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3. 第四课时 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5、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6、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7、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8、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9、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课时: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1、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助学: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二、自主探究:1、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小组合作,怎样列式?交流怎样计算?学生汇报:(1)用口算32+5=37 ,(2)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也就是37。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节【第四课时】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节【第四课时】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三节《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连续两问的提问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四个不同的实际问题,分别是:小明和小华比赛跳远、小猫钓鱼、小鸟筑巢和小鱼游泳。
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两个量,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计算,找出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连续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和比较运算。
但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只看到表面的数字,缺乏对问题深入思考的能力。
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耐心和细致观察的能力,容易粗心大意。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际问题,找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会连续提问的方法,培养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际问题,找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学会连续提问的方法,培养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实际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小猫钓鱼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解决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找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并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3.交流分享: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1课时总计第1课时主备人:投放日期 2020年9月14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一、复习、1、复习米、厘米2、复习量法:(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子的什么刻度线?二、引入新课: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确吗?如果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小结: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毫米的认识1、出示米尺放大图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2、认识1毫米(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
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1)出示米尺放大图: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2)老师领着学生数毫米(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数学中的加法和减法符号。
2.能正确读写加法和减法算式。
3.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4.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加法和减法算式的读写,以及简单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正确运用加法和减法符号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第二单元相关内容。
2.教具:计算器、数字卡片、实际生活中的小物件等。
3.课件:准备相关的数字、符号和算式图片,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在黑板上写出几个简单的加法和减法算式,要求学生口算出答案,并解释答案的计算过程。
2. 讲解1.讲解加法和减法的定义及符号。
2.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如何正确读写加法和减法算式。
3.教授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3. 练习1.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练习,计算给出的加法和减法算式。
2.师生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的形式加强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
4. 实践1.分发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加法和减法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建立对加法和减法的正确认识,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运用生动形象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布置练习册中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完成并及时交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法和减法,并提高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二单元 第3节【第四课时】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教案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节【第四课时】
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方法。
2.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根据实际问题找出关键信息。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1.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分析和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和相关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学习用具,如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引入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第二步:讲解(15分钟)
1.教师介绍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分析第一问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关键信息。
3.逐步引导学生解答第一问,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求解思路。
第三步:练习(20分钟)
1.学生独立解答第二问的实际问题。
2.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3.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答疑解惑。
第四步:总结(10分钟)
1.教师对这两个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
2.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数学问题求解的能力,还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以上教案仅为教学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修改。
【人教版】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4课时 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4课时整理和复习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课时“整理和复习”,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整理和复习能力。
本课时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量的计量等四个方面。
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但在整理和复习方面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指导,使他们在复习过程中能更好地巩固已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量的计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整理和复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高整理和复习能力。
2.教学难点:在复习过程中,如何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指导。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采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知识点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复习。
2.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图片中的物品数量,引导学生回顾数的认识和运算知识。
2.呈现(10分钟)呈现已学过的几何图形、量的计量等方面的知识,通过举例说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如:通过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引出数的运算知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每组选择一个知识点,通过完成练习题,巩固已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指导。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 individually完成一幅数学手工作品,要求作品内容包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两位数减两位数第四课时∣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两位数减两位数第四课时∣人教新课标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两位数减两位数第四课时∣人教新课标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很荣幸为大家分享我在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关于两位数减两位数第四课时的教学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将引导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单元中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需要熟悉这一运算规则,并能熟练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两位数减两位数过程中,相同数位对齐的掌握。
2. 教学重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练习本、笔、算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假设小明有28个苹果,他吃掉了15个,还剩下多少个苹果?2. 自主探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发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4. 例题讲解:以38减27为例,讲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过程,强调相同数位对齐的重要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学生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掌握程度。
6. 巩固提高: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题目,让学生抢答,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38 2711七、作业设计(1) 45 23(2) 76 34(3) 89 562. 答案:(1) 22(2) 42(3) 33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应及时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可以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任务,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的内容,特别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3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3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时为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学生将学习如何正确进行进位加法,理解加法运算中进位的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运算规则,能够准确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进位的概念,并在实际计算中正确应用。
学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何时需要进行进位,以及如何处理进位后的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计算器、教学挂图、计算练习题。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复习,回顾之前学过的两位数加法,然后引入进位加法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进位加法的运算规则,通过具体例题进行示范,让学生理解进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3. 练习:学生进行个人练习,通过计算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计算心得和遇到的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5. 总结: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进位加法的重要性和计算时的注意事项。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以下内容:1. 进位加法的定义和规则。
2. 具体的计算步骤和示例。
3. 学生练习题的解答。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布置一定数量的进位加法计算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2. 拓展练习: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运用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重点关注学生对进位加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能力。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和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掌握进位加法,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教案: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三课时解决问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1)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阅读题目、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验结果。
(2)通过例题,让学生了解在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
3. 练习巩固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合作交流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和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3. 关注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积极参与态度。
五、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2. 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加强课堂管理,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 教学课件:PPT课件3. 练习题:课后练习题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西湖学校李小红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模板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模板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最新模板1本册教学目标,使学生: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案教学内容小数乘以整数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三单元_第04课时_用三角尺拼角(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三单元_第04课时_用三角尺拼角(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用三角尺拼角》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用三角尺的直角和锐角拼出不同的角,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角的概念和分类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中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用三角尺拼角的活动,加深对角的概念的理解。
2.培养学生用三角尺拼出不同角的创新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三角尺拼出不同类型的角。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用三角尺拼出不同类型的角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
六. 教学准备1.每个学生准备一把三角尺。
2.教师准备一些角的模型,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发现。
3.教师准备一些拼角的示例,用于引导学生操作。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角的概念和分类。
2. 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用三角尺拼出的不同类型的角,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用三角尺拼出不同的角,并互相展示。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拼角的示例,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互相检查。
5.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用三角尺拼出一些特殊的角,如钝角、平角等。
6.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
7.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用三角尺拼角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独立完成。
8. 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用板书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第四课时用三角尺拼角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四课时用三角尺拼角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使用三角尺拼角。
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三角尺来拼出不同大小的角,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角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使用三角尺拼出不同大小的角。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理解角度的概念,并能够运用三角尺进行角的测量。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角度概念的理解。
2. 学生对三角尺的使用方法的掌握。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尺、量角器、教学课件。
2. 学具:三角尺、量角器、练习纸。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大小的角,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角的名称。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三角尺的使用方法,并示范如何使用三角尺拼出不同大小的角。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三角尺拼出不同大小的角,并用量角器进行测量。
4. 总结讲解: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并讲解角度的概念和三角尺的使用方法。
5. 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使用三角尺拼出不同大小的角,并用量角器进行测量。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1. 角的概念2. 三角尺的使用方法3. 用三角尺拼角作业设计:1. 课堂练习:使用三角尺拼出不同大小的角,并用量角器进行测量。
2.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了使用三角尺拼角的过程,加深了对角度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对三角尺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作业难度,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难点:学生对三角尺的使用方法的掌握”。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第4课时《拼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第4课时《拼角》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拼角》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第4课时,本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拼组等活动,认识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特征。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形状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到图形的拼接和组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太清楚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特征。
此课时,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的特征。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实际的拼接和组合活动,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特征。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拼接和组合活动,理解和掌握这些图形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让学生主动观察、操作和思考,从而发现图形的特征。
同时,采用“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拼接和组合图形,感知图形的特征。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图形卡片、拼图游戏、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图形,以及拼图游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形状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问:“你们能找出哪些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吗?”让学生自由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图形卡片,让学生观察,提问:“你们能说出这些图形的特征吗?”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三课时:解决问题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比较大小的方法。
2.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难点1.小题目创设。
2.引导学生掌握方法。
四、教学准备1.课件PPT。
2.教学实物道具。
3.学生练习册。
4.教学白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通过快速互动让学生复习前几课时所学的内容,引入本次学习内容。
2.新知讲解:通过PPT展示,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并练习实际问题。
3.课堂练习:分发练习册,让学生结对或小组进行练习,辅导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彼此讨论和交流,加深理解。
4.板书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掌握重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PPT展示、课堂练习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布置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2.思考并找出三个日常生活中的比较大小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八、教学资源1.人教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
2.教学课件PPT。
3.学生练习册。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3、4的乘法口诀》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3、4的乘法口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数字2、3、4的乘法口诀。
2.能够灵活运用口诀计算简单乘法算式。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2.工具:黑板、彩色粉笔、练习册。
3.教具:卡片、数字卡片、小板书等。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5分钟)
–通过简单的问答或故事导入2、3、4的乘法口诀,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解口诀(15分钟)
–分别讲解2、3、4的乘法口诀,并反复让学生跟读。
3.操练(20分钟)
–让学生口头背诵口诀,然后进行口算练习。
4.小结(5分钟)
–总结当堂课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二课时
1.复习(5分钟)
–快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继续练习(20分钟)
–让学生互相出题,进行口算练习,并纠正错误。
3.拓展(15分钟)
–利用教具或游戏深化学生对口诀的理解和掌握。
4.讲解(10分钟)
–教师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部分进行讲解和辅导。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练习册上相关练习,并要求学生在家继续巩固。
四、教学反思
1.教师需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对于口算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练习机会。
3.需要与家长保持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确保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2、3、4的乘法口诀,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4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第4课时》教学设计本帖最后由桂馥兰香于2019-8-810:38编辑第四课时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练习六。
(教材第32~34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咱们班都有谁是美术兴趣小组的呀?学生据实回答。
师:你知道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都经常组织什么活动吗?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画画的话题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自主探究师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情景图)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幅图,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情况。
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更多地关注学生获得的数学信息: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师:看到这些,你想知道什么呢?说说你的问题。
生1:男生有多少人?生2:美术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如果学生不能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逐步分析、解答。
师:这两个问题我们该先解决哪一个呢?生:应该先计算“男生有多少人”。
师:为什么呢?生:题中只告诉我们女生有14人,只有知道了男生有多少人,才能计算男、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师:很有条理啊。
那怎样计算男生有多少人呢?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就是比14人少5人,少5人就是减去5人,14-5=9(人),男生就有9人。
师:一共有多少人?生:男生9人,女生14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要把男生和女生人数相加,9+14=23(人),所以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师:分析得很有条理,解答得很正确,遇到问题就应该这样层层分析,逐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观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发现问题,然后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解决两问的应用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总结提升师: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呢?板书设计解决问题例5:男生人数美术兴趣小组人数14-5=9(人)14+9=23(人)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教学反思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二单元 第3节【第四课时】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教案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节【第四课时】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三节第四课时,主要学习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知识性,又有实践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经验。
但是,学生在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能够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通过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学习单:设计学习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出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反馈。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给予反馈。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给予反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在解决生活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具准备:
开水瓶、水壶、杯子图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昨天老师到水果市场买了一箱苹果,大约20斤,又买了一箱雪梨大约10斤,两箱水果大约用了100元。
对于“大约”这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2、让学生看书本32页电脑图:请大家估计一下这里大约有多少台电脑?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3、教师引出:“对,就像这样,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可以用估计,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加、减法的估算来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
”(板书:加、减法的估算)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你们逛过商店吗?里面的商品多吗?有个小朋友叫乐乐,他也喜欢逛过商店,有一天乐乐家去逛过商店,出门之前爸爸对乐乐说:“乐乐,你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了,今天爸爸、妈妈都不当家,行吗?”乐乐拍拍胸膛说:“没问题,今天就由我当家。
”说着,他们就高高兴兴地出发了。
到商场他们看到了热水瓶、烧水壶和杯子。
(出示热水瓶、烧水壶和杯子图)
2、自主探究,学习例题
(1)猜价格,感受新知
让学生分别猜一猜热水瓶、烧水壶和杯子的价钱,在出示杯子的时候,我让学生算一算6个杯子,每个5元,一共需要多少钱?然后老师用一个普通讨论者的口气说:“买一整套会比单买一个要便宜一些,只要24元就可以买到了。
”
(2)同桌互相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先让学生任选两种物品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大约需要多少钱?再请个别学生拿着教鞭到黑板前指着自己想买的东西说一说我选了什么,大约多少钱,是怎样估计的。
(3)说明什么叫估算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我们在计算结果不必要十分精确,不是整十数的但很接近整十烽的数在计算时可以把安看成整十数进行估算(如:把51看成50),算出大约的数,计算结算结果虽然不十分精确,但同样也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且使计算过程更加简单,便于口算。
按照这种方法算就叫做估算。
(3)小组讨论,学习例题
①、出示例题:妈妈打算买这三种生活用品,100元够吗?
②、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
③、小组总结,汇报结果:请小组代表到黑板上展示学习过程,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估算方法和结果,对不同的方法进行鼓励;(方法1:100-30-20=50,所以够买水壶;方法2、100-30-40=30,所以买水够了,……)
④、通过评价比较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⑤、计算实际价格,并和估算价格进行比较;
⑥、新课质疑:对于“加、减法的估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
1、学生独立完成P31“做一做”,学生做完后,指名说出思路过程。
2、完成P32练习六第1题,指名回答时,先说结果,再口述思路过程。
3、完成P32练习六第2题,让学生说说题意,再列式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