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6部编版七上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以及文景时期的治理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文景之治的特点,从而加深对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分析历史事件,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景之治的含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的特点及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景之治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文献资料等,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解答疑问,梳理知识点。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文景之治背后的原因。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流程图、时间轴等方式,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过程、特点及其意义。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文景之治、汉朝的对外关系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汉朝的对外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人物关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梳理人物关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了解汉朝的对外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汉朝的对外关系。

2.教学难点: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历史图片、地图、人物关系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历史故事、视频等素材,丰富教学手段。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西汉的建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 理解文景之治对西汉政权的巩固与发展的重要性;3. 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主要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教学重点:1. 西汉政权的建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 文景之治对西汉政权的巩固与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文景之治时期的主要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教学准备:1. 大屏幕或投影仪;2. 教学PPT;3. 教材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复习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新知讲解(20分钟)1. 分析文景之治对西汉政权的巩固与发展的重要性。

2. 解读文景之治时期的主要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三、讨论与交流(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主要政策和社会状况展开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2. 指导学生利用教材和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文景之治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小组交流。

四、合作学习(15分钟)1. 将学生重新分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教学PPT和相关资料展开合作学习。

2. 要求学生针对文景之治的特点和影响编写一份小结,要求内容要准确、完整并清晰表达。

五、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邀请几组学生分别展示他们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

2. 教师进行评价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讨论和学习情况,写一篇关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文章,要求内容准确、连贯,表达清晰。

2. 提醒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

通过合作学习和展示评价,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引导,确保学生对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有深入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1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内容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汉朝的统治政策,文帝和景帝的治理,文景之治的表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历史人物的特点等方面需要加以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策略,文景之治的表现。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策略,归纳文景之治的特点。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景之治的表现。

4.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历史地图:展示西汉疆域变迁的地图。

4.参考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和论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如秦朝的衰落、楚汉争霸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介绍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重点讲解刘邦称帝、定都长安等关键事件。

引导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以及文景之治的特点,从而加深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理解文景之治的特点,并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过程。

2.文景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的课件,生动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场景。

2.教材:准备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

3.历史资料: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提问:“你们知道西汉是如何建立的吗?文景之治又有哪些特点呢?”2.呈现(10分钟)根据教材内容,呈现西汉的建立过程,重点介绍刘邦建立汉朝、文景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如“楚汉争霸”、“黄老之术”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文景之治的特点,提出问题进行探讨。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附学案)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附学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文景之治”【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究竟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楚汉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一.西汉建立刘邦胜利后,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刘邦即汉高祖。

西汉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汉朝是如何实现巩固统一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讲授新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要,了解本课的内容和汉朝兴衰的历史框架。

二.文景之治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势呢?布置学生阅读课本76页小字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地方和中央两个层面回答。

(地方: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粮价飞涨,百姓卖儿卖女或者自卖为奴;中央:国库亏空,皇帝要配齐四匹一样的马拉车都办不到,丞相和将军只好坐牛车。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呢?(除战争因素外,还要引导学生回忆秦的暴政及其表现内容,从而引出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

)师生共同探讨课本的“议一议”:面对这样的局面,为了安定和巩固政权,统治者的党务之急是什么?投影课本“读一读”:教师解释其大意:因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丞相萧何顺应民情,全部废除,重新开始。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这一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出现。

学生需要了解西汉的建立背景、过程和特点,以及文景之治的表现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时,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背景、过程和特点,掌握文景之治的表现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和文景之治的特点。

2.难点:文景之治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3.学具: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西汉的建立背景,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灭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西汉的建立过程,重点介绍刘邦称帝、定都长安等关键事件。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文景之治的相关内容,通过课件展示文景之治的表现,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文景之治的特点,并进行汇报。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探讨文景之治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如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结合教材和课件,撰写一篇关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短文。

8.板书(课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板书,突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关键信息。

历史七年级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历史七年级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初中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局面,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已迫在眉睫。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阅读史料和课文,得出答案,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教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教师:秦朝的事业是在短短十几年中完成的,这使秦的统治存在急政暴虐的弊端。

秦始皇在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的条件下,完成了他的统一大业,但已经埋下了统治被颠覆的因素。

秦二世即位,进一步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生产力严重破坏,社会矛盾激化。

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接踵而至的是漫长的楚汉战争。

这场战争使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人口减少,土地荒芜,经济凋敝,人民流离失所,物价飞涨。

教师:面对这种残破的局面,汉高祖刘邦把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作为自己首要的任务。

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休养生息政策教师:我们看看汉高祖采取了哪些休养生息的政策?学生甲:“兵皆罢归家”;学生乙: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学生丙:轻徭薄赋。

教师:“兵皆罢归家”,从军者归农;号召在战乱中流亡山泽、因饥荒沦为奴婢的人各归本土,一律免为庶人;发展农业,减免田租,十五税一;减免徭役及兵役等。

这些措施一方面使国家统治秩序得到稳定,另一方面使曾经脱离生产的农民回到了土地,并得到了相应的生产条件,这样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起来。

教师:汉高祖死后,到了他的儿子文帝和孙子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大家通过表格比较一下汉高祖时期和文景时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意义。

“文景之治”教师:到了文帝和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参考教案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参考教案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知道西汉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掌握汉高祖及继任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好处;掌握“文景之治”;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

2.研读与本课相关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3.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他们这种简朴作风一直为史家所称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汉高祖及继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理解休养生息政策为后来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

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

公元前180年即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患病卧床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用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刘恒在位期间,重德治,兴礼仪,注重农业发展,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新课讲授1/ 4师生探究一:西汉的建立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回答西汉建立的时间是何时?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提示: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长安。

2.教师讲述: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毛泽东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3.图片展示:“汉并天下”瓦当“汉并天下”瓦当,直径17厘米,是西汉瓦当,陶质。

此瓦正面“汉并天下”4字凸起,篆书体。

“汉并天下”有称耀之意。

4.材料研读:《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建立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按:醇驷即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所驾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

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情况?提示:说明了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粮食奇缺。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三课,主要介绍西汉的建立和汉初的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西汉的建立:介绍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的历史事实。

2.黄帝和炎帝:讲述黄帝和炎帝的贡献,以及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3.尧舜禹的传说:介绍尧、舜、禹的传说故事,以及他们的贡献。

4.文景之治:阐述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以及出现的盛世局面。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古代历史人物的认知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黄帝、炎帝、尧、舜、禹等古代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认识“文景之治”的出现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献资料的查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历史人物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黄帝、炎帝、尧、舜、禹等古代历史人物的贡献,以及“文景之治”的意义。

2.教学难点:对古代历史人物贡献的理解和“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意义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案例教学:以黄帝、炎帝、尧、舜、禹等古代历史人物为例,分析他们的贡献,使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历史。

3.文献资料查阅: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培养他们的资料查找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的过程及其意义。

教材通过讲述刘邦建立西汉、文景之治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西汉初年的统治政策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同时,本课还涉及到了儒家思想在汉朝的兴起和封建社会的形成,为学生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具体分析历史问题时,学生的思维尚处于直观形象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图片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理解儒家思想在汉朝的兴起和封建社会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了解历史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

2.难点:儒家思想在汉朝的兴起和封建社会的形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意识。

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加深对历史发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所需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含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含反思)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程标准】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西汉都城;知道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措施和“文景之治”。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材,提取教材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文帝、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其繁荣局面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重难点】重点: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难点: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刘邦的《大风歌》学生:朗诵教师: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平民皇帝,他48岁率众揭竿而起,56岁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

刘邦建立的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

这位平民皇帝有着怎样的治国方略?西汉统治之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政策?继他之后,汉朝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西汉的建立教师:楚汉之争,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

那么,刘邦是如何登上汉王朝的皇位的?生答:楚汉之争,刘邦胜利。

教师:从秦末农民起义到项羽兵败自杀,大规模的血腥战争持续了数年,而西汉建立后胜利者却无法欢欣鼓舞,因为留给开国君臣们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的景象。

展示: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同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同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二将相出行乘坐的牛车讨论:结西汉初年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提示:状况: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残破荒凉的景象。

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展示:二、休养生息政策1.原因教师: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国家很穷,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1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1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1 【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配乐诗歌《大风歌》视频(见课件)。

教师:《大风歌》的作者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诗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复杂心情。

公元前 202 年,刘邦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

汉朝建立之初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1 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探究新知目标导学(一): 西汉的建立1.观看刘邦图片和《西汉建立形势图》说出西汉是何时建立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

提示:公元前202年。

刘邦。

长安。

2.根据材料说一说西汉初年的景象。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景象?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提示:汉初的社会现象: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弱,残破荒凉,人口锐减,生活困苦。

现象出现的原因: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朝末年的战乱,使得社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而有些将相出门只能乘坐牛车,由此可见,当时社会经济的凋敝。

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过渡语: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为稳定社会秩序,改善人民生活,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其继任者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由恢复进入发展阶段。

目标导学(二): 休养生息政策1.休养生息的含义: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加人口,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的政策。

2.结合教材知识回答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目的、内容和作用。

提示:原因:吸取秦亡教训;西汉初年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残破不堪。

目的: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内容: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教材通过介绍刘邦建立西汉、文景之治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教材还通过插图、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较为表面,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思考,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以及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2.教学难点: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以及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4.情景模拟: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扮演文帝、景帝等角色,亲身体验治国策略的实施。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图表、视频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材从刘邦建立汉朝、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的治理三个方面来阐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以及文景之治出现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西汉初年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图片或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呈现和操练环节,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填空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在巩固环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

在拓展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内容和特点,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的内容和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2.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讲解法: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4.举例法:通过典型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现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七年级历史(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PPT课件。

3.图片:准备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相关的历史图片。

4.视频:准备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刘邦建立汉朝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秦朝的基本情况;2.了解西汉的建立及其意义;3.了解“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及“文景之治”。

2.教学难点:学生需要对“文景之治”进行深入理解。

三、教学内容1.秦朝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文化特点2.西汉的建立及其意义–暴君秦二世被推翻–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西汉的意义3.“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影响–改革法律制度–推行教育–诸侯地方自治–对外扩张和稳定边疆–影响:兴盛文化、社会秩序稳定。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小组讨论3.制作PPT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扼要讲述秦朝的基本情况秦朝的基本情况是学生们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剪裁和重点可自行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决定。

第二步:西汉的建立及其意义1.讲述暴君秦二世被推翻和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

2.西汉的意义:秦末乱世结束,中国社会开始步入稳定和发展的道路。

第三步:“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影响1.根据教材,讲述“文景之治”的特点。

2.分组讨论“文景之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第四步:课堂总结、问题讨论1.通过制作PPT形式讲述本课内容的总结。

2.小组讨论和展示“文景之治”的影响和意义。

3.回答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疑问和问题。

六、教学评估1.每堂课结束后做一个小结,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课堂讲解和小组讨论的评分。

3.期中和期末考试对所学知识的检测。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及“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影响。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要加强对关键知识点的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去理解“文景之治”的影响和意义,增强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部编版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部编版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1 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课程标准:知道西汉的建立与休养生息政策,认识文景之治为西汉的兴盛确定基础。

教材解析:本课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三个部分有着因果承接关系,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吸取秦王朝暴政,实行了与民休息的黄老之治,使得民生经济逐渐恢复发展,而汉文帝、汉景帝继承了这一治国理念,连续休养生息,迎来了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学情解析:学生们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认识到秦王朝暴政给社会生产带来巨大的破坏,很简单从反方向上理解,只有与民休息才能长治久安。

但是其中的各项详尽的政策可能不是很清楚,因此,老师在这一方面,应侧重设计,为学生们打开豁然开朗之门,更好的学习本课知识。

授课目的:知识与技术:认识楚汉之争、刘邦建立西汉的基本事实。

知道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过程与方法:经过对秦汉两朝政策的比较,掌握比较的学习方法。

解析汉初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经过解析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提高透过历史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感神态度价值观 : 认识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消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恢复社会序次,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授课重点: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场面授课难点:秦汉两朝政策比较,得出西汉兴盛的历史因素。

授课过程:一、新课预习1、经过楚汉战争,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定都长安,刘邦被称为汉高祖。

2、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让士兵回乡务农,释放奴婢为老百姓,又采用了轻徭薄赋减免地租、兵役,侧重农业生产,使社会局势平定下来。

3、汉文帝、汉景帝连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倡议以农为本,将田赋降到三十税一,并重以德化民,取销严刑峻法,这一历史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

二、新课导入师:关于楚汉战争的故事大家必然耳熟能详,刘邦和项羽极具戏剧性的逆转也为这段历史增添了无数色彩,哪位同学能够经过几幅图片,为大家表达楚汉战争的传奇?鸿门宴楚汉之争霸王别姬刘邦称帝生:开始刘邦和项羽一同起兵抗争秦朝,刘邦最先攻入咸阳,灭掉了秦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西汉的建立的基本情况,掌握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读与本课相关的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通过思考“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文景之治”是西汉王朝强盛的基础,对后世的巩固和发展十分重要;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重点:休养生息政策。

难点:休养生息政策实行的背景。

【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展示王珪的《咏汉高祖》中的诗句: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楚汉之争,楚汉之争的结果是怎样的?(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虽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汉朝,然而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

对此,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学习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内容探究】
一、西汉的建立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2页“材料研读”部分的内容,讲解翻译后让学生讨论回答:根据材料,说一说,西汉建立之初处于什么样的境况?(残破荒凉,经济萧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

)造成这种境况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
2.教师讲解,由于秦朝的暴政以及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破坏,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那时牲畜奇缺,甚至连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有的将相只能乘牛车。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1页第二段的最后一句文字,并问:面对如此萧条的状况,如果你是皇帝,你会怎么做?汉初的统治者又是怎么做的呢?(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
[教师过渡]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休养生息政策到底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又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继续往下学习。

二、休养生息政策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2页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内容,并让学生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第一,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有哪些?第二,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是什么?
2.教师待学生看完课本内容后,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讨论结束后回答。

[学生回答]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有①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②将奴婢释放为平民;③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④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
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第52页汉代耧车(模型)图片并介绍:这是当时的先进农具,使用这种播种农具,省工省力,播种速度提高,行距统一,便于锄草、收割。

耧车是汉代农业恢复和进步的有力证明。

[教师过渡]
前面我们提到汉高祖之后,他的继任者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那么汉高祖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是如何得到延续和发展的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部分“文景之治”。

三、“文景之治”
1.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了解文帝和景帝采取的具体的治国措施,请阅读课本第52页“文景之治”的相关内容,并归纳出“文景之治”的措施。

2.找一个学生归纳总结:①文帝和景帝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②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3.教师讲解: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树立榜样。

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文帝在位20多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

对修建他自己的陵墓,汉文帝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能用瓦器。

4.教师课件展示材料:
材料:文、景之际,建元之始,民朴而归来,吏廉而自重,殷殷屯屯,人衍而家福。

——《盐铁论》
教师讲解翻译后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参照这则材料想一想,文帝和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有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呢?如果有,具体表现在哪里?(有。

具体表现在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

)
5.教师讲解: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6.教师引导:下面我再给大家展示一则材料,这则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发展到汉武帝时期的状况。

材料:“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教师讲解翻译后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联系司马迁对“文景之治”成效的描述,对比汉初残破的情景,想一想,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取得的成果对汉武帝时期的兴盛有没有起到作用?
学生讨论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答案: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前后执行了六七十年,不仅巩固了西汉统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认识到,所有政策的实施,都离不开良好的经济基础,正是有了汉初的修养生息政策,使汉朝的经济得到充分的发展,才有了后来汉武帝大一统的实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西汉的建立
1.西汉的建立
2.汉初社会状况
二、休养生息政策
1.内容
2.作用
三、“文景之治”
1.措施
2.表现
教学至此,请使用学案同步训练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