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出塞(教案)(3)

合集下载

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精选11篇)

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精选11篇)

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精选11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能深入理解是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三、教学准备1、师生共同查找有关诗人、时代背景、其他描写战争诗的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诗文。

3、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跟战争有关的边塞诗《出塞》。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复习方法,交流资料。

1、复习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有一个把古诗学好学透的方法,谁来说一说是什么内容?(生叙述)。

2、交流资料:(1)介绍作者。

(2)明确背景。

(三)讨论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诗,整体感悟。

2、运用学法,小组探究。

3、分句汇报,品味诗句。

A、汇报前两句:(1)说清诗意,体会诗情。

思考:为什么要提到秦汉时的明月和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带给你什么感觉?(2)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升华诗情。

(3)拿出摘录笔记,记录诗句,养成积累的习惯。

(4)联系课外,链接知识。

B、汇报后两句:(1)汇报方法同上:读、背、摘录、板书。

(2)看教材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了解诗中引用的典故龙城飞将。

二、升华情境(一)凭借情境,升华诗情。

(出示课件)让我们再看全诗,大声诵读一边,再来体会作者之情。

(二)回味诵读,深入品味。

(再出示课件)学生诵读,练背。

出塞的优质教案 《出塞》教案

出塞的优质教案 《出塞》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这首古诗;(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爱国情怀;(2)体会诗歌中所展现的忠诚、勇敢、坚定的精神品质;(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报国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掌握;(2)诗歌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诗中历史背景的理解;(2)诗歌意象的把握;(3)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入体会。

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王昌龄及其作品《出塞》;(2)解读诗文,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文的韵律美;(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内容,了解历史背景;(3)小组讨论,分析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2)解析诗歌意象,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3)阐述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 实践拓展(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朗读能力;(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代诗人或诗歌,拓宽视野;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3. 诗歌朗诵比赛:评价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锻炼表达能力;4. 学生自评、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提高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诗歌教材;2. 网络资源:查阅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更好地讲解诗文;3. 多媒体设备: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4. 诗歌鉴赏工具书: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诗歌鉴赏参考资料。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模板(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模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模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豪迈奔放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出塞》。

揭题《出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诗人。

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

)他擅长写边塞诗。

选择边塞军旅生活作为写诗的素材。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

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

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

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

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度阴山――度,指越过。

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句诗的意思是: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兵马度过阴山的。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

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

小学四年级语文《出塞》优质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出塞》优质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出塞》优质教案三篇《出塞》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出塞》优质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四年级语文《出塞》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2.体会语文学习的快乐,掌握感悟古诗的方法。

3.会写1个字。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1.查找有关诗人王昌龄的资料。

2.收集和阅读其他的边塞诗。

(二)教学过程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并且通过课后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感悟古诗的几种方法,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具体建议如下:1.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体验诗的语感和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做到熟读成诵。

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指导其读出节奏和韵味。

2.理解感悟古诗。

古诗教学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体会诗的意境。

可安排下列内容:(1)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体会诗意。

结合注释、查字典或利用其他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以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

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是专指秦汉时期的明月和山关,而是用来说明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争一直在无休止地发生。

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可见战争是无情的,带给人们无尽的苦难。

“但”是“只要”的意思。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由于他英勇善战,威震龙城,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

这里是化用典故,指扬威北方边关的名将。

后两句诗抒发了作者的心中的感慨和希望:如果有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飞将军驻守边关,绝对不会让敌骑越过阴山。

(2)体会意境。

在学生理解了诗意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本诗的深远意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

但在这两个词之前加了“秦”和“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

出塞的教案 《出塞》教案

出塞的教案 《出塞》教案

《出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这首古诗。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唐代边塞诗的背景知识,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怀。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唐代边塞诗的背景知识。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诗歌意象和表达手法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背景知识等内容。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边塞诗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历史背景。

(2)提问学生对边塞诗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目聆听音乐,想象诗中的场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背诵《出塞》。

(2)学生写一篇关于《出塞》的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内容和背景知识,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要求,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深入解析:通过详细讲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

《出塞》教案(优秀8篇)

《出塞》教案(优秀8篇)

《出塞》教案(优秀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出塞》教案(优秀8篇)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出塞》教学教案

《出塞》教学教案

《出塞》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

(2)理解《出塞》的内容,把握其主题思想。

(3)了解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出塞》。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和平的渴望。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出塞》的诗意和主题思想。

2. 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典故和意象的理解。

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出塞》全文。

3. 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出塞》的题目,提问学生对“塞”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出塞》,感受诗句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出塞》的诗意和主题思想。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讲解《出塞》的诗意,分析诗句中的典故和意象。

(2)解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和平的渴望。

(2)分享自己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6. 课堂练习(1)让学生默写《出塞》。

(2)选取其他古代边塞诗进行鉴赏,分享感悟。

7. 总结课堂(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古代边塞诗,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1. 对比分析:《出塞》与其他边塞诗的异同,如《凉州词》、《塞下曲》等。

2. 了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边疆将士的生活和精神风貌。

七、课后作业:1. 背诵《出塞》。

2. 写一篇关于《出塞》的鉴赏短文,不少于300字。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边塞诗,进行深入研究和鉴赏。

古诗出塞教案

古诗出塞教案

古诗出塞教案教学内容:古诗《出塞》的解析和欣赏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出塞》的作者、背景和意境。

2. 掌握古诗《出塞》的基本词句和结构。

3. 通过朗读和解析,感受古诗《出塞》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古诗《出塞》的词句运用和意境描写。

2. 理解并感受诗中所传达的豪情壮志。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古诗《出塞》的复印件、教案、黑板、粉笔、课件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引入古诗《出塞》的背景和作者,简要介绍出塞的历史背景。

2. 教师出示课件或黑板上写下古诗的开头几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让学生读一读,思考这几句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二、学习分析(15分钟)1. 学生阅读古诗《出塞》,并在课本或笔记本上做标记。

2. 将诗的体裁、韵律、格律等要素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古诗的基本特点。

3.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古诗《出塞》的词句运用和意境描写,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情感表达。

三、诗歌朗读(15分钟)1. 教师朗读古诗《出塞》。

2. 要求学生跟读,注意朗读的语调和情感表达。

四、诗歌欣赏(20分钟)1. 学生发表对古诗《出塞》的感受和评价。

2. 引导学生从诗的结构、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欣赏和解读。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教师给学生讲解古诗《出塞》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2. 分享相关的读书体验、影视作品等拓展资料,让学生对古诗有更全面的了解。

3. 提醒学生要多关注、多接触古诗,培养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心得体会,简要表述对古诗《出塞》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歌,尝试写一首自己的古诗。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出塞》的背景、情感和意境有了初步的了解。

课上通过朗读和解析,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这首古诗所传达的豪情壮志。

《出塞》优秀教案(优秀3篇)

《出塞》优秀教案(优秀3篇)

《出塞》优秀教案(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出塞》优秀教案(优秀3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教学设计教案

《出塞》教学设计教案

《出塞》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这首古诗。

(2)理解《出塞》的创作背景和诗歌内容,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出塞》。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2)理解团结互助、英勇担当的精神内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出塞》。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含诗歌内容、创作背景、意象分析等方面的课件。

2. 图片: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如边疆风光、将士英勇事迹等。

3. 音乐:挑选适合诗歌氛围的音乐,增强课堂氛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边疆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疆的美丽与神秘。

(2)简要介绍《出塞》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出塞》,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内容,分析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诗歌情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互相交流。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强调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育孩子爱国情怀的有效途径——古诗词《出塞》教案

教育孩子爱国情怀的有效途径——古诗词《出塞》教案

教育孩子爱国情怀的有效途径——古诗词《出塞》教案爱国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在培养下一代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爱国情怀。

而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育孩子爱国情怀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将以古诗词《出塞》为例,为您呈现一个有效的教育孩子爱国情怀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古诗词《出塞》,让学生在领会诗歌意境的同时,体会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英雄的敬仰,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到国家建设和发展中去。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1、教师导入(1)预告课题,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介绍古诗词《出塞》,告诉学生这是一首反映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诗歌,让学生对此有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铺垫情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介绍故事背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对此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2、课堂活动(1)朗读原诗教师给学生朗读原诗,并让学生跟着读几遍,帮助学生掌握韵律、节奏和朗读技巧,同时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涵,搞清楚诗人写作的背景、意图等。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分析语言教师带学生分析古诗词《出塞》的语言特点,比如说开头夸张烘托,饱含豪情;词语精炼、意境深远;以及讲述的是战争中的边疆故事等等。

(3)提炼精神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意境和语言的特点,提炼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包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不屈不挠、誓死捍卫祖国等。

3、课堂延伸(1)文化阐释教师可以对古诗词《出塞》进行文化阐释,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和重要性。

(2)历史追溯教师可以对秦时汉时的历史进行追溯,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

三、教学评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领会情感:学生能否领会和理解《出塞》所蕴含的情感,感受民族英雄的精神;(2)韵律技巧:学生能否掌握古诗词的韵律、节奏和朗读技巧;(3)写作水平:学生能否通过学习和领会《出塞》的意境,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语文课文出塞的教案设计

语文课文出塞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出塞》。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和主题的把握。

2. 古典诗歌的欣赏和审美。

3. 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诗歌意境,阐述作者思想。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出塞》,提问:“塞”指的是哪里?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2)结合注释,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分析诗歌意境和主题。

(2)阐述诗人的爱国情怀。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选取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

5. 情感体验:(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情感。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表演。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7.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出塞》。

(2)写一篇关于《出塞》的读后感。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内容:1. 掌握课文《出塞》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第1篇】《出塞》一、教材分析《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

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

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根据课文的特点,本课教学的重点设定为:在教学中,教师着力引领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出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诗作的感染与激励。

教学难点设定为:在赏析品读中深入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唐诗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唐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学习古诗的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力图引导学生自学自悟,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古诗的能力。

具体设计如下:1、设计并运用“学习向导”,体现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学。

2、自读自悟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把握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诗中形象,体会诗中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出塞曲》2、导入一首《出塞曲》,唤起了我们去一览祖国壮阔雄奇的边塞风光的渴望,也唤醒了我们心中那份久违的英雄情节。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王昌龄的《出塞》,去再次体验一下盛唐边塞战士的情怀。

(二)复习热身,明确学法。

1、唐人边塞诗歌,是唐诗中一道雄奇瑰丽的风景线。

其实,我们这学期在母亲河单元学过的一首七绝,就是盛唐边塞七绝中的一篇杰作。

谁能说出是哪一篇?提问背诵明确学法:感受诗中形象,体验诗中情感。

(三)切入新课,指导朗读。

(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1)自由朗读。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朗读指导。

语文课文出塞的教案设计

语文课文出塞的教案设计

《出塞》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运用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中的内容。

(3)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关怀。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出塞》的诗意和主题。

2. 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诗的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出塞》的全文和注释。

2. 准备与诗内容相关的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讨论指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出塞》,提问学生对“塞”的理解。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出塞》,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跟读,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

(3)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的内容。

3. 字词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

(2)学生通过注释和词典辅助理解。

4. 内容理解:(1)教师运用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中的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5.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如诗的主题、意境等。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的主题和意境。

(2)学生展示自己的拓展思考,如诗人其他作品的了解、相似诗作的比较等。

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背诵《出塞》。

(2)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提问。

语文课文出塞的教案设计

语文课文出塞的教案设计

《出塞》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

(2)理解《出塞》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出塞》。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出塞》。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出塞》的内容、背景和意境。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出塞》,了解诗歌的大意。

(2)查阅诗歌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

(2)介绍《出塞》的作者王昌龄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出塞》,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合作探讨,解读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句法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4.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仿写,运用所学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2. 作业评价:(1)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如诗歌背诵、默写和创作。

(2)学生对诗歌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综合评价:(1)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2)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同和价值观的培养。

六、教学反馈与调整:1. 课堂反馈:(1)观察学生的反应,了解他们对《出塞》的理解程度。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他们的疑惑。

2. 教学调整:(1)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古诗出塞教案

古诗出塞教案

古诗出塞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出塞》了解出塞题材的古代诗歌创作。

2.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和体验古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课件3. 《出塞》古诗的拓印版、译文和注解4. 相关古代诗歌作品的选集和阅读材料三、教学过程:导入:老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与出塞相关的历史视频,引发学生对出塞的兴趣,并提问:你们对出塞有什么了解?展示与解读:1. 老师将《出塞》的拓印版、译文和注解展示在课件上,并进行简要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提醒他们关注古诗中的意象、诗句的表达和思想内涵。

欣赏和朗读:1. 学生分组进行共同欣赏《出塞》,老师鼓励学生挖掘诗中的意象,感受古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 学生进行练习朗读《出塞》,注意语音、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诗歌创作:1. 老师提供相关古代诗歌作品的选集和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首与出塞题材相近的诗歌进行阅读。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出塞》为范例,进行自由创作。

鼓励学生在诗中展示爱国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

分享和评价:1.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并进行同伴评价。

鼓励学生从创作技巧、情感表达和写作主题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反思。

2. 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鼓励他们保持对古代文化和诗歌的热爱和探索。

四、教学拓展:1. 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古代诗歌,并进行多样化的诗歌创作活动。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文化遗址,深度了解古代出塞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五、教学反思:《出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作品,通过对该诗的深入学习与解读,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出塞题材的古代诗歌创作,还能够培养其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和爱好。

通过自主创作诗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古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表达,培养其爱国情怀和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展示和评价环节,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启发,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诗歌创作技巧。

大班古诗出塞教案

大班古诗出塞教案

大班古诗出塞教案教案名称:大班古诗《出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古诗《出塞》的内容和背景,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讲解古诗《出塞》的内容和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抒情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营造出塞的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出塞的背景和环境,激发学生对《出塞》这首古诗的好奇心和兴趣。

2. 教师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出塞》的作者王昌龄,讲解古诗的内容和背景,解释古诗中的词语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学生朗读让学生轮流朗读《出塞》,并解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感悟。

4. 学生表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表演,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现出塞的场景和诗歌中的情感,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反思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四、教学手段图片、音乐、课件、多媒体设备等。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朗读、表演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古诗《出塞》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让他们以《出塞》为题材,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以上是一份针对大班古诗《出塞》的教案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出塞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首重要的边塞诗歌。

这首诗描绘了北方边塞地区的荒凉景色以及边军壮烈的战斗场面,深刻表达了边塞战士的忠诚和壮丽的精神风貌。

本文通过对《出塞》的深入解读,设计了一堂关于这首诗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首经典之作。

一、课堂导入(10分钟)1. 教师准备一幅描绘边塞景色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发他们对边塞地区的想象和兴趣。

2.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自己对边塞地区的了解,了解学生对边疆民族的认识和印象。

3. 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出塞》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边塞题材的诗歌,简要介绍作者王昌龄的背景和时代背景。

二、诗歌鉴赏(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出塞》的写作背景和意义,包括诗人亲历边塞战争的经历以及对战士的赞颂。

2.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品味诗的语言风格,如诗中荒凉的边塞景色、壮烈的战斗场面等。

3. 教师逐句解读诗歌的意境和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隐喻和象征。

三、诗意表达(3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尝试理解诗中描述的边塞景色,并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边塞的感受和想象。

2.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互相分享自己的诗歌创作,并进行评价和改进,培养学生对诗歌审美和表达能力。

四、戏剧演练(40分钟)1. 学生分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句或场景进行戏剧表演,让学生通过戏剧形式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形象。

2. 学生可以尝试扮演诗中的边塞战士,通过表演展示他们眼中的边塞英雄形象,提高课堂参与度。

五、诗意分享(10分钟)1. 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诗歌作品和戏剧表演经验,让全班同学共同欣赏和品味。

2. 教师引导学生对彼此的作品进行评价和点评,培养学生欣赏和评判的能力。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要求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和感想,以及对《出塞》的新的理解和欣赏。

2. 教师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关注边塞地区的现状和保护。

通过以上设计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出塞》这首诗歌,并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出塞》教案教材解读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其七绝诗堪称唐边塞诗中“神品”,尤以《出塞》为冠,明李攀龙赞《出塞》为唐七绝压卷之作。

《出塞》一诗主旨,历来有厌恶战争、渴望和平说;盼望朝廷起用良将说;同情征人、百姓疾苦说等。

然而,当我们透过历史的天空,再次静心品读,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哪一种主旨,其背后都包蕴着作者对于所有生命的尊重与关爱。

而这一点,正是唐诗的主旋律——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礼赞生命。

这是博大的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伟大人文精神,在今天,它依然彰显着非凡的魅力。

教学目标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教学过程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

(板书:明月)突出李白可能是在什么状况下思念家乡。

自己在外想家一般怎么办?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了这首诗,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地方,在这里不妨提出来,我们大家交流交流。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4.现在谁能试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

(板书:边关)过渡: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下面我们来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一)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征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一读。

2.想一想。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3.说一说。

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4.学一学。

我们刚才总结了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有一首描写征人具体生活的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5.叹一叹。

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6.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亲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1)在同一轮明月下的征人的家人们可能在做些什么呢?(2)学生思考,完成练习。

①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相互搀扶着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树下,遥望,忍不住喊一声()②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替别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遥望着,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③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父亲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稚嫩的心灵从此()(3)教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4)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①学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②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5)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写话。

(二)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学生读诗。

2.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3.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教师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整体读全诗。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1.引入汉匈战争的一些资料。

资料: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

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2.时光流转到了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你能否试着谈一下对从秦汉一直延续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汉民族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战争”的看法?学生自由谈,教师不做定论。

(教学意图:炙热的情感可能燃烧学生的理智,今天读这首诗,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这一历史的悲剧有全面、公正的看法。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1.教师印发课堂上出现的古诗,有兴趣的课后自学。

2.王昌龄没有找到制止战争的有效办法,你对“阻止战争”又有何高见?板书设计明月边关家征人父母妻子孩子教学反思《出塞》一课的教学,做了以下一些尝试:1.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

《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如,教学中《资治通鉴》资料的引入,汉匈战争资料的引入,还有课前印发给学生的资料。

应该说,这些资料的引入,对促进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内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创设意象、营造意境。

诗歌是一门艺术,对于诗歌的意象的创设和意境的营造,本节课做了一些尝试。

如本课的导入,借《静夜思》导入,抓住睹月思乡中的“明月”,联系《出塞》中的“明月”,在本节课创设出“明月”意象,古人是望明月而思亲人啊,那么征人望着那从秦到汉一直高悬的明月,心中当作何感想?再如,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3.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征人,你会作何感叹、作何感想?在学生悟到征人们一个朴素愿望——“回家”后,教师再引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4.以诗解诗,促进感悟。

《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

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补充一首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

古诗所表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较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为了帮助理解诗歌,《出塞》教学中,我抓住“人人思家”这一情感的共通之处,从李白思乡到自己思乡的感觉,进而理解“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归”“永远永远不能回家”的感觉,最后过渡到“千百万人盼回家”这个情感主题上,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6注重语文的训练。

在古诗中加强语文训练,本课教学体现在两点:一是教给学法,引导自学。

学生初步读懂古诗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在之后的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自学古诗,学以致用;二是激发情感,引导写作。

在学生充分体会了诗歌前两句思想感情后,情感体验的高潮处教师引导学生也写两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情动而辞发,写作训练的时机自然合理。

但本课的教学,教学环节不够简洁,有拖沓感。

例如第一句诗的教学,教学环节过于繁杂,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不足。

此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单调、贫乏,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检讨改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