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新课改同行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造 之“ ” 泉 。教 师 只 有 形 成 这样 的 教学 观 , 关 爱 学 生 , 重 学 生 去 尊
的丰 体 地 位 , 能使 他 们 在 积 极 主 动 地 参 与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中 , 才 发 现 和 发 抛 他们 的 创 新潜 能 。
视 作 国家 的 未 来 。通 过 教 师 的呵 护 , 让他 们 长 成 参 天 大 树 , 为 成
栋 梁 之 才 ; 过 启迪 和 发 展 , 这 些“ 井 ” 洒 出源 源 不 断 的 创 经 让 深 喷
要 的 任 务是 使 学 生如 何 在 学 习 中学 会 学 习 , 以教 给 学 生 汲取 知 所 识 的途 径和 方 法 , 正 做 到“ 真 授人 以渔 ” 。法 国 教 育学 家 第 斯 多惠 说 : 一个 不 好 的教 师奉 送 真理 , “ 一个 好 的教 师则 教 人发 现真 理 。” 平 心 而 论 , 一个 教人 发 现 真 理 的 教 师 并 非 易 事 。 因 为 , 做 他
学生 看 成 是 自 己的“臣 民 ” 要 他 们 俯 首 贴 耳 , 不 该 把 学 生 的 大 , 更
它 来 相 互勉 励 。尽管 《 说》 师 是一 篇 有 卓越 见 解 的 文 章 , 在 也仍 现 有 其 积 极 意 义 , 它对 教师 任 务 的阐 述 在 今 天 看 来 , 有 着 明显 但 却 的局 限 。 因为 这 三条 任 务 归 根到 底 就 是教 师 要 将 已有 的知 识 , 自 己 的本领 教 给学 生 。 在本 质 上 , 这 还是“ 人 以鱼 ” 在 信 息时 代 的 授 。 今 天 , 师 对 新 知 识 不 可 能 都 掌握 , 生 也 小 可 能 在 学校 里 学到 教 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摘要: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最主要的平台,也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主要的途径。
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在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自主自觉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轻松获取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较好完成教育、教学目的任务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创设;学习环境;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212-01创设活泼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新课程理念强调确立“学生主体观”,就是要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整个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知识体系,自主学习,它是极富前景的学习原则,该原则对指导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第一,学生正处在一个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的普及让学生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他们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数学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第二,强调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知识体系的过程,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第三,关注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获得合理的个人经验的内部消化。
因此,课堂上,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这一“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景的营建,也就成为学生获得数学学习成效的最为重要的途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目的,教师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数学知识新课程改革把“问题解决”作为目标之一,把“具有问题解决的能力”作为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
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新课 改 中 。 让教 学焕 发生 机活 力 , 求我 们更 新观 念 , 要 让
教 学 活 动 成 为 师 生 不 断 发 现 和 创 新 的 过 程 . 发 现 和 创 新 中 展 在 示个 体生命 的灵 动与 飞扬 。
须通 过 接受 学 习 . 学 习前 人 的 先进 知识 和 经 验 。 来 并获 得发 展 创新 能力 所需 要 的基础 知识 和基 本技 能 . 创新 打下 深厚 的理 为
创新 是 一个 民族 的 灵魂 . 是 国 家 兴 旺 发 达 的 动 力 。 因
新信 息浩如 烟海 . 如何 在丰 富多变 的信息 中 , 准确 、 快捷 地捕 捉 、 西省城固 县第 二中学 海燕 。 。。 筛 选 、 合有 价值 的信 息 , 建新 的 知识体 系 , 好更 快 地解决 整 构 更 此 . 变 学 生学 习 方 式 , 养 转 培 学 生 的创 新 精 神 和能 力 , 课 让 堂教 学焕 发 活 力 , 是 我 国 当 这
论根 底 。 五 、 新 教 学 模 式 — — 培 养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的 手 段 创
1教学 活动是 教师 通过 创新 而实 现 自我价值 的过 程 。教 师 . 必须从 “ 书匠 ” 教 向反 思型 、 发展 型 、 创新 型 角色 转变 , 把研 究 和 反思作理论 之窗 ¨ 的主渠道 .通 过创新 不 断确认 自我 、 为 自己专 业成 长 nh h ∞ q 提 l Z ; u n u 0 升 自我 、 完善 自我 。
、
创 新 教 育 理 念 — — 培
养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的 前 提
任何 时 代 都需 要 创 新 . 知
识 经 济 社 会 更 是 如 此 。知 识 的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主题是教育改革带来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下面我将一步一步回答这个主题。
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中,课堂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通过教授知识,进行讲解和演示,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知识。
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首先,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和创新实践的机会。
而在新课改下,教师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活动来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孤立的个体,课堂活动以个人为单位进行。
而在新课改下,教师们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团队活动,通过合作来促进学生的互动和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三,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往往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而在新课改下,教师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上,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还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和价值观等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素质和能力。
第四,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信息的唯一提供者,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收信息。
而在新课改下,教师们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最后,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和创新实践的机会。
而在新课改下,教师们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并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激发 学生的 学习兴趣 , 养 学生的创 新 意 一) 培
识 、 新精 神 创 学 生 学 习 , 有 正 确 的 学 习 动 机 和 浓 厚 的学 习 要 兴 趣 , 样 学 习 才会 有 主 动 性 和 积 极 性 , 有 产 生 了 这 只 兴 趣 , 会 有 动 机 , 维 活 动 得 以 启 动 运 行 , 得 信 才 思 获 息 , 验 信 息 , 自己 的 知 识 水 平 由量 变 到 质 变 , 检 使 才 能 结 出 丰 硕 的成 果 , 此 通 用 技 术 教 学 中 , 采 用 多 因 我 种 方 法 激 活 学 生 的思 维 。 1 目标 激 活 : . 目标 是 人 生 奋 斗 的 归 宿 , 只有 目标 明 确 才 会 争 取 目标 的 实 现 。 针 对 实 际 确 立 目标 , 激 励学 生 拼 搏 进 取 , 自觉 地 朝 着 预 定 的 目标 不 懈 的 努 力追 求 。 我 采 用 远 景 目 标 与 近 景 目标 相 结 合 的 方 法 : 景 , 诉 学 生 社 会 的 不 断 变 革 和 进 步 , 术 将 远 告 技 逐 步 成 为 人 类 的 基 本 素 养 , 学 生 从 认 识 上 领 悟 学 让 习 通 用 技 术 的迫 切 性 。近 景 , 课 伊 始 , 示 目标 , 上 展 在课 堂 上 不 断 创 设 情 景 , 发 学 生 的 好 奇 心 和 求 知 引
一
‘ I I I I l l l ‘ I ‘ l I l I ● l I
“ 改 就 是 要 创 新 , 果 不 创 新 课 改 就 毫 无 意 课 如 义, 以每个 参与课改 的教育 工作 者都必 须 首先具 所 有 改 革 精 神 。要 立 足 于 创 新 , 破 多 年 来 已形 成 的 突 传 统 教 学 的 心 理 定 势 和 旧 框 框 , 构 建 新 课 程 的 教 去 学模 式 。 由此 可 见 , 新 在 课 改 和 教 育 教 学 中 占 有 ” 创
我与新课改同成长演讲稿3篇
我与新课改同成长演讲稿我与新课改同成长演讲稿精选3篇(一)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与新课改同成长》。
新课程改革是我成长道路上的好伙伴,伴随着我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我还记得当初新课程改革实施时,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有些陌生,有些不适应。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找到了适应和融入新课程的方法,从中受益匪浅。
首先,新课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体性。
在过去的课堂上,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听老师讲课,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现在,课堂上学生们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老师们也更注重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课堂环境让我感觉更有动力和热情去学习,我渐渐找到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志向。
其次,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过去,我们经常因为应付考试而去追求分数,而忽略了其他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素质教育,让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我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程,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这使我更全面地发展自己,成为一个更有能力和价值的人。
最后,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新课堂中,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动手实践,去进行小组合作,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这些实践和创新的活动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并培养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再只有死记硬背,我们学会了学以致用,这对我们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结一下,“我与新课改同成长”,新课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我更主动参与,提高了学习的效果;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我更全面地发展自己;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我能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最后,我要感谢新课程改革给予我的机会和成长空间。
我相信,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我会继续不断地成长、进步,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我与新课改同成长演讲稿精选3篇(二)Ladies and gentlemen,It is with great honor and pride that I stand before you today to talk about my homeland, my beloved country – China.China, known as the Middle Kingdom, is a land with a rich and vibrant history that dates back thousands of years. From the invention of paper and print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 Wall, China has made countless contributions to human civilization.But it is not only the past that defines China. Today, China is a global powerhouse, making remarkable strides in various fields. With the world's largest population and the second-largest economy, China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shaping the world's future.One of the things that truly sets China apart is its ancient culture, which remains deeply rooted in our society. From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art forms like calligraphy and Chinese opera, to our distinct philosophies such as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Chinese culture is unique and diverse. It is our duty to preserve and promote this cultural heritage for future generations.China's commitment to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is unparalleled. From the world's fastest supercomputers to cutting-edge technologies lik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5G networks, China continues to lead the way in the digital age. Our determination to be at the forefro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paving the path for a brighter future.Furthermore, China is not only focused on its own development but also on fostering global cooperation. Through initiatives lik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China aims to promote connectiv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mong nations. China's dedication to multilateralism serves as a beacon of hope for a world seeking peace and prosperity.As a Chinese citizen, I am proud of the progress my country has made. However, we must not forget th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 Environmental issues, social inequality, and the need for further reforms are some of the hurdles that we must overcome.But I have faith in the resilience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Together, we can build a better future – one that is sustainable, inclusive, and harmonious. Let us strive to create a China that not only shines on the global stage but also empowers every individual within its borders.In conclusion,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rich heritage, a global leader in innovation, and a steadfast advocate for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It is with great pride that I call China my homeland. Let us work hand in hand to shape a brighter and more prosperous future for our beloved motherland.Thank you.我与新课改同成长演讲稿精选3篇(三)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课改同行的经历和感悟。
2024年新课改培训学习心得体会5篇
2024年新课改培训学习心得体会2024年新课改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一)作为2024年新课改培训的学员,我深刻体会到了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体会:1. 强调学生主体性: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被鼓励参与讨论和提出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2. 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新课改鼓励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情景模拟、问题探究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 推进跨学科教学:新课改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协作,通过跨学科教学提供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
我参与的培训课程中,教师们积极探索不同学科的融合,将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他们对不同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4. 注重培养创新能力: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培训过程中,我们通过开展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如设计方案、科技制作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种创新实践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总的来说,2024年新课改培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相信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跨学科教学的改革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我会将这些学习心得运用到我的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提供更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2024年新课改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二)2024年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经过参加2024年新课改培训,我对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培训中,我学到了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
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综合素质是他们在社会中取得成功所必须具备的。
新课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 学研 究
2 0 1 3 年0 1 月
新 课改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
钟喜 美 李培 友
( 1 . 安丘市辉 渠 中学
2 . 安 丘市第一 中学,山东安丘
2 6 2 1 0 0 )
随着 新课 改 的推 进 ,创新 教 育 已成 为 我们 所 关注 的 热点 ,而课堂教 学是 实施素质 教育 、培养创 新能力 的主要 渠道 。在 数学 教学 中,教学方 法 的核 心就是 学生 的 “ 再创 造 ” 。 由此 可 见 引 导 学 生 通 过 经 历 数 学 , “ 创 造 ”数学 、 交流数 学和应用 数学 。 已成 为数学教 学改革 的方 向,新课 程改革 要求我们 的教 学 由指 导学生继 承性 学习 ,向引导学 生创新 学习转变 。培养 学生 的创新 能力是素 质教育 的重 点 体现 ,培养创 新人才 ,更是 时代 的需要 。因此 ,在 教学过 程 中,教师 必须转变 教育观念 , 以学生 的发展为本 ,激活 学生 主体 ,给 学生营 造一个 自主探 索学 习的时空和 机会 , 使学生积极、主动 参与 到探索活动 中去 。 转 变教师教 育理念 。更新教师角色 现 代 教 育 理论 认 为 , 向学 生传 授 一定 的 基本 理 论和 基础 知识是 学科教 学的重 要职能 ,但在加 强基础 教学 的同 时 ,培养学 生的创 新意识 和创新 智能 ,具 有不可 代替 的意 义 。只有培养 学生 的创新 精神和创 新能力 ,才 能使他们 有 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 学知识。 创 新能 力 的培 养 ,需要 建 立新 型 的师 生 关 爱 ,创 设 宽松 氛 围,营造创 造性 思维 的环 境 ,要使 学生 积极生动 地 探求 知识 ,发挥创 造性 。 由于新 课程 改革要面 向未来 ,面 向世 界 ,要 从课程 理念 、课程结 构、转变 学生 学习方 式等 根本 问题入 手 ,这就要求 我们教 师必须 从传统 的局 限于课 堂传 授知 识角色 向教育 过程 的指 导者 、组织者 、参与 者的 角 色转变 。教师 要 以各种 方式调 动和 引导学 生参与学 习活 动 ,引 导学生在 各 自精 心设计 的环境 中进行探 索创新 ,教 师 不 再 是 单 纯 的 知 识 传 递 者 ,而 应 同 时 作 为 学 生 学 习 的 伙 伴、活动 的组织 者 ,学生学 习过 程 的支持者 、帮助者 和引 导者 。因此教师 的角色越来越 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 二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学生创新精神 在 教学 中,充分利用 学生 的求知欲和 好奇心理 ,激发 学生的创 新意识 ,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 1 、巧妙设疑 ,激发学 习兴趣 。兴趣 是创新主体从事创 新活动 的 内在动 力和精 神支柱 ,是成 功创新 的无形力 量 , 它能激 发创新 主体坚 持不懈地 努力 。因此在 课堂教 学 中, 无 论 是 新 授 课 , 还 是 练 习 课 教 学 ,都 有 必 要 设 计 “ 导 入 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76学习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的逻辑性较强,小学生理解起来的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新课改下逐渐凸显出了诸多的问题。
数学教师在授课时,硬生生地将知识塞进小学生脑中,使之产生的抵触的情绪,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
经济发展形势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教学中的新方向,需要教师在授课中运用多样的方式,对其进行培养,使之实践能力提升。
一、创设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小学阶段学生进行预习的重要策略。
在实际教学前,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辅导材料,并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指导。
同时,教师应当在翻转课堂教学的各个阶段实时监测学生在该阶段取得的成绩,为其提供高效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学习数学知识,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鼓励学生敏察善思的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
如此,就能优化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资源,进而高效的推进翻转课堂顺利进行。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内容时,学生需要通过课堂翻转的教学方式充分掌握长度单位的知识点。
教师需要为学生预习课文提供相应的预习指导,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够比较轻松的对课文内容进行熟悉和掌握长度单位的知识,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预习思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辅资源充足的情况下,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小学数学学习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角度来表达和分析长度单位是什么?如何理解长度单位的转换条件,生活中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在生活中长度单位可以解决什么问题等,当学生在分析回答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对于长度单位的认识也就更加深刻了一些,对于学生而言,就是通过这样的步步为营的方式,一步步掌握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知识。
二、加强趣味性引导。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小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他们会对一些趣味性较强的事物产生浓烈的兴趣,所以只有学生在兴趣中才能变得更为轻松,才能产生探索意识与学习欲望。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小学生探索意识及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提高创新思维。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具体内容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具体内容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内容包括:
1. 个性化教育,新课改强调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
2. 贯彻素质教育,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学习素质、身心素质、美育素质和劳动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强调学生参与,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教学内容更新,新课改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实用性,注重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前沿科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 教学方式多样化,新课改倡导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包括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制学习、实践性教学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获得全面发展。
总之,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的贯彻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关于当前教师新课改理念的一些看法
关于当前教师新课改理念的一些看法摘要本文探讨了当前教师新课改理念的一些看法。
新课改理念的出现,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改进方向。
教师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需要转变教学思维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适应新课改理念带来的教学改革,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本文还分析了新课改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教师、教育改革、学生主体地位、创新能力、教学能力1. 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领域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新课改理念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探讨当前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一些看法,并分析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2. 教师的角色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主导角色。
然而,新课改理念提倡将学生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强调促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思维方式,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习”。
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新课改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师应通过引入项目化学习、实验探究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实践实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4. 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提升教师在推行新课改理念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首先,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了解教育前沿的发展方向,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其次,教师应加强对新教育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将先进的科技手段运用到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
最后,教师应注重自我反思和不断学习,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和合作,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新课改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课改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艰辛而伟大。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新课程改革的脉搏,着力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呢?一、改变陈旧的课程理念,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旧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大多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养;重课文理解、逻辑推理,轻质疑求新、发散求异;重概念内涵,轻形象直观。
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
因此改革陈旧的课堂理念,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势在必行,而且基础教育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关键在于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者,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将这种潜能挖掘出来,变成现实的创造力。
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乐于从事创造性活动,能够随机应变地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活动。
第一,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树立人人具有创造力的观念。
作为教师,应善待每位学生,善于发自学生身上哪怕是十分微弱的思想火花。
须知,学生未来的点滴成就恰恰基于儿时不断闪烁的思维火花。
第二,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应改变“记诵学风”。
在课堂上,不应该让学生被动地“静听”,这样的教学只会形成死记硬背的死读书的学风,使学生产生厌学感,把学习当做负担和压力,如此学生怎会有创造力。
第三,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提问。
在教学时,教师习惯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按部就班地向学生提问,然后将自己认为是真理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若有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就认为学生在故意捣乱,而认为那些不与教师争论,唯师是从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能把教师所教所说的倒背如流的学生才是优秀生。
殊不知教师眼中的这些好学生是教师的“复制品”,完全没有了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因此,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改变那种一问到底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提问,师生共同寻求答案。
二、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民主教学氛围中,提高创新能力。
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者:刘红雨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36期【摘要】数学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数学思维的品质,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
本文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智力创新思维探索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先处理好下面几个问题: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
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
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
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
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3、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2024年初中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初中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初中新课改培训班的培训,通过一周的学习和交流,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新课改对于初中教育的重要意义,也对于如何有效地实施新课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思路。
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新课改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各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例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翻转课堂等。
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会尽量避免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是采取更加互动和探究性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新课改要求教师进行跨学科的教学设计。
在新课改中,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技能需要进行有机的组合和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进行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如何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
这样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我会积极探索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到一起,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另外,新课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
在新课改中,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会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新课改还强调了评价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在新课改中,我们要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开展多元化的评价和综合评价。
这样的评价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推动他们全面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我会尽量采用多种评价方法,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最后,新课改要求教师进行不断的专业发展。
新课改的目标
新课改的目标新课改的目标是为了推动教育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首先,新课改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育注重知识的传递与灌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发展。
而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新课改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当前信息化和科技发展的时代,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知的能力。
通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和课程设计,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未来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
再次,新课改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育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而新课改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科知识的学习,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育锻炼和社会实践能力。
通过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和兴趣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全面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潜能。
最后,新课改的目标是实现教育公平。
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课程内容单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而新课改致力于构建公平、公正和包容的教育体系,提供多元化的课程和教学资源,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通过开展个性化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和特点,解决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总之,新课改的目标是推动教育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实现了教育的公平与包容。
这些目标的实现将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支持。
小学教师工作计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教师工作计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个体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创新能力的重任。
在新学期的开始,我制定了以下的工作计划,旨在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新教学理念,营造创新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我将注重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自由表达,让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尝试、敢于创新。
二、优化课程设计,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我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符合他们实际的课程内容。
在课程设置上,我将增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同时,我还将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具有实践性的作业和项目,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拓展创新空间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将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兴趣,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如科技制作、艺术创作、文学创作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意,同时也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四、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创新能力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我将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的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注重激发孩子的创新潜能。
同时,我还将定期举办家长会,与家长分享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的经验和方法,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五、不断自我提升,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保障作为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我将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同时,我还将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和学术交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在新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通过创新教学理念、优化课程设计、开展课外活动、加强家校合作以及自我提升等多方面的努力,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创新。
新课程改革作为教育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对教学模式和育人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育人模式也正在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本文将就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教育育人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1. 新课改对育人模式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
在这样的背景下,育人模式也应该围绕这一理念进行变革和创新。
传统的教育育人模式偏向于灌输式教育,教师起主导地位,学生作为被动接受者。
而新的育人模式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还提出了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在这样的指导下,育人模式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
2. 育人模式的变革方向针对新课改对育人模式的要求,育人模式的变革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学生为中心。
育人模式的变革首先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进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
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2)注重学生的发展。
育人模式的变革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快乐成长。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改要求育人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创新引导者和促进者,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强调综合素质和合作精神。
育人模式的变革还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不仅在学术上取得成功,更要在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双新课改实施方案
双新课改实施方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国教育体制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双新课改实施方案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旨在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双新课改实施方案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双新课改实施方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死记硬背,而双新课改实施方案提倡通过项目化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双新课改实施方案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
教师是教育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其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
双新课改实施方案通过提供专业培训、教学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只有教师具备了高水平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实现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
另外,双新课改实施方案还强调课程改革和教学资源优化。
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配置往往存在着滞后性和僵化性,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双新课改实施方案提倡精简课程设置,注重跨学科融合,开发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后,双新课改实施方案还注重家校合作和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校合作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双新课改实施方案提倡学校与家庭的紧密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形成育人合力。
同时,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是双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优化管理体制,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
总的来说,双新课改实施方案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改革尝试,其目的是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通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和家校合作等多方面的改革举措,将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新课改同行
大庙中心校:李怀斌
【文章摘要】: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学生的“再创造”,即由学生把已有的数学知识通过自己的总结,抽象再创造。
在当今创新型社会,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我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创建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实践活动,运用合作交流,利用生活资源等方法,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过程中绽放创造的火花,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逐渐形成创造意识和形成创造性人格。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培养潜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既包括特殊才能的创造,也包括自我实现的创造。
很多人认为:小学教学创新太困难,原因是小学生能力差,知识浅。
其实不然,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
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法,往往比较独特、新颖。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真正脉搏,着力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呢
一. 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创新潜能
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因此,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坚持教学民主,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通过展开努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得到发展,并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
善于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提问、答问题、发表意见,即使不符合书上说的、教师讲的,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
这样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
二、改变陈旧的课程理念,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旧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大多是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养;重课文理解、逻辑推理,轻质疑求新、发散求异;重概念内涵,轻形象直观。
这样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
因此改革陈旧的课堂理念增强教师
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势在必行,而且基础教育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关键在于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者,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巨大的创新潜能,关键是教师如何有效地将这种潜能挖掘出来,变成现实的创造力。
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本人应非常乐于从事创造性活动,能够随机应变地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活动。
三、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情感氛围。
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特点,教师心系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课堂中教师的“一言堂”变为学生认真思考,努力解决问题的“多言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学的方法,进行导入情景,激发话题引导提问,归纳
总结,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创造出一种和谐、平等、自由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在这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思维活跃并且积极的发言。
在此情景中,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释放个性思维,寻找创新的火花,进一步拓展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铺路架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习进程与学习效果的内驱力。
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追求。
鼓励学生敢于求异,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用参考书上的现成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对于一个知识性问题,要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要求他们不要人云亦云,不惟书本,不惟教师,要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敢于怀疑教师,敢于怀疑课本。
试想,没有怀疑,哥白尼就不会创立日心说;没有怀疑,爱因斯坦就不可能提出相对论。
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常表现在敢于突破前人的规范,善于重新审视事物和总结别人的经验教
训。
只有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能得到训练,创新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五、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强调实践性是新课程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础,离开了实践,就无法发现问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创新精神和和创新能力是在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丰富的体验和经验是创新的基础。
因此,说到底,创造力是一种获得性或实践性的能力。
也许学习一些专门的创造理论或技法是必要的,但是创造的无限丰富的机会埋藏于亲身实践的沃土中。
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应当渗透于学科教学及各种实践活动之中。
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做个教育实践的有心人,在这新课程改革的大好形势中,经常思考新问题,探索新路子,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认真钻研教材,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同时向所有的同行学习,善于学习别人的经验来充实自己,才能在自己的课堂中体现新课程
标准理念下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让师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体验,到达教学相长,才能更好地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郝克明,谭松华。
《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贵州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历史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小学论文:
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新课改同行
李怀斌
大庙中心校
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