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word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 唐的衰亡与五代十国教材图片点拨素材 华东师大版 精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 唐的衰亡与五代十国教材图片点拨素材 华东师大版 精](https://img.taocdn.com/s3/m/4d283b1f16fc700abb68fc35.png)
图片点拨
点拨 •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 侄颜季明的草稿。此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 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 出,坚决抵抗,以致取义成仁,英烈彪炳 之事。祭悼其侄颜季明更见疾痛惨怛,哀 思郁勃。本帖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 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常常 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 不仅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 里行间。被元人鲜于枢誉为“天下行书第 二”。
•唐的衰亡与五代十国
• 教材 片点拨
图片点拨
点拨
唐代《虢国夫人游春图》
• 此图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 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 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 出游的环境。图中用线纤细, 圆润秀劲,在劲力中透著妩 媚。设色典雅富丽,具装饰 意味,格调活泼明快。画面 上洋溢着雍容、自信、乐观 的盛唐风貌。
《祭侄文稿》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 《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7)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 《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7)](https://img.taocdn.com/s3/m/1492e081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c7.png)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唐朝后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史料,使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掌握了唐朝的相关历史知识,对唐朝的繁荣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唐朝衰亡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唐朝衰落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唐朝衰落的原因和过程。
2.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其对唐朝的影响;唐朝衰落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安史之乱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激发学生对唐朝衰亡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安史之乱的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安史之乱的严重程度。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https://img.taocdn.com/s3/m/d4235382caaedd3382c4d383.png)
《唐朝衰亡与五代十国》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简述安史之乱的过程与影响,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2)知道相继存在于黄河流域的五代政权和十国政权的大致区域。
(3)探究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局面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帮助学生运用历史史料的方法学习历史。
(2)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地分析评价,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正确褒贬。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原因既影响。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2、导入新课:材料引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反映唐朝的强盛。
再引入: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
品读唐朝诗人杜甫的《忆昔》《无家别》两首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请学习第五课。
见第 2 张PPT。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第一篇章:安史之乱课件展示:安史之乱的背景。
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内轻外重之势。
中央: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黑暗腐败。
见第 6 张PPT。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具体分析。
课件展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
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
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见第7 张PPT。
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说课稿
![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8eac878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f.png)
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主要讲述了唐朝末年的衰落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唐朝衰落的原因、黄巢起义、朱温建唐、五代十国的分裂与统一。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衰亡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经济和文化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一定的掌握。
但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能对于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具体原因和过程不够了解,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衰亡的原因,掌握五代十国时期的、经济和文化特点,认识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衰亡的原因、五代十国时期的、经济和文化特点。
2.教学难点:唐朝衰亡的过程,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与统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讨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朝衰亡的原因,掌握五代十国时期的、经济和文化特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与统一,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内在规律。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衰亡的过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精选教案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精选教案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6be87a9b6648d7c1c746dc.png)
材料二 及府兵法坏而方镇盛,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然则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故曰措置之势使然者,以此也。
——《新唐书》
根据材料二,唐后期中央与地方势力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出现这种变化?
通过材料,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灾害,培养学生从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材料的分析,了解安史之乱的发生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2.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
展示材料:唐玄宗后期,宦官逐渐参政,后来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国策的制订,朝臣的任免,以至于皇帝的废立,都有他把持。高官们也相互勾结成朋党,排斥异己,最突出的“牛李党争”两党的斗争长达四十多年。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促使了唐朝的衰落。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2)阅读相关诗文和史料,培养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三部分内容展现了唐朝灭亡前后的基本历史概况,串起这三部分内容的线索是地方上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变化。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历史的变迁,实质是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e07afba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78.png)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材主要围绕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唐朝的衰亡展开。
内容涵盖了唐玄宗末年的政治腐败、安史之乱的爆发、战乱对社会的破坏、唐朝的衰落和灭亡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实的文字,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唐朝的基本情况,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对于安史之乱的详细过程和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唐朝的衰亡,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四. 教学重难点1.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唐朝衰亡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安史之乱的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安史之乱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和影响。
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提供帮助。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再次强调安史之乱的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对后世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https://img.taocdn.com/s3/m/cd362804ff00bed5b8f31d0e.png)
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题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入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阅读、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用正确的历史观去看待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理解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练教材教学环节说明二次备课复习1、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为中日交往做出了什么贡献?2、鉴真东渡为中日交流做出了那些贡献?3、玄奘在中国历史上做出过什么贡献?新课导入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突出“开元盛世”。
二、导入新课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
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
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
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
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课程讲授(一)安史之乱1.引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讲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中图版2017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
![中图版2017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https://img.taocdn.com/s3/m/7b89d26da417866fb84a8eb8.png)
阅读史料:
是我惹的祸吗? 唐玄宗宠幸杨贵 妃,从此荒废朝政。 他重用宦官高力士, 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 剑的李林甫,还提拔 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 担任宰相。这些人把 持大权,营私舞弊, 排斥贤能之人,致使 朝政黑暗腐败。
唐 玄 宗
宠 妃 杨 玉 环
一、安史之乱
2、安史之乱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 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 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 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 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 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 ,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 年被平定。
琵琶的情景
课堂检测:
1.下列各项,哪些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 因?请在□内画√。
□皇帝荒废朝政 √
□发生严重灾荒
√ □杨贵妃得宠
□农民负担过重
√ □节度使势力膨胀
□军队战斗力薄弱
知识拓展
周世宗改革
后周的第二个皇帝周世宗,具有宏大志向 ,即位后大力扭转混乱局面,实行一系列改革 措施: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修订法律;经济上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 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整编中央禁军,削弱地 方兵权。他率军南征北战,决心统一全国,但 身患急病,39岁就去世了。周世宗的改革使后 周强大起来,为此后北宋的统一打下基础。
一、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的背景
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社会 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的节度 使(原为军事统领,后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逐渐集军权、 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的力量对比失 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 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6b9d66c281e53a5802ffb3.png)
【课标要求】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学习目标】①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
②知道黄巢大起义,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③直到唐朝灭亡的史实。
④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学习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教材解读】知识点一安史之乱1、爆发原因:(1)政治腐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节度使,官名。
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10镇,始成为固定军区。
节度使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
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
于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
(3)节度使势力膨胀: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边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矿长势力。
2、时间:755—763年3、经过:(1)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与步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克东都洛阳、潼关,逼近长安。
唐玄宗逃往四川。
(2)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3)唐军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763年最终被平定。
4、影响:(1)经济方面: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政治方面: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了繁镇割据的局面。
初中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唐朝衰亡与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初中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唐朝衰亡与五代十国》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8b777d9915f804d2a16c162.png)
第5课唐朝的衰亡与五代十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2.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根本史实;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拟,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比照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比照,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开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开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的形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万国尽征戎,烽火被[p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
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
这场动乱为什么会发生?它所造成的后果又是怎样的?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二、学习新课〔一〕安史之乱1. 背景〔原因〕:〔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回忆唐玄宗统治前期的情况〔开元盛世〕。
教师质疑:唐玄宗统治后期情况如何呢?学生自助阅读课文P24了解。
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哪些?提示:〔1〕唐玄宗统治后期,怠于政事,耽于享乐。
〔2〕沉迷声色,宠爱杨贵妃。
〔3〕宠信奸,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朝政混乱。
〔4〕安禄山身兼三个军镇的节度使,兵精粮足,实力雄厚。
〔多媒体展示以以下材料〕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
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
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根本过程〕教师讲述:安史之乱的根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763年被平定〕〔2〕〔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影响〕教材25页,学生答复:安史之乱的影响—黎民百姓流离失所,昔日繁华的城镇沦为废墟,唐王朝也从此一蹶不振,进入藩镇割据时期。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cd0f890066f5335a8121be.png)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任务】【教学流程】杜牧《过华清宫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教师出示古诗,提问“妃子”指谁,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唐朝出现了什么现象?一、安史之乱【问题1】材料:(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阅读材料,思考:材料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什么现象?结合课文内容概括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哪些?【问题2】观察《安史之乱示意图》,结合地图,简要描述安史之乱的过程。
(时间、叛军首领、起兵地点、攻占的重要地区、平定叛乱时间)【问题3】材料一: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圆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
材料二: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
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
天子顾力不能制……阅读材料,思考:1.材料一反映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2.材料二反映这场战乱后唐朝发生了什么变化?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问题1】《不第后赋菊》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对胜利充满必胜的信念。
思考:1.黄巢为什么要领导农民起义?2.黄巢起义结果怎么样?【问题2】小组合作,制作唐朝兴亡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唐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问题1】观察图片《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结合地图掌握五代十国政权名称,制作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示意图【问题2】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9a1245d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f1.png)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唐朝后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帮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史实观念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唐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简单经过有一定的掌握。
但他们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深层原因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词汇和概念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了解唐朝衰亡的主要历程和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资料分析,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理解历史人物的动机和行为,培养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2.唐朝衰亡的主要原因。
3.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复杂性。
3.小组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3.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详细介绍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主要历程和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巩固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理解。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优秀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3c7d1f8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4.png)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优秀教案范文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这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局面,但是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其实还有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
大家想知道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使唐朝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吗?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1.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唐玄宗像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_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史料解读。
材料: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
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
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3.教师结合材料和课本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唐朝内调西北地区精兵,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平定了叛乱。
)4.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1.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1)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
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2)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
2.教师讲述: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
(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285503f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66.png)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❶教学分析➷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的讲述,描述了唐朝达到鼎盛之后,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逐步走向衰亡的过程。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逐步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此后的黄巢起义又给了唐朝致命一击。
唐朝灭亡后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根据前述分析,将这一课的教学主题设置为:探索盛唐衰亡。
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由亡而分”。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状况来看,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积累,他们对唐朝的基本概况已经有所了解,对唐朝的发展脉络有了大体感知,但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掌握上还有所欠缺,针对这一特点,在授课中要注重时间、人物、事件等的联系,将内容串联起来以增强学生时空观念。
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在讲课中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进一步思考唐朝衰亡以及衰亡带来的启示,升华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1. 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安史之乱的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2.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动态地图等资料,认识安史之乱的过程,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地图及历史解释能力;能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分析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以及黄巢起义的必然性,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学生能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并让学生理解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这一历史趋势,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朝代更迭、衰亡中吸取教训。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0224597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68.png)
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是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五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围绕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的历史事件展开,包括唐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经济困难、边疆战事等问题,以及五代十国的分裂和动荡。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唐朝衰亡的原因和五代十国的基本情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唐朝的相关知识,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对于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的具体原因和情况,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并通过对比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唐朝衰亡的原因,包括政治腐败、经济困难、边疆战事等。
2.了解五代十国的基本情况,包括各国的建立和更替。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证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唐朝衰亡的原因。
2.五代十国的基本情况。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唐朝衰亡的原因。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和论文。
3.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相关知识,如唐朝的繁荣时期和衰落迹象。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唐朝衰落的原因。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呈现唐朝衰亡的原因,包括政治腐败、经济困难、边疆战事等。
同时,介绍五代十国的基本情况,包括各国的建立和更替。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针对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例如,提问唐朝衰亡的原因是什么?五代十国各国的建立和更替是什么?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唐朝衰亡的原因。
第5课《唐朝衰亡与五代十国》教案
![第5课《唐朝衰亡与五代十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39ba2e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02.png)
第5课《唐朝衰亡与五代十国》教案第一篇:第5课《唐朝衰亡与五代十国》教案第5课《唐朝衰亡与五代十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找出并记住以下知识点:“安史之乱”的原因、时间、发动者、危害。
五代十国的政权名称。
2、学习唐朝灭亡后中国所形成的的南北局势——五代十国时期,思考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学生掌握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从8世纪中期的“安史之乱”到10世纪中期北宋建立,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
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从“安史之乱”到唐朝灭亡时期;第二个阶段:五代十国时期时期。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衰亡是本课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通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历史学习,有了一定的历史判断能力,但是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仍然欠缺。
四、教学过程导入:让学生明确本课的两个重点学习内容“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
评价任务一一、安史之乱方法分组合作与自主学习相结合1、“安史之乱”的原因(1)唐玄宗后期重用奸臣,朝政混乱。
(2)各地方镇称霸一方,不停中央指挥,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2、“安史之乱”的危害(1)安史之乱从755-763年,长达8年,百姓流离失所,昔日繁华的城镇沦为废墟,唐王朝也从此一蹶不振,进入藩镇割据时期。
唐朝虽然结束了安史之乱,但随之而来的是藩镇割据的局面,9世纪后期爆发的唐末农民起义,给唐朝致命打击。
(2)907年,唐朝灭亡。
评价任务二、五代十国1、五代的形成907年,朱温建立梁朝,史称后梁,定都开封,唐朝灭亡。
此后,中原地区先后建立的政权有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史称“五代”。
2、十国与此同时,中原以外还出现了十个政权,史称“十国”,他们是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前蜀、后蜀和北汉,除了北汉在山西外,其他九国均在南方,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小结:作业:课后作业第二篇: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唐朝衰亡教学设计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知道五代十国的形成和实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唐朝衰亡与五代十国
教学目标:
1.掌握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
2.了解唐末农民起义的概况。
3.了解唐朝的灭亡和五代十国的形成。
4.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朝中期以来藩镇割据延续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2.唐朝的灭亡和五代十国的形成。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设计:一课时
活动一:自主学习
一、“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天宝初年,__________怠与政事,耽于享乐,朝政混乱;各地_______称霸一时,不听中央的指挥。
2.“安史之乱”爆发的经过:755年,__________与部将史思明见朝廷空虚,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15万南下,进犯朝廷,史称“______________”。
第二年进占______________;唐玄宗仓皇出逃______________;太子李亨在___________ 即帝位,就是唐肃宗;安禄山、史思明相继被自己儿子所杀;763年,叛乱结束。
3.“安史之乱”爆发的影响:安史之乱历时__________,黎民百姓流离失所,昔日繁华的城镇沦为废墟。
唐王朝也从此___________,进入____________时期。
4.农民起义:9世纪后期,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在___________ 领导下,转战大半个中国,并一度攻占长安,给唐朝以致命打击。
二、五代十国
1._____年,_______逼哀帝退位,自己称帝,改以开封为国都,国号为梁,史称后梁。
2.后梁建立以后,中原地区先后建立的政权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称“五代”。
3.与“五代”同时,中原以外地区出现了十个政权,史称“________”,其中在北方的是___________。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______________时期。
活动二:合作探究
议一议,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在用人政策上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
活动三:当堂检测
1.《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既乏军储,又鲜人力。
……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由此可见,安史之乱()A.使社会遭受空前浩劫 B.削弱了封建集权
C.失去对少数民族的控制 C.促使人口大量南迁
2.五代十国(907—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与十国的合称。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
A.皇室内部争夺最高权利的斗争
B.唐末以来繁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C.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的表现
3.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有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也是唐朝有盛转衰的转折点。
下列与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事件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安禄山洛阳称帝②唐肃宗灵武称帝
③叛军攻破潼关、长安④安禄山、史思明先后被儿子所杀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
D.③④②①
4.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A.唐太宗统治前期 B.唐太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唐玄宗统治后期
5.8世纪中期和9世纪后期,唐都长安两度被攻陷,占领长安的分别是()
①安史之乱叛军②发动兵变的唐玄宗护驾部队
③节度使朱温的藩镇部队④黄巢起义军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6.唐宋元明清,是大家都熟悉的朝代,但是这种说法中也淹没了一些其他的历史朝代,比如和宋朝并立的辽和西夏。
那么在唐朝和宋朝之间也有一段很长的历
史时期,这一段时期是()
A.南北朝时期
B.三国时期
C.春秋战国
D.五代十国
7.年号是中国古代独创发明的产物,一般由皇帝发起。
年号除了用于纪年以外,另外还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
下列年号不值得歌颂的是()
A.开皇(注:隋文帝年号)
B.贞观
C.开元
D.天宝
8.在杨国忠、李林甫等奸臣当道时期,唐朝朝政混乱,出现了()
A.藩镇割据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五代十国
9.下列哪一项农民起义爆发于唐朝末年()
A.大泽乡起义
B.黄巾军起义
C.绿林军起义
D.黄巢起义
10.与“五代”同时,中原以外地区出现了十个政权,史称“十国”。
它们大都位于()
A.北方
B.南方
C.东方
D.西方
11.加速了唐朝衰落的事件是 ( )
A.安史之乱B.朋党之争C.任用奸相D.宦官专权1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唐朝衰落的原因 ( )
A.统治者不再励精图治
B.地方军事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C.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央王朝无法与之对抗
D.宦官专权使朝政更加黑暗腐败
13.阅读材料
下图:这是一个充满争议与色彩的人物,他一手引导了唐朝的盛世,同时又是导致一个王朝衰落的人物。
白居易的《长恨歌》描述了他的多姿世界与无奈。
阅后请回答:
(1)图中这位人物是谁?
(2)为什么说“他一手引导了唐朝的盛世,同时又是导致一个王朝衰落的人物”?
(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位人物的一生。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安史之乱后,有魏生者……因避乱,将妻入
岭南。
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衣冠(喻指官僚地主)南走真如,辗转流寓于楚州安宜县(真如、安宜均在今江苏境内)。
——《太平广记》卷403、404
材料二安史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入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
中州畿内(指-硌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卞(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革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请回答:(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历史现象的原因。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宝初年,国家承平日久,唐玄宗怠与政事,耽于享乐。
他宠爱杨贵妃,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导致朝政混乱。
各地方镇称霸一方,不听中央的指挥,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
(1)根据材料指出安史之乱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说出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及叛将。
材料二安史之乱历时8年,黎民百姓流离失所,昔日繁华的城镇沦为废墟。
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进入藩镇割据时期。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安史之乱的影响。
(4)唐朝历史上的安史之乱给我们什么历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