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1.城市规划领域中城市的内涵是什么?答: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而言,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有效利用为特征,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规划建设而形成的集人口,经济,科学技术与文化于一体的空间地域系统。

这一概念涵盖四个方面的含义:(1)城市的人本性,城市是为人的福利提高,人的能力建设而存在的;(2)城市的聚集性,城市是最节约的空间资源配置形态;(3)城市规划的必要性,城市规划是实现科学管理的有效方式;(4)城市的多元性,城市是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规划的内涵是什么?答: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二进行的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布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障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3.城市发展的规律有哪些?答:(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规律1.人口大量城市化2.产业不断高级化3.社会结构逐步优化4.市民素质不断提高(二)城市发展的空间变化规律1.城市空间聚集2.城市空间扩散3.集散与扩散的统一(三)城市集群的发展规律4.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如何?答:1.宏观研究的拓展与微观研究的深入2.将时间要素引入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3.多种学科交叉推动城市规划发展5. 城市规划的学科如何定位?答:城市规划学科从实践中产生并服务于实践,对城市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解释和解决就构成了规划学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基础。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形成与发展的目的是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弊病,即城市问题。

城市规划是以城市及其空间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对城市及其空间发展的控制与引导是城市规划学科的本质与核心。

6.城市规划的作用有哪些?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答:作用:(1)规范城市土地开发秩序(2)引导市场达到规划目标(3)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任务:(1)保证城市规划按照合理的程序进行科学的编制,修订和实施,使城市有规划,并按照规划进行建设(2)通过审批管理和规划立法以及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城市规划具有真正的法律效力,变人治为法治,实现依法治城(3)通过行政手段,按照城市规划和必要的申请,审核报批,发证等程序与手续,对各项当前建设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和综合部署,保证城市规划设施(4)随时检查发现并及时制止或处理一切地上地下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保证城市建设有秩序地进行。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1用地面积:规划地块划定的面积,以公顷计。

征地面积:土地部门为了征地划定的征地红线围合而成的面积。

用地面积≤征地面积2用地性质:是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类用地所规定的使用用途。

4土地使用控制:指对建设内容、位置、面积、边界作出规定。

内容为:土地使用性质、兼容性、边界、面积。

5建筑红线是指建筑用地相互之间的用地分界线6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公用设施)用地与建筑用地之间的用地分界线。

7建筑密度:建筑占地面积与规划地块面积之比。

8容积率:规划地块内建筑总面积与规划地块面积之比。

旷地率:开放空间占总建筑面积的百分比。

建筑密度:指建筑物正投影占地块面积的比率。

天空暴露面:建筑从一定高度的斜面。

9人口容量:规划地块内每公顷用地的居住人口数。

10绿地率:地块内绿地面积与规划地块面积之比,以百分比计11停车泊位数:规划地块内规定的停车车位数量,包机动车位数和非机动车车位数。

12交通出入口方位及数量:规划地块内允许设置出入口的方向、位置和数量13交通运行组织:规定规划地块内允许通行的车辆类型,作出合理的交通运行组织。

14装卸场地规定:对规划地块内货物装卸场地位置和面积的规定15建筑控制高度:由室外明沟面或散水坡面量至建筑物主体最高点的垂直距离。

16建筑后退:城市建设中,建筑相对于规划地块边界和各种规划的后退距离。

包括退线距离和退界距离两种。

退线距离是指建筑物后退各种规划控制线的距离,退界距离是指建筑物后退用地边界线的距离。

17建筑间距:为满足日照、消防、卫生、安全和建筑保护等要求而规定的与相邻建筑之间的距离。

18六线的组成红线:道路用地和地块用地边界线绿线: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黑线:高压线用地的控制界线黄线: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橙线:轨道交通19控制土地开发强度有哪些指标:人口容量、建筑密度、绿地率、容积率等。

20规划编制单元划分三级划分:管理单元——街坊区块——地块二、填空控规的指标体系包括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两个层面。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1.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布局原则、经济适度原则、生态环保原则、社会公平原则和人文关怀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城市调查研究、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四个阶段。

其中城市调查研究是规划的基础,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是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是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是规划的最终目标。

3.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均衡发展原则、核心区合理布局原则、分块开发原则、景观保护原则和绿地保护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功能协调和空间合理利用。

4.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居住功能、产业功能、商业功能、文化功能、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

这些功能的合理划分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5.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的街区形态、城市的建筑高度和城市的公共空间。

这些空间形态的合理设计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舒适度。

6.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住房公平分配原则、城市设施公共化原则、城市服务公众化原则和城市管理公正化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社会公平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7.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资源节约利用原则和环境污染控制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健康。

8.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适度规模原则、经济适度布局原则和经济适度功能划分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9.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体参与原则、利益相关方参与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第一章:1、什么是城市,其产生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根本动力:人类劳动大分工?2、什么是城市化,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城市化又称城镇化,城镇化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根本动力:工业化的进程3、各时期城市规划的特点是什么4、城市形成过程?原始群落经过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固定的农业居住点在经过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出现了城市居民点。

5、城市形成的基本职能:防御和交易6、城市的发展?7、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又称城镇化水平或者城镇化率,是城镇化的侧度指标。

表示区域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我们国家就是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8、城镇化进程?(1)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速度较缓慢,城镇化水平经过较长的时间达到30%左右(2)中期阶段,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城镇化水平较短的时间快速发展到60(70)%左右(3)稳定阶段,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城镇化水平60(70)%之上,发展缓慢。

第二章1、伦理观、自然观的内涵?伦理观: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以儒家等传统礼教思想为主导的,伦理学、社会学的规划思想,多应用于大城市特别是都城;自然观: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多应用于小城市。

2、各时期主要城市规划侧重于哪种规划理念?(1)夏商周时期:以传统礼制思想为指导,形状规矩,结构中轴对称,道路网整齐严谨,体现了统治者的地位,具有较强的防御功能。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周礼》对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战国时期,《周礼》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挑战,《管子》的出现打破了单一周制布局模式,对传统礼制思想的突破,强调自然观和城市功能性。

(3)秦时期: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无统一规划和管理,规模宏大,出现复道和甬道。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1.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原则之一、它要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平衡发展,以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又保障未来世代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了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等方面。

2.人本原则:人本原则是指以人为中心,关注人们的需求和利益。

城市规划应该尊重人们的居住需求、工作需求、生活需求和文化需求等,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和生活条件。

人本原则注重社会公平和民主参与,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和自主选择权。

3.空间整合原则:空间整合原则是指将城市的不同空间元素进行有效整合和协调,形成有机的整体。

城市规划要考虑城市结构、公共设施分布、交通网络、土地利用等各个方面的整合,以提高城市的居住质量和效率。

4.分区分级原则:分区分级原则是指根据不同功能区域的需求和特点,对城市进行合理划分和规划。

不同功能区的布局应该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区等。

分级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将城市的不同规模和等级进行有效划分和布局,以实现城市规模的协调发展。

5.生态保护原则:生态保护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城市规划应该遵循生态系统的原理,保护自然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等。

生态保护原则还要求城市规划中要建立生态网络和生态廊道,增加城市绿地和生态用地的比例,提高城市的生态适应能力。

6.历史传承原则:历史传承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规划应该保留和修复历史建筑、古城区、文化遗址等,保护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历史传承原则还要求城市规划应该建立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和身份认同。

7.可达性原则:可达性原则是指城市规划要考虑人们的交通便利程度。

城市规划应该合理布局交通网络,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

可达性原则还要求城市规划中要考虑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如老年人、残疾人等,并提供相应的交通设施和服务。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 综合发展规划:城市规划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目标和规划方案。

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布局,合理划分城市各个功能区域,比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区等,使各功能区域相互协调、互为补充。

2. 空间布局原则:城市规划要遵循合理的空间布局原则,统筹考虑城市内部的空间利用以及城市之间的空间布局。

要推动城市紧凑化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城市空间的浪费。

同时,要注重合理分布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如交通设施、医疗设施、教育设施等,以满足市民的日常需求。

3. 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和修复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要合理规划城市的绿地和水系,保持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此外,要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 交通规划:城市规划要合理规划交通网络,保障城市交通的顺畅和高效。

要注重公共交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同时,要注重非机动车和步行交通的便利性,提供安全和舒适的步行与骑行环境。

5. 历史文化保护:城市规划要注重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留与城市历史和文化相联系的建筑和景观。

要合理规划历史文化街区和保护区,保护传统建筑和历史遗迹,传承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此外,要注重城市形象与风貌的塑造,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风格特点。

6. 参与式规划:城市规划要注重市民的参与和民主决策,建立起多元化的参与机制,鼓励市民参与城市规划过程。

要充分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市民的权益,提高城市规划的透明度,增强市民对城市规划的满意度和认同感。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的原理重点在于综合发展规划、空间布局原则、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规划、历史文化保护以及参与式规划。

这些原则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互相关联、相互影响,共同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第一章1.原始群落从事劳动和从事畜牧业的分工,是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2.商业和手工业从劳动中分离出来,是第二次劳动大分工3.各国对现代城市的定义包含三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4.城市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前工业时期,也可称前工业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5.隋唐长安城,中间靠北为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其南为集中设置中央办公机构及驻卫军的皇城,均为城墙与其他东西南三面的一般居住坊里严格分开6.2008年,世界城市人口以达到总人口的50%,地球开始进入城市时代7.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业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8.商代开始出现城市的雏形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9.“商君书”更多的是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10.秦统一中国,发展“相天法地‘的理念11.元大都时全部按城市规划修建的都城12.1933年国际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制定了“城市规划大纲”,称“雅典大纲‘13.全球化---通常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越来越相互依存,各种发展资源的跨国流动规模越来越扩大,而世界贸易所涉及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多,超过了历史的任何时期第三章1.城乡规划体制是通过规划法规系统,规划行政系统,规划技术系统,以及规划运作系统共同构建的2.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体系,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综合3.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的一部城市规划法4.城市规划的法规系统包括主干法和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5.规划行政系统是指从国家中央政府到地方城镇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以及各个层面上机构权责的界定。

6.英国的中央集权型美国的地方自治型7.广义层面的立法形式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部门规章6地方政府规章7技术标准8.国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市建设部9城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以下职权:行政决策权,行政决定权,行政执行权10.我国城乡规划运作体制的核心是程序合法,依据合法11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及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第四章1城市规划泛指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有意识的管理与干预城市土地开发过程的活动2.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已有的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落实国民经济计划项目,进行各项建设投资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3.在市场经济体质下,城市规划的本质任务是合理地,有效地和公正地创造有序的城市空间环境4.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创造和修复人居环境,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达到城乡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稳定的永续,和谐发展第五章1.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2.城市环境由自然环境,城市人工环境,城市社会环境,城市经济环境和城市美学环境等组成3.城市环境特征1界限相对明确2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3开放性并对外界具有依赖性4影响和制约因素较5具有脆弱性多4城市环境容量是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容许限度5城市环境容量包括城市人口容量,自然环境容量,城市用地容量以及城市工业容量,交通容量和建筑容量等内容6.城市环境质量指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木屑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7.环境质量评价包括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三类8.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影响分析,是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第六章经济和产业1.第一产业指以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第二产业是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部门,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指不生产物资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在国标中第三产业包括15各门类,计48个大类,为分类最多的产业2.在城市经济中,以区外市场为中心进行生产活动的输出产业,称基础产业以区内市场为中心称为非基础产业3.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工业发展阶段作如下判断:当一产比重大于10%时,表示尚停留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当一产比重大于10%,且二产比重大于三产比重时,表明处于工业化的加速阶段当一产比重小于5%,且二产比重与三产比重大至相当时,表明已处于工业化的成熟阶段当一产比重进一步下降而三产比重超过二产比重并达到70%以上时,表明已进入后工业阶段第七章人口与社会1.城市人口是指城区的常住人口,及停留在城市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2.户籍人口---指在当地公安派出所登记户口的人口流动人口—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一定期限人口暂住人口—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在该地区暂时居住一定期限的人口常住人口--- 知识及居住在目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第八章历史与文化1.城市历史是以一个城市,区域城市,城市群,城市类型为对象,包括了他们的结构和功能,城市作用,地位和发展过程,个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关系及变化,以及城市发展的规律等2.城市历史研究包括;1城市的起源与发展机制2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社会问题3城市体系与城市文化特征4针对更新改造的城市历史遗产保护3.根据城市文化的功能目的和实施手段,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所涉及的城市文化,也可分为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三种类型第九章信息与技术1.新技术的进步对城市规划领域的促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城市规划中的计量模型的应用2城市规划的成果表现与沟通交流方法的改善3城市规划管理能力的提高2.城市规划的模型可大致分为三类:宏观模型,微观模型和基于GIS模型3.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访谈法,问卷法,现场调查法第十章城市规划的类型和编制内容1.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和生态,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2.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2城市规划是法制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3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4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5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3.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工作一般有三个方面:1现场勘查2基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3分析研究4.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两个层面5.编制分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地衔接6.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第11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1.城市用地—既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2.城市用地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法律属性,经济属性3.评价城市建设的工程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一般分为三类: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既可用于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才能修建的用地。

城市规划原理 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 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依据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来指导城市的布局、功能分区、交通网络、绿化环境、土地利用以及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的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性原则:城市规划应综合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以达到城市整体发展的目标。

2. 合理性原则:城市规划应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城市的布局、结构和功能,使资源得到最佳利用,提高城市的效益和效率。

3. 可持续性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采取措施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4. 人本性原则:城市规划应以人为本,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为出发点,规划城市的公共设施、文化场所和社会服务设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

5. 可操作性原则:城市规划应具有可操作性,即规划方案要具备可实施性和可控制性,能够在实践中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原理在城市建设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优化空间资源利用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第一章1.城市什么时期形成、怎么形成?形成时期: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形成过程:物资交换形式是从以物易物开始的,随着交换量和交换次数的增加,出现了商人,交换的场所也由临时的地点改为固定的市。

由于生产水平的提高,生活需求的多样化,劳动分工的加强,出现了手工业者,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居民点也发生了变化,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2.古代城市的发展:(1)自然因素:①近水;②向阳、河岸台地上;③广袤腹地;④良好的气候、土质条件。

(2)防御功能与城市发展:①外围挖壕沟、建栅栏;②选址:易守难攻;③两、三套方城(3)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建设:阶级社会中,城市建设为统治阶级服务。

(4)政治体制与城市发展:①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皇权至上;尺寸规模大;建筑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精华集中体现在宫殿、官府建筑上。

②欧洲封建社会:封建君主制为主体,基督教教会是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中心是神权统治中心—教堂。

(5)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①“市”的发展;②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发展迅速;③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

3.近代城市的发展:(1)城市工业发展与人口集聚:第二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使得人口、能源、生产集中;(2)城市布局发生变化;(3)城市环境:工业发展、人口聚集,环境恶化;(4)科技发展带来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4.现代城市定义:①人口数量达到某一特定人口规模或特定最小人口密度。

②产业结构:经济活动中非农业产业占一定比例。

③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④具有某些城市特征(完备的市政、公共设施,不同于农村的景观)。

5.城镇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过程: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①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城镇化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

②加速阶段:当城市人口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部分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学技术条件,对国土的开发、利用、 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的规划。

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 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资源综合开发、建设总体布局、环境综合整治的指导性计划,是 编制中、长期计划的重要依据。

2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 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 途管制的基础。

40.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 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41.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 (或各项物质要素)的总体部署。

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48.城市功能 也称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 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

60.近期建设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短期内建设目标、 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的实施所作的安排。

81. 城市性质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 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 名词解释:1. 详细规划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 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 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 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 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13.城市用地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 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等。

18. 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城市的产生:原始人过穴居、村居开始有了不予、狩猎集中种植植物出现可农业集中饲养动物出现了畜牧业人们聚居形成了居民地产品有剩余出现了交换形成的商业居民地的演化成为城市2 现代城市十一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3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有防御要求,最初是泛指野兽的侵袭,后来由于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进而加强了防御的功能4 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圈层式扩张成为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出现城市仓储用的出现商务贸易活动的地区道路系统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类型增加5 城镇化含义农业和农业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妆花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 a 人口职业的转变b产业结构的转变c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6 城镇化的进程的变现特征: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b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c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三产业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7 城市化水平测度 a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b 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 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a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b:“太阳城”方案c资本主义制度形成d城市矛盾突出2 城市发展的四大块 a田园城市:霍华德提出,写了《明天——一条引向真正的和平道路》b 《雅典宪章》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城市规划大纲》后改名《雅典宪章》c《马丘比丘宪章》d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

3.《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马丘比丘宪章》还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的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4.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本质区别:一般的花园城市指在城市中添加一些花坛和绿地,而霍华德所说的田园城市是指城市周围的农田和原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第一讲:1.现代城市包含三方面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意义。

2.城市的起源: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原始社会:自然的狩猎、采集经济生活,无固定的居住点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分工,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品生产的出现。

原始聚居的居民点形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城市。

3.城市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过程。

4.恩格尔系数:1857年,德统计学家恩格尔阐明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步减少,恩格尔系数指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

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 %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2000年:中国城镇39.2%,农村为49.1%第二讲:1."城市美化运动"强调规则、几何、古典和唯美主义,而尤其强调把这种城市的规整化和形象设计作为改善城市物质环境和提高社会秩序及道德水平的主要途径。

2.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3.城市规划的三种属性——城市规划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政府职能,又是一项社会活动。

4.制定城市规划应遵循的(10条)原则统筹兼顾、综合部署协调城镇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的提高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与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正确引导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5.城市规划的期限: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

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建制镇总体规划期限为10—20年,近期规划期限为3—5年。

6.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7.调研是城市规划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它所获得的基础资料是城市规划定性、定量分析的主要依据,包括:现场踏勘、基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研究。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要点第一章1.人类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2.人类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5.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6.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7.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8.人口按从事的职业一般可以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分为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

9.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10.截止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已达6.22亿,城镇化水平46.6%。

11.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12.直到2030~2040年,中国的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稳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

第二章13.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的建设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14.《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15.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资料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建设、改造和管理城市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划和政策的过程。

它涉及城市的发展目标、用地规划、交通规划、环境规划、居住规划、经济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城市规划原理的复习重点资料,供参考。

一、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合理布局原则:城市规划应科学确定城市的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城市的功能区和各类设施。

3.公平公正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社会公平公正,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提供公共服务设施。

4.多元化原则:城市规划应鼓励城市内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发展,促进不同社会群体的互动和融合。

5.人性化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人的需求和舒适度,创造人们宜居和健康的城市环境。

6.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城市规划的基本要素1.城市功能区划: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特点,划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区等。

2.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划要建立合理的空间结构,包括城市中心区、副中心区、交通节点等,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4.绿地和景观规划:规划城市的绿地系统和景观,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和生态环境,提升人们的居住和生活质量。

5.住房规划:规划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住房,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提高住房的品质和供应量。

6.公共设施规划:规划城市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体育场等,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和社交需要。

三、城市规划的方法和工具1.总体规划:通过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指导城市的详细规划和建设。

2.用地管制:利用土地利用管理的手段,控制土地的使用和开发,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保护。

3.市容市貌规划:规划城市的市容和市貌,设计城市的建筑风格、道路布局和景观品质,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4.环境评价:进行环境评价和评估,研究城市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衡量城市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环境可持续性。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及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与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与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与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与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到达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到达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根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根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开展与技术的进步,一局部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开展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立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场进入都城建立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

意义:提出开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那么;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效劳设施。

(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及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及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及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立工程选址意见书、建立用地规划许可证与建立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开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一、名词解释1、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修建性详细规划:一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定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城市规模: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4、城市人口规模:指生活在一个城市中的实际人口数量。

5、城镇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化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6、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7、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8、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种绿地。

9、绿地指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城市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10、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

11、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12、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高层次规划,是城市规划综合性、整体性、政策性和法执性的集中体现。

13、道路绿地率: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总宽度的百分比。

14、永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5、用地面积:指由城市规划行政部门确定的建设用地边界所围合的用地水平投影面积,包括原有建设用地面积及新征建设用地面积,不含代征用地的面积。

16、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和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

17、路幅宽度:指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古代城市规划】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春秋战国时期(1)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结构布局:以宫殿为中心组成中轴线构成城市的骨架;平面布局:以宫城的内城为中心,其外再建外城。

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

(2)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2、案例:1)长安城规划布局特点:总体布局: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中轴对称;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官府机构及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

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分隔,以体现“官民不相参’’的思想。

道路系统:完整的方格网的棋盘式道路。

宽度极大,纯交通性道路。

分为全市性的干道及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路。

里坊管制严格,面积大;在建城时巳划定,然后逐步填满;坊里中有很多大的府第及寺庙。

商肆集中设置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

大小与附近的坊里相同,但内部呈井字形,宽度不大。

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及治安。

同样的商店,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

2)开封规划布局特点:总体布局总平面为正方形,但不甚规整,三套城墙。

宫城居正中,为皇室办公、居住服务,城南正门为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要作防御之用道路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基本上是方格网形,但不对称、不规整。

道路宽度小,主要街道宽40—50m。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

居住区是由街巷联系的一群院落,在街巷入口处设牌坊。

商肆东京的商市成商业街形式布置,城内还有一些瓦子,集中着饭馆、旅店、杂耍、游艺等,沿着通航的河道也有商业街,还有晓市及夜市。

3)元大都规划布局特点:(1)继承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

(2)规则的宫殿和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相结合。

(3)完善的上下水道。

(4)元大都的建设与规划,事前有严密的计划和准备。

4)明清北京城的规划特点:(1)、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以天子为中心,皇权至上)皇城前左建太庙,右建社稷坛(左祖右社)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坛皇城北门玄武门外设内市(前朝后市)(2)、中轴对称:(3)、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棋盘式;对门不对路,对路不对门【西方古代城市规划】3、古希腊古罗马城市规划的特点:古希腊:1)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2)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法学家希波丹姆提出的一种城市布局模式:城市布局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探求几何与数字的和谐,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

代表:米列都城(Miletur)古罗马:城市建设特征:世俗化、军事化、君权化——罗马病城市规划思想:(1)、实用主义态度(2)、突显秩序与彰显力量的大比例模数手法(3)、维特鲁威与《建筑十书》4、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思想:基督教对世俗与精神世界全面占领(1)、凸显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宗教图景(2)、实行自然主义的非干预规划——自然秩序景观多变、亲切宜人的“无规划”与“自然主义”5: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巴洛克风格:广场成为城市的中心,宽广整齐的街道呈环形+放射状巴黎--轴线放射街道、宏伟宫殿、公共广场成为当时典范在指导思想上,它是为中央集权政治和寡头政治服务;在观念形念上,它是当时几何美学的集中反映。

古典主义风格:“古典主义”风格的规划思想强调轴线对称、主从关系、突出中心和规则的几何形体,强调统一性和稳定感。

二者联系:在规划领域,巴洛克风格与古典主义风格始终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中发展。

本质目的一致:通过壮丽、宏伟而有秩序的空间景观来寓意中央集权的不可动摇。

【近代城市规划理论】6、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1)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委托他人为社区代管。

2)模式与布局: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1)单个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兼做公园的环行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2)城市联盟:若干个田园城市(3.2万人)围绕中心城市( 1.2万英亩、5.8万人)形成一个城市群—社会城市(霍华德思想的核心)。

3)理论要点::①城、乡结合,构建城市—乡村磁铁②限制单一城镇的人口规模③土地的公有,开发利益的社会还原④设置生产用地,保障职业的自足性4)田园城市的历史贡献①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发生根本转移,首开了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②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③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

7、恩维的卫星城理论:1)概念:卫星城:是一个经济、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2)卫星城发展的三个阶段“卧城”阶段、“半独立的卫星城”阶段、“独立的卫星城”阶段"卧城"阶段特点:①距母城较近。

公路交通16公里左右②没有生活服务设施,主要解决居住问题③生产工作依赖母城如巴黎卫星城的特点:距母城较近,工作在母城,休息在卫星城半独立的卫星城阶段特点:①卫星城设有一定数量的工业企业和服务设施,一部分的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仍去母城工作。

②对母城仍有一定的依赖性。

③高速公路、电气化铁路联系,距离母城20公里左右。

独立的卫星城”阶段特点:①规模比第一、二代卫星城大。

②提供多种就业机会,有完善的公共生活服务设施,对母城依赖小。

③交通便捷,高速铁路通勤,距离母城较远。

一般60-80公里8、伊利尔沙宁的有机疏散理论:观点:①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城市规划应是动态的。

②城市的密集地区应分裂成集镇和地区,由绿地将它们分开③城市的交通系统象人体的血液系统,根据运量的多少来设定流通渠道的大小。

9、柯布西埃的城市集中理论:主要观点:1)明天城市规划方案a 300万人口城市b中心区,除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c 最外围是居住200万人的花园住宅d 三层道路系统--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e 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来联系f 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2)光辉城市:核心观点:a 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b 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10、霍华德与柯布西埃规划思想的比较:共同点: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不同点:霍华德-城市分散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柯布西埃-城市集中发展;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全面改造城市地区;从建筑师的角度,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11、其他城市规划理论:1)索里亚.玛塔线性城市理论基本原则:运输经济,通勤耗时最少城市形态:由铁路和干道串连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目的: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2)戈涅的工业城市基本思路--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扩建,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的原则3)盖达斯的学说A 通过生态学研究,揭示了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

这一思想经美国学者芒福德等人的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B 提出城市规划的工作模式--调查-分析-规划12、雅典宪章:提出:1933年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与会者分析了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问题,分析了33个城市的调查报告,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保证居住,工作,游憩,交通4项活动的正常进行。

认为绿、太阳、空间是理想城市追求的目标。

会议提出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产生了著名的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核心内容—a.系统阐述了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的有机联系;b.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c.要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地区。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编制程序1、什么是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2城市规划的特点:1)、多学科综合性对象的多样性;研究、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实施过程的多面性2)、政策性、法规性3)、长期性、经常性4)、实践性、地方性3、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两个阶段: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五个编制体系:1)城镇体系规划2)总体规划(还总体规划纲要才)3)城市分区规划4)控制性详细规划5)修建性详细规划4、总体规划的含义、内容含义: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内容:编制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建设发展用地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编制专项规划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建议。

5、城市规划编制程序:6、城市规划的审批:我国现行《城市规划法》第21条明确规定:“城市规划实行分级审批制。

”下列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1)省会城市和自治区首府城市;(2)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3)国务院指定的城市;(4)直辖市。

下列城市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1)除国务院审批城市以外的设市城市;(2)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县城)。

下列城市的总体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1)市管辖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2)市管辖的建制镇。

第四章城市规划调查研究与分析1、城市规划基础资料的搜集:1)城市自然环境与资源2)城市人口3)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4)广域规划及上级规划5)城市及城市规划的历史6)城市土地利用和建筑物现状7)城市交通和交通设施状况8)城市园林绿化、开敞空间及非城市建设用地9)城市工程系统(城市基础设施)10)城市环境状况2、城市的自然环境分析:工程地质(地质构造、土地承载力、滑坡崩塌;地震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条件(温度、湿度、降雨、风速、日照、风向等)水文资料(水位、流量、流速、水量、流域规划、山洪等)地形地貌特征(地形图、航空影像图、遥感图像等)自然资源分布和利用价值(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用地适用性评价:以用地为基础,综合各项用地自然条件以及整备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质量进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