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隧道病害的综合治理
公路隧道病害整治方案
公路隧道病害整治方案前言公路隧道作为公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带来便利和效益,但由于隧道特殊的地质环境和气候条件,易发生各种病害,如落石、滑坡、渗水、龟裂等问题,给安全和使用带来极大影响。
因此,为了保障公路交通的安全畅通,必须对隧道进行病害整治。
本文将介绍公路隧道病害整治的方案。
病害诊断在隧道病害整治前,首先需要进行病害诊断,确定隧道的病害程度和类型,以便制定相应的整治方案。
病害诊断应该依据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 隧道初步检查隧道初步检查是对隧道常见病害的初步判断和描述,并进行初步分析和分类。
初步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隧道出口及进口、隧道径流系统、沟渠、涵洞、沿线支撑等设施的设备检查。
隧道内部的检查需针对洞顶、洞壁、洞底、排水系统等内容进行。
2. 隧道全面检测全面检测包括对全部重大与重要对象进行详细的实地检查,包括结构体系、地基、建筑、设备、及保障系统等。
全面检测的主要目的在于确定隧道的病害程度和分析病害产生的原因。
3. 隧道资料和统计数据的收集对隧道以往资料及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查找对照、寻找病害的根源、规律和趋势。
4. 破损样本的检测对破损样本进行检测,分析破损的原因及对策。
病害治理针对病害诊断分析结果,设计出相应的病害治理方案。
1. 隧道排水治理隧道排水体制是决定隧道使用寿命的关键和难点问题。
因此,应着重优化建立排水系统,确保排水管道的流量和排水效果。
2. 地面支撑体系修复地面支撑体系是隧道的基本保障,需要着重进行加固和增强。
具体可以采取加装明槽加固等方式来强化支撑。
3. 水泥注浆加固注浆加固常用于加固混凝土结构,在隧道内部利用现代化注射技术对洞壁和洞顶进行注浆加固。
4. 伸缩缝和龟裂的整治伸缩缝和龟裂是隧道的常见病害,需要进行有效的整治。
可采取打缝、镆切、加固等方法来处理。
5. 防火处理隧道在设计和建设的时候必须考虑到防火处理,建议采取加装自动喷水灭火器等紧急处理措施,以避免火灾事故发生。
隧道结构的常见病害及整治措施
隧道结构的常见病害及整治措施隧道是交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缩短路程,还可以避免遇到恶劣天气的影响。
但是由于隧道通风困难、水压大、地质条件复杂等原因,隧道结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病害。
本文将介绍隧道结构的常见病害及整治措施。
一、开裂病害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温度变化、潮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易出现开裂病害。
开裂病害的出现会导致构件的变形,从而降低结构的稳定性。
整治措施:(1)表层处理:将表面的裂缝清理干净,打磨平整后进行修补。
(2)加固处理:对于比较严重的裂缝,可以采用钢筋加固的方法,以提高结构的承载力。
(3)增强处理:在隧道建设阶段就应该采取措施,比如采用锚杆加固法、注浆加固法等方法,使结构具有更好的抗裂能力。
二、渗水病害隧道中大量的降雨水和地下水,经常侵入隧道结构内部,从而引起渗水病害。
渗水病害不仅破坏隧道结构本身,而且给隧道内部的设施带来影响,如照明设施、通风设备等。
整治措施:(1)加固处理:对于渗水病害比较严重的隧道,需要采用加固措施,比如注浆加固、灌浆加固、帷幕注浆等方法,以提高隧道结构的抗渗能力。
(2)防水处理:对于刚刚建好的隧道,应该对其进行防水处理以避免渗水病害的发生。
可以采用涂刷防水材料、贴防水卷材等方法进行防水处理。
(3)排水处理:对于已经发生渗水病害的隧道,应该采取排水措施,将隧道内的积水及时排除,以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行。
三、脱落病害隧道结构长期受到各种不同的荷载作用,如车辆荷载、风荷载等,容易导致局部构件脱落,从而引起脱落病害。
整治措施:(1)检测处理:隧道结构脱落病害的主要原因在于结构发生了松动,因此需要对整个结构进行检测处理,及时发现脱落现象。
(2)加固处理:对于已经发生的脱落现象,可以采用加固措施,比如钢筋加固、搭桥加固等方法,以恢复结构的稳定性。
(3)防范处理:在隧道建设过程中,应该采取防范措施,预防脱落现象的发生。
比如加强隧道结构的搭建、加固隧道支撑系统等。
公路隧道常见病害及处理措施
处理措施:采取引排、封堵、衬砌加固等措施,具体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衬砌开裂变形
衬砌开裂变形会导致隧道结构 破坏,严重影响隧道的稳定性 和安全性。
原因:衬砌开裂变形主要是由 于受力不均、地质条件变化、 施工缺陷等因素导致的。
。
钢板加固
在隧道结构表面粘贴钢板,提高 结构的强度和刚度,防止结构变
形和沉降。
碳纤维加固
利用碳纤维材料的高强度和高弹 性模量特性,对隧道结构进行加 固,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变
形能力。
隧道结构加固及维修
加强隧道结构监测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及运营期间,加强对隧道结构的监测,及 时发现和处理结构沉降等病害,确保隧道结构的安全稳定。
建立健全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加强现场监管,确保各项 施工工序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避免因施工不当导致隧道结 构沉降。
严格控制建筑材料质量
对进场的建筑材料进行严格检查,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和 质量标准,避免因材料质量问题导致隧道结构沉降。
采用加固措施
注浆加固
通过向隧道结构内部注入化学浆 液或水泥砂浆,对结构进行加固 ,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公路隧道常见病害及处理措 施
2023-11-08
目录
• 公路隧道常见病害 • 病害处理原则与流程 • 衬砌渗漏水处理措施 • 衬砌开裂变形处理措施 • 路面破损处理措施 • 设施损坏处理措施 • 隧道结构沉降处理措施
01
公路隧道常见病害
衬砌渗漏水
衬砌是隧道的主体结构,其渗漏水现象会引发一系列的病害,如侵蚀、冻融、膨胀 等,影响隧道的正常使用和安全。
调查与分析
对公路隧道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了解病害的类型、程度、分布等情况 ,确定处理的目的和要求。
隧道质量病害整治总结汇报
隧道质量病害整治总结汇报隧道质量是保障隧道安全运营的基础,但在隧道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病害。
为了确保隧道的可靠运行,我们进行了隧道质量病害整治工作。
下面是对整治工作的总结汇报。
一、病害整治背景隧道作为城市道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于交通系统的运行至关重要。
然而,隧道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各类病害,包括裂缝、沉降、渗漏等问题,严重影响隧道的安全和使用寿命。
因此,我们开展了隧道质量病害整治工作,旨在维护隧道的正常运行,确保交通安全。
二、整治工作内容1. 病害调查:通过对隧道内部进行全面调查,发现和记录各类病害,并进行分类和评估。
2. 整治方案制定:根据病害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整治方案,并确定实施计划。
3. 病害修复: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进行病害修复,包括裂缝填充、渗漏止水等。
4. 工程验收:对整治后的隧道进行全面验收,确保隧道完全恢复正常使用状态。
三、整治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成功地完成了隧道质量病害整治工作,并取得了以下成果:1. 病害整治率显著提高:根据统计数据,我们整治了大部分的隧道病害,整治率达到80%以上,有效减少了病害对隧道安全的威胁。
2. 隧道使用寿命延长:通过对隧道的整治工作,大幅度延长了隧道的使用寿命,减少了修复和维护的频率和费用。
3. 交通运行状况改善:隧道的质量病害整治使得交通运行更加顺畅,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提高了城市交通效率。
4. 隧道安全性提升:通过整治病害,隧道的结构和设施得到了加固和改进,大大提升了隧道的安全性,确保了人员和车辆的安全。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在整治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 资金不足:隧道质量病害整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现有的预算有限,导致整治进度受到影响。
2. 施工难度较大:隧道的特殊性使得整治工作相对复杂,施工难度较大,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风险。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1. 加大资金投入: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增加对隧道质量病害整治的资金投入,确保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隧道质量病害整治方案
隧道质量病害整治方案1. 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量隧道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长期以来,隧道质量病害的出现对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了严重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整治措施来保障隧道的正常运营。
本方案旨在针对隧道质量病害,提出一套综合的整治方案,确保隧道的质量和安全。
2. 隧道质量病害分类在制定整治方案之前,首先需要对隧道质量病害进行分类和分析。
根据病害的性质和对隧道影响的程度,可以将隧道质量病害划分为以下几类:1.结构性病害:如裂缝、脱落、变形等,直接影响隧道的结构稳定性。
2.渗漏病害:如渗水、渗沙、渗泥等,会导致地基液化、土体溶解,加剧隧道土体的沉降。
3.排水病害:如积水、渗水不畅等,会导致隧道内部湿度过高,加速结构腐蚀和金属材料的腐蚀。
4.边坡滑动病害:如滑坡、崩塌等,会导致隧道周围边坡失稳、土体流失,严重危及隧道的安全。
3. 整治方案3.1 结构性病害整治针对结构性病害,需要进行综合的结构修复和加固措施,包括:•清除裂缝并补充填充材料,提高结构的孔隙率和抗震能力。
•利用高性能施工材料进行局部补修,修补脱落部位,恢复隧道结构的完整性。
•对变形较大的部位进行修整,减小变形引起的安全隐患。
3.2 渗漏病害整治针对隧道渗漏病害,需采取下列整治措施:•加固隧道围岩,提高围岩密实程度,减小渗漏通道。
•对渗漏部位进行密封处理,使用聚合物材料进行渗漏修复。
•完善排水系统,确保隧道内的排水通畅。
3.3 排水病害整治针对排水病害,应采取以下措施:•清理隧道内的积水,确保排水通畅。
•安装排水设施,包括泵站、排水管道等,以确保隧道内的湿度不超过规定范围。
•定期维护和检查排水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
3.4 边坡滑动病害整治针对边坡滑动病害,应采取下列整治措施:•对边坡进行加固,采用钢筋混凝土桩、锚杆等加固措施。
•定期检查边坡的稳定性,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
•在边坡顶部设置防护措施,如铁丝网、挡土墙等,防止土体崩塌。
铁路隧道渗漏水病害整治方案
铁路隧道渗漏水病害整治方案1.拱部大面积渗漏水隧道拱部大面积渗水病害,采用拱部壁后注浆措施,注浆钢管采用Ф42mm 马牙扣形浆管,间距3m(纵向)×2m(环向)梅花型布置,注浆材料为水泥砂浆。
施工要点封锁后,采用风钻钻孔,孔径45~50mm,孔深根据既有衬砌厚度而定,一般深入岩体10~20cm,钻孔后清孔,然后埋设注浆管,埋管前在马牙扣处缠以沾有铅油的麻丝,用大锤将钢管打入孔内,使麻丝与孔壁充分挤压紧密。
打管时在外露段丝扣一端带压盖螺帽以保护丝扣,最后用塑胶泥将孔口周围封闭。
注浆前进行注浆试验,用秒表记下注入和流出时间,据此确定注浆量,注浆压力,检查管路设备运行情况,注浆材料用胶凝时间2~5min的水泥浆,如不满足添加速凝剂。
试验完成合格后,自拱脚向拱顶依次连续压注,多水地段先两头后中间。
同时专人观察注浆压力、衬砌变形和储浆筒的漏下降情况,若跑浆可间隙注浆。
当注浆压力达到设计终压后稳定10分钟,注浆孔不进浆或少进浆,即可结束注浆,在停泵后立即封闭孔口阀门,拆卸和清洗管路,待浆液凝固后截除外露注浆管,然后用塑胶泥封堵孔口。
2.施工缝、裂缝、单点渗漏水和衬砌渍水病害整治对于拱部单点漏水、一般渗漏水施工缝、裂缝采用凿槽,填充GTL快速堵漏剂或立止水瞬间堵漏剂封堵,严重地段先设Ф70半圆型PVC管排水槽,以堵漏剂封堵,并进行衬砌表面防水处理;地下水丰富地段沿起拱线流水槽内钻孔,用Ф30PVC管引排;衬砌表面渍水采用刮涂防水混凝土处理。
施工时沿渗水缝凿成梯形断面(内口40mm、外口60mm,深50mm的楔形槽)然后按设计填充GTL快速堵漏剂或立止水瞬间堵漏剂,用抹刀抹平,最后抹M20防水水泥砂浆厚20mm。
对于填充立止水的槽,抹平后,保持15分钟湿润,最后在槽及周围刮涂优止水防水剂两层,对于衬砌渍水区处理时。
将区内及周围清洗干净,然后用调好的防水水泥砂浆抹20mm。
PVC管的埋设:施工沿起拱线有渗漏水处凿流水槽,沿边墙竖向凿排水槽,流、排水槽均凿成倒梯形断面(内口120mm、外口100mm,槽深80mm)沿流水槽与水平方向成45°角斜向上钻Ф50mm引水孔,沿排水槽钻Ф50mm引水孔,引水孔长2m,孔中塞Ф30PVC管,管外以土工布包紧,缠细铁丝固定,管两头以麻筋破布塞紧。
隧道病害治理安全技术交底模板
一、交底对象隧道施工、监理、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
二、交底时间[填写具体日期]三、交底地点[填写具体地点]四、交底内容1. 隧道病害概述(1)隧道病害种类:常见的隧道病害有渗漏水、衬砌裂缝、衬砌变形、围岩失稳等。
(2)病害原因:隧道病害产生的原因包括地质条件、施工工艺、材料质量、环境因素等。
2. 隧道病害治理原则(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2)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3)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3. 隧道病害治理措施(1)渗漏水治理:1)采用注浆堵水技术,注浆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
2)施工过程中,严格检查注浆质量,确保注浆效果。
3)加强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2)衬砌裂缝治理:1)采用注浆补强技术,注浆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
2)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注浆压力,确保注浆效果。
3)对裂缝进行封闭处理,防止水分侵入。
(3)衬砌变形治理:1)采用锚杆、钢筋网、喷射混凝土等支护措施。
2)加强监测,发现变形及时采取措施。
(4)围岩失稳治理:1)采用锚杆、钢筋网、喷射混凝土等支护措施。
2)加强监测,发现失稳迹象及时采取措施。
4. 安全技术要求(1)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掌握隧道病害治理技术。
(2)作业人员必须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如安全帽、防护眼镜、防尘口罩等。
(3)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操作规程,确保施工安全。
(4)施工现场应设置警示标志,提醒作业人员注意安全。
(5)加强施工现场管理,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5. 监测与验收(1)对隧道病害治理效果进行定期监测,确保治理效果。
(2)对治理后的隧道进行验收,确保满足设计要求。
(3)对监测和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五、交底人[填写交底人姓名及职务]六、接收人[填写接收人姓名及职务]七、备注1. 本交底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施工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请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确保施工安全。
3. 作业人员应认真学习本交底内容,提高安全意识,确保施工安全。
运营隧道常见病害处治及监测技术分析
运营隧道常见病害处治及监测技术分析
运营隧道是城市交通运输网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长期运营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病害,这些病害不仅会影响隧道的正常运营,还会对隧道使用者的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病害的
处治和监测对于隧道的安全运营至关重要。
首先,常见的隧道病害包括裂缝、渗漏、滑坡、塌方、坡度变形等。
对于这些病害,
可以采用不同的处治方法来进行修复和加固。
例如,对于裂缝,可以采用注浆和灌浆等方
法进行修复;对于渗漏,可以采用堵漏补丁、加固隧道排水系统等方法来解决。
对于较严
重的滑坡或塌方等情况,则需要进行加固处理,如锚杆加固、防护网加固等。
其次,对于隧道病害的监测也尤为重要。
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隧道病害,保证避免事故
的发生。
目前,常用的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位移监测、应变监测、温度监测、声波检测和视
频监测等。
其中,位移监测是最常用的一种技术,可以通过位移传感器对隧道的位移进行
监测,并在出现位移异常时进行预警。
应变监测则可以对隧道结构的应力和变形进行监测。
温度监测则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对隧道内热度进行监测。
声波检测和视频监测则可以对隧
道内的声音和图像进行监测,判断是否存在裂缝、渗漏等问题。
总之,隧道病害的处治和监测工作是安全运营的基础,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在实际工
作中,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对隧道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处治,确保隧道的
安全和可靠性。
隧道基底病害处治措施
隧道基底病害处治措施1.病害识别隧道基底病害主要包括隧底涌水、基底开裂、基底变形,电缆沟倾斜等。
隧道基底病害的直接反映是路面变形、开裂、隆起,可能危及车辆运行安全。
隧道基底病害的表现形式以及危害程度,按表-1进行判定。
表-1 隧道基底病害等级判定表2.病害成因隧道基底病害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隧道基底围岩具有膨胀性。
(2)底板强度和厚度不足。
(3 )路面面板(或仰拱)以下存在空洞或不密实填充物,长期在积水浸泡下,填充物软化,从而导致基底变形,严重时反射至路面导致路面隆起、开裂错台等。
(4)隧址区地下水发育软化基底围岩,且隧底排水设施堵塞或不完善,底板水压力过大,导致隧道基底涌水。
(5)隧道边墙脚基础下存在虚碴或不密实,导致隧道拱脚下沉,基底产生不均匀沉降,从而导致衬砌开裂,路面隆起或开裂。
3.潜在危害隧道基底病害会造成路面隆起、开裂、错台等,大幅降低行车舒适度,极易发生车辆碰撞等交通安全事故。
4.处治措施应根据基底病害对隧道路面的影响程度,采取不同的处治措施,常用处治方法有:基底横向盲沟、基底拆除重建、基底注浆、隧道边墙脚加固支撑等。
(1)隧道底部排水系统更换或修复隧底加固应结合加固方案及既有排水设施状况制定隧底排水方案。
1)基底重新施做横向盲沟。
适用于路面大量渗水或出现翻浆冒泥时实施。
2)具体施工工序如下:①拆除既有路面结构(包含沥青面层、面板、垫层等)、路面边沟。
②增设路面下横向盲沟、碎石垫层及左右侧路面侧沟。
③依次重新施工路面垫层、混凝土面板及沥青面层。
(2)基底拆除重建基底拆除重建适用于隧道隆起严重,隧底结构重建段,具体施工工序如下:①拆除路面、仰拱回填、仰拱及电缆沟沟壁。
②如有仰拱脱空,采用φ42×4小导管@1m对隧道基底进行注浆加固。
③恢复仰拱、仰拱回填,预留矩形排水沟及盖板位置。
④恢复电缆沟沟壁。
⑤恢复路面。
(3)隧道基底加固隧道原结构无仰拱需加强隧底时,宜采用隧底注浆加固、增设锚杆、隧底换填、增设仰拱等措施进行加固;隧道底部有仰拱时,宜采用仰拱补强或重做仰拱,仰拱加深方案并结合隧道注浆、增设树根桩等措施加固。
我国交通盾构隧道病害、评价及治理研究综述
我国交通盾构隧道病害、评价及治理研究综述我国交通盾构隧道病害、评价及治理研究综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交通建设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盾构隧道作为地下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越的地下空间利用能力和较低的对地表干扰,被广泛应用于地铁、高铁和公路等项目中。
然而,盾构隧道的建设和运营中常常会面临各种病害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盾构隧道工程的安全和持续运营。
本文将对我国交通盾构隧道病害、评价及治理的研究进行综述。
首先,盾构隧道病害主要包括地表沉降、地下水突泉、涌水涌土、掘进中断和管片破损等。
地表沉降是盾构施工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其产生原因主要是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土壤膨胀。
地下水突泉是指隧道掘进过程中,由于施工不当或者地下水变化引起的突然泉水涌出。
涌水涌土是盾构隧道工程中经常面临的病害,主要由于渗流隧道和地下水域洞穴的渗水引起。
掘进中断是指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条件恶劣或其他原因导致掘进无法继续进行。
管片破损是盾构隧道运营中常见的问题,其产生原因主要包括地面工程震动、管片施工质量不良等。
其次,针对盾构隧道病害的评价方法主要有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两种。
现场观测主要通过测量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和涌水情况等指标来判断病害的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
数值模拟方法主要通过建立盾构隧道的数学模型,模拟盾构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并预测病害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这两种方法在盾构隧道病害评价中各有优势,可以相互结合使用,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盾构隧道病害的治理措施包括施工工艺改进、措施组合和预警与监测等。
施工工艺改进主要包括掘进速度控制、注浆补强和开挖方式调整等措施,通过改进施工工艺来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措施组合是指针对不同病害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如设置防渗围岩、加固管片和排水降水等。
预警与监测是通过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对盾构隧道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
综上所述,我国交通盾构隧道病害、评价及治理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
隧道病害整治专项施工方案
隧道病害整治专项施工方案一、前言隧道是在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提供交通便利,还能够减少行车距离,节省时间和成本。
但隧道作为一种特殊的工程结构,其受环境因素和使用条件的影响较大,容易出现一些病害问题。
这些病害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给隧道的正常使用带来很大的隐患,甚至威胁到行车安全。
因此,隧道病害整治工程显得十分必要。
针对隧道病害整治工程,在施工之前需要制定详细的方案,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和工程质量的保障。
本文将分析隧道病害整治工程的现状、病害类型、施工方案及施工步骤等内容,为相关的工程人员提供参考。
二、隧道病害整治工程现状分析1. 隧道病害类型隧道病害可以分为结构病害和功能病害两大类。
结构病害包括裂缝、渗漏、掉落、脱硫等情况,这些病害一般是由于构造设计不合理、材料质量不过关、使用条件恶劣等因素引起的。
功能病害则包括排水不畅、光照不足、通风不良等情况,这些病害一般是由于使用不当或者维护不到位引起的。
2. 隧道病害整治的重要性隧道病害整治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方面,隧道作为交通设施,其安全性、畅通性和便利性对于普通车辆和特种车辆都是至关重要的。
另一方面,隧道一旦出现一些病害问题,将会给维修和管理人员带来很大的麻烦,并且会影响隧道的寿命和使用效能。
3. 隧道病害整治工程的复杂性隧道病害整治工程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隧道病害种类繁多,每一种病害都有其特定的整治方法,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
(2)隧道病害整治工程一般需要特殊的设备和材料,并且施工环境较差,施工作业难度较大。
(3)隧道病害整治工程对施工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和专业技能。
4. 隧道病害整治工程的实际需求目前,我国的隧道病害整治工程需求十分紧迫。
一方面,我国的隧道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很多隧道的使用年限已经较长,病害问题较为突出。
另一方面,国家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的实施对隧道病害整治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力地保障隧道的正常使用。
隧道病害整治举措
隧道病害整治举措汇报人:日期:•隧道病害概述•隧道病害检测与评估•隧道结构加固与修复措施目录•隧道排水系统改造方案•隧道照明和通风系统优化策略•隧道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总结与展望01隧道病害概述隧道在运营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设计施工缺陷等原因,导致隧道结构或设施出现损伤、变形或功能失效的现象。
隧道病害定义根据病害的性质和表现形式,隧道病害可分为结构性病害和非结构性病害两大类。
其中,结构性病害主要包括衬砌裂损、渗漏水、基底翻浆等;非结构性病害主要包括照明不足、通风不畅、路面破损等。
隧道病害分类隧道病害定义与分类地质条件不良、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可能导致隧道结构受损或设施失效。
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其他因素设计缺陷、施工质量问题、运营管理不善等人为原因也是隧道病害产生的重要因素。
材料老化、设施磨损、交通荷载等也会对隧道结构和设施造成损伤。
030201隧道病害成因分析社会影响隧道作为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其安全和畅通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
隧道病害的发生和整治不当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结构安全隧道病害会削弱结构承载能力,严重时可能导致结构失稳或坍塌,威胁行车安全。
设施功能隧道内照明、通风、排水等设施的损坏会影响隧道的正常运营和服务水平。
运营成本隧道病害的整治和维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运营成本。
隧道病害危害及影响02隧道病害检测与评估利用高频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特性,通过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分析判断隧道内部结构和病害情况。
地质雷达检测通过发射超声波并接收其在隧道结构中的反射信号,根据声波传播时间和幅度变化,判断隧道混凝土结构的密实度和裂缝情况。
超声波检测利用红外热像仪捕捉隧道结构表面的温度分布,通过分析温度异常区域,判断隧道内部是否存在渗漏水、空洞等病害。
红外线热像仪检测检测方法与技术手段根据裂缝的宽度和深度,评估其对隧道结构安全性的影响程度。
裂缝宽度与深度通过检测混凝土抗压、抗拉强度等指标,评估隧道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隧道病害整治专项施工方案
隧道病害整治专项施工方案1. 引言隧道是现代交通建设中常用的重要工程结构,但由于长期受到水压、地质变形等外力影响,容易出现各种病害问题,如渗漏、岩爆、脆弱带等。
为了确保隧道的安全和正常运行,隧道病害整治专项施工方案应综合考虑隧道的地质情况、病害类型和整治方法等因素,在实际工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施工措施。
本文档旨在针对某隧道病害问题制定整治专项施工方案,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有效性。
2. 隧道病害分析在对隧道进行病害分析后,发现该隧道存在以下主要病害问题:1.渗漏:隧道内部存在水渗漏问题,不仅会导致地基变软,还可能引发隧道结构的腐蚀和损坏。
2.岩爆:由于地质条件较为复杂,隧道周边石体存在较大的压力差异,增加了岩爆的风险。
3.脆弱带:隧道岩石中存在脆弱带,容易引发岩爆和地表沉陷等问题。
3. 施工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隧道病害问题,制定以下专项施工方案:3.1 渗漏处理方案由于隧道渗漏对隧道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造成严重影响,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整治:•深挖隧道附近的反渗漏槽,并配合防水材料进行施工,以减少地下水对隧道结构的渗透。
•对已渗漏的隧道结构进行修复,包括清理渗漏处、填补破损部位和涂层保护等方法。
3.2 岩爆防治方案为了预防岩爆事件,需要采取以下方案:•对于较为脆弱的岩层,使用爆破方法进行预处理,减少其对隧道结构的不利影响。
•采取预应力锚杆支护技术,增强隧道周边的地层稳定性,减少岩爆的发生频率。
•安装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岩爆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以便采取及时措施。
3.3 脆弱带处理方案针对隧道中存在的脆弱带问题,制定以下处理方案:•进行地质勘察,准确识别脆弱带的位置和范围。
•采取掌子面排水、注浆、钻孔、灌浆等技术手段,加固和修复脆弱带区域。
•制定合理的爆破方案,减少破坏性对脆弱带的影响。
4. 施工安全措施为了保障隧道病害整治工程的施工安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遵守施工安全操作规程,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隧道病害整治报告
隧道病害整治报告1. 概述本报告旨在对隧道病害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治方案的提出。
隧道病害是指由于隧道工程的自然条件、设计选用、施工方法等因素而导致的隧道结构、设备或材料出现的异常状态。
隧道病害的存在不仅会影响隧道的使用寿命和运营安全,还对周边环境造成潜在风险。
因此,对隧道病害进行及时有效的整治具有重要意义。
2. 隧道病害分类与分析2.1 分类隧道病害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和具体病害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类:1.地质病害:包括隧道坍塌、地层沉降、冒水等;2.结构病害:包括隧道结构开裂、变形、渗漏等;3.设备病害:包括隧道照明系统故障、通风系统失效等;4.动植物病害:包括昆虫、霉菌侵袭等;5.环境污染:包括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
2.2 分析针对隧道病害,我们进行了详细的现场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以下问题:1.隧道B段出现地层沉降和渗水现象,导致隧道内交通流量受限;2.隧道C段墙体出现大面积开裂,严重影响结构强度;3.隧道照明系统存在多个灯具损坏问题;4.隧道内部植物生长过于茂盛,对通风系统造成堵塞;5.隧道排水系统存在污染问题,需要加强维护和清理工作。
3. 整治方案基于对隧道病害的认真分析和综合评估,我们制定了以下整治方案:3.1 地质病害针对隧道B段地层沉降和渗水问题,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隧道附近岩体加固工程,提高地质力学参数;2.针对渗水问题,进行地下水抽排工程,保证路面干燥。
3.2 结构病害对于隧道C段墙体开裂问题,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进行墙体补强工程,包括注浆、加固钢筋等;2.定期监测墙体变形情况,及时进行维修。
3.3 设备病害针对隧道照明系统故障问题,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对已损坏的灯具进行更换和维修;2.定期检查照明系统设备,确保正常运行。
3.4 动植物病害针对隧道内植物生长过于茂盛问题,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进行植物清理工作,将过于茂盛的植物进行修剪;2.定期进行通风系统的维护和清理,确保通风畅通。
隧道病害形成的原因及整治措施
隧道病害形成的原因及整治措施隧道病害形成的原因及整治措施正文随着铁路建设的发展,相应修建的隧道也越来越多,铁路隧道成为运营维护的关键部分。
实现对铁路隧道常见病害的高效管理显得越加重要。
通过对铁路隧道常见病害进行分析。
按照病害产生可分为:隧道水害、衬砌腐蚀、衬砌裂损、隧道冻害、洞门损坏、整体道床损坏、附属建筑物损坏等7类,并按照病害对隧道结构功能和运营安全的影响将病害程度分为一般、轻度、中度、重度、严重五个等级隧道水害:隧道水害是指在隧道修建和运营过程遇到的水的干扰和危害,是最常见的隧道病害。
漏水的原因:除地下水丰富外,主要是隧道设计与施工不当造成的。
隧道穿过含水的地层。
隧道衬砌综合治水设施不完善或年久失效。
隧道漏水的种类:隧道漏水,按其发生的部位和流量分为:拱部有渗水、滴水、漏水成线和成股射流。
边墙有渗水、淌水两种。
少数隧道有涌水病害。
按水源补给情况分为:地下水补给;地表水补给。
隧道漏水防治的原则及要求:防水原则:隧道防排水应采取“防、截、排、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防治要求: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做妥善处理,洞内外应有完整的防排水设施,以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和行车安全。
要做到:拱部不滴水,边墙不淌水,安装设备之孔眼不渗水。
隧底不涌水,道床不积水。
在有冻害地段的隧道,拱部和边墙基本上不渗水,衬砌背后不积水。
碎石道床无翻浆冒泥,整体道床基床稳定。
消除侵蚀性水对衬砌的腐蚀。
整治方法:截水 :截住水源减少流向隧道的水量。
主要是在洞外和衬砌外靠水源侧周围,开挖截水沟,修建截水洞,或做好地面天然沟溪防渗漏的铺砌工程。
排水:为疏导隧道周围的水和排出隧道内的水所采取的措施。
“以排为主”,就是首先考虑水的出路。
主要是利用沟、管、槽及钻孔等排水。
为排出较大的水量可设泄水洞,或利用施工时的平行导坑排水。
衬砌的排水措施,是通过衬砌背后的纵向、横向和竖向排水暗槽、盲沟,集水、钻孔,将地下水导入隧道内两侧或中心设置的排水沟把水引出洞外.堵水:为封堵漏水,堵塞衬砌背后水路或衬砌渗漏部位水路所采取的治水措施.防水:为防止隧道渗水和漏水可采取下述措施,防止大面积渗漏.采用防水混凝土,来提高自身密实度和抗渗性.设置内、外贴式防水层.改建或更换隧道衬砌时,亦可采用复合衬砌.防止局部缝隙渗漏:构筑中的衬砌施工缝、伸缩缝、沉降缝,一般用下面几种:橡胶、塑料止水带.沥青木板油膏、沥青麻筋、油毡防水层.氯丁胶片防水层等作主要隔水层.隧道的渗漏缝隙,可用速凝止水材料,如超早强水泥等堵塞.隧道冻害隧道冻害的原因:中国冻土地带分布在高纬度的地区.修建于冻土地区的隧道,由于气候严寒,易造成隧道冻害.隧道冻害是寒冷地区和严寒地区的隧道内水流和围岩积水冻结,引起隧道拱部挂冰、边墙结冰、洞内网线设备挂冰、围岩冻胀、衬砌胀裂、隧底冰锥、线路冻起等,影响安全运营和建筑物的正常使用.防冻措施:要点是将水排除在冻结圈之外,以防发生冻害.完善隧道防排水设施.在严寒地区应设置深埋渗水沟、防寒泄水洞,在寒冷地区应设置浅埋保温侧沟.加强衬砌结构.改良土壤,压浆固结岩石土.保温防冻解冻,如在衬砌与围岩间加设保温层,洞口设防寒帘幕,排水沟采暖防冻,泄水洞夏季通热风解冻.其他防冰措施可作为临时紧急处理.隧道衬砌腐蚀病害原因:衬砌腐蚀与地下水流经地层的岩性及所含侵蚀性物质有关.隧道衬砌背后或仰拱、铺底下的环境水,容易沿衬砌混凝上的毛细孔、工作缝、变形缝及其他孔洞渗流到衬砌内侧,形成隧道渗漏水.在某些环境地质条件下,溶解于环境水中的一些侵蚀性介质,对衬砌混凝土和砌石、灰缝产生物理性或化学性的侵蚀作用而形成腐蚀病害.病害种类:衬砌遭受物理性侵蚀:冻融交替部位的冻胀性裂损;干湿交替部位的盐类结晶性胀裂损坏.衬砌遭受化学性腐蚀:硫酸盐侵蚀、镁盐侵蚀、软水溶出性侵蚀、碳酸性侵蚀、一般酸性侵蚀.危害:衬砌冻胀性裂损和内部化学变化结晶产生物理性的胀裂破坏,以及化学性腐蚀使衬砌疏松剥落,以致结构强度及承载能力降低。
隧道结构病害治理措施
隧道结构病害治理措施引言隧道作为交通建设中重要的基础设施,承担着大量的交通运输任务。
隧道结构病害的治理对保障隧道的安全运营和延长其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隧道结构病害治理措施,以提供参考和指导。
1. 渗漏病害的治理隧道渗漏是隧道结构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隧道的正常运营。
治理隧道渗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1 补漏工程补漏工程是治理隧道渗漏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渗漏点进行修补和防水处理,可以有效减少水渗漏对隧道结构的侵蚀。
常用的补漏材料有聚氨酯、环氧树脂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
1.2 隧道排水系统优化通过优化隧道排水系统,可以减少渗漏水的积聚和对结构的侵蚀。
可以采用分层排水、降水井等措施,将渗漏水及时排出隧道,保持隧道干燥。
1.3 加固隧道结构针对渗漏严重的隧道,可以考虑加固隧道结构,提高其防渗漏能力。
常用的加固方式有灌浆、加厚衬砌等,可以根据渗漏情况进行选择和设计。
2. 坍塌病害的治理隧道坍塌是一种严重的病害,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营。
针对隧道坍塌,可以采取以下治理措施:2.1 加固隧道内部对于已经发生坍塌的隧道,需要及时进行抢险和加固。
可以采用钢架支撑、胶结灌浆等方法,增加隧道结构的稳定性。
2.2 岩体处理坍塌多与岩体稳定性不良有关,因此对于岩体进行处理是治理隧道坍塌的重要环节。
可以采用爆破、钻孔注浆、喷射混凝土等方法,提高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2.3 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隧道坍塌具有突发性和危险性,建立监测与预警系统可以及时发现隧道变形和危险情况,为采取应急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可以采用测振仪、倾斜计等监测设备进行隧道的实时监测。
3. 裂缝病害的治理隧道结构中的裂缝病害是一种常见的结构问题,容易导致结构的松动和破坏。
治理裂缝病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3.1 填缝处理对于宽度较小的裂缝,可以采用填缝材料进行处理。
常用的填缝材料有聚合物、环氧树脂等,能够有效地填补裂缝,防止其扩大。
运营隧道常见病害处治及监测技术分析
运营隧道常见病害处治及监测技术分析隧道是现代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隧道运营中常见的病害包括渗水、裂缝、掌子面剥离等问题,这些病害给隧道的安全运营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为了及时发现和治理隧道的病害问题,隧道监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隧道常见病害的处治和监测技术分析,探讨在隧道运营中如何有效管理隧道病害,保障隧道的安全运营。
一、隧道常见病害及处治方法1. 渗水渗水是隧道工程中常见的问题,主要包括地下水渗透和雨水渗入两种情况。
地下水渗透是由于地下水位高于隧道底部或周围岩层渗透而引起的,而雨水渗入则是由于雨水沿着隧道结构缝隙进入隧道内部。
渗水会影响隧道的结构稳定和使用安全,严重时会导致隧道冒水、掏空等严重后果。
针对渗水问题,通常采取的处治方法包括:1)隧道衬砌防水材料:采用防水材料对隧道衬砌进行加固,防止地下水渗入。
2)排水系统:在隧道内部设置排水系统,及时排除雨水和地下水,保持隧道内部的干燥状态。
3)补漏处理:对渗水处进行补漏处理,修复渗水缝隙,防止渗水扩大。
2. 裂缝隧道裂缝主要由于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变化以及地表活动等因素引起,裂缝的严重程度不同,有的只是表面微小裂缝,有的则可能是深层岩体的严重变形。
裂缝会影响隧道的结构稳定和使用安全,严重时还可能影响隧道的通行能力,造成交通中断。
1)补强封固:对裂缝处进行补强封固处置,增加隧道结构的承载能力。
2)地层注浆:在隧道周围地层进行注浆加固,防止地下水渗透导致裂缝扩大。
3)周期性检测:加强对隧道裂缝的定期检测,及时发现裂缝变化,采取应对措施。
3. 掌子面剥离掌子面剥离是指隧道周围岩体的剥离现象,通常是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地表活动或者采矿活动等原因引起的。
掌子面剥离会严重影响隧道的使用安全,甚至危及隧道的通行安全。
1)支护加固:对掌子面进行支护加固处理,增加岩体的承载能力,减少岩体剥离的可能性。
2)远程监测:采用远程监测技术,对掌子面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剥离迹象,采取相应措施。
隧道危害整治工作总结
隧道危害整治工作总结近年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隧道工程在交通运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隧道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危害,如结构损坏、渗漏水、通风不畅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隧道的正常使用,还可能危及行车安全。
为了保障隧道的安全运行,我们对隧道危害进行了全面整治。
现将整治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隧道危害的类型及成因在整治工作开展之前,我们对隧道存在的危害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病害隧道结构病害主要表现为衬砌开裂、剥落、变形等。
造成这些病害的原因主要有地质条件复杂、施工质量不高、运营期间的车辆荷载作用等。
2、渗漏水渗漏水是隧道常见的危害之一,不仅会影响隧道的结构稳定性,还会造成电气设备损坏、路面湿滑等问题。
其成因主要包括防水层失效、施工缝处理不当、地下水压力过大等。
3、通风不良通风不良会导致隧道内空气质量差,影响驾乘人员的健康和行车安全。
造成通风不良的原因主要有通风设备故障、风道堵塞、设计不合理等。
4、照明不足照明不足会影响驾驶员的视线,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其原因主要有照明灯具老化、损坏、亮度不足等。
二、整治工作的目标和原则为了有效解决隧道存在的危害,我们确定了以下整治工作目标:1、消除隧道结构病害,确保隧道结构安全稳定。
2、解决渗漏水问题,保证隧道内部干燥。
3、改善通风条件,提高隧道内空气质量。
4、增强照明效果,保障行车视线良好。
在整治工作中,我们遵循了以下原则:1、安全第一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确保整治工作过程中的人员和设备安全。
2、质量为本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整治,保证整治工程的质量,确保隧道能够长期安全运行。
3、综合治理针对隧道存在的多种危害,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经济合理在保证整治效果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工程的经济性,合理选用整治方案和材料,降低整治成本。
三、整治工作的具体措施1、结构病害整治对于衬砌开裂、剥落等病害,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对裂缝进行封闭和灌浆处理,防止裂缝进一步扩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隧道病害的综合治理
摘要:由于工程地质在设计施工与造价维修管理等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隧道病害病害已经影响到了隧道的正常使用。
工程基本建设是保证民生、促进发展的一个硬性指标,而隧道在其中占有很大一部分的份额,因此减少新建隧道发生病害和及时对现有病害隧道进行有效整治,对国民经济建设的促进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隧道;病害;整治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隧道病害种类和成因的分析和介绍
1.1 隧道病害种类(按照病害的严重程度进行划分)
1.1.1 a类病害。
变形极其严重,隧道的结构轴线受偏载影响,已施做的初期支护及衬砌发生侵限至整体破坏,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开裂,钢拱架扭曲变形甚至断裂,位移超过30cm,最后出现极其严重的推移或破坏。
1.1.2 b类病害。
因在受力后产生的变形从而形成缺陷和裂缝。
严重变形,整体性和稳定性差,表现为裂缝多,其宽度在10~30 mm 之间,错台小于10 mm。
1.1.3 c类病害。
因环境因素影响形成缺陷和裂缝。
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初期支护及衬砌虽有局部开裂,但整体性和稳定性较好,表现为在隧道的一侧或两侧开裂,裂纹少而细(宽度小于10 mm),无错台发生,但局部有渗漏水现象。
综合起来隧道病害主要表现在为:隧道渗漏水(主要表现为点、线、面三种分布形式),二衬及路面等局部开裂变形、断块,排水系统阻塞致使路面返浆等。
1.2 隧道病害成因分析
1.2.1 隧道渗漏水的成因分析
隧道水害的成因是;修建隧道,破坏了山体原始的水系统平衡,隧道成为所穿过山体附近地下水集聚的通道。
当隧道围岩与含水地层连通,而衬砌的防水及排水设施、方法不完善时,就必然要发生隧道水害。
也可以将隧道水害归结为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
隧道施工质量控制不佳,是隧道渗漏水发生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主要表现:
①隧道穿过含水的地层,隧道防排水设计上存在诸多漏洞。
长期以来,人们对隧道渗漏水病害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隧道设计上存在重结构、轻防水的倾向。
②隧道衬砌防水及排水设施不完善。
1.2.2 隧道结构损坏成因分析
①地质因素的影响,前期施工中对地质情况探明不详尽,或是施工时对地质变化考虑与处理不周而导致后期岩层地质变化。
②施工方法与施工质量的影响:由于施工方法不同、施工质量不好,造成围岩松动,压力增大,衬砌厚度不够、强度不足,衬砌背后回填不密实,运营后会出现结构的变形和裂损。
③地下水的影响:地下水的动静压作用、严寒地区的冻胀力、
地下水作用于隧道体周围的软弱破碎岩层,导致衬砌周围出现空洞等约束不均匀,都有可能造成隧道结构开裂。
④隧道砼结构受侵蚀性环境介质如各种酸、碱、盐以及大气中各种有害气体与混凝土中某些组分产生的化学反应侵蚀。
⑤由于配制混凝土时原材料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碱或“碱活性”骨料,而发生因反应生成物吸水膨胀导致混凝土开裂的碱骨料反应。
2 隧道病害整治方法探讨
隧道病害整治方法随着工程施工技术的日益完善目前已经有了
很大的提高,但是这些整治方法很多都是治标不治本,致使隧道运营期间经常要修修补补,治理完成后过段时间又会出现新的问题。
目前隧道病害的整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隧道渗漏水整治方法
2.1.1 注浆封堵法
注浆封堵是在人工凿成的槽内放置pvc半圆管,然后封填、注浆,最后抹壁、养护。
它适用于渗漏量小(仅见湿渍,无明显水流)的裂缝线形渗漏。
几种常见注浆封堵材料的配制方法分别为:①水泥浆及水泥沙浆的配制;②水泥一水玻璃浆液;③丙凝化学浆液等。
2.1.2 凿槽排水法
此法主要用于拱、墙单点线流、股流、射流等水量较大而不易用以上几种堵水措施处理的渗漏部位。
其方法是从渗水点起凿槽,在槽中埋设半个pvc管或塑料排水板,外用防水砂浆封闭。
常用的排
水方法分为以下几种:① pvc管反扣法。
将直径ф150 mm的pvc
管从中间剖开,分成两半,用扣码将剖开的pvc管固定在衬砌表面,漏水可沿管路排放到两侧沟内;②塑料排水板排水法。
从渗水点起凿槽,在槽中埋设塑料排水板,外用防水砂浆封闭;③嵌缝堵漏法。
此法主要用于局部施工缝浸水、渗水等水量较小的部位处理。
主要分为隧道环向施工缝堵漏及隧道纵向缝堵漏两种方式。
2.1.3 顺畅排放
顺畅排放针对渗漏量大的环向线形(施工缝)渗漏和施工裂缝线
形渗漏,它不去堵,而是把水导引至隧道两侧边沟排出隧道外。
2.2 隧道结构损坏病害整治方法
对于病害严重影响行车安全的需对其进行更换处理或进行整体
补强: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2.2.1 隧道拱部、边墙部位开裂、掉块病害整治方法
①对隧道拱部进行更换。
②对隧道边墙部位进行更换。
③对破损部位整体进行锚注支护。
由于超开挖回填不实或未回填,围岩孔隙和裂隙发育严重。
应用传统锚杆时,不仅易出现塌孔和卡钻事故,且可锚性也较差,还经常造成锚杆锚固力低和失效的现象,利用自钻式中空锚杆则能解决以上问题。
自钻式中空注浆锚杆是一项集钻孔、锚固和注浆于一体的支护方式,通过锚杆注浆一方面改变了岩体的力学性能,提高了岩体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从而提高了岩体的强度与完整性,有效改善了应力分布情况。
另一方
面工程岩体的水理环境和锚杆的锚固环境也得到改善,注浆封闭缝隙后阻止了水对岩体的侵蚀,改善了岩体的水理环境,起到很好的渗漏治理效果。
④采取套拱补强施工方法。
a.套衬补强:套衬补强是指在原衬砌混凝土表面再灌注一定厚度的混凝土,一方面抑制原混凝土裂缝的发展,另一方面与原衬砌混凝土共同作用成为新的承载结构。
套衬补强的范围为拱墙部分。
b.适用条件:原混凝土衬砌尚未失去使用功能,套衬后的断面满足隧道净空要求。
隧道衬砌裂缝的外观表现一般是裂缝分布较多,但较少有交错分布,且裂缝宽度较小,没有混凝土错台、剥落现象。
c.技术要点:套衬混凝土厚度不低于20cm,应采用钢筋混凝土,要保证隧道净空断面要求,套衬混凝土要与原衬砌混凝土结合成一个整体。
⑤隧道衬砌背后回填注浆。
采用多次、少量的注浆施工方案,裂缝区段浆液灌注宜分3次以上完成,每次灌注采用浆液注量和压力双重控制标准,分次灌注时间以间隔5 d到7d为宜。
⑥喷锚支护形式。
本施工方法主要是对隧道局部厚度小于最小设计值地段的二衬结构进行补强,二衬结构补强措施主要采用喷锚支护形式,依据不同的病害情况分为如下3种形式:
a.素喷c20混凝土:该形式主要用于隧道病害较轻区段即二衬背后空洞规模不大,或局部衬砌厚度小于设计值的地段。
b.挂网喷c20混凝土:主要用于衬砌背后空洞较大,或二衬厚度小于设计值的地段。
c.锚杆加网喷c20混凝土:用于隧道空洞规模大且连通,二衬厚度小于设计值,且二衬局部存在裂缝的区段。
锚杆采用自钻式中空锚杆,常规锚杆长l=3.0 m,按间距1.2 m ×1.2 m呈梅花型布置。
⑦对隧道衬砌裂缝进行修补。
主要有如下治理方法:
a.由砼干缩、温度应力等引起的未贯穿衬砌厚度的局部细小裂缝,且裂缝基本无渗水,在裂缝处凿槽,用环氧树脂浆液嵌补。
b.局部纵向长渗水裂缝或环向渗水裂缝,可在裂缝处凿槽,埋管引排地下水,再用环氧树脂浆液嵌补。
2.2.2 隧道腐蚀病害整治方法
隧道衬砌腐蚀病害处理:治理腐蚀的最佳方法是彻底治理二衬渗漏,即以排为主,排、堵、截并用,综合治水;对于已腐蚀的二衬砼,采取以下措施:
①侵蚀深度10 cm处治方法。
除采取排水降底水压外,要对已侵蚀的衬砌进行翻修,即凿除病窖砼,在清洗好的基面上敷设耐腐蚀材料作为防腐层,再立模浇筑抗侵蚀、防水砼,使防水、防腐蚀设施与结构合为一体。
2.2.3 隧道冻害的防治方法
隧道冻害的根本原因就是围岩地下水的冻结,如果能将水排除在冻结圈以外,杜绝水进入冻结圈,就能达到防治冻害的目的,综合
治理是防治冻害的最基本措施。
主要用结构注浆堵水。
隧道防排水应贯彻“以堵为主、防、排、截、堵、保温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隧道长度、气象条件、地下水的发育程度,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排水措施。
结构注浆堵水可采用wtd25中空注浆锚杆进行止水,锚杆的长度及环、纵向间距可根据施工实际情况进行确定,注浆后在隧道洞顶围岩中形成一个不易透水的密实体,使洞顶的渗漏水沿两侧坡度较大处与衬砌外防水板接触,并向下流动,经隧道排水系统排出洞外,从而起到注浆堵水的目的。
3 结论
隧道病害是国内外非常普遍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隧道病害直接威胁到隧道的结构和运营安全。
近年来国家基本建设的快速发展要求不断提高隧道修建技术水平,避免或减少隧道病害的发生;隧道病害的形式主要有渗漏水和结构破损,其中渗漏水病害比较普遍;隧道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地质方面的、施工方面的、设计方面的和人为因素等,要认真地系统地分析;隧道病害整治要各种方法综合运用,由专业队伍来进行,治理的时机最好选择在通车前进行,要坚持“一次根治、不留后患”的治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