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含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含答案

参考答案预习案预习·导学:1、tán tuílín yù2、①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②交相辉映。

③四季。

④都。

⑤消散。

⑥太阳快要落山了。

欲:将要。

颓:坠落。

⑦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⑧参与,这里指欣赏。

3、①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②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③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⑤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⑥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②清流见底高峰入云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③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⑤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⑦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合作探究案1、示例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示例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示例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一课时课文导入本课时的课文是《蒲公英的约定》,在开始阅读之前,请同学们先回想一下蒲公英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有人说蒲公英是勇敢、坚强、乐观的象征,也有人说它是梦想与希望的化身。

你们认为蒲公英在这篇文章里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在阅读过程中,留意作者借助蒲公英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第二课时课文感悟通过第一课时的导入,同学们已经对文章的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文章的情节、人物性格、主题等方面。

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的高潮部分,思考作者想通过这一部分表达什么。

然后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比如小明和小倩之间的情感真实感如何展示等。

最后,尝试总结文章的主题,看看你能找到哪些启示和感悟。

第三课时写作探究在前两堂课的导入和感悟中,同学们对《蒲公英的约定》应该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节课上,我们将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涵,培养同学们的写作能力。

首先,请同学们选取文章中的一个片段,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这些手法是如何丰富了文章的意境。

然后,结合自身经历或想象力,仿照文章的风格写出一个类似的片段,并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

第四课时语文积累通过前三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蒲公英的约定》这篇文章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熟悉。

在这节课上,我们将进一步扩展知识储备,积累更多的语文素材。

请同学们查阅资料或书籍,了解蒲公英这种植物的生长习性、繁殖方式等相关知识,然后和同学们分享这些有趣的知识点。

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一些诗歌或散文,进一步感受蒲公英这一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丰富表现,激发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第五课时诗词鉴赏在这个课时中,我们将围绕着蒲公英这一主题展开古代诗词鉴赏。

请同学们选取一首与蒲公英相关的古诗或现代诗,解读其中隐含的情感与意境,感受作者的独特表达方式。

在进行鉴赏过程中,可以尝试朗诵或背诵这些诗词,感受其中的音韵之美,提高语感和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唐诗五首——《黄鹤楼》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唐诗五首——《黄鹤楼》导学案(含答案)

参考答案
预习案预习·导学:
1、
qī yīng wǔ
2、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合作探究案
【合作展示】
1、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的大江令人发愁!
2、这两句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笔锋一转,转而写诗人眼前登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3、“烟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检测案
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5.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仁爱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完整修改版

仁爱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完整修改版

仁爱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完整修改版第一课导入与导学- 导入:通过展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或文字,激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 导学目标:1. 理解课文中核心情节及主要人物。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 能够运用课文内容进行口语表达。

第二课词语的深度发挥- 研究目标:1.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及其义项。

2. 学会通过上下文推测词语的具体含义。

3. 运用词语进行相关话题的写作练。

第三课阅读策略——信息获取- 研究目标:1. 掌握阅读时提取信息的技巧。

2. 能够通过阅读材料获取并整理相关信息。

3. 运用所学策略进行文章阅读和信息提取。

第四课写作规范与技巧- 研究目标:1. 掌握常用写作规范和技巧。

2. 能够运用正确的写作结构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 通过写作练提高写作能力。

第五课诗歌鉴赏- 研究目标:1. 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2. 学会对古诗进行鉴赏和解读。

3. 能够创作简单的古体诗。

第六课古文阅读- 研究目标:1. 了解古文的特点和基本结构。

2. 掌握古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3. 能够理解古文的含义并进行相关讨论。

第七课归纳总结与巩固- 研究目标:1. 对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2. 复重点知识点,巩固研究成果。

3. 解答学生提出的疑惑和问题。

以上是《仁爱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的完整修改版,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和学生们的学习。

祝学习顺利!。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导学案《消息二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二则》的背景和作者。

2.学习文章的整体结构。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型。

4.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二、课前准备1.复习《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的重点内容。

2.准备教学课件和相关练习。

三、学习过程1.导入新课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在家中早上吃饭的场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消息二则》的标题。

2.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消息二则》的正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哪一部分?(2)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4)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5)第四段和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3.词语解释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语法练习让学生完成以下语法练习:(1)连词“而且/并且”用在句中起什么作用?(2)第五段中的“此外”是什么意思?5.拓展阅读让学生阅读同一话题的其他文章,比较不同文章的写法和表达方式,并讨论哪一篇文章更好。

6.学案总结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要求。

四、课堂延伸除了上述内容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延伸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1.课堂小练习:让学生以《消息二则》为话题,写一篇短文,介绍一个他们听到或看到的相关新闻。

2.背诵赏析:让学生背诵《消息二则》中的部分句子,并让他们分析这些句子的用意和含义。

3.探索写作: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现代通讯工具的短文,包括现代通讯工具的种类、用途和优劣。

五、教学反思《消息二则》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和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

此外,通过课堂延伸活动的设计,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课《藤野先生》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课《藤野先生》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课《藤野先生》导学案导学案:藤野先生课文内容概述:本课是初二上册语文的第六课,内容是介绍了一位叫藤野的人物。

藤野是杂志社的一名记者,工作认真负责,经常深入社会各界寻找新闻素材。

有一次,他发现了街边一个朴实而又有趣的散文题材,于是他前往街边的中医诊所采访并写下了《白发魔女传》。

这篇文章经过他的努力,最终发表在了报纸上。

课前预习:1.仔细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整理文章中出现的生词、短语并进行词义理解。

3.思考课文的主题和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

课堂探究:一、了解主题1.通过阅读文章,思考一下藤野先生的努力和毅力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2.翻阅课文,找出对应的描写,理解“藤野先生伤病不止,生活寂寞,这篇散文也不见得能卖,他还苦撑着去旅行”这句话揭示了什么?二、细读短文,研究写作技巧1.描写性格特点(1)藤野命运多舛,先后两次受伤,双腿中弹,不幸离休;(2)尽管藤野伤病不止,但是他工作认真负责,特别是对于写作和寻找新闻素材。

(3)藤野尽职尽责,他参观、照顾、采访,想尽一切方法寻找写作的素材。

2.描写环境(1)文章首先描写了藤野家过去繁忙的场景,随后描写了藤野愈来愈寂寞的环境。

(2)描写了藤野外出旅行的路线、住处和遭遇。

三、品味语言之美1.课文中使用了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比如“拉琴似的手指”、“忍痛而达成使命”等,请列出并解释比喻的意义。

2.课文中使用了一些排比句,如“照顾他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参观他的是儿子的朋友;采访他的是杂志社总编。

”请理解其意义并举出其他例子。

课后拓展:1.请你写一封信,向藤野表示赞扬和鼓励。

2.思考:你身边是否有像藤野一样孜孜不倦、恪尽职守的人?请用文字描述他们的形象和事迹。

3.收集和整理你身边的故事,找出其中有趣的题材和独特的人物,编写故事大纲并进行初步整理。

导学案点评:本节课的导学案主要围绕课文内容,通过提问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主题和意义。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九课《美丽的颜色》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九课《美丽的颜色》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九课《美丽的颜色》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颜色对人的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2. 学习描写颜色的形容词,加强观察和表达能力。

3. 增强对优美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 学习描写颜色的形容词的用法。

2. 学习欣赏并理解优美诗词。

三、课前准备:1. 课本和笔记。

2. 黑板、彩色笔。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箱等)。

四、教学过程:1. 绪论(5分钟)通过呈现几种颜色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颜色的美丽,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颜色的印象和感受。

2.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颜色的纪录片,介绍颜色对人的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3. 预习导学(20分钟)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b. 学生完成课文中的习题,检验对课文理解的程度。

c.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中的句子,并标出描写颜色的形容词。

4. 梳理归纳(10分钟)a. 学生回答习题,互相讨论,并解释答案的原因。

b.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课文中描写颜色的形容词,并整理到黑板上。

c. 教师解析形容词的用法和搭配,并引导学生讨论形容词的修饰对象和修饰程度。

d. 学生归纳形容词的用法和搭配,并将归纳结果写入笔记。

5. 拓展活动(15分钟)a.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对颜色的喜好,并陈述原因。

学生可以使用课文中的形容词,或者自己学习的形容词。

b.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陈述,并向全班展示自己喜欢的颜色。

c. 学生观察自己周围的环境,找出用形容词来描绘颜色的例子,并在黑板上标出。

6. 诗词欣赏(20分钟)a. 教师播放《花好月圆夜》的音乐,让学生感受优美的音乐。

b. 教师分发诗词《花好月圆夜》,学生自主阅读诗词。

c. 学生齐读诗词,欣赏诗词中描绘的美丽场景,并试着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d. 学生用课文或自己想到的形容词来描绘诗词中的颜色,并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

7. 总结反思(5分钟)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并提出问题和困惑。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导学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导学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导学案【课前预】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dōng gāo)徙倚(xǐ yǐ)驱犊(qū dú)...白沙堤(bái shā dī)萋萋(qī qī)燕然(yàn rán)...2.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

(1)薄暮望(wàng).(2)徙倚欲何依(yī)..(3)来从楚国游(yóu).(4)仍怜故乡水(shuǐ).(5)晴川历历(lì lì)..(6)芳草萋萋(qī qī)..【课堂探究】1.结合《野望》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2.《黄鹤楼》一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3.请结合《使至塞上》一诗中的诗句说明本诗的题材特点。

4.《渡荆门送别》一诗写景是以什么为背景的?有什么作用?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具体分析。

【课堂检测】1.根据提示写出诗句。

(1)《野望》中表现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的一句是:______。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______。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______。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

(5)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描写了自己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

2.下列对《黄鹤楼》一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7课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7课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课题:7 列夫·托尔斯泰教师寄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预习案【知识链接】一、走近作者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评论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其代表作有《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成功的秘诀》《象棋的故事》,传记有《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二、课文背景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

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称其坟墓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感受到了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

三、关于传记传记,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也是早期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

传记即记载一个人的一生曾经发生过的事。

无论如何,传记所记载的都是真实的而并不是虚构。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从表达方式上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

从创作方法上看,有的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称为“历史性传记”;有的传记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称为“传记文学”。

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文中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包括他的国别、身份、主要作品名称等,认识他的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3.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1.在诵读中悉心揣摩文中细致的描述手法,尤其是课文中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四、关于列夫·托尔斯泰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2.2唐诗五首黄鹤楼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2.2唐诗五首黄鹤楼

黄鹤楼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3.在赏析基础上,体会诗中的情感。

(二)学习重点背诵诗歌,激发学生想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名胜山水的思想。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本诗选自《全唐诗》,崔颢(hào)(约公元704—754年),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作品有《崔颢集》。

作者游历到湖北武昌,登临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这首吊古怀乡之作。

★黄鹤楼相关知识(1)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2)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

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

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

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

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

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事后对崔颢的该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一、教材简介《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材。

本教材分为五个单元,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生启示、历史传承和节日与文化。

全书贯穿的主线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该教材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实际操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既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本教材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

2. 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等方面。

3. 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

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点本教材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2. 语言运用技巧的培养。

3. 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4. 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难点本教材的教学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传承的背景、内涵及其当代意义的理解和分析。

2. 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以及如何应用不同的语言技巧进行表达。

3. 对于一些语言较为复杂、内容较为抽象的篇章的理解和分析。

五、教学方法本教材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讨论和思辨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

2. 运用多种形式的阅读,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

3. 融入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多媒体教学,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六、教学建议本教材的教学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比如:1. 利用网络资源来进行相关文化传承的搜索和学习。

2. 引导学生使用课外阅读来积累更丰富的语言材料和思想启示。

3. 运用游戏化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于语言技能的练习和加深对于文化传承的理解和认识。

4. 将一些历史文化相关的地方和景点纳入教学范围,然后带领学生去实地感受文化传承的魅力。

5. 结合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进行语言学习和阅读解析的辅助教学。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word ]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word ]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目录一《新闻两则》 (1)二芦花荡 (10)三蜡烛 (19)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25)五亲爱的爸爸妈妈 (31)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 (37)单元达标训练题 (38)六阿长与《山海经》 (45)七背影 (52)八台阶 (60)九老王 (67)十信客 (75)第二单元复习课 (82)第二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88)十一中国石拱桥 (93)十二桥之美 (99)十三苏州园林 (105)十六大自然的语言 (112)十七奇妙的克隆 (119)十八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25)十九生物入侵者 (132)二十落日的幻觉 (137)第四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144)二一《桃花源记》 (151)二二短文两篇 (155)二三核舟记 (160)二四大道之行也 (164)二五杜甫诗三首 (169)第五单元复习课 (174)第五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179)二六三峡 (185)二七短文两篇 (195)二七记承天寺夜游 (200)二八观潮 (206)二九湖心亭看雪 (214)三十诗四首 (222)第六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233)参考答案 (242)第一课 (242)第二课 (244)第三课 (248)第四课 (251)第五课 (252)单元达标答案 (254)第六课 (254)第七课 (256)第八课 (257)第九课 (258)第十课 (260)第二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261)第十一课 (262)第十二课 (262)第十三课 (264)第十六课 (265)第十七课 (267)第十八课 (269)第十九课 (271)第二十课 (272)第二十一课 (275)第二十二课 (277)第二十三课 (278)第二十四课 (278)第二十五课 (280)单元复习参考答案 (281)单元过关检测试题答案 (282)第二十六课 (283)第二十八课 (289)第三十课 (293)第六单元知识和能力检测试题 (295)一《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342页,Word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342页,Word版)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精品资料八年级上册导学案(人教版)一《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集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集1 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的有关知识,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学习流程】1、查阅解放军渡江作战和解放南阳的有关背景资料。

2、挑选一份刊登简短新闻的报纸准备小组交流。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区域( ) 溃( )退 锐( )不可当 歼( )灭要塞( ) 绥靖( ) 阻遏( ) 管辖( )逃窜( )4、常识填空:新闻,又叫 ,它的结构通常包括 、 、 、 、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 、 。

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 、 、 、 、 。

5、在课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6、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第一则: 第二则: 7、精读第一则新闻,思考:(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2)在第一则新闻中找出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8、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比较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9、交流自己搜集的报纸新闻,与小组同学一起分析它的要素和结构。

10、能力提高: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

两则联合起来读,可以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详略处理。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小石潭记 [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落实字词。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略小石潭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激发爱我中华的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借景写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引导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总是寄托着作者深深的感情。

今天,让我们――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一起来领略小石潭的景,体会柳宗元的情。

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篇文章,听完后告诉我你想到了什么?(配《高山流水》古筝曲朗诵《小石潭记》,学生谈体会)。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课文《小石潭记》(板书)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1、学生边读边圈出生字、生词,学生合作讨论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中。

充分讨论后多媒体示出:(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2)一词多义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动词,“成为”)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2、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三、新授屏幕展示柳宗元笔下小石潭的风貌,让学生融入情境中。

(一)请同学们分小组读课文且互相交流读法、悟情:思考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描写的?并且归纳其特点。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课《“飞天”凌空》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课《“飞天”凌空》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课《“飞天”凌空》导学案《“飞天”凌空》导学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三课,是一篇记叙文。

文章主要通过描述神州二号飞船成功发射的过程,向读者展示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

通过学习本课,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科学事业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和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掌握记叙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推理、选择、理解等阅读方法解读文章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国家事业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情境热身:通过引入一幅插图,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内容与标题来预测文章的主题。

2.导读启发: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航天事业的发展与我国的发展有何关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师生互动:通过问题解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4.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合作探讨文章结构,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5.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阅读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五、教学过程Step1:情境热身通过放映一幅插图,观察图片内容与标题,让学生预测文章的主题。

Step2:导读启发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航天事业的发展与我国的发展有何关系?如何看待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通过提问和引导,引发学生兴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Step3:师生互动教师出示问题:文中提到的“飞天”是什么意思?神州二号的发射对我国有何重要意义?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适时给予评价并解答学生的疑惑。

Step4: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合作,探讨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是如何组织内容的,以及为什么要以神州二号的发射为中心展开。

Step5:课堂讲授教师呈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讲解文章的阅读技巧。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_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_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范文《长征组歌》两首【学习目标】1、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2、欣赏歌词中表现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军事家的风采。

【重点难点】1、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2、欣赏歌词中表现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军事家的风采。

【自主导学】2.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乘胜( ) 雪皑皑( ) 敌重兵( ) 重飞渡( ) 泥毡( ) .....草(tǎn) 压(qián)镜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调虎离山袭金沙 ....(2)千锤百炼不怕难 ....4.按课文填空。

(1) ,野菜充饥志更坚。

(2)《四渡赤水出奇兵》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3)《过雪山草地》中渲染自然环境恶劣的句子是,,。

(4)歌词为了凸现主题往往有中心句,请在下列横线上写上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

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中心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雪山草地》的中心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就歌词内容看,《四渡赤水出奇兵》这一乐章除了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外,还表现了________,赞扬了________;《过雪山草地》这一乐章描写了红军过雪山草地遇到的极大困难和红军________________的顽强斗志。

【自主合作探究】6.阅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横断山,路难行”这两句反复出现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品味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①兵临贵阳逼昆明 .②调虎离山袭金沙 .(3)“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这句歌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4)《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这两个乐章的开头几句歌词用的都是三字短句。

想一想,为什么?(5)下列歌词中,不能揭示红军长征胜利原因的句子是( )和( )A.毛主席用兵真如神B.雪皑皑,野茫茫C.军民鱼水一家人D.官兵一致同甘苦E.敌人弃甲丢烟枪F.野菜充饥志越坚【反馈检测】(2O分)7.下列各组中读音不同的一项分别是( )和( )(4分)(1)横断山 A.横眉 B.横蛮 C.横贯 D.横直 .(2)亲人送水来解渴 A.押解 B.解嘲 C.解冻 D.解剖 .8.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学案 (学生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学案 (学生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新闻事实传达出的观点。

2.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消息在写作方式和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3.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学习重难点:重点: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新闻事实传达出的观点。

2.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消息在写作方式和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难点: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了解消息在写作方式和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学法指导:1.用梳理新闻“六要素”的方法,从“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等角度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

2.倒金字塔结构是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即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新鲜程度,以及读者感兴趣的程度等,依次将新闻事实写出的一种结构形式。

由于这种结构格局前边重、后边轻,上头大、下头小,所以称之为“倒金字塔”。

分析标题、导语、主体部分的新闻要素,体会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作者简介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企业家。

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实业,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现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经济学六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二、预习任务1.查阅资料,了解诺贝尔生平及诺贝尔奖的相关资料。

2.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3.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完成旁批。

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4.按新闻的“六要素”“五结构”初步梳理课文内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导学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目录第一单元1、巴东三峡(刘大杰)2、周庄水韵(赵丽宏)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冯君莉)4、*走进纽约(刘成章)第二单元5、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6、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等)7、*生命之舟(梁家新等)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谭士珍.第三单元9、纪念白求恩(毛泽东)10、*谈语言(王力)11、最苦与最乐(梁启超)12、*懒惰的智慧(凯利)第四单元13、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14、范进中举(吴敬梓)15、*选举风波(秦文君)16、*山米与白鹤(贝特西?贝尔斯)第五单元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18、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巴里.19、*海洋是未来的粮仓20、*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第六单元21、小石潭记(柳宗元)22、记承天寺夜游(苏轼)23、*游恒山记(徐霞客)24、*满井游记(袁宏道)25、诗词五首第七单元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27、曹刿论战《左传》28、*干将莫邪(干宝)29、*劳山道士(蒲松龄)30、诗词五首第一单元:游记散文主要备课人:雁江一中张群花审核人:王英课题1.巴东三峡学习目标1.掌握“凝望、玲珑、险峻、悬崖绝壁、古褐苍苍”等词语。

2.掌握作者游览的行踪,了解游记的一般特点。

3.品味语言,学习本文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突出景物特征的方法。

4.理解文中所引用的诗、谚语和典故的作用。

5.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突出景物特征的方法。

学习难点品味文中各种修辞方法对描绘景物的作用。

学习过程备注布置预习1.学生自主掌握“凝望、玲珑、险峻、悬崖绝壁、古褐苍苍”等生字词(包括读音、字形、解词、连词成句等)。

2.学生搜集关于“三峡”的知识。

3.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说说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4.结合课文,请简要说说三峡各有什么特点?第一课时一、预习展评二、出示学习目标1.掌握“凝望、玲珑、险峻、悬崖绝壁、古褐苍苍”等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小石潭记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落实字词。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略小石潭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激发爱我中华的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借景写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引导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总是寄托着作者深深的感情。

今天,让我们——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一起来领略小石潭的景,体会柳宗元的情。

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篇文章,听完后告诉我你想到了什么?(配《高山流水》古筝曲朗诵《小石潭记》,学生谈体会)。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课文《小石潭记》(板书)
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边读边圈出生字、生词,学生合作讨论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中。

充分讨论后多媒体示出: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2、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三、新授
屏幕展示柳宗元笔下小石潭的风貌,让学生融入情境中。

(一)请同学们分小组读课文且互相交流读法、悟情:思考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描写的?并且归纳其特点。

明确:
⑴水──?清。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写出了清脆的流水声。

作者此时也一定是惊喜万分。

(重音字落在“闻”上,忽然听见水声,读出惊喜之情)。

“水尤清冽”重点落在“尤”字,也正面写出了水──清(板书)
⑵石──?奇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为坻、为屿、为、为岩”
→四个“为”字短语形象地写出了石的千奇百怪(语调应注意抑扬顿挫,读出一种欣喜之感)。

⑶树──?美
“蒙络摇缀”这四个字,精确的刻画了树的美(语调应平缓,语速要慢)。

⑷鱼──?乐
第三段中的“怡然”的“ 尔”“翕忽”惟妙惟肖地写出了鱼的情态──“乐”,也侧面写出了水之清。

(读时要注意“乐”是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语调应是“鱼与人嬉戏”的趣味感)。

……
(文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好句子,请同学们下去之后互相交流。


(二)师生互动,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感受优美的景物总使人赏心悦目,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上,你会有什么感觉?2.深入探究,走近柳宗元“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作者的心情却是“悄怆幽邃”,你能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吗?
3、与柳宗元对话,进一步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与柳宗元对话,深入体会柳宗元当时悲凉的心境。

四、小结
作者是被贬官到此,不幸的遭遇令他感伤,本来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郁闷,小石潭的美景使他惊叹不已,流连其中,得到了不少乐趣,暂时忘记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风景虽美却过于幽静冷清,游玩的时间一长,寒气透骨,难免触景生情,不由得忆起了自己的坎坷命运,忧郁、悲凉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来,同学以后也可以把自己的感情寄于山水之间。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教学反思
在写景散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如果更好地引导学生品读作者寄托在景物当中的情?这是许多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我在教《小石潭记》时,我就做了以下尝试:以“读、说、究”,带领学生进入小石潭的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以“读”带动情,带领学生领略小石潭的美景。

俗话说“熟能生巧”,我觉得多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语感,甚至自然而然体会出文章里蕴涵的情感。

因此,在本教学设计中,我把教师读、学生闭眼感受,学生默读,学生分组读并互相交流为一条“读”线贯穿课堂中,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法中逐步深入作品,从而领略了小石潭的美景及体会了作者的感情。

二、以“说”感悟情,引导学生体会柳宗元的情。

为能深入体会柳宗元当时悲凉的心境,在本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与柳宗元对话的环节,我觉得这样拉近了与作者及文本之间的距离,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这样不仅能感受作品对小石潭的生动描写,而且还深切体会到柳宗元当时贬官后孤独忧愤之情,学生也自然地走进了文章的情境中,与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鸣。

三、以“究”体会情,让学生探究作者在石潭美景中的忧愤。

面对如此优美的石潭景色,作者为什么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我把问题抛给学生后让他们去探究,而且引导他们结合写作背景,从文章“景语”中得出“情语”,最终学生很成功的探讨出了作者当时的忧郁愤懑之情。

实践告诉我,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好。

《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以“读、说、究” 带领学生进入小石潭的景,体会作者的感情,力图给学生营造一个能充分展现个人体验和感情的平台,给学生自由发展提升的空间,以达到景在“读”中现,情在“究”中悟的目的。

因此,我个人认为此教学设计达到了三维目标,突破了教学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