置引导能力不强;广播电视融媒体新闻宣传影响力不强。

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广播电视新闻媒体面临新兴媒体的严峻挑战;广播电视新闻人才结构不合理,优秀人才匮乏;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投入不足;广播电视媒体观念和体制机制难以适应新闻舆论宣传的新要求;广播电视宣传指导和扶持方面还存在差距。

如何提升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传播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新宣传方式,加强宣传引导,打造具有高度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内容建设是基础和根本,是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一是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主流媒体公信力强、信息权威的独特优势。

尽管当前新媒体迅速发展,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随着信息渠道的多元,信息海量传播,网络新闻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假新闻、假报道层出不穷。

公信力、媒体、网络媒体

公信力、媒体、网络媒体

所谓权威,是指新闻媒体的报道客观公正,没有偏见或不因谋求私利而损害公共利益。媒体的权威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媒体时刻关注国是民生,对重大时事和社会热点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度的剖析力,为受众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敢于针砭时弊,伸张正义;媒体所作的新闻报道公正客观,真实可靠,高瞻远瞩,令人信服;媒体对重要新闻事件能作出见解独特的独家报道;媒体拥有名牌栏目和知名主持人、评论员、编辑和记者,等等。[4]总之,媒体一旦树立了权威形象,就以其特有的自身魅力强烈地吸引和感染受众,其公信力也将大大增强。当然,媒体公信力决不仅仅体现在媒体自身,媒体从业人员在信息传递、观点渗透中所体现的权威性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媒体人知识丰富,见解深刻,他们自身的魅力和权威也使媒体公信力大为增强。
二是网络传播中传受关系的特殊性也容易影响到网络媒体的声誉。在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是那些受过专门训练的职业新闻工作者,他们掌握新闻传播的理念、规则和要求,对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的把握比较规范。而在网络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传者和受者具有高度的互动性,作为受者的公众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以传者的身份出现,成为新闻信息和评论意见的发布者与传播者。这些人大多以分散的个体形式出现,他们不属于哪个组织,也不受任何人的限制,可以作为一个完全的“自由人”在网上任意传播他们想要传播的任何信息,这就导致网络媒体传播的内容五花八门,良莠不齐。而公众对某一网络媒体的评价必然要涉及对其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的评价,这样,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其网民的传播行为的影响。
3、公信力是媒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的前提和保证
媒体的公信力与舆论导向作用是紧密联系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公信力决定着媒体舆论引导作用能否发挥及发挥的程度。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承担着正确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只有不断提高公信力,才能充分发挥这种作用。

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着虚假信息泛滥、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监管不到位以及传播渠道不畅通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如建立更严格的信息审核机制、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加强网络新闻监管力度、优化传播平台等。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我国网络新闻传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关键词】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虚假信息、独立性、客观性、监管不到位、传播渠道、对策研究、问题解决。

1. 引言1.1 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在当今数字时代,网络新闻传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公众对信息的获取和理解,也挑战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针对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制定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就网络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研究。

网络新闻传播中广泛存在着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

在互联网上,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和范围之广,使得虚假信息往往可以迅速传播并影响大众。

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也是我国网络新闻传播面临的严重问题。

一些网络媒体受到特定利益集团的控制,报道内容往往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缺乏客观中立性,严重影响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监管不到位也是我国网络新闻传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自由度使得监管困难重重,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散播谣言和不良信息,影响社会稳定。

传播渠道不畅通也使得一些重要信息难以传达给公众,阻碍了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我国网络新闻传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只有通过加强信息真实性和客观性,完善监管机制,优化传播渠道,才能够提升网络新闻传播的质量,为公众提供更加可靠、客观的信息。

2. 正文2.1 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网络新闻传播在我国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影响着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果。

网络媒体公信力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网络媒体公信力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三 )网络媒体 中大量 不 良广告 的存在 些 网络媒 体 为 了 获得 经 济效 益 , 向受 众发 送 大量 垃 圾信息, 使网民不得不浪费大量时间去处理这些信息, 受众 对 网络 媒体 的不满 情 绪 便 由此 产 生 。而且 , 现 如今 网络上 有大量的弹窗广告 , 这种现象在各媒体网站上 已司空见惯。 其 中一些 不 良广 告不仅 误导 受众 , 欺 骗 消费者 , 甚 至 危害 到 青少 年 的身 心健 康 , 因此 受 到 网络受 众 反感 和抵 制 。在论 坛、 博客和微博等等多个社交网站 , 每天都有数以亿计 的垃
传统媒体 的信息发布要通过相关审查部 门的严格把 关, 但随着互联网时代 的到来 , 每一个网民都拥有 了自由传 播的权力 , 贴吧吧主、 网站编辑还具有一定的把关权 , 但他 们的知识储备 、 个人素养参差不齐 , 不能与传统媒体中常见 的 “ 信息把关” 、“ 信息过滤”相提并论, 他们往往 以迎合 大众 口味或追求高点击率为尺度来对信息进行把关 , 这样 就会忽视信息的真伪 , 导致 网络垃圾广告漫天飞、 虚假新闻 到处 泛滥 等不 良现 象时有 发 生 。 ( 三 )网络 政策 法规和 媒体 制度 管理 滞后 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 , 与传统媒体相 比网络传播环境 不 同, 传统媒体 的政策法规 , 已不再符合 网络时代的要求。 在我国网络传播领域相关法律制度尚不完善, 网络上 出现 的一些问题不能得到法律 的保护。例如 , 网络运营商 的权 利义务、 网络版权 的保护等都缺少法律上 的规范 。政策法 规 的缺失 , 让 一些 不法 行为 得不 到有效 的规 制 , 网络安 全和 信息质量都会受到不 良影响, 从而危害到网络媒体公信力 。 ( 四 )网络媒体 经 营 中经济 利益 的驱动 网络经营部 门和网络从业者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是追求 更大的经济利益。特别是一些商业性较强 的媒体 , 一切以 经济利益为主 , 将媒体的社会责任弃而远之, 借助一些煽情 式的标题、 血腥画面来吸引受众 , 放宽审查标准, 默许不 良 信息或制造虚假新闻的传播。甚至凭空捏造 出一些耸人听 闻的事件 , 以此来获取高点击率 , 谋取更多的商业利益。 公信力是网络媒体生命力的体现 , 是 网络长久发展的 基础 , 然而种种不良现象造成了网络媒体公信力急剧下降, 亟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公信力。受众是媒体公信力的评价 主体 , 受众对 网络媒体的信任 、 认可程度 , 是媒体公信力最 本质 的体 现 。因此 , 加 强对 受众 的关 注 , 尊 重受 众 的需 求 是 提 升媒 介 公信 力 的 现实 途径 之 一 ; 媒 体 从业 人 员及 每 一个 网 民都应 提 高 自身 的职 业 道德 和 专 业素 养 , 增 强 社会 责 任 感; 政府部 门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使虚假信息的传播 者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和经济惩罚; 同时网络媒体也应建 立科学严密 的 “ 把关 ”制度和行业操作规范, 从根源上遏 制 虚假 信息 传播 , 减 少虚 假新 闻 的产生 , 营造 一个健 康 良好 的 网络 传播 环境 。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公信力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公信力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公信力面临的困境及对策1. 引言1.1 新媒体时代对传统媒体公信力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公信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的崛起,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受众群体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传统媒体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获取信息和资讯的主要渠道,但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的地位逐渐岌岌可危。

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便利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带来了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

在新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渠道不再独占,这也加剧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挑战的局面。

传统媒体所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来自新兴媒体平台的竞争,还有来自诸如假新闻、谣言等虚假信息的冲击,这些虚假信息往往会误导读者,损害传统媒体的公信力。

面对新媒体时代对传统媒体公信力的挑战,传统媒体需要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应对之策。

只有适应时代变化,准确把握受众需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公信力,维护自身地位。

传统媒体需要不断创新,在内容和传播方式上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应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

【2000字】1.2 传统媒体公信力面临的困境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公信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境。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逐渐被质疑和挑战。

传统媒体所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和渠道逐渐被新媒体所取代。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飞快,各种新闻事件瞬间传播到全球各地。

而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周期比较长,无法与新媒体及时竞争,导致公众更倾向于获取新闻的速度和便利性。

虚假信息的泛滥也给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新媒体时代,虚假信息、谣言和不实报道充斥着各个信息平台,很多人往往更愿意相信这些具有轰动性的信息,而忽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传统媒体在面对新技术和新媒体平台时,也存在着技术更新不及时、内容更新不够吸引力的问题。

从法制角度规制网络媒体信息公信力缺失的现象

从法制角度规制网络媒体信息公信力缺失的现象
中 图分 类 号 :G2 0 6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பைடு நூலகம் — 8 0 8 9( 2 0 1 3) 0 3 — 0 1 0 0 — 0 2

案件及原因分析
络 信息 的 审核过 程 已经颁 布 了 《 中华 人 民共和 国国务 院令 ( 第1 4 7 号 )》,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公安部 令 ( 第3 3 号 )》 等 一系 列规范 ,可是 随着互联 网的发展 ,这些文件 已经跟 不 上 时代 发展节奏 ,面对 网络信息公信 力 日益下 降的事 实,新 的法律法规 来规制信息发布平 台显得尤为重要 。
I 宏 观 热 点
现 代物业 ・ 现代经济 2 0 1 3 年第l 2 卷第3 期
从法制角度规制网络媒体信息公 信力缺 失的现 象
车炎琪
( 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1 0 级。浙江 杭州 3 1 0 0 2 3 )
摘 要 :发 生在2 0 1 0 年1 0 月2 0日深夜 的 “ 药 家鑫案” ,震惊 了整个 中国。案件审理的结果是所谓 的众望所归 。但是 司法 程序 却受到 了社会 的严 重干涉。在 “ 药 家鑫”案 中,凸显 出网络信 息公信力下 降这 一个不争的事 实。网络媒体 信息有真 实性、准确性 、权威 性、时效性 的特 点 ,而网络媒体追 求时效 性 ,忽略信息 的准确 性 ;信息发布者 追求轰 动效应缺 少责任意识 ,散布 不实信息 ;信 息终 端的接受者缺少对信 息咀嚼消化的能 力 ,善 良地被引导 。最后 导致错 误 的舆论。种种原 因导 致了我国互联 网网络信 息环境公信力下 降。因此从立法 、司法、执法三方面来加 强网络信息 监管也变得迫在眉睫。 关键词 :网络信息 ;公信力 ;准确性 ;平台;发布者

浅析网络媒体公信力不足的表现及原因

浅析网络媒体公信力不足的表现及原因

不可否认,有不少网络传播者为了某种目的而违反传媒职业操守,践踏新闻职业道德。当一个传媒的操守出现问题,它所损害的就不仅仅是自身形象,而是诸多人的利益。只有建设新时期的新闻职业道德,加强新闻自律,才能树立健康、有序的网络媒体新形象。
4、外部经济利益的驱动
外部经济利益的驱动是网络媒体公信力不足的又一个原因。
网上新闻信息海量分布,鱼龙混杂,越发需要发挥编辑是媒体的“把关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对网络媒体而言,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即时性的特点,努力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时间上压倒传统媒体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不少网络媒体忘记了“速度往往是准确的天敌”,一味求新求快,结果发了很多未经证实的新闻,以至于网络新闻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小道消息的同义语,严重影响了网络媒体在受众中的公信力。还有少数网络媒体,如一些传统媒体的网络版放着多媒体优势不用,单靠文字和图片打天下,对传统媒体形不成竞争优势,也在无形中降低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2、相关政策与法律的缺位
我国的计算机网络组建于20世纪70年代,从1995年接受因特网入网申请以来,经过数年的发展,网络已经走入千家万户,广泛应用在生产、服务、生活等各个领域。然而,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毕竟是一个新兴事物,技术先行,法律缺位的现象在所难免。主要表现为一些网络立法还比较滞后;相关政策法规无法在短期内得到完善;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也得不到法律保护,如有关网络版权的保护,运营商的权利义务,电子证据的采集和公证等,都缺少法律上的规范。
网络侵权问题主要表现为网络新闻侵权。所谓网络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通过网络媒体对社会或他人造成的不法侵害行为。如今,许多新闻媒体为了拓展业务市场,纷纷加人网络新闻竞争的行列,使得网络新闻侵权现象不断发生,已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试论媒体公信力

试论媒体公信力

试论媒体公信力【摘要】:在1982年北京受众调查之后,尤其是随着假新闻、有偿新闻问题的凸现,新闻价值、新闻法制监管、新闻伦理等问题的出现,大众媒介公信力问题逐渐成为大众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主要原因在于,随着我国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和长足进步,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及对媒介的认知水平也逐渐提高,因此,我国大众传媒公信力这一兼具现实与理论的话题,开始被各界所关注。

【关键词】:媒体;公信力;新闻1. 媒介公信力研究概况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媒介公信力是指媒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逐渐在受众和社会中积淀、形成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

公信力集中体现了媒介获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公信力已成为传播市场最主要的竞争力,是树立媒介品牌的关键”,是衡量媒介“受众亲和力、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新闻媒介公信力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塑造媒介品质的过程。

喻国明教授还认为,媒介的公信力评价,是受众通过其自身的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只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和能力。

媒介公信力的外延包括这么几个部分:媒介总体公信力、媒介渠道公信力、消息来源公信力、媒介组织机构公信力、新闻从业人员公信力。

在传播学术界,学者们基本上是沿着媒介和消息来源两个外延来进行公信力的判断维度探讨的。

2. 媒体公信力流失的原因2.1 过分强调经营,弱化了新闻媒介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当前,在一些新闻媒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围着创收办节日,节目要给创收让步。

尤其是全员搞创收,采编经营不分家的做法严重影响了日常节目稿件的质量,导致宣传水平的下降。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报纸、期刊随意扩大版面,软硬广告一起上,降低了新闻标准的选扦门槛,捡到篮里便是菜。

电视、广播一味加大广告时间,拉大广告长度、随意插播广告,严重破坏了节目、栏目的整体性,人为割裂开节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受众中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伦理学视域下的网络媒体公信力

伦理学视域下的网络媒体公信力

实性 ” 一项 的满 意值为 3 4 . 3分( 满分 5分 ) 低于总体 满 , 意评价 。而在 2 1 0 2年 1 的《 2 中 国互 联网络 发 月 第 9次
展状况统计报告》 , 中 网络新 闻使 用率持续下降 , 1 年 2 1 0
网络新 闻用户 规 模增 速 仅 为 3 9 , . % 使用 人 数 为 3 6 .7
网还 以沟通 、 娱乐等功 能吸引着公众。然 而在 互联 网的 自由空间 内, 因各方 面发展不够 成熟 , 网络媒体公 信 力缺失 的情况 十分严重。本文针对该现状 的原 因进行分析 , 并从伦 理学 的角度 阐述 如何提 升 网络媒体 公信
力。
关键词 : 网络媒体 ; 公信力 ; 媒介 伦理
依赖度 ; 对传媒诚信 、 等做 出的倾 向性 、 受众 信誉 整体性
的评价 的美誉 度。 中国互联 网络信 息中心在 2 0 07年 6月 的《 2 第 O次 中国互联 网络 发展 状况统 计报 告》中, 公布 了有 关 网民
对互联 网的评价 的调研结果 。网 民对互 联 网“ 内容 的真
如若媚俗化达 到极致 , 不再 是命题 那 么简单 。荷兰 的 便

位学者 说 , 网络媒 体正 在从 内容 为王 的 时代 , 变 到 演
谣言为王 , 甚至 谎 言为 王 的 时代 。这话 有 点危 言耸 听 ,
但也并未 言过其实。
对 于门户网站 的新 闻编辑而 言 , 如果 某条新 闻没 得 到确认之 前 , 他们 的竞争对手 转载 了 , 而他们 漏掉 了, 那
体 的出现 , 给传播 领域带来 了全 方位 的深刻 变革 。雷 跃
捷、 辛欣主编《 网络新 闻传播 概论 》 , 网络媒 体的 特 中 对

论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论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摘要互联网作为信息双向交流和通讯的工具,被称之为继广播、报纸、电视之后的第四种媒体。

在这样一个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存的新型传播生态背景下,网络媒体的良性发展有赖于受众的使用、认知和评价,这就涉及到网络媒体的公信力问题。

从长远发展来看,公信力是新闻媒体保持持久竞争活力的不竭之源。

然而我国网络媒体公信力却出现了许多问题,网民对网络媒体的信任远低于传统媒体。

本文针对网络媒体公信力问题进行探讨,从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定义及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网络媒体公信力不足的具体表现,即网络虚假信息泛滥、网络“炒作”盛行,误导网民的言行、网络媒体独创性不足、“新闻娱乐化“严重、网民素质层次不齐,恶搞之风严重;同时也探讨了造成网络媒体公信力不足的原因,并尝试对提高网络媒体公信力提出一些建言。

关键字:媒体公信力;网络媒体;把关人论网络媒体的公信力AbstractInternet,as a means of information bidirectional exchange and communication tool,is called the fourth media after radio,newspaper and television.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style communicational environment,that coexists the traditional and the new media,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net media relies on the use,cognition and judgement of the audience,which relates to the credibility of the net media.From long run,credibility is the source for media to keep competitive energy.However,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our media´s users do not trust much net media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edia.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credibility of the net media,starts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definition of the credibility of net media,analyses the specific aspects about the lack of credibility of our net media that is,a flood of false net news,internet speculation everywhere mislead net users´behaviour,the lack of unique creation of the net media,news´s becoming more entertaining,different qualities of users and kuso´s tendency becoming more serious;At the same time discusses the reason why net media´s credibility is not enough and try to make some suggestion to improve net media´s credibilty.Keyword:Media credibility;Network media;gatekeeper目录前言 (3)一、网络媒体公信力的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 (4)(一)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定义 (4)(二)我国网络媒体公信力研究的现状 (5)二、我国网络媒体公信力不足的表现 (6)(一)网络虚假新闻泛滥 (7)(二)“炒作”之风盛行,误导网民的言行 (8)(三)网络媒体新闻独创性不够 (9)(四)“新闻娱乐化”严重 (10)(五)网民素质层次不齐,恶搞之风严重 (11)三、我国网络媒体公信力不足的成因分析 (11)(一)传播客观的条件限制 (12)1、网络特有的传播机制和技术不足所致 (12)2、相关政策与法律的缺失 (12)(二)传播主体自身的问题 (13)1、媒介主体的思想偏差 (13)2、网络工作者职业素质不高 (14)四、提高我国网络媒体公信力的若干措施 (15)(一)制度层面 (15)(二)职业道德层面 (16)(三)受众层面 (17)结语 (18)前言2010年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网络时代我国政府公信力面临的危机及其对策

网络时代我国政府公信力面临的危机及其对策
2 . 2网络 舆论 全方 位渗 透损 害政 府 良好形 象
1 虚 拟 网络和传统媒体相互借力 ,放大舆论效力 网络社 会是一 个巨大 的 “ 舆论 场” ,随时都可 能冲击着 政府形 象 ,放大网络舆论效力 ,使网 民质疑政府公信 力。传统媒体具有 星罗
棋布的信 息采集 网、经验丰富的信息采集加工人才 、丰富多彩 的信息 数据库 , 这些在 网络媒体竞争 中具有重要价值 。网络媒体借助传统媒 体信息源能扩大信息采集渠道 ,持续获取世界上各个领域最具 价值 的 新闻事件 。另外 ,传统媒体还拥有雄厚的品牌 资源 , 一些知名新 闻机 构在 广大受众 中早 已树立 了良好形象 ,网络媒 体同这些 机构联合 ,能 够提高 自身权威性 和可信度 ,抑制网络信息的虚无性 ,吸引广 大网民 眼球。可以说 ,网络舆论 己深刻地影响到传统媒体 , 传 统媒体对社会 不 良现象 的批评报道 ,经互联 网的放大 ,能迅速反映民意 , 产 生强 大 的舆论压力。 . 2 . 网络媒体监督失效 , 导致 网民热炒爆炒 何建 华 . 组 织环 境 对 女性 职业 生 涯 发展 的 影 响一 基 于 保 险业 的 实证 研究
【 D】 . 软科 学, 2 0 0 7
学 校学 报 , 2 0 1 0 [ 1 7 ] 张学军 . 崛起 的中 国女性 管理者 … 论 女性职 业发 展[ N/ OL 】 . 北
2网络 时代政府公信 力面临 困境与危机
2 . 1 网 民对政 府公 信力 产生 质疑
理 ,遮遮掩掩 只会使政府声誉丧尽。不论是正面消息还是负 面消息 , 政府都应在事发后坦荡 、透明的面对并加以管 理。网络信息 的虚虚实 实, 公众利用 网络这个载体关注公共事件的热情 日 益提 高,致使谣言 或失实的事件满天飞 ,以讹传讹 ,各种不健康 的 “ 垃圾 ”信息掺杂其 中 ,混淆 了公众 的视 听 。因此 ,容易诱发 公众产 生对政府 的抵触情 绪, 一定程度上使政府 的公信力受到削弱和质疑。

《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与对策研究》范文

《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与对策研究》范文

《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与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环境日趋复杂,主流媒体的公信力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不仅是其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基础,也是其维持社会责任感和权威性的关键。

本文旨在分析主流媒体公信力的现状,探讨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当前,主流媒体的公信力面临严峻挑战。

一方面,由于信息传播的迅速和多样化,公众对信息的筛选和判断能力参差不齐,导致部分公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度下降。

另一方面,一些主流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存在片面性、误导性等问题,影响了其公信力。

此外,随着自媒体、网络媒体的兴起,主流媒体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压力也日益增大。

三、主流媒体公信力下降的原因(一)信息传播环境的复杂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日益多样化,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更加广泛。

然而,这也导致了信息传播环境的复杂性增加,公众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往往难以分辨真伪,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度因此下降。

(二)媒体报道的片面性和误导性部分主流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存在片面性、误导性等问题,导致公众对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产生怀疑。

此外,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收视率等经济利益,忽视了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进一步损害了其公信力。

(三)市场竞争压力随着自媒体、网络媒体的兴起,主流媒体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

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部分主流媒体可能采取激进、片面的报道方式,以吸引公众眼球,这也对其公信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提升主流媒体公信力的对策(一)加强媒体自律主流媒体应加强自律,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规范,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同时,应提高编辑记者的专业素养和判断能力,使其在面对复杂的信息环境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强化内容审核主流媒体应建立完善的内容审核机制,对报道内容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审核,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同时,应加强对自媒体、网络媒体的监管,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

互联网时代下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赵运发来源:《现代盐化工》2019年第03期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影响范围也与日俱增,以开放性和自由性为特点的网络舆论很容易影响社会公众的认知,倘若缺乏政府的引导和监管,易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如何提高公信力,赢得人民的支持,更好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对互联网时代下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问题和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政府公信力;问题及对策政府公信力指的是政府以其权威性资源实施行政活动而形成的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本质上是政府权威的体现与外化,是政府在长期从事行政活动中积累的一种信任资源。

政府一旦陷入“塔西佗陷阱”的泥沼中,行政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便会受到挑战,随之而来的是政令不畅而增加的行政成本。

因此,政府必需加强公信力建设,增强影响力与号召力,以实施行政活动,达成行政目标。

1; ; 互联网时代下政府公信力方面存在的问题1.1; 政府对网络媒体的冲击应对不足1.1.1; 舆论效力在网络媒体时代被扩大网络媒体、自媒体在网络时代因时而生,并依靠即时性的优点和更为强大的信息获取能力飞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竞争压力,但也给传统媒体更广阔的成长潜力,不计其数的传统媒体开始创建自身的网媒形式。

因为网络信息传播速度迅雷不及掩耳,许多社会热点信息未经政府证实便不胫而走,被别有用心的个人或组织以破竹之势宣扬到千里之外,使得媒体舆论产生庞大的“信息场”,这不光给政府带来了陡然剧增的压力,同时也会使人民对政府逐渐产生不信任感,最终陷入“塔西佗陷阱”的泥沼,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1]。

1.1.2; 网络媒体监督给政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在网络时代,一种不同于人大监督和法律监督的新型监督形式—网络监督粉墨登场。

(1)与传统媒体相比较,家事国事天下事通过网络平台、社交软件都能以更快地速度以及更小的成本扩散,这敲响了传统媒体对表达权一家独大的丧钟,新浪微博、百度贴吧、虎扑社区的诞生令各路热心网友可以路见不平,“键盘”相助,诉求自身利益。

网络媒体频摆乌龙公信力何在

网络媒体频摆乌龙公信力何在

谴 责 家 电下 乡忽悠 人 、 骗人 的信 息屡 见 不 鲜 。 利 益 驱 动 下 , 电 下 乡被 不 健 全 的 在 家
调 查 的 , 管 分 不 清到底 是 厂 商 所 为还 是 经 尽
销 商 所为 。 虚 报 家 电 下 乡产 品销 售 总数 、 掉 家电 撕 下 乡产 品 标 签 、 商和 经销 商 踢 “ 厂 皮球 ” 诿 推 补贴兑付、 价销售、 提 用没 有 取 得 资格 的产 品 冒充 家 电 下 乡产 品 …… 通 过 各 种 各 样 的
土厂 商 , 还是 活 跃 于 中 国
的确 , 传统媒体 面临着成本 高、 符号单一 、 受众 老龄化、 机制不灵 活等诸多“ 短板” 而且在国内外也 ,
市场的外国业者 , 都对参

补 事态之 凶。
家 电 下 乡从 2 0 年 07 1 月起 在 山 东、河 南 、 2 四
期之内不画: 曾正平 校对: 陈清
川 和 青 岛三 省 一 市进 行
试 点 , 范 围扩 大到 1 个 后 4
省 市 ,最后 于2 0 年2 09 月
是 人 们获 取信 息的 首 选 。有 激进 者 更 断言 传 统媒 体 即将 消 亡—— 从 五 年 消 亡论 、 年 消 亡论 到x 十 x年 消
亡论 , 类预 言甚 嚣尘上 。 此
表 示 ,新年 第 一天 上班 就发 生这事 也 太 悲惨 了。 “ ”
然 而 , 回路 转 。 峰 经记 者 与 相 关部 门核 实 , 知 得 “ 闻” 00 的“ 新 乃2 1年 旧闻 ” 昆 明新 机 场 并 未 再 次发 ,
国通报 ,违规 企3 5 内不得 享 受 国 家有 关 , 年 k
政 策优 惠 , 触犯 法律 的 , 法 追 究法律 责任 。 依 这 让我 们 看 到 了政 府 治理 家 电 下 乡骗

浅析新媒体背景下媒体公信力缺失现象及原因

浅析新媒体背景下媒体公信力缺失现象及原因

浅析新媒体背景下媒体公信力缺失现象及原因发表时间:2020-01-09T14:57:50.23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8期作者:康钰[导读] 过去,在传统媒体的背景下,考量一个媒体是否成功的标尺是媒体公信力,成功的媒体因具有权威性而被社会大众所信赖,因此媒体从业人员必须遵循新闻道德,追求事件真相。

而今,在信息化技术的高度发达下,新媒体逐渐代替了传统媒体,占据着媒体的主流地位,但在网络载体的帮助下,媒体公信力却逐步缺失,媒体从业人员门槛逐渐降低,传媒伦理失范,新闻失实等现象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应该如何反省自身问题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广东佛山 52800)摘要:过去,在传统媒体的背景下,考量一个媒体是否成功的标尺是媒体公信力,成功的媒体因具有权威性而被社会大众所信赖,因此媒体从业人员必须遵循新闻道德,追求事件真相。

而今,在信息化技术的高度发达下,新媒体逐渐代替了传统媒体,占据着媒体的主流地位,但在网络载体的帮助下,媒体公信力却逐步缺失,媒体从业人员门槛逐渐降低,传媒伦理失范,新闻失实等现象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应该如何反省自身问题呢?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公信力缺失;过程;原因过去,在传统媒体的背景下,考量一个媒体是否成功的标尺是媒体公信力,成功的媒体因具有权威性而被社会大众所信赖。

因此,只有公信力高的媒体,才能大范围的影响社会受众,获得相对较大的舆论影响力。

如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在寻求“快速”,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就符合了大众的预期,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征,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式。

过去我们求“真”,而今我们求“快”,愈来愈多的网络媒体开始任由未经证实和探求的信息乘着网络的旋风影响受众,这样的“潮流”不仅使媒体公信力大打折扣,还一定程度的影响了社会价值观的确立。

一、媒体公信力缺失过程在过去传统媒体的时代,社会教育水平还不高,能够成为一名媒体从业人员的更是大多数中的小部分,他们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能对即使发生的新闻进行准确的评判,还需要胸怀大局意识,能正确地引领一则新闻的舆论导向。

浅谈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浅谈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2 . 3 网络 传 播 者 职 业 精 神 的缺 乏 网络 新 闻 从 业 人 员 素质 不齐 ,
术, 他 们 在 新 闻方 面 的 素质 远 远 不如 传 统 媒 体 记 者 的高 , 再 加 上 现 在 许 多网站新闻多是集编辑、 发稿一体 , 缺 少 了最 后 把 关 , 由 此产 生 的 关 键词 : 网 络媒 体 公 信 力 媒 介 公 信 力 后 果就 是 某 些 编 辑 不 再 去 费 心 获 取 第 一 手 资 料 , 而 是 根据 第二 手 、 甚 1 网 络媒 体 公 信 力 的 现 状 至 第 三 手 资 料 就 可 以编 发 稿 件 。 由于 我 国 的 网络 媒 体 只 有 新 闻 刊播 公 信 力 对 于 一 个 媒体 是 至 关 重 要 的 。 可 以 说 是 媒 体 的 生命 线 , 权, 而没有采访权 , 传 统 媒 体 就 成 为其 最 主 要 信 息 源 , 因 为缺 少 传 统 从 社 会效 益看 , 公信 力差 的传 媒 不 能 发 挥舆 论 引 导 的作 用 ; 从 经 济 效 媒体 的把关机制和 自身传 播功 能极 强的特点 ,虚假新 闻在网络媒体 益看 , 公 信 力 差 的传 媒 不 能 形 成 竞 争 力 。 而传 媒 一 旦 失 去 公 信 力 , 就 上实现得更方便 , 危害程度也更大。同时 , 也 有 不 少 网 络传 播 者 为 了 意 味着 最 终 将 失 去 受众 的信 赖 和 支 持 , 结 果 是 失 去 受 众 市场 , 无 法 生 某 种 目的 而 违 反传 媒 职 业 操 守 , 践 踏 新 闻职 业 道 德 。 存。 但 目前 , 网络 媒 体 公信 力 的 现状 却 是 不 容 乐观 的 。 2 . 4 外 部 经 济 利 益 的驱 动 外 部 经 济 利 益 的 驱 动 是 网络 媒体 公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媒体公信力问题探析(一)
摘要]网络媒体是以大众传播为职业的传播者,其所发布的信息总是体现一定的倾向性、思想性和导向性。

但是,由于大量虚假新闻在网络上蔓延,导致网络媒体的社会公信力远远落后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

本文将从网络媒体公信力不高的表现以及提升网络媒体公信力的措施等角度探讨我国的网络媒体公信力的现状。

关键词]网络媒体公信力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态,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它不仅是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媒体,更是表达公众舆论的载体和平台。

从最近几年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来看,网络媒体所表现出的影响力、趋势、社会地位、以及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能力都清楚地表明—网络媒体已经成为我国的主流媒体之一。

和其他大众传媒一样,网络媒体也是以大众传播为职业的传播者,其所发布的信息总是体现一定的倾向性、思想性和导向性。

但是,由于互联网的新闻消息的发布几乎没有门槛,受众可通过论坛、BBS帖子等多种形式在网络上充当“记者“,发表自己的信息言论。

这就造成了一些夸大歪曲甚至编造的事实等假新闻在网络媒体上泛滥,误导大众、混淆视听。

随着假新闻的不断出现,使得网络媒体的信任度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而这些虚假新闻的出现严重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新闻媒体的功能是告知受众新近发生的事实,同时,它是集广泛性和快捷性于一体的最基本的信息传播的主渠道,而新闻真实性便是这条主渠道的生命,也是新闻媒体形成自己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基础。

对于新兴的网络媒体而言,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也同样适用。

如果网络媒体出现假新闻或内容严重报道失实的情况,对其媒介公信力是最大的伤害。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逐渐成为了受众获取信息、新闻的主要渠道,在新媒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然而,由互联网引发的的种种问题,却使网络媒体的公信力面临严峻挑战。

通过调查发现,人们虽然热衷于上网了解信息,但对于其内容的可信度持怀疑的态度。

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网络媒体由于技术控制的难度、管理的难度、编辑力量薄弱等多种因素,使得其公信力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明显的劣势,受众认为信任度高的媒体依然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

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存在危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时下有些媒体和媒体工作者热衷于采写含有黄色内容的新闻、关于血腥凶杀的新闻以及涉及人物隐私的新闻等,许多新闻在网络编辑的笔下成为了庸俗化、媚俗化的报道,把受众当成了猎奇煽情的对象。

诸如此类的新闻,在不少网络媒体中呈逐步蔓延甚至泛滥的趋势,特别是在文化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中这种现象尤为普遍。

为了在第一时间吸引最大多数人的眼球,以提升浏览量和点击率,在一些文化娱乐新闻的网页中充斥着大量低俗、色情的信息,还有一些网站通过刊登侵犯他人隐私内容。

这些歪曲事实甚至凭空捏造的虚假报道、不良信息极大地影响了网络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此外,网络媒体信息资源丰富的特点为媒体的炒作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

各种人物、事件借助着网络上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传播方式,形成某一主题的舆论中心,一段时期内成为网络上特定范围内的核心话题,吸引网络内外的注意力,炒作也就形成了。

网络炒作形成的舆论话题一旦大范围蔓延,对其内容的监管和影响的范围便不可控制了。

同时,网络媒体对舆论中心紧抓不放的炒作引发了受众变本加厉的变相支持,这样就导致了一些低级庸俗的内容充斥网络。

虽然炒作会使网络媒体的点击率在短期之内大幅攀升,但是一旦网民们发现他们被网络操控了便失去了对网络媒体的信任。

这样一来,网络原本提供、分享、互动信息的功能被利用了,变成一个没有诚信可言的地方,不明真相的网民却在被人误导,受人利用,造成了互联网公信力的日益削减。

网络侵权问题也是网络媒体失去公信力的表现之一。

开放与共享是网络媒体特有的功能,网络的开放性给消息的传播带来了更快的速度和更大范围的影响力。

但是网络的复制功能和无
界限传播功能使得作品一旦上网便失去了作者对他的控制,任何人可以通过复制、转贴的方法轻而易举地使用他人的作品,这就使网络侵权更加容易和频繁。

所谓网络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通过网络媒体对社会或他人造成的不法侵害行为,主要表现为著作权侵权、名誉权侵权、隐私权侵权等。

网络信息传播使得对于作品著作权的保护难度增大。

一些网络媒体无视作品的版权,在未经出品人同意的前提下,任意的抄袭、剽窃他人的作品,侵犯了作者的合法权益,甚至有的网络媒体在抄袭作品时,为追求点击率,忽略了对他人隐私的保护,这种种侵权行为都在无形之中极大地伤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网络媒体中的假新闻的层出不穷,既有主观认识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环境的影响。

网络媒体的自我约束力不强和我国现存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也是导致网络媒体公信力不高的重要原因。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主体和外部因素找原因,才能彻底消除网络媒体作为主流媒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正确引导舆论、合理疏导议论。

我国现有有关网络媒体发布新闻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致使网络虚假新闻泛滥的现象层出不穷,网络媒体的公信力降低。

虽然近几年我国政府先后制定颁布了一批法规文件,但这些法规并不能彻底根除网络虚假新闻的传播,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的不真实将会愈演愈烈,所以制定完善的互联网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在网络时代,部分媒体受商业利益的驱使,忽视了本身作为一个媒体的社会责任。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一些网络媒体违背了新闻报道真实性、公正性的原则,为了追求点击率和轰动的效应,在没有做详细调查的情况下,一味追求“爆冷”,把一些刚刚发生、未经证实的新闻发布出去。

这样一来,在追求数量和及时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就要忽视质量。

同时,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导致网络媒体中广告数量激增,减少了媒体的有效信息量。

这些行为必将严重削弱网络媒体自身的公信力。

网络媒体的编辑人员缺乏专业素养、新闻采编知识以及新闻道德观念也是网络媒体公信力低的因素之一。

网络新闻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导致许多网站新闻编辑个个都是多面手,集编辑、审核、发稿于一身,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一些编辑不再去通过实地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而是根据转发、复制资料就可以编发稿件。

网络媒体的编辑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为虚假新闻的制造和传播提供了机会。

更有一些网络媒体记者、编辑缺乏新闻道德观念,不但不去抵制而是自发地进行扩大传播这些错误的信息或虚假新闻,对社会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职责是客观、公正、全面地向受众报道新闻事实,这也是受众的基本要求。

而这些网络媒体从业人员,为了某种目的而违反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由此也就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传统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滞后也是导致网络媒体上虚假新闻连篇累牍的原因之一。

传统媒体往往是网络媒体最主要的信息源,但是,传统媒体在大众急于知道的新闻事实报道上的滞后和主动性不强给网络媒体产生虚假新闻并得以传播创造了机会。

所以,传统媒体对于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不高也负有一定责任。

面对网络媒体公信力缺失的现象,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采取必要的措施:
法律制度不健全是网络媒体频繁制造、传播虚假信息的重要因素,如果网络媒体这种行为能及时得到制度约束、政策限制和法律惩处,那么互联网的公信力将会得到大大提升。

因此,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力度,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新已有的规范条例,特别是涉及到网络媒体的具体管理制度、政策更是需要及时跟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