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王勃的诗意和哲理。

学生能够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意象分析、情感分析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领会王勃的写作特色。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友谊的珍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2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情感把握。

2.3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典故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

3.2 诗歌深层哲理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背景和文化内涵。

4.2 互动式教学法: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4.3 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其他诗人的作品,突出王勃的特色。

4.4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像等手段,营造诗歌情境。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以问题导入:“你们知道友谊的重要性吗?古代诗人如何表达对朋友的深情厚谊?”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解决生字词问题。

5.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情感和哲理。

5.4 互动环节提问环节:让学生回答关于诗歌的问题。

讨论环节:分组讨论,对比其他诗人的友情诗,分析王勃的特色。

5.5 诗歌朗诵选取学生代表进行诗歌朗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5.6 课堂小结5.7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鉴赏文章。

六、教学拓展6.1 比较学习:让学生选取其他描写友情或旅愁的诗歌,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特色和表达手法。

6.2 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友情或旅愁为主题的诗歌,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课堂练习7.2 简答题:请简要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八、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鉴赏方法,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是否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改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10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10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10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1一.《送别》引入一曲长亭外古道边,将古道送别唱得悠扬婉转,催人泪下,那离别之伤已然铭刻在心间。

(此曲有学生会唱,一定强调只可轻声跟唱,重在用心体会送别之情)二.由曲到诗说道唐人的送别诗,我们首先要说的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所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齐读此诗。

2.解读此诗。

诗的第一句:写送别地点诗的第二句:写朋友将要去的蜀州就在那风烟迷茫之中。

表面写的是两个地方,但从时而回望长安和时而翘首蜀地中,表现难舍之情,没有离别字样,却一开篇就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离情。

诗的第三四句:写你我都是为了仕宦离别家乡、漂泊异乡。

境遇相似,由己及人,推心置腹,言外之意,我们都不必为了这个已定的分别而过多的伤感。

诗的五六句:笔锋一转,写下了开朗乐观最为人称道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时尚有真正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存在,那么,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可以互相安慰,互相鼓励,也如同近在咫尺。

诗的七八句:委婉收结。

3.简析.空间上的离别:时间上的离别:结合生活经历,各抒己见......小结:在遥远的离别,也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再长久的离别,也割不断真正的友情。

只要彼此的感情金石般牢固,哪怕是远在天涯,也犹如比邻而居。

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志趣,脱俗的情怀,积极进取的精神)三.再次齐读此诗,体会别样的送别。

四.完成课后练习,并背诵此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2[教学设想及依据]1、依据新课标要求,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尽量少讲析。

2、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讲析代替实践。

3、教学采用四步法:听读、译读、说读、背读。

[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2、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4、启发学生创新写作,在领会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精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4篇

【精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4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精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4篇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篇1教学内容:理解《渭城曲》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内容,比较、感悟、赏析两首送别诗的风格。

知识目标: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合作研究、自学鉴赏古诗的能力.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1. 让我们先听首歌,好吗? (音乐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2.谁听过这首优美动听的歌?知道歌的名字吗?对,叫《送别》4.师:在古代,长亭外,古道边,往往是人们送行分手的地点场所。

今天,让我们一起赏析两首送别诗,这两首诗的题目分别叫做《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师:古诗所写内容包罗万象,像离人梦,相思愁,游子吟,征夫苦,爱国情等等,非常丰富。

其中,描写送别的诗占有一定的比重。

《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中的名作,被人们传诵到今。

这么好的诗真是不能不学,首先请同学把书翻到52、53页读一读这两首诗吧。

1.生自由读;2.师指名读;3、教师范读;听老师读读这两首诗。

三、选读其中一首深入学习1.师:同学们,我想问一下,你们比较喜欢哪一首呢?你认为哪首写的好呢?我们分组搞一个辩论赛好不好。

请选择《送元二使安西》的同学座到这两组,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同学座到这两组。

同学们可以选取你们喜欢的方式学习你最喜欢的那一首送别诗,一定要用心呀,为一会儿辩论哪首写的好座充分的准备工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五首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五首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五首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和目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具有浓厚的写实主义色彩。

通过学习此诗,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创作的背景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教学设计主要针对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适合八年级学生。

二、教学目标1.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创作背景和特点;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3.掌握诗歌创作的技巧和结构;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和诗歌背景介绍(15分钟)•让学生集体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向学生简要介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作者王勃和创作背景。

2. 传统文学赏析(30分钟)•分析诗歌的题材、意象、修辞手法等,辅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与学生共同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比喻,深入探讨作者的感情表达。

3. 组织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寓意;•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辩论和思考。

4. 创作体验和写作指导(30分钟)•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创作体验;•针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提出具体的写作指导和建议。

5. 课堂展示和总结(15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共同欣赏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醒学生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进一步思考和学习。

四、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创作,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书面作业:布置学生写一篇文章,针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感悟;•个人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创作成果,鼓励优秀学生展示并与其他学生分享。

五、课堂延伸•组织学生阅读更多的唐代诗歌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提高他们对诗歌艺术的欣赏能力;•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学展览,增加他们对文学艺术的感受和体验。

2023最新-《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优秀5篇】

《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优秀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安塞腰鼓》课文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紧抓作者的感情线索——四次赞安塞腰鼓,引导学生层层剥笋,通过品词析句、创造性的朗读、语言训练、合作探究等,催化学生情愫,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四次赞叹不是简简单单的叠加,而是浓浓烈烈的升华。

作者是借赞安塞腰鼓赞黄土高原,赞中华民族。

一、提纲挈领,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朗读了课文,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炽烈的情感!作者在文中一次又一次情不自禁地赞叹——(课件出示作者的四次赞叹,生读)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这“好一个安塞腰鼓”。

(文中作者四次由衷的赞叹环环相扣,浑然天成,层层推进,将课文凝成一个整体。

学生通过朗读就抓住了牵一发动全身的主线,把握了文章的情感脉搏。

)二、品读感悟,入情入境(一)欣赏火烈的舞蹈(5—8自然段)1、师:细细地读5—8自然段,你眼前浮现的是什么?(板书:火烈的舞蹈)2、师:“火烈”体现在什么地方?请你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3、指导朗读:(1)引读:骤雨一样,是……旋风一样……乱蛙一样,是……火花一样,是……斗虎一样,是……师:在这段话中,作者分别把这火烈的舞蹈比作——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生说)。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再读,读出热情,读出力量。

(2)问答式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怎样了?(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怎样了?(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怎样了?(亢奋了)师:在这段话里,作者用了三组反义词,请你找出来。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4、师小结:面对这壮阔、豪放,充满热情,充满力量的舞蹈场面,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一、教案目标通过教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使学生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学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诗歌内容简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描绘了杜少府离任蜀州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杜少府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词背景介绍在唐代,官员的任命和转任是常事。

杜少府是一位杰出的官员,被派往蜀州担任职务。

王勃作为好友和同僚,在杜少府离任时写下了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来表达他对杜少府离去的感受和期望。

诗歌鉴赏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整首诗进行逐句解读,分析诗歌的意境、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等因素。

通过分析诗歌结构和语言运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步骤1.导入课题:引导学生回忆唐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学特点,介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作者王勃和诗歌背景。

2.朗读诗歌:教师朗读全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格调和意境。

3.逐句讲解:逐句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并解释诗歌中隐含的情感和思想。

4.诗歌欣赏:让学生自己默读诗歌,静心欣赏诗歌的美感和意境。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给他们带来的感受,或与同学分享对诗歌的理解。

5.诗歌讨论与评析: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作者的意图以及诗歌对读者的启示。

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并从多个角度对诗歌进行评析。

6.诗歌创作:让学生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题材,自由发挥,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互相交流,最后选择一部分优秀作品展示给全班。

7.总结反思:教师帮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歌教学的收获和体验。

四、教学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思维表达能力。

2.诗歌创作评价:评价学生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理解和转化能力,以及创作的独特性和美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运用诗歌分析方法,探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祝福。

(2)理解友谊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2.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3 诗的意境和情感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3.1 诗中深刻的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3.2 诗歌分析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PPT或黑板,展示诗文和相关图片。

4.2 准备相关的文学资料和参考书籍。

4.3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分钟)(1)向学生介绍诗人王之涣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5.2 朗读和背诵(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背诵诗文,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5.3 诗文解析(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生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5.4 欣赏与感悟(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感悟和理解。

5.5 创作与表达(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可以选择仿写或改编诗文。

(2)学生将自己的创作表达出来,并与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六、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的比较(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其他描写友情或离别的诗歌,如《登鹳雀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了解唐代时期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了解诗人王之涣的生活年代和创作风格。

1.2 诗人简介介绍王之涣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其他著名诗作。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押韵。

解释诗歌的起承转合。

2.2 诗歌意象解析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杜少府”、“蜀州”、“长江水”等。

解释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诗歌主题探讨3.1 送别主题探讨诗歌中的送别情感,表达了对杜少府的关切和祝福。

分析诗人对友情和离别的看法。

3.2 人生哲理从诗歌中提炼出的人生哲理,如人生的无常、友谊的可贵等。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4.1 语言特色分析诗歌中的用词、句式和语言风格。

探讨诗人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意境。

4.2 表现手法分析诗歌中的描写、抒情和议论等表现手法。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表现手法塑造形象和表达情感。

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热身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5.2 诗歌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解释关键词语的含义。

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5.3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以表达对友情、离别等主题的思考。

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彼此的创作成果。

5.4 总结与反思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第六章:诗歌与文化背景6.1 唐代四川的文化特点探讨蜀州在唐代的文化地位和特色。

分析诗歌中反映的地域文化元素。

6.2 诗歌与社会背景了解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分析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

第七章:诗歌的传承与影响7.1 后世评价与影响收集历代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评价和影响。

分析该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7.2 诗歌在现代社会的传承探讨诗歌在现代社会的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传承。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王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能够理解并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友谊的力量,培养珍惜友情的情怀。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王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特点。

1.2.2 诗歌解析: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结构、意象和语言特点,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1.2.3 诗歌背诵与默写:指导学生正确背诵和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提高记忆力。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2.1.1 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引入王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1.2 诗歌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1.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2.1.4 诗歌背诵与默写: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和默写,检查学习效果。

2.2 教学方法2.2.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结构和意象,传授文学知识。

2.2.2 互动法: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2.3 实践法:诗歌背诵和默写,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3.1.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表现。

3.1.2 诗歌背诵与默写:检查学生的诗歌背诵和默写情况,评估记忆效果。

3.1.3 作业与练习:批改学生的作业和练习,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3.2 教学反馈3.2.1 课堂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解答疑惑。

3.2.2 课后反馈:通过家长会和短信等方式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学资源4.1.1 教材:选用权威的诗歌教材,提供详细的教学指导。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4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4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4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

通过品读,理解此送别诗“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无注解、无背景裸读诗歌。

二、释题送别诗官职到、往四川杜少府=杜审言?三、读诗(一)一生读关注字音停顿补充律诗的停顿(二)自由读提疑:有哪些字词的意思不太明白?可能涉及:城阙三秦五津歧路……(三)师生共同赏读边赏边朗读1.首联由学生提疑的地名引出首联的赏读写景特点:一远一近,一明一暗,对比强烈。

辅:长安城雄伟的气势望:站在气象雄伟的长安城下,举目遥望蜀州方向,千里迢迢,苍茫一片,风烟迷茫,路途遥远,在这想象中,似能看到朋友一路的风霜及日后的艰难,无线依依惜别之情展现在壮阔的境界中。

形成板书:起——将远别平缓壮阔2.颔联将离别,这样的离愁别绪,我与你,“与君”感同身受,为什么呢?“同”:外出做官,漂泊在外,你的感伤我懂,客居中的话别,别中别,更是多了一份愁绪。

形成板书:承——同宦游忧伤共鸣感3.尾联“共沾巾”:在离别的地方送别,在“歧路”上,如果是你跟最好的朋友分别,你会怎么想怎么做?百度搜索,现在西安(长安)到成都(蜀州)乘坐火车快车需要十几个小时。

那么在交通不发达的唐代需要多久呢!何况“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

这一别许是生离死别呀!是常人就会“共沾巾”,这种情况下,诗人王勃怎么说?“无为”:不要,不需要。

体现一种勇往直前的积极进取的态度,迎接新生活。

形成板书:合——莫沾巾释然放下乐观4.颈联“知己”:莫沾巾凭什么?——知己“知己”与“友人”的区别“比”:靠近、挨着如:其两膝相比者。

心近、情真,即便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身在近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两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两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两篇导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所写的,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

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大意。

2、吟咏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志趣与胸怀。

预习作业:1、查作者和写作背景。

2、疏通诗意。

3、熟读全诗,读准字音与节奏。

4、提出一至三个疑问。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有过送别他人的经历吗?是否会将送别的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呢?生自由发言预设:有过这样的经历并且会用文字记录下来。

引导:这样的习惯很好。

古代的文人墨客大都喜欢将“送别”作为题材,以诗词歌赋等形式来展现自己送别的心路历程。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与诗人王勃同行,感受他情绪的起伏变化,感悟他的志趣与胸怀!二、预习交流(一)课文朗读1、两人一组互相听读全诗,注意为对方纠正字音与节奏。

2、两人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以举手提问,全班交流解决。

3、请生展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与节奏。

①一生单读(生评价)②全班齐读(二)说说诗意请四位同学每人一句说一说大概意思。

全诗大概意思:三秦大地拱卫着雄伟的京城,从这儿遥望风烟迷蒙的蜀川。

想到了我同你即将分别的离情别意啊,我们都是离开家乡在外做官的人。

四海之内存在知己,即使是天各一方也像近邻一样。

我们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像小儿女般哭哭滴滴的把手帕都给沾湿了。

三、品诗悟情引导:跨过刚刚的两道门槛,我们终于可以与诗人同行,走进他的内心了!1、读全诗,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引导:题目(解题)、“离别”、“在歧路”以及书下注释。

2、王勃在哪儿送别有人呢?你是如何知道的?引导:送别之地是长安。

可以从首联及书下注释得知。

(读首联)3、王勃在长安送别友人到蜀川赴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理解诗歌的字词含义,翻译诗句,领会诗歌的意境。

(3)分析诗歌的结构,掌握其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力量,珍惜友谊,学会与人交往。

(2)了解古代官员的任职制度,体会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含义、翻译和意境理解。

2. 诗歌的结构、韵律特点和表达技巧。

3. 诗歌中所体现的友谊、任职制度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翻译。

2. 诗歌韵律特点的把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 诗歌内涵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参考资料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勃及其作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诗歌的字词含义、翻译和意境理解。

(2)教师辅导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特点和表达技巧。

4. 情感体验:(1)学生感受诗歌中所体现的友谊、任职制度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秀教学设计2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秀教学设计2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秀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大意。

2.吟咏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志趣与胸怀。

预习作业:1.查作者和写作背景。

2.疏通诗意。

3.熟读全诗,读准字音与节奏。

4.提出一至三个疑问。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有过送别他人的经历吗?是否会将送别的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呢?生自由发言预设:有过这样的经历并且会用文字记录下来。

引导:这样的习惯很好。

古代的文人墨客大都喜欢将“送别”作为题材,以诗词歌赋等形式来展现自己送别的心路历程。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与诗人王勃同行,感受他情绪的起伏变化,感悟他的'志趣与胸怀!二、预习交流(一)课文朗读1.两人一组互相听读全诗,注意为对方纠正字音与节奏。

2.两人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以举手提问,全班交流解决。

3.请生展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与节奏。

①一生单读(生评价)②全班齐读(二)说说诗意请四位同学每人一句说一说大概意思。

全诗大概意思:三秦大地拱卫着雄伟的京城,从这儿遥望风烟迷蒙的蜀川。

想到了我同你即将分别的离情别意啊,我们都是离开家乡在外做官的人。

四海之内存在知己,即使是天各一方也像近邻一样。

我们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像小儿女般哭哭滴滴的把手帕都给沾湿了。

三、品诗悟情引导:跨过刚刚的两道门槛,我们终于可以与诗人同行,走进他的内心了!1.读全诗,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引导:题目(解题)、“离别”、“在歧路”以及书下注释。

2.王勃在哪儿送别有人呢?你是如何知道的?引导:送别之地是长安。

可以从首联及书下注释得知。

(读首联)3.王勃在长安送别友人到蜀川赴任。

从地理角度看,两地相隔千里。

诗人在此用一个什么字将这相隔千里的两地联系了起来?“望”字。

诗人为什么要“望”呢?引导:好友此去赴任之地,路途遥远(风烟犹言路途遥远、艰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引言邓肯·路德曾经说过,教育是一种力量,能够改变世界。

作为老师,我们需要成为这个力量的传递者,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引导和支持。

对于文学教学,我们需要在学生学习文学中打开他们的心灵,赋予他们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比如像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甫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样的文学作品。

在本文中,我们将分享关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古代文学。

背景知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篇,这首诗描绘了杜少府离开京城到川西赴任时的情景,描写了公侯贵族离开都城时的张桥别驾及客送远行的悲壮情感。

文学批评家们普遍认为这首诗是杜甫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而著名。

这首诗篇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杜甫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增强学生的情感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讲授型教学。

主要采用老师讲述的方式来讲解诗歌,深入解读诗歌主题、情感和语言艺术,引导学生对文学的深入探索。

2. 课堂讨论。

在讲解后,老师组织课堂讨论,以此激发学生自有见解,从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课堂作业。

把学生分为小组,分析篇目杜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学重难点重点:讲述杜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情感和语言艺术。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老师讲解老师给学生讲解杜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主题和情感,重点解读诗中概括人生的哲理,生活的变幻无常,时代的动荡和皇权的不断更替。

同时,老师还讲解了诗歌中的语言技巧和艺术手法,比如借鉴水景写境、交互唱和等等。

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鉴赏诗歌。

2023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合集9篇

2023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合集9篇

2023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合集9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1[教学设想及依据]1、依据新课标要求,加强学生阅读实力的培育,老师尽量少讲析。

2、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特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讲析代替实践。

3、教学采纳四步法:听读、译读、说读、背读。

[素养教化目标]学问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2、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4、启发学生创新写作,在领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培育学生发散思维的实力。

实力训练目标:1、培育学生肯定的阅读实力和理解实力。

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情感训练目标:通过朗读、赏析、创新、写作激发学生酷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忱,提高学生审美实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竟境。

2、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

[教学用具]录音机[课时支配]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爱好了解诗歌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许多创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很多哲理,学习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

大家从儿时起就起先接触中国古诗,你恒久也不会遗忘那些儿时的启蒙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诗》吗,我建议全班一起背诵,来体会一下诗的情味美,感受诗的音乐美。

(全班齐背《静夜诗》)你们都喜爱诗吗?为什么?(归纳诗的特点)今日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二首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黄鹤楼》。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四个任务:1、听读——划分节奏2、译读——理解内容3、说读——体会情感4、背读——积累词语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划分节奏学会朗读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留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老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教案(这是根据题目要求创作的文章,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区别,请参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使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意图,提高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2.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蕴。

三、教学准备1. 课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 教学PPT;3. 相关诗歌鉴赏的教学素材;4. 杜少府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引导学生了解杜少府的身份和历史背景。

2. 展示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首联,引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思考。

【分析诗歌主题和意蕴】1. 学生自主阅读整首诗歌,了解诗歌内容,推测诗歌的写作目的。

2. 分组讨论诗歌主题和意蕴,并展示各自的理解。

3. 整理归纳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意蕴。

【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1. 讲解诗歌的韵律特点,包括句读、平仄和韵脚。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解释其修辞效果。

【诗歌意象的分析】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包括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

2. 分析意象在诗歌中的意义和象征含义。

【文化背景的介绍】1. 提供杜少府的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他的重要性和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诗歌欣赏和评价】1. 分组讨论诗歌的艺术价值和美感。

2. 分享各组的观点和感受,并指导学生用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评价。

五、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选取其他杜少府相关的诗歌,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和鉴赏。

2. 进一步学习和分析唐诗宋词等古代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鉴赏,同时提高了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七、课后作业1. 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表达对诗歌的感悟和评价;2. 针对杜少府的历史背景,补充了解杜少府的其他相关资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两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两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两篇二、(读)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板书:首联)解释:城阙;辅;三秦;五津(1)谁能来说一说首联交代了什么?诗人与友人分别的地点及友人要去的地方。

当时,诗人是在长安供职,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

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

(2)分别和要去的地方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个词能看出来这样的'特点?长安:庄严壮丽的长安宫城,被地势险要的“三秦”环护着,气象宏伟。

(辅)蜀州:千里迢迢,苍茫一片。

风烟迷茫、路途遥远。

(烽烟)(3)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

“望”的用意?1、为诗歌营造出开阔的意境。

2、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恋恋不舍及对其今后生活的关心。

首联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

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

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

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

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在作者心中,他对朋友的这份情感似乎能够使他看到朋友一路的风霜以及朋友日后的生活,所以,即便远在千里,也并非远别。

(板书:非远别)那么现在大家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保重身体,询问归期)那么王勃是否在与朋友惜别之时也有如此的叮咛嘱咐呢?我们一起来看诗歌的颔联。

三、(读)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板书:颔联)(1)怎样理解“同是宦游人”?指的是你我都是出外做官的人。

(板书:同宦游)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意思是都是离家做官漂泊在外的人,你的感伤,我也能理解。

(2)那么作者认为出外做官的人应该如何面对离别?为什么?坦然,乐观。

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6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6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篇1教学设想:一、安排半个教时。

二、这首诗语言比较浅显,在讲解过程中由教师先作示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问题。

三、在诗句分析过程中,主要以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同学间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的方式展开。

四、在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全诗。

朗读要求语音准确,语调合适,读出感情。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过程和方法:体会诗中名句哲理及情感,赏析名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赏析名句教学方法:朗读、赏析课时安排:半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

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

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

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

有《王子安集》传世。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三、讲析诗歌:(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学生回答。

明确:五言律诗。

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学生回答。

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二)题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动词,到的意思。

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三)字词学习: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阙(què):皇宫前面的望楼。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公开课教案通用(3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公开课教案通用(3篇)

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在他的《别赋》中说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限制,每有出行,动辄成年累月,相见时难别亦难。

因此,古人很看重离别,表达离情别意成为古代文人永恒的话题。

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唐高中宗时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

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

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原有集,已失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之:去任:上任送:送别学生自说接触过的送别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语调不过于低沉,语速略缓读出情感听朗读,明确节奏,学生试读,个人展示理解: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

道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永恒的。

补充理解:知己是谁?只要心中有朋友,老朋友好像就在身边;只要敞开心扉,新朋友则无处不在。

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我们的路会越走越开阔!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曹植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张九龄提示:扣住重点字词理解。

颔联:同宦游,离别是生活的常态,要学会坦然面对。

尾联:不沾巾既然距离不远,离别又是生活常态,就不需要落泪了。

简评中“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

“一洗”指完全洗净。

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风烟:友人上任之所路途遥远,环境恶劣,表现了对友人前途命运的担忧。

离别意:伤感的情绪,不需要明说但不是没有。

心有灵犀一点通(你懂得)《别董大》《峡口进友人》峡口①进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之任蜀州教学设计1一、导入: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

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习,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品。

(一学生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五言律诗。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三、正课:1、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

”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分析其他三联(1) 我们来看一下首联。

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

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 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

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 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9、背诵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大意。

2.吟咏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志趣与胸怀。

预习作业:1.查作者和写作背景。

2.疏通诗意。

3.熟读全诗,读准字音与节奏。

4.提出一至三个疑问。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有过送别他人的经历吗?是否会将送别的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呢?生自由发言预设:有过这样的经历并且会用文字记录下来。

引导:这样的习惯很好。

古代的文人墨客大都喜欢将“送别”作为题材,以歌赋等形式来展现自己送别的心路历程。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与诗人王勃同行,感受他情绪的起伏变化,感悟他的志趣与胸怀!二、预习交流(一)朗读1.两人一组互相听读全诗,注意为对方纠正字音与节奏。

2.两人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以举手提问,全班交流解决。

3.请生展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与节奏。

①一生单读(生评价)②全班齐读(二)说说诗意请四位同学每人一句说一说大概意思。

全诗大概意思:三秦大地拱卫着雄伟的京城,从这儿遥望风烟迷蒙的蜀川。

想到了我同你即将分别的离情别意啊,我们都是离开家乡在外做官的人。

四海之内存在知己,即使是天各一方也像近邻一样。

我们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像小儿女般哭哭滴滴的'把手帕都给沾湿了。

三、品诗悟情引导:跨过刚刚的两道门槛,我们终于可以与诗人同行,走进他的内心了!1.读全诗,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引导:题目(解题)、“离别”、“在歧路”以及书下注释。

2.王勃在哪儿送别有人呢?你是如何知道的?引导:送别之地是长安。

可以从首联及书下注释得知。

(读首联)3.王勃在长安送别友人到蜀川赴任。

从地理角度看,两地相隔千里。

诗人在此用一个什么字将这相隔千里的两地联系了起来?“望”字。

诗人为什么要“望”呢?引导:好友此去赴任之地,路途遥远(风烟犹言路途遥远、艰辛。

),不知前路如何,他内心有一份不舍与惜别,有一份淡淡的惆怅与离别之情。

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与其说诗人是用眼睛在望,不如说诗人是用心在望啊!4.试读首联,想想该如何处理语气语调、重音等,才能读出这份淡淡的离别之情。

①请一生读,并说说自己是如何处理这一联的朗读的。

(生评价并再请一生读)②全班齐读,试着读出这份情感。

板书:不舍离别5.作为人类生命历程中共有的情感体验,别离是古今诗词歌咏的一个重要主题。

大家来读一下我们知晓的一些有关别离的句。

出示:全班齐读一遍。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之广陵》6.面对离别,人们通常充满了不舍的深情,进而生发出悲苦凄楚之态。

那么,诗人王勃的送别之情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他的情感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变化。

带着思考读全诗。

①你从哪里读出诗人的情感发生了变化?请结合具体来说一说。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我们可以从颔联、颈联和尾联中读出这种情感的变化。

先讲哪一句,视课堂学生回答情况而定。

)预设:同是宦游人诗人对友人说道:“我们都是离开家乡外出做官的人啊!”相同的身份,使得诗人更能理解友人的心情。

同时,他也是在劝慰友人不要伤感,因为他俩这次分别也是客中之别,只是宦游之路上的又一次离别而已。

可以说,这时诗人的感情已经由最初的淡淡的惆怅与不舍,转为释然!试着读颔联,想想该如何处理朗读才能读出这份情感。

请生展示读,生评价,全班齐读。

女生读前半句“与君离别意”(读出一份不舍之情),男神读后半句“同是宦游人”(读出一份释然之情)。

板书:不舍释然离别宦游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诗人对友人说道:“四海之内存在知己,即使天各一方也像近邻一样。

”正所谓天涯咫尺,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这份友情是不受时空限制的。

这里诗人用“四海”和“天涯”极言距离之远,但即使如此遥远的距离,知己也依然存在,而且就好像在身边一样。

此句,我们感受到诗人面对离别,此时他心中的那份淡淡的惆怅已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份豪迈乐观的情感!试着读颈联,想想该如何处理朗读才能读出这份情感。

引导:高昂的调子,重读“存知己”、“若比邻”,以此强调突出语意!请生读,生点评。

师生合作读,要求:老师读“海内”和“天涯”,学生紧跟着读剩余的内容。

板书:不舍释然豪迈离别宦游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人对友人说道:“我俩不要在岔路口,像小儿女般哭哭啼啼的把手巾都沾湿了。

”面对离别,我们会有不舍,甚至会流下伤心的眼泪。

但是诗人在此劝慰友人不要哭泣。

这是尾联,就像一曲终了之时,此时诗人的内心面对离别之情,是相对平静的。

试着读颈联,想想该如何处理朗读才能读出这份情感。

引导:语气舒缓,“无为”重读,可以适当拉长语调。

请生展示读,全班齐读。

板书:不舍释然豪迈平静离别宦游比邻无为引导:我们不难发现,诗人面对送别,也怀揣一份离别的不舍情意。

但是他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情感始终深陷愁苦缠绵之中而难以自拔。

当然,诗人也没有在诗歌中违背情理地去刻意掩饰离愁别绪,而是在跌宕的文情中生动地体现了情感的变化。

7.诗人的这首送别诗一扫以往送别诗的悲苦缠绵之态,总体的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的。

对此,在预习时就有同学关于此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出示:学生质疑为什么这首诗中诗人面对离别,他的情感是乐观积极的?——杨瞻萁诗人面对分别,为什么如此想得开?——张进一为什么王勃的离别之情不像一般人那样凄楚悲苦?——徐蒋玲引导:面对这三位同学的疑问,老师不禁想到了之前教授古诗词时告知大家深入探究文本背后所隐含的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的方法——是什么?每每学习一篇新课文,老师总要大家查一查作者和写作背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解读文本的一个方法——知人论世!关于诗人王勃,其实诗中已经告知了我们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他的身份——宦游人!板书:宦游人出示:宦,做官入仕。

宦游指封建文人外出求官或做官。

他们往往都要抛下自己的父母妻儿,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回不了家。

有些已经做了官的,因为犯了错误遭到贬谪,到偏远荒凉的地方去做官。

“宦游”现象造就了中国的送别诗文化,它们大都有着哀怨凄苦这一共同的情感特点。

因为离别就意味着将生命交付于茫茫未知的未来,意味着远离亲朋好友,漂泊异乡。

同样是“宦游人”身份的王勃,为何面对离别却如此乐观积极呢?出示:诗之基,其人之胸襟也。

——(清)叶燮《原诗》引导:清代诗学理论家叶燮在《原诗》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诗之基,其人之胸襟也。

”也就是说诗歌的根基,是作者的胸襟抱负。

诗情源于性情,可以说,诗歌作品是创作主体思想感情和人生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和反映。

诗人王勃有怎样的人生价值取向呢?出示:王勃(约650年—约676年),自幼聪敏好学,被称为神童。

龙朔三年(663年)王勃回到家乡,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寻找机会,积极入仕。

麟德元年秋(664年),王勃上书刘祥道,直陈政见,并表明自己积极用世的决心。

麟德二年,王勃通过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借献“颂”以图仕进之意甚明。

乾封元年(666年),王勃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据史料记载,王勃写作此诗时是20岁左右。

读了以上资料,你现在能理解王勃面对离别是为何会有这种积极乐观的情感了吗?小组交流一下。

请生发言。

引导:他是一个积极入仕的人,渴望建功立业,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的心中有大志向,他知道在宦游之路上离别将是常态!既然不能改变这一现实,那就坦然面对,因此,面对同样是宦游人身份的好友,面对同样在仕途上有所追求的友人,他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来劝慰对方,其实,也是在劝慰自己!心有大志,不会深陷儿女情长中而无以自拔!这正体现了诗人非同于普通人的一种高远的志趣和旷达乐观的胸怀!板书:宦游人离别意:存知己若比邻(积极入仕)(旷达乐观)让我们带着这份理解,再次读整首诗,试着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读出诗人心中的这份旷达与乐观!四、作业布置1.熟背全诗。

2.阅读王勃的另外两首送别诗《别薛华》和《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进一步全面了解诗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