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课件
部编版八下课外古诗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巩固练习
4、眼泪在古人心中有着深刻含义。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 “__无__为___在__歧__路__,,儿__女__共__沾__巾____”两句,表达了离别时“男儿有泪不轻弹” 的劝慰。 5、本诗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情奠定基 调的诗句是:“__城__阙__辅__三__秦___,风_烟__望__五___津____” 6、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__海__内__存___知__己__,,天__涯__若__比__邻____” 。一反送别诗的悲戚之态,写得气势豪迈,意境开阔,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主旨揭示
这首诗表明了诚挚的友谊可以 超越时空界限,表现了诗人乐观豁 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巩固练习
1、同是写送别,王维用“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对友人离 别的不舍与忧伤,而王勃则以“___海___内__存__知__己_,_天__涯__若__比__邻___”传递出友情 不因天各一方而疏远的洒脱。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城__阙__辅__三__秦____风,烟__望___五__津_____”两句 境界壮阔,点明了送别之地和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3、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的“__与__君__离___别__意__,,同__是__宦__游__人____” ,与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都写出了情感的 心心相印。
拓展延伸
写友情的名句: 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张九龄: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岑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Nhomakorabea近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夸张)
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鉴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翻译:
在三秦护卫着的长安城,遥望五津的风尘烟雾。
跟您离别的心情是一样的,因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内存在知心的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像近邻一样。
不要在分别的道口,像普通青年男女一样,一起哭得泪水沾湿了手巾。
全文鉴赏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
“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
“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
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
“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
“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
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课文解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课文解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一首诗歌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好友杜少府赴蜀州任职的美好祝愿和鼓励。
通过对这首诗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诗人王勃生活在唐代初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对现实社会和人生抱有较为理性和乐观的态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是王勃写给自己的好友杜少府的一封送别信,同时也是表达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他朋友未来的祝福。
整首诗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送别部分、赞扬部分和祝福部分。
通过这样的组织结构,王勃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其中,使诗歌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首先,在送别部分,诗人直接写道:“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这句开头即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城阙指的是长安城的城门,三秦指的是陕西一带的地名。
这样的开头使得整首诗具有了更加庄重的气氛,也为后面的表达做好了铺垫。
接下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样的描述,既表现出了作者对友谊的重视,也表达了诗人自己作为士人的身份和境遇,为读者带来一种亲切感。
其次,在赞扬部分,王勃对杜少府的才华和品德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他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和“少小洒落成何颜,拂云堆雪过人间”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杜少府英俊的形象和过人的才华。
这种描写方式不仅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钦佩之情,更是为杜少府之后在蜀州任职的事业成功打下了基础。
这样的赞扬,既彰显了作者对友谊的珍视,也展现了杜少府在政治和才华方面的卓越能力。
最后,在祝福部分,王勃用“明年春,绿如画,蔷薇卷上蛾眉翠”这样富有画面感的描写表达了他对杜少府前程的祝愿。
他希望朋友能够在新的工作环境中事业有成,飞黄腾达。
同时,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诗人也传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友谊的期许。
在这样的结尾下,整首诗表达了对友谊的美好感慨和送别者对被送者的美好期望。
综上所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通过清晰的组织结构和生动的描写方式,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送别和美好祝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代〕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注释: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同:一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沾手巾,形容落泪之多。
赏析: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鉴赏及理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鉴赏及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鉴赏及理解引导语: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文的开篇就给读者一种宏大的气势,在宏大的气势中又有一种浅浅的伤感,全诗主要表达的是对游人的难离难舍,以及对前途的一片渺茫。
这首诗是千古名作。
一、初读诗句理解“宦游”送别诗,它是古诗中很重要的一类,数量很多,而且写得很好。
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送别诗呢?那都是因为古代文人有种特殊的生存状态,叫“宦游”。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就有这样的一句话,“同是宦游人”,那么什么是“宦游”呢?宦,做官入仕。
宦游指封建文人外出求官或做官。
“宦游”现象由来已久。
春秋战国时,孔子就曾经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得到任用。
汉朝以后,读书人要求得一份官职,一般要外出,去游历大川名山,或者去拜访当时闻名的经师大儒,或者是到京城求显贵帮他们推荐,这样就往往要抛下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几年几十年都回不了家。
那些已经当官的,也时常需要到外地做官,或者是犯了错误遭到贬谪,到偏僻荒凉的地方去做官。
“宦游”现象造就了中国的送别诗文化,它们共同的情感特点是哀怨凄苦。
为什么这么哀怨?因为离别就意味着将生命交付于茫茫未知的未来。
为什么这么凄苦?离别就意味着远离亲朋好友,漂泊异乡。
了解了“宦游”之后,我们带着我们对“宦游”的了解,读出“宦游”的凄苦: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二、再读诗句理解诗境诗中所说的“潇湘”和“秦”,他们之间有千山万水相隔。
王勃要送友人杜少府去哪里呢?对,五津。
五津是岷江上的五个大渡口,这五个大渡口都位于四川,因此五津代指四川。
诗歌的第一句话就说“城阙辅三秦”,里面提到了一个具体地点是,“三秦”,就是王勃的送别地点。
三秦,是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
也是长安附近。
让我们看看地图吧。
这边土黄色的,是秦岭和大巴山。
这几条深绿色的、弯弯曲曲的,都是河流。
我们可以想象,从秦地到潇湘或者是从秦地到五津,一路都要跋山涉水,十分艰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言律诗)赏析王勃(唐)选自《王子安集》一、朗读节奏(一)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二)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温馨提示五言诗朗读节奏划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句式。
二、诗歌大意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三、写作背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四、诗歌主旨这是首送别诗,王勃之友杜少府去蜀州任职,诗人在送友路上作此诗对友人表示劝勉,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怀)及朋友间真挚的感情。
五、诗歌赏析首联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赴任之处。
“城阙”,指京城长安;五津”,是杜少府要去之地,“望”,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颔联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及诗人豁达胸襟。
颈联笔锋一转,凝练、鲜明地申述对离别的看法,是慰人,也是自慰,情理交融,乃全诗最精警之处,也是千古佳句。
尾联紧接前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
“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
(注: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全诗情、景、理融为一体。
前两联紧扣送别,记事写景,借景抒情;后两联是对朋友的劝勉。
语言形象凝练,饱含深情并富有哲理。
六、补充资料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意境宽广,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译文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我们先看题目。
少府,是唐朝的一个官职的称呼。
按照唐朝的习惯,一县的最高长官――县令,其尊称是明府,而对县尉则称为少府。
蜀州,有的版本是蜀川,但无论哪一个,都说的是四川地方。
在这里,作者是在首都长安送别一个将要到四川去做县尉的友人,这个人姓杜,但究竟是谁,已经不可考了。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一下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城阙”指的是城楼,城楼通常有两层,其下“阙然为道”,它的下面有一个缺口,是一条通道,这两个字交代了送行的地点。
那么什么又是“三秦”呢?大家知道,长安在陕西省,陕西在那个时候被称为关中之地,即函谷关以西的地区,这里是旧日的秦地。
秦朝末年,各路诸侯纷纷起兵,其中,项羽的势力最大,成为诸侯的盟主。
项羽灭秦后,就将天下分封给当时起兵的十八个诸侯,而且把旧日的秦地分为雍、塞、翟三国,分给了三个秦国的降将,故称“三秦”之地。
“三秦”是何等的地势?人常说“关中八百里平原”。
我在大陆旅行的时候,曾经坐飞机经过西安附近,那时正值夏天,只见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生长着大片大片碧绿的庄稼。
“辅”,本来指车辅,有辅佐之意,这里有环绕的意思。
作者说,今天我送你远行。
我们登上长安城城楼向下一望,但见四面环绕着的,是三秦广袤的土地。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劝慰朋友。表达诗人的豪迈旷达(爽朗乐 观)的思想感情。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
旷达的胸怀。
送别诗歌知多少?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别诗歌名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第三句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 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 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 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 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 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女子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 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 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 “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 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
解释
天渐渐黑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若不是国君的缘故,怎么会 身披露水之苦!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躬:身体。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
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 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 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 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 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 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 极其深刻的印象。
中考古诗词赏析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中考古诗词赏析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简介】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著有“滕王阁序”。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
【词语注释】1、少府:官名。
2、之:到,往。
3、蜀州:现在四川崇州。
也作蜀川。
4、城阙(què ):皇宫门前的望楼,往往被用来代表京都。
这里指唐朝都城长安。
5、辅:以……为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6、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
本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
秦亡后,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为雍,塞,翟三国,以封秦朝三个降将,因此关中又称“三秦”。
7、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在风烟中。
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8、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9、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10、宦(huàn)游:出外做官。
11、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12、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13、比邻:并邻,近邻。
14、无为:不要效仿。
15、歧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16、沾巾:泪水沾湿衣服。
意思是挥泪告别。
17、无为:无须,不必。
【参考译文】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诗词赏析】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
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
初中语文文言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译文一: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能望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译文二: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译文三:雄伟的长安城有辅佐的三秦,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都是离家在外做官之人。
只要四海之内有一知己朋友,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邻。
不要因为我们就要离别两地,就像普通儿女一样泪湿衣襟。
译文四:(即将告别)由三秦环绕护卫着的都城长安,(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我)同您(此时)都怀有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离乡在外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朋友,(即使)远隔万里(也)如近在咫 [zhí] 尺。
译文五:三秦护卫着长安,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茫。
我和你在离别时都有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的人。
只要全国各地都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像近邻。
不必在告别的地方,像普通儿女一样挥泪告别。
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
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
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王勃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力量,珍惜身边的友情。
(2)领略自然风光,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
3. 诗歌主题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
2.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3. 诗歌主题的多维度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王勃及其创作风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释义,翻译句子。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主题。
4. 成果展示: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补充完善。
5. 教师点评:总结课堂内容,解答学生疑问,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关于友谊的作文。
3. 查找其他王勃的诗作,对比分析其创作风格。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字词释义、句子翻译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意象分析、表达技巧鉴赏的能力。
3. 学生对诗歌主题探讨的深度和广度。
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5.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七、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 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
4. 教学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5.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描写友谊的古典诗歌,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长征》等。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解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解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解析引导语:《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的作品。
这是一首送别名诗,今天我们就来解析一下这首诗。
王勃城阙辅三秦⑵,风烟望五津⑶。
与君离别意⑷,同是宦游人⑸。
海内存知己⑹,天涯假设比邻⑺。
无为在歧路⑻,儿女共沾巾⑼。
这是送别之作,是中很有代表性的壮别诗,颇能表达初盛唐时期人们志存高远的精神风貌。
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宽大的胸怀。
首联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赴任之处,场景开阔,气势雄伟,是典型的唐诗风味。
“风烟”与“望”字之中,已露惜别之意、关切之情。
次联进一步写送别心情:彼此的宦游感受是一样的。
颈联宕开一笔,申述对离别的看法,是慰人,也是自慰,情理交融,乃全诗最精警之处。
尾联相互劝慰勉励。
建安诗人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芃,无乃儿女仁。
”对这首诗的构思立意很可能有所启发。
但王勃的更精炼、更概括、更蕴藉。
《唐诗意》云:“慰安其情,开广其意,可作正小雅。
”历代文人赋诗送别,有惜别和壮别两类,而大抵以惜别为多。
即使是心高气盛的初盛唐文人士子,每当送别,也多依依之情。
唯此诗及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乃壮别诗之代表作。
《批点唐音》云:读此诗“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
”高宗总章二年(669),王勃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唐高宗逐出沛王府,五月游蜀。
此后,他所写的大量送别诗,如《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别人四首》、《别薛华》、《重别薛华》等,就再难听到“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样爽快的声音了。
如《别薛华》: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
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分类: 送别诗友情诗哲理诗唐诗三百首初中作品赏析【注解】: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韵译】: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评析】:此诗是送别的名作。
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
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
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
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
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14岁时应举及第,当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贬黜了。
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职还是丢掉了。
他的父亲受他牵累,贬为交趾令。
他渡海省亲,不幸溺水而死。
年仅25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注释及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注释及赏析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代: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及注释译文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注释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同:一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赏析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h宦uà游n 人。
这位姓杜的朋友也是位不得志 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 也不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 望五津时,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 沟通在一起。
大意: 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途 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 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 是一样的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巩固练习
2.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
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
送别诗鉴赏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面对分离,诗人们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 用他们的笔墨,书写出送别的场景,朋友间的情谊, 对朋友的劝勉安慰……这些诗篇,值得我们反复吟诵。 现代生活中恰当地运用古诗词,还会产生独特的力量。 从日本寄回的一批物资,因包装上写着“青山一道同云 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而在网络上热传。这两句诗出自王 昌龄的《送柴侍御》,寄送物资的人们妙用诗句,使 得这个寒冷的冬季变得美丽而温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 què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五津 jīn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宦游人 huàn
天涯 yá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歧路 qí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歌节奏
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 诗有八句,绝句四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言律诗)赏析【2 】王勃(唐)选自《王子安集》一.朗读节拍(一)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拜别意,同是/宦游人.国内/存亲信,天际/若比邻. 无为/在岔路支路,儿女/共沾巾.(二)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拜别/意,同是/宦游人.国内/存/亲信,天际/若/比邻. 无为/在/岔路支路,儿女/共/沾巾.温馨提醒五言诗朗读节拍划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句式.二.诗歌大意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瞥见巴蜀的五大渡口.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义,因为你我都是远离家乡,出外仕进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亲信,即使远在天边,也感到像邻人一样近.不要在分别时彷徨快乐,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三.写作背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刻写的.“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四.诗歌宗旨这是首送别诗,王勃之友杜少府去蜀州任职,诗人在送友路上作此诗对友人表示劝勉,表达了诗人乐不雅开朗的胸襟(怀)及同伙间真诚的情感.五.诗歌赏析首联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履新之处.“城阙”,指京城长安;五津”,是杜少府要去之地,“望”,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路,经由过程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比,衬托出行者.送行者两边依依惜别的情感.颔联把两人之间情感的共识写了出来,表现了诗人真诚的情感及诗人开朗胸襟.颈联笔锋一转,凝练.光鲜地申说对拜别的意见,是慰人,也是自慰,情理融合,乃全诗最精警之处,也是千古佳句.尾联紧接前三联,以安慰杜少府作结.“在岔路支路”,点出题面上的谁人“送”字.(注:岔路支路者,岔路也,前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别,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全诗情.景.理融为一体.前两联紧扣送别,记事写景,借景抒情;后两联是对同伙的劝勉.说话形象凝练,饱含蜜意并富有哲理.六.补充材料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别,再会难期.所以送别或留别的诗里,不免染上悲凉.伤感的颜色.但也不可一概而论,也有晴明乐不雅之作.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如许的一首好诗.七.作者简介王勃,唐初诗人,字子安,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著有《王子安集》.八.试题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品析有误的是()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安慰友人只要消失着真诚的友情,就不必为拜别而愉快.B.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开朗情怀,也饱含诗人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以于风烟漫溢中望到五津.D.颈联“国内存亲信,天际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间地点.说话形象而凝练,饱含蜜意而富有哲理2.诵读节拍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国内/存/亲信,天际/若/比邻.D.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3.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履新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同伙分别,去外埠仕进,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安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4.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剖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辅”气概巨大;“望”以实写虚,因为从长安现实上是望不见“五津”的,是作者的想像.B.颔联是安慰同伙的话,意思是说既然离乡“宦游”,拜别是常事,不必感伤.C.尾联中的“儿女”指的是须眉和女子:我们在分别时不必像他们那样哭哭啼啼.5.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剖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接洽起来了.B.“与君拜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恋恋不舍的伤感之情.C.“国内存亲信,天际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D. 这首诗,经由过程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敞的胸襟.真诚的情义和对友人的蜜意慰勉.6.这首涛中的“国内存亲信,天际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请写出一句与其立意相反的送别诗.7(2003年连云港市题)简述你对“国内存知已,天际若比邻”两句诗个中蕴含哲理的懂得.8.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9.“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诗句表达了诗人的思惟情感.答 .送杜少付6.自古以来,写拜别的诗大多情感愉快.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写得昂扬乐不雅,能给同伙以安慰和勉励,看待拜别立场很积极.(供参考,意思对即可)例: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B BC A C8 诗写送别友人,但一反传统送别诗所表现黯然消魂的情感,加然意识到羁旅的苦辛和拜别的孤单,但表现的却只有真诚的友情和共勉,心情晴明,境界坦荡,特殊是颈联,饱含友情,蕴涵哲理,为一篇之警励,千古之名句.9.不要.无须豪放奔放(开朗乐不雅) 7.诚挚的友情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青 春 风 采
高考总分:
692分(含20分加分) 语文131分 数学145分 英语141分 文综255分
毕业学校:北京二中 报考高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 院 北京市文科状元 阳光女孩--何旋
来自北京二中,高考成绩672分,还有20 分加分。“何旋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 的笑声,远远的就能听见她的笑声。” 班主任吴京梅说,何旋是个阳光女孩。 “她是学校的摄影记者,非常外向,如 果加上20分的加分,她的成绩应该是 692。”吴老师说,何旋考出好成绩的秘 诀是心态好。“她很自信,也很有爱心。 考试结束后,她还问我怎么给边远地区 的学校捐书”。
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源
附赠 中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前
言
高考状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许多 人的眼中,他们就如浩瀚宇宙里璀璨夺目 的星星那样遥不可及。但实际上他们和我 们每一个同学都一样平凡而普通,但他们 有是不平凡不普通的,他们的不平凡之处 就是在学习方面有一些独到的个性,又有 着一些共性,而这些对在校的同学尤其是 将参加高考的同学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 邻”好在哪里?
它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 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海内有知心的 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近邻一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
离别固然悲伤,但互为知己,虽各处天 涯,亦似比邻,所以不必像青年男女一 样别泪沾巾。 这两句劝勉朋友,表现了一种更深挚、 更真切的友情。境界崇高、情趣高尚, 使全诗达到了超凡脱俗、别具一格的风 格。
班主任: 我觉得何旋今天取得这样的成绩, 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何旋是土生土长的北京 二中的学生,二中的教育理念是综合培养学生 的素质和能力。我觉得何旋,她取得今天这么 好的成绩,一个来源于她的扎实的学习上的基 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我觉得特别想提的, 何旋是一个特别充满自信,充满阳光的这样一 个女孩子。在我印象当中,何旋是一个最爱笑 的,而且她的笑特别感染人的。所以我觉得她 很阳光,而且充满自信,这是她突出的这样一 个特点。所以我觉得,这是她今天取得好成绩 当中,心理素质非常好,是非常重要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词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1、少府:官名
2、之:到、往
3、蜀州:现四川崇州
4、城阙(qu)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5、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
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6、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
7、宦(hun)游:出外做官。
8、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9、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10、无为:无须、不必。
11、比邻:并邻,近邻。
12、歧(q)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13、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释文】
(即将告别)由三秦环绕护卫着的都城长安,(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我)同您(此时)都怀有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离乡在外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朋友,(即使)远隔万里(也)如近在咫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字、词的意 思,用自己的话讲解诗句的 意思。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 达的思想感情。
1、读一读: 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2、译一译: 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 碍,理解诗歌内容。 3、说一说: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抒发了 诗人怎样的情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 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 说它好在哪里。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 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 勃的这两句写得昂扬乐观,能 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对待离 别态度很积极。
课后作业
1、反复诵读至背诵《送杜少 府之任蜀州》。 2、将送别诗积累到你的积累 本上 3、预习《登幽州台歌》《闻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 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 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 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 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2.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 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从以上两首诗所表达的感情可以看出,
古代的送别诗大多是抒发一种朋友离别 时的依依不舍的惆怅之情,或表达了作 者在朋友离别后的孤独寂寞的感情。而 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 没有这种忧伤的感情,而是劝慰友人不 要为离别而悲伤,而要心胸豁达,坦然 对待,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重和 豁达的性格。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作者简介
作者王勃,生于公元650 年,卒于公元675年,字子 安。唐代初年的诗人。与 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 起,被称为“初唐四杰”。 著有《王子安集》。
复习有关律诗的知识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规 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第 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 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 首诗的中间两联一般要求分别对 仗,第二、四、六、八句要求押 韵。主要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两种,简称“五律”或“七律”返回。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课题解说
课题《送杜 少府之任蜀州》, 少府,官名,即 县尉。之任,去 上任。之,动词。 蜀州,现四川省 崇州市。
这首诗是王勃在京 城长安做朝散郎时,送 一位姓杜的朋友前往蜀 地任县尉时写的一首五 言律诗,诗中充满一种 健康开朗的情调,洋溢 着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感 情,是王勃最负盛名的 诗篇。
渭城客舍,望不见尽头的驿道上,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 尘土就停了。路旁得柳树被朝雨洗出了青翠的本色,所以 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三四句是 一个整体。在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里,不 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 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同时,也以此让 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 于行者呢?总之,三四两句,把作者依依不忍分手的深情 厚意表达了出来,说出了人们在离别时想说而又无法说出
人对友人依依惜别 的思想感情。
思考:
⒉这首诗哪几联用了对仗的 修辞手法?
首联和颈联用 了对仗的修辞手 法。
思考
⒊怎样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 邻”这句千古佳句?
这两句的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内有 着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千万里,也如 近在咫尺。这句诗是全篇的中心所在。作者 将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说明知心 朋友,声息相通。进一步劝慰友人不要为离 别而悲伤,而要心胸豁达,坦然对待。两句 诗说出古今几千年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 了千古佳句。
译:(我)同您(此时)都怀
有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 是离乡在外做官的人。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译: (只要)四海之内有着
知心朋友,(即使)远隔万里 (也)如近在咫尺我们)不要在分手的路 口上,像小儿女那样(让泪水) 沾湿手巾。
表
首联 ——写景,气势宏伟 达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如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第一句是写景兼抒情。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 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作者一开始就渲染出离别的黯(àn)淡气氛。 第二句写诗人的心情。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 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要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 然而生。第三句,第四句写临别的叮咛之辞。诗人想到友人回到洛 阳,就可以与亲友相聚,自己留在吴地,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 一样,伫(zhà)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 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作者用“冰心”、“玉壶”比喻自己高洁清白 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报平安,而是 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它含蓄 深刻,余韵无穷。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返回
1.请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城阙阙/辅三/三秦秦,,风风烟烟望/五望津/五。津。 与与君君/离离别别/意意,,同同是是宦/游宦人游。/人。 海海内内/存存/知知己己,,天天涯涯若/比若邻/比。邻。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 话概括本诗的主题。
这一首是送别的名作。第三联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高度地 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 情景,这两句诗说出古今几千年 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了千古 佳句。
积累与运用
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请 认真回忆,试着将它背诵 出来
《送元二使安西》 《芙蓉楼送辛 渐》 《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 然之广陵》《别董大》(唐·高适)
全 诗 颔联 ——抒情,劝慰友人
了 对 友 人
依
结 颈联 ——思念,友情深厚
依 惜
构别
的
尾联 ——壮别,点明主旨 深
情
思考:
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⒉这首诗哪几联用了对仗的修辞 手法?
⒊怎样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 若比邻”这句千古佳句?
思考: 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 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 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 流。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 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 下谁人不识君。 送灵澈上人(唐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山中相送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解】 1、城阙:指唐代 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 西省一带;辅三 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 内长江的五个渡 口。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译:(即将告别)由三秦保卫的长
安城,(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 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请同学们欣赏下面两首诗,体 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不同的思 想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返回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一、君二更两尽句写一送杯别酒的,时间西,出地阳点,关环无境故气人氛。。清晨,