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案例,使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对这一时期历史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过程2.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历史案例和插图,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历史案例及插图3.教学资源:收集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相关的历史资料,供学生课后拓展学习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

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西汉的建立过程,重点介绍刘邦建立汉朝、文景之治等历史事件。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包括西汉的建立背景、汉高祖刘邦的崛起、文景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比较感兴趣,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知道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背景和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该时期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促进学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教案:详细记录教学过程和内容。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等。

4.练习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为什么会被推翻?西汉的建立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2.呈现(10分钟)介绍汉高祖刘邦的崛起,讲解西汉的建立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3.操练(10分钟)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文景之治、汉朝的对外关系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汉朝的对外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人物关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梳理人物关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了解汉朝的对外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汉朝的对外关系。

2.教学难点: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历史图片、地图、人物关系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历史故事、视频等素材,丰富教学手段。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上第11课的内容。

课文主要介绍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西汉初年的困境以及文景之治时期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西汉时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争霸的历史背景。

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历史的研究兴趣浓厚,可以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认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稳定、勤政爱民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难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及其意义,文景之治时期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氛围。

2.史料教学法:运用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地图: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地域范围。

3.史料:关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史料片段。

4.视频资料:关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短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资料,简要介绍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备课系列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备课系列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11 课。

从内容上看,以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为题目设置了三个板块: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它们互为因果关系。

西汉的建立是“休养生息” 政策的前提,“文景之治”是前两个板块的结果。

学习这三部分内容,还要了解秦末的社会形势与秦朝灭亡的原因,突出了历史史实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从汉高祖到汉景帝之间的这段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主观意识,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这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秦朝兴亡的史实,对于秦朝速亡原因有一定认识。

不同程度接触过有关汉高祖的史实,但对“文景之治”缺乏了解。

对于一些专业术语难以理解,需要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

古文功底较弱,欠缺独立分析文言史料的能力,需要教师合理引导。

【教学目标】1.通过识读图文信息等理解休养生息政策,了解“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通过对休养生息政策的学习,认识该政策是汉初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汉初统治者善于以史为鉴的政治智慧。

3.通过对比秦始皇和汉文帝治国政策,理解关注民生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修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通过历史现象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学会以史为鉴。

【教学方法】:五步六学,同桌互助【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学)视频导入播放《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教师指出:“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这是唐朝诗人王玮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

刘邦取得全国政权,建立了汉朝。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让学生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文景之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

此外,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认识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文景之治的特点。

2.难点: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文景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史料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图表、史料等辅助教学材料。

3.网络、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史料等,介绍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认为,西汉建立对我国历史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呈现文景之治时期的史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了解文景之治的特点。

提问:“文景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哪些具体表现?”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总结文景之治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1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内容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汉朝的统治政策,文帝和景帝的治理,文景之治的表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历史人物的特点等方面需要加以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策略,文景之治的表现。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策略,归纳文景之治的特点。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景之治的表现。

4.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历史地图:展示西汉疆域变迁的地图。

4.参考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和论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如秦朝的衰落、楚汉争霸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介绍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重点讲解刘邦称帝、定都长安等关键事件。

引导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西汉初立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3.认识“文景之治”是西汉王朝的强盛的基础对后世的巩固和发展十分重要。

【教学重点】“文景之治”【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教学过程】利用缇萦救父故事导入,解读学习目标,采取圈点批注,明确学习目标。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你听说过缇萦救父的故事吗?汉文帝初期,朝廷的刑罚还是相当严厉的,除死刑外还有肉刑,不是刺面削鼻就是剜膝砍脚。

有一次,齐国的太仓令淳于公犯了罪,按法当判肉刑。

汉文帝下诏把他逮捕到长安治罪。

淳于公的小女儿缇萦下决心拼死救出父亲。

她到长安后给汉文帝写了封信,说:“我的父亲是齐国的一个小官吏,齐国的百姓全都称赞他为官廉明。

如今触犯了法律,当被处以刑罚。

我感到很难过,因为我父亲很想悔过自新,但人死了不能复活,被损毁了的肉体就不能再恢复,即使想悔过自新却不可能了。

因此我愿意把自己卖入官家当奴婢,以赎父亲的刑罚,使父亲有个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见到这封信后,觉得缇萦小小年纪竟这样懂事,便赦免了淳于公,并且下令废除肉刑。

文帝景帝注重“以德化民”形成文景之治的局面。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西汉的建立?自主阅读课本P51内容,完成第1题。

?1.西汉建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导致这种形势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表现怎样??(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2)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战乱;?(3)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皇帝出行无同色马等。

?知识模块二?休养生息政策?自主阅读课本P52内容,完成第2题。

?2.汉高祖面对西汉初立的经济萧条状况,采取了什么政策?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政策的具体内容(简述)。

?(1)休养生息;?(2)吸取秦朝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3)①让士兵还乡务农;②释放奴婢;③轻徭薄赋。

知识模块三?“文景之治”?自主阅读课本P52~53内容,完成第3~4题。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附学案)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附学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文景之治”【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究竟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楚汉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一.西汉建立刘邦胜利后,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刘邦即汉高祖。

西汉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汉朝是如何实现巩固统一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讲授新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要,了解本课的内容和汉朝兴衰的历史框架。

二.文景之治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势呢?布置学生阅读课本76页小字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地方和中央两个层面回答。

(地方: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粮价飞涨,百姓卖儿卖女或者自卖为奴;中央:国库亏空,皇帝要配齐四匹一样的马拉车都办不到,丞相和将军只好坐牛车。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呢?(除战争因素外,还要引导学生回忆秦的暴政及其表现内容,从而引出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

)师生共同探讨课本的“议一议”:面对这样的局面,为了安定和巩固政权,统治者的党务之急是什么?投影课本“读一读”:教师解释其大意:因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丞相萧何顺应民情,全部废除,重新开始。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1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1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节课内容较为丰富,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文景之治等知识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文字,让学生了解到西汉初年的艰难岁月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知识面。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2.教学难点: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相关内容。

2.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

3.视频资料:准备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

4.板书设计:准备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以及文景之治的特点,从而加深对我国历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到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结合已学知识,来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方面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认识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过程2.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2.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西汉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拓展知识面。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 11 课西汉成立和“文景之治”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目标:认识掌握西汉成立的时间、开国皇帝、西汉国都等基本史实;知道汉初采纳养精蓄锐政策的原由和汉高祖推行养精蓄锐的举措和“文景之治” ,可以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虑内在的因果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余资猜中的有效历史信息,认识汉初采纳养精蓄锐政策的原由。

(2)经过从史猜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训练,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勤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代消亡的教训,推行轻徭、薄赋、宽刑的养精蓄锐政策,有益于恢复社会次序,促使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认识文帝、景帝持续推行养精蓄锐政策,其繁华场面为西汉的富强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3)汉初统治者生活恭俭,这类朴实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二. 学情剖析1.在认知能力上,七年级学生感性思想获得较快发展,但关于抽象观点不易理解透辟,例如养精蓄锐政策、文景之治,故而要化抽象为详细,利用直观的图片、视频和生动的故事帮助其掌握知识。

2.在知识现状上,学生对“楚汉之争”及有关汉朝的课外书本的学习对汉高祖刘邦有所认识,但关于汉朝成立早期的社会现状、政策稍显陌生,还需要老师的指引学习。

三. 要点难点要点:养精蓄锐政策,“文景之治” 。

难点:汉初养精蓄锐政策。

四.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联合有名历史学者孟森先生“中国自三代此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的说法 ,经过叙述皇帝身世卑微的故事,引出刘邦称帝、从而过渡到刘邦获得全国政权、成立汉朝等内容。

(二)新课讲解:1.西汉的成立(1)刘邦建国请学生阅读教材,概括西汉成立的基本状况。

为便于学生学习,适量拓展庙号等有关历史知识。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①成即刻间:公元前202 年。

②国都:长安。

③成立者:刘邦,史称汉高祖。

(2)汉初面对社会状况展现资料和图片,提出问题:西汉刚才成即刻,面对何种社会状况?造成这类状况的原由是什么?资料一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①了解楚汉之争的过程及性质,知道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②知道西汉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内容及作用。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知道文景之治的措施及表现,了解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通过对比秦亡汉兴,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威武平天下,衣锦归故乡,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这是汉高祖刘邦所做的《大风歌》。

此诗歌只有区区三句,前两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亦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抒发了刘邦内心表现出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浓郁的惆怅。

那在这种惆怅不安的状态下刘邦是如何做的呢,下面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西汉如何建立的?为了巩固新生政权,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该政策结果如何?答案提示:教师指导:本课主要讲述的是西汉建立到逐渐兴盛的历史。

楚汉之争,刘邦最终胜利,建立西汉,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政治清明,社会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成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出现的条件。

因此“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三个子目互为因果关系,“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文景之治”是“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自主学习:①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曾经并肩作战的友军在秦灭的这一刻起发生了变化,两个人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这个胜利的果实该由谁来享受?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____________ ,封刘邦为_______。

双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开争战,史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二、内容分析秦亡后,项羽、刘邦又进行了历时4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西汉。

西汉建立之初,由于秦末以来的长期战乱,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

汉高祖刘邦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实施了休养生息政策,将他新建的王朝稳定下来。

汉高祖的儿子文帝和孙子景帝统治时期,继续实施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人民负担,使社会经济由恢复进入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更加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汉初70年的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此后2000余年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1.了解楚汉之争的过程及结果,掌握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认识到休养生息政策适应了汉初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恢复。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以视频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开展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1.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教师活动回答楚汉之争的基本概况。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楚汉之争与秦末农民起义有何不同?(4)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阅读教材阅读教材P63第二段,概况西汉建立的信息。

(6)学生活动2.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1)教师活动根据材料概括西汉建立时的社会景象。

材料1:(汉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材料2:(汉初)自天子不能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所盖藏。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2)学生活动①田地荒芜;②人口锐减;③国库空虚;④人民流离失所。

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教材内容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处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这一单元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大一统是秦汉时期的主要特征,秦开创了统一的格局,西汉巩固开拓了统一的局面,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和发展,秦汉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课通过“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三项内容的介绍,主要讲述了汉朝初期的历史,面对秦末长期的战乱导致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汉初几代统治者都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使得政治清明,社会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成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出现的条件,从而使学生对西汉的建立和巩固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

二、课程标准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西汉的建立者、都城。

2、掌握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3、了解“文景之治”。

(二).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史料,通过讲故事、诵读顺口溜、个性板书的设计,培养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家国情怀。

2、成由俭败由奢.3、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一直为史学家所称颂。

四、教学重点、难点:休养生息政策五、教学过程(一)由两名学生朗读唐朝诗人王珪的《咏汉高祖》导入新课。

(二)展标。

(三)自学检测:1.公元前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历史上称为西汉。

2。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

3。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之为””进一步了解学情,调节教学思路,做到有的放矢.(四)引导学生看多媒体课件,了解课文内容。

1、帝国之梦(1)西汉的建立背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全国。

时间:公元前202年。

都城:长安。

汉高祖:刘邦(2)通过《汉书.食货志》”人相食,死者过半。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三课,主要介绍西汉的建立和汉初的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西汉的建立:介绍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的历史事实。

2.黄帝和炎帝:讲述黄帝和炎帝的贡献,以及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3.尧舜禹的传说:介绍尧、舜、禹的传说故事,以及他们的贡献。

4.文景之治:阐述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以及出现的盛世局面。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古代历史人物的认知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黄帝、炎帝、尧、舜、禹等古代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认识“文景之治”的出现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献资料的查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历史人物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黄帝、炎帝、尧、舜、禹等古代历史人物的贡献,以及“文景之治”的意义。

2.教学难点:对古代历史人物贡献的理解和“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意义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案例教学:以黄帝、炎帝、尧、舜、禹等古代历史人物为例,分析他们的贡献,使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历史。

3.文献资料查阅: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培养他们的资料查找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教材通过介绍刘邦建立西汉、文景之治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教材还通过插图、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较为表面,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思考,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以及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2.教学难点: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以及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4.情景模拟: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扮演文帝、景帝等角色,亲身体验治国策略的实施。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图表、视频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

第10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的政策和“文景之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秦汉两朝政策的对比,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二、教学重点: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三、教学难点:秦汉两朝政策对比,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导入,由于秦朝的暴政,引发了秦末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刘邦项羽领导的起义军继续展开反秦斗争,项羽在巨鹿打败秦军主力,刘邦攻入咸阳,推翻秦朝统治。

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夺帝位展开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打败项羽,自立为帝,开始了西汉的历史。

讲授新课:师:请同学们归纳找出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过渡:刘邦建立西汉,面临的社会现状,请看以下材料:《汉书·食货志》记载:西刚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设问:1.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生: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锐减,土地荒芜2.当时的社会为什么会处于这样的境况?生:秦的暴政,长期战乱造成的3.汉初的统治者的首要问题是什么?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师总结:为恢复发展经济,刘邦实行与民休息的“休养生息政策”。

学据教材55页归纳:生具体内容为“解甲归田、释奴为民、鼓励农桑、轻徭薄赋”过渡:刘邦之后,继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特别是文帝景帝时期师:展示史料,分析文帝景帝时期实行的政策:材料一: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zi che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汉书·文帝纪第四》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材料二:汉文帝时期,把服役由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为发展农业生产,汉景帝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在位的第一年,虽然复收田租,坚持三十税一。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汉高祖“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及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理解大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文景之治”的重要性,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2.难点:怎么理解“休养生息”政策三.【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1.【情景导入】西汉初年,国家极度贫困。

长期战争导致经济凋敝。

《汉书食货志》记载:“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思考讨论:如果你是统治者,面对现实,应采取什么办法?2.【自主预习】(一)西汉的建立1.了解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成?2.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从中找出描写西汉初年社会状况的句子。

生: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

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

3.师:西汉初年的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二)休养生息政策1.汉初统治者初期了什么政策?2.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三)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采取了哪些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出现了什么结果?3.【合作探究】对比秦朝和汉朝之初政策之异,从中我们能获得什么启示?4.【小结提升】【单项选择题】1、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他们的根本目的是 ( )A、发展农业生产B、做给农民看C、稳固自己的统治D、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简答题】:2. 文帝景帝又采取哪些措施?何谓“文景之治”答:1、减轻农民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2、奖励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

汉文帝与景帝共在位39年,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会安定,人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导入观看视频:中国通史——西汉初的统治困境设问:西汉王朝是如何建立的?汉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二、整体感知,知识架构阅读本课内容,根据提示,制作本课的思维导图。

三、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任务一:识读地图,阅读教材,简述楚汉之争的经过,并分析楚汉之争的性质。

观频、思考问题阅材,完成思维导图识图、阅读教材,简述楚汉之争过,并分析其与秦末刘邦项秦末刘邦、项羽农民起义是一场反对秦朝残暴统治的正义的农民起义 楚汉之争的性质:双方为了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的征战。

(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内部的争斗。

2.成败原因及启示任务二:研读相关史事,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刘邦胜出的原因,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相关史事: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

’秦人大喜,民心安定。

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

这三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我重用他们,这就是我得胜的原因。

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失败 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成功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重用贤才,统治才会长治久安。

3.西汉建立任务三:识读地图,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完成西汉建立的相关信息。

西汉疆域羽起义性质的不同阅料,分析刘邦项羽成败的原因,从中感悟启示识图,观察图片,阅读教材,梳理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汉并天下”瓦当 “与天长久”瓦当图片简介:瓦当是古代建筑中屋顶每行瓦最前端的挡片,起到遮挡和装饰的作用。

这两块西汉时期瓦当,一块刻有“汉并天下”,另一块刻有“与天久长”,反映了西汉统一全国以及长治久安的寓意。

西汉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都城:长安 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四、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1.背景任务一:研读史料,说说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着怎样的统治困境?材料: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xx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西汉初立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3.认识“文景之治”是西汉王朝的强盛的基础对后世的巩固和发展十分重要。

【教学重点】
“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
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过程】
利用缇萦救父故事导入,解读学习目标,采取圈点批注,明确学习目标。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你听说过缇萦救父的故事吗?汉文帝初期,朝廷的刑罚还是相当严厉的,除死刑外还有肉刑,不是刺面削鼻就是剜膝砍脚。

有一次,齐国的太仓令淳于公犯了罪,按法当判肉刑。

汉文帝下诏把他逮捕到长安治罪。

淳于公的小女儿缇萦下决心拼死救出父亲。

她到长安后给汉文帝写了封信,说:
“我的父亲是齐国的一个小官吏,齐国的百姓全都称赞他为官廉明。

如今触犯了法律,当被处以刑罚。

我感到很难过,因为我父亲很想悔过自新,但人死了不能复活,被损毁了的肉体就不能再恢复,即使想悔过自新却不可能了。

因此我愿意把自己卖入官家当奴婢,以赎父亲的刑罚,使父亲有个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见到这封信后,觉得缇萦小小年纪竟这样懂事,便赦免了淳于公,并且下令废除肉刑。

文帝景帝注重“以德化民”形成文景之治的局面。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xx的建立
自主阅读课本P51内容,完成第1题。

1.西汉建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导致这种形势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表现怎样?
(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
(2)xx的暴政和xx末长期战乱;
(3)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皇帝出行无同色马等。

知识模块二休养生息政策
自主阅读课本P52内容,完成第2题。

2.汉高祖面对西汉初立的经济萧条状况,采取了什么政策?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政策的具体内容(简述)。

(1)休养生息;
(2)吸取秦朝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
(3)①让士兵还乡务农;②释放奴婢;③轻徭薄赋。

知识模块三“文景之治”
自主阅读课本P52~53内容,完成第3~4题。

3.继汉高祖刘邦之后,文帝和景帝采取了什么政策?简述政策的具体内容,出现了什么局面?
(1)休养生息;
(2)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②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③进一步减轻赋税及徭役;
④提倡勤俭xx,重视“以xx民”。

(3)文景之治。

4.文帝和景帝的“勤俭治国”和“以德化民”给我们什么启示?对现在的国家治理有何现实意义?
(1)xx、败由奢;
(2)我们现在既要依法治国,更要以德治国。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

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简述“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背景及措施。

2.“勤俭治国”“以德化民”对现今治国的启迪。

板书设计:
一、文景之治时间(前180——前141年)措施
二、xx的大一统
1、原因:
主观客观
2、措施:
政治思想
3、意义:
三、东汉的统治
1、建立:
公元25年xxxxxx
2、灭亡: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教学反思
在第一目“文景之治”的教学设计中,我先是给学生展示一段史料“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学生不甚理解,经讲解后,学生很容易通过史料得出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历史结论,培养了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